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Rig-g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潘晓蓉 楼叶江 +3 位作者 张长林 许桂平 贾培敏 童建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31-35,共5页
为了揭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rig-g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阐明ATRA在APL细胞分化中的信号转导网络,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试验以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试验等对... 为了揭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rig-g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阐明ATRA在APL细胞分化中的信号转导网络,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试验以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试验等对直接启动rig-g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NB4细胞中,STAT2、IRF-9和IRF-1均能够被ATRA诱导表达,但表达时相有所不同。STAT2和IRF-9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并与rig-g基因启动子上的序列结合,激活rig-g基因的表达。IRF-1单独也能激活含rig-g基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但是C/EBPα能强烈抑制IRF-1的这种转录激活作用。结论:在维甲酸诱导APL细胞分化过程中,ATRA首先诱导IRF-1的表达;随着C/EBPα的逐渐下调,IRF1-继而又进一步使细胞内的IRF-9和STAT2的蛋白水平上升。IRF-9和STAT2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是直接诱导rig-g基因表达最基本的转录因子。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网络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rig-g基因 IRF-1 IRF-9 STAT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治宇 周晓燕 +1 位作者 翁香琴 施达仁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562-567,共6页
背景与目的:骨髓是恶性淋巴瘤发展过程中较易累及的结外器官,常规的检测方法包括骨髓活检和骨髓穿刺,但各有其优缺点,流式细胞术(F low Cytom etry,FCM)是近几十年来发展的新型细胞检测技术,在国外已经较广泛的应用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 背景与目的:骨髓是恶性淋巴瘤发展过程中较易累及的结外器官,常规的检测方法包括骨髓活检和骨髓穿刺,但各有其优缺点,流式细胞术(F low Cytom etry,FCM)是近几十年来发展的新型细胞检测技术,在国外已经较广泛的应用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研究拟探讨FCM在检测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初步评价其临床病理价值。方法:采用CD45-SSC设门联合三种不同荧光标记的抗CD45、CD5、CD10、CD19、CD20、CD22、CD23、CD43、FMC-7、λ和κ抗体在流式细胞仪上对79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进行检测,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比较。结果:①在79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用FCM检测出35例(44.3%)患者有侵犯,而骨髓细胞形态学只检测出16例(20.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符合率为60/79(75.9%)。②用FCM检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滤泡性淋巴瘤(FL)及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患者在初诊时的侵犯率分别为20.0%、43.8%和100%。③FCM结果阳性率和Ann Arbor分期有明显关系,在分期晚的患者FCM阳性机会高(P<0.001),有B组症状及复治的患者中FCM检出骨髓侵犯高于相应的组别,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与LDH水平和脾脏累及与否无相关(P>0.05)。④对未确定具体类型的4例骨髓侵犯患者,根据免疫表型能够确定诊断。结论:FCM是检测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的有效方法,较骨髓细胞形态学敏感;且能够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对不同类型淋巴瘤初治患者骨髓侵犯与临床表现、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需扩大病例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流式细胞术 骨髓 分期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及其在血液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夏莉 王月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2-829,共8页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细胞免疫疗法。它通过基因重组和转染技术,获得可以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效应T细胞。与常规T细胞相比,CAR-T细胞具有更强的肿瘤靶向性、杀伤活性和持久性。随着转化...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细胞免疫疗法。它通过基因重组和转染技术,获得可以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效应T细胞。与常规T细胞相比,CAR-T细胞具有更强的肿瘤靶向性、杀伤活性和持久性。随着转化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CAR-T技术经历了4代优化与革新,在众多肿瘤疾病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展现出了有前景的临床疗效,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也带来了脱靶效应、细胞因子风暴等风险。该文就CAR-T在血液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进展、不良反应、应对策略和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疗法 血液肿瘤 细胞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抗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耿梅 费爱梅 +3 位作者 刘静静 聂瑞敏 王瑾 糜坚青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1-166,共6页
背景与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难治性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地西他滨对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及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临床上已达成共识,但是目前鲜有地西他滨对MCL作用的报道。本文探讨地西他滨抗MCL细胞... 背景与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难治性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地西他滨对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及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临床上已达成共识,但是目前鲜有地西他滨对MCL作用的报道。本文探讨地西他滨抗MCL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以MCL细胞株Jeko-1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地西他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双重染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DiOC6(3)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Jeko-1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丢失,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凋亡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用亚硫酸氢盐测序(bisulfate sequencing PCR,BSP)技术检测地西他滨作用Jeko-1细胞前后PCDH8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水平变化。结果:地西他滨能有效抑制Jeko-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凋亡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加,并引起MCL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丢失,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caspase 3、caspase 9表达水平增加。本研究另发现Jeko-1细胞中PCDH8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率为76.67%,经过0.5μmol/L低浓度的地西他滨处理72 h后,其甲基化率下降至48.33%。结论:地西他滨在对MCL细胞的作用中,高浓度时起到细胞毒作用,低浓度时则具有去甲基化作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地西他滨 凋亡 线粒体途径 去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和血液系统肿瘤的基因调控
5
作者 庄立琨 童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27-1030,共4页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5 nt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通过与由靶基因转录而成的mRNA序列互补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参与生命过程中一系列重要进程,包括胚胎早期发育、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等。miRN...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5 nt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通过与由靶基因转录而成的mRNA序列互补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参与生命过程中一系列重要进程,包括胚胎早期发育、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等。miRNA表达水平的异常往往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具有类似于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在血液系统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血液系统肿瘤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施琳 王月英 陈赛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1058-1063,共6页
白血病的发生与多种遗传学异常如染色体易位和基因突变等密切相关,建立携带这些遗传学异常的小鼠模型是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的有力工具。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小鼠模型的建立,证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AML1-ETO、PML-RARα... 白血病的发生与多种遗传学异常如染色体易位和基因突变等密切相关,建立携带这些遗传学异常的小鼠模型是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的有力工具。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小鼠模型的建立,证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AML1-ETO、PML-RARα、NUP98-HOX和MLL-AF9等融合基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还发现额外的遗传学异常能与AML中常见融合基因协同作用导致小鼠发生AML,如C-KIT N822K与AML1-ETO、FLT3-ITD与PML-RARα、Meis1与NUP98-HOX的协同作用。在慢性髓系性白血病(CML)中,BCR/ABL融合基因可使小鼠诱发CML,但CML急性变的发生还需要其他遗传学异常如GATA-2L359V、Hes1高表达等的参与。此外,对CML小鼠的治疗实验发现,伊马替尼和硫化砷两药合用具有更好的疗效。本文将对上述逆转录病毒介导的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影响逆转录病毒介导的白血病小鼠模型成功建立的一些因素如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逆转录病毒滴度和造血微环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白血病 小鼠模型 逆转录病毒 遗传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MT3A在血液肿瘤中的作用
7
作者 石晓东 戴钰俊 王月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75-1280,共6页
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是表观遗传修饰相关的重要基因之一,承担着DNA从头甲基化的修饰工作。DNMT3A基因突变可见于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尤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发生频率较高,并提示预后不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DNMT3A等表观遗传相... 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是表观遗传修饰相关的重要基因之一,承担着DNA从头甲基化的修饰工作。DNMT3A基因突变可见于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尤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发生频率较高,并提示预后不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DNMT3A等表观遗传相关基因异常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AML发病的第Ⅲ类致病基因。该文就DNMT3A基因突变在血液肿瘤中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转移酶3A 表观遗传修饰 基因突变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F384融合亚型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预后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瑛 谭阳霞 +3 位作者 尹虹心 蒋雁翎 陈立 蒙国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1-640,共10页
由染色体易位引起的融合基因已成为白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锌指蛋白384(zinc finger protein 384,ZNF384)融合作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非典型融合亚型,在不同的年龄群体中广泛发生。ZNF384具有丰富的融合伴侣,其中E1A结... 由染色体易位引起的融合基因已成为白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锌指蛋白384(zinc finger protein 384,ZNF384)融合作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非典型融合亚型,在不同的年龄群体中广泛发生。ZNF384具有丰富的融合伴侣,其中E1A结合蛋白p300(E1A binding protein p300,EP300)、转录因子3(transcription factor 3,TCF3)、TATA-box binding protein associated factor 15(TAF15)的融合频率最高。这些融合蛋白均保留了完整的ZNF384结构,但融合伴侣则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说明不同的ZNF384融合亚型之间具有相似的致AL发生发展机制。现有研究主要认为ZNF384融合蛋白通过染色质重塑调控下游蛋白的转录表达,在造血干细胞的分化、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基因组修复中发挥潜在作用。ZNF384融合患者同时表达淋系和髓系特有的抗原,在疾病的进展中具有谱系转化特性,丰富的免疫表型给治疗方式带来了不确定性,并与融合亚型、发病年龄一起影响患者的临床结局。该文通过对近10年已发表的案例和大型队列研究进行统计归纳分析,进一步确认了ZNF384融合及其各亚型AL在现有研究背景下的发生频率,总结了已有的机制信息,并对不同治疗方式下ZNF384融合患者的预后作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后续针对这一独特亚型AL的诊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F384融合 急性白血病 免疫表型 机制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显微切割分离细胞的微量RNA质量鉴定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4
9
作者 杨燕青 张雯 +2 位作者 张宝峰 郜恒骏 张庆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21-1526,共6页
探索一套激光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分离细胞后获得的微量RNA质量鉴定标准操作流程。选取3个低温保存的胃癌旁组织样本,冰冻切片进行甲酚紫染色和病理学检查,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分离非癌上皮细胞,提取RNA并以Ag... 探索一套激光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分离细胞后获得的微量RNA质量鉴定标准操作流程。选取3个低温保存的胃癌旁组织样本,冰冻切片进行甲酚紫染色和病理学检查,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分离非癌上皮细胞,提取RNA并以Agilent 2100生物分析仪鉴定RNA的纯度和完整性。同时,选择高、中、低3种不同表达丰度的6个基因(EF1A,ACTB,GAPHD,B2M,MED1,CK20),在每个基因的5′和3′端设计引物,RT-PCR扩增。以3个培养细胞制备的高质量RNA和3个有降解的胃癌旁组织样本RNA作对照,RT-PCR扩增结果与Agilent 2100生物分析仪的结果高度一致。结果显示冻存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结合病理学检查后,LCM获取细胞提取微量RNA采用RT-PCR进行质量鉴定是一种操作简单的稳定方法,可以作为肿瘤基因组研究的有效和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显微切割 RT-PCR RNA完整性 质量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IP-2D nano-HPLC-MALDI-TOF-TOF鉴定蛋白质泛素化修饰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建华 张群业 +3 位作者 黄秋花 陈竺 陈俭 陈赛娟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39-847,共9页
近年来,在蛋白质研究中,特别是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的研究中,生物质谱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纳升级HPLC的联合应用,使这一技术手段更加有效.针对泛素化在细胞功能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的PTM的特点,将免疫沉淀、2Dnano-HPLC和基质辅... 近年来,在蛋白质研究中,特别是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的研究中,生物质谱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纳升级HPLC的联合应用,使这一技术手段更加有效.针对泛素化在细胞功能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的PTM的特点,将免疫沉淀、2Dnano-HPLC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IP-2D nano-HPLC-MALDI-TOF-TOF)有机整合,建立了天然状态下蛋白质泛素化位点的鉴定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确定出K562细胞内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c-ABL的泛素化位点.为定性鉴定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内源性蛋白的泛素化修饰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化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IP-2D nano-HPLC-MALDI-TOF-T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APL细胞分化过程中钙信号途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培烝 侯娟 +3 位作者 曹颖平 朱东辉 赵春军 范惠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82-285,共4页
为研究钙信号途径在髓系分化中的作用,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了钙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并运用实时定量RT-PCR验证基因芯片部分结果,同时检测这些基因... 为研究钙信号途径在髓系分化中的作用,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了钙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并运用实时定量RT-PCR验证基因芯片部分结果,同时检测这些基因在ATRA和8-CPT-cAMP单独和联合作用于NB4-R1细胞和ATRA诱导APL初诊患者原代细胞分化时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中,许多能直接调节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基因发生了变化,同时发现许多钙信号途径下游的效应分子的表达上调,并得到实时定量RT-PCR验证。这些基因在ATRA和8-CPT-cAMP单独作用于NB4-R1细胞时变化不大,而在ATRA和8-CPT-cAMP联合作用于NB4-R1细胞分化时与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时的表达变化相似。另外,以上基因在ATRA诱导APL初诊患者原代细胞分化的变化情况与诱导NB4细胞分化时相似。结论:钙信号途径可能参与了ATRA诱导的APL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钙信号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抗人Rig-I蛋白N端CARD结构域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磊 李咸洋 奚绪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23-1125,1129,共4页
目的:制备人维甲酸诱导基因I(hRig-I)N端CARD结构域(hRig-I-N)多克隆抗体。方法:从逆转录病毒载体MigRI-hRig-I中扩增hRig-I基因N端CARD结构域852bp长度的基因片段,克隆入pGEX-4T3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表达GST-hRig-... 目的:制备人维甲酸诱导基因I(hRig-I)N端CARD结构域(hRig-I-N)多克隆抗体。方法:从逆转录病毒载体MigRI-hRig-I中扩增hRig-I基因N端CARD结构域852bp长度的基因片段,克隆入pGEX-4T3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表达GST-hRig-I-N融合蛋白,将表达的融合蛋白纯化,免疫家兔制备抗体,并以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以Westernblot、细胞免疫荧光方法鉴定抗体的特异性。结果: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融合蛋白GST-hRig-I-N,ELISA法检测抗体的效价达到1∶125000,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抗体可与原核及真核表达的hRig-I-N蛋白特异结合。结论:制备了高效价、高特异性的hRig-I-N抗体,为进一步研究hRig-I-N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ig-I 原核表达 抗体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抗人c-Kit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虹辰 毛朝明 +5 位作者 苏晓瑜 阮铮 丁秋兰 王学锋 王鸿利 奚晓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19-622,共4页
目的:鼠抗人c-Kit单克隆抗体(mAb)的研制及其生物学特性的鉴定。方法:利用PCR技术获得人c-Kit的胞外免疫球蛋白区编码序列,并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QE30-hKitD4-5。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M15,经IPTG37℃诱导4h... 目的:鼠抗人c-Kit单克隆抗体(mAb)的研制及其生物学特性的鉴定。方法:利用PCR技术获得人c-Kit的胞外免疫球蛋白区编码序列,并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QE30-hKitD4-5。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M15,经IPTG37℃诱导4h后,SDS-PAGE显示融合蛋白(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用镍柱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将纯化的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经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和多次克隆化培养,筛选出特异分泌鼠抗人c-Kit分子mAb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Ig亚型快速定性试纸法、FCM等对mAb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成功表达及纯化了人c-Kit重组蛋白,并获得1株持续、稳定分泌鼠抗人c-Kit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SRJ1。ELISA和Western blot、FCM结果显示了该株mAb能够识别Kasumi白血病细胞株表面表达的天然的c-Kit分子,并与人正常外周血细胞无交叉反应。值得注意的是,Kasumi细胞含有一个不被SRJ1识别的亚群,虽然其表达c-Kit(Ab81mAb的结合正常)。结论: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QE30-Kit4-5,并获得高纯度的人pQE30-Kit4-5重组蛋白;成功制备了1株特异性的鼠抗人c-KitmAb杂交瘤。其所分泌的抗体能特异地识别人c-Kit分子,并且可能成为区分细胞表面表达不同c-Kit分子的潜在检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KIT 原核重组蛋白 杂交瘤 单克隆抗体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80在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婧 盛燕 +1 位作者 眭竫旎 翁香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11-1815,共5页
目的: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 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CLPD)中CD180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探讨CD180在B-CLPD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 目的: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 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CLPD)中CD180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探讨CD180在B-CLPD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FCM检测178例B-CLPD病人骨髓中异常B淋巴细胞表面CD180的MFI。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分析各类型B-CLPD中CD180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亚型中的表达差异。结果:(1)除脾脏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SDRPL)外,各类型B-CLPD中CD180的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中CD180 MFI明显低于其余类型B-CLPD;(3) CD180在毛细胞白血病(HCL)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边缘区淋巴瘤(MZL)、套细胞淋巴瘤(MC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4)在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毛细胞白血病(HCL)、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HCLv)以及SDRPL等原发于脾脏的淋巴瘤中,有绒毛组和无绒毛组CD180表达强度有显著差异。结论:利用多参数FCM,检测CD180和其他免疫标志表达水平,有助于区分B-CLPD不同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CD180平均荧光强度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r-RKEFAK肽选择性调控血小板外向内信号转导相关功能
15
作者 龙章彪 黄建松 +4 位作者 施小凤 杨纪春 阮铮 肖兵 奚晓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61-767,共7页
目的:研究踝蛋白杆部整合素结合位点2与整合素β3相互作用对于血小板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模拟整合素β3胞浆近膜端α螺旋上6个氨基酸序列(R724KEFAK729)的寡肽,并通过十四烷酰化修饰以使其具有穿细胞膜性(myr-RKEFAK肽)。观察... 目的:研究踝蛋白杆部整合素结合位点2与整合素β3相互作用对于血小板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模拟整合素β3胞浆近膜端α螺旋上6个氨基酸序列(R724KEFAK729)的寡肽,并通过十四烷酰化修饰以使其具有穿细胞膜性(myr-RKEFAK肽)。观察myr-RKEFAK肽对经典血小板外向内信号转导事件(固相纤维蛋白原上的稳定黏附和伸展、二相聚集、纤维蛋白凝块回缩),以及内向外信号转导事件(一相聚集、游离纤维蛋白原的结合)的影响。结果:myr-RKEFAK肽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固相化纤维蛋白原上稳定黏附和伸展、二相聚集以及纤维蛋白凝块回缩等外向内信号转导功能;但不影响游离纤维蛋白原结合和一相聚集等内向外信号转导功能。结论:穿膜肽myr-RKEFAK对血小板的外向内信号转导相应功能产生抑制,但不影响血小板内向外信号转导相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Β3 踝蛋白杆部 整合素结合位点2 myr-RKEFAK肽 血小板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ifi56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中的表达及其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16
作者 张长林 许桂平 +3 位作者 肖澍 李冬 贾培敏 童建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159-1162,共4页
本研究探讨ifi56基因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中的表达,构建人ifi56真核表达载体并证实融合蛋白在细胞内表达及定位情况。用RT-PCR技术检测APL细胞NB4经维甲酸处理不同时间后ifi56的表达,并从白血病细胞NB... 本研究探讨ifi56基因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中的表达,构建人ifi56真核表达载体并证实融合蛋白在细胞内表达及定位情况。用RT-PCR技术检测APL细胞NB4经维甲酸处理不同时间后ifi56的表达,并从白血病细胞NB4中扩增ifi56全长编码序列,将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中,转染到293T细胞中,提取细胞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蛋白表达情况,荧光显微镜检测IFI56的定位。结果表明,ifi56在未经处理的NB4细胞中几乎检测不到,当用维甲酸处理72小时后明显升高,并成功将ifi56插入到质粒pEGFP-C1中,Western blot检测到融合蛋白表达,分子量约为83 kD。IFI56重组蛋白在293T细胞内主要定位于细胞胞浆中。结论:ifi56表达随着APL细胞分化明显升高,成功构建ifi56基因真核表达载体,IFI56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i56基因 全反式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真核表达质粒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蛋白β3近膜端α螺旋中的E726Q突变影响细胞膜与肌动蛋白皮质层相互作用继而诱导细胞膜形成突起小泡 被引量:2
17
作者 孔永奎 张玥 +1 位作者 林明辉 奚晓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450-1455,共6页
整合蛋白β亚基胞浆段近膜端α螺旋在与诸多蛋白如踝蛋白(talin)、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或者骨架蛋白(skelemin)等的结合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α螺旋上5个保守的带电荷氨基酸(R724,K725,E726,E731和E733)的研... 整合蛋白β亚基胞浆段近膜端α螺旋在与诸多蛋白如踝蛋白(talin)、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或者骨架蛋白(skelemin)等的结合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α螺旋上5个保守的带电荷氨基酸(R724,K725,E726,E731和E733)的研究,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从而明确其在介导β3与骨架蛋白结合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表达有突变型整合蛋白αⅡbβ3E726Q的CHO细胞株在固相化的纤维蛋白原上伸展不良,表型最显著。除此之外,E726Q突变可以诱导CHOαⅡbβ3E726Q细胞株在固相化的纤维蛋白原上的细胞膜起泡现象,且这种突起小泡(blebs)可以被肌凝蛋白轻链ATPase抑制剂blebbistatin所抑制。结论:整合蛋白β3亚基近膜端α螺旋在将细胞膜锚定到膜下肌动蛋白皮质层(submembraneous actin cortex)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蛋白β3 踝蛋白 E726Q突变 α-辅肌动蛋白 突起小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细胞中不同启动子驱动外源基因表达能力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雁 黄秋花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79-885,共7页
为了分析不同启动子在白血病细胞中驱动外源基因表达能力的差异,文章选择了4种含不同启动子EF1α、PGK、Ubiquitin和CMV驱动的G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用以感染4种不同的白血病细胞株——NB4、HL60、Kasumi和THP1,利用荧光显微镜、流... 为了分析不同启动子在白血病细胞中驱动外源基因表达能力的差异,文章选择了4种含不同启动子EF1α、PGK、Ubiquitin和CMV驱动的G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用以感染4种不同的白血病细胞株——NB4、HL60、Kasumi和THP1,利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其GFP表达效率,发现EF1α启动子驱动GFP表达的能力最强,CMV最弱,PGK和Ubiquitin则介于两者之间。该结果提示在白血病细胞中研究基因功能时,应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选择最为合适的启动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子 GFP报告基因 慢病毒载体 白血病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O细胞模型中整合素β3胞浆段尾部NITY基序对αⅡbβ3介导的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纪春 施小凤 +4 位作者 黄建松 龙章彪 肖兵 阮铮 奚晓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68-773,共6页
目的:探讨整合素β3胞浆段尾部NITY基序对αⅡbβ3介导的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模型建立共表达人类野生型整合素αⅡb和野生型β3或突变型β3ΔNITY(β3胞浆段缺失NITY基序)稳转的细胞株,通过细胞在固相化纤... 目的:探讨整合素β3胞浆段尾部NITY基序对αⅡbβ3介导的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模型建立共表达人类野生型整合素αⅡb和野生型β3或突变型β3ΔNITY(β3胞浆段缺失NITY基序)稳转的细胞株,通过细胞在固相化纤维蛋白原上的黏附及伸展试验检测各稳转细胞株的黏附及伸展功能,通过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结果:成功建立了CHO-αⅡbβ3和CHO-αⅡbβ3ΔNITY细胞株,稳定表达野生型整合素αⅡbβ3的CHO细胞具有在固相化纤维蛋白原上的黏附和伸展能力,与CHO-αⅡbβ3细胞株相比,CHO-αⅡbβ3ΔNITY细胞株的黏附能力减弱,但是黏附后的伸展能力无明显改变。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kindlin-2能够结合野生型整合素β3,但与突变型整合素β3结合的量显著减少。结论:整合素β3胞浆段缺失NITY基序引起细胞黏附功能受损,这种缺失突变导致整合素β3与kindlin-2蛋白的结合受到抑制,从而部分抑制了整合素β3的信号转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Β3 CHO细胞模型 β3胞浆NITY基序 αⅡbβ3介导的细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蛋白与整合素αⅡbβ3的双向信号转导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纪春 施小凤 奚晓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1-256,共6页
整合素是一类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分子,通过双向信号转导参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细胞与细胞的粘附以及细胞的迁移.整合素αⅡbβ3(GPⅡb-Ⅲa)特异表达于巨核/血小板系,并且是其含量最多的膜糖蛋白,介导血小板的粘附、伸展、聚集等.G蛋白在... 整合素是一类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分子,通过双向信号转导参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细胞与细胞的粘附以及细胞的迁移.整合素αⅡbβ3(GPⅡb-Ⅲa)特异表达于巨核/血小板系,并且是其含量最多的膜糖蛋白,介导血小板的粘附、伸展、聚集等.G蛋白在整合素αⅡbβ3双向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较受关注的是:异源三聚体G蛋白和小G蛋白Rap1参与整合素αⅡbβ3的内向外信号转导;小G蛋白(Rho A、Rac等)和Gα13参与整合素αⅡbβ3的外向内信号转导.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层面,本文总结了G蛋白的结构、分类、功能以及近年来G蛋白在整合素αⅡbβ3双向信号转导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 整合素αⅡβ3双向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