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举研究与高考改革 被引量:35
1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71,共8页
在一定意义上说,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古代科举在追求考试公平的同时兼顾区域公平的历史传统,影响了近代以来的高校区域布局和目前高考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的实行。在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借鉴科举考试... 在一定意义上说,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古代科举在追求考试公平的同时兼顾区域公平的历史传统,影响了近代以来的高校区域布局和目前高考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的实行。在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借鉴科举考试的某些防弊措施与考试管理方法,加强考试立法。研究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为当今的高考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科举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高考 科举学 高考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至公之道及其现实启思 被引量:23
2
作者 郑若玲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66,共9页
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可谓是科举学领域最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科举千余年的变革走向表现为报考资格从封闭到开放、取士标准从主观到客观、考试录取从追求考试公平到兼顾区域公平、考试规制从简疏到繁密。无论政权如何更迭,公平始终是科... 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可谓是科举学领域最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科举千余年的变革走向表现为报考资格从封闭到开放、取士标准从主观到客观、考试录取从追求考试公平到兼顾区域公平、考试规制从简疏到繁密。无论政权如何更迭,公平始终是科举变革的"关键词"。科举的公平理念与措施不仅在历史上具有先进性与现代性,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普适性,有些做法的公平程度至今未被超越,有相当丰厚的历史遗产值得今天的高考所继承。考试改革须首重公平,这是科举给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启思,科举的许多规制也可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公平 高考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华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73,共4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矛盾发展 阶级斗争学说 矛盾运动 二三十年代 历史教科书 阶级矛盾 地主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变革 被引量:9
4
作者 邓小南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62,共3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政治基调 经济变革 兵制改革 科举改革 王安石变法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精神图腾回归教育家园——大规模选拔考试的文化功能和高考改革的文化动因 被引量:7
5
作者 边新灿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8-65,157-158,共8页
科举考试具有文化传承、文化熏陶和文化塑造的功能。在价值观塑造上体现为:统一的标准、均等的机会和客观的选拔方式所启示和强化的民主平等观念;内容和标准的高度统一所强化的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在思维方式塑造上体现为:求同思... 科举考试具有文化传承、文化熏陶和文化塑造的功能。在价值观塑造上体现为:统一的标准、均等的机会和客观的选拔方式所启示和强化的民主平等观念;内容和标准的高度统一所强化的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在思维方式塑造上体现为:求同思维发达和求异思维相对受到压抑,既有强化向心力、凝聚力的优点,也有阻碍创新的缺点。科举考试体现了前程向人们开放的理念,造成了良性的社会流动,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盛宴和精神图腾。高考延续了科举的基因,高考改革已经由政治经济驱动、教育驱动进入文化驱动的阶段。高考由精神图腾回归教育家园经历三步:去科举化、去选官化(与干部身份脱钩);去精英化(扩招);去仪式化。在深化高考改革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的同时,统一考试特有的强化国家意志和向心力、凝聚力的优点必须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高考改革 文化功能 文化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其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67,共3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制改革 宋代 熙丰变法 战争形势 绍兴和议 宋太祖 宋真宗 宋神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评王安石:新法、新学的关联审视 被引量:1
7
作者 姜广辉 许宁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8,共14页
历来对王安石的评价多以其"熙丰变法"的功过为依凭,而忽略了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下,以经学史的角度为切入点,对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给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同时探讨他在经学研究上的路径与特点。《三经新义》的编撰目的,是为了... 历来对王安石的评价多以其"熙丰变法"的功过为依凭,而忽略了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下,以经学史的角度为切入点,对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给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同时探讨他在经学研究上的路径与特点。《三经新义》的编撰目的,是为了充当新法推行的辩护书,作为推行新法的理论根据,以实现"一道德""定于一"的政治谋划。《三经新义》作为国家科举考试新标准,破除汉唐以来的经典训诂之学,而代之以经典义理之学,故宋代儒家义理之学的勃兴,实由荆公新学扫清道路。此外,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首次以国家法典的形式将《孟子》一书正式升格为"经",为其后宋代经学的义理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三经新义》 熙丰变法 宋代经学 科举考试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与选拔标准留给高考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巢蓉 《现代大学教育》 2003年第3期60-62,共3页
本文对科举制度的兴衰史作深入细致的思考 ,从稳定和发展两个维度探讨科举制度对当前高考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 科举制度 高考 教育改革 考试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被引量:2
9
作者 葛金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65,共3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文明 经济变革 唐宋 加速 代工 中国文明 对外开放 华夏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贡举改革与经学变古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世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6-122,共7页
北宋贡举改革完成于北宋中晚期,主要涉及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两个方面。改革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科举入仕官僚的素养,而且确立了儒学对科举的全面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的改革,不仅重新确立了儒家经典... 北宋贡举改革完成于北宋中晚期,主要涉及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两个方面。改革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科举入仕官僚的素养,而且确立了儒学对科举的全面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的改革,不仅重新确立了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促进了经学变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科举改革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忠礼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70,共4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改革 宋代 人才 科举制度 史学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年历史的一朝终结:科举造就士人和士议倾覆科举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国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95,179,180,共31页
自隋唐之后的一千三百多年里,科举制度因“凭文而取”不能知人而久被非议;明清两朝的五百多年间,又因化四书为时文的八股取士而更多了一重“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的非议。然而以历史说由来,则“凭文而取”生成于纠选举之“相率为伪”的... 自隋唐之后的一千三百多年里,科举制度因“凭文而取”不能知人而久被非议;明清两朝的五百多年间,又因化四书为时文的八股取士而更多了一重“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的非议。然而以历史说由来,则“凭文而取”生成于纠选举之“相率为伪”的过程之中,立意在于维持公平;四书化为时文,是取士的同时又在借利禄之途以助成一世教化,立意在于纳天下人心于“义理之域”。两头的矛盾说明,其久被非议的弊端与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理由同出于一个源头,因此千年之间,科举制度的延续和非科举的论说便长久地共存于一个一个王朝的兴衰起落之间,成为一种恒定不变的历史现象。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中西交冲于西人的苦苦逼扼之下,而后是中国人为回应西人的逼来而审视西人,因审视西人而对比中西,因对比中西而变法图强。这个过程引来西人的“新学新艺”说富说强,直接冲击了中国的义理之学,其推论演绎又最终归咎于科举取士的不能应对世变。由此形成的是另一种非科举的理路,这种理路越出了此前一千多年里非议科举的旧道理,却能够与时势的危迫交相呼应而合为朝野共鸣,并匆迫地促成了兴学堂,停科举。当日的匆迫改变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又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种种矛盾。时人谓之“世事原随士议迁,眼前推倒三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士人 士议 变法 学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武举改革思想的变迁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璐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2-200,311,共9页
19世纪中后期,随着枪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热兵器在战争中的杀伤力提高愈益明显。继鸦片战争以来,落后的清朝武器愈显颓废,与之相应的武举制度也愈显落伍。丁日昌、沈葆桢等人提出的改革武举的建议体现出早期武举改革思想的零散、不成系... 19世纪中后期,随着枪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热兵器在战争中的杀伤力提高愈益明显。继鸦片战争以来,落后的清朝武器愈显颓废,与之相应的武举制度也愈显落伍。丁日昌、沈葆桢等人提出的改革武举的建议体现出早期武举改革思想的零散、不成系统同时又具有进步意义的时代特点。甲午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武举改革思想呈现出百花齐放同时又达成一些基本共识的特点。晚清武举改革思想的发展也体现出近代中国仁人志士追求富国强兵的思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举 改革 思想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武则天科举改制的政治动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宏韬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100,共6页
唐代武则天的科举改制具有深刻的政治动因。武则天重视科举,是因为科举的斗争性品格有助于她解决通往最高权力道路上的两个最大难题:女性角色和庶族出身。在颠覆李唐、打击旧门阀的过程中,崇文抑儒、破立结合是她科举改制的基本策略。... 唐代武则天的科举改制具有深刻的政治动因。武则天重视科举,是因为科举的斗争性品格有助于她解决通往最高权力道路上的两个最大难题:女性角色和庶族出身。在颠覆李唐、打击旧门阀的过程中,崇文抑儒、破立结合是她科举改制的基本策略。初始阶段,主要是打压儒学,突围儒学排斥女人参政的正统思想,弱化旧门阀的文化根基。革命既成阶段,一边分化儒学,支持和拉拢新儒学势力,以壮大新贵族群体;一边大力宣扬儒学的忠孝观念,在科考中灌输奴化思想,巩固既得成果。武氏以文经国,科举文学化的精神属性与文儒合一的士人结构类型,以及诗赋取士的基本格局,正是武周革命科举改制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 武周革命 科举改制 政治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言到白话——科举革废对汉语文化转型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亚群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3-40,共8页
文言的长期流行,不仅与古代文学和思想演变密切相连,更重要的是受科举考试推动,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社会政治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晚清时文危机是人才、教育与政治危机的聚焦点与集中反映,其根源主要来自八股考试... 文言的长期流行,不仅与古代文学和思想演变密切相连,更重要的是受科举考试推动,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社会政治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晚清时文危机是人才、教育与政治危机的聚焦点与集中反映,其根源主要来自八股考试的自身缺陷、西方军事侵略和语言文化的冲击、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三个方面。科举制的改革与废止,是从文言转向白话的关键所在。失去科举选士制度保障的文言文,其实用价值、学术地位和教育影响迅速下降,由此开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汉语汉字改革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 白话 科举革废 汉语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试选拔、精英吸纳与社会整合——从清初科举制的实施功效看考试的社会功能
16
作者 陶双宾 林李楠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9-42,共4页
近年来关于考试改革的相关议论颇多。以清初科举制的实施及其功效为例,从社会政策和社会功能的视角对之加以新的分析与思考。清初科举的实施,在转移关内社会矛盾、促进官民阶层的流动和阶层平衡与社会整合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效应。使... 近年来关于考试改革的相关议论颇多。以清初科举制的实施及其功效为例,从社会政策和社会功能的视角对之加以新的分析与思考。清初科举的实施,在转移关内社会矛盾、促进官民阶层的流动和阶层平衡与社会整合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效应。使我们认识到考试制度的改革,应该对其所依托的社会生态系统、其所发挥的社会效应方面倾以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科举制度 考试改革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神宗殿试进士的承启与转折
17
作者 杨安邦 韩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0-103,126,共5页
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改革主张,对科举尤其是殿试进士制度进行了多项改革。北宋大臣王安礼奉诏拟定的《元丰五年殿试进士策问》试题以及熙宁、元丰年间的科举取士情况,真实地反映出宋神宗殿试进士的改革情况,体现了王安石崇实尚用的教育思... 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改革主张,对科举尤其是殿试进士制度进行了多项改革。北宋大臣王安礼奉诏拟定的《元丰五年殿试进士策问》试题以及熙宁、元丰年间的科举取士情况,真实地反映出宋神宗殿试进士的改革情况,体现了王安石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和考试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柬神宗 殿试进士 改革 《元丰五年殿试进士策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科举改革滞后的原因与教训
18
作者 张亚群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1-10,共10页
与科举改革思潮及新式教育创办相比,晚清科举改革迟缓了60年。究其原因,既有清朝腐朽专制政权、落后生产方式、僵化教育内容的制约,也受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阶层的阻挠,而其综合性和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旧的文化观念的束缚。科举改革迟缓延... 与科举改革思潮及新式教育创办相比,晚清科举改革迟缓了60年。究其原因,既有清朝腐朽专制政权、落后生产方式、僵化教育内容的制约,也受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阶层的阻挠,而其综合性和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旧的文化观念的束缚。科举改革迟缓延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导致1905年科举制骤然而废。国家和社会为这场迟到的人才选拔制度改革付出了极为沉重的历史代价。汲取科举改革的历史教训,高考改革应遵循选拔性考试发展的一般规律,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兴利除弊,发挥正确的教育与社会导向功能;需进行"顶层设计",配套改革,整体推进,以实现考试与教育、社会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科举制 改革 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变革视域下科举制演进的制度基础与现实动力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星 李岩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2-172,共11页
科举制由唐及宋的时代跨越有多重历史动因。唐宋科举制变革受益于这一时期诸如官制因革、社会对工商阶层规制变化等相关制度改革成果的促动,它为宋代科举制根本性嬗变铺平了外在场阈。与此同时,唐代科举制弊端积重难返的路径依赖在五代... 科举制由唐及宋的时代跨越有多重历史动因。唐宋科举制变革受益于这一时期诸如官制因革、社会对工商阶层规制变化等相关制度改革成果的促动,它为宋代科举制根本性嬗变铺平了外在场阈。与此同时,唐代科举制弊端积重难返的路径依赖在五代时期被打破。随着唐代旧有士族权要和新科举官僚等集团式微,五代新政权尝试冲破唐代科举制旧有制度路径,在各个方面开始新科举制路径实践。这不仅为宋代科举探索了方向,更为宋代科举制嬗变奠定了内在制度土壤。唐宋科举制变革虽发轫于五代,但关键性转折在宋初,这不仅有其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性,亦与宋初通过科举考试满足国家抑藩和统治新占领区的特殊人才取向相关。尽管宋初科举制改革有特殊时代需求,但从唐宋变革视域观之,它是唐宋科举变革各种因素层累而成,这对理解唐宋其他制度变革亦不乏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唐宋变革 官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前中期近体诗律理论的三种倾向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4-164,共11页
今日学界普遍认为,我们现在所通行的近体诗律规范自唐代就已确立。实际上,直到清代前中期,各种诗歌声律学专著对近体诗律的论述仍至少存在"以古为律""以法为律""以律为律"三种不同的理论倾向。本文以李... 今日学界普遍认为,我们现在所通行的近体诗律规范自唐代就已确立。实际上,直到清代前中期,各种诗歌声律学专著对近体诗律的论述仍至少存在"以古为律""以法为律""以律为律"三种不同的理论倾向。本文以李宗文《律诗四辨》、王士禛《律诗定体》、恽宗和《全唐试律类笺声调谱》为中心,分别介绍这三种著作所尝试建立的近体诗律规范,根据其立论依据及论述方法,分析其中呈现出的三种理论倾向,并列出与之相近的后世其他著作,以展示清代前中期近体诗歌声律规范实际存在的多样性。近体诗律规范并非一成不变的"规律",而是一种值得讨论的"学问",一套在不同时期存在多样性与发展过程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诗四辨》 《律诗定体》 《全唐试律类笺声调谱》 诗歌声律学 科举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