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notations and Internal Cultural Meanings of Chinese Jade in Chu Culture at Pre-Qin Period
1
作者 Li Zhongyu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5-319,共5页
The thesis conducts its analysi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u state of Pre-Qin period in ancient China.The culture of Chu,usually focusing on ceremony sacrifice and several other activities,p... The thesis conducts its analysi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u state of Pre-Qin period in ancient China.The culture of Chu,usually focusing on ceremony sacrifice and several other activities,presen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Actually,the jade artifact at that time shows cultural features both at artistic and spiritual level and bears promin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like national spirit of solemnness and generosity.Chinese jade of Chu state of Pre-Qin period due to its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meanings,poses to be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shows artistic and national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jade culture and can directly influenc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内涵 楚文化 中国 社会文化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 玉器 文化特征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早期官吏管理制度的流变及特征
2
作者 蒋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32,共6页
官吏管理是古代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已有官吏任命、监察和迁转的明确记录,它们在世卿世禄制下展开,多依赖血缘宗法、礼仪盟誓维持,是一种松散的管理模式。春秋战国官僚制度萌芽,官吏管理表现出鲜明的功利实用色彩。秦延续功利至上... 官吏管理是古代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已有官吏任命、监察和迁转的明确记录,它们在世卿世禄制下展开,多依赖血缘宗法、礼仪盟誓维持,是一种松散的管理模式。春秋战国官僚制度萌芽,官吏管理表现出鲜明的功利实用色彩。秦延续功利至上的传统,完成了兼并天下的大业,但只重功利不重道德教化的选人用吏做法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汉承秦制,又矫正了秦朝弊端,提倡能德并重。汉代官吏管理各环节基本形成,并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汉代的官吏管理具有能德并重、分类分层、制度性与灵活性结合、极其追求效率等特点。汉代的官吏管理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秦汉 官吏管理 制度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时期秦国儒学发展探微
3
作者 赵虹波 史党社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秦人立国较晚,地处西北边陲,长期受夷狄风俗的影响。但是秦人上层统治者自秦立国开始,就积极学习周人的礼乐文明,传世文献以及秦墓的器物都可以证明。儒学自产生就与秦国有着重要的联系,孔子不仅关注秦国政治,同时秦国也有学者师从孔子... 秦人立国较晚,地处西北边陲,长期受夷狄风俗的影响。但是秦人上层统治者自秦立国开始,就积极学习周人的礼乐文明,传世文献以及秦墓的器物都可以证明。儒学自产生就与秦国有着重要的联系,孔子不仅关注秦国政治,同时秦国也有学者师从孔子,并将儒学带回秦地。儒学在秦国发展的转折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虽是儒学发展的挫折,但也并未消除儒学在秦国的影响。秦国官吏阶层有类儒学性质的为官守则等新出土文献、变法核心地区雍城考古的发现足以说明这一观点,商鞅变法后,礼乐传统与儒学在秦国仍有发展。无论是荀子入秦考察,还是《吕氏春秋》的编纂,亦或是李斯的思想背景与具体政治实践,儒学因素均比较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秦国 儒学 礼乐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时期生态文化述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成俊 刘子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筚路蓝缕、开疆扩土、探索生态环境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早期阶段。在该阶段,中华大地优越的生境保证了先民的稳态延续,而先民在与纷繁的自然环境互动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生态文化。如钻木取火和...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筚路蓝缕、开疆扩土、探索生态环境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早期阶段。在该阶段,中华大地优越的生境保证了先民的稳态延续,而先民在与纷繁的自然环境互动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生态文化。如钻木取火和刀耕火种提高了生计水平,治水保卫了生境安全,历法和节气提高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掌握,生态保护律法减小了对环境的破坏力度,专门的生态论著则使生态保护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等。而其中蕴含的敬畏自然、艰苦探索、遵德循礼、居安思危的生态理念维护了先秦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生态文化尽管历史久远,但是仍对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了诸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生境 生态文化 生态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错地带的变迁及特点
5
作者 李春梅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6,共7页
先秦时期,长城以南、黄河中下游以北地区是北方各族与华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发生地。这一区域具有开放包容、丰富多元的文化样态及其文化积淀,并呈现出局部稳定和整体波动的变迁过程。近两千年的交往互动,使各民族及其文化发展都... 先秦时期,长城以南、黄河中下游以北地区是北方各族与华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发生地。这一区域具有开放包容、丰富多元的文化样态及其文化积淀,并呈现出局部稳定和整体波动的变迁过程。近两千年的交往互动,使各民族及其文化发展都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为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多民族的融合奠定了深厚的经济、政治、人文基础。到战国中后期,秦赵燕长城修筑后,该区域皆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北方地区 民族交错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代里制性质索隐 被引量:1
6
作者 臧知非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6,共13页
西周里之民居单位说和度制单位说各有依据,但各执一偏。从国家形态和社会结构层面考察,在西周宗族城邦时代,里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民居单位和土地管理单位的统一体;里君由贵族担任,是国家政务官,既治民亦治地,而以治民为主。随着... 西周里之民居单位说和度制单位说各有依据,但各执一偏。从国家形态和社会结构层面考察,在西周宗族城邦时代,里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民居单位和土地管理单位的统一体;里君由贵族担任,是国家政务官,既治民亦治地,而以治民为主。随着宗族城邦向领土国家转变,国野之别消弭,原隶属统治宗族由宗主支配的农夫、土地逐步隶属国家,里在国家行政结构中的地位下沉,“书社”即这一过程的历史体现,而非史家认为的农村公社。至战国,领土国家形成,宗族血缘关系从国家行政中剥离,新型户籍制度形成,国家直接控制编户和土地,以人量地、以地治民、人地合一控制体系法典化,里成为人地并治并以治民为主以保证国家赋役最大化的基层行政单位。西汉授田制瓦解,里蜕变为基层民居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国家形态 人地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先秦时期动物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7
作者 董宁宁 朱旭初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4-172,共9页
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上海地区先秦时期考古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目前,上海出土动物遗存且经过不同程度研究的遗址共有七处,动物遗存数据的再分析显示,从马家浜文化时期到马桥文化时期,上海地区先民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环境中的野生动物资... 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上海地区先秦时期考古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目前,上海出土动物遗存且经过不同程度研究的遗址共有七处,动物遗存数据的再分析显示,从马家浜文化时期到马桥文化时期,上海地区先民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环境中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小规模地饲养家猪、家犬作为肉食资源的补充。其中,在良渚文化时期,家猪饲养业稍有加强,但整体依然以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为主。上海动物资源利用的特征和历时性变化反映出了长江下游地区先秦时期先民典型的生计方式。在今后的动物考古研究中,新发现的数据及时公布、联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进行区域性讨论、同时引入更多样化的科技分析手段,将为进一步解读上海先民的动物资源利用情况、人地关系变化提供更多视角和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动物考古 先秦时期 长江下游地区 生计方式 动物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化与融合:晋西南先秦人群颅骨形态的亲缘关系矩阵模型分析
8
作者 凌亮优 李楠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128,共8页
本文利用亲缘关系矩阵模型对852例先秦时期颅骨数据进行分析,将晋西南地区人群遗传结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西周时期,该地区存在数支不同人群,其中包括来自北方狄人与中原商人的遗传成分;春秋时期,区域人群交融与文化整合同步,狄人遗传... 本文利用亲缘关系矩阵模型对852例先秦时期颅骨数据进行分析,将晋西南地区人群遗传结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西周时期,该地区存在数支不同人群,其中包括来自北方狄人与中原商人的遗传成分;春秋时期,区域人群交融与文化整合同步,狄人遗传成分流入增加;战国时期,该地区居民主要延续了本土遗传成分,但在部分遗址也显示出强烈的关中秦人影响,可能与该时期秦人的东扩有关。亲缘关系矩阵模型揭示了晋西南先秦人群演化与历史进程的关联,提供了先秦人群融合的体质人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南 先秦时期 亲缘关系矩阵模型 颅骨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出土早期天河石研究
9
作者 马光年 先怡衡 于春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5,共8页
天河石作为一种蓝绿色宝石,在中国有着较长的使用历史。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早期天河石制品的发现地点、分布范围、器类、使用与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对现有考古发现中天河石制品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发现中国对天河石的使用始于东北,在东北地区... 天河石作为一种蓝绿色宝石,在中国有着较长的使用历史。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早期天河石制品的发现地点、分布范围、器类、使用与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对现有考古发现中天河石制品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发现中国对天河石的使用始于东北,在东北地区集中出土且长期存在,是一种典型的东北区域宝石品种,中国先秦时期天河石存在由东北向西、向南传播的趋势,该研究为探讨东北地区的玉文化内涵,并通过天河石文物窥视不同地区与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天河石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洛南河口绿松石矿遗址调查报告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李延祥 先怡衡 +4 位作者 陈坤龙 杨岐黄 邵安定 张登毅 谭宇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17,55,共8页
河口矿业遗址位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河沿岸。2010~2015年,北京科技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河口遗址周边进行了数次调查,发现了10处古代开采绿松石的洞穴遗址。这批洞穴规模较大,采集到的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石器和陶片。遗址中采集的石... 河口矿业遗址位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河沿岸。2010~2015年,北京科技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河口遗址周边进行了数次调查,发现了10处古代开采绿松石的洞穴遗址。这批洞穴规模较大,采集到的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石器和陶片。遗址中采集的石锤为一种古代的采矿工具,洞穴内发现的蓝色矿石经过定性分析,确认为绿松石,因此判断这批洞穴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矿业遗址。从发现的陶片、开采工具的年代以及碳十四测年等资料判断,其开采年代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延续到春秋时期。唐宋时期仍有使用,但不能确定是否与矿石开采有关。河口古代绿松石矿业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早期绿松石的开采、使用、流通及来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遗址 绿松石矿 石锤 先秦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体育竞赛的历史文化研究——以先秦射礼竞赛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波 姚颂平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6-81,共6页
通过对先秦两汉88部原典著作的全文检索以及部分甲骨文、金文资料,考察先秦时期的射礼竞赛,并从体育竞赛构成条件———参赛者、裁判员、竞赛场地、竞赛规则、竞赛结果的角度,对射礼竞赛进行了历史梳理和意义解读。研究认为,中国商代已... 通过对先秦两汉88部原典著作的全文检索以及部分甲骨文、金文资料,考察先秦时期的射礼竞赛,并从体育竞赛构成条件———参赛者、裁判员、竞赛场地、竞赛规则、竞赛结果的角度,对射礼竞赛进行了历史梳理和意义解读。研究认为,中国商代已出现射礼竞赛的雏形,至两周时期发展为与当代体育竞赛性质相同的射礼赛会,其兴盛程度不亚于古希腊竞技会,甚至不输当今体育赛事;其人员、场地、器具、规则完备,竞赛组织化程度高,文化教育价值丰富。从儒家哲学思想中提炼出的"以德引争"竞赛观,可以展现中国古代体育竞赛的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先秦时期 体育竞赛 射礼赛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时期国家安全思想述论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伟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8,156,共27页
尽管先秦时期没有出现“国家安全”这样的术语,但是随着中国早期国家结构与天下秩序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先秦时期的国家安全思想也已经初具雏形。政治安全思想可以概括为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正名奉法,殊途同归;以内驭外... 尽管先秦时期没有出现“国家安全”这样的术语,但是随着中国早期国家结构与天下秩序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先秦时期的国家安全思想也已经初具雏形。政治安全思想可以概括为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正名奉法,殊途同归;以内驭外,召远修近。经济安全思想可以概括为富民利民,恒产安国;重农抑商,务本利国;开源节流,裕民足国。军事安全思想可以概括为重视国防,强化军备;用兵有道,谋略制胜;文武结合,法纪强军。社会安全思想可以概括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敦行教化,家国和谐;储粮备荒,稳定社会。先秦时期的国家安全思想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基本特点大致可概括为天人合一,敬天重民;内外兼备,家国并重;以德为尊,以和为贵;战争如疾,谋略至上。先秦时期的国家安全思想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来国家安全思想的基调,其中有不少内容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国家安全思想 政治安全 经济安全 军事安全 社会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的“圣人崇拜”与诸子之称“经”——兼论中国文化主流为人文信仰 被引量:8
13
作者 姜广辉 程晓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3,共9页
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为此,孔子... 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为此,孔子及先秦诸子另辟蹊径倡导"圣人崇拜"。在先秦文献中,"圣人"概念包括掌握国家政治、军事权力的君王和大臣(如武王、周公),也包括那种以其思想学说救世的布衣之士。出现这种将"圣人"范围扩大到民间无身份人士的现象,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绕开了那些垄断宗教资源的天子、诸侯、宗子们,而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来实现他们"救世"的宏伟目标。始于春秋末期的"圣人崇拜"思潮正是中国经学孕育的温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宗教 圣人崇拜 先秦诸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时期射箭运动教育规制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亚婷 罗时铭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5,13-15,共5页
在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考古发现,认为:由于社会对射箭人才的广泛需求,导致了射箭运动成为先秦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学在官府"的背景下,围绕学校射箭教育的问题,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规范,包括射箭礼仪... 在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考古发现,认为:由于社会对射箭人才的广泛需求,导致了射箭运动成为先秦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学在官府"的背景下,围绕学校射箭教育的问题,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规范,包括射箭礼仪、射箭技能、射箭场所、射箭师资等等。这不仅推动了当时学校射箭运动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独特的射箭教育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射箭运动 教育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时期齐鲁武术文化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强 张胜利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0-63,共4页
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方法,对齐鲁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其渊源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基于齐鲁不同的自然人文环境及统治者殊异的经营方略,从而形成因循守成而崇文重礼的鲁文化与务实革新而尚武的齐文化;儒家文化成为鲁文化的核心,对武术的伦理... 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方法,对齐鲁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其渊源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基于齐鲁不同的自然人文环境及统治者殊异的经营方略,从而形成因循守成而崇文重礼的鲁文化与务实革新而尚武的齐文化;儒家文化成为鲁文化的核心,对武术的伦理、民族与国家意识培育影响至深;兵学文化是齐文化的精魂,成为武术技击理论探索的渊薮;齐、鲁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一体化为独具特色的齐鲁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成为齐鲁武术乃至中华武术汲取理论养分的上源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鲁文化 齐文化 齐鲁地域 先秦时期 体育史 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子百家对中国古代体育人才认知及现代启示 被引量:5
16
作者 董雷 崔国文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8-132,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先秦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对于体育人才的评价与社会定位。主要结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从各自的学说出发,对当时体育人才的认识各不相同。儒家重德轻力,力士社会地位较低;法家重法轻德,能者被视为无益之民;兵家、墨家...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先秦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对于体育人才的评价与社会定位。主要结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从各自的学说出发,对当时体育人才的认识各不相同。儒家重德轻力,力士社会地位较低;法家重法轻德,能者被视为无益之民;兵家、墨家以劳殿赏,重视军事体育人才,其总体呈现出时代性、实用性与局限性的特点。对现代启示:体育功能与时俱进;体育人才发展多元化;建立全面的体育人才认知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古代体育 先秦时期 诸子百家 体育人才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算数书》初探 被引量:36
17
作者 邹大海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3-205,共13页
通过分析《算数书》的体例和结构,对照《算数书》 与《九章算术》,并结合其他文献和社会背景进行考察,得出以下结论:《算数书》是至少 有两个来源的撮编之书,它与《九章算术》没有直接的文本影响关系,它们在先秦可以追溯 到共同... 通过分析《算数书》的体例和结构,对照《算数书》 与《九章算术》,并结合其他文献和社会背景进行考察,得出以下结论:《算数书》是至少 有两个来源的撮编之书,它与《九章算术》没有直接的文本影响关系,它们在先秦可以追溯 到共同的来源,《九章算术》的主要方法产生于先秦,《算数书》是利用某种后来演变为《 九 章算术》主要来源的先秦数学著作或其衍生本的数学方法并结合下层官吏管理的实际而编成 的作品。《算数书》有助于确立先秦至秦汉实用算法式数学发展演变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数书》 《九章算术》 先秦 秦朝 汉代 数学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工匠的文化形象 被引量:18
18
作者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9,共7页
上古时代,工匠是除巫职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专业阶层,它们在某些职事上与巫相同,都以规矩为符号,因此被认为有神秘性特点,有权谏诫君王。春秋战国时期,工匠的"艺事"又被视为"道"的体现。先秦史书中记载的工匠有垂、... 上古时代,工匠是除巫职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专业阶层,它们在某些职事上与巫相同,都以规矩为符号,因此被认为有神秘性特点,有权谏诫君王。春秋战国时期,工匠的"艺事"又被视为"道"的体现。先秦史书中记载的工匠有垂、奚仲、傅说、匠庆等,他们艺事精湛,地位崇高,行谏诫之责。《墨子》指责公输班"重技轻义",显示了墨家对工匠超越性传统的坚持;《庄子》中的工匠多为得道者或谏诫者形象。这些工匠在谏诫时则往往以自己的技艺设喻,体现了"执艺事以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工匠 “艺事” 谏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时期的牧草栽培利用考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陶雅 孙启忠 +4 位作者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李达 王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0-210,共11页
采集、渔猎和畜牧是人类在原始社会中最主要的3种谋生方式,由渔猎和畜牧进化到植物栽培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折。在原始社会,牧畜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男子由渔猎中发明了牧畜的事业,随着牧畜的发展,对草料的需求量也增加,就产生了刍秣... 采集、渔猎和畜牧是人类在原始社会中最主要的3种谋生方式,由渔猎和畜牧进化到植物栽培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折。在原始社会,牧畜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男子由渔猎中发明了牧畜的事业,随着牧畜的发展,对草料的需求量也增加,就产生了刍秣的栽培。因牧畜时代所养牲畜渐多,刍秣之需要亦愈切,当先民们偶然发现积存牧草之处长出了新的牧草,无形中产生了种植的观念,并逐渐由观察尝试而获得了种植的知识,最初种植牧草是圈一定的地,以野生植物加以培植当做牧草,因而发现了适于人类食用的谷粟。由此可见,禾黍菽麦的种植是在牧畜刍秣种植中发现和发展起来的。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畜牧业比较发达,卜辞中出现了刍牧刍秣的记载。马在商周时代是一种重要的家畜,人们要用粮食谷子等来饲喂。郭沫若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指出,在中国的文字上最初的田字不是后来的禾黍粟麦的田,而是供刍秣狩猎的田,刍秣的田,也就是最早的种植是以牧畜为对象的刍秣。从《诗经》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刍秣种植利用的现状,如《诗经·小雅·鸳鸯》中的"乘马在厩,秣之摧之"。由此可知我国用谷物喂马起源甚古,另一方面也看出,我国进行牧草加工渊源甚是久远。在西周我国就将火引入了草地的生态管理中,《周礼·夏官·牧师》有记载"孟春焚牧"。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天志上》有"莫不犓牛羊"的记载,在鲁国设有主管主苑囿刍牧之吏为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刍秣 刍牧 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的君子威仪与“周文”之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付林鹏 张菡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103,共8页
威仪是先秦贵族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状态,其着眼点在于区分君臣之名分,内容则不止于仪容举止和精神面貌一面,还包括君子的德政行为。因而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威仪作为一种政治礼仪形式,成为"周文"的外在呈现方式。周人正是... 威仪是先秦贵族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状态,其着眼点在于区分君臣之名分,内容则不止于仪容举止和精神面貌一面,还包括君子的德政行为。因而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威仪作为一种政治礼仪形式,成为"周文"的外在呈现方式。周人正是通过对君子威仪的观察,来反思"周文"所蕴含的价值系统,以实现其在政治文化中的实际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威仪 君子人格 周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