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组网边界层风廓线雷达与宝山二次雷达测风数据比较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吴志根 徐同 +5 位作者 丁若洋 胡平 陈浩君 查亚峰 孙娟 夏卫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0-376,共7页
文章利用上海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网中3台分别布设在松江泖港和嘉定F1赛车场的TWP3型风廓线雷达以及嘉定外岗的LAP3000型风廓线雷达,在2010年初冬和2011年盛夏各一个月时段的连续原始测风数据,逐个与上海宝山GFE(L)-1型二次探空雷达在相同... 文章利用上海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网中3台分别布设在松江泖港和嘉定F1赛车场的TWP3型风廓线雷达以及嘉定外岗的LAP3000型风廓线雷达,在2010年初冬和2011年盛夏各一个月时段的连续原始测风数据,逐个与上海宝山GFE(L)-1型二次探空雷达在相同时段中的原始测风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并且还将同布设在嘉定地区的两台不同型号的风廓线雷达进行了测风数据的互比分析。在基本稳定的天气条件下,嘉定F1赛车场、松江泖港以及嘉定外岗风廓线雷达各自与宝山GFE(L)-1型二次雷达探空测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的匹配样本数依次是6733、7350和7013对,其在盛夏时段对比统计的各层风速的平均标准差分别是3.34、3.37和4.03 m·s^(-1),在初冬时段则为3.22、3.22和3.42 m·s^(-1)。参与互比分析的F1赛车场TWP3型风廓线雷达和外岗LAP3000型风廓线雷达之间的匹配样本数是71981对,其在盛夏时段互比统计的风速平均标准差是3.63 m·s^(-1),在初冬时段为4.12 m·s^(-1)。有统计曲线表明,本研究中两台TWP3型风廓线雷达与宝山GFE(L)-1型二次雷达探空测风的误差均为2~4 m·s^(-1),其比对精度明显优于嘉定外岗的LAP3000型风廓线雷达。文章还提出了风廓线雷达的"有效探测高度"新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二次雷达 比较 有效探测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酸雨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杜建飞 成天涛 马剑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43,共7页
基于宝山及浦东两个气象站的酸雨历史观测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酸雨长期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对比分析降水酸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宝山站降水总体上呈弱酸性,多年平均p H值为5.21,酸雨率为24%。降水p H值年际变化仅呈现微弱下降趋... 基于宝山及浦东两个气象站的酸雨历史观测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酸雨长期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对比分析降水酸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宝山站降水总体上呈弱酸性,多年平均p H值为5.21,酸雨率为24%。降水p H值年际变化仅呈现微弱下降趋势,电导率K值呈明显地逐年上升变化,平均每年增加2.0μs·cm-1,而酸雨率波动较大,由2004年8%增至2009年48%。降水p H值在冷季较低,暖季较高,电导率K值正相反。浦东酸雨平均p H值4.38,低于宝山的5.08,酸雨率浦东79.5%,远高于宝山的33%。大气污染物SO2、NO2及PM10浓度与酸雨p H值呈负线性相关,而与电导率K值呈正相关。大气颗粒物含量、污染物化学组成、降水量、风向等对降水p H值及酸雨率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酸雨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气象探测资料(AMDAR)质量控制与质量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江勤 张蕾 +1 位作者 王晓峰 吴峻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8-609,共12页
文章基于NCEP的AMDAR质控方法,建立了一套业务质量控制系统。选取2014年全球AMDAR资料对系统进行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并根据质控结果统计分析了AMDAR资料各质量类型演变及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2014年全年平均逐小时剔除率为5.79%,... 文章基于NCEP的AMDAR质控方法,建立了一套业务质量控制系统。选取2014年全球AMDAR资料对系统进行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并根据质控结果统计分析了AMDAR资料各质量类型演变及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2014年全年平均逐小时剔除率为5.79%,其中重复性报文占主要部分。(2)报文数量和报文质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重复性报文在报文数量密集时剔除率增加,可疑数据和时空不一致性相反。(3)飞机报文质量在各个高度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质量问题主要出现在近地面层、动力调整高度和飞行状态转换及巡航高度。(4)经纬度阈值变化对重复报文剔除结果影响敏感度最高,主要反映在中高层,高度阈值影响表现在中低层。(5)剔除疑误报文后计算的全球平均温度呈现明显正异常,风速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DAR 质量控制 质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山区干旱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12
4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吴巧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0-245,共6页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九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得出:近40年陇南市平均出现干旱的年频率为60.3%,其中,春旱39.3%,夏初旱20.5%,伏旱38.5%,秋旱35.3%。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拔海高...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九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得出:近40年陇南市平均出现干旱的年频率为60.3%,其中,春旱39.3%,夏初旱20.5%,伏旱38.5%,秋旱35.3%。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拔海高度与各站平均干旱年频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陇南市各地平均干旱年频率,结合各地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干旱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白龙江、白水江流域低海拔区干热河谷和徽成盆地及文县东南部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干旱年频率大于60.0%,由此向北向高干旱危险性等级递减,武都区的池坝乡、马营乡高海拔区和宕昌西北部及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干旱危险性等级最低,干旱年频率小于50.0%。徽县、成县、两当中部及西和北部以及武都、文县境内的白龙江、白水江流域低海拔区为干旱高风险区;宕昌与武都池坝乡、马营乡高海拔区和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为干旱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干旱 气候特征 灾害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山区近40年农业冰雹灾害发生规律与风险区划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3-326,共4页
从青藏高原东侧边坡地带陇南山区1971—2010年冰雹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冰雹主要集中出现在5—8月,5月和8月为2个双峰期,降雹时段主要出现在14:00—20:00时,占86%,该时段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降雹的空间分布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从青藏高原东侧边坡地带陇南山区1971—2010年冰雹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冰雹主要集中出现在5—8月,5月和8月为2个双峰期,降雹时段主要出现在14:00—20:00时,占86%,该时段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降雹的空间分布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山区多于川区,并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这种分布和当地地貌地形特点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冰雹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冰雹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冰雹危险性等级由西北1 800 m以上高海拔区向东南及低海拔区递减,宕昌县、礼县西北部和武都区西北部、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为冰雹高风险区,两当县、徽县、成县、康县、武都区、文县的东南部低海拔区为冰雹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冰雹 发生规律 灾害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气候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16
6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7期716-719,722,共5页
从陇南市1971—2010年低温冻害资料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一般春季低温冻害发生频率较秋季多,农业灾损严重。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低温冻害灾害危险性图层,再与... 从陇南市1971—2010年低温冻害资料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一般春季低温冻害发生频率较秋季多,农业灾损严重。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低温冻害灾害危险性图层,再与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及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低温冻害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的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由高到低,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减,宕昌、武都及文县海拔1 800 m以上的高半山区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较高,徽成盆地及武都、文县海拔1 200 m以下的浅山区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较低。低温冻害风险由高到低、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减,宕昌和礼县西北部、武都西北部、文县西南和西北部高海拔区为低温冻害高风险区;康县、两当、成县、徽县以及武都、文县海拔1 200 m以下区域为低温冻害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低温冻害 气候特征 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都山区干旱气候特征与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2
7
作者 肖志强 刘丽 赵彦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7期7624-7626,7734,共4页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9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并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与各站年平均干旱频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武都区各地年平均干旱频率,结合各地人口、GDP...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9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并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与各站年平均干旱频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武都区各地年平均干旱频率,结合各地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eGIS软件,得到干旱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近40年武都区有30年均有干旱出现,共出现各类干旱49次,其中,发生频率春旱40.0%、春末夏初旱20.0%、伏旱35.0%、秋旱27.5%,年际出现干旱的频率为75.0%.武都区白龙江流域半山河谷和东南部低海拔区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年际干旱频率>62.3%,由此向北向高干旱危险性等级递减,干旱灾害风险由白龙江干热河谷向四周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都山区 干旱 气候特征 灾害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10年陇南山区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4
8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15期259-261,共3页
从1971—2010年陇南市高温天气日数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市山区每年都有高温天气出现,9个气象站平均每年合计出现70.4 d,其中,武都区平均每年出现约21 d,为全市出现高温日数最多的站,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5—9月,其峰值主要集中出现在6... 从1971—2010年陇南市高温天气日数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市山区每年都有高温天气出现,9个气象站平均每年合计出现70.4 d,其中,武都区平均每年出现约21 d,为全市出现高温日数最多的站,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5—9月,其峰值主要集中出现在6—8月,该时段高温天气灾损最为严重。目前,受全球气候变暖背景的影响,陇南市山区高温天气日数呈现出明显的增多趋势。因此,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高温天气灾害危险性图层,结合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得到高温天气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高温天气灾害危险性等级白龙江、白水江流域海拔1 100 m以下浅山河谷区、文县东南部、成县中部和康县东南部最高,海拔1 800 m以上高山区高温热海危险性等级最低,大多数年份不会出现高温天气。高温天气灾害风险由高到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白龙江、白水江干热河谷及康县东南部、文县东南部和成县中部低海拔区为高温天气灾害高风险区;宕昌县西部、礼县西北部、武都区西北部、文县西北部和两当县南部高海拔区为高温天气灾害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天气 时空分布 模型建立 灾害风险区划 甘肃陇南 山区 1971--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业务应用的上海地区毫米波云雷达观测质量评估
9
作者 彭杰 王晓峰 +5 位作者 傅新姝 罗双 张燕燕 陶法 薛昊 欧建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6-480,共15页
基于宝山国家基本气象站部署的毫米波云雷达2019年的观测数据,辅以激光雨滴谱、微雨雷达、探空资料、风云四号卫星产品、地面雨量计等多元观测数据,从探测稳定性、探测能力、基数据和产品数据探测合理性等方面开展了毫米波云雷达观测质... 基于宝山国家基本气象站部署的毫米波云雷达2019年的观测数据,辅以激光雨滴谱、微雨雷达、探空资料、风云四号卫星产品、地面雨量计等多元观测数据,从探测稳定性、探测能力、基数据和产品数据探测合理性等方面开展了毫米波云雷达观测质量评估。结果表明:毫米波云雷达在试验期间仅出现单次软件故障,且基数据全年获取率高于95%,探测稳定性较好;毫米波云雷达各高度最小可测回波强度位于-40~-20 dBZ,并随高度呈现出与理论相符的指数递减;9 km高度以下最小回波强度变化小于2 dB,最小回波探测能力稳定性较高,在降水率达到4~5 mm/h时,毫米波云雷达会出现强衰减导致的虚假晴空区。虽然多部毫米波云雷达的基数据存在差异,但与地面雨滴谱计算回波强度和微型雨雷达观测回波强度具有一致的垂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毫米波云雷达探测云顶云底高度与探空资料估算云顶云底高度、风云四号卫星反演云顶高度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拼接缝和距离旁瓣虚假回波是较为直观且能够对业务化应用产生直接影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云雷达 观测质量评估 面向业务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浦区旅游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佳婷 余延略 《绿色科技》 2019年第18期32-35,共4页
利用青浦地区1959~2016年的观测资料对青浦地区主要旅游气象灾害和旅游舒适度进行了分析,主要旅游气象灾害为大雾、霾、雷暴、高温、暴雨、台风,逐类进行气候特征研究,分别得出了各类气象灾害影响时段、基本特征及对旅游业主要危害。根... 利用青浦地区1959~2016年的观测资料对青浦地区主要旅游气象灾害和旅游舒适度进行了分析,主要旅游气象灾害为大雾、霾、雷暴、高温、暴雨、台风,逐类进行气候特征研究,分别得出了各类气象灾害影响时段、基本特征及对旅游业主要危害。根据人体舒适度及户外活动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青浦地区3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下旬至11月下旬较适宜旅游活动;适宜户外活动的时间段为3月下旬至6月中旬及9月中旬至11月中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气象 气象灾害 人体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山区近40年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农业灾害研究》 2013年第6期29-31,37,共4页
从陇南市1971—2010年雷暴资料入手,分析了陇南山区近40年雷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陇南市每年都有雷暴出现,平均每年176.5站日、每站每年约19.6日,雷暴一般出现在4—9月,其中,5—8月集中出现最多,占76%,造成的灾害损失最为严重。从... 从陇南市1971—2010年雷暴资料入手,分析了陇南山区近40年雷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陇南市每年都有雷暴出现,平均每年176.5站日、每站每年约19.6日,雷暴一般出现在4—9月,其中,5—8月集中出现最多,占76%,造成的灾害损失最为严重。从陇南市雷暴年际变化趋势分析,目前,雷暴日数正处于明显的下降时期。因此,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雷暴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雷暴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雷暴危险性等级宕昌、礼县和武都区白龙江流域最高,为雷暴高风险区,两当东南部、康县大部、武都东南部、文县南部最低,为雷暴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雷暴 分布特征 灾害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波段探空观测的FY-4A云顶温度产品评估及其在冬季降水相态判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渊明 孙静 +1 位作者 漆梁波 张燕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0,共12页
利用2019—2021年冬季上海宝山站L波段探空资料对FY-4A云顶温度(CTT)产品进行评估,分析发现,FY-4A的云顶温度产品能够较好地反映单层云的云顶温度,对双层云或多层云的云顶温度则普遍高估(平均高估幅度超过14℃);当探空观测到的云顶高度... 利用2019—2021年冬季上海宝山站L波段探空资料对FY-4A云顶温度(CTT)产品进行评估,分析发现,FY-4A的云顶温度产品能够较好地反映单层云的云顶温度,对双层云或多层云的云顶温度则普遍高估(平均高估幅度超过14℃);当探空观测到的云顶高度不超过6 km或云顶温度不低于-20℃时,FY-4A云顶温度产品误差较小,平均偏差约为3℃。根据2021—2022年冬季长三角地区地面站观测的降水现象统计云顶温度与降水相态的关系,并对典型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顶温度低是出现降雪的必要条件之一,绝大部分降雪出现在云顶温度低于-12℃的情况下。FY-4A的云顶温度产品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尚可,可以辅助预报员判识雨雪落区,在雨雪转换过程的预报服务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秒级探空 FY-4A 云顶温度产品 降水相态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东滩湿地降水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马琳 杜建飞 +2 位作者 闫丽丽 陈建民 李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68-1775,共8页
2009年5月~2010年4月收集了崇明东滩湿地降水,测定了样品的pH值、电导率和主要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并利用富集因子法和后向轨迹分析对降水中无机离子成分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崇明东滩整体空气质量良好,大气污染物浓度较低.降水的p... 2009年5月~2010年4月收集了崇明东滩湿地降水,测定了样品的pH值、电导率和主要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并利用富集因子法和后向轨迹分析对降水中无机离子成分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崇明东滩整体空气质量良好,大气污染物浓度较低.降水的pH值和电导率的加权均值分别为5.24,17.49uS/cm,为轻度污染的弱酸性水平;SO4^2-和NO3-是主要的致酸离子,加权浓度分别为52.27,21.39ueq/L;NH4+和Ca^2+是主要的碱性离子,加权浓度分别为33.36,27.13ueq/L;离子来源分析表明,Na^+和Cl^-主要来自于海洋,NH4+的中和作用大于Ca2+和Mg2+,大气颗粒物主要以(NH4)2SO4、NH4HSO4、NH4NO3的形式存在;后向轨迹分析表明降水主要受海洋风向影响,西北、西南方向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为污染物的中长尺度传输是造成崇明东潍酸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湿地 降水化学 源解析 大气传输 后向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陆面水分的凝结现象及收支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强 王胜 +2 位作者 问晓梅 南玉合 曾剑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8-135,共8页
中国黄土高原是全球独特的地理区域,其陆面水分过程比较特殊。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的陇中黄土高原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站的资料,分析了陆面水分凝结现象及其出现频率与局地微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了露水(霜)量及其出现... 中国黄土高原是全球独特的地理区域,其陆面水分过程比较特殊。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的陇中黄土高原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站的资料,分析了陆面水分凝结现象及其出现频率与局地微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了露水(霜)量及其出现频率的季节分布特征以及受降水和天气阴、晴的影响规律。同时,对比分析了降水、露水、雾水和土壤吸附水对陆面水分的贡献率,讨论了涡动相关法、蒸渗计和蒸发皿观测的陆面蒸发量的差别及其与陆面水分来源的年平衡关系,给出了半干旱区陆面水分平衡的日循环特征。发现露水对风速、大气湿度、近地层温度梯度的依赖很强,一般在风速为1.5 m/s、相对湿度大于80%和逆温强度为0.25℃的情况下露水(霜)量最大;刚降水后的晴天露水量比较大;实际蒸散量与蒸发力的差距十分明显,陆面水分平衡特征表现为一个"呼吸"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现象 蒸散量 微气象条件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陆面水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和印度低压环流指数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洪芳玲 李丽平 +1 位作者 王盘兴 罗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34-1242,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50-2006年夏季(6-8月)南亚高压(SAH)和印度低压(IL)的面积、强度和中心位置指数,并定量分析了SAH、IL的气候和异常特征及其与亚洲季风区大气热源的同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SAH 7月最强、6月最弱,...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50-2006年夏季(6-8月)南亚高压(SAH)和印度低压(IL)的面积、强度和中心位置指数,并定量分析了SAH、IL的气候和异常特征及其与亚洲季风区大气热源的同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SAH 7月最强、6月最弱,中心位置6月偏东南,7、8月偏西北;IL 7月最强,中心位置偏西。(2)SAH、IL的年际异常与亚洲季风区热源异常显著相关,但IL与热源的相关明显强于SAH。(3)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SAH、IL中心位置的经度指数异常与同期高原及亚洲内陆与东亚、东北亚间的热源异常型;SAH、IL中心偏东年,热源异常型为西正、东负。高原主体及其邻近地区的热源异常与SAH强度异常无显著相关,而与IL强弱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印度低压 亚洲季风区大气热源 同期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质量综合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傅新姝 彭杰 +5 位作者 王晓峰 张燕燕 陈哲 吴峻石 薛昊 陈浩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35-1245,共11页
利用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上海宝山站地基微波辐射计亮温数据和探空资料,评估微波辐射计的探测质量,并讨论定标、天线罩性能等对探测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晴空条件下,微波辐射计实测亮温与模拟亮温一致性高,所有通道相关系数均超过0.96... 利用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上海宝山站地基微波辐射计亮温数据和探空资料,评估微波辐射计的探测质量,并讨论定标、天线罩性能等对探测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晴空条件下,微波辐射计实测亮温与模拟亮温一致性高,所有通道相关系数均超过0.96,均方根误差为0.15~2.68 K,其中氧气通道的探测准确性高于水汽通道。各通道偏差主要包括随机偏差、系统性偏差和季节性偏差三类,液氮定标能明显减少大部分水汽通道的系统性偏差,但对氧气通道的影响相对较小。更换新型材质天线罩有助于明显降低降水天气各通道的亮温偏差,明显缩短受降水影响后的亮温恢复时长,效果维持4个月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微波辐射计 亮温 评估 定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无人机探测城市近地边界层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傅新姝 王晓峰 +4 位作者 雷明 杜明斌 夏卫祖 陈哲 张紫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65-1574,共10页
利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温湿传感器,针对2018—2019年冬季、春季典型天气过程,在上海开展了20次无人机试验,获得有效数据19组,并基于同站自动站和探空资料,评估探测资料精度,分析了无人机探测在城市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无人... 利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温湿传感器,针对2018—2019年冬季、春季典型天气过程,在上海开展了20次无人机试验,获得有效数据19组,并基于同站自动站和探空资料,评估探测资料精度,分析了无人机探测在城市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无人机试验能获得较高精度的城市近地层探测资料,冬季和春季试验获得的地面气温(相对湿度)与自动站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5℃(4.9%)和0.9℃(-5.9%);无人机探测的贴地逆温等结构及其变化特征与探空资料一致,说明无人机对城市地区近地层结构及其演变特征有较好的探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无人机 城市 边界层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浦地区水源涵养林下养菇气候可行性分析
18
作者 张佳婷 成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6期212-214,共3页
利用青浦区1959—2018年的温度、湿度、风速的年平均资料及大风日数等资料分析基本气候特征,并用2018年1月—2019年6月林内外试验气象观测资料,对食用菌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的气象因子和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浦地区... 利用青浦区1959—2018年的温度、湿度、风速的年平均资料及大风日数等资料分析基本气候特征,并用2018年1月—2019年6月林内外试验气象观测资料,对食用菌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的气象因子和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浦地区水源涵养林下养菇是可行的,并可以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养菇 气候可行性 气象灾害 青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