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Addition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Enzyme Activities Under Rice Straw Returning 被引量:2
1
作者 Dai Jian-jun Liu Li-zhi +4 位作者 Wang Xiao-chun Fang Qiu-na Cheng Ye-ru Wang Dan-ni Peng Xian-l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3期21-30,共10页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rice straw retu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was discussed.Completely randomized experiment of the two factors of the three levels was designed,and a total of nine treatments of indoor soil incuba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Full amount of rice straw was applied to the soil in this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different amounts of brown sugar and urea were added in the three levels of 0(no carbon source and nitrogen source),1(low level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and 2(high level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to the rice straw could increase the soil carbon content.Compared with T0N0,th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of T2N2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170.48%;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1N2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8.14%and the free humic acid carbon contents of T0N2,T1N1 and T2N0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6.16%and 45.55%and 47.80%,respectively;however,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ose of treatments at later incubation periods.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could promote the soil enzyme activities.During the incubation period,all of the soil enzyme activities of adding sugar and ure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0N0 treatment.Therefore,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to rice straw returning could improv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content,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traw returning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soil enzyme a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复种不同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舒业勤 彭复细 +5 位作者 雷文硕 姜彤彤 陈玉梅 刘伟民 张振华 夏银行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503,共9页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冬闲(稻稻闲)为对照,探究水稻-水稻-油菜(稻稻油)、水稻-油菜翻耕(稻油翻)和水稻-油菜免耕(稻油免)三种稻油复种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相对稻稻闲,稻油复种各处理使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土层增加5.28%~25.13%,尤其稻稻油处理,在20~40cm土层增幅为18.48%~43.97%,其中稻油翻和稻油免处理达到显著水平;稻油复种均显著提高了不同层次土壤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含量。同时,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稻油复种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有机碳中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比例,提高了其MAOC的占比,且在两个土层中提高比例分别为2.31%~7.49%和1.56%~2.66%。其原因可能是稻油复种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 cm土层中有机碳转化相关酶(β-葡萄糖苷酶、β-1,4-葡聚糖酶和漆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进而促进土壤颗粒有机碳向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转化。综上,秸秆全量还田下冬季复种油菜促进了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提高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占比,增强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复种 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蓝藻添加量对低温秸秆腐解和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吴帆 樊聪聪 +3 位作者 赵丽霞 梁玉婷 赵远 王晓玥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84,共8页
为探究不同固氮蓝藻添加量对水稻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机制,采用微宇宙试验和网袋法,设置秸秆还田(CK)、秸秆+低添加量蓝藻(LBA)、秸秆+中添加量蓝藻(MBA)、秸秆+高添加量蓝藻(HBA)4个处理,在10℃下培养90d,分别测定30、60和90 d后,不同... 为探究不同固氮蓝藻添加量对水稻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机制,采用微宇宙试验和网袋法,设置秸秆还田(CK)、秸秆+低添加量蓝藻(LBA)、秸秆+中添加量蓝藻(MBA)、秸秆+高添加量蓝藻(HBA)4个处理,在10℃下培养90d,分别测定30、60和90 d后,不同处理下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并利用Biolog方法分析秸秆腐解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潜势(AWCD)及其α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蓝藻添加量下,秸秆腐解速率均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并且随腐解时间增加,微生物碳源代谢的活性潜势,特别是对碳水化合物等易分解碳源的代谢活性潜势显著降低。蓝藻添加量显著影响了秸秆的腐解速率和微生物的碳源代谢功能潜势及其多样性。在腐解30 d内,HBA处理中水稻秸秆腐解速率最高;在腐解30 d后,LBA处理中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最高,而MBA和HBA处理中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最低。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在90d的腐解期内,微生物对多聚物等复杂碳源的分解是促进低蓝藻添加量下秸秆腐解的主要原因,这可能与低氮条件下,微生物的氮挖掘机制有关。本文为促进寒温带稻田中的水稻秸秆腐解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固氮蓝藻 秸秆腐解 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碳、氮及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彦 王豪毅 +3 位作者 司振江 王柏 王占浩 曹程鹏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4,119,共9页
为探究在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试验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采用大田试验,以“龙粳31”为种植品种,设置了控制灌溉(KG)、常规灌溉(CG)和浅晒浅灌溉(QG)3种灌溉模... 为探究在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试验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采用大田试验,以“龙粳31”为种植品种,设置了控制灌溉(KG)、常规灌溉(CG)和浅晒浅灌溉(QG)3种灌溉模式,研究了水稻全生育期内不同灌溉模式下0~60 cm土层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KG模式下水稻产量相对QG模式和CG模式分别提升3.2%和7.7%。KG模式和QG模式耗水情况相较于CG模式分别降低14.2%和10.3%。SOC、DOC和LOC共3种碳素含量变化情况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40~60 cm土层变化幅度较小。不同灌溉模式下,KG模式稻田土壤中SOC相对QG模式和CG模式分别降低4.9%和9.1%,DOC相对降低3.8%和4.1%,LOC含量相对降低12.3%和13.6%。3种灌溉模式下NH_(4)^(+)-N含量两次变化拐点均出现在分蘖期以及抽穗开花期,KG模式和QG模式下NH_(4)^(+)-N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小于CG模式;NO_(3)^(-)-N含量变化拐点与NH_(4)^(+)-N变化情况相似,NH_(4)^(+)-N含量在浅层变化较为明显,KG模式NH_(4)^(+)-N含量增多了3.3%和9.8%。节水灌溉模式下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质,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固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水稻 灌溉模式 土壤有机碳 活性碳组分 铵态氮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O_(2)@稻壳炭在胶体铅炭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刘一杰 霍心广 +1 位作者 王佳兴 熊源泉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7-1226,共10页
目前,传统胶体铅酸电池较低的能量密度和负极表面的不可逆硫酸盐化严重限制其发展。MnO_(2)@稻壳炭(RHAC)能够加快电化学反应中的离子传输速度,并为Pb与PbSO4之间的转化提供额外的反应场所。MnO_(2)@RHAC具有空间位阻作用更强的独特三... 目前,传统胶体铅酸电池较低的能量密度和负极表面的不可逆硫酸盐化严重限制其发展。MnO_(2)@稻壳炭(RHAC)能够加快电化学反应中的离子传输速度,并为Pb与PbSO4之间的转化提供额外的反应场所。MnO_(2)@RHAC具有空间位阻作用更强的独特三维结构,可作为异质材料有效抑制硫酸盐化。将MnO_(2)@RHAC加入到负极活性物质中,实现了胶体铅炭电池良好的电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nO_(2)@RHAC的加入可使电池的容量得到有效提升;在高倍率部分荷电状态下,循环寿命相较于对照组提升了6.43倍,达到了20520次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铅炭电池 二氧化锰 稻壳炭 高倍率部分荷电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结构和土壤固碳增汇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芦燕 魏倩倩 +5 位作者 徐青山 张耿苗 赵钰杰 伍少福 张均华 朱春权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121,共8页
为了探究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结构和土壤固碳增汇能力的影响,分别设置无氮肥对照(CK)、常规施肥(T1)、减氮10%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减氮20%配施生物有机肥(T3)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T3... 为了探究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结构和土壤固碳增汇能力的影响,分别设置无氮肥对照(CK)、常规施肥(T1)、减氮10%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减氮20%配施生物有机肥(T3)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T3)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稻氮利用效率。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nm土壤团聚体(大团聚体)的比例,降低了<0.25 nm土壤团聚体(小团聚体)的比例,并显著增加了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时,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中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和比例,增加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但是降低了其在土壤中的比例。T2和T3处理同时增加了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细菌和固碳菌的丰度。因此,水稻生产中可通过施加生物有机肥来减少氮肥施加、维持水稻产量和保持土壤地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减氮 生物有机肥 固碳增汇 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一步活化联产白炭黑和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研究
7
作者 陈煊 齐鹏刚 +1 位作者 苏银海 熊源泉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94-2503,共10页
以稻壳(husk rice,HR)为生物质碳源,碳酸钾(K2CO3)为活化剂,通过一步活化的方法同时制备活性炭与白炭黑,研究工艺参数碱炭比、活化温度等参数以及碱煮过程对活性炭物化特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钾作为活化剂对活性炭蚀刻... 以稻壳(husk rice,HR)为生物质碳源,碳酸钾(K2CO3)为活化剂,通过一步活化的方法同时制备活性炭与白炭黑,研究工艺参数碱炭比、活化温度等参数以及碱煮过程对活性炭物化特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钾作为活化剂对活性炭蚀刻造孔能力优秀,可以大幅改善活性炭的孔隙结构;碱煮对于活性炭影响不大,同时可以联产制备高品质的白炭黑。最佳的工艺参数下制得的A-RHAC,碘吸附值达1282.9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达440.4 mg/g,比表面积达1410.9 m^(2)/g,介孔率达30.28%,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中,A-RHAC的比电容可达177.454 F/g,充放电循环5000次后的比电容保持率达到95.11%,20000次循环后仍达到75.86%,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优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稻壳 活性炭 二氧化硅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稻壳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 被引量:60
8
作者 郭玉鹏 杨少凤 +2 位作者 赵敬哲 王子忱 赵慕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5-338,共4页
以稻壳为原料 ,KOH为活化剂制备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 ,其比表面积超过 30 0 0 m2 /g,且孔径均一 。
关键词 活性炭 稻壳 氢氧化钾 比表面积 吸附剂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活化稻秆制备中孔活性炭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卢辛成 蒋剑春 +2 位作者 孙康 谢新苹 王金表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47,共5页
以稻秆为原料,通过磷酸法活化制备得到了中孔活性炭,并采用氮气吸附、元素分析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稻秆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条件为10 g稻秆,浸渍比3∶1(质量比),在140℃下预活化60 min,活化温度450℃,活化时间60 ... 以稻秆为原料,通过磷酸法活化制备得到了中孔活性炭,并采用氮气吸附、元素分析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稻秆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条件为10 g稻秆,浸渍比3∶1(质量比),在140℃下预活化60 min,活化温度450℃,活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活性炭得率为25%,亚甲基蓝吸附值215 mg/g,碘吸附值835 mg/g,A法焦糖值110%,灰分3.03%,其比表面积为967.7 m2/g,总孔容为1.12 cm3/g,平均孔径为4.6 nm,中孔率可以达到8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中孔活性炭 制备 化学法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稻壳灰制备活性炭的工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卫延安 朱春山 +1 位作者 蔡春 吕春绪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9-33,共5页
对利用稻壳灰与碱反应制备活性炭、水玻璃及白炭黑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 ,筛选出了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 :稻壳灰与KOH配比为 1∶0 .2 2 ,反应时间 4h ,反应压力 0 .6MPa。在此条件下二氧化硅的溶出率为 95 % ... 对利用稻壳灰与碱反应制备活性炭、水玻璃及白炭黑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 ,筛选出了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 :稻壳灰与KOH配比为 1∶0 .2 2 ,反应时间 4h ,反应压力 0 .6MPa。在此条件下二氧化硅的溶出率为 95 % ,硅酸钾的模数为 2 .8~ 3.2 ,白炭黑的白度在 90 %以上。提出了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 ,对产品的应用性能也作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炭化稻壳为原料生产的活性炭、白炭黑及水玻璃质量完全达到了相应的国家标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灰 活性炭 制备工艺 白炭黑 硅酸钾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炭比及活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极微孔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大伟 马腾飞 +2 位作者 田原宇 朱锡锋 乔英云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2,共6页
采用N2吸附、CO2吸附和热重红外联用等技术手段,考察了在KOH活化稻壳炭的过程中碱炭比和活化温度对活性炭极微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碱炭比(0.6︰1~3︰1)和活化温度(640~780℃)下制备的稻壳活性炭,极微孔主要分布在0.42~0.70 n... 采用N2吸附、CO2吸附和热重红外联用等技术手段,考察了在KOH活化稻壳炭的过程中碱炭比和活化温度对活性炭极微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碱炭比(0.6︰1~3︰1)和活化温度(640~780℃)下制备的稻壳活性炭,极微孔主要分布在0.42~0.70 nm。当碱炭比增加时,极微孔孔容先增大后减小;而当活化温度升高时,极微孔孔容呈降低趋势。极微孔率随碱炭比或活化温度的升高而单调递减。在活化温度为640℃、碱炭比为1:1时,可得极微孔孔容为0.149 m L/g、极微孔率达36.3%的微孔活性炭。活性炭的极微孔孔容与其在104 Pa时的CO2吸附量高度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极微孔 KOH 稻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照稻杆制造活性炭 被引量:23
12
作者 彭金辉 张世敏 张利波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8-90,共3页
研究了微波辐照经氯化锌浸渍的稻杆制造活性炭。实验结果表明 ,经微波辐照 8min ,所得活性炭的亚甲基蓝脱色力为 15mL/ 0 .1g ,为国家标准一级品 (LY 2 16- 79)的 1 2 5倍 ,时间仅为传统方法的 1/ 45。
关键词 微波辐照 稻杆 活性炭 氯化锌 浸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秸秆基活性炭对苯酚和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韩彬 薛罡 +1 位作者 荣达 周美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196-3199,共4页
[目的]研究稻草秸秆基活性炭对苯酚和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方法]选用(NH4)2HPO4为活化剂,利用农业废弃物——稻草秸秆为原料,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得3种稻草秸秆基活性炭RN-1、RN-2和RN-3。通过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和Boehm滴定法对其表面... [目的]研究稻草秸秆基活性炭对苯酚和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方法]选用(NH4)2HPO4为活化剂,利用农业废弃物——稻草秸秆为原料,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得3种稻草秸秆基活性炭RN-1、RN-2和RN-3。通过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和Boehm滴定法对其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结果表明,预氧化处理不仅会改变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的含量,也对其比表面积有影响。将活性炭应用于水中的亚甲基蓝和苯酚吸附,活性炭吸附苯酚和亚甲基蓝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RN-3(187.7 mg/g)具有最大的苯酚吸附量,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RN-3(166.35 mg/g)和RN-1(161.00 mg/g)相近。说明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受比表面积和含氧基团的共同影响,含氧基团量的升高不利于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结论]该研究为稻草秸秆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以废制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秸秆 活性炭 化学活化 动力学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提高稻田甲烷氧化活性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杨敏 刘玉学 +2 位作者 孙雪 董达 吴伟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45-151,共7页
为了揭示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根际土壤产甲烷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该文通过1a的田间试验,研究了2种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炭(竹炭和水稻秸秆炭)对水稻根际土壤产甲烷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生物质炭因理化性质的不同,对水稻根际... 为了揭示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根际土壤产甲烷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该文通过1a的田间试验,研究了2种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炭(竹炭和水稻秸秆炭)对水稻根际土壤产甲烷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生物质炭因理化性质的不同,对水稻根际土壤产甲烷活性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别。秸秆炭的输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苗期根际土壤产甲烷活性,而竹炭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对根际土壤产甲烷活性均没有显著性影响。竹炭和秸秆炭不稳定易降解组分含量的差异,使其对稻田土壤产甲烷微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导致稻田根际土壤产甲烷活性响应差别。除抽穗期竹炭处理和成熟期秸秆炭处理,尿素施加并未显著改变生物质炭对根际土壤产甲烷活性的影响趋势。在水稻整个生长期,秸秆炭和竹炭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活性都有促进作用,但只有秸秆炭在苗期和成熟期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尿素对苗期和抽穗期根际土壤甲烷氧化活性有促进作用。与竹炭相比,秸秆炭输入在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提高土壤pH值和电导率EC、以及K、P元素含量等方面更为有效,同时可能是秸秆炭对水稻根际土壤甲烷氧化活性产生显著性促进作用的潜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甲烷 竹炭 水稻秸秆炭 产甲烷活性 甲烷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制活性炭及其对污水中铬的吸附能力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余梅芳 胡晓斌 +1 位作者 姚健萍 朱小英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29,共4页
研究了以稻壳为原料用磷酸活化法制备粉状活性炭的条件,并探讨了稻壳活性炭对水中铬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废弃稻壳在氮气保护下,以每分钟升温10℃的速率加热到400℃进行预炭化,再在800℃条件下活化所制备的活性炭对废水中重金属铬... 研究了以稻壳为原料用磷酸活化法制备粉状活性炭的条件,并探讨了稻壳活性炭对水中铬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废弃稻壳在氮气保护下,以每分钟升温10℃的速率加热到400℃进行预炭化,再在800℃条件下活化所制备的活性炭对废水中重金属铬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这为稻壳的综合利用、提高农副产品的价值及解决环境污染提供了一条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 活性炭 制备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肖小平 唐海明 +5 位作者 聂泽民 郭立君 刘征鹏 汤文光 汪柯 杨光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02-1208,共7页
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覆盖作物,以及科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 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覆盖作物,以及科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分析了黑麦草–双季稻(T1)、紫云英–双季稻(T2)和油菜–双季稻(T3)3种种植模式不同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对土壤耕层(0~20 cm)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对照)相比,T1、T2和T3处理的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均提高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CK。其中,各处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早稻收获时T1、T2和T3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两年平均分别比对照增加6.73%、10.53%和4.79%,晚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增加4.16%、6.20%和2.37%;T1和T2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早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比对照增加10.52%和21.52%,晚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增加11.99%和15.59%。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总的来说,各处理中以紫云英残茬还田的效果为最好,黑麦草和油菜残茬还田的效果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覆盖作物 残茬还田 双季稻 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培肥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志毅 熊桂云 +4 位作者 吴茂前 范先鹏 冯婷婷 巴瑞先 段申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5-412,共8页
为了明确不同外源有机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地力培育的影响,以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为对象,通过2个年度(2016—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有机物(秸秆和有机肥)和耕作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稻麦秸秆还田配合旋耕(SR),稻麦秸秆还田配合翻耕(SP),... 为了明确不同外源有机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地力培育的影响,以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为对象,通过2个年度(2016—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有机物(秸秆和有机肥)和耕作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稻麦秸秆还田配合旋耕(SR),稻麦秸秆还田配合翻耕(SP),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旋耕(MR),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翻耕(MP),秸秆不还田、不施用有机肥、旋耕深度15 cm(CKR)]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成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SR处理能够降低水稻季土壤容重并增加总孔隙度。相比CKR,小麦季SR处理显著增加>0.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量为7.2%。此外,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易氧化有机碳(EOC)主要受耕作与有机物交互作用影响,酸水解有机碳(LPIc和LPIIc)主要受耕作措施的影响,SR处理的土壤EOC和LPIc含量比CKR提高0.3~2.6 g·kg−1。颗粒有机碳(POC)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影响,并且秸秆还田处理POC平均含量高于增施有机肥处理,增加量为0.75 g·kg−1。短期内,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及其交互作用对稳定性有机碳(黑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较小。综上,秸秆还田配合旋耕有助于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EOC、LPIc和P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小麦轮作 秸秆还田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活性有机碳 稳定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炭提取SiO_2及制备活性炭联产工艺 被引量:24
18
作者 方放 周建斌 杨继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84-191,共8页
为了利用气化发电的固体产物稻壳炭,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稻壳炭同时提取二氧化硅及制备活性炭工艺技术,得出优化的工艺条件:质量分数20%的K2CO3溶液与稻壳炭原料的液固比为15mL/g,煮溶温度100℃,煮溶时间3.5h;稻壳炭的炭化温度是450℃... 为了利用气化发电的固体产物稻壳炭,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稻壳炭同时提取二氧化硅及制备活性炭工艺技术,得出优化的工艺条件:质量分数20%的K2CO3溶液与稻壳炭原料的液固比为15mL/g,煮溶温度100℃,煮溶时间3.5h;稻壳炭的炭化温度是450℃,活化温度850℃,活化时间2h;SiO2的陈化温度为3℃、陈化时间3h。此条件下制备的稻壳基活性炭得率39.34%、碘吸附值978.35mg/g、亚甲基兰吸附值12mL/0.1g;二氧化硅得率25.77%、白度89.91%。试验表明该工艺制备出的稻壳基活性炭及二氧化硅产品的质量均达到了国家标准的要求,同时为稻壳炭的高效、无公害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可循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 活性炭 SIO2 稻壳炭 K2C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活性炭电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宋晓岚 段海龙 +4 位作者 王海波 刘汉俊 刘时超 周永鑫 周志海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91-995,1002,共6页
以稻壳为原料,氢氧化钠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进一步将该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组装超级电容器。采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BET)、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分析了不同活化温度对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的影... 以稻壳为原料,氢氧化钠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进一步将该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组装超级电容器。采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BET)、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分析了不同活化温度对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的影响,并利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等方法研究了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800℃活化下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最佳,为2760 m^2/g,孔结构发达。此条件下,在6 mol/L的KOH电解液中,活性炭电容器比电容达267.2 F/g,等效内阻仅2.2Ω,倍率性能好。经过5000次循环后,其电容保持率仍有83.7%,表明该稻壳基活性炭电极具有优异的充放电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 活化温度 活性炭电极 超级电容器 比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肥力的机理 被引量:23
20
作者 佀国涵 袁家富 +5 位作者 彭成林 赵书军 徐大兵 喻永冰 谢媛圆 周剑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68-2176,共9页
【目的】长期稻虾共作是提高稻田肥力的有机生态途径。研究该模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该模式的可持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连续10年(2005—2015)中稻单作和稻虾共作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5年10月中旬水稻... 【目的】长期稻虾共作是提高稻田肥力的有机生态途径。研究该模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该模式的可持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连续10年(2005—2015)中稻单作和稻虾共作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5年10月中旬水稻收获后,按照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层采集土样,分析不同土层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计算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同时分析了与土壤碳、氮和磷代谢有密切关系的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1)相对于中稻单作,稻虾共作显著增加了各土层中TOC、POC和DOC含量,增加30—40 cm土层中MBC含量以及10—40 cm土层中EOC含量;2)稻虾共作显著提高了10—30 cm土层中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碳库管理指数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中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了52.7%和58.2%;3)稻虾共作模式下,0—20 cm土层中小于0.053 mm粉-黏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而在20—3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4)与中稻单作相比,稻虾共作土壤脲酶活性在10—20 cm土层显著降低了16.7%,而在20—30 cm土层纤维素酶活性显著提高了28.0%;5)除DOC外,TOC、POC、MBC与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长期稻虾共作提高了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特别是提高了20—30 cm土层纤维素酶活性,促进了根茬等有机物的分解,提高了该层次各粒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加大了水稻根系的下扎深度,改善了固持速效养分的能力,从而提升了稻田土壤生物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