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橄榄良种豆果和尼Ⅰ在我国南方的引种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牛二利 李雪 +3 位作者 高耸 王伟 傅玉楼 朱申龙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917-922,共6页
为筛选适宜我国南方种植的油橄榄良种,进一步指导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对2018年定植的2个油橄榄品种豆果和尼Ⅰ进行跟踪调查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豆果和尼Ⅰ均在定植2 a后始花始果,定植6 a后的株高分别为3.21和3.34 m,干径分别为8... 为筛选适宜我国南方种植的油橄榄良种,进一步指导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对2018年定植的2个油橄榄品种豆果和尼Ⅰ进行跟踪调查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豆果和尼Ⅰ均在定植2 a后始花始果,定植6 a后的株高分别为3.21和3.34 m,干径分别为8.19和8.39 cm。豆果果重为1.34 g,属圆形品种,667 m^(2)鲜果产量为654.85 kg,橄榄油产量为68.76 kg,出油率和含油率分别为10.59%和14.90%。尼Ⅰ果重为4.24 g,属卵圆形品种,667 m^(2)鲜果产量为1050.00 kg,橄榄油产量为81.90 kg,出油率和含油率分别为7.89%和14.00%。豆果和尼Ⅰ压榨的橄榄油过氧化值均为0.067%,酸价分别为1.20和0.11 mg·g^(-1),豆果品种的橄榄油紫外吸光度D_(232)、D_(270)和ΔD_(270)依次为1.8711、0.2076和0.001,尼Ⅰ品种的橄榄油紫外吸光度D_(232)、D_(270)和ΔD_(270)依次为1.9340、0.2020和0.003,品质均达特级初榨橄榄油标准,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总脂肪酸的76.19%和78.18%。表明豆果和尼Ⅰ在我国南方山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橄榄油产量品质俱佳,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中国南方 良种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造礁石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特征空间异同性
2
作者 张舒琪 钟瑜 +4 位作者 郑小云 郭朴 赵美霞 严宏强 施祺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08-1019,共12页
研究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光合特征对深刻认识珊瑚礁生态状况及其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采自南海北部的涠洲岛、大亚湾、万山群岛的造礁珊瑚进行实验测定,利用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光合有... 研究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光合特征对深刻认识珊瑚礁生态状况及其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采自南海北部的涠洲岛、大亚湾、万山群岛的造礁珊瑚进行实验测定,利用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光合有效量子产量(Φ_(PSII))3种生理参数指标,研究相对高纬度珊瑚分布区造礁珊瑚共生体的光合作用特征,通过分析空间异同性探究环境要素的生态影响,对比不同形态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特征的属间差异。结果显示:1)在相对高纬的珊瑚分布区中,大亚湾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生理参数与涠洲岛具显著空间差异,而与珠海万山群岛空间差异不显著,海表温度为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大亚湾海域在相对高纬度海区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特征,展现出“避难所”的潜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珊瑚群落生态状况保持良好状态。2)不同形态的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特征参数具显著的属间差异,珊瑚形态和种间差异对造礁石珊瑚及其共生虫黄藻的生态适应性具复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共生虫黄藻密度 叶绿素A含量 有效量子产量 空间异同 环境影响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技术与品种对华南籼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和间接碳足迹的影响
3
作者 黄南巡 张敏强 +5 位作者 叶清生 张琮焜 李健雄 王昕钰 傅友强 梁开明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6,34,共10页
协同实现水稻高产和碳减排对维护国家粮食自给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为定量分析华南地区水稻生产碳足迹及构成特征,明确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碳足迹的影响,本研究在广东省4个典型的水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分析... 协同实现水稻高产和碳减排对维护国家粮食自给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为定量分析华南地区水稻生产碳足迹及构成特征,明确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碳足迹的影响,本研究在广东省4个典型的水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分析不同栽培技术模式的水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和间接碳足迹及其构成。结果表明,广东省籼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为1235.3~1487.7 kg CO_(2)-eq/hm^(2),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12~0.31 kg CO_(2)-eq/kg;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化肥利用效率、灌溉次数和单位产量碳足迹有显著影响。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低碳高产栽培技术显著减少氮肥用量,并提高了水稻产量,栽培技术和品种之间无显著交互作用。相同技术模式下,单位产量间接碳足迹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在相同种植条件下选用高产水稻品种能有效降低单位产量碳足迹。示范区的多点试验表明,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低碳高产栽培技术水稻产量增加3.67%~21.6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21.68%~60.81%,每季平均减少灌溉次数4次,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均值分别减少6.11%和16.19%。柴油和氮肥是影响间接碳足迹的关键因子,两者碳排放分别占总间接排放量49.65%~52.88%和30.62%~34.70%。平均每减少1 kg氮肥,碳足迹降低2.49 kg CO_(2)-eq/hm^(2)。水稻单位产量间接碳足迹与氮肥偏生产力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提高单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能有效减少水稻单产间接碳足迹。综上表明,华南地区水稻生产可通过选用高产水稻品种,结合水肥优化栽培技术降低氮肥和灌溉水投入,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减少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实现高产与低碳排的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碳足迹 生命周期法 碳减排 低碳高产栽培技术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气候下桂花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4
作者 曾文力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8期6-8,共3页
华南地区以其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著称,为众多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优越条件。桂花作为一种兼具观赏与香料价值的植物,不仅经济价值显著,而且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华南地区实现桂花的优质高产栽培,以促进当地农业... 华南地区以其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著称,为众多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优越条件。桂花作为一种兼具观赏与香料价值的植物,不仅经济价值显著,而且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华南地区实现桂花的优质高产栽培,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分析桂花的生长特性,并结合华南地区的气候特征,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策略,以期为桂花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气候 桂花 优质高产 栽培管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稻区低纬度气候带两系不育系高产繁殖技术研究
5
作者 刘驰 刘伟定 +3 位作者 张月雄 秦钢 马增凤 黄大辉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7-11,共5页
海南冬繁是两系不育系繁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普遍存在产量较低的突出问题。以两系不育系昌S为研究对象,根据华南稻区低纬度地区陵水的气候特点,分析昌S的育性敏感期,通过地域气候与种性特征耦合,创建两系不育系高产繁殖模式,并进行大田... 海南冬繁是两系不育系繁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普遍存在产量较低的突出问题。以两系不育系昌S为研究对象,根据华南稻区低纬度地区陵水的气候特点,分析昌S的育性敏感期,通过地域气候与种性特征耦合,创建两系不育系高产繁殖模式,并进行大田示范推广应用。结果表明:陵水从1月8日至2月22日均气温低于23℃;昌S的育性敏感期是始穗前17 d开始;昌S的最佳播期是海南陵水10月20—25日播种,育性敏感期安排在次年2月3日至2月22日,2月20—25日扬花自然授粉自交结实;小面积初试,创新模式亩产300.00 kg/亩(1亩≈667 m^(2)),比旧模式200.00 kg/亩产量高100.00 kg/亩;通过较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356.63 kg/亩的产量。研究建立了两系不育系昌S在海南陵水的高产繁殖技术,为该类型不育系在华南稻区低纬度气候带的高产繁殖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两系不育系 华南稻区 高产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华南优质稻产量和食味的影响及适宜施用量探讨
6
作者 张兰兰 刘迪林 +4 位作者 马晓智 霍兴 孔乐 柳武革 王丰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2,共7页
优质稻生产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不影响稻米品质前提下提高稻谷产量。本研究以4个广东丝苗米优质常规稻品种及优质杂交稻品种泰丰优208为供试材料,于2021年早、晚两季在广州同一田块上开展不同施氮量(N0,0 kg/hm^(2);N1,90 kg/hm^... 优质稻生产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不影响稻米品质前提下提高稻谷产量。本研究以4个广东丝苗米优质常规稻品种及优质杂交稻品种泰丰优208为供试材料,于2021年早、晚两季在广州同一田块上开展不同施氮量(N0,0 kg/hm^(2);N1,90 kg/hm^(2);N2,135 kg/hm^(2);N3,180 kg/hm^(2))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华南优质稻产量受品种、季节、施氮水平、品种×施氮水平互作效应和季节×品种×施氮水平互作效应等5种因子影响,但米饭食味值仅受品种和施氮水平影响。早季同一施氮水平下品种间稻谷产量有显著差异,但品种间食味值差异不显著;晚季除N0处理外,其他处理品种间稻谷产量有显著差异;食味值仅N3处理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施氮量与稻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早、晚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和0.950;施氮量与食味值则呈极显著负相关,早、晚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2和-0.956。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各参试品种既高产又食味优良的适宜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 施氮量 产量 食味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主栽高产籼稻根系形态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被引量:38
7
作者 陈达刚 周新桥 +3 位作者 李丽君 刘传光 张旭 陈友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99-1908,共10页
为探明不同类型高产籼稻的根系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7个目前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组合)合美占、桂农占、玉香油占、粤晶丝苗2号、五优308、天优998、天优122为材料,在2010—2011年进行两年盆栽试验,分别考察... 为探明不同类型高产籼稻的根系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7个目前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组合)合美占、桂农占、玉香油占、粤晶丝苗2号、五优308、天优998、天优122为材料,在2010—2011年进行两年盆栽试验,分别考察分蘖盛期、抽穗期及成熟期的单株、单茎及单条不定根形态性状,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抽穗期的根系分枝特征,并计算根系形态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杂交籼稻组合各生育时期的单株根数、单株根长、单茎根长及单条根长均显著大于常规籼稻品种;单株和单茎的根体积与干重差异不明显;常规稻单条根质量则普遍高于杂交稻。(2)抽穗期不同级别根的表面积和体积均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不同级别根的总长度为粗分枝根>不定根>细分枝根,常规稻则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的分枝根总长度及粗分枝根和细分枝根的长度、表面积、体积都显著大于常规稻;常规稻的平均根直径则显著大于杂交稻。(3)杂交稻与常规稻根系特征的主要差异是单株根数和长度的差异,分蘖数和单条根长度的差异是两者根系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4)单株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根干重等12个根系性状分别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不定根数和分枝根总表面积分别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为水稻根系遗传改良和超高产育种及栽培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籼稻 根系性状 产量 WinRhiz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粳型超级稻物质生产积累及超高产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73
8
作者 吴桂成 张洪程 +8 位作者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魏海燕 沙安勤 徐宗进 钱宗华 孙菊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21-1930,共10页
以超级粳稻品种武粳15、淮稻9号、徐稻3号和常优1号为材料,对高产(8.25~9.75thm?2)、更高产(9.75~11.25thm?2)和超高产(〉11.25thm?2)3个产量等级群体的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干物质积累、输出与转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 以超级粳稻品种武粳15、淮稻9号、徐稻3号和常优1号为材料,对高产(8.25~9.75thm?2)、更高产(9.75~11.25thm?2)和超高产(〉11.25thm?2)3个产量等级群体的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干物质积累、输出与转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个超级稻品种成熟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期干物质重均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拔节至抽穗期的干物质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高产—更高产、更高产—超高产以及将3个产量等级综合起来);从高产到更高产再到超高产,4个超级稻品种的生物学产量不断提高(差异显著),而超高产群体的经济系数则与更高产水平相当(0.5000以上),显著高于高产水平;较之更高产、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在生育中期(拔节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大,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株型挺拔、群体质量优[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总颖花量与颖花/叶(cm2)、基部节间粗、单茎茎鞘重均高],在生育后期(抽穗至成熟期),光合能力强(叶面积衰减率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均高)、干物质积累量高(占生物学产量的40.0%以上)、茎鞘物质的输出与转运协调[实粒/叶(cm2)、粒重(mg)/叶(cm2)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粳型超级稻 物质生产积累 超高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尼草适应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韦家少 蔡碧云 白昌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5,共5页
对近年引进的坚尼草新品系进行了适应性试验研究 ,以筛选出适宜南方热带、亚热带的优良品系。结果表明 ,参试的 2 3个坚尼草品系 ,在本地区均能越冬 ,正常生长。其中有 8个品系的鲜草产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产量排在前 3位的品... 对近年引进的坚尼草新品系进行了适应性试验研究 ,以筛选出适宜南方热带、亚热带的优良品系。结果表明 ,参试的 2 3个坚尼草品系 ,在本地区均能越冬 ,正常生长。其中有 8个品系的鲜草产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产量排在前 3位的品系 :CIAT6 96 6、CIAT6 172、CIAT6 90 1,年平均鲜草产量分别为 96 795.0 kg/hm2、90 987.3kg/hm2、84 547.4 kg/hm2 ,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 6 4 .9%、55.0 %、4 4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尼草 鲜草产量 牧草 引种 适应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覆盖作物对南方稻田水稻生理生化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3 位作者 肖小平 罗尊长 杨光立 张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76-1182,共7页
2004~2009年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对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和马铃薯-双季稻4种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稻田水稻植株的生理生化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稻田冬季覆盖作物处理均能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的叶绿素... 2004~2009年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对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和马铃薯-双季稻4种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稻田水稻植株的生理生化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稻田冬季覆盖作物处理均能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丙二醛(MDA)含量除早稻的苗期和分蘖期外,其他生育时期均低于对照;各处理早稻有效穗分别比对照增加18.08万穗·hm-2、21.25万穗·hm-2、12.75万穗·hm-2和17.26万穗·hm-2,结实率分别增加4.98%、8.50%、13.62%和6.99%,千粒重分别增加0.24g、0.10g、0.14g和0.43g,产量分别增加324.44kg·hm-2、381.17kg·hm-2、91.04kg·hm-2和303.46kg·hm-2;各处理晚稻有效穗分别比对照增加9.81万穗·hm-2、11.48万穗·hm-2、5.06万穗·hm-2和14.91万穗·hm-2,结实率分别增加6.29%、8.81%、15.11%和8.50%,千粒重分别增加0.93g、0.88g、0.10g和0.90g,产量分别增加302.28kg·hm-2、316.03kg·hm-2、110.13kg·hm-2和468.17kg·hm-2。该研究显示,在南方双季稻田种植冬季覆盖作物可增强水稻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促进其生长发育,从而改善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田 水稻 冬季覆盖作物 生理生化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双季超级稻产量构成模式探讨 被引量:25
11
作者 陈友订 万邦惠 张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3-329,共7页
20 0 1年晚季和2 0 0 2年早季在广州对6个超级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2 0 0 1- 2 0 0 3年对5个超级稻品种在广东省东、中、西部不同生态区早季或晚季进行生产试验;通过分析考察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提出华南双季超级稻“优质大穗”和“优... 20 0 1年晚季和2 0 0 2年早季在广州对6个超级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2 0 0 1- 2 0 0 3年对5个超级稻品种在广东省东、中、西部不同生态区早季或晚季进行生产试验;通过分析考察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提出华南双季超级稻“优质大穗”和“优质穗粒兼顾”两种产量构成模式共4种类型。(1)早季基本型———有效穗2 70 . 0万穗·hm-2 ,每穗实粒170 .0~180 .0粒,千粒重2 4 .0~2 5 .0g ,单穗重4 . 0~4 .5g ,产量潜力12 . 0t·hm-2 ;(2 )晚季基本型———有效穗30 0 . 0万穗·hm-2 ,每穗实粒16 0 0粒,千粒重2 5 . 0g ,单穗重4 . 0g ,产量潜力12 .0t·hm-2 ;(3)早季中熟型———有效穗330 . 0万穗·hm-2 ,每穗实粒14 0 . 0~15 0 . 0粒,千粒重2 4. 0g ,单穗重3 5g,产量潜力11 .9t·hm-2 ;(4)晚季早熟型———有效穗370 . 0万穗·hm-2 ,每穗实粒12 5. 0粒,千粒重2 4 . 0g ,单穗重3 .0g ,产量潜力11. 1t·hm-2 。并根据不同类型品种的特点分别提出了育种上的主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产量构成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华南稻区常规籼稻产量水平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μ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传光 周汉钦 +6 位作者 冯道基 周新桥 陈达刚 李丽君 李巨昌 张桂权 陈友订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188,共7页
对近50年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6项主成分的方差总贡献达到85.1%,其中穗粒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高。回归分析结果则显示,生物产量因子得分与产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表明其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基于前... 对近50年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6项主成分的方差总贡献达到85.1%,其中穗粒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高。回归分析结果则显示,生物产量因子得分与产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表明其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基于前6项主成分得分进行品种聚类,可以将品种分为5大类。进一步对不同品种类别的各项主成分得分以及各项农艺性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生物产量是决定华南地区水稻产量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不同类别间穗粒数因子与粒重因子相互消长,其中任一项因子得分过低都将限制产量水平提高,只有两者达到比较理想的平衡时,才能在高生物产量水平的条件下实现库容量的提高,促使产量水平提高。以提高生物产量为前提,在现有大穗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千粒重水平,使穗粒数因子和粒重因子在更高水平上形成新的平衡,将是进一步提高华南地区水稻产量水平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常规籼稻 产量水平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品质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莫钊文 李武 +3 位作者 段美洋 潘圣刚 田华 唐湘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3-90,共8页
【目的】分析常规施磷钾条件下减氮对不同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产量、品质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水稻精确减量施肥及氮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常规施磷钾条件下,研究了3个不同水平氮肥处理(常规施氮肥(纯氮187.5kg/hm2)、减... 【目的】分析常规施磷钾条件下减氮对不同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产量、品质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水稻精确减量施肥及氮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常规施磷钾条件下,研究了3个不同水平氮肥处理(常规施氮肥(纯氮187.5kg/hm2)、减氮28%(纯氮135.0kg/hm2)和不施氮肥(纯氮0kg/hm2))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粤晶丝苗2号"、"桂香占"和"天优998")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氮条件下"粤晶丝苗2号"和"桂香占"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增加但有效穗数减少,对"天优998"产量构成因子无显著影响。减氮28%处理对水稻的碾磨品质和蒸煮品质无显著影响,提高了"天优998"的外观品质。减氮28%处理有利于提高"粤晶丝苗2号"和"桂香占"灌浆期剑叶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对氮吸收影响不显著,但一定程度上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结论】适度减氮有利于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增产、稳产及保持或改善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 减氮处理 产量 稻米品质 氮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稻区早籼区试品种产量分析及育种刍议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仕华 蔡国海 +1 位作者 谢芙贤 张国华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2,共3页
通过对“六五”至“八五”期间南方稻区早籼区论资料分析表明,南方稻区早籼育种取得了明显进展,产量水平大约每5年提高4%~6%。产量水平得以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但优质品种产量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粒重偏低。
关键词 区试 相对产量 水稻育种 南方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南方地区淮山药叶片营养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温国泉 陆宇明 +3 位作者 钦洁 莫江妮 文成忠 吴建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77-1181,共5页
为探索有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试验以"桂淮2号"淮山药为供试品种,研究矮壮素(CCC)与羟季铵.萘合剂(氯化胆碱CC+萘乙酸NAA)对南方地区淮山药叶片营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CC和CC+NAA在较低浓度时对淮山药叶片全N... 为探索有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试验以"桂淮2号"淮山药为供试品种,研究矮壮素(CCC)与羟季铵.萘合剂(氯化胆碱CC+萘乙酸NAA)对南方地区淮山药叶片营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CC和CC+NAA在较低浓度时对淮山药叶片全N含量影响不大,而增加浓度却可以保持叶片生长后期具有较高的N含量,延缓叶片衰老。喷施CCC 2250 mg.-1提高了淮山药块茎膨大中期叶片P含量,并减缓块茎膨大中后期叶片K含量的下降,淮山药产量达到33 255.15 kg.hm-2,比对照及仅喷0.15%KH2PO4处理增幅为15.20%和13.22%;结薯比例最好,结单薯、双薯比例总和达到94.66%;块茎平均长度61.1 cm,说明CCC对块茎的伸长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山药 矮壮素 羟季铵.萘合剂 叶片营养 产量 南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茄子杂种一代制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植良 黎振兴 +1 位作者 孙保娟 罗少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2期208-212,共5页
为了提高华南地区茄子单位面积制种产量,以"农夫长茄"和"新丰紫红茄"的父母本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季节、种植密度、重复授粉对单位面积制种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花龄母本花授精结实能力,种果成熟度和后熟时间对种... 为了提高华南地区茄子单位面积制种产量,以"农夫长茄"和"新丰紫红茄"的父母本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季节、种植密度、重复授粉对单位面积制种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花龄母本花授精结实能力,种果成熟度和后熟时间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为最适合的制种季节,早春大棚制种也可获较高的种子产量;适当密植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制种产量;母本开花当天授粉坐果率最高,次日重复授粉可显著增加种子产量;种果在授粉后55~60 d采收、后熟5~10 d取种,其种子发芽率可达到国家对茄子杂交种一级良种要求的发芽率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茄子 杂交一代 种子生产 技术 产量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南部一年两熟区不同搭配作物光合性能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邵云 李晓波 +4 位作者 崔景明 李春喜 马守臣 李静雅 马冠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91,F0002,共9页
为了探寻华北平原南部一年两熟制中较适宜的搭配模式,研究了该区域广泛应用的: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小麦-花生、小麦-甘薯4种搭配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光合性能的变化规律,计算了其光资源利用效率及产量与产值.结果表明:小麦-甘薯模式... 为了探寻华北平原南部一年两熟制中较适宜的搭配模式,研究了该区域广泛应用的: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小麦-花生、小麦-甘薯4种搭配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光合性能的变化规律,计算了其光资源利用效率及产量与产值.结果表明:小麦-甘薯模式在两季的总光资源积累量中表现出最高;但由于小麦-甘薯模式价格最低,所以其两季的总产值最低.另一方面,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小麦-花生3种搭配模式由于生育期基本一致使得其光能积累几乎相等;而小麦-甘薯模式在除小麦-玉米模式的其他3种模式中光合作用强度较高,光能利用效率仅次于小麦-玉米模式,加之产品价格较高,故两季的总产值最高;此外,小麦-花生模式在光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总产值方面也具有相对的优势.因此选择小麦-玉米模式作为华北平原南部两熟区最适宜的搭配模式,而小麦-花生模式可作为该地区的替代搭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南部 一年两熟区 不同搭配作物 光合性能 产量与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钟旭华 梁开明 +9 位作者 潘俊峰 傅友强 胡香玉 黄农荣 刘彦卓 胡锐 李妹娟 王昕钰 叶群欢 尹媛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7-874,共8页
分析了华南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量,从低碳品种筛选、节水减排灌溉、化肥减量增效等方面介绍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关键技术及其集成应用情况。综述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重点。华南双季稻低... 分析了华南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量,从低碳品种筛选、节水减排灌溉、化肥减量增效等方面介绍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关键技术及其集成应用情况。综述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重点。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节水节肥、减排控污、增产增收,实现了低碳与高产的协调,应用前景好。目前,该技术主要存在可用品种少、种植模式单一、推广难度大等问题;今后,在加大政策支持的同时,亟需加强品种筛选、模式集成、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双季稻 低碳高产栽培 温室气体减排 氮高效 节水灌溉 CH4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南方地区淮山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温国泉 钦洁 韦威旭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9期955-959,共5页
为探索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对南方地区淮山药生产的影响效果,以"桂淮2号"淮山药为供试品种,研究矮壮素(CCC)与羟季铵·萘合剂(氯化胆碱CC+萘乙酸NAA)对南方地区淮山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CCC2250mg&... 为探索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对南方地区淮山药生产的影响效果,以"桂淮2号"淮山药为供试品种,研究矮壮素(CCC)与羟季铵·萘合剂(氯化胆碱CC+萘乙酸NAA)对南方地区淮山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CCC2250mg·L-1淮山药产量最高,达到33255.15kg·ha-1,比对照及仅喷0.15%KH2PO4处理增产15.20%和13.22%;喷施CCC2250mg·L-1有利于提高淮山药鲜薯的干物质含量,增加淮山药块茎干样的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促进了淮山药淀粉含量的提高,并同时能维持较高的蛋白质含量,而对可溶性总糖含量影响不显著,从而保证了其具有良好的食用品质和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山药 矮壮素 羟季铵·萘合剂 产量 品质 南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提早华南型黄瓜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波 李磊 +2 位作者 秦玉红 江志训 张守才 《蔬菜》 2021年第10期68-70,共3页
为了筛选适合山东半岛种植的优异华南型黄瓜品种,对4份华南型黄瓜品种玉龙、2013C661、2016C402、2016C415进行春提早栽培试验,比较分析了4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品质、产量、抗病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参试材料2013C661表现早熟,瓜色白绿... 为了筛选适合山东半岛种植的优异华南型黄瓜品种,对4份华南型黄瓜品种玉龙、2013C661、2016C402、2016C415进行春提早栽培试验,比较分析了4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品质、产量、抗病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参试材料2013C661表现早熟,瓜色白绿,刺瘤小且稀少,抗病性较强,风味品质较优良,667 m^(2)产量高达7 541.38 kg,比对照玉龙显著增产14.59%;可以在春提早黄瓜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型黄瓜 品种 比较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