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及酵母提取物对肉鸡肉质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爱武 鞠贵春 +2 位作者 薛军 左璐雅 董斌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9-306,共8页
本文旨在研究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及其提取物对肉鸡肉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选取1日龄雄性肉鸡18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酵母和0.3%酵母提取物作为试验组饲粮。试... 本文旨在研究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及其提取物对肉鸡肉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选取1日龄雄性肉鸡18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酵母和0.3%酵母提取物作为试验组饲粮。试验结果表明,饲粮添加酵母提取物可显著增加肉鸡小腿肉的最终pH(P<0.05),同时饲粮添加酵母有增加肉中水分含量及降低水煮失重率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饲粮添加酵母及酵母提取物与对照组相比均可显著降低生肉和熟肉的剪切力(P<0.05)。饲粮添加酵母与对照组相比可显著降低TBARS值(P<0.05)。由此可知,饲粮添加酵母及酵母提取物可改善肉鸡肉质和嫩度,同时酵母及酵母提取物均具有降低氧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酵母提取物 最终pH 水煮失重率 剪切力 TBARS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chancea thermotolerans-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双酵母混合发酵酸啤酒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付晓芬 郭立芸 +3 位作者 侍亚敏 谢鑫 宋玉梅 李十中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4-160,共7页
酸啤酒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也正在成为啤酒企业多元化布局的方向之一。该研究在不添加外源风味物质的前提下,基于啤酒双酵母混合发酵体系,将耐热拉钱斯氏酵母(Lachancea thermotolerans)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酸啤酒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也正在成为啤酒企业多元化布局的方向之一。该研究在不添加外源风味物质的前提下,基于啤酒双酵母混合发酵体系,将耐热拉钱斯氏酵母(Lachancea thermotolerans)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组合按照10∶1同时接种进行啤酒发酵,耐热拉钱斯氏酵母的发酵过程可产生一定量的乳酸(1.5~1.8 g/L),降低酒液pH值(3.3~3.4),得到酸味柔和的新型酸啤酒。相比于单一菌株发酵,双酵母混合发酵酸啤酒体系的风味物质产量都有所提高,产生了更多乙酸异丁酯和乙酸异戊酯等酯类物质,增强了酸啤酒的水果香气,果香馥郁、爽口协调,对啤酒的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减少了糖化锅酸化等工艺操作步骤,实现更快速的发酵和稳定的过程控制,促进了酸啤酒的大规模生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拉钱斯氏酵母 酿酒酵母 酸啤酒 双酵母混合发酵 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脯氨酸利用能力的本土酿酒酵母的筛选
3
作者 孙鲁星 刘豆豆 +3 位作者 杨涵钰 庞红勋 刘延琳 姜娇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脯氨酸是葡萄汁中含量最为丰富的α-氨基酸之一,但难以被酵母利用。为筛选出高脯氨酸利用能力的本土酿酒酵母,本研究对靛红衍生化比色法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脯氨酸的最佳检测条件;在以脯氨酸为唯一氮源的模拟葡萄汁中检测了17个酿酒酵母... 脯氨酸是葡萄汁中含量最为丰富的α-氨基酸之一,但难以被酵母利用。为筛选出高脯氨酸利用能力的本土酿酒酵母,本研究对靛红衍生化比色法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脯氨酸的最佳检测条件;在以脯氨酸为唯一氮源的模拟葡萄汁中检测了17个酿酒酵母菌株对脯氨酸的利用特性,于含有不同水平酵母可同化氮(YAN)和脯氨酸的模拟汁中检测菌株发酵后的脯氨酸残留量,计算脯氨酸利用率。结果表明,在100 mg·L^(-1) YAN+350 mg·L^(-1)脯氨酸和250 mg·L^(-1) YAN+200 mg·L^(-1)脯氨酸的条件下,与450 mg·L^(-1) YAN相比,酿酒酵母的平均发酵速率减缓了22.98%和12.15%,其中本土酿酒酵母LFP525的脯氨酸利用率达69.42%与62.31%,高出EC1118商业酿酒酵母5.42个百分点与11.29个百分点,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酿酒酵母 脯氨酸 酒精发酵 酵母可同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蓬莱产区4种酿酒葡萄自然发酵中酵母菌的多样性
4
作者 陆洋洋 张熠莹 +4 位作者 兰义宾 李进 周鹏辉 段长青 燕国梁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27-136,共10页
为挖掘山东蓬莱产区本土酵母菌资源,探究不同品种酿酒葡萄之间酵母菌多样性差异,利用WLN培养基结合26SrDNAD1/D2区序列分析法对山东蓬莱产区4种酿酒葡萄(霞多丽、小芒森、小味儿多、马瑟兰)自然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共分... 为挖掘山东蓬莱产区本土酵母菌资源,探究不同品种酿酒葡萄之间酵母菌多样性差异,利用WLN培养基结合26SrDNAD1/D2区序列分析法对山东蓬莱产区4种酿酒葡萄(霞多丽、小芒森、小味儿多、马瑟兰)自然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共分离收集到1090株酵母菌,分属于11个属18个种。小芒森具有最低的菌种多样性,红葡萄品种与白葡萄品种相比具有更高的菌种多样性。4种酿酒葡萄在不同发酵时期的典型酵母菌组成表现出相似性和差异性: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葡萄园有孢汉逊酵母(H.vineae)、泽普林假丝酵母(Starmerella bacillaris)为4种酿酒葡萄共有菌种;克鲁维毕赤酵母(Pichia kluyveri)为除小芒森外其他3个葡萄品种所共有;季也蒙有孢汉逊酵母(H.guilliermondii)为霞多丽和小味儿多共有菌种。来自不同葡萄品种的同种菌株菌落形态具有明显差异。香气方面,马瑟兰葡萄酒含有最高质量浓度的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而小芒森葡萄酒中癸酸乙酯、丁酸乙酯和异戊醇的质量浓度最高。除了葡萄品种差异,酵母菌多样性是导致葡萄酒香气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上结果表明山东蓬莱产区所蕴含的酵母菌资源非常丰富并具有很高的菌种(株)多样性,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筛选山东蓬莱产区特有酵母菌株以提升和塑造其独特的产品风格提供理论依据与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蓬莱产区 葡萄酒 自然发酵 酵母菌多样性 酿酒酵母 非酿酒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使能技术在化妆品原料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左一萌 张姣姣 连佳长 《合成生物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53,共21页
伴随消费者对化妆品的需求急剧增长,化妆品原料市场同步扩张。化妆品原料作为化妆品的核心成分,不仅承载着化妆品的主体功效和产品竞争力,同时对化妆品的安全也至关重要。合成生物学是以工程化设计为理念,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计算机模拟... 伴随消费者对化妆品的需求急剧增长,化妆品原料市场同步扩张。化妆品原料作为化妆品的核心成分,不仅承载着化妆品的主体功效和产品竞争力,同时对化妆品的安全也至关重要。合成生物学是以工程化设计为理念,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和生物工程等技术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的设计、改造乃至重新合成的一门新兴交叉融合性学科。合成生物学的进步使微生物宿主能够以高效、具有成本竞争力和安全的方式合成有价值的天然产物。随着合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酿酒酵母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物底盘细胞,在化妆品原料合成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构建酿酒酵母细胞工厂异源生物合成化妆品原料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具有环保、可持续的优点,可以减少对传统物理提取法的依赖以及规避化学合成法的污染问题。本文综述了酿酒酵母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化妆品原料生物合成途径构建中的关键作用,总结了基因多拷贝整合、区室化工程、转运工程、人工多细胞体系等代谢工程策略在化妆品原料酿酒酵母细胞工厂优化中的应用,并进一步从萜类、维生素类、多酚类、蛋白质与氨基酸类等不同类别的化妆品活性成分出发,阐述了酿酒酵母细胞工厂生物合成化妆品原料的最新进展。虽然酿酒酵母在化妆品原料大规模生产方面具有巨大潜能与优势,然而目前仍面临诸如产品生物合成途径未完全解析、生物合成水平较为低下、分离纯化困难等一系列挑战。未来,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手段有望开发更为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并应用于酿酒酵母细胞工厂的优化与化妆品原料成分的合成中,为化妆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化妆品原料 合成生物学 基因组编辑 代谢工程 细胞工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两种酵母培养物的成分差异
6
作者 林青 时红玲 +7 位作者 秦新政 李月 王子涵 高雁 曾军 王浩中 娄恺 霍向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8-1226,共9页
【目的】比较两种酵母培养物及其代谢成分的差异,为指导酵母培养物的生产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材料为1种自研酵母培养物与达农威益康XP酵母培养物,利用非靶标代谢组学UHPLC-QTOF-MS技术,分析比较二者代谢产物成分及差异。【结果】(1... 【目的】比较两种酵母培养物及其代谢成分的差异,为指导酵母培养物的生产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材料为1种自研酵母培养物与达农威益康XP酵母培养物,利用非靶标代谢组学UHPLC-QTOF-MS技术,分析比较二者代谢产物成分及差异。【结果】(1)在二级类别注释下,正、负离子模式分别注释到614、497个化合物,主要代谢类别为有机酸,核苷、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两种酵母培养物均无特有代谢成分,只在含量上有显著(P<0.05)差异。(2)共237个差异代谢物在正离子模式检出,176个显著(P<0.05)上调表达,61个显著(P<0.05)下调表达;136个差异代谢物在负离子模式检出,64个显著(P<0.05)上调表达,72个显著(P<0.05)下调表达。(3)差异代谢物的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主要集中在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等代谢通路。【结论】自研酵母培养物与达农威益康XP的代谢产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发酵原料及工艺更简便,并含有多种具药理、生理作用的代谢成分,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培养物 非靶标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酿酒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在米酒混菌发酵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柔 刘源 +2 位作者 宋开阔 徐岩 王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7,共7页
该研究以传统米酒酿造中常见的两种典型非酿酒酵母,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Ca)和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Sf)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时接种和顺序接种两种发酵方式分别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进行米... 该研究以传统米酒酿造中常见的两种典型非酿酒酵母,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Ca)和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Sf)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时接种和顺序接种两种发酵方式分别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进行米酒混菌发酵,探究非酿酒酵母和酿酒酵母间的相互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2种混菌发酵方式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发酵特性,但在混菌发酵过程中,当Sc生物量达到一定水平(约107 CFU/mL)后,2株非酿酒酵母的生长均受到显著的抑制,生物量快速下降,而Sc生物量基本未受非酿酒酵母的影响。细胞非接触发酵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Sc与非酿酒酵母的细胞-细胞接触是产生抑制的主要原因。Sc发酵代谢物以及酒精和营养物质含量对非酿酒酵母的生长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酒 非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 混菌发酵 细胞-细胞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在酒类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海峰 李砷 +7 位作者 牟志勇 陆思予 艾连中 夏永军 王应洋 赵志伟 王雨馨 杨昳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3-323,共11页
不同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 yeasts)发酵能力弱,乙醇耐受性低,难以充当酒精发酵的主要菌株,但其代谢产物及分泌的酶类能促进酿酒酵母降解葡萄糖等发酵底物,产生醛、酯、酸等芳香化合物,对... 不同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 yeasts)发酵能力弱,乙醇耐受性低,难以充当酒精发酵的主要菌株,但其代谢产物及分泌的酶类能促进酿酒酵母降解葡萄糖等发酵底物,产生醛、酯、酸等芳香化合物,对最终酒产品的风味产生积极影响。非酿酒酵母与酿造环境中其他微生物间的不同相互作用,如有利于双方共同生长的协同作用,或是两者相互抑制的营养竞争等,都可改变体系中的发酵环境和微生物稳定性,增加风味复杂性,对酿酒酵母的生存和酒产品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该文综述了酿造酒中非酿酒酵母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酒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析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利用非酿酒酵母及提高利用效率进行展望,以期为优质酒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 微生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酵母菌发酵对黄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余莉 高瑞杰 +5 位作者 汪晗 彭湃 梁晓潼 刘蒲临 郭小龙 缪礼鸿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6-193,共8页
为解决传统小曲黄酒中高级醇含量偏高、饮用者易出现“上头”等问题,该研究以低产高级醇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1∶1∶1)混... 为解决传统小曲黄酒中高级醇含量偏高、饮用者易出现“上头”等问题,该研究以低产高级醇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1∶1∶1)混合制备复合酵母菌剂。以传统小曲发酵黄酒为对照,考察复合酵母菌剂发酵黄酒理化指标、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与传统小曲发酵黄酒相比,复合酵母菌剂发酵黄酒酒精度无明显差异,达13.66%vol,而总糖含量(301.54 g/L)提高7.5%;增加了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为异戊酸乙酯、3-甲硫基丙醛、糠醛、5-甲基糠醛和2,3-丁二酮;酯类物质总含量(247.50 gm/L)提高了5倍,总高级醇含量(420.09 mg/L)降低了15.9%,苦味氨基酸含量降低了33.1%,感官评分(75分)提高了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复合酵母菌剂 酿酒酵母 高级醇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菌偶联分阶段培养诱导酵母细胞壁释放甘露聚糖的研究
10
作者 贡璐茜 张高瑜 +4 位作者 王虹 王东旭 吕雪盟 王思佳 刘金龙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70-74,共5页
试验旨在实现酵母细胞壁甘露聚糖的高效释放及寡糖化。试验提出一种新型的双菌偶联分阶段培养模式,诱导酵母细胞壁释放甘露聚糖,通过筛选诱导菌株、双菌分阶段发酵验证释放多糖的效果。结果显示,试验通过对比测定4种芽孢杆菌对酿酒酵母... 试验旨在实现酵母细胞壁甘露聚糖的高效释放及寡糖化。试验提出一种新型的双菌偶联分阶段培养模式,诱导酵母细胞壁释放甘露聚糖,通过筛选诱导菌株、双菌分阶段发酵验证释放多糖的效果。结果显示,试验通过对比测定4种芽孢杆菌对酿酒酵母细胞壁破壁率、甘露聚糖释放率的影响,确立了枯草芽孢杆菌-FMTK01-酿酒酵母双菌分阶段培养模式。双菌分阶段培养72 h时,酵母破壁率达到96.63%,甘露聚糖释放量达到83.87%。经过甘露聚糖解聚化分析可知,双菌分阶段培养模式实现了37.27%的酵母甘露聚糖的寡糖化。研究表明,试验提出的双菌偶联分阶段培养发酵模式可加速酵母细胞壁释放甘露聚糖以及多糖寡糖化,对其他生物多糖及其寡糖的制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枯草芽孢杆菌 酵母甘露聚糖 分阶段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菌YH1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11
作者 刘鑫 刘春海 +3 位作者 杜丹 朱博 李伟 杨菲红 《饲料博览》 CAS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为了得到一株酿酒酵母,并得到该菌株在一定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本试验从葡萄架下的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出1株菌株YH1,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对其进行了遗传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酿酒酵母,且该菌株生物量维持在... 为了得到一株酿酒酵母,并得到该菌株在一定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本试验从葡萄架下的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出1株菌株YH1,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对其进行了遗传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酿酒酵母,且该菌株生物量维持在5.43~5.92 g·500 mL^(-1)之间,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通过测定该菌株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YPD)琼脂培养基中不同时间内的氨基酸态氮、pH和总糖的变化曲线以及致死温度,了解了该菌株的生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发酵过程中耗糖量主要在前6 h,氮元素的消耗情况要高于含氮化合物的生成情况,pH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整体维持在5.5~6.5期间,菌株数在第18 h后生长趋于平缓。该菌株在加热10 min,温度高于58℃的条件下,少有或未有菌株生长,并得到该菌株在27℃,180 r·min^(-1)的条件下为菌株最适发酵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酿酒酵母 分离鉴定 遗传稳定性评价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与酵母菌细胞表面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明学 张东 +4 位作者 康厚军 张伟 李烨 庞小峰 董发勤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58,共6页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电子能谱(EDS)方法研究了酿酒酵母菌与铀酰离子的相互作用。电镜结果表明,吸附铀后酵母菌细胞发生一定变化,随时间延长细胞异常加剧;细胞表面有大量铀结晶,结晶量随铀浓度增加和作用时...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电子能谱(EDS)方法研究了酿酒酵母菌与铀酰离子的相互作用。电镜结果表明,吸附铀后酵母菌细胞发生一定变化,随时间延长细胞异常加剧;细胞表面有大量铀结晶,结晶量随铀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加大。能谱分析表明,酵母菌细胞表面结晶为含铀化合物。对照吸附前后的红外光谱图,细胞表面的O—H键作用后向低波数移动29cm-1,υs(—PO2-)、糖类的C—OH的伸缩振动均移动了约21cm-1,羧基(—COOH)的υC=O吸收带几乎完全消失;根据铀酰离子U—O键特征吸收峰推断形成的结晶可能为钙铀云母。结果表明,UO22+离子与酵母菌细胞表面发生了显著的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菌 吸附 表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条件下酵母菌吸附铀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明学 董发勤 +3 位作者 李琼芳 曾文明 候良玉 庞小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34,共4页
研究在培养条件下对活酵母菌吸附铀的能力作了初步研究。利用偶氮胂Ⅲ作为显色剂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铀浓度的变化,结合标准曲线计算生长曲线,对酵母生长的抑制及吸附率。结果表明:酵母菌生长曲线基本符合S型生长曲线模型;低铀浓度、短... 研究在培养条件下对活酵母菌吸附铀的能力作了初步研究。利用偶氮胂Ⅲ作为显色剂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铀浓度的变化,结合标准曲线计算生长曲线,对酵母生长的抑制及吸附率。结果表明:酵母菌生长曲线基本符合S型生长曲线模型;低铀浓度、短培养时间时铀对酵母菌生长起促进作用,当铀浓度达到0.6mg/mL时才明显表现为抑制作用;铀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曲线符合典型的吸附等温线模型,随着铀浓度增大,吸附量总趋势增大;在培养条件下酵母菌对铀的处理以6~10h为佳;在低铀浓度下,铀的吸附可由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吸附 吸附率 吸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菌发酵对贵人香低醇甜白葡萄酒的香气影响 被引量:48
14
作者 祝霞 王媛 +3 位作者 刘琦 赵丹丹 韩舜愈 杨学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5-102,共8页
以贵人香酿酒葡萄为原料,选用非酿酒酵母和酿酒酵母混菌发酵低醇葡萄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质谱(HS-SPME-GC-MS)测定发酵酒样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与酿酒酵母... 以贵人香酿酒葡萄为原料,选用非酿酒酵母和酿酒酵母混菌发酵低醇葡萄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质谱(HS-SPME-GC-MS)测定发酵酒样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与酿酒酵母顺序接种发酵酒样中酯类、高级醇以及萜烯类香气化合物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乙酸己酯、己酸乙酯、壬醇、香叶醇、大马士酮、癸醛等15种化合物香气活度值(OAV)>1,多于对照组的3种;感官评价表明混菌发酵赋予酒样强烈花香、果香的同时也增强了酒体香气复杂性和层次感。综合分析,混菌发酵可明显提升贵人香低醇白葡萄酒的香气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醇葡萄酒 挥发性香气 混菌发酵 非酿酒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菌培养物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32
15
作者 姜艳美 王加启 +5 位作者 邓露芳 卜登攀 王金枝 魏宏阳 周凌云 雒秋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7,共6页
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使用持续动态人工瘤胃装置,研究了酿酒酵母菌培养物对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处理为对照组、1%和5%(占发酵液体积)酿酒酵母菌培养物添加组。通过对瘤胃液pH、微生物蛋白质(MCP)、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 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使用持续动态人工瘤胃装置,研究了酿酒酵母菌培养物对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处理为对照组、1%和5%(占发酵液体积)酿酒酵母菌培养物添加组。通过对瘤胃液pH、微生物蛋白质(MCP)、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测定得出以下结果:添加酿酒酵母菌培养物对pH和NH3-N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5%酿酒酵母菌培养物添加组显著提高MCP浓度并降低了丙酸浓度(P<0.05);而酿酒酵母菌培养物对总挥发酸酸、乙酸、丁酸和乙、丙酸比例没有显著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量的酿酒酵母菌培养物可在不改变瘤胃发酵类型的情况下,促进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瘤胃 酿酒酵母菌 酵母菌培养物 瘤胃发酵 微生物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表面展示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6
作者 郭波 谢佩蓉 +1 位作者 邹强 郑萍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2,共4页
酵母表面展示系统是继噬菌体展示技术创立后发展起来的真核展示系统 ,酵母的蛋白质折叠和分泌机制与哺乳动物细胞非常相似 ,对人的蛋白质表达和展示更具优越性 .酵母细胞颗粒大 ,可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筛选和分离 .目前报道的两种酵母展示... 酵母表面展示系统是继噬菌体展示技术创立后发展起来的真核展示系统 ,酵母的蛋白质折叠和分泌机制与哺乳动物细胞非常相似 ,对人的蛋白质表达和展示更具优越性 .酵母细胞颗粒大 ,可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筛选和分离 .目前报道的两种酵母展示系统分别以α或a凝集素作为融合骨架 .在蛋白质的定向进化、口服疫苗的研制等多方面均有报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表面展示系统 酿酒酵母 定向进化 口服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酒酵母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2
17
作者 金磊 董文宾 +1 位作者 张丹 张大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31-233,249,共4页
以梨的果皮和梨园土壤作为分离源进行梨酒酵母的分离、筛选,期望得到发酵性能好的适合于梨酒发酵的菌株。首先对酵母菌富集培养和分离,再通过TTC平板一级筛选,杜氏发酵管二级筛选,三角瓶发酵三级筛选,得到菌株YDJ05。实验结果表明该菌... 以梨的果皮和梨园土壤作为分离源进行梨酒酵母的分离、筛选,期望得到发酵性能好的适合于梨酒发酵的菌株。首先对酵母菌富集培养和分离,再通过TTC平板一级筛选,杜氏发酵管二级筛选,三角瓶发酵三级筛选,得到菌株YDJ05。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在梨汁中发酵能力较强,产酒精能力较好,即发酵7d产酒率达到8.8%,且残糖较低,产香较好,可作独立的发酵菌株使用。经过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鉴定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命名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DJ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酒 酵母 筛选 酿酒酵母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碳点的合成及对酿酒酵母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黄淮青 曾萍 +1 位作者 韩宝福 徐淑坤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9,共7页
以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荧光碳点。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透射电镜照片表明,所合成的荧光碳点发光性能优异,分散性好,且无团聚现象。荧光碳点原溶液出现浓度淬灭现象,稀释60倍情况下荧光最强。以酿酒酵母为模型生物,考... 以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荧光碳点。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透射电镜照片表明,所合成的荧光碳点发光性能优异,分散性好,且无团聚现象。荧光碳点原溶液出现浓度淬灭现象,稀释60倍情况下荧光最强。以酿酒酵母为模型生物,考察了不同生长时期(调整期、对数期早期、对数期中期)的酿酒酵母与不同浓度的荧光碳点共培养后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即使荧光碳点浓度在27.75 mmol.L-1条件下也没有影响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可认为基本没有细胞毒性。比较了相同荧光强度下的荧光碳点与CdTe量子点对酿酒酵母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荧光碳点的毒性显著低于量子点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碳点 溶剂热法 酿酒酵母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酵母菌填充柱对锶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明学 董发勤 +3 位作者 张东 康厚军 李烨 庞小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1-1064,共4页
锶为具有很强毒性的裂变产物。结合生物吸附和固定化技术的优点,用海藻酸钠-氯化钙包埋法制作固定酵母菌颗粒并填充成吸附柱,研究了固定化酵母菌颗粒的特性和在静态、动态吸附下的吸附率、吸附容量和柱层析参数。结果表明,酵母菌固定化... 锶为具有很强毒性的裂变产物。结合生物吸附和固定化技术的优点,用海藻酸钠-氯化钙包埋法制作固定酵母菌颗粒并填充成吸附柱,研究了固定化酵母菌颗粒的特性和在静态、动态吸附下的吸附率、吸附容量和柱层析参数。结果表明,酵母菌固定化颗粒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机械承受能力。静态吸附结果表明,填充柱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吸附平衡时平均吸附率88%左右,吸附曲线满足等温吸附曲线特征,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在进行动态吸附实验中,进行了两轮8次吸附、解吸和柱再生循环实验,表明固定化酵母菌颗粒填充柱在不同锶离子起始离子浓度下都具有很高的吸附率、较高的稳定性与重现性。平均锶吸附率在90%以上,利用0.1mol/L HCl对吸附锶的解吸率最高可达98%,0.1mol/L NaCl柱复性后锶的再吸附率平均可达9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固定化 填充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酿酒酵母和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混菌发酵对玫瑰香葡萄酒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阎贺静 张鸣宇 +5 位作者 孙康 杨晓宽 葛超 周洁芳 刘畅 邹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5-171,共7页
活性干酵母单菌发酵易引起葡萄酒的同质化,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与非酿酒酵母混菌发酵对葡萄酒风味有不同影响。该研究旨在探讨分离自玫瑰香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的野生S.cerevisiae HBKS-Y1与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 活性干酵母单菌发酵易引起葡萄酒的同质化,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与非酿酒酵母混菌发酵对葡萄酒风味有不同影响。该研究旨在探讨分离自玫瑰香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的野生S.cerevisiae HBKS-Y1与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HBKS-Y3的混菌发酵过程及其对玫瑰香葡萄酒香气的影响。以活性干酵母FX10、HBKS-Y1和HBKS-Y3单菌发酵为对照,对HBKS-Y1和HBKS-Y3混菌发酵过程酵母细胞生长、糖耗、酒样理化指标和香气成分及感官评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BKS-Y1和HBKS-Y3均能单独完成发酵,混菌发酵时两菌间存在交互作用,使HBKS-Y1高级醇产量降低,同时抑制了HBKS-Y3的产酯和产酸能力,更重要的是两者混菌发酵提高了玫瑰香葡萄酒典型特征香气成分的含量。此外,感官评定混菌发酵酒样的总接受度与商用酿酒酵母FX10相当,但花香和玫瑰香得分最高。说明HBKS-Y1和HBKS-Y3混菌发酵对于突出玫瑰香葡萄酒的品种特色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酵母 混菌发酵 玫瑰香葡萄酒 酿酒酵母 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