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会通与现代汉语“文学”概念的形成
1
作者 高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在中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之下不可能有“文学”概念,中国古代没有把诗、词、小说、戏曲等统一起来的概念。现代“文学”是从西方通过日译的中介而进入中国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知识体系分类的产物。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即西方“lit... 在中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之下不可能有“文学”概念,中国古代没有把诗、词、小说、戏曲等统一起来的概念。现代“文学”是从西方通过日译的中介而进入中国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知识体系分类的产物。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即西方“literature”从输入中国到内涵相对固定并广泛地流通从而成为现代汉语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词语的输入;与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的“文章”观合流从而形成能够包容并言说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的近代概念;以新文学作为实践经验依据并吸收古代文学和文论因素从而建立的现代“文学”概念。西方“文学”概念在中国的接受实际上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中国人对文学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改变中国人的观念并建立现代“文学”概念,另一方面它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又深受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从而变得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概念 文科 中西会通 文字与文章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远古岩画:世界普遍性与中国特性的双重演进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4,230,231,共11页
史前岩画是人类世界最早出现的艺术,中国远古岩画既突出了中国特性,又内蕴世界的普遍性。岩画的世界普遍性,一是从画中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中体现出来,二是从普遍的图式中体现出来,如对顶图式、蹲踞图式、万字形图式。将岩画的世界性... 史前岩画是人类世界最早出现的艺术,中国远古岩画既突出了中国特性,又内蕴世界的普遍性。岩画的世界普遍性,一是从画中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中体现出来,二是从普遍的图式中体现出来,如对顶图式、蹲踞图式、万字形图式。将岩画的世界性与中国性的二重性都体现出来并突显了中国特性的重要图像,是人面画像。从叶尼塞河流域的人面像与中国边地的人面像对比中,可以发现二者在造型模式上有共同性,表明在地中海的人体雕像向中亚和远东的传播过程中,有一条流动和转换地带。而当我们从欧洲以具象人体为主潮而中国内地以抽象图案为主潮的全球艺术大框架进行观察,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就会突显,特别是将中国边地岩画人面像与中国内地彩陶、玉器、丝绸中的相关图案放在一起时,其中的中国特色更为明显。远古岩画中的这种中国特色,一是体现在眼睛类型(体现为巫王之明),二是体现在头顶装饰上(体现为华夏衣冠的前期演进)。由之,中国远古艺术及其内蕴观念的演进,亦得以展示和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古岩画 中国岩画 艺术观念 普遍性 特殊性 观念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四节气视角下的室内陈设审美意识嬗变
3
作者 戴欣雁 范伟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129,共5页
中国人在“观天察地”的生产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特殊时间制度——二十四节气。其取法自然、择取物候的传统时间建构方式,突出反映了中国先民与自然万物的亲密关系,勾画出了浪漫诗意的生态画卷,更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风... 中国人在“观天察地”的生产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特殊时间制度——二十四节气。其取法自然、择取物候的传统时间建构方式,突出反映了中国先民与自然万物的亲密关系,勾画出了浪漫诗意的生态画卷,更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风貌。在这些节气的记录中,大地经历四季流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着天地变化产生季节性的规律。可以说,节气下的大地风貌塑造了人们对于天地的认知,也是日常生活中室内陈设审美意识产生的基础和参照。而天地观念的流转变化,则创造了历朝历代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的室内陈设审美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天人观念 陈设艺术 造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百衲”技艺的装饰艺术解读
4
作者 龙婧 崔荣荣 王志成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8,共11页
百衲技艺是中华传统女红技艺之一,将纺织布料通过纳缝手段进行平面化或半立体化的加工组合,化零为整后呈现出繁复、细密的装饰效果。文章以民间服饰传习馆、中华衣时尚艺术馆等国内外博物馆现存百衲衣、百衲鞋、百家衣等传世实物为研究... 百衲技艺是中华传统女红技艺之一,将纺织布料通过纳缝手段进行平面化或半立体化的加工组合,化零为整后呈现出繁复、细密的装饰效果。文章以民间服饰传习馆、中华衣时尚艺术馆等国内外博物馆现存百衲衣、百衲鞋、百家衣等传世实物为研究样本,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探究百衲技艺的历史源流、主要特征、工艺细节、应用方式等,重点解读其装饰艺术的生成与演变规律。研究指出,百衲技艺经历了由节用向隐喻装饰、由实用向美用结合、由机械单一向精巧繁复的装饰性演变;同时受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习俗审美等综合影响,其在色彩搭配、结构组合、技法叠加等装饰艺术构成上,也体现出从实际耐用到传情表意、美化装饰的审美情感诉求,彰显了传统民间造物设计的智慧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衲技艺 装饰艺术 传统服饰 美用一体 民间手工艺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鸿寿的茶艺创作与文化影响
5
作者 童尚兰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4,共8页
陈鸿寿作为乾嘉时期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以创制“曼壶”闻名,推动了紫砂壶的中兴。陈鸿寿嗜茶,茶文化贯穿于其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他的诗文、书法、绘画、篆刻皆浸润着茶的意趣,形成了独特的“天趣”诗艺观。通过茶媒介,陈鸿... 陈鸿寿作为乾嘉时期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以创制“曼壶”闻名,推动了紫砂壶的中兴。陈鸿寿嗜茶,茶文化贯穿于其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他的诗文、书法、绘画、篆刻皆浸润着茶的意趣,形成了独特的“天趣”诗艺观。通过茶媒介,陈鸿寿实现了心灵的调适与交友的雅趣,其“曼壶”更是开创了文人壶的先河,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价值。陈鸿寿的艺术成就与茶文化贡献在清代乃至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对茶文化的推动与传播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鸿寿 茶艺创作 处世哲学 “天趣”观 文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术?还是工艺美术?——日韩现代“ART”新动向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珂 王琪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70,2+171,共8页
"美术"和"工艺美术",以及"设计"这三个概念,代表了我国艺术院校教育改革30年来的变化。19世纪欧洲出现的美术和工艺美术的争论,影响了20世纪及以后的艺术发展。通过分析日本、韩国当今艺术家在美术与工... "美术"和"工艺美术",以及"设计"这三个概念,代表了我国艺术院校教育改革30年来的变化。19世纪欧洲出现的美术和工艺美术的争论,影响了20世纪及以后的艺术发展。通过分析日本、韩国当今艺术家在美术与工艺美术方面的动向,探讨了今后艺术观念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 工艺美术 设计 艺术观念 日本 韩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ART制造超细钨粉及碳化钨粉的工业实验 被引量:4
7
作者 刘辉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1995年第2期8-10,共3页
介绍了用ART生产超细钨粉和碳化钨粉的工业实验,结果表明,该超细粉末适合于生产微型钻头及超细晶粒硬质合金。
关键词 art 钨粉 碳化钨粉 超细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尚艺术实践的美学分析——对康德美学遭遇后现代艺术的进一步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泽庆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杜尚的艺术实践在对康德美学构成挑战的同时,又对其有某种继承性。天才一方面在制定规则,另一方面规则又是不可说的。规则不是供其他艺术家模仿的,而只具有对产生新规则的示范作用。对其他主体的不信任,杜尚自己制定艺术规则,崇尚创新... 杜尚的艺术实践在对康德美学构成挑战的同时,又对其有某种继承性。天才一方面在制定规则,另一方面规则又是不可说的。规则不是供其他艺术家模仿的,而只具有对产生新规则的示范作用。对其他主体的不信任,杜尚自己制定艺术规则,崇尚创新和自由,但其想象力与知性并没有达到和谐的地步,斩断鉴赏力的传统,没有考虑到它的普遍性,只是一个未驯化的主体,所以作品争议不断。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并非什么都可以。杜尚反对美,但不反对形式的精雕细琢。“艺术=美的艺术”是杜尚作品界定的误区,而层次性的艺术概念是消除此误区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尚 康德 艺术 美的艺术 美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大众化运动与其发展和转型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炎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文艺大众化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大致有六个方面:文艺发展的方向、文艺服务的对象、文艺创作的主体、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的语言、对五四新文化的评价。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其偏颇和局限之处。毛泽东没有... 文艺大众化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大致有六个方面:文艺发展的方向、文艺服务的对象、文艺创作的主体、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的语言、对五四新文化的评价。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其偏颇和局限之处。毛泽东没有延续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思路与方向,而是对文艺大众化的内容与问题进行了分解、总结与转型,对相关问题与争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讲话》发表之后,文艺大众化进入“泛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需要提高型的作品,文艺大众化逐渐失去活力。80年代之后,传统的大众文艺受到新起的大众文化挤压,开始走向式微。2014年,习近平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相关思想,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出“精品战略”。文艺大众化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都失去了现实性与合理性,整个文艺发展的方向由“大众化”转型为“精品战略”,便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与历史的必然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普及与提高 大众文化 精品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道-艺”观论要
10
作者 韩文革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58,共11页
中国传统“道-艺”观对中国艺术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道-艺”二元结构中去认识和处理艺术问题,充分彰显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民族性。中国传统“道-艺”观既丰富又立体,其中,“道器”论是对本体(本原之道)与实在(艺术之象)之隐显... 中国传统“道-艺”观对中国艺术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道-艺”二元结构中去认识和处理艺术问题,充分彰显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民族性。中国传统“道-艺”观既丰富又立体,其中,“道器”论是对本体(本原之道)与实在(艺术之象)之隐显关系的总体归纳;“道贯”论是对艺术创造中“一”与“多”关系的辩证提摄;“载道”论确立了中国古代艺术社会学“道主而艺从”的文艺认知格局;“同道”论主要涉及文化原型和艺术同构内秘之诠解;“乐道”论表征着中国古代艺术对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之合一的高度提倡。全面了解中国传统“道-艺”观,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艺术的生命意识、宇宙意识和超越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艺术 “道-艺”观 民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主题与形式表达研究
11
作者 宋学智 王云鹤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68,共6页
全国美展作为中国美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不仅展示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也反映了新时代主流艺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发展动向。综合材料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也在全国美展中确立起独特的学术... 全国美展作为中国美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不仅展示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也反映了新时代主流艺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发展动向。综合材料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也在全国美展中确立起独特的学术地位。综合材料绘画是承接历史与现代美术观念,顺应时代的产物。在全国美展中,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的主题表现呈现出宽广、多元的面貌,在形式表达上,通过材料语言的多样探索,展现出中国美术原创力的生机。同时,作品普遍表现出东方美学身份的自觉追寻和关照,体现出追求创新的时代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美展 综合材料绘画 主题 形式 材料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评论助推创作繁荣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以“长安画派”为例
12
作者 刘艳卿 孙文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1,共7页
优秀的文艺评论通过问题聚焦、理论阐释和思想引领,不仅对受众有导向、提升的作用,而且对艺术创作亦能产生镜鉴、助推的效果。作为文艺评论助推艺术创作繁荣的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杂志所刊文艺评论文章与“长安画派... 优秀的文艺评论通过问题聚焦、理论阐释和思想引领,不仅对受众有导向、提升的作用,而且对艺术创作亦能产生镜鉴、助推的效果。作为文艺评论助推艺术创作繁荣的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杂志所刊文艺评论文章与“长安画派”绘画创作之历史钩沉,引起了新中国画推陈出新问题的激烈论争,触发了美术界关于文艺评论标准的讨论。由此延伸,建党百年以来,客观公正的文艺评论不断修正着文艺创作的发展路线,使得体现现实生活厚度,时代精神锐度和民族风格、中国气派高度的经典作品层出不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评论 艺术创作 《美术》 长安画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美展创作导向与“现代性维度”形式表达间性特征研究——兼论美术创作如何处理好“要我画与我要画”的关系问题
13
作者 李超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2,75,共10页
历届全国美展,尤其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表现出鲜明的创作导向,其“现代性维度”折射出特定时期美术创作的时代风貌与美学精神,而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文艺性质也决定了美术家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用“现代性维度”看待美术创作中... 历届全国美展,尤其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表现出鲜明的创作导向,其“现代性维度”折射出特定时期美术创作的时代风貌与美学精神,而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文艺性质也决定了美术家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用“现代性维度”看待美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理想、现代性形式语言追求、艺术创作观念与艺术形式语言表达,当下主流美术创作与非主流形式语言表达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间性”特征。历届全国美展的展陈作品深刻反映出当代美术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显性表达和审美趣味的隐性追求,即当代美术家必然面临的“要我画与我要画”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美展 创作 现代性 形式语言 间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陈设“用具”与“用器”的关系话语体系
14
作者 韩荣 胡雨萍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3,共7页
宋代是中国古代陈设艺术的转型期,此时陈设空间被系统化规制,功能被逐渐细分。本文从宋代家具与器具的传统范畴中进一步划分出陈设用具与用器,探讨二者在空间感知维度的关系话语体系,凝练陈设规律,拓展宋代陈设固有定式。基于图像与文... 宋代是中国古代陈设艺术的转型期,此时陈设空间被系统化规制,功能被逐渐细分。本文从宋代家具与器具的传统范畴中进一步划分出陈设用具与用器,探讨二者在空间感知维度的关系话语体系,凝练陈设规律,拓展宋代陈设固有定式。基于图像与文本资料的互证,本文对用具与用器所形成的组合关系与结构关系进行二维图像解构与三维空间再塑,发现组合关系中形成了“聚焦性”“界域性”规约,结构关系中出表现“共振”“弹性”特征,共同体现空间连贯性与情感连带性。最终总结出陈设器具组合所透射规律定式,即群体认知主导的拟合定式,空间经验派生的依生定式以及物我感通引向的格物定式。本文不仅回应了宋代美学“精致寓理”的造物观念,更从陈设关系的新式解读中完成了动因式的原理揭示,为当代陈设领域产品设计内涵式、外延式发展提供了研究依据和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家具 陈设空间 关系话语 造物观念 器具 陈设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雅细美与浓墨重彩——胡志平演奏二胡曲《纳兰性德辞意》的美学意蕴及其他
15
作者 王艺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8,168,共12页
二胡与乐队《纳兰性德辞意》是一首文人题材、文人格调、既现代又很有意味的二胡曲。文章从乐曲的创作、演出及其他,乐曲二度艺术创造的美学追求及技法表现,对乐曲一度创作的精巧构思、二度创作所体现的“文人二胡艺术”的美学追求及创... 二胡与乐队《纳兰性德辞意》是一首文人题材、文人格调、既现代又很有意味的二胡曲。文章从乐曲的创作、演出及其他,乐曲二度艺术创造的美学追求及技法表现,对乐曲一度创作的精巧构思、二度创作所体现的“文人二胡艺术”的美学追求及创新实践和作品近40年来的传播影响进行分析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兰性德辞意 桑雨 胡志平 文人二胡艺术 二度艺术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融合视域下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以数学D类课程“美术中的数学”为对象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亚琼 陈波 徐文彬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3,共6页
跨界与融合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设置了“美术中的数学”选修课程,这是数学与美术两门学科跨界融合的体现.数学和美术融合下的数学学习,应基于数学学科特点,在学科交叠的范围内设计活动,关... 跨界与融合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设置了“美术中的数学”选修课程,这是数学与美术两门学科跨界融合的体现.数学和美术融合下的数学学习,应基于数学学科特点,在学科交叠的范围内设计活动,关注知识结构的联结和迁移,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借助真实情境为背景,削弱学科间的刚性边界,实现数学和美术间的相互统整,旨向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学科知识主导美术知识为辅下,形成教育合力,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基于此,研究聚焦“美术中的数学”课程理念与目标,分析课程内容的安排,进而对其进行教学思考:基于数学与美术的知识关联,设计真实情境;收集美术作品案例,系统设计评价任务;以增值评价为导向,关注作业设计;以学科融合育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融合 “美术中的数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 跨学科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黄胜 谭嘉欣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6-422,共7页
当代景德镇陶瓷文化表现形式丰富而多元,在这样一个繁荣创新的时代潮流中,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内涵与外延,吸纳新的观念和表达,成为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中的一枝独秀。文章从陶瓷雕塑艺... 当代景德镇陶瓷文化表现形式丰富而多元,在这样一个繁荣创新的时代潮流中,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内涵与外延,吸纳新的观念和表达,成为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中的一枝独秀。文章从陶瓷雕塑艺术创作对中国传统写意精神、中国民俗和本土化艺术符号、陶瓷材料与观念的探索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当代景德镇陶瓷雕塑中传承与创新的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全方位梳理总结当代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所取得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雕塑 写意精神 民俗与本土化 材料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美育如何立德树人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澍 刘凤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5,共6页
学校美育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实践中,学校美育立德树人面临以下实践困境:审美无利害论遮蔽美育的育人价值、美育学科的自我参照性导致美育内容零散、艺术技巧化导致美育途径去生活化。艺术自律论是造成这些... 学校美育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实践中,学校美育立德树人面临以下实践困境:审美无利害论遮蔽美育的育人价值、美育学科的自我参照性导致美育内容零散、艺术技巧化导致美育途径去生活化。艺术自律论是造成这些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美育在理论上需要树立大美育观,发扬美育的教育性、系统性、生活化原则;在实践中需要以价值伦理引领学校美育全过程,建构多元整体美感的系统认知和生活化的学校美育实践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美育 立德树人 艺术自律论 以美育人 大美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模式优化的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 被引量:1
19
作者 卢红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4,共8页
艺术硕士培养在艺术实践领域承担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核心力量。通过对我国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艺术硕士培养存在着培养目标同质、课程结构失衡、专业实践乏力、双导师制虚... 艺术硕士培养在艺术实践领域承担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核心力量。通过对我国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艺术硕士培养存在着培养目标同质、课程结构失衡、专业实践乏力、双导师制虚置、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方高校须进一步突出其艺术硕士职业性、实践性特征,确立从“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螺旋式递进的“四模块”课程体系、以“项目制”为抓手,发挥多要素聚合驱动效应,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成效、打造双向互补型双导师团队、实施多主体全链条教育评价五个方面来优化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硕士 培养模式 现实困境 纾解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艺的“出新意”与“寄妙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倩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42,共12页
文艺创新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必然要求与基本规律。出“新意”寓“妙理”,成为评论文艺的重要标准与指导实践的金玉良言。中国古代将音乐与诗歌作为兴邦治国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艺术创新性与深刻的人文内涵。汉字书法被视为“心画”“心... 文艺创新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必然要求与基本规律。出“新意”寓“妙理”,成为评论文艺的重要标准与指导实践的金玉良言。中国古代将音乐与诗歌作为兴邦治国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艺术创新性与深刻的人文内涵。汉字书法被视为“心画”“心学”的“玄妙之伎”,在善于变化的艺术技能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古代视“画”为“圣”,绘画乃“道之质”“德之文”,“类万物之情”,可“成教化、助人伦”,以技法创新传达事理人情。中国古代文艺注重思想情感性与艺术审美性,强调艺术表现的创新与化育人心的效果,在体现浓厚时代政教色彩和积极向上人文精神的同时,也呈现出“专、精、深”与“新、达、妙”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文艺概念 人文内涵 以人为本 尊道贵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