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科学本科生免疫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汭 郑晓东 +3 位作者 陈永艳 孙昊昱 魏海明 田志刚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42-1747,共6页
中国科技大学本科生“免疫生物学”课程群是结合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的特点所创建的教学体系。该课程群注重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建立了具有逻辑关系的“三梯次”免疫生物学整体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将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科... 中国科技大学本科生“免疫生物学”课程群是结合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的特点所创建的教学体系。该课程群注重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建立了具有逻辑关系的“三梯次”免疫生物学整体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将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科研诚信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了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的交叉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生物学“ 三梯次”教学体系 交叉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心立德树人 执着攻关创新——中国科大免疫学研究生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0
2
作者 田志刚 孙汭 魏海明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共5页
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国科技大学免疫学教学团队在近二十年免疫学教学实践中,潜心立德树人,坚持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基础教育为根本,以科研诚信培养为基石,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把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贯穿于科... 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国科技大学免疫学教学团队在近二十年免疫学教学实践中,潜心立德树人,坚持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基础教育为根本,以科研诚信培养为基石,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把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贯穿于科研实践的过程管理中,不仅培养了一批极具创新能力的免疫学学者,而且还推动了免疫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培育了一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免疫学科研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博连读研究生 素质培养 精英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提升研究生科研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尝试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汭 郑晓东 +1 位作者 孙昊昱 田志刚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74-2179,共6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课程“免疫学技术原理与应用”摒弃了传统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科研道德和科研作风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上,突出课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专业文献介绍不同实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课程“免疫学技术原理与应用”摒弃了传统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科研道德和科研作风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上,突出课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专业文献介绍不同实验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迅速适应科研氛围,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和道德标准,教授规范的科研方法,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从而为学生未来的科研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技术课程 研究生 素质和能力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改革实践与KDL教学模式生成 被引量:4
4
作者 汪晓赞 徐勤萍 +3 位作者 杨燕国 郭富强 陈美媛 金燕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4,共10页
理论课程教学是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不抬头、不互动、不思考”的现实困囿,从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价等方面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体育统计学”20多年的教学... 理论课程教学是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不抬头、不互动、不思考”的现实困囿,从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价等方面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体育统计学”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成效,发现,其以“教育之问”重置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以“学生之需”重构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以“教学之要”重设多维互动的教学策略频谱,以“教育之为”重建激励增值的学习评价,不仅为解决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三不”问题提供了经验借鉴,还促进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创获知识与技能、提升综合能力、陶熔志趣品性。基于此,创新生成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KDL教学模式,以知之(Knowit)、行之(Doit)、乐之(Loveit)的教育理念打造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新样态,在课堂上实现从单纯“教知识”到全面“育人”的转变,从而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 KDL教学模式 改革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的谷胱甘肽检测方法
5
作者 王志文 邝健 +3 位作者 刘傲锟 魏若彤 于璐 田长麟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34-3045,共12页
目的谷胱甘肽(GSH)是细胞中巯基(―SH)含量最丰富的非蛋白质化合物,在提供还原当量、直接中和有毒反应物质以及维持细胞氧化还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检测组织中的GSH含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 目的谷胱甘肽(GSH)是细胞中巯基(―SH)含量最丰富的非蛋白质化合物,在提供还原当量、直接中和有毒反应物质以及维持细胞氧化还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检测组织中的GSH含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在GSH检测方面的应用报道相对较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EPR技术的GSH检测方法。方法首先,将ABTS(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溶液与K_(2)S_(2)O_(8)溶液混合并在避光条件下反应12~16 h制备ABTS∙^(+)溶液,借助UV-Vis对ABTS∙^(+)溶液进行浓度测定。然后,基于ABTS∙^(+)的EPR信号变化来检测GSH浓度,在此基础上探究最适的反应时间和温度,建立ABTS∙^(+)的EPR信号强度和GSH浓度之间的标准方程。最后,采用计算得到的标准曲线对C57BL/6J小鼠全血的GSH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并与文献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方法对GSH的检测范围(50 nmol/L~15μmol/L)分布超过两个数量级,检测限(LOD)低至0.50 nmol/L,检测到的小鼠全血中GSH含量为(10660±706)nmol/g(每克血红蛋白所含GSH纳摩尔数),与文献报道结果((11200±237)nmol/g)接近。此外我们还使用类似的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对GSSG的检测方法。结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EPR技术,使用ABTS∙^(+)快速检测GSH的方法。得益于EPR技术的独特优势,相比于传统的比色法,本方法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更宽的线性范围。我们进一步拓展了其在血液样品中的检测应用,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全血中GSH的含量,为衡量组织中氧化还原平衡状态提供数据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检测 电子顺磁共振 AB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u、Zn同位素在医疗诊断上的应用
6
作者 郭瑞 于慧敏 +2 位作者 张华凤 荚卫东 黄方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9,共15页
过渡金属元素Fe、Cu和Zn是生命活动的关键元素,其同位素有望作为示踪人体疾病的新指标。文章介绍了Fe、Cu、Zn同位素在医学中应用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近年来在医学诊断和代谢方面的应用,其中Fe同位素能有效示踪与Fe代谢相关的疾病;Cu同位... 过渡金属元素Fe、Cu和Zn是生命活动的关键元素,其同位素有望作为示踪人体疾病的新指标。文章介绍了Fe、Cu、Zn同位素在医学中应用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近年来在医学诊断和代谢方面的应用,其中Fe同位素能有效示踪与Fe代谢相关的疾病;Cu同位素在示踪肝病和癌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Zn同位素可作为分泌器官癌症的有效示踪剂。依据现有这三种同位素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对未来的前景提出了展望,希望能进一步推动金属稳定同位素在医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医学诊断中金属稳定同位素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同位素 Cu同位素 Zn同位素 医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的教学实践
7
作者 姚湧 刘淼 +1 位作者 沈际佳 计永胜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25,共4页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是医学院校留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项目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描述当前医学高等院校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的教学现状,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安徽医科大学近几年对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进行了多方位提升改...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是医学院校留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项目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描述当前医学高等院校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的教学现状,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安徽医科大学近几年对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进行了多方位提升改革,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增强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该项目为例,探索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线下课程建设道路,以期进行进一步优化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医学教育 人体寄生虫学 实验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大分子凝聚体研究相关术语
8
作者 阮科 方晓峰 +7 位作者 李丹 李丕龙 吝易 王峥 施蕴渝 张明杰 张宏 刘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7-1035,共9页
蛋白质和RNA等生物大分子通过多价弱相互作用发生相分离,从而形成具有动态特性的液态凝聚体,其进一步发生相转变形成不同物质状态比如胶装或固状的凝聚体。这些凝聚体能够在细胞内对多种生命活动进行精确的时空调控。然而,随着对该领域... 蛋白质和RNA等生物大分子通过多价弱相互作用发生相分离,从而形成具有动态特性的液态凝聚体,其进一步发生相转变形成不同物质状态比如胶装或固状的凝聚体。这些凝聚体能够在细胞内对多种生命活动进行精确的时空调控。然而,随着对该领域研究的拓展和深入,相关术语使用的混乱和不规范问题逐渐显现,阻碍了学术交流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因此,有必要对生物大分子凝聚体相关术语进行讨论,以明确概念、促进跨学科合作、提高研究效率,从而推动生物大分子凝聚体领域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大分子凝聚体 术语使用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和性抗体在病毒性传染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婧 邓莎莎 +2 位作者 王美华 刘梦瑶 金腾川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传染病是一种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能够影响人类及动物卫生健康甚至产生极大社会经济负担的传播性疾病。与疫苗接种、抗病毒药物治疗等防治手段相比,抗体药物因其副作用小、作用时效性强、特异性好等优点已逐渐成为传染病治疗的一项重... 传染病是一种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能够影响人类及动物卫生健康甚至产生极大社会经济负担的传播性疾病。与疫苗接种、抗病毒药物治疗等防治手段相比,抗体药物因其副作用小、作用时效性强、特异性好等优点已逐渐成为传染病治疗的一项重要策略。中和性抗体是一种通过与感染性粒子表面抗原蛋白特异性结合,从而阻断其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防止细胞被感染原侵害的抗体。目前已有多种针对病毒感染的中和性抗体被开发出来。系统介绍了新冠病毒、埃博拉病毒、艾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4种典型病毒中和性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新冠病毒S蛋白、埃博拉病毒GP蛋白、艾滋病毒gp160蛋白及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为靶点的代表性抗体,并对中和性抗体靶点选择及未来开发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性抗体 病毒性传染病 治疗 新冠病毒 埃博拉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氧化应激与免疫浸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0
作者 高志 吴傲 +1 位作者 胡仲翔 孙培养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2-870,共9页
目的探索类风湿关节炎中氧化应激和免疫浸润的作用。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类风湿关节炎数据集GSE55235(10例类风湿关节炎样本和10例健康对照样本)和GSE55457(13例类风湿关节炎样本和10例健康对照样本),将两个数据集作为实验数据集进行... 目的探索类风湿关节炎中氧化应激和免疫浸润的作用。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类风湿关节炎数据集GSE55235(10例类风湿关节炎样本和10例健康对照样本)和GSE55457(13例类风湿关节炎样本和10例健康对照样本),将两个数据集作为实验数据集进行合并,使用R语言获取类风湿关节炎样本和正常关节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与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差异表达氧化应激基因。对差异表达氧化应激基因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利用GSEA方法评估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通路和生物过程。使用STRING在线平台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中的Degree算法计算出前10名关键基因。从GEO数据库中获取到数据集GSE1919作为验证数据集,对计算出的前十名关键基因进行验证及ROC曲线分析,得到核心基因。利用CIBERSORT来评估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使用qRT-PCR验证得到的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得到了89个差异表达氧化应激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氧化应激基因的主要聚焦点包括氧化应激、化学应激的反应、对活性氧的反应和脂多糖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得到了5个核心基因(STAT1、MMP9、MYC、CCL5、JUN),5个核心基因的ROC曲线下面积都大于0.7,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预测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核心基因与免疫细胞密切相关,且大多与T细胞相关;qRT-PCR结果显示,5个核心基因在类风湿关节炎样本和正常关节样本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中存在氧化应激与免疫反应过程,且免疫反应参与激活氧化应激,核心基因及可作为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新型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氧化应激 免疫浸润 生物标志物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NAi的抗病毒免疫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德钰 周溪 任玉洁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6-884,共9页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产生的小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机制,能够引发特定基因的沉默。当病毒入侵后,病毒复制产生的dsRNA会被宿主细胞内的Dicer蛋白切割,产生病毒来源的小干扰RNA(virus...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产生的小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机制,能够引发特定基因的沉默。当病毒入侵后,病毒复制产生的dsRNA会被宿主细胞内的Dicer蛋白切割,产生病毒来源的小干扰RNA(virus-derived small interference RNAs,vsiRNA),并通过RNAi对病毒RNA进行切割清除,产生抗病毒作用。因此,RNAi在病毒感染过程中也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抗病毒免疫途径。然而,病毒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产生了多种拮抗RNAi的途径,如通过编码特定的RNAi抑制蛋白(viral suppressor of RNAi,VSR)靶向拮抗该过程中的关键分子。研究表明,利用特异性靶向VSR来设计药物,可以在宿主细胞内“解锁”RNAi抗病毒功能,表现出极具潜力且相对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此外,病毒感染也会受到一些宿主或病毒来源的微小RNA(miRNA)的调控,miRNA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也为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本文综述了RNAi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抗病毒免疫研究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NA MIRNA 抗病毒 V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膳食对小鼠脊髓损伤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12
作者 陈淳 尤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2-429,共8页
目的阐明高脂膳食(HFD)与脊髓损伤(SCI)的病理进程以及预后间的内在联系,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常规膳食(RD)和HFD小鼠脊髓T9~T12节段打击损伤的模型。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和尼氏(Nissl)染色观察SCI局... 目的阐明高脂膳食(HFD)与脊髓损伤(SCI)的病理进程以及预后间的内在联系,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常规膳食(RD)和HFD小鼠脊髓T9~T12节段打击损伤的模型。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和尼氏(Nissl)染色观察SCI局部的组织学变化。BBB评分、足迹试验评估比较RD和HFD小鼠SCI后后肢功能的恢复情况。体外细胞实验筛选HFD中加重神经元损伤的关键成分脂肪酸,体内检测棕榈酸的抑制剂2-溴棕榈酸(2-BP)治疗SCI的HFD小鼠的效应。结果与RD小鼠相比,HFD小鼠SCI后损伤区域显著增大,神经元损伤增多,小鼠后肢功能恢复较差。实验也证明神经元损伤加重的关键脂肪酸是棕榈酸,并进一步验证抑制棕榈酸的棕榈酰化修饰有助于HFD小鼠SCI后神经元的存活,促进组织修复和后肢功能的恢复。结论HFD通过棕榈酸加重了小鼠SCI后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预后,而棕榈酸介导的棕榈酰化修饰可能是这一效应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脂肪酸 棕榈酸脂 棕榈酰化修饰 脊髓损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ut|应激肝细胞通过产生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加重酒精相关性肝炎
13
作者 吴子豪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0-800,共1页
酒精性肝炎(AH)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肝病之一,作为酒精性肝病(ALD)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一种以急性叠加慢性肝损伤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可有黄疸、肝功能失代偿及短期高病死率(30%~50%),目前缺少有效药物阻断疾病进程。在AH发病机制... 酒精性肝炎(AH)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肝病之一,作为酒精性肝病(ALD)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一种以急性叠加慢性肝损伤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可有黄疸、肝功能失代偿及短期高病死率(30%~50%),目前缺少有效药物阻断疾病进程。在AH发病机制中,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损伤为核心病理特征,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的异常激活会加重肝损伤,但引发NET异常激活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LETC2)是由肝细胞分泌的一种分泌型蛋白,其表达水平在急性肝损伤、慢性肝衰竭、肝纤维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肝脏疾病中均呈现显著改变,但LECT2在AH进展中的作用仍是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浸润 肝细胞损伤 酒精性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相关研究进展
14
作者 陈星驰 朱小玉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1-647,共7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一种通过输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来重建移植受者造血及免疫功能的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过继细胞免疫疗法,有望治愈多种疾病包括恶性血液病、造血衰竭性疾病、先天免疫缺陷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一种通过输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来重建移植受者造血及免疫功能的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过继细胞免疫疗法,有望治愈多种疾病包括恶性血液病、造血衰竭性疾病、先天免疫缺陷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免疫学在allo-HSCT中起着重要作用,移植后免疫生物学是相对独特的,因为它涉及供体和宿主之间潜在的免疫识别和攻击。本文综述了allo-HSCT后免疫重建的特点,探讨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与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的免疫基础,并分析了新型治疗策略如何调控这些免疫反应,加强移植相关并发症的管理,提高患者预后。最后,本文提出了GVHD与GVL效应调控中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机制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ma6D对免疫细胞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莺杰 彭慧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7-1542,共6页
Sema6D是信号素蛋白家族成员,属于Ⅰ型单次跨膜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具有差异。Sema6D的已知配体包括跨膜蛋白PlexinA1和PlexinA4,与配体结合后其胞内段能招募并活化酪氨酸激酶Abl,进而调控细胞迁移、黏附和极化等活动。早期研... Sema6D是信号素蛋白家族成员,属于Ⅰ型单次跨膜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具有差异。Sema6D的已知配体包括跨膜蛋白PlexinA1和PlexinA4,与配体结合后其胞内段能招募并活化酪氨酸激酶Abl,进而调控细胞迁移、黏附和极化等活动。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Sema6D对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近年研究发现,Sema6D在多种免疫细胞上表达,并参与调控免疫功能。Sema6D可通过代谢重编程介导巨噬细胞抗炎极化,抑制树突状细胞促炎因子分泌并促进其迁移,以及促进CD4^(+)T细胞增殖。此外,Sema6D自身也可作为配体调控PlexinA1^(+)2型固有淋巴细胞和PlexinA4^(+)T细胞功能。本文综述了Sema6D对上述免疫细胞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体现了Sema6D在免疫系统中的多重作用,为理解免疫稳态和疾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a6D 免疫细胞 调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生物学与荧光成像技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武伟红 李炜 +1 位作者 张先恩 崔宗强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2期369-384,共16页
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分子荧光标记与生物成像技术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合成生物学原理,可以建立材料生物合成新方法,开发性能优异的荧光纳米材料和探针,发展新的荧光成像技术。合成生物学应用于生物荧光成像,多涉及荧光材料与探针的... 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分子荧光标记与生物成像技术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合成生物学原理,可以建立材料生物合成新方法,开发性能优异的荧光纳米材料和探针,发展新的荧光成像技术。合成生物学应用于生物荧光成像,多涉及荧光材料与探针的设计合成、对生物靶标分子进行定点改造和修饰、荧光探针和靶标分子的可控时空耦合等以实现生物分子的精准特异性标记。这些荧光纳米材料和生物分子标记技术可应用于细胞内分子的荧光标记、成像和动态示踪,可视化解析相关的关键分子事件,从而深入揭示细胞内分子运动机制和病原致病机理等。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合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荧光成像方面的应用,包括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合成量子点等荧光纳米材料与探针、对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的精准标记及其用于病毒荧光成像和示踪。最后,也对该领域面临的问题如荧光杂合生物材料可控合成、分子原位多重标记等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合成生物学与荧光成像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推动荧光成像技术发展和进步,并拓展合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生物探针 分子标记 荧光成像 病毒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垃圾填埋场中微生物汞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绪亚 杨艳 +4 位作者 丁立虎 安俞炜 宋立岩 李蕾 杨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53-4062,共10页
垃圾填埋场内甲基汞污染控制是目前环境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跟踪填埋场汞污染及汞甲基化研究的最新动态,本文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了汞及甲基汞在生活垃圾填埋场中的空间分布,对填埋场中的汞进行了物料平衡核算;总结了填埋场... 垃圾填埋场内甲基汞污染控制是目前环境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跟踪填埋场汞污染及汞甲基化研究的最新动态,本文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了汞及甲基汞在生活垃圾填埋场中的空间分布,对填埋场中的汞进行了物料平衡核算;总结了填埋场微生物汞甲基化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及机制;同时针对填埋场的生化特性,分析了影响微生物汞甲基化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填埋场内汞甲基化研究方向,为填埋场汞污染风险管控提供新思路.现有研究集中在填埋场表层圾和渗滤液中总汞和甲基汞的浓度水平表征、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等,而填埋场中的汞甲基化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主导的汞甲基化机制鲜有研究,为了实现对填埋场中汞甲基化污染风险的进一步管控,需要从机制研究和工程实践两方面入手,在明晰填埋场中微生物汞甲基化机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防控和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 汞甲基化 hgcAB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发展对区域热岛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林莉 王佳 周伟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035-11048,共14页
大量研究显示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加剧。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群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发展,是否会引起区域热环境的改变,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群发展如何影响区域热岛的空间格局演变?这些问题关系... 大量研究显示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加剧。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群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发展,是否会引起区域热环境的改变,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群发展如何影响区域热岛的空间格局演变?这些问题关系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得到科学的解答。研究选择京津冀、长三角、长株潭和珠三角四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夏季地表温度数据,提取城市群区域热岛斑块,进而探究区域热岛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城市群不透水面占比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1)2000—2020年,各城市群不透水面快速增加,城市群区域热岛面积显著上升。(2)区域热岛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其中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区域热岛呈现集聚特征,表现为热岛斑块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平均最近距离减小;而长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则表现为热岛斑块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但平均最近距离也增加。(3)随着城市群发展,四个城市群区域热岛斑块连通性水平均显著上升。但城市群各城区间温度相似性水平变化存在差异。其中,随着长三角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起初各城市间温度相似性水平快速上升,当城市群不透水面占比分别达到20%、4%时,各城区间温度相似性逐渐趋于稳定。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城市群发展对区域热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城市群热环境问题协同治理与缓解、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区域热岛 地表温度 景观格局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rrostatin-1抑制铁死亡缓解阿霉素诱导的足细胞损伤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辛怡 周迪 +2 位作者 解勇圣 魏伟 唐丽琴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31-2036,共6页
目的探讨ferrostatin-1(Fer-1)在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铁死亡的影响。方法体外ADR刺激足细胞,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ADR组及Fer-1+ADR组足细胞的铁死亡信号通路及足细胞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CCK-8检测足细胞活性... 目的探讨ferrostatin-1(Fer-1)在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铁死亡的影响。方法体外ADR刺激足细胞,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ADR组及Fer-1+ADR组足细胞的铁死亡信号通路及足细胞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CCK-8检测足细胞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铁池(Fe^(2+))试剂盒检测相关铁死亡指标。体内构建ADR肾病小鼠模型,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小鼠肾小球足细胞的铁死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4-HNE免疫组化评估肾脏铁死亡水平。结果ADR刺激下足细胞铁死亡相关标志物ACSL4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GPX4和SLC7A1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与ADR组相比,Fer-1干预下可以部分恢复足细胞铁死亡基因的异常表达,同时改善足细胞损伤蛋白Desmin表达水平。MDA、GSH、Fe^(2+)检测结果显示Fer-1改善足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ADR模型组小鼠ACSL4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GPX4和SLC7A1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铁死亡标志物4-HNE染色阳性增加。结论阿霉素诱导铁死亡加重足细胞损伤,抑制铁死亡可能是防治阿霉素肾脏病进展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阿霉素肾病 肾小球 足细胞损伤 脂质过氧化 ferrostat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化类器官的构建方法及生物材料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石开 曾东鳌 +2 位作者 杜方舟 张京钟 余爽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1-866,共16页
类器官血管化是完善类器官结构、功能及支持其体外长期存活的关键问题。近年来,随着类器官培养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类器官血管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综述了血管化类器官领域的最新进展,总结了目前用于血管化的构建策略与方法,包括干... 类器官血管化是完善类器官结构、功能及支持其体外长期存活的关键问题。近年来,随着类器官培养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类器官血管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综述了血管化类器官领域的最新进展,总结了目前用于血管化的构建策略与方法,包括干细胞共分化、多细胞共培养、微血管片段,移植后体内再血管化等生物技术,以及微制造、静电纺丝、三维生物打印、微流控技术等工程技术手段在血管化类器官方面的应用。血管化类器官的构建通常会辅以生物材料来负载血管化相关因子或提供不同类型细胞生长的微环境,本文对构建血管化类器官中应用的天然及合成生物材料也做了相应讨论。虽然类器官血管化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对血管化关键机制的解析及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多种构建方法及生物材料的联合应用,将极大促进结构及功能完善的血管化类器官构建,并实质性地推动类器官技术在基础及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类器官 血管化 生物工程学方法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