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进路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崔榕 田晓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包括:如何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为破解这些难题,民族地区旅游业应当着重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挖掘、中华文化符号运用以及中华文化共同性话语提炼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实现以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旅游业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逻辑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赜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春燕 马一川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近年来,以ChatGPT、Gemini、DALL-E3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实践潜能。在“潜能—风险—治理”的分析框架下,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从画像精准、情感交融、沉浸叙事等维度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以ChatGPT、Gemini、DALL-E3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实践潜能。在“潜能—风险—治理”的分析框架下,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从画像精准、情感交融、沉浸叙事等维度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潜能;通过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力、客体共情力、内容监管力等层面带来的技术挑战,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数智时代面临的风险;可从意识传递、能力迭代、数据处置等方面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风险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潜能 技术风险 治理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机理、驱动路径与风险应对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劲松 曾城皓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人工智能时代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赜人工智能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隐逻辑和表征逻辑,明确意识形态是风险由技术领域向民族领域扩散的关键属性,以及其间的技术驱动逻辑和行为塑造... 人工智能时代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赜人工智能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隐逻辑和表征逻辑,明确意识形态是风险由技术领域向民族领域扩散的关键属性,以及其间的技术驱动逻辑和行为塑造逻辑。据此分析风险的具象化呈现,包括错误认识催生个体行为异化、舆情泛滥诱发群体倾向异化、话语冲击造成社会规范异化。最后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出发提出应构建意识形态立体防护网络、搭建完备的意识形态监管体系以应对风险挑战,进而优化互联网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联结机理 驱动路径 风险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蒙 雷家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4,共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选择,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方向指引;通过树牢法律信仰、型构法律原则和融入法律规则,弘扬国家与民族的整体价值导向、概括指引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并具体设定微观的行为模式和制度指示,实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法治实施的指引和推进。新时代新征程,要关注宪法核心价值观条款完善、民族工作基本法律的核心价值观融入等问题,在规律、技术与价值相互交融的视域下促进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路径优化。着力增强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精准性,推进入法理念的升华和入法技术的完善,在对各族人民现实生活场景的科学指引与能动改造中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认同 入法入规 中华民族共同体 德法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聚何以可能——抗战时期顾颉刚中华民族整体史观的建构逻辑与学理限度
5
作者 王艳勤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4,共11页
抗战时期,顾颉刚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重新理解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问题,以历史知识和传统观念作为重构民族理论的思想资源,其理论自觉深植于历史意识中。“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认识,指引着顾颉刚在新式民族史范式下以中华民族整体... 抗战时期,顾颉刚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重新理解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问题,以历史知识和传统观念作为重构民族理论的思想资源,其理论自觉深植于历史意识中。“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认识,指引着顾颉刚在新式民族史范式下以中华民族整体史观重构中国通史,隐约可见其在历史书写中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中华民族整体史观的落实,在顾颉刚那里集中体现为对边疆民族文化史料的重视,但由于搜集材料有限,理论和方法都不够精确,致其通史写作终成理想。顾颉刚书写“另一种中国史”以凝聚中华民族的努力,为我们今天面对清季以来西方民族概念和理论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相枘凿的困境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抗战时期 中华民族整体史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 中国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的思考
6
作者 金彦超 裴圣愚 陈天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8-59,共12页
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对于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实现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交叉学科门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都有重... 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对于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实现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交叉学科门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相关领域深厚的理论基础、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丰富的学术成果、扎实的工作积累,已经为试点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做好了准备。按照交叉学科定位,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当代世界等重点方向,积极培育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将极大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交叉学科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教育数学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研究现状”“指标体系”和“模型建构” 被引量:3
7
作者 孔凡哲 赵欣怡 李潇萌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24,共7页
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评价标准建构是重要抓手.中国亟待构建系统完整的数学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国家教材政策文件,基于对相关学术文献的内容分析,运用德尔菲法发起3轮专家征询,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指标权重分析,构建了基础教育数学... 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评价标准建构是重要抓手.中国亟待构建系统完整的数学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国家教材政策文件,基于对相关学术文献的内容分析,运用德尔菲法发起3轮专家征询,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指标权重分析,构建了基础教育数学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包括9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69个三级指标.由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建立了数学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一体化模型,助推基础教育数学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完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数学教材 教材评价 指标体系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核
8
作者 吴开松 朱厘 《社会主义研究》 2024年第5期61-68,共8页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核。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新时代党和国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核。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新时代党和国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体现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文化建设的目标导向、以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为文化建设的路径指引、以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文化建设的价值归宿、以文化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为文化建设的衡量标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有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并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 文化建设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