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实融合能否助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于信息产业与工业的前后向关联考察 被引量:6
1
作者 朱俏俏 靳春丽 李征帛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96,共29页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助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带来机会窗口,以数实融合驱动工业实现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成为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基于200...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助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带来机会窗口,以数实融合驱动工业实现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成为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基于2007—2020年时间序列投入产出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产业前后向关联视角出发检验信息产业与工业的关联融合对23个工业细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信息产业与工业的前后向关联融合能够发挥显著的“推-拉”作用,促进工业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即存在“供给推动、需求拉动”效应。(2)数实前向关联融合推动的行业技术升级、产业链整合以及成本管控是驱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主要作用路径;后向关联融合则通过规模效应、稳定供需关系和供应质量提升三种潜在的影响渠道助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环境-气候-经济效益等多重目标。(3)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实融合驱动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效应在信息技术应用、污染密集型、高技术密集型以及高关联融合型行业中更强。环境规制和行业竞争度强化了数实融合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效应,而融资约束则削弱了这一效应。该研究不仅拓展和深化了数实融合驱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机制路径,而且对于抓住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缩小行业间的“数字鸿沟”,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产业关联融合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投入产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减污降碳协同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金帅 吴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2,共9页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减污降碳”的新阶段。论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各省份污染和碳排放水平,借助协同控制坐标系法等工具考察二者的时空演化格局、空间关联特征和地区协同控制阶段,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其影响...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减污降碳”的新阶段。论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各省份污染和碳排放水平,借助协同控制坐标系法等工具考察二者的时空演化格局、空间关联特征和地区协同控制阶段,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异质性作用,据此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中国污染和碳排放水平均呈现“稳步下降、块状聚集”的演化态势,但“减污”明显优于“降碳”且南北存在差距;(2)八大经济区因禀赋差异处于不同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阶段,但多数处于“减污降碳”的良好状态;(3)人口、技术要素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因素但因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生差异,资源和治理要素则因其类型不同会产生异质性效果,经济发展则产生“增污不升碳”的特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 时空演化 协同控制阶段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降碳减污增长的差异化协同增效方向——兼论生态环境经济多维目标的优化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涂正革 毛旌宇 马港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92,共16页
推进降碳减污增长协同增效是提升发展“含绿量”和增长“含金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使用内生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城市降碳减污增长协同增效的最大潜力和最优改进方向,并结合城市环境经济目标的设置,给出了因地因时制宜的目标优化方式。... 推进降碳减污增长协同增效是提升发展“含绿量”和增长“含金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使用内生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城市降碳减污增长协同增效的最大潜力和最优改进方向,并结合城市环境经济目标的设置,给出了因地因时制宜的目标优化方式。研究表明:(1)降碳减污的绿色方向是推动城市协同增效的主要方向,“十四五”时期降碳减污增长均表现优异的绿色先行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加;(2)城市群的发展方向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北方城市群应从源头控制出发重点降碳,南方城市群应同样聚焦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重点减污;(3)以“十三五”时期为例对比现实与目标之间的效率差异发现,城市的碳目标、硫目标、经济增长目标与最优环境经济方向之间存在偏离。按年份平均设置降碳减污目标不仅使得城市环境潜力无法充分释放,还会导致规划后期的减排压力增加,而每年灵活设置增长目标的实际产出与潜力之间的差距较小。因此,根据城市最优发展方向灵活调整经济环境目标能够有效推动降碳减污增长的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减污增长 协同增效 生态环境经济目标 内生方向性距离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能权交易制度与低碳城市双试点协同的降碳减污效应
4
作者 孙慧 张学峰 +2 位作者 夏学超 杨泽东 祝树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5,共11页
“双碳”背景下,如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基于2006—2020年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以中国用能权交易制度与低碳城市双试点的逐步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作为源头控制的用... “双碳”背景下,如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基于2006—2020年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以中国用能权交易制度与低碳城市双试点的逐步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作为源头控制的用能权交易制度和末端治理的低碳城市试点双环境规制政策对降碳减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①与非双试点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显著提升降碳减污协同治理,且与单试点城市相比较,双试点城市协同降碳减污效果更为明显。②机制分析发现,双试点政策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降碳减污协同治理,但产业结构高级化并未呈现良好中介效果。③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与资源型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对非资源型城市的降碳减污效应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表现为“荷兰病效应”;与中西部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对东部地区降碳减污效应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表现为“马太效应”;双试点城市在低环境规制强度城市存在“掣肘效应”,降碳减污效果与高规制城市相比更为凸显。④拓展性分析表明,先成为低碳城市试点再成为用能权交易试点更能有效地促进降碳减污。基于此提出:①政府应合理规划源头和末端环境规制政策实施顺序,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发挥双试点城市促进降碳减污的协同效应。②重视双试点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充分释放城市科技创新活力,为实现降碳减污提供动力。③因地制宜差别化实施双政策以此提升降碳减污治理水平。该研究拓展了降碳减污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为通过源头和末端环境规制政策组合实现降碳减污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能权交易制度 低碳城市试点 降碳减污效应 双试点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环境法回应
5
作者 张璐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4,共11页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要素间存在的多层并进逻辑结构,是对其法律制度需求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降碳”与“减污”的协同,需要以环境法语境中市场机制与行政管制功能互补的一体化发展为基础,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排...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要素间存在的多层并进逻辑结构,是对其法律制度需求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降碳”与“减污”的协同,需要以环境法语境中市场机制与行政管制功能互补的一体化发展为基础,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的结构性整合。“降碳、减污”与“扩绿”的协同,需要污染防治立法与生态保护立法的均衡发展予以支持,当前相关研究的重点在于应充分阐明推进生态保护立法的路径选择。“降碳、减污、扩绿”与“增长”的协同,需要推动环境法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异质性思维向同质性思维转变,并以此为导向构建环境法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 环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
6
作者 赵喜仓 蒋美 洪逗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36,共13页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达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使用2006-2022年中国内地282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达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使用2006-2022年中国内地282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绿色技术创新能显著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且在西部地区、低碳试点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作用效应更明显;②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路径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效应;③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且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作用效果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研究结论对于各城市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绿色技术创新 耦合协调模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是否协同推进了降碳减污和扩绿增长?
7
作者 孙慧 张学峰 +1 位作者 夏学超 杨泽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2,共13页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亦是纾解社会经济可持续转型障碍的重要举措。该研究利用中国148个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平衡面板数据,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政策(以下简称“示范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亦是纾解社会经济可持续转型障碍的重要举措。该研究利用中国148个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平衡面板数据,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政策(以下简称“示范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分别使用耦合协同模型和超效率CCR模型测度降碳减污协同指数和扩绿增长水平,进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示范区政策实施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①示范区政策显著促进降碳减污同时实现扩绿增长,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异质性处理效应后依然成立。②机制分析表明,示范区政策主要通过创新激励效应来实现降碳减污和扩绿增长,但是协同互补效应仅在降碳减污方面存在调节作用,扩绿增长方面并未产生有效作用。③异质性结果表明,示范区政策在复合型城市、高环境关注城市和工业化水平高的城市显著地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④进一步分析表明,相较于第二批试点城市,示范区政策第一批试点城市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此外,在未以牺牲经济绩效为代价的前提下,示范区政策有效地释放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四重红利。该研究从多视角评估了示范区政策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政策效果,拓展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和扩绿增长的相关研究,且为中国推动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经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降碳减污 扩绿增长 政策效应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技术创新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于联合减排与环境改善的视角 被引量:3
8
作者 陶长琪 谢涛 徐晔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7,共17页
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本文将多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共同纳入“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结合环境技术前沿与Luenberger指标准确测算减污降碳绩效(RPI),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 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本文将多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共同纳入“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结合环境技术前沿与Luenberger指标准确测算减污降碳绩效(RPI),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显著促进减污降碳绩效提升,对投入产出层面各项子绩效的影响效应按照产出增长、要素节约、联合减排的顺序依次提高,其中环境绩效是其发挥环境改善作用的主要途径,且减污、低碳技术分支之间存在技术协同,可以实现多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协同控制。机制分析表明,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减污降碳绩效的核心机制,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环境绩效提升的过程中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技术分解视角下的机制检验同样支持这一结论。此外,绿色技术创新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对减污降碳绩效的影响也随着时间逐渐增强。本文为进一步明确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减污降碳之间的关系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联合减排 环境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中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测度、空间联系与区域差异 被引量:3
9
作者 尹碧波 郑佳琦 +2 位作者 孙泽萱 邝萍 欧阳昕彤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3-723,共11页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战略路径。目前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体系,因此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不包含西藏自治区及...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战略路径。目前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体系,因此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不包含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XGBoost模型及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分别测度各省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及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并分别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及Dagum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来衡量协同效应的空间联系以及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我国降碳减污协同效应水平差异较大,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水平整体偏低,二者存在协同发展特征。②2012−2020年我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平均协同度为0.0356,整体而言协同水平较低且存在“木桶效应”,系统处于不稳定不协调状态。③在空间联系层面,不同省份间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的空间联系强度不断增大,且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邻近性。④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并且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部。其中,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及黄河中游地区的区域差异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余经济区呈下降趋势。研究显示,我国各省份的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水平仍有较大进步空间,不同省份之间的空间联系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应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协同效应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空间联系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特征与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博艺 张涵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73,共9页
温室气体和碳排放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由于前期环境治理聚焦于污染排放的针对性管理,对碳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重视不足,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已成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阐述了不同领域环境污染与碳排放的关... 温室气体和碳排放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由于前期环境治理聚焦于污染排放的针对性管理,对碳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重视不足,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已成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阐述了不同领域环境污染与碳排放的关系,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剖析了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水、大气、土壤等不同领域产生污染物的同时,存在CH_(4)、CO_(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污染物与碳存在协同减排的潜力。我国的减污降碳协同度在2006—2019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华东、华西、华北和华南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这一协同效应主要受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以及用地结构影响,而经济增长、技术创新能力、人口密度、减排政策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则直接或间接影响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出了我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的策略建议:以源头防控、坚持协同为中心思想,加速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根本变化;重点推进交通运输、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重视技术创新、基础科研的深入研究;加强差异管理、多方协同的紧密联动,开展重要区域、重点行业的协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碳排放 减污降碳 协同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对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高立 李发志 +2 位作者 张建 范业婷 饶芳萍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5-1204,共10页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绿色转型的关键途径。基于2010−2022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数据,系统探讨环境规制对污染和碳排放的协同减排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①环境规制强度与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呈现出明显的时空格局演变。...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绿色转型的关键途径。基于2010−2022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数据,系统探讨环境规制对污染和碳排放的协同减排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①环境规制强度与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呈现出明显的时空格局演变。②环境规制显著降低了污染物与碳排放强度,对减污降碳协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③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在环境规制影响减污降碳协同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即环境规制政策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污染物与碳排放双减。④随着绿色技术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环境规制对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差异,即由初期的不显著逐渐向显著促进转变,展现出门槛效应特征。⑤环境规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环境规制不仅在本地层面显著促进了减污降碳协同,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动了邻近地区的减污降碳协同,表现出较强的政策扩散效应。建议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加速绿色技术升级;优化环境规制,实施精准化、分阶段政策;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区域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减污降碳协同 长江经济带 影响机制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技术路径实践探索——以邹平市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文燕 杜超 +4 位作者 刘军 林靖华 王龙飞 胡丙鑫 郭二民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8,共11页
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研究,是“双碳”背景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协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以邹平市为例,评估研究区域内重点工业行业碳排放现状,用清单网格化的方式识别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的双高值区域,构建碳... 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研究,是“双碳”背景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协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以邹平市为例,评估研究区域内重点工业行业碳排放现状,用清单网格化的方式识别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的双高值区域,构建碳污一体化清单;运用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等手段开展碳汇空间研究,识别碳汇重点区域与重点种类;针对重点行业,形成减污降碳协同措施库,采用协同控制效应分级指数法分析减污降碳协同性,提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优化建议。结果显示:2020年邹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量约为5867万t,热电联产、炼焦、铝冶炼加工等为重点行业;全市在韩店镇、魏桥镇、长山镇、高新街道等重点区域存在4处碳污高排放物网格,电解铝、焦化等重点企业集中了大部分碳污排放;2020年邹平市平均植被碳汇强度为364 t/(km^(2)·a),年植被碳汇量为45万t,碳汇主要集中在九户镇、码头镇、魏桥镇和临池镇,耕地和林地是主要的碳汇系统类型,在各管控单元中应根据区域行业特点与植被碳汇类型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工艺升级改造、林地碳汇提质增效等措施。本研究提出的减污降碳协同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技术路径,为减污降碳协同要求结合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优化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源头防控 分级指数法 准入清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下碳减排制度与污染防治制度融合
13
作者 姜超夫 杨惠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6,共11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减排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挑战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逐渐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基于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的同源性、措施制度的一致性以及监管部门的一体化,碳减排制度...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减排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挑战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逐渐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基于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的同源性、措施制度的一致性以及监管部门的一体化,碳减排制度与污染防治制度开展协同治理具有充分可行性;同时,基于减污降碳全过程控制的内在要求以及碳减排制度政策的法治化需求,增强了二者协同治理的必要性。虽然二者具有协同治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但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的过程中,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属性差异、协同管理机制缺位、协同治理规范层级较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环境治理的进程。针对这一现状,该研究提出从横向体系协同与纵向体系衔接两个维度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横向体系协同维度,旨在加强碳评价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有机融合;纵向体系衔接维度,强调完善碳减排制度与污染防治制度之间的内部衔接机制,推动碳减排制度与污染防治制度的协同增效。总体而言,该研究成果能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和污染防治目标的达成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积极回应当下减污降碳协同实践中的治理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碳减排制度 污染防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生产减污降碳协同性驱动因子识别及响应
14
作者 纪凯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0,共6页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将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关键阶段,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运用污染物排放清单法与碳排放模型测算2005—2020年安徽省农业生产污染物排...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将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关键阶段,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运用污染物排放清单法与碳排放模型测算2005—2020年安徽省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并结合动态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减污降碳协同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识别。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年均降幅分别为8.065%、6.270%,减污强度与降碳强度间协同性处于中度协同等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规制政策、技术进步为影响两者协同性的关键因素。为推动农业生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应健全农业生产减污与降碳规制体系,依靠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地位,以乡村经济发展成果助推农业生产减污降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减污降碳 协同性 动态耦合协调 地理探测器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杨思莹 王汉磊 陈佳馨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99,共13页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传统的、依靠要素高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成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传统的、依靠要素高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成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数实融合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实融合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实融合能够实现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实融合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在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市、大城市和非老工业基地城市中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实融合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劳动力配置实现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拓展性分析结果表明,加强环境规制有助于强化数实融合在实现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的积极作用。本文拓展了数实融合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研究,为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经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绿色技术创新 劳动力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绿色发展的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及机制:以黄河流域为例
16
作者 徐孝民 李伟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9,共15页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其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治理压力,亟需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碳排放构建减...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其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治理压力,亟需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碳排放构建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复合系统协同模型评估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现状,运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产业绿色发展对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并出现两极分化;(2)产业绿色发展可显著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水平;(3)数字化水平、科技投入可以增强产业绿色发展对减污降碳协同的正向作用,但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4)产业绿色发展对减污降碳协同的促进作用在中游城市、资源型城市、政策支持城市及环境治理压力较大的城市更为突出。本文研究结果为从产业发展角度提高减污降碳协同、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绿色发展 减污降碳协同 黄河流域 数字化水平 科技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框架效应的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研究
17
作者 贾书伟 朱宛明昊 《运筹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9-216,共8页
“双碳”目标导向下,城市交通污染物与CO_(2)减排(简称“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研究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将系统动力学与行为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引入碳税政策,提出一种考虑框架效应的机动车出行心理决策算法,并将其应用到城市交通... “双碳”目标导向下,城市交通污染物与CO_(2)减排(简称“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研究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将系统动力学与行为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引入碳税政策,提出一种考虑框架效应的机动车出行心理决策算法,并将其应用到城市交通减污降碳的管理模型中。通过动态仿真和对比分析,揭示基准情景、绿色低碳及心理联动等情景对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效果,探寻实现增效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载客与载货汽车的尾气排放具有较大差异,单一碳税政策能够降低机动车污染物和CO_(2)排放量,具有协同效应;双因素驱动下绿色低碳情景和心理联动情景均具有协同效应,相较于基准情景,心理联动情景使得机动车CO_(2)和PM_(2.5)存量大约分别下降了23.3%和23.6%。最后,分别从优化经济调控模式、注重客货减排差异性及强化心理因素引导等层面提出对策建议,这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协同效益 碳税 框架效应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实践探索——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18
作者 薛强 于雷 +5 位作者 李敏辉 牛韧 廖程浩 蒋楠 路路 秦昌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0,共12页
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是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融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基于GIS空间统计方法构建了大气污染物... 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是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融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基于GIS空间统计方法构建了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清单,使用产排污系数法核算大气污染物和CO_(2)的减排量,使用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相对程度评估方法评估了措施协同性,构建了本地化的减污降碳措施库,使用CMAQ模型评估了措施优化后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效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减污降碳协同管控重点区域位于增城区南部,重点行业包括热电联产、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摩托车整车制造等。2)基于产排污系数法、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相对程度评估指数等方法,定量评估了措施的协同减排量和协同性,构建了12项本地化的减污降碳措施,其中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涂装工艺升级、低氮分级燃烧改造、超低排放改造等措施展现出较好的综合减排效益。3)基于GIS空间映射识别方法,识别了5个有待优化的环境管控单元,重点和一般管控单元分别为3个、2个。4)通过CMAQ模型对清单优化前后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了纳入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措施后的直接减排效益和间接的空气质量改善效益。SO_(2)、NO_(x)、颗粒物以及VOCs的减排量分别为76、288、58、139 t,CO_(2)减排量为53万t。空气中PM_(2.5)、SO_(2)、NO_(2)浓度分别下降了0.254、1.844和2.893μg/m^(3)。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促进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减污降碳 协同管控 技术路径 准入清单优化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的立法表达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超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50,共11页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既要实现环境立法的体系化,也要吸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制度成果,为我国的“双碳”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实现“双碳”目标,“降碳”是战略方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重点路径。“双碳”法治建设应秉持整体论法治...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既要实现环境立法的体系化,也要吸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制度成果,为我国的“双碳”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实现“双碳”目标,“降碳”是战略方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重点路径。“双碳”法治建设应秉持整体论法治理念、重视调整对象的关联性、彰显治理制度的协同性。现行减污降碳法律规范体系未确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整体性法治理念,未将温室气体排放作为调整对象,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制度阙如,亟待予以针对性制度创新,同时也要回应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多层次复合关系。生态环境法典污染控制编应从更新立法理念、完善污染控制一般制度和大气污染控制专章制度等方面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生态环境法典 污染控制编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环境目标约束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减污降碳”何以“协同增效” 被引量:17
20
作者 岳利萍 杨欣怡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8,共13页
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多目标环境规制政策的协同性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作。面对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双碳”目标两大战略任务,环境政策协同是否可以更加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多目标环境规制政策的协同性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作。面对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双碳”目标两大战略任务,环境政策协同是否可以更加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现有研究尚无确定答案。因此,该研究利用“两控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环境政策协同的准自然实验,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利用2003—2020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减污降碳双重环境目标约束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与单一环境规制相比,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更佳,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②机制分析发现,在双重环境目标约束下,有为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调节效应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市场激励微观企业产生易地搬迁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从而实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③进一步研究发现,减污降碳双重环境目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双重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非老工业基地、高环保意识地区、环境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①地方政府应统筹全局,避免走偏、盲目上马“两高”项目;②充分发挥财政的支柱作用,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流入绿色低碳行业;③根据各地实际将国家减污降碳目标分解落实,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样板;④加大创新激励力度,鼓励低碳技术与低污染排放治理技术协同创新;⑤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推进各区域要素禀赋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减污降碳协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产业转型升级 协同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