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5篇文章
< 1 2 2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YOLO-Sugarcane:用于快速检测复杂背景下甘蔗植株的轻量级神经网络
1
作者 张志鹏 张铁异 +3 位作者 陆静平 熊灵聪 袁安路 韦俊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0-217,共8页
为解决现有轻量级网络模型易受到甘蔗遮挡影响而导致漏检和误检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Sugarcane轻量级神经网络模型。首先,用MobileNetV3的Bneck模块替换YOLOv7-tiny主干网络内的MP和ELAN模块,有效提高模型的召回率;其次,用深度可分... 为解决现有轻量级网络模型易受到甘蔗遮挡影响而导致漏检和误检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Sugarcane轻量级神经网络模型。首先,用MobileNetV3的Bneck模块替换YOLOv7-tiny主干网络内的MP和ELAN模块,有效提高模型的召回率;其次,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替代标准3×3卷积,降低模型的运算成本,保证其在甘蔗收割机上的稳定部署;最后,引入轻量级通道注意力模块ECA(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使模型能够有效捕捉不同通道间的特征关联,专注于有效特征并丢弃冗余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与YOLOv7-tiny模型相比,YOLO-Sugarcane模型的浮点运算量减少29.18%,平均精度均值mAP从97.10%提升到98.18%,召回率从85.21%提升到93.71%,检测速度达到91帧/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深度学习 轻量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整秆立式收获集捆装置多刚体动力学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凤英 夏腾飞 +3 位作者 刘庆庭 邹小平 陈震 罗菊川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目的】解决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缺乏集捆装置,导致甘蔗收获机体型大、难于在复杂地形有序集捆问题。【方法】设计了一种用于直立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的集捆装置;基于多刚体动力学分析,采用仿真试验和台架试验分别考察了甘蔗整秆在不同控制因... 【目的】解决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缺乏集捆装置,导致甘蔗收获机体型大、难于在复杂地形有序集捆问题。【方法】设计了一种用于直立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的集捆装置;基于多刚体动力学分析,采用仿真试验和台架试验分别考察了甘蔗整秆在不同控制因素(下转指高度和转速)组合模式下的作业指标与性能(甘蔗质心高度、集捆成功率)。【结果】下转指高度和转速均显著影响甘蔗整秆的集捆成功率(P<0.05),台架试验与仿真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在18个集捆模式中,下转指高度为400 mm、转速为30 r/min模式的集捆成功率100%,集捆过程中甘蔗整秆质心高度呈V型动态,作业安全性最高,推荐作为优选模式。【结论】研制的甘蔗整秆立式集捆装置空间结构紧凑、集捆成功率高,可适应广大丘陵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甘蔗高效收获;揭示的集捆过程机制对研制甘蔗整秆联合收获机械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整秆 立式集捆装置 质心高度 集捆成功率 机械化收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种植机随速播种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3
作者 徐凤英 彭智康 +4 位作者 刘庆庭 陈金鹏 邹小平 陈震 武涛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94,共6页
针对甘蔗种植机平均每米播种量随作业速度变化导致播种不均匀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PLC的随速播种控制系统。通过分析种植机作业速度、排种链轮转速的检测和计算原理,以及拟合控制器数字量与排种链轮转速的函数关系,实现排种链轮转速与... 针对甘蔗种植机平均每米播种量随作业速度变化导致播种不均匀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PLC的随速播种控制系统。通过分析种植机作业速度、排种链轮转速的检测和计算原理,以及拟合控制器数字量与排种链轮转速的函数关系,实现排种链轮转速与种植机作业速度匹配,达到蔗种平均每米播种量不随作业速度变化的目的。田间试验表明:当作业距离为100 m时,不同作业速度(2~4 km/h)下,蔗种平均每米播种量在8.19%以内变化,满足甘蔗播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机 随速控制系统 三菱PLC 函数拟合 甘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图像中耕期甘蔗植株检测计数方法——基于改进YOLOv5s
4
作者 李尚平 唐丹 +1 位作者 文春明 李凯华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8-145,共8页
以中耕期甘蔗作物的无人机图像为研究对象,针对植株叶片互相遮挡、目标粘连和背景信息复杂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的甘蔗检测计数模型。首先,通过在网络中使用基于归一化的注意力模块,加强对图像中中耕期甘蔗植株的特征学习... 以中耕期甘蔗作物的无人机图像为研究对象,针对植株叶片互相遮挡、目标粘连和背景信息复杂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的甘蔗检测计数模型。首先,通过在网络中使用基于归一化的注意力模块,加强对图像中中耕期甘蔗植株的特征学习和特征提取,并且减弱与甘蔗植株相似的蔗地杂草背景对检测效果的干扰。其次,原始YOLOv5s网络中的耦合头替换为改进过的高效解耦头,用以进行分类和回归分支的解耦计算,提升甘蔗植株检测模型的性能。最后,更改边界框损失函数为动态非单调聚焦机制WIoU,提高模型收敛速度。同时,采用多尺度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改进模型对物体大小的鲁棒性,最终使模型可以输入任意大小的图片。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YOLOv5s模型准确率、召回率和平均精度均值分别为97.72%、91.7%和96.2%,较原始YOLOv5s模型分别提高3.82、4.5、2.5个百分点。统计表明:测试集的30幅甘蔗图像中,甘蔗植株真实值为1104,改进YOLOv5s模型生成的甘蔗植株数为1086,漏检个数为18,漏检率为1.6%,改进模型对无人机图像中的甘蔗植株计数误差较小,可为甘蔗的检测计数、长势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计数 无人机 图像处理 YOLOv5s 解耦头 归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甘蔗不同季节播种对氮肥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5
作者 韦剑锋 韦冬萍 +5 位作者 胡桂娟 罗小芬 吴炫柯 胡文莉 黄锴霖 马纪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9-376,共8页
为促进甘蔗(Saccharum spp.)氮肥高效利用,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分析秋季(8月20日)、春季(2月20日)和夏季(5月20日)播种甘蔗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结果表明,3个播期新植蔗吸收的N有21.56%~33.93%来自... 为促进甘蔗(Saccharum spp.)氮肥高效利用,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分析秋季(8月20日)、春季(2月20日)和夏季(5月20日)播种甘蔗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结果表明,3个播期新植蔗吸收的N有21.56%~33.93%来自当季施用的氮肥,氮肥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16.84%~21.50%、42.71%~47.45%和31.05%~39.43%;宿根蔗吸收的N来自上季施用氮肥的比率为6.65%~9.16%,上季氮肥在宿根季的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4.15%~6.58%、30.25%~31.26%和8.31%~9.61%。3个播期两季甘蔗氮肥残留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大幅递减,但0~40 cm土层残留以夏季播种较多,40~60 cm土层残留以秋季播种较多。秋季播种两季蔗茎干物质积累量为59693.69 kg·hm^(-2),较春季、夏季播种增加2.74%和34.43%;夏季播种两季甘蔗的氮肥利用率为28.08%,较秋季、春季播种提高4.63和6.58个百分点;春季播种两季甘蔗的氮肥损失率为47.85%,较秋季、夏季播种增加1.54和7.19个百分点。可见,甘蔗秋季播种产量较高,夏季播种氮肥吸收较多、损失较少,但夏季播种新植蔗吸收的大量氮肥未能转化为增产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广西甘蔗氮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播种期 ^(15)N示踪 氮肥利用 氮素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PLC的轮枝镰刀菌侵染后甘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分析
6
作者 杨翠芳 高轶静 +5 位作者 黄海荣 黄冬梅 杨海 申垚阳 李翔 王泽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159,共10页
为明确甘蔗内源激素与梢腐病抗性的关系,以我国甘蔗梢腐病主要致病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病原菌,以高抗梢腐病品种粤糖94-128(YT94-128)和感病品种桂糖37号(GT37)为材料,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检测病原菌接种处... 为明确甘蔗内源激素与梢腐病抗性的关系,以我国甘蔗梢腐病主要致病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病原菌,以高抗梢腐病品种粤糖94-128(YT94-128)和感病品种桂糖37号(GT37)为材料,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检测病原菌接种处理后不同抗性甘蔗品种叶片中5种内源激素含量,并探究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HPLC法测定甘蔗叶片中赤霉素(gibberellin,GA)、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柠檬酸(citric acid,CA)、苹果酸(malic acid,M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平均回收率分别达99.61%、99.12%、97.36%、96.74%、99.90%,精密度RSD值范围为0.033%~4.220%,表明该方法快速可靠、分离度高,稳定性与重现性良好。对感病品种GT37和抗病品种YT94-128进行病原菌接种处理后发现,GA含量在两品种中均随甘蔗生长而降低,且GT37的下降趋势更显著;JA含量先升后降,GT37的下降幅度更大;YT94-128的CA含量持续增加,而GT37合成CA能力显著下降;MA含量在YT94-128中持续上升并趋于稳定,GT37在接种4 d时出现峰值后下降并稳定;SA含量在两品种中均先升后降,YT94-128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研究表明,甘蔗感染梢腐病后,内源激素的含量差异及变化幅度可作为反映不同品种抗病能力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梢腐病 轮枝镰刀菌 内源激素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整秆立式联合收获机割前剥叶装置设计与试验
7
作者 刘庆庭 徐鹏 +4 位作者 武涛 邹小平 支腾 张晨琦 李法堂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4-82,共9页
针对现有甘蔗整秆卧式联合收获机存在的整机尺寸较大、易堵塞、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甘蔗整秆立式联合收获机割前剥叶装置。同时,搭建了剥叶性能试验台。基于预试验,以剥净率为试验指标,确定了剥叶辊筒转速、甘蔗喂入量、剥叶元件排... 针对现有甘蔗整秆卧式联合收获机存在的整机尺寸较大、易堵塞、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甘蔗整秆立式联合收获机割前剥叶装置。同时,搭建了剥叶性能试验台。基于预试验,以剥净率为试验指标,确定了剥叶辊筒转速、甘蔗喂入量、剥叶元件排数和剥叶元件周向数目为剥叶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采用Box-Behnken试验方法研究各因素对剥净率的影响规律。以剥净率为优化目标,得到最优参数组合:剥叶元件数目为4根/排,剥叶元件排数为3排,剥叶辊筒转速为695 r/min,喂入量为7根,对应的剥净率为97.2%。对优化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剥净率为95.54%,与优化值的相对误差为1.7%。该研究所设计的剥叶装置可实现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的割前剥叶,剥叶效果良好,为立式整秆联合收获提供了一种剥叶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收获机 立式收获 整秆收获 剥叶装置 剥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切种机多刀闭环协同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8
作者 李尚平 甘伟光 +3 位作者 郑创锐 文春明 李凯华 李洋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7-154,共8页
针对课题组研发的预切种式智能甘蔗切种机(下称甘蔗切种机)切种效率不高的问题,设计开发了智能甘蔗切种机多刀闭环协同控制系统。为初步验证系统的有效性,搭建了调刀模拟平台进行试验,结果显示闭环控制平均调刀时间比开环控制少0.21 s... 针对课题组研发的预切种式智能甘蔗切种机(下称甘蔗切种机)切种效率不高的问题,设计开发了智能甘蔗切种机多刀闭环协同控制系统。为初步验证系统的有效性,搭建了调刀模拟平台进行试验,结果显示闭环控制平均调刀时间比开环控制少0.21 s。样机试验结果表明:(1)电机脉冲频率f=6 kHz时,调刀电机达到最佳速度120 mm/s,调刀绝对位移误差小于5 mm,相对位移误差<1%;当f>6 kHz时,调刀相对位移误差大于5%;当f≥8 kHz时,步进电机出现严重堵步,影响正常工作。(2)调刀速度为120 mm/s时,闭环控制切刀调刀时间为0.95 s/根,调刀效率提高了74.32%。(3)甘蔗传送速度达到0.15 m/s,提高了50%;甘蔗传送间距提升了80%;综合传送效率提升了86.6%。(4)切种合格率达98.02%,伤芽率小于1%,与原系统相比切种机总体切种效率提高83.20%,工作稳定,实现了连续、高效自动切种,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切种机 闭环控制 协同控制 调刀模拟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地区甘蔗种植机仿形覆土器设计与试验
9
作者 麻芳兰 苗金泽 +3 位作者 樊广坤 李尚平 叶凤滋 罗一鸣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6,共11页
针对现有甘蔗种植机覆土器适用范围有限,在丘陵地区作业出现覆土厚度不均匀,从而影响甘蔗发芽率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仿形覆土器。依据覆土器的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基于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确定了覆土圆盘关键参数。根据覆土农艺要求... 针对现有甘蔗种植机覆土器适用范围有限,在丘陵地区作业出现覆土厚度不均匀,从而影响甘蔗发芽率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仿形覆土器。依据覆土器的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基于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确定了覆土圆盘关键参数。根据覆土农艺要求,对仿形方案及覆土圆盘液压缸进行分析。建立仿形液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并验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采用主从控制策略对两液压缸进行控制,主回路采用PID控制器,从回路分别采用PID、模糊PID控制器,对比液压缸调整能力、响应时间及两缸位移差。仿真结果显示:主回路调整时间为0.16 s,超调量为7.3%;从回路在不同控制器下的调整时间为0.49和0.21 s,超调量为12.1%和5.2%,最大位移差为4.2和0.42 mm。从回路采用模糊PID控制器效果良好,两液压缸基本实现同步伸缩。田间试验表明,覆土圆盘直径300 mm、厚度3 mm、圆盘张角60°时,平坦地表作业时覆土厚度为77~83 mm,有坡度地表作业时覆土厚度为74~85 mm,变异系数分别为1.88%和3.47%,控制系统最大响应时间为0.28 s,两覆土圆盘液压缸伸缩量最大位移差为0.69 mm;满足仿形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形 控制 甘蔗 覆土器 双液压缸回路 模糊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轮对甘蔗种植机播种均匀性的影响与试验研究
10
作者 麻芳兰 陈彬 +3 位作者 罗一鸣 陈京盛 樊广坤 李科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4-193,共10页
为了实现甘蔗种植机横向播种的均匀性,必须确保播种器稳定运行,而播种器的动力由地轮提供,因此对地轮位置进行布局优化,使地轮靠近播种器的输入轴,以减小传动的距离,提高传动可靠性。通过运动分析和计算确定地轮的位置布局,并对地轮机... 为了实现甘蔗种植机横向播种的均匀性,必须确保播种器稳定运行,而播种器的动力由地轮提供,因此对地轮位置进行布局优化,使地轮靠近播种器的输入轴,以减小传动的距离,提高传动可靠性。通过运动分析和计算确定地轮的位置布局,并对地轮机构中压缩弹簧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地轮有充足的驱动摩擦力,避免因地轮打滑和悬空对播种器造成影响。采用RecurDyn建立地轮机构模型,运用EDEM构建土壤颗粒模型,通过RecurDyn-EDEM耦合仿真求解地轮在工作时的摩擦力,得出左右两侧地轮在平坦蔗地的摩擦力保持在1250~1750 N之间,在凹陷区的摩擦力保持在750~1000 N之间,表明压缩弹簧能够为地轮提供充足的摩擦力,满足设计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甘蔗种植机作业的漏播率为4.88%,播种间距变异系数为0.31%,地轮与地面的压力保持在5165.7~6276.4N,与理论分析一致,地轮能够时刻与地面保持充足的摩擦力。综上所述,各项指标均满足甘蔗播种均匀性的要求,实现了甘蔗种植机横向均匀播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种植机 地轮 耦合仿真 均匀播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和无机复合肥一次性混施在甘蔗栽培中的效应
11
作者 韦德斌 周连芳 +3 位作者 吴兰芳 刘江娟 陈潇航 李翔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为了研究在甘蔗生产上一次性混施生物有机肥+无机复合肥的增产增收和化肥减施的效果,指导本地农户增施生物有机肥和减施化肥,提高生产效益,以当地主推品种桂糖46号为试验材料,以当地甘蔗专业种植大户自配方施肥为对照,研究施用无机化肥... 为了研究在甘蔗生产上一次性混施生物有机肥+无机复合肥的增产增收和化肥减施的效果,指导本地农户增施生物有机肥和减施化肥,提高生产效益,以当地主推品种桂糖46号为试验材料,以当地甘蔗专业种植大户自配方施肥为对照,研究施用无机化肥、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无机复合肥混施对甘蔗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一次性施用生物有机肥+无机复合肥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处理5(施肥本草生物有机肥1455 kg/hm^(2)+盛戈·噻虫嗪药肥1215 kg/hm^(2))在减施化肥近一半的条件下,比对照增产15.16%,经济效益提高19.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有机肥+复合肥 混施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收获机输送系统堵塞的仿真与试验
12
作者 赖晓 陈森 +1 位作者 陈佩钟 陈德健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2-170,共9页
甘蔗收获机输送系统的堵塞会严重降低收割作业效率。为探究甘蔗输送流畅性,以及堵塞的影响因素,首先建立甘蔗输送过程动力学模型,分析辊筒与甘蔗相互作用的受力情况,采用单因素仿真试验研究甘蔗直径、喂入量和辊筒转速对甘蔗输送时间和... 甘蔗收获机输送系统的堵塞会严重降低收割作业效率。为探究甘蔗输送流畅性,以及堵塞的影响因素,首先建立甘蔗输送过程动力学模型,分析辊筒与甘蔗相互作用的受力情况,采用单因素仿真试验研究甘蔗直径、喂入量和辊筒转速对甘蔗输送时间和流畅性的影响规律。在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甘蔗收获机试验台,验证喂入量与辊筒转速对输送系统的影响,同时采用正交试验研究辊筒转速对堵塞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甘蔗直径和喂入根数越大,输送时间越长、输送系统流畅性越差,堵塞概率越高;辊筒在低转速试验发生堵塞程度明显高于高转速。辊筒转速正交试验表明,在显著水平为0.05以下,喂入辊转速和输出辊转速对甘蔗输送堵塞率有极显著影响,剥叶辊转速对甘蔗输送堵塞率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甘蔗收获机输送系统智能化改进、提高作业适应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收获机 输送系统 堵塞率 辊筒 输送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地区履带式甘蔗收获机横向调平系统设计与试验
13
作者 李尚平 韦雨彤 +3 位作者 任泓宇 李凯华 程建华 宋家华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4-385,共12页
针对丘陵地区甘蔗沿等高线种植特点及履带式甘蔗收获机在丘陵地区2°~10°进行收割作业时易发生侧翻的问题,根据相似性原理搭建了比例1∶4的试验平台,基于单片机及传感器控制检测技术,设计一种适用于履带式甘蔗收获机的横向调... 针对丘陵地区甘蔗沿等高线种植特点及履带式甘蔗收获机在丘陵地区2°~10°进行收割作业时易发生侧翻的问题,根据相似性原理搭建了比例1∶4的试验平台,基于单片机及传感器控制检测技术,设计一种适用于履带式甘蔗收获机的横向调平系统。本文结合履带式甘蔗收获机横向宽度小、重心高等特点,提出了单侧(及双侧)调平控制策略。系统通过液压驱动单侧液压缸同步伸缩,实现车身自适应调平,提高甘蔗收获机抗倾翻性。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在不同载重条件下均能高效调平,车身调平具有可靠性;在静态试验中,试验平台横向调平时间为1.22 s,倾角误差在±1内°,满足丘陵地区的需求;横向临界倾翻试验表明,未调平前的临界倾翻角为24.32°,调平后的临界倾翻角为29.20°,横向调平角度最大10°,有效提高了机器的抗倾翻性。最后结合实时频谱分析,检测频率分布和振动幅值的变化,分析不同状态频谱波形图,为复杂环境下收获机的动态行为建模提供了研究基础,并为倾翻预警信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地区 甘蔗收获机 侧翻 单侧调平 调平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收获机防堆叠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
14
作者 赖晓 陈德健 +1 位作者 陈佩钟 陈森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9-188,共10页
针对甘蔗堆叠易引起甘蔗收获机输送堵塞甚至导致停机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防堆叠装置。同时,阐述了装置的结构和原理,设计了输送机构与铺平机构;建立了装置三维模型并进行ADAMS仿真试验,初步探究输送辊转速、曲柄转速和甘蔗数量对装置铺平... 针对甘蔗堆叠易引起甘蔗收获机输送堵塞甚至导致停机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防堆叠装置。同时,阐述了装置的结构和原理,设计了输送机构与铺平机构;建立了装置三维模型并进行ADAMS仿真试验,初步探究输送辊转速、曲柄转速和甘蔗数量对装置铺平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虚拟仿真结果进行物理样机单因素试验,以及设计正交试验确定装置最佳参数和3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单因素物理试验结果表明,3个因素均影响防堆叠装置的铺平性能。输送辊转速越高,铺平率越低,铺平效率最高为93.2%;铺平装置曲柄转速越大,铺平率越高,铺平效率最高为86.4%;堆叠的甘蔗数越少,铺平率越高。正交试验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装置铺平率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甘蔗数量、曲柄转速和输送辊转速。当甘蔗数量为6根、曲柄转速和输送辊转速分别控制在57.0 r/min和52.2 r/min左右时,甘蔗收获机防堆叠装置效果最优,此时铺平率为91.7%。研究结果对于预防输送通道堵塞、改善甘蔗收获机收割效率、提高剥叶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收获机 堆叠堵塞 曲柄转速 输送辊转速 铺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蘖期干旱胁迫对甘蔗分蘖幼苗和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佳慧 唐毓玮 +5 位作者 程琴 宋奇琦 谭秦亮 周全光 吕平 农泽梅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2-913,共12页
广西是我国甘蔗的主导产区,85%以上甘蔗种植在无灌溉条件的旱地上,每年受到不同程度的旱害,干旱已成为制约我国甘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分蘖是影响甘蔗产量的重要性状之一,在分蘖期探究干旱胁迫对甘蔗分蘖芽发育的影响,对于甘蔗高产栽... 广西是我国甘蔗的主导产区,85%以上甘蔗种植在无灌溉条件的旱地上,每年受到不同程度的旱害,干旱已成为制约我国甘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分蘖是影响甘蔗产量的重要性状之一,在分蘖期探究干旱胁迫对甘蔗分蘖芽发育的影响,对于甘蔗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桂热2号是本团队选育的抗旱性好、分蘖性强的优良甘蔗新品种,为了探究干旱胁迫对分蘖期甘蔗分蘖幼苗和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以桂热2号甘蔗品种为研究材料,在甘蔗分蘖初期进行干旱胁迫试验,试验设置对照(土壤绝对含水量19%~25%)和干旱胁迫处理,干旱胁迫处理组停止浇水,分别在干旱胁迫初期(土壤绝对含水量14%~15%)、干旱胁迫中期(土壤绝对含水量10%~11%)、干旱胁迫后期(土壤绝对含水量6%~7%)取样,测定处理和对照干旱胁迫不同时期分蘖幼苗和叶片的抗氧化系统酶活性、丙二醛(MDA)、渗透调节物质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分析不同干旱胁迫下甘蔗分蘖幼苗和叶片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分蘖幼苗和叶片的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提高了甘蔗分蘖幼苗和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淀粉含量、蔗糖含量和ABA含量,特别是在分蘖幼苗中,处理组与对照组达到了显著差异,而MDA含量在干旱胁迫过程中一直维持在相似的水平;干旱胁迫对甘蔗分蘖幼苗和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有所不同,相比于叶片,干旱胁迫更能显著提高分蘖幼苗中的SOD活性及Pro、SP和蔗糖的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甘蔗分蘖幼苗和叶片显著相关的生理指标大多数呈正相关,蔗糖含量、淀粉含量、Pro含量、IAA含量和SOD活性与其他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对分蘖幼苗和叶片的抗旱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甘蔗分蘖幼苗的抗旱能力强于甘蔗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分蘖期 干旱胁迫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OLOv8n的甘蔗杂草识别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柳茗 李岩舟 +2 位作者 石美琦 黄鑫 陈汐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4,共8页
杂草是影响甘蔗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实现对不同甘蔗杂草的识别,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甘蔗杂草检测方法。以广西地区常见且对甘蔗生长危害较大的杂草为对象进行图片采集,并对采集的图片进行平移、翻转、裁剪、缩小、对比度和光亮调... 杂草是影响甘蔗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实现对不同甘蔗杂草的识别,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甘蔗杂草检测方法。以广西地区常见且对甘蔗生长危害较大的杂草为对象进行图片采集,并对采集的图片进行平移、翻转、裁剪、缩小、对比度和光亮调整及去噪等操作增强数据。利用YOLOv8n检测模型对数据集进行试验,并与YOLOv3—tiny、YOLOv4—tiny、YOLOv5n和Yolov7—tiny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YOLOv8n检测模型的精确率为98.3%,召回率为96.8%,mAP为98.2%。与目前主流的轻量化目标检测算法YOLOv3—tiny、YOLOv4—tiny、YOLOv5s和YOLOv7—tiny对比,精确率分别提高26.9%、12.7%、4.2%和9%;召回率分别提高25%、24.5%、6.1%和10.6%;mAP分别提高25.9%、19.4%、3.6%、7.8%。同时,在密集、遮挡、杂草交错、小目标、昏暗环境的情况下YOLOv8n检测模型对甘蔗杂草能实现高精度识别,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杂草识别 YOLOv8n算法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第16轮甘蔗品种区试开远点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普新援 姚丽 +9 位作者 艾静 张静 任生林 夏红明 赵丽萍 赵俊 赵培方 刘家勇 陈学宽 昝逢刚 《中国糖料》 2025年第1期31-42,共12页
【目的】评价新选育甘蔗品种(系)在开远点的丰产性、糖分和稳定性,为甘蔗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共12份参试材料,‘新台糖22号’为对照,2019—2021年进行1年新植、2年宿根田间试验,并对农艺性状、工艺性状、蔗茎产量和蔗糖... 【目的】评价新选育甘蔗品种(系)在开远点的丰产性、糖分和稳定性,为甘蔗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共12份参试材料,‘新台糖22号’为对照,2019—2021年进行1年新植、2年宿根田间试验,并对农艺性状、工艺性状、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在开远试点,综合评价表现最佳的为‘云蔗121185’、‘云蔗121220’、‘云蔗113898’,与对照相比,蔗茎产量分别增加20.19%、5.92%、3.56%,蔗糖产量分别提高27.13%、14.59%、5.05%;蔗糖分表现最佳的为‘云蔗13165’、‘云蔗103148’,平均蔗糖分分别为16.7%、16.26%,蔗糖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7.43%、6.95%。【结论】在开远试点综合性状较优的品种(系)为‘云蔗121185’、‘云蔗121220’和‘云蔗113898’,可以考虑进一步在开远及临近区域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品种 区域试验 性状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履带式甘蔗收割机越障性能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维兴 刘庆庭 张豪杰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3,共8页
目前,甘蔗主产地有广西、云南等地区,甘蔗主产区以丘陵山地为主。轮式底盘甘蔗收割机通过性差而无法在狭窄、连绵起伏等复杂坡面作业,需要一种能够适应丘陵山区的甘蔗收割机。为此,设计了一款三角履带式甘蔗收割机,底盘是由前三角履带... 目前,甘蔗主产地有广西、云南等地区,甘蔗主产区以丘陵山地为主。轮式底盘甘蔗收割机通过性差而无法在狭窄、连绵起伏等复杂坡面作业,需要一种能够适应丘陵山区的甘蔗收割机。为此,设计了一款三角履带式甘蔗收割机,底盘是由前三角履带轮和后平履带轮构成的4履带行走系统,后履带偏摆转向。同时,对该机的结构参数、履带底盘在翻越垂直壁和跨越壕沟过程中的越障性能进行分析,得出4履带式甘蔗收割机履带底盘越障性能与其结构参数的内在联系;建立了该机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在RecurDyn软件中模拟了该机在不同的参数下的动力学性能,并对样机进行越障试验验证。验证试验表明:车辆能够跨越高为18 cm的固体垂直障碍,与仿真数据相比,实际测得的俯仰角、横摆角和翻滚角的幅值变化符合预期,车辆俯仰角波动幅值超过5°,甘蔗收割机的俯仰现象明显;翻滚角变化幅值达到3°,车辆通过障碍时,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导致车辆的俯仰角变化;跨越宽为50 cm、高18 cm壕沟时,安全通过壕沟;车辆的翻滚角变化明显,幅值最大相差2°,说明此时车辆左右两边履带的颠簸较为严重,但车辆总体越障稳定性较好。研究成果可为甘蔗收割机结构设计与改进、增强作业安全性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收割机 RecurDyn动力学 底盘参数 车辆建模及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甘蔗良种繁育与种茎制种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李权 邓宇驰 +8 位作者 陈荣发 范业赓 吴宗猛 廖树冠 吴延勇 赖振光 李燕娇 周忠凤 吴建明 《中国糖料》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甘蔗种业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关键,是支撑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优良甘蔗品种的基础上,种茎制种技术对甘蔗栽培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甘蔗种业还相当薄弱,甘蔗传统种茎制种技术主要是人工砍成双芽段...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甘蔗种业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关键,是支撑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优良甘蔗品种的基础上,种茎制种技术对甘蔗栽培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甘蔗种业还相当薄弱,甘蔗传统种茎制种技术主要是人工砍成双芽段或行间砍成3~4芽段种植。本文对我国甘蔗品种推广与制种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梳理,提出发展新思路,应对当前甘蔗生产困境与挑战,为我国甘蔗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业 良种繁育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年宿根蔗根围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
20
作者 王晟 徐欣婷 +5 位作者 杨春华 覃晓娟 康贻豪 张金莲 招礼军 陈廷速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7-459,共13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施肥水平下第2年宿根蔗根围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的多样性,为AM真菌在甘蔗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桂糖29号(GT29)和桂糖58号(GT58)为试验材料,设4个施肥水平:0.0 kg/hm^(2)(A...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施肥水平下第2年宿根蔗根围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的多样性,为AM真菌在甘蔗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桂糖29号(GT29)和桂糖58号(GT58)为试验材料,设4个施肥水平:0.0 kg/hm^(2)(A)、562.5 kg/hm^(2)(B)、1125.0 kg/hm^(2)(C)、2250.0 kg/hm^(2)(D)。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对GT29的根系菌根侵染率有显著影响,而对GT58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AM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下降。不同施肥水平的GT29根围土壤中共获得185个OTUs,GT58根围土壤中共获得175个OTUs。不同施肥水平下2个甘蔗品种根围土壤的优势AM真菌均为球囊霉属(Glomus)。在OTU水平对不同施肥水平甘蔗根围土壤AM真菌群落进行差异物种分析,发现GT29的2个差异物种均为球囊霉属,而GT58中的3个差异物种均为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经Mantel检验,发现土壤中的Ca、Mg含量与4个AM真菌属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3个AM真菌属间也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过量施肥会使增产效果大幅降低,且造成土壤酸化及磷元素过剩,同时使甘蔗根围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改变,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但品种间有差异;适量施肥有助于丰富土壤AM真菌的多样性,促进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宿根蔗 根围土壤 丛枝菌根真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