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房静远 陈萦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75-1180,共6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在"211"二期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经过5年三期建设的努力,除在原有优势项目如对消化系肿瘤发生与诊治和慢性肝病诊治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效外,还开辟了小肠疾病诊治研究的新领域。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在"211"二期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经过5年三期建设的努力,除在原有优势项目如对消化系肿瘤发生与诊治和慢性肝病诊治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效外,还开辟了小肠疾病诊治研究的新领域。建设期间,系统研究了消化系肿瘤(胃癌和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早期诊断和综合预防,特别是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cro RNA等)与信号通路在消化系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建立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关键技术,从而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率,探索并开拓了小肠内镜诊断应用的新途径,使小肠内镜在我国得到普及和推广,并对血管发育不良所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进行临床创新性治疗及其机制探索;建立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非创诊断模型,同时系统阐述并证实了核苷类抗病毒药及氧化苦参碱等在抑制纤维化及减缓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以上研究成果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学科总体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小肠疾病 慢性肝病 消化学科 仁济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沙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怡 朱长清 +10 位作者 董胜翔 归茜 茅益民 曾民德 韩英 黄仲義 王青 白文元 吕晓萍 冯子坛 韩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8期1511-1513,共3页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治疗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将213例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治疗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将213例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组)和对照组(注射用法莫替丁组)。试验组予以75mg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静脉注射,2次/d(隔12h),对照组予以20mg法莫替丁静脉注射,2次/d(隔12h),疗程7d。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呕血及黑便停止时间、治疗后每天的呕血次数、呕血量及黑便次数、黑便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08例患者按方案完成研究,每组各104例。治疗后两组患者呕血及黑便停止时间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呕血次数、呕血量、黑便次数、黑便量减少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疗效判断标准,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且疗效与注射用法莫替丁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沙替丁 法莫替丁 消化性溃疡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球蛋白G4相关肝胆胰疾病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连敏 马雄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2期3-6,共4页
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ulin G4,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是以血清IgG4水平升高、胆管或腺管周围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同时可累及几乎全身所有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疑似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患者需结合组织学、血清IgG4水平... 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ulin G4,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是以血清IgG4水平升高、胆管或腺管周围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同时可累及几乎全身所有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疑似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患者需结合组织学、血清IgG4水平、受累器官影像、临床表现等作出诊断。尽管其作为一类新近认识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传、天然和适应性免疫、自身抗原及IgG4等方面。本文对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领域近5年来取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以及尚存的难点和挑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病 免疫球蛋白G4相关肝胆胰疾病 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 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在肠道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蒋怡 江平 +1 位作者 张明明 房静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90-1497,共8页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muciniphila)是人类肠道中的常见共生菌之一,可利用黏蛋白作为唯一的碳、氮来源,在肠道内定植和生长。肠道稳态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肠道功能发生紊乱与代谢疾病、免疫疾病、...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muciniphila)是人类肠道中的常见共生菌之一,可利用黏蛋白作为唯一的碳、氮来源,在肠道内定植和生长。肠道稳态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肠道功能发生紊乱与代谢疾病、免疫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是影响肠道健康的关键因素,作为肠道微生物的一员,A.muciniphila在肠道炎症、肠道肿瘤、受肠道紊乱影响的疾病(如肝病、代谢性疾病等)中的作用已被证实,且作用机制亦逐渐被阐明,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候选益生菌。该文针对A.muciniphila的特征、在肠道中的分布、与肠道相关疾病的关联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 炎症 肿瘤 益生菌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邵雨琪 洪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881-887,共7页
结直肠癌作为全球发病和死亡居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可以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包括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在内的多种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已经揭示了宿主与肠道菌群之间的... 结直肠癌作为全球发病和死亡居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可以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包括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在内的多种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已经揭示了宿主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结直肠癌的起源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旨在通过描述结直肠癌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以及瘤内微生物群,讨论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侵袭、转移过程的具体机制,及其对结直肠癌治疗反应和预后的影响,为深入了解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提供参考,并为开发菌群干预结直肠癌提供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 肿瘤内菌 免疫治疗 具核梭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对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治
6
作者 连敏 唐茹琦 马雄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1-1265,共5页
目前,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诊断标准包括急性起病、符合AIH诊断标准,且诊断时存在黄疸、INR≥1.5、尚未出现肝性脑病以及无既往肝病证据。作为AIH的一类特殊亚型,急性重症AIH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早期诊断识别至关... 目前,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诊断标准包括急性起病、符合AIH诊断标准,且诊断时存在黄疸、INR≥1.5、尚未出现肝性脑病以及无既往肝病证据。作为AIH的一类特殊亚型,急性重症AIH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早期诊断识别至关重要,一经诊断应及早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降低患者进展至肝衰竭乃至接受肝移植的风险。该病的临床管理极具挑战性,诊断时患者往往缺少典型AIH的临床特征和组织学表现,早期评估激素应答反应,并给予适当剂量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糖皮质激素类 肝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囊内镜检查对消化道转运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48
7
作者 卫炜 戈之铮 +3 位作者 高云杰 顾静莉 胡运彪 萧树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9-522,共4页
目的通过胶囊内镜所获取的图像在无创、生理条件下记录胃肠转运时间,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方法对178例连续入选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分析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各项临床参数对消化道转运时间的影响,同时分析胶囊未完成全小... 目的通过胶囊内镜所获取的图像在无创、生理条件下记录胃肠转运时间,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方法对178例连续入选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分析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各项临床参数对消化道转运时间的影响,同时分析胶囊未完成全小肠检查的原因。结果124例患者完成全小肠检查,胶囊内镜检查中胃平均排空时间为44.5 m in,小肠平均通过时间为286 m in;年龄对小肠通过时间有影响(P<0.05),性别、体质量指数对消化道转运时间无影响(P>0.05)。年龄、小肠克罗恩病、小肠新生物为影响胶囊内镜未完成全小肠检查的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有肠道克罗恩病史或疑诊肠道克罗恩病、怀疑小肠存在新生物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前,应口服促肠道动力药以提高胶囊内镜检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囊内镜 胃排空时间 小肠通过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范竹萍 曾民德 +6 位作者 许国铭 李兆申 邹多武 王根生 竺越 保志军 陈维雄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 :评价国产马来酸曲美布汀 (诺为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开放性试验 ,选择在最近一年内具有早饱或上腹胀 ,可伴有恶心、呕吐、上腹痛、烧心、厌食、嗳气等症状 ,持续或间断发作超过 12wk以上的病... 目的 :评价国产马来酸曲美布汀 (诺为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开放性试验 ,选择在最近一年内具有早饱或上腹胀 ,可伴有恶心、呕吐、上腹痛、烧心、厌食、嗳气等症状 ,持续或间断发作超过 12wk以上的病人 ,予诺为(普利马来酸曲美布汀片 ,2 0 0mg/片 ,一天三次 ,口服 2wk)。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一次以下症状 ,包括早饱、上腹胀、恶心、呕吐、上腹痛、烧心、厌食、嗳气、纳差等症状。症状按无、轻、中、重分级。同时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血、尿、粪常规和肝肾功能。结果 :治疗 2wk后 86例的总改善率为 (6 7.6 4± 2 3.91) %早饱和上腹胀满等其它症状都有非常显著的改善(P <0 .0 1)。主要症状中的早饱为 72 .2 %,上腹胀满为 84 .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4 9%。结论 :马来酸曲美布汀 (诺为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曲美布汀 功能性消化不良 安全性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消炎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燕捷 吴叔明 +4 位作者 李恩灵 朱红音 沈冠凤 罗鸿予 萧树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32-436,共5页
目的 :明确非甾体消炎药 (NSAIDs)能否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明确不同的p5 3基因表型对NSAIDs诱导的细胞凋亡是否有影响 ;明确NSAIDs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 2及Bax表达的调控。方法 :通过MTT比色法检测NSAIDs对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 ;应用丫... 目的 :明确非甾体消炎药 (NSAIDs)能否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明确不同的p5 3基因表型对NSAIDs诱导的细胞凋亡是否有影响 ;明确NSAIDs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 2及Bax表达的调控。方法 :通过MTT比色法检测NSAIDs对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 ;应用丫啶橙 (AO)染色、Annexin V/PI双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应用RT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cl 2、bax基因及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 :NSAIDs药物吲哚美辛 (Indo)和阿司匹林 (Asp)对胃癌细胞株AGS(p5 3+/ +)、MKN2 8(p5 3 / )均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 ,且呈时间 /浓度依赖性增强 ;在相同作用条件下 ,AGS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MKN2 8细胞 ,处理组MKN2 8细胞凋亡数量虽有所增多 ,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 ,Bcl 2基因mRNA表达逐渐减弱 ,Bax基因及蛋白表达逐渐增强 ,在药物作用 6~ 2 4小时改变最为明显。结论 :一定浓度的NSAIDs作用一定时间后 ,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这为NSAIDs的抗肿瘤应用增加了理论依据 ;NSAIDs不能诱导p5 3基因突变的MKN2 8胃癌细胞株发生显著的凋亡 ,p5 3基因突变可能阻断了NSAIDs的凋亡诱导效应 ;NSAIDs可能通过调控Bcl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AIDS 胃癌 细胞凋亡 BCL-2 BAX P53 培养的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燕捷 吴叔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3-96,共4页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胃癌、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众多研究表明,Hp的根除有助于溃疡愈合,可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延缓MALT淋巴瘤的进程。因此,Hp感染的治疗一直是胃肠病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胃癌、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众多研究表明,Hp的根除有助于溃疡愈合,可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延缓MALT淋巴瘤的进程。因此,Hp感染的治疗一直是胃肠病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Hp根除治疗的普遍开展,Hp对常用抗生素的原发和继发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随着Hp耐药株的不断增加,对其根治的困难亦随之增加。因此,探讨Hp耐药的发生原因及机制,明确如何避免和克服耐药性的产生将是Hp根除治疗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抗生素 耐药性 慢性活动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甲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田筱青 房静远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1-516,共6页
组蛋白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方式中的一种,参与异染色质形成、基因印记、X染色体失活和基因转录调控.组蛋白甲基化过程的异常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既往认为组蛋白甲基化是稳定的表观遗传标记,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发现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 组蛋白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方式中的一种,参与异染色质形成、基因印记、X染色体失活和基因转录调控.组蛋白甲基化过程的异常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既往认为组蛋白甲基化是稳定的表观遗传标记,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发现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组蛋白修饰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甲基化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基因表达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绮夏 马雄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1-723,共3页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等因素诱导下出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血清自身抗体阳性、高免疫球蛋白G血症、转氨酶水平升高和界面性肝炎为主要特征。AIH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诊治过程中亦有较高异质性,患者个体化的精...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等因素诱导下出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血清自身抗体阳性、高免疫球蛋白G血症、转氨酶水平升高和界面性肝炎为主要特征。AIH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诊治过程中亦有较高异质性,患者个体化的精准医学诊疗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结合近年来本领域重要研究进展和难点问题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治疗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OR信号途径与表观遗传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霞 孙丹凤 房静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585-1590,共6页
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是雷帕霉素在哺乳动物细胞内作用的蛋白激酶,通过PI3K/Akt信号磷酸化激活而调控细胞分裂、促进转录、信号翻译等,mTOR抑制剂具有抗肿瘤和免疫抑制的潜力,已进入临床II期试验。DNA甲基化可沉默基因转... 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是雷帕霉素在哺乳动物细胞内作用的蛋白激酶,通过PI3K/Akt信号磷酸化激活而调控细胞分裂、促进转录、信号翻译等,mTOR抑制剂具有抗肿瘤和免疫抑制的潜力,已进入临床II期试验。DNA甲基化可沉默基因转录,组蛋白磷酸化的动态变化主要影响信号传导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转录,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共价修饰以及RNA干扰技术都是表观遗传修饰的方式,可以调节mTOR信号途径蛋白激酶的表达,激活或抑制mTOR也可以影响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磷酸化等。本文将对mTOR信号途径与表观遗传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OR 表观遗传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RNA干扰 雷帕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顾鸣敏 沈若茝 +3 位作者 倪蓓敏 陈仁彪 黄大慰 萧树东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97-99,共3页
对108例胃癌患者的家系及相匹配的对照组家系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采用 Li-Mantel-Gart 法计算胃癌的分离比,结果为0.024。同时采用 Falconer 法估算胃癌的遗传度,结果为40.86%±12.32%。表明胃癌系多基因遗传病,遗传因素在胃癌... 对108例胃癌患者的家系及相匹配的对照组家系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采用 Li-Mantel-Gart 法计算胃癌的分离比,结果为0.024。同时采用 Falconer 法估算胃癌的遗传度,结果为40.86%±12.32%。表明胃癌系多基因遗传病,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遗传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分离比 遗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鉴定及Nesprin蛋白表达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文钢 薛松 +7 位作者 汪铮 连锋 徐根兴 刘沙 李金辉 王园园 黄日太 朱洪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向心肌细胞分化并进行相关鉴定,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Nesprin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大鼠MSC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后贴壁传代培养,流式细胞术鉴定第2代MSC表面抗原表达。以10μmol/L 5-氮... 目的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向心肌细胞分化并进行相关鉴定,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Nesprin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大鼠MSC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后贴壁传代培养,流式细胞术鉴定第2代MSC表面抗原表达。以10μmol/L 5-氮杂胞苷(5-Aza)诱导第2代MSC向心肌细胞分化,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心肌细胞相关蛋白Desmin、α-sarcomeric actin、cardiac TroponinⅠ(cTnⅠ)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MSC分化前后Nesprin蛋白表达。结果经5-Aza诱导分化后的MSC细胞及细胞核增大,形态渐趋一致,大部分呈长梭形;细胞Desmin、α-sarcomeric actin、cTnⅠmRNA和蛋白呈阳性表达。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显示Nesprin蛋白定位于核膜,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诱导分化后细胞Nesprin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成功诱导大鼠MSC向心肌细胞分化;Nesprin蛋白在分化后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Nesprin可能参与MSC向心肌细胞样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SPRIN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TM1基因多态性及启动子甲基化在结肠癌细胞系中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筱青 孙丹凤 房静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58,93,共4页
目的研究参与内毒物代谢的重要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lutathione-s-transferase M1,GSTM1)在结肠癌细胞系中的基因表达状况与其遗传基因型及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GSTM1基因型,甲基化特异PCR(MSP)方法检测GSTM... 目的研究参与内毒物代谢的重要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lutathione-s-transferase M1,GSTM1)在结肠癌细胞系中的基因表达状况与其遗传基因型及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GSTM1基因型,甲基化特异PCR(MSP)方法检测GSTM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用5-aza-dC处理结肠癌细胞系,RT-PCR方法检测GSTM1基因转录水平。结果结肠癌细胞系HT29、SW480、SW1116为GSTM1非空白基因型,而HCT116、Lovo、Colo结肠癌细胞系为GSTM1空白基因型。MSP检测发现SW1116细胞中GSTM1基因主要呈非甲基化状态,其他5个细胞系中呈甲基化状态,而且基因表达缺失。经5-aza-dC处理后,HT29和SW480细胞的GSTM1基因表达复活,而HCT116、Lovo、Colo细胞中GSTM1仍无扩增。结论 GSTM1基因转录受到遗传基因型和表观遗传启动子甲基化双重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STM1) 基因多态性 甲基化 甲基化特异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芯片技术与肿瘤中DNA甲基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筱青 孙丹凤 +1 位作者 张燕捷 房静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5-303,共9页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参与基因转录调控,X染色体失活,发育调控及细胞分化的过程。异常的DNA甲基化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芯片技术的发展为高通量研究DNA甲基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各种芯片技术以不同的DNA预处理方法...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参与基因转录调控,X染色体失活,发育调控及细胞分化的过程。异常的DNA甲基化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芯片技术的发展为高通量研究DNA甲基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各种芯片技术以不同的DNA预处理方法为基础,包括免疫沉淀和限制性内切酶等。免疫沉淀方法特异性高,而限制性酶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虽然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们为在基因组范围研究癌症的甲基化谱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芯片 免疫沉淀 限制性内切酶 癌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IL-1β基因多态性及连锁不平衡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薛惠平 倪培华 +6 位作者 吴洁敏 吴叔明 戈之铮 胡运彪 王震华 童菊芳 曾民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12-915,共4页
目的 了解炎症性肠病患者IL-1β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探讨IL-1β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法,对IBD组(N=48)和正常对照组(N=137)IL—1β启动子区-31、-51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 目的 了解炎症性肠病患者IL-1β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探讨IL-1β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法,对IBD组(N=48)和正常对照组(N=137)IL—1β启动子区-31、-51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其单倍型与疾病的关联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IL—1β—31CC、CT、TT基因型分别为22.63%、56.93%、20.44%,IBD组为33.33%、39.58%、27.0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等位基因频率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IL—1β—511TT、TC、CC基因型分别为21.17%、52.55%、26.28%,IBD组为29.17%、43.75%、27.0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等位基因频率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IL—1β-31C/T与-511T/C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D’=0.915,r=0.735)。IL—1β-31C/-511T单倍体型发生IBD的风险增加(OR=1.216.95%C10.763~1.937)。结论 IL—1β—31、-511均以杂合子C/T、T/C基因型所占的百分比高,提示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种族有关。IL—1β—31C/T与-511T/C之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31C/-51lT单倍体型发生IBD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白细胞介素1Β 基因型 等位基因频率 连锁不平衡 单倍体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分子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昌成 萧树东 +1 位作者 邱禧凯 沈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1996年第2期84-85,共2页
本文对15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和11名正常健康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_2、CD_3、CD_4、CD_8、HLAClass Ⅰ、HLAClass Ⅱ、CD_(25)、Trf-R进入了检测,并观察了在3%PHA—P诱导24小时后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乙肝表面抗原... 本文对15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和11名正常健康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_2、CD_3、CD_4、CD_8、HLAClass Ⅰ、HLAClass Ⅱ、CD_(25)、Trf-R进入了检测,并观察了在3%PHA—P诱导24小时后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调节功能、抗原识别能力和T细胞活化能力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ACS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金丸加减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阿高 丁钰熊 +3 位作者 郭海燕 陈梅芳 肖碧兰 江绍基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185-188,共4页
本实验用小金丸加减治疗S_(180)小鼠。主要观察指标有全血粘度和瘤重。结果显示:小金丸加减能明显降低S_(180)小鼠的全血粘度,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而对小鼠体重增长无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小金丸加减具有良好的改善血瘀状态和抑制肿瘤生长... 本实验用小金丸加减治疗S_(180)小鼠。主要观察指标有全血粘度和瘤重。结果显示:小金丸加减能明显降低S_(180)小鼠的全血粘度,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而对小鼠体重增长无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小金丸加减具有良好的改善血瘀状态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且有副作用小的优点。这为血瘀是肿瘤的主要病机之一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金丸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