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原发性鳞状细胞癌8例并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兰智华 马昕 +1 位作者 曾庆彪 文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08-809,共2页
目的探讨肾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生物学行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8例肾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中HCK、p40与p63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平均年龄54.6岁,2例位于左肾,6例位于右肾。光... 目的探讨肾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生物学行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8例肾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中HCK、p40与p63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平均年龄54.6岁,2例位于左肾,6例位于右肾。光镜下可见鳞状细胞癌细胞呈巢、团状分布,侵犯肾间质;其中7例见凝固性坏死;4例见肾门处纤维脂肪组织与淋巴结侵犯。免疫表型:8例HCK、p40与p63均阳性。结论肾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罕见,临床、影像学及大体标本检查易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肿瘤 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WHO病理分型诊断胸腺上皮性肿瘤的误诊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孙也淇 陈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2-294,共3页
胸腺上皮性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TET)是来源于胸腺上皮的少见肿瘤,多发于前纵隔,病理类型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胸腺瘤的病理诊断误诊率较高,本文现主要探讨胸腺瘤的病理诊断.
关键词 胸腺瘤 WHO分型 诊断一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LF4和KLF5蛋白在不同临床分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龚邵新 庄英帜 +5 位作者 赵强 贺荣芳 丁慧 胡义燕 阳帅 曾庆彪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56-759,共4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受到多个分子信号通路的影响,转录因子是调控这些分子通路的重要因素。而转录因子KLF4(Krüppel-like factors 4)、KLF5(Krüppel-like factors 5)与胃癌相关性的报道比较罕见。因此探... 背景与目的:胃癌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受到多个分子信号通路的影响,转录因子是调控这些分子通路的重要因素。而转录因子KLF4(Krüppel-like factors 4)、KLF5(Krüppel-like factors 5)与胃癌相关性的报道比较罕见。因此探讨转录因子KLF4、KLF5对胃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收集158例手术切除的胃溃疡型腺癌组织标本,同时取78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转录因子KLF4和KLF5蛋白的表达。结果:158例胃腺癌组织中KLF4的阳性表达率为40.50%,KLF5的阳性表达率为63.93%,KLF4和KLF5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肿瘤有无淋巴转移及WHO临床分期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随着临床分期等级的增加,KLF4表达呈现递减趋势,而KLF5表达呈现增加趋势,其表达率与肿瘤临床分期程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KLF4的低表达和KLF5蛋白高表达可能是胃黏膜恶性转变以及胃癌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检测KLF4和KLF5对预测胃癌浸润转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KLF4蛋白 KLF5蛋白 肿瘤转移 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相关新基因NPCEDRG表达对CNE2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阳帅 胡华 +5 位作者 邓敏 董娟慧 王妍 罗桥 贺修胜 陈主初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7-174,共8页
为研究鼻咽癌相关新基因NPCEDRG的功能,探讨其对鼻咽癌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利用Tet-on调控系统,建立受强力霉素(deoxycycline,Dox)诱导NPCEDRG基因表达的CNE2细胞系.运用RT-PCR选择背景表达低、诱导活性高的细胞克隆,以不同浓度Dox诱导C... 为研究鼻咽癌相关新基因NPCEDRG的功能,探讨其对鼻咽癌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利用Tet-on调控系统,建立受强力霉素(deoxycycline,Dox)诱导NPCEDRG基因表达的CNE2细胞系.运用RT-PCR选择背景表达低、诱导活性高的细胞克隆,以不同浓度Dox诱导CNE2/Tet/TRE-NPCEDRG细胞,确定Dox的最佳诱导浓度.借助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对Dox诱导NPCEDRG高表达后CNE2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NPCEDRG高表达后CNE2细胞增殖速度显著减慢(P<0.05),克隆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1),瘤细胞群体中处于G0/G1期细胞数增加,S期细胞数减少,细胞阻滞于G0/G1期.Tet调控NPCEDRG基因表达CNE2细胞系成功建立,恢复NPCEDRG表达能部分逆转CNE2的恶性表型,证明NPCEDRG是一个鼻咽癌相关的抑瘤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NPCEDRG基因 抑癌基因 Tet系统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淋巴瘤中E2F1、BIRC5、PLK1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贺荣芳 谢黎明 +4 位作者 赵强 胡义燕 龚邵新 阳帅 张小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E2F1、BIRC5、PLK1蛋白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0例B细胞淋巴瘤及3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中E2F1、BIRC5、PLK1的表达差异。结果 B细胞淋巴瘤中E2F1、BIRC5、PLK1蛋白表达均明显高... 目的探讨E2F1、BIRC5、PLK1蛋白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0例B细胞淋巴瘤及3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中E2F1、BIRC5、PLK1的表达差异。结果 B细胞淋巴瘤中E2F1、BIRC5、PLK1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反应性增生组(P<0.05),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与年龄、发生部位无关(P>0.05)。E2F1、PLK1蛋白表达与组织学亚型及恶性程度相关(P<0.05),BIRC5表达与此二者无关(P>0.05)。E2F1在男性患者中的表达高于女性患者(P<0.01),BIRC5、PLK1蛋白在不同性别组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E2F1、BIRC5、PLK1蛋白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联合检测E2F1、BIRC5、PLK1对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淋巴瘤 E2F1 BIRC5 PLK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P1调节鼻咽上皮与鼻咽癌组织中p27与RPLP0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4
6
作者 赵强 张志伟 +3 位作者 刘重元 杨科 谢妮 张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30-1834,共5页
目的:观察p27和核糖体磷酸化蛋白大亚基P0(RPLP0)蛋白在潜伏膜蛋白1(LMP1)阳性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揭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p27和RPLP0蛋白表达与LMP1表达之间的关系,S-P免疫组织... 目的:观察p27和核糖体磷酸化蛋白大亚基P0(RPLP0)蛋白在潜伏膜蛋白1(LMP1)阳性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揭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p27和RPLP0蛋白表达与LMP1表达之间的关系,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LMP1、p27和RPLP0蛋白在30例鼻咽上皮组织和60例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1)LMP1在鼻咽上皮和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和90.0%;(2)与LMP1(-)组织比较,p27蛋白在LMP1(+)的鼻咽上皮和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表达降低,而RPLP0蛋白表达与之相反;(3)p27蛋白和RPLP0蛋白表达与鼻咽癌患者年龄、LMP1蛋白的表达、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患者年龄小、LMP1(-)、无淋巴结转移、TNM I期和II期时,p27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而RPLP0蛋白表达则反之(P<0.05)。结论:LMP1在鼻咽上皮和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下调p27和上调RPLP0蛋白的表达;鼻咽癌患者年龄小、LMP1(-)、无淋巴结转移、TNM I期和II期时,p27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而RPLP0蛋白表达则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上皮 鼻咽肿瘤 潜伏膜蛋白1 P27蛋白 核糖体磷蛋白大亚基P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a-miR-9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龚邵新 赵强 +6 位作者 庄英帜 贺荣芳 阳帅 曾庆彪 丁慧 张小丽 苏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20-722,730,共4页
目的:探讨Hsa-miR-9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结肠癌患者手术标本62例,癌旁组织作为正常对照,应用原位杂交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y PCR,qRT-PCR)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sa-miR-9的表达水平,以及H... 目的:探讨Hsa-miR-9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结肠癌患者手术标本62例,癌旁组织作为正常对照,应用原位杂交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y PCR,qRT-PCR)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sa-miR-9的表达水平,以及Hsa-miR-9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及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原位杂交检测显示,在62例结肠癌组织中Hsa-miR-9阳性表达率为88.71%,与癌旁对照组相比(1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T-PCR检测显示,Hsa-miR-9在结肠癌表达与癌旁对照组相比高(3.77±0.4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a-miR-9的表达随着结肠癌临床分期演进而增加,临床Ⅲ/Ⅳ期、Ⅰ/Ⅱ期结肠癌Hsa-miR-9的表达与癌旁对照组比分别高(4.23±0.18)、(2.24±0.31)倍,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Hsa-miR-9的表达比无淋巴结转移者高3.1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a-miR-9的表达与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a-miR-9与结肠癌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结肠癌治疗、预后判断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结肠癌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3a与RUNX1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贺荣芳 赵强 +3 位作者 王婧 谢黎明 张小丽 龚邵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74-678,共5页
目的:探讨miR-23a与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RUNX1)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检测miR-23a与RUNX1基因3′UTR区结合情况。收集150例恶性淋巴瘤及30例反应性增... 目的:探讨miR-23a与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RUNX1)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检测miR-23a与RUNX1基因3′UTR区结合情况。收集150例恶性淋巴瘤及3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手术标本,分别运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中miR-23a、RUNX1的表达。结果:RUNX1是miR-23a直接调控的靶基因。miR-23a在150例恶性淋巴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6.7%,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30.0%,P<0.01),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RUNX1蛋白在150例恶性淋巴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4.7%,显著低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53.3%,P<0.01),且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恶性程度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miR-23a与RUNX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RUNX1是miR-23a直接调控的靶基因,miR-23a的高表达和RUNX1蛋白低表达可能是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runt相关转录因子1 恶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TSLC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阳帅 胡华 +2 位作者 王晓瑜 赵强 张小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39-1341,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抑制物1(tumor suppressor in lung cancer 1,TSLC1)蛋白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SLC1蛋白在20例正常胃黏膜、30例胃上皮内瘤变和50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TSLC1在胃癌...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抑制物1(tumor suppressor in lung cancer 1,TSLC1)蛋白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SLC1蛋白在20例正常胃黏膜、30例胃上皮内瘤变和50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TSLC1在胃癌中的阳性率为14.00%,低于胃上皮内瘤变(46.67%)及正常胃黏膜(95.00%)(P<0.05)。TSLC1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低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胃黏膜(P<0.05)。TSLC1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癌中TSLC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TSLC1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为胃癌的防治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TSLC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P1羧基端活化区3对鼻咽癌干细胞SP18迁移与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肖娟 张志伟 +5 位作者 伍石华 刘重元 唐薇 赵强 雷明生 杨代水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72,共8页
为了观察潜伏性膜蛋白1(LMP1)羧基端活性区3(CTAR3)对鼻咽癌干细胞SP18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稳定表达LMP1及CTAR3突变型LMP1(LMP1△252-351)的SP18细胞系(即SP18-LMP1和SP18-LMP1△252-351),观察LMP1-CTAR3缺失突变后对SP18... 为了观察潜伏性膜蛋白1(LMP1)羧基端活性区3(CTAR3)对鼻咽癌干细胞SP18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稳定表达LMP1及CTAR3突变型LMP1(LMP1△252-351)的SP18细胞系(即SP18-LMP1和SP18-LMP1△252-351),观察LMP1-CTAR3缺失突变后对SP18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采用基因芯片分析SP18-LMP1和SP18-LMP1△252-351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验证基因的表达,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基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a.SP-LMP1△252-351细胞生长速度较SP-LMP1细胞明显变缓,克隆形成和迁移与侵袭能力降低(n=3,P<0.05);b.鉴定出LMP1羧基端CTAR3影响SP18细胞迁移与侵袭的18个基因(其中表达上调基因13个,下调基因5个),经荧光定量PCR验证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c.13个差异基因间相互联系,网络节点联系最多的基因是FN1、MMP14、THBS1、ITGA2、IL1B和IL6基因.结果提示,LMP1羧基端CTAR3可能通过调节FN1、MMP14、THBS1、ITGA2、IL1B和IL6基因的表达,发挥其促鼻咽癌干细胞SP18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干细胞SP18 LMP1 羧基端活性区3 基因芯片 迁移与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诱发淋巴瘤中LMP的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春艳 贺荣芳 +1 位作者 唐运莲 甘润良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60-765,共6页
背景与目的: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是一种病毒癌蛋白,可能在淋巴瘤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了解EB病毒诱发的淋巴瘤细胞与正常人淋巴细胞中LMP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EB病毒... 背景与目的: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是一种病毒癌蛋白,可能在淋巴瘤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了解EB病毒诱发的淋巴瘤细胞与正常人淋巴细胞中LMP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EB病毒诱发淋巴瘤细胞和正常人淋巴细胞中LMP(LMP-1、LMP-2A及LMP-2B)的差异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LMP-1蛋白表达。结果:建立了EBV诱发淋巴瘤的动物模型获得诱发淋巴瘤,检测LMP-1、LMP-2A、LMP-2B在诱发淋巴瘤细胞及正常人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LMP-1在诱发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比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上调255.7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P-2A在诱发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比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上调37.74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MP-2B在诱发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比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上调330.63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LMP-1在诱发的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比在正常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上调。结论:在EB病毒诱发的淋巴瘤发生过程中LMP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诱发淋巴瘤 LMP-1 LMP-2A LM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L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华 阳帅 王晓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22-1925,共4页
目的:探讨TSLC-1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SLC-1蛋白在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和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SL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2.50%(9/40),低于甲状腺良... 目的:探讨TSLC-1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SLC-1蛋白在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和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SL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2.50%(9/40),低于甲状腺良性病变(90.00%)(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中TSLC-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TSLC-1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LC1 甲状腺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水转移性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兰智华 马昕 +3 位作者 张小丽 周飞 赵强 贺荣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58-1259,共2页
患者男性,83岁,因胸闷及呼吸短促2周入院。CT示左胸腔大量积液及左肺局灶肺不张(图1)。影像学示左肾见一大小10 cm×12 cm不均质的肿物,伴大片出血、坏死。CT诊断为囊性病变,考虑恶性肿瘤;左侧胸腔积液及肺不张。为缓解症状,行左侧... 患者男性,83岁,因胸闷及呼吸短促2周入院。CT示左胸腔大量积液及左肺局灶肺不张(图1)。影像学示左肾见一大小10 cm×12 cm不均质的肿物,伴大片出血、坏死。CT诊断为囊性病变,考虑恶性肿瘤;左侧胸腔积液及肺不张。为缓解症状,行左侧胸腔穿刺,取胸水送生化检查。胸水CEA为24 ng/mL,胸水LDH为562 U/L。细菌培养未见阳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乳头状 胸水 细胞学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精细定位
14
作者 刘腾飞 尹志华 +4 位作者 甘润良 赵强 董琳 周建国 冬毕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29-1232,共4页
目的精细定位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其常见缺失区域,并初步探讨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q21区域7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结合PCR技术,精细分析了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胃癌染色体... 目的精细定位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其常见缺失区域,并初步探讨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q21区域7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结合PCR技术,精细分析了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胃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利用χ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初步探讨了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30例胃癌标本中,有18例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占60%(18/30),7个微卫星位点D1S514、D1S2696、D1S498、D1S305、D1S2624、D1S2635和D1S2707的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3.3%、10%、20%、23.3%、33.3%、40%和23.3%,常见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区域位于D1S2624-D1S2707之间,即共同缺失区在D1S2635附近;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原发灶的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细胞染色体1q21存在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D1S2635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染色体1q21 微卫星标志 杂合性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