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F-1α、JNK1、P-gp、MRP1和LRP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杨兆瑞 吴晴 +2 位作者 陈嘉薇 李大卫 李淑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755-1759,共5页
目的探讨HIF-1α、JNK1、P-gp、MRP1和LRP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IF-1α、JNK1、P-gp、MRP1和LRP在135例胃癌及27例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结果HIF-1α、JNK1、P-gp、M... 目的探讨HIF-1α、JNK1、P-gp、MRP1和LRP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IF-1α、JNK1、P-gp、MRP1和LRP在135例胃癌及27例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结果HIF-1α、JNK1、P-gp、MRP1和LRP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胃黏膜(P<0.05);TNM分期中的Ⅲ~Ⅳ期组和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HIF-1α、P-gp、MRP1、LRP阳性表达率高于相应的Ⅰ~Ⅱ期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JNK1的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各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HIF-1α、JNK1、P-gp、MRP1和LRP各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并与生存期密切相关,阳性表达组较之阴性表达组平均生存期缩短(P<0.05)。结论HIF-1α、P-gp、MRP1、LRP阳性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HIF-1α、JNK1、P-gp、MRP1和LRP阳性表达可能具有胃癌预后判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组织芯片 缺氧 多药耐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骨富于细胞神经鞘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林军 杨道华 +1 位作者 华莹奇 陈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7-421,共5页
目的探讨骶骨富于细胞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骶骨经典型神经鞘瘤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发生于骶骨的富于细胞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结果 8例中女性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46.4岁... 目的探讨骶骨富于细胞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骶骨经典型神经鞘瘤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发生于骶骨的富于细胞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结果 8例中女性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46.4岁。临床上以骶尾部疼痛为主,影像学上表现为骶骨或骶骨及骶前肿块。镜下见富于细胞神经鞘瘤由梭形细胞组成,呈条束状、交织状排列,无明显栅栏状排列和"verocay小体"结构,未见明显束状区和网状区,伴有骨质破坏。免疫表型:瘤细胞S-100蛋白和vimentin均弥漫强阳性,Ki-67增殖指数3%~10%。8例中有4例为复发病例,平均复发时间6.5年。结论骶骨富于细胞神经鞘瘤是一种少见肿瘤,由于其形态学和生长方式与骶骨经典型神经鞘瘤有一定的差异,故病理诊断时应将该肿瘤给予注明,以供临床随访、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富于细胞神经鞘瘤 经典型神经鞘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冯振中 陈嘉薇 +2 位作者 赵艳 谢群 蔡兆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29-1131,共3页
目的探讨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E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报道2例EMC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合文献对EMC的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2例EMC分别发生于腘窝和臀部。光镜下肿瘤呈分叶状,边界清楚,细胞... 目的探讨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E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报道2例EMC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合文献对EMC的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2例EMC分别发生于腘窝和臀部。光镜下肿瘤呈分叶状,边界清楚,细胞呈卵圆形或短梭形,束状或条带状包埋于黏液样基质中,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2例EMC病例的免疫表型vimentin均为阳性。结论EMC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具有特异的组织病理学和细胞遗传学特点,免疫表型无明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尾部囊性病变22例临床病理分析
4
作者 李琼琼 杨道华 +3 位作者 韩昕 华莹奇 王庆国 林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74-1376,共3页
目的探讨骶尾部囊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2例骶尾部囊性病变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17~77岁,平均44.7岁;2例病变完全位... 目的探讨骶尾部囊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2例骶尾部囊性病变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17~77岁,平均44.7岁;2例病变完全位于骶尾部皮下,20例位于盆腹腔内骶尾骨前,其中有4例累及皮下组织,3例伴骨质破坏,1例与骶孔相连。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也可表现为骶尾部或腰背部不适、下肢疼痛麻木、骶尾部皮肤肿块、便秘等。最终诊断包括畸胎瘤7例,尾肠囊肿4例,表皮样囊肿2例,神经鞘瘤囊性变4例,囊性直肠重复1例,气管源性囊肿1例,浆液性囊腺瘤1例,滑囊囊肿1例,单纯性囊肿1例。结论骶尾部囊性病变种类较多,大部分为良性,少数为恶性,影像学提示有骨质破坏或实性成分时需多处取材,寻找恶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尾部 囊性病变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CK19 mRNA和CEA mRNA用于预测腹膜微转移 被引量:13
5
作者 吴晴 李达 +5 位作者 彭志海 杨兆瑞 丁红华 陈栋晖 朱莉菲 李兆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索检测胃癌患者腹膜微转移的方法。方法收集67例胃癌和9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腹腔冲洗液以及临床病理资料,分别采用巢式RT PCR检测腹腔冲洗液中角蛋白19(CK19)mRNA、癌胚抗原(CEA)mRNA、角蛋白20(CK20)mRNA表达;采用时间分辨荧光(TRF... 目的探索检测胃癌患者腹膜微转移的方法。方法收集67例胃癌和9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腹腔冲洗液以及临床病理资料,分别采用巢式RT PCR检测腹腔冲洗液中角蛋白19(CK19)mRNA、癌胚抗原(CEA)mRNA、角蛋白20(CK20)mRNA表达;采用时间分辨荧光(TRF)检测腹腔冲洗液上清液中CEA蛋白(P CEA)含量;采用H E染色进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PLC)检查。结果患者腹腔冲洗液中CK19mRNA和CEAmR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7%和52.2%,明显高于P CEA(35.8%)、CK20mRNA(34.3%)和PLC(31.3%)(P<0.01),且阳性率随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及腹膜受累程度增加而增加。结论巢式RT PCR联合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CK19及CEA基因,可提高检测腹腔游离肿瘤细胞的灵敏性,适用于预测胃癌患者腹膜微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CK19MRNA CEAMRNA 腹膜微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鳞癌和癌前病变中eIF-4E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潘保见 陈嘉薇 祝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8-531,共4页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启始因子eIF-4E在宫颈鳞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IF-4E蛋白和HPV16/18DNA在1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2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1级),3...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启始因子eIF-4E在宫颈鳞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IF-4E蛋白和HPV16/18DNA在1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2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1级),3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2、3级)和31例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结果eIF-4E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中呈阴性表达,随着上皮病变级别升高,表达逐渐增强: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宫颈鳞癌(P<0.05),且在宫颈鳞癌中表达更强;HPV16/18DNA在四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两组之间没有差别(均为96.8%)以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三组中eIF-4E蛋白表达和HPV感染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宫颈鳞癌的发生与eIF-4E蛋白表达及HPV16/18感染密切相关;二者在宫颈鳞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鳞癌 EIF4E HPV16/18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HIF-1α和NDRG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冯振中 陈嘉薇 +2 位作者 杨兆瑞 路光中 蔡兆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PTEN、HIF-1α和NDRG1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124例Ⅰ型子宫内膜癌、28例内膜不典型增生、35例正常内膜组织中PTEN、HIF-1α和NDRG1... 目的探讨PTEN、HIF-1α和NDRG1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124例Ⅰ型子宫内膜癌、28例内膜不典型增生、35例正常内膜组织中PTEN、HIF-1α和NDRG1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TEN、HIF-1α和NDRG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8%、61.3%、52.4%,与正常内膜组和不典型增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表达下调和NDRG1过度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HIF-1α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和HIF-1α和NDRG1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r=-0.314,P<0.01,r=-0.296,P=0.001),而HIF-1α蛋白与NDRG1的表达正相关(r=0.237,P=0.008)。结论 PTEN缺失可能上调HIF-1α和NDRG1蛋白的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对于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 缺氧诱导因子-1Α N-myc下游调节基因1 组织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例甲状腺癌的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及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季兰 邢晋放 +2 位作者 金宇飚 杜联芳 陈嘉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97-1400,共4页
目的分析经穿刺细胞学诊断甲状腺癌肿瘤组织的病理学特征及超声影像学表现,提高甲状腺结节穿刺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28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为甲状腺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回顾穿刺细胞学诊断情况,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的分析经穿刺细胞学诊断甲状腺癌肿瘤组织的病理学特征及超声影像学表现,提高甲状腺结节穿刺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28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为甲状腺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回顾穿刺细胞学诊断情况,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合结节超声图像表现特点加以分析。结果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的28例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26例,髓样癌2例;所有乳头状癌结节样本中,细胞核均可见特征性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细胞学检查结果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癌结节≥2cm者13例,<2cm癌结节者15例;单发结节15例,多发结节13例;23例(82.14%)结节边缘向四周浸润破坏性生长,并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22例(78.57%)结节中可见钙化灶,其中16例(72.73%)表现为沙砾样钙化。超声图像分析显示,多数结节内可见沙砾样钙化灶,结节边缘欠规则呈粗糙毛刺状。结论超声定位有助于提高触诊难及小结节的穿刺成功率;综合分析超声图像中甲状腺结节边缘及钙化的特征性表现,可有效提高穿刺细胞学检查的阳性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结节 超声定位 细针穿刺 微小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针穿刺诊断甲状腺淋巴瘤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9
作者 金宇飚 陈嘉薇 +1 位作者 路光中 王龙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5期2665-2666,共2页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技术在诊断甲状腺淋巴瘤中的价值。方法:2例患者均在B超定位下,用10mL一次性注射针抽吸甲状腺组织,并行HE涂片染色,光镜检查。同时2例均有石蜡组织切片作进一步检查与比较。结果:2例均镜下涂片内查见大量弥散分布的幼...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技术在诊断甲状腺淋巴瘤中的价值。方法:2例患者均在B超定位下,用10mL一次性注射针抽吸甲状腺组织,并行HE涂片染色,光镜检查。同时2例均有石蜡组织切片作进一步检查与比较。结果:2例均镜下涂片内查见大量弥散分布的幼稚淋巴细胞,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单克隆样增生,核大深染,染色质粗块状、边集,胞浆稀少,涂片报告"考虑为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建议手术活检"。术后组织学检查证实淋巴瘤诊断,并进一步分型。结论:细针穿刺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廉价、患者耐受性好等特点,在甲状腺淋巴瘤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对该病早期发现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甲状腺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化级别子宫内膜癌差异表达基因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斌 David Hogg +4 位作者 路光中 刘玲 席晓薇 杨懿霞 万小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033-103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级别人子宫内膜癌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寻找高危子宫内膜癌的基因表达谱。方法:利用基因芯片分析32例不同分化子宫内膜癌间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基因表达谱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按分化对所有样本分组,筛选出差异表达基...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级别人子宫内膜癌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寻找高危子宫内膜癌的基因表达谱。方法:利用基因芯片分析32例不同分化子宫内膜癌间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基因表达谱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按分化对所有样本分组,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3个(P<0.001)。根据33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根据分化程度进行分类的相符率为91%。结论:对不同分化级别子宫内膜癌基因表达谱差异的研究可以发现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相关的基因;基因表达谱的聚类分析有助于识别高危子宫内膜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NA微阵列 子宫内膜肿瘤 基因表达谱 层次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蛋白IQGAP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对肿瘤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金宇飚 田丹 +2 位作者 吕秀红 陈嘉薇 胡宏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15-1620,共6页
目的探讨支架蛋白IQGAP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沉默IQGAP1表达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IQGAP1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良性乳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分析IQ... 目的探讨支架蛋白IQGAP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沉默IQGAP1表达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IQGAP1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良性乳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分析IQGAP1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构建载有shRNA-IQGAP1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将其稳定转染高转移乳腺癌MDA-MB-435细胞,获得稳定抑制IQGAP1蛋白表达的细胞株(IQGAP1-shRNA组)及相应的空载细胞株(Vector组)、空白对照细胞株(Blank组);运用基于Transwell系统的体外迁移实验观察沉默IQGAP1的表达对MDA-MB-435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IQGAP1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44%(136/163),与良性乳腺病变组织(32.14%,9/2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QGAP1蛋白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7.78%,63/81)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WHO分级为3级者IQGAP1蛋白表达为阴性、胞质阳性和胞膜阳性的例数分别为1、3和22,2级者分别为21、40和61;1级者分别为5、9和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QGAP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1),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无关(P>0.05)。Blank组、Vector组和IQGAP1-shRNA组中穿过Transwell小室的平均细胞数分别为(294.3±16.3)、(287.7±16.9)和(93.5±7.6)个,IQGAP1-shRNA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 IQGAP1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乳腺病变组织;IQGAP1蛋白表达部位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IQGAP1蛋白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癌 具有IQ基序的GTP激酶活化蛋白 Transwell迁移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1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之枫 黄海龙 张宜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94,共2页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cystic lymphangioma of mediastinum,CLM)非常少见,约占所有纵隔肿瘤的0.7%~4.5%。由于CLM缺乏特异性表现,常在患者成年后偶然发现。CLM的术前诊断困难,往往在术中或术后才能明确[1-4]。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CLM患者...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cystic lymphangioma of mediastinum,CLM)非常少见,约占所有纵隔肿瘤的0.7%~4.5%。由于CLM缺乏特异性表现,常在患者成年后偶然发现。CLM的术前诊断困难,往往在术中或术后才能明确[1-4]。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CLM患者报告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 诊断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抑制剂对小鼠膀胱癌进程和转移的不同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永 王丰 +2 位作者 袁琳 胡宏惠 唐孝达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14-1320,共7页
利用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高度恶性膀胱癌细胞株BTT-T739-gfp建立皮下肿瘤模型,对比分析在常规免疫抑制剂量下,环孢素、雷帕霉素在肿瘤发展和转移方面的不同效应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24只T739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环孢素组、雷帕霉素组... 利用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高度恶性膀胱癌细胞株BTT-T739-gfp建立皮下肿瘤模型,对比分析在常规免疫抑制剂量下,环孢素、雷帕霉素在肿瘤发展和转移方面的不同效应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24只T739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环孢素组、雷帕霉素组.环孢素、雷帕霉素剂量分别为10mg/(kg·day)、1.5mg/(kg·day),腹腔注射.观察荷瘤小鼠生存情况,计算荷瘤容积变化,以及肿瘤在肺和肝脏的转移情况,分析其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常规免疫抑制剂量下,与对照组和环孢素组比较,雷帕霉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雷帕霉素可显著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观察期末,对照组、环孢素组及雷帕霉素组小鼠荷瘤生存率分别为62.5%、50%、100%,环孢素组与雷帕霉素组差异显著,在观察期内与对照组、环孢素组比较,雷帕霉素可显著抑制负荷肿瘤的容积.雷帕霉素应用后,肿瘤内血管显著减少,肿瘤细胞分泌VEGF的能力明显降低,与肿瘤血管形成有关基因VEGF、HIF-1α的转录活化明显受到抑制.结果证实雷帕霉素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应,这一作用与其抑制肿瘤内血管形成明显相关.抑制VEGF-A、HIF-1α等促进血管形成因子的转录、表达是其主要的作用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免疫抑制剂 雷帕霉素 环孢素 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蝥素抑制胰腺癌sw1990裸鼠移植瘤细胞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季兰 金宇飚 董利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526-528,共3页
目的:探讨斑蝥素对裸鼠移植瘤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在培养人胰腺癌sw1990细胞的基础上建立荷瘤鼠胰腺癌模型并进行移植瘤抑制实验,实验分为对照组、用药组,观测荷瘤鼠移植瘤大小改变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增殖相关基因PCNA蛋白的表... 目的:探讨斑蝥素对裸鼠移植瘤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在培养人胰腺癌sw1990细胞的基础上建立荷瘤鼠胰腺癌模型并进行移植瘤抑制实验,实验分为对照组、用药组,观测荷瘤鼠移植瘤大小改变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增殖相关基因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斑蝥素对荷瘤鼠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药组移植瘤体积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用药组移植瘤重量为(0.6421±0.2193)g,对照组为(0.9541±0.2122)g,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组PCNA蛋白染色的细胞明显减少,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斑蝥素可明显抑制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斑蝥素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相关基因PC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斑蝥素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合成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阮征 花天放 +3 位作者 彭寿行 黄海龙 郑健 胡宏慧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50-453,共4页
目的:研究脂肪酸合成酶(fattyacidsynthase,FAS)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7名随访5年的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的石蜡标本进行FAS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分析,并与肺良性病变,肺正常组织进行对照。结果:与肺部... 目的:研究脂肪酸合成酶(fattyacidsynthase,FAS)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7名随访5年的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的石蜡标本进行FAS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分析,并与肺良性病变,肺正常组织进行对照。结果:与肺部良性病变,肺正常组织相比,FAS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40.2%(43/107),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FAS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分化无关;与pTNM分期,原发肿瘤T分期有关(P<0.05)。FAS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远低于阴性患者(16%vs43%,P<0.01)。结论:FAS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酶活性增强;FAS在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有提示不良预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脂肪酸合成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合并Castleman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初娴 高峰 +1 位作者 戎殳 尚明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10-1714,共5页
1例24岁男性患者具急性肾炎综合征、肝功能损害、血免疫学异常合并肠系膜巨大包块,经肾穿刺和肠系膜包块活检确诊为"狼疮性肾炎Ⅴ+Ⅲ型",合并Castleman病,给予激素和环磷酰胺诱导治疗后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随访第3个月狼疮... 1例24岁男性患者具急性肾炎综合征、肝功能损害、血免疫学异常合并肠系膜巨大包块,经肾穿刺和肠系膜包块活检确诊为"狼疮性肾炎Ⅴ+Ⅲ型",合并Castleman病,给予激素和环磷酰胺诱导治疗后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随访第3个月狼疮性肾炎部分缓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评分(SLEDAI)由20分(重度活动)下降至4分(基本不活动)。随访至第9个月狼疮性肾炎临床完全缓解,肠系膜包块缩小50%。狼疮性肾炎合并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必须依靠病理学诊断,极易漏诊和误诊,传统免疫抑制剂治疗预后差,应用激素和环磷酰胺诱导治疗后,联合靶向治疗药物利妥昔单抗,可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狼疮性肾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PARC蛋白表达研究
17
作者 张雪梅 陈嘉薇 +2 位作者 胡宏慧 路光中 杨兆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45-1448,共4页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癌组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n=61)中SPARC的表达,以远离肿瘤的乳...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癌组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n=61)中SPARC的表达,以远离肿瘤的乳腺组织作为对照(对照组,n=32)。对与SPARC表达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上皮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为31.3%,间质细胞未见SPARC表达(0%)。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的癌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在间质细胞的阳性表达率为70.5%,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淋巴结转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46.7%vs 22.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PARC表达与患者年龄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伴有癌转移淋巴结的SPARC阳性表达与原发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增高,提示SPARC可能通过间质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调控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同时肿瘤细胞SPARC表达与乳腺癌转移相关。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 乳腺 浸润性导管癌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L1L和p63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18
作者 袁琳 陈嘉薇 胡宏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52-1455,共4页
目的研究SEL1L和p63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组,n=60)、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组n=32,低级别组n=13)和正常食管黏膜(对照组,n=33) SEL1L和p63蛋白的表达。结果... 目的研究SEL1L和p63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组,n=60)、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组n=32,低级别组n=13)和正常食管黏膜(对照组,n=33) SEL1L和p63蛋白的表达。结果鳞癌组及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和低级别组SEL1L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7%、90.6%、61.5%,p6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00.0%、92.3%,与对照组SEL1L和p6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6.1%和5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EL1L和p63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二者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61,P<0.05)。结论SEL1L和p63在食管鳞癌演进过程中呈递增性过表达。提示二者可能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机制并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鳞状细胞癌 上皮内瘤变 SEL1L蛋白 P63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法对小鼠同种异基因移植皮片存活的比较
19
作者 汤静 田丹 +1 位作者 孙搏 刘皋林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3-635,共3页
目的采用不同手术缝合方式观察小鼠移植皮片存活及生长情况,以建立一种简单易行、快速经济的小鼠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方法。方法受体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Z组、J组和T组),每组20只,通过背-背法进行供体C57BL/6的皮片移植,Z组、J组和T... 目的采用不同手术缝合方式观察小鼠移植皮片存活及生长情况,以建立一种简单易行、快速经济的小鼠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方法。方法受体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Z组、J组和T组),每组20只,通过背-背法进行供体C57BL/6的皮片移植,Z组、J组和T组分别采用四周缝合、对角缝合和粘贴固定的皮片缝合方法。每天监测小鼠体重变化及生长状态,观察26天,实验第3、7、15和26天观察各组受体移植皮片存活情况,其中皮片变硬、结痂脱落或坏死判定为移植排斥。第26天取小鼠皮肤移植组织以及肝脾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移植物平均体重变化趋势类似,第6天达到最低水平,移植皮片病理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均见移植皮片真皮内淋巴细胞浸润,3组病理结果类似,肝脾病理检测发现淋巴细胞大量浸润,说明造模成功。实验26天后,Z组、J组和T组小鼠皮片分别有7、5和3只受体小鼠皮片仅观察到炎症反应。结论 3种手术方式建模均成功,但采用粘贴固定方式进行小鼠背部皮肤移植具有手术方式简单有效、对皮肤损伤小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小鼠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 小鼠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后的玻璃体后膜裂孔组织学改变
20
作者 王方 张皙 胡宏慧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25-627,共3页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后膜裂孔组织学变化。方法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有PVR患者进行玻璃体手术同时获得后膜裂孔,应用免疫电镜和光镜技术对3个标本进行超微结构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细胞中间丝蛋白标记...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后膜裂孔组织学变化。方法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有PVR患者进行玻璃体手术同时获得后膜裂孔,应用免疫电镜和光镜技术对3个标本进行超微结构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细胞中间丝蛋白标记观察。结果后膜裂孔膜组织有中等量细胞分布和丰富的胶原纤维。细胞主要有两种类型:含有色素颗粒的上皮样细胞和有明显微丝结构的梭形或肾形细胞,分散分布;Ⅰ和Ⅲ型胶原标记阳性。免疫组织化学光镜观察发现波形蛋白阳性标记最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次之,细胞角质蛋白阳性标记较弱,而抗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以及巨噬细胞抗体标记偶有阳性标记细胞。结论研究提示视网膜脱离伴有PVR的后膜裂孔组织成分发生变化,除神经胶质细胞外,还有其他细胞参与,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成纤维样细胞,胶原类型也发生改变,后膜裂孔组织学上的变化与在玻璃体、视网膜表面形成的PVR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Weiss环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