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值预报AI气象大模型国际发展动态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黄小猛 林岩銮 +3 位作者 熊巍 李佳皓 潘建成 周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数值预报是研究地球系统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加深科学家对大气、海洋、气候和环境等复杂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的理解,在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模式复杂度和分辨率的提高,传统数值模式在气... 数值预报是研究地球系统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加深科学家对大气、海洋、气候和环境等复杂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的理解,在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模式复杂度和分辨率的提高,传统数值模式在气候变化研究和气候预测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得到数据同化、集合耦合、高性能计算和不确定性分析等多方面的支持。而近年来,“AI+气象”的交叉研究在气象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多种深度学习架构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依托强大的计算资源和海量的数据进行训练,能够以新的科学范式进行高效数值预报。气象大模型不断涌现,一些科技公司如华为、英伟达、DeepMind、谷歌、微软等,以及国内外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密歇根大学、莱斯大学等发布了多个涵盖临近预报、短时预报、中期预报和延伸期预报等不同领域的气象大模型。这标志着人工智能与气象领域的交叉融合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尽管气象大模型在现阶段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其发展仍然面临弱可解释性、泛化能力不足、极端事件预报强度偏低、智能预报结果过平滑、深度学习框架能力需要拓展等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预报 地球系统模式 深度学习 气象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支出预算定额标准验证研究——以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费为例
2
作者 李晓菊 黄雅娟 赵巍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1-68,共8页
标准验证是标准制(修)订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标准科学合理、适用先进,提升标准质量和实施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从项目支出预算定额标准验证的内涵入手,探讨了项目支出预算定额标准验证的内涵与必要性、主要内容和方法,以... 标准验证是标准制(修)订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标准科学合理、适用先进,提升标准质量和实施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从项目支出预算定额标准验证的内涵入手,探讨了项目支出预算定额标准验证的内涵与必要性、主要内容和方法,以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费为例,将作业成本法的理念应用于定额标准验证工作,在分析定额标准验证的目的、范围、依据和原则的基础上,基于作业成本法原理,根据“职能—业务—作业—资源—定额”成本动因链确定验证思路,结合气象观测业务特点,综合运用专家验证、问卷调查、财务验证和实地调研等方法,进行定额标准验证实践探索,以期为项目支出预算定额标准验证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支出 预算 定额标准 标准验证 作业成本法 综合气象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服务保障碳市场建设需求、现状与对策
3
作者 朱永昶 陈超 +6 位作者 黄磊 王斌 张佳莹 钱拴 李贵才 张小锋 秦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5-564,共10页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和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政策工具。碳市场运行涉及的能源、建筑、林业、农业等不同行业碳交易活动需要气象服务支撑。我国碳市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交易主体与交易产品单一、市场活...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和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政策工具。碳市场运行涉及的能源、建筑、林业、农业等不同行业碳交易活动需要气象服务支撑。我国碳市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交易主体与交易产品单一、市场活力不足、市场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碳市场建设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均迫切需要完善气象服务保障。文中在阐述国内外碳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碳市场建设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以及气象服务保障碳市场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拓展服务范围、推进碳金融服务、开展国际合作及强化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碳市场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气象行业拓展“气象×金融”应用场景,高质量服务保障碳市场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市场 “双碳”目标 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气预报业务现代化发展综述
4
作者 矫梅燕 张小玲 +2 位作者 吕梦瑶 关良 钱传海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1-769,共9页
天气预报是气象业务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系统化的天气预报业务体系和业务能力建设。回顾了天气预报业务70余年的发展进程,综述了天气学经验预报、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数值预报基础上专业分工精细预报3个阶... 天气预报是气象业务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系统化的天气预报业务体系和业务能力建设。回顾了天气预报业务70余年的发展进程,综述了天气学经验预报、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数值预报基础上专业分工精细预报3个阶段的业务特点,并进一步回顾了数值模式、气象要素、灾害天气预报等专项预报业务的技术进步历程。指出,天气预报的现代化发展得益于气象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多种观测手段的融合。通过总结天气预报业务发展历程,强调了学习借鉴先进技术、科研与业务结合、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气象业务 现代化 数值预报 精细化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服务产品市场供给侧拓展研究
5
作者 吕飞 冯子晏 +2 位作者 曹之玉 翟聪聪 钱传海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5期79-81,共3页
为了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服务市场效益,阐述了气象服务产品类型,包括实况类、预报类和预警类产品;论述了服务对象分类,如信息传播型用户、生产消费型用户、信息加工型用户等;根据服务产品供给形式的分类与服务对象的适用性,对服务用户进... 为了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服务市场效益,阐述了气象服务产品类型,包括实况类、预报类和预警类产品;论述了服务对象分类,如信息传播型用户、生产消费型用户、信息加工型用户等;根据服务产品供给形式的分类与服务对象的适用性,对服务用户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基于用户特征的场景化服务供给,从而有效提高气象服务市场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服务 市场效益 供给侧拓展 用户分类 预警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公共安全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软件发展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勇 杨波 +3 位作者 唐伟 李月安 王月冬 李泽椿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6-85,共10页
为推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MMFW)软件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总结评价国内外MMFW软件。首先,分析MMFW软件的类别,研究气象观测系统、数值预报、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影响和风险评估、公共气象服务、气象信息系... 为推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MMFW)软件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总结评价国内外MMFW软件。首先,分析MMFW软件的类别,研究气象观测系统、数值预报、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影响和风险评估、公共气象服务、气象信息系统这6类软件的现状及其关键核心技术;然后,初步探讨我国MMFW软件在智能观测、智能预报、风险评估和决策服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思考和建议。结果表明:我国MMFW软件存在着基础软件落后、应用支撑软件薄弱、应用软件技术含量偏低等问题;应补齐开发环境、工具等基础软件和应用支撑软件短板,构筑业务运行和监控软件等应用软件长板,做优MMFW信息产品和技术支持服务,加快无缝隙-全覆盖、自动-智能、精细-数字的MMFW软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气象监测预报预警(MMFW) 软件 风险评估 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易失混合内存的高速气象数据管理系统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超 顾青峰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22-1928,共7页
气象数据是典型的大数据,具有规模大、增速快和类型复杂等特点,而且气象模式数据由高性能计算机不断计算产生,同时也面临天气预报等气象业务的多种复杂查询,因此气象模式数据管理面临严峻的空间和性能挑战。非易失内存(NVM)是近年来应... 气象数据是典型的大数据,具有规模大、增速快和类型复杂等特点,而且气象模式数据由高性能计算机不断计算产生,同时也面临天气预报等气象业务的多种复杂查询,因此气象模式数据管理面临严峻的空间和性能挑战。非易失内存(NVM)是近年来应用的新型存储介质,具有性能高、存储密度高和非易失等优势,但同时也具有很多特殊的硬件特性,需要进行软件协同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因此,以非易失内存的硬件特征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种高速气象数据管理系统,相对于目前的内存数据管理系统,性能增幅为114.2%,且同时具有更大的存储容量和更低的单位容量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易失内存 数据管理 模式数据 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渭平原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周涛 周青 +2 位作者 张勇 吴昱树 孙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59-1370,共12页
PM_(2.5)和O_(3)已经成为汾渭平原城市最主要的污染物,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在暖季经常同时出现构成污染,其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利用2015—2021年汾渭平原12个城市逐日PM_(2.5)和O_(3)浓度、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及ERA5高空再分析... PM_(2.5)和O_(3)已经成为汾渭平原城市最主要的污染物,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在暖季经常同时出现构成污染,其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利用2015—2021年汾渭平原12个城市逐日PM_(2.5)和O_(3)浓度、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及ERA5高空再分析数据等资料,分析了汾渭平原PM_(2.5)和O_(3)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复合污染发生时PM_(2.5)和O_(3)的关系,并研究了局地气象条件和天气形势对复合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地区年均PM_(2.5)和日最大8小时O_(3)浓度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开始持续下降,复合污染日数也在2019年后开始持续下降;复合污染主要发生在3—9月,在汾渭平原东部城市出现次数较多,多出现在高温、低湿的环境下;最后利用T-PCA算法(正交主成分分析)将复合污染的天气环流形势分为4种类型,主要呈现出以高空西北气流或偏西气流、低层为暖区偏南风或微风为主的天气特征。研究结果对汾渭平原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尤其对于PM_(2.5)和O_(3)污染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平原 PM_(2.5)和O_(3)复合污染 T-PCA分型 气象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飞机观测工程设计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翟薇 钱传海 +4 位作者 吴昊 赵培涛 付硕 王月冬 李泽椿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4,共9页
台风是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最主要的致灾天气系统,将飞机作为移动观测平台对台风开展直接空中观测,能获取非常关键的台风环境场及其内核结构信息,有助于提升台风预报预警准确率及防灾减灾成效。本文基于国内外台风飞机观测实践,从飞机选... 台风是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最主要的致灾天气系统,将飞机作为移动观测平台对台风开展直接空中观测,能获取非常关键的台风环境场及其内核结构信息,有助于提升台风预报预警准确率及防灾减灾成效。本文基于国内外台风飞机观测实践,从飞机选型、保障基地建设、机载探测设备、飞行路线设计、观测数据通信、观测资料应用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台风飞机观测工程设计的着眼点,并从建立国家级台风飞机观测专业指挥中心、推动有人飞机和无人机相结合的台风飞机观测业务、开展多平台协同的台风飞机观测试验、加大对台风飞机观测工程项目的稳定支持及牵头开展台风飞机观测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等角度为建立台风飞机观测工程提出了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飞机观测 飞机选型 机载仪器 飞行路线 数据传输 资料应用及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暴雨过程对海河流域暴雨分布特征的影响
10
作者 程宸 房小怡 +5 位作者 张硕 于瀛 杨舒楠 李雁 刘家宏 梅超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9-299,共11页
为研究极端暴雨过程对海河流域暴雨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利用流域内252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3年日降雨量数据划分了暴雨过程,计算总暴雨日数(I_(day))、累积降雨量(I_(pre))、平均日降雨量(I_(24pre))和最长持续天数(I_(dur))4个暴雨特... 为研究极端暴雨过程对海河流域暴雨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利用流域内252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3年日降雨量数据划分了暴雨过程,计算总暴雨日数(I_(day))、累积降雨量(I_(pre))、平均日降雨量(I_(24pre))和最长持续天数(I_(dur))4个暴雨特征变量,分析了流域历史时间段和“23.7”“63.8”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了两次极端暴雨过程对流域暴雨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定量评估了影响贡献率。结果显示,海河流域在太行山前西南至东北一线的气象站历史时间段I_(day)相对少,但I_(pre)更多,暴雨过程极端性更强。“23.7”暴雨过程覆盖范围比“63.8”过程大,超过50%的气象站I_(day)≥3 d,I_(dur)最长为6 d,单站最大I_(pre)和I_(24pre)分别为1009.7 mm和452.7 mm·d^(-1)。若无两次极端暴雨过程,海河流域暴雨分布特征将更均质化,由“山区-山前平原-平原”分布变为“山区-山前及平原”分布。单次极端暴雨过程对流域暴雨特征变量的贡献率可超过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过程 海河流域 空间分布特征 聚类分析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往返平飘式探空在CMA-MESO三维变分中的同化及对模式预报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金成 王丹 +2 位作者 王瑞文 谭娟 容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9,共11页
往返平飘式探空通过一次探空气球施放实现“上升段-平飘段-下降段”三段观测,其下降段能实现在06时(世界时,下同)和18时自动垂直加密观测大气,具备提升区域高分辨率快速同化循环预报系统在06时和18时的预报技巧潜力。为了实现往返平飘... 往返平飘式探空通过一次探空气球施放实现“上升段-平飘段-下降段”三段观测,其下降段能实现在06时(世界时,下同)和18时自动垂直加密观测大气,具备提升区域高分辨率快速同化循环预报系统在06时和18时的预报技巧潜力。为了实现往返平飘式探空在区域高分辨率模式中的同化,分析其对预报的影响,初步提出了“选取模式层最接近观测”的垂直稀疏化方法来预处理资料,深入分析了稀疏化对同化效果的影响,论证了资料垂直稀疏化对于同化应用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批量同化影响试验,着重分析了往返平飘式探空在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组网观测对CMA-MESO模式预报技巧的影响。稀疏化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同化不稀疏化的往返平飘式探空相比同化传统业务探空,分析和预报误差显著增加,降水预报评分也显著降低,相反,“选取最接近模式层”数据的垂直稀疏化方案能提高模式的分析和预报技巧,表明往返平飘式探空同化前必须进行垂直稀疏化。批量同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冷启动时刻(00时和12时,为常规探空释放时刻),同化往返平飘式探空(上升段)相对同化传统业务探空,分析误差和预报误差变化较小。但在暖启动时刻(03、06、09、15、18、21时,无常规探空释放时刻),增加往返平飘式探空下降段数据,相比控制试验,分析场精度提高了约0.4%。此外,0~12 h累计降水预报的ETS评分变化较小,但12~24 h累计降水预报在0.1、1.0、5.0、10.0、25.0 mm量级降水ETS评分提高了约0.5%,在50.0 mm量级的降水ETS评分提高了约2.3%。总体而言,同化往返平飘式探空对于区域高分辨率快速同化循环预报系统在暖启动时刻的降水预报技巧有正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返平飘式探空 CMA-MESO 垂直稀疏化 三维变分 资料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级降水实况分析产品在北京地区的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文芳 王蕙莹 +4 位作者 孟慧芳 缪宇鹏 黄明明 范敏 唐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72,共12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采用误差分析、有效降水时次占比等方法评估2022年9月—2023年8月省级降水实况分析产品在北京地区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并从累积降水量、降水强度、逐小时降水量误差等方面对“23·7”极端降水过程进行分析。...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采用误差分析、有效降水时次占比等方法评估2022年9月—2023年8月省级降水实况分析产品在北京地区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并从累积降水量、降水强度、逐小时降水量误差等方面对“23·7”极端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省级降水实况分析产品在北京地区的均方根误差不足1 mm,平均绝对偏差低于0.16 mm,与自动气象站观测结果接近。省级降水实况分析产品误差随降水量等级增加而增大,小雨等级降水被高估,中雨及以上等级降水被低估;误差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在中雨和暴雨等级下,最大负偏差均出现在延庆区,最大正偏差均出现在昌平区。“23·7”极端降水过程中,省级降水实况分析产品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1.8 mm,平均绝对偏差为0.806 mm,降水强度与自动气象站观测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较真实地反映了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况分析产品 评分技巧 多源融合 准确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9年汾渭平原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胜杰 解淑艳 +3 位作者 王军霞 霍晓芹 汪巍 杜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65,共9页
基于2016—2019年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汾渭平原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2019年,汾渭平原优良天数比例为61.7%,略高于"2+26"城市,明显低于全国及其他区域,空气污染较重。2016—2019年,汾... 基于2016—2019年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汾渭平原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2019年,汾渭平原优良天数比例为61.7%,略高于"2+26"城市,明显低于全国及其他区域,空气污染较重。2016—2019年,汾渭平原超标天数中PM2.5、PM10、O3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占比较高,PM2.5、PM10仍是影响汾渭平原空气质量的最主要污染物,O3和NO2的影响逐年升高。汾渭平原PM2.5浓度呈夏季低、秋冬季高的特点,2019年与2016—2018年PM2.5均值比较,1、2、4月分别偏高7.5%、36.7%、6.8%,其他月份均偏低,表明1、2、4月空气质量总体恶化,其他月份有所改善。汾渭平原O3浓度呈夏季高、秋冬季低的特点,O3浓度总体呈升高趋势,年平均升高10.3μg/m3,临汾市年平均升幅最显著(26.7μg/m3),不同百分位O3浓度均呈升高趋势,且高百分位浓度升幅明显高于低百分位浓度,年平均升幅最高出现在第90百分位浓度。2016—2019年,O3单项污染物超标导致优良天数比例损失分别为5.4个百分点、13.0个百分点、11.1个百分点和14.4个百分点,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O3超标对空气质量影响越来越显著。煤炭消耗量、生铁产量、粗钢产量的大幅升高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建议加大对相关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检查,确保超低排放或采取可行的清洁能源替代。温度与O3浓度呈正相关,2017—2019年,温度大于25℃的天数中94.2%出现在6—8月,O3-8h超标天数占全部超标天数的81.4%,因此应加强温度较高月份的O3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平原 空气质量 PM2.5 O3 2016—201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学科二级申请代码下设研究方向与关键词解读:D0510大气数据与信息技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小猛 郑飞 +3 位作者 杨犇 穆斌 周勇 罗京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5-193,共9页
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进行了大气科学学科资助布局改革,形成了分属于“分支学科”“支撑技术”和“发展领域”三大板块的共15个二级申请代码的全新资助体系。作为“支撑技术”板块中的重要成员,“D0510大气数据与信息技术”申... 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进行了大气科学学科资助布局改革,形成了分属于“分支学科”“支撑技术”和“发展领域”三大板块的共15个二级申请代码的全新资助体系。作为“支撑技术”板块中的重要成员,“D0510大气数据与信息技术”申请代码旨在鼓励先进技术与方法的创新以及大气学科基础理论与技术的交叉融合。本文从改革背景、逻辑框架、内涵构成等方面对新编“D0510大气数据与信息技术”申请代码的四大类研究方向及关键词进行了专门解读,阐明了D0510主要侧重于提高包容性与覆盖面的设计思路,强调了D0510对“卡脖子”关键技术和潜在“颠覆性”技术的引领作用。本文对往年D0510各方向关键词的基金申请和文献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帮助相关科研人员及时把握D0510申请代码的发展趋势,充分理解研究方向与关键词的内涵和逻辑关系,避免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选取过于集中或者与其它板块申请代码间产生混淆等问题,从而为更准确地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与关键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技术 大气数据 信息科学 学科交叉融合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影工程飞机建设项目运维风险与防范
15
作者 翟薇 马金玉 +1 位作者 顾青峰 李宏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03-107,共5页
为保障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简称人影工程)飞机建设项目的安全实施和稳定运行,提升人影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运用风险概率矩阵法进行人影工程飞机建设项目风险分析。首先从工程项目建设角度进行人影工程飞机建设项目风险分类,然后针对运维类... 为保障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简称人影工程)飞机建设项目的安全实施和稳定运行,提升人影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运用风险概率矩阵法进行人影工程飞机建设项目风险分析。首先从工程项目建设角度进行人影工程飞机建设项目风险分类,然后针对运维类风险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飞机托管方经营能力、飞机作业环境、飞行队伍、维修和航材保障4方面运维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结果表明:飞机托管方管理水平和资源调配能力是影响飞机建设项目运维风险的主要因素,必须加强人影工程全生命周期内飞机托管方的科学比选和监督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影工程 飞机建设项目 运维风险 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概率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及其邻近地区阵风估测改进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海川 钱传海 渠鸿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8-680,共13页
为定量化下垫面等局地性因素对阵风拟合效果的影响,利用2021年1月—2022年12月风速观测数据,分析阵风系数方法在黄渤海及其邻近地区不同观测站拟合能力差异的原因,并基于差异系数及频率匹配构建阵风估测改进(gust estimation correction... 为定量化下垫面等局地性因素对阵风拟合效果的影响,利用2021年1月—2022年12月风速观测数据,分析阵风系数方法在黄渤海及其邻近地区不同观测站拟合能力差异的原因,并基于差异系数及频率匹配构建阵风估测改进(gust estimation correction,GECO)方法,对阵风系数方法拟合结果进行订正。结果表明:阵风系数方法的拟合结果随风速增加更倾向于整点观测时刻阵风,使用小时内最大阵风与整点观测时刻阵风计算得到的差异系数可以定量表征观测站局地特性对阵风系数拟合结果的影响。对差异系数大的观测站,阵风系数方法对其强阵风拟合结果的负偏差也较大,需对其进行更大幅度订正。基于12个基准观测站构建的GECO方法同样适用于黄渤海及其邻近地区的364个观测站。对于风速为12 m·s^(-1)及以上和16 m·s^(-1)及以上的阵风,经GECO方法订正后的均方根误差较阵风系数方法分别减少12.3%和11.5%。对台风梅花(2212)的检验显示,GECO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大级别阵风的估测能力,可为阵风客观预报方法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系数 阵风估测 阵风预报 差异系数 频率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夏玉米花期前后高温时空分布及其对产量影响
17
作者 张祯祯 王靖 +6 位作者 尹红 陈仁伟 黄明霞 马雪晴 李扬 李树岩 游超 《农业工程学报》 2025年第17期101-110,共10页
为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花期前后高温时空分布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华北平原340个气象站点的1981—202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1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发育期资料和已发表文献中的高温试验资料,以32、35、38℃为高温阈值... 为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花期前后高温时空分布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华北平原340个气象站点的1981—202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1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发育期资料和已发表文献中的高温试验资料,以32、35、38℃为高温阈值,以高温累计度日(extreme growing degree days,EDD)和高温发生天数(extreme heat days,EHD)为指标分析华北平原夏玉米穗期(拔节-抽雄)和花粒期(抽雄-成熟)的高温时空分布特征,构建花期前后高温对夏玉米减产率影响方程,计算不同生育期各省份高温发生概率,定量评估花期前后高温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平原高温加剧。夏玉米生长季发生32、35、38℃及以上高温的EDD和EHD随年份均呈上升趋势(P<0.05),EDD倾向率分别为13.8、4.0和0.4℃·d/10a,EHD倾向率分别为4.0、2.3和0.4 d/10 a。2)夏玉米穗期EDD和EHD均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花粒期高温呈现西南多东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穗期和花粒期高温呈增长趋势。以38℃为阈值温度时,穗期河南省北部显著增温,EDD和EHD每10年分别增加0.4℃·d和0.5 d;花粒期河南省南部和河北省任县显著增温,EDD和EHD的气候倾向率为0.4℃·d/10a和0.5 d/10a。3)花期前后发生32、35、38℃以上高温概率最大的省份均为河南省。华北平原当前主栽玉米品种高温危害阈值约为35℃,35℃以上危害积温每增加1℃·d,夏玉米减产率增加0.45%。2011—2020年,花期前后高温对河南省的影响尤为显著,河南省南部焦作等地和河南省东南部淮滨等地花期前后高温导致的玉米减产率约为2%~5%。研究结果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准确评估华北平原不同生育期夏玉米的高温风险与发展防灾减灾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高温累计度日 高温发生天数 减产率 高温发生概率 不同温度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