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基膦酸型螯合树脂吸附Ce(Ⅳ)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宋宽秀 李晓云 +2 位作者 颜秀茹 王建萍 赵海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1-124,共4页
测定了氨基膦酸型螯合树脂 (D4 12 )对 Ce( )的吸附容量 ,讨论了溶液 p H、粒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测得了不同粒径的树脂的吸附速率常数 ,判断其吸附控制类型为孔隙扩散限制。并采用红外及化学分析方法 ,推测出 D4... 测定了氨基膦酸型螯合树脂 (D4 12 )对 Ce( )的吸附容量 ,讨论了溶液 p H、粒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测得了不同粒径的树脂的吸附速率常数 ,判断其吸附控制类型为孔隙扩散限制。并采用红外及化学分析方法 ,推测出 D4 12螯合树脂对 Ce( )的吸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磷酸型螯合树脂 铈离子 性能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树脂吸附法对黄芪皂苷Ⅳ富集纯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高越 李翔 +1 位作者 朱臻宇 柴逸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4-336,共3页
目的:进行黄芪药材中黄芪皂苷Ⅳ的富集纯化工艺研究,为大规模制备黄芪皂苷Ⅳ提供借鉴。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器(HPLC-MSD)测定黄芪皂苷Ⅳ含量的方法。对多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的吸附能力进行了筛选,同时考察确定了其吸附容量;... 目的:进行黄芪药材中黄芪皂苷Ⅳ的富集纯化工艺研究,为大规模制备黄芪皂苷Ⅳ提供借鉴。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器(HPLC-MSD)测定黄芪皂苷Ⅳ含量的方法。对多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的吸附能力进行了筛选,同时考察确定了其吸附容量;通过对不同比例的乙醇溶液进行最佳洗脱液和洗脱量的选择。结果:HPLC-MSD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工艺筛选最终确定吸附能力最强的D101型作为纯化工艺的大孔树脂,同时确定黄芪皂苷Ⅳ的吸附容量为0.42 mg/g,洗脱液为5倍量70%乙醇。结论:D101型大孔树脂对黄芪皂苷Ⅳ的精制程度效果较好,能提高黄芪皂苷Ⅳ的纯度,并为分析总皂苷的组成提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黄芪皂苷 大孔树脂 色谱法 高效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860树脂对V(Ⅳ)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段继华 包申旭 +1 位作者 张一敏 周嘉郁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2-36,共5页
研究D860阳离子交换树脂对V(Ⅳ)的吸附性能,进行pH、平衡吸附时间、温度和V(Ⅳ)初始浓度试验,分析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以及等温吸附模型,同时研究了共存杂质离子对D860树脂吸附V(Ⅳ)的影响。结果表明,D860树脂吸附V(Ⅳ)的最... 研究D860阳离子交换树脂对V(Ⅳ)的吸附性能,进行pH、平衡吸附时间、温度和V(Ⅳ)初始浓度试验,分析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以及等温吸附模型,同时研究了共存杂质离子对D860树脂吸附V(Ⅳ)的影响。结果表明,D860树脂吸附V(Ⅳ)的最佳pH为2.5,吸附平衡时间为8h,吸附量随温度、V(Ⅳ)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吸附过程的ΔH=3.78kJ/mol、ΔS=49.44J/(mol·K)、ΔG298K=-10.95kJ/mol;拟一级、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均可以较好地解释吸附过程,吸附过程速率主要受颗粒扩散控制,表观吸附活化能为23.76kJ/mol;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V/Al、V/P、V/Fe的分离因数均大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树脂 D860 Ⅴ() 吸附 分离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Ⅳ型车载储氢气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4
作者 陈明和 胡正云 +3 位作者 贾晓龙 杨强 沈安磊 徐恪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9-50,共12页
氢燃料电池汽车(FCV)以其零排放的特点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用于存储高压氢气的储氢气瓶是燃料电池汽车必不可少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归纳了Ⅳ型储氢气瓶研发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难点,包括内胆原材料选型及成型工艺、密封结构设计、树脂... 氢燃料电池汽车(FCV)以其零排放的特点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用于存储高压氢气的储氢气瓶是燃料电池汽车必不可少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归纳了Ⅳ型储氢气瓶研发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难点,包括内胆原材料选型及成型工艺、密封结构设计、树脂改性研制、轻量化设计与纤维缠绕,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车载储氢气瓶 复合材料 塑料内胆 缠绕成型 树脂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含氨基和吡啶基功能性聚合物对Ir(Ⅳ)、Ru(Ⅳ)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义镛 杨元法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8,共8页
五种含氨基及吡啶基功能性聚合物:2,6-二氨基吡啶树脂(DAPR),2-氨基甲基吡啶树脂(2-AMPR),2-氨基吡啶树脂(2-APR),3-氨基吡啶树脂(3-APR),4-氨基吡啶树脂(4-APR)对Ir(Ⅳ)和Ru(Ⅳ)的最佳吸附酸度均为0.1mol HCl/L、对Ir(Ⅳ)的吸附容量分... 五种含氨基及吡啶基功能性聚合物:2,6-二氨基吡啶树脂(DAPR),2-氨基甲基吡啶树脂(2-AMPR),2-氨基吡啶树脂(2-APR),3-氨基吡啶树脂(3-APR),4-氨基吡啶树脂(4-APR)对Ir(Ⅳ)和Ru(Ⅳ)的最佳吸附酸度均为0.1mol HCl/L、对Ir(Ⅳ)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200、786、480、500和381mgIr(Ⅳ)/g树脂,其吸附摩尔比(离子/功能基)分别为2.11,1.20,0.67,0.81,0.59。对Ru(Ⅳ)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46,249,177,140,188mgRu(Ⅳ)/g树脂,其吸附摩尔比分别为0.49,0.72,0.47,0.43,0.56。树脂对Ir(Ⅳ)的表现吸附活化能分别为27.7±1.4,33.9±0.5,37.0±1.0,37.1±2.9,39.7±4.5kJ/mol。25℃时对Ir(Ⅳ)吸附的分配系数Kd分别为37.5×10~3,14.8×10~3,8.2×10~328.4×10~3,40.1×10~3 mL/g,吸附热焓(除2-AMPR外)均为零。这五种树脂对Tr(Ⅳ)的吸附摩尔比均大于相应的Ru(Ⅳ)。树脂吸附Ir(Ⅳ)前后的红外谱图表明有氨基吡啶功能基特征峰的消失和Ir-Cl键吸收峰在290或310cm^(-1)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吡啶树脂 吸附 活化能 热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Ⅳ类洞型设计树脂直接修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许海平 邢路 苏勤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50-153,158,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Ⅳ类洞型设计树脂直接修复后在正中和前伸2种载荷状态下树脂和牙体界面的应力分布状况。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建立上颌中切牙的三维实体模型并预备成Ⅳ类洞,洞缘分别设计成1mm和2mm斜面、沟槽、阶梯状沟槽4种固位形树脂... 目的研究不同Ⅳ类洞型设计树脂直接修复后在正中和前伸2种载荷状态下树脂和牙体界面的应力分布状况。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建立上颌中切牙的三维实体模型并预备成Ⅳ类洞,洞缘分别设计成1mm和2mm斜面、沟槽、阶梯状沟槽4种固位形树脂修复的模型,对照组不做特殊固位形。分别在牙冠舌侧切1/3与中1/3交界处和牙冠切缘偏舌侧,加载与牙体长轴呈45°的力,大小100N,分析各组模型树脂和牙体界面的Von Mises值及应力分布状况。结果前伸时,树脂和牙体界面的应力值明显大于正中,而此时斜面设计界面的应力值比沟槽组稍小,但沟槽设计时应力分布比斜面组更均匀。结论从应力角度考虑,2种预备方法各具优势,但前伸时树脂和牙体界面的应力值明显大于正中,因此树脂直接修复切角缺损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前牙对刃啃咬硬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类洞 牙窝洞制备 复合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螯合树脂对钒(Ⅳ)离子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慧敏 陈惠 +1 位作者 司士辉 邓春艳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0,37,共4页
研究了某螯合树脂A对钒(Ⅳ)离子的吸附行为,考察了pH值、树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钒标准溶液浓度对静态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4、树脂用量1.0g、反应时间4h、温度60℃条件下,螯合树脂A对钒(Ⅳ)的吸附量为184.2mg/g... 研究了某螯合树脂A对钒(Ⅳ)离子的吸附行为,考察了pH值、树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钒标准溶液浓度对静态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4、树脂用量1.0g、反应时间4h、温度60℃条件下,螯合树脂A对钒(Ⅳ)的吸附量为184.2mg/g。对螯合树脂A的解吸、共存阳离子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合树脂A 吸附行为 钒()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751螯合树脂吸附酸性溶液中钒(Ⅳ)离子的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小慧 李望 朱晓波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862-3870,共9页
用螯合树脂D751吸附酸性溶液中的钒(Ⅳ)离子,考察溶液pH、钒初始浓度、温度及杂质离子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吸附等温线及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探讨吸附机理。结果表明:D751树脂对酸性溶液中的钒(Ⅳ)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最大... 用螯合树脂D751吸附酸性溶液中的钒(Ⅳ)离子,考察溶液pH、钒初始浓度、温度及杂质离子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吸附等温线及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探讨吸附机理。结果表明:D751树脂对酸性溶液中的钒(Ⅳ)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量为78 mg/g),钒吸附率保持在80%以上,同时铁吸附率保持在20%以下,表明D751树脂适合用于酸性钒(Ⅳ)溶液的钒铁分离。酸性溶液中D751树脂吸附钒是自发吸热过程,熵增为驱动力。朗缪尔等温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表明D751树脂吸附钒是单分子层吸附。D751树脂吸附钒的过程受内扩散与液膜扩散协同控制。根据吸附前后D751树脂红外光谱变化推测其吸附机制为:树脂表面双羧基官能团与溶液中钒酰基阳离子形成稳固的配位键,钒离子成功地被吸附在树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 螯合树脂 吸附 钒() 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板栗壳色素树脂吸附土壤中Pb( Ⅱ )研究
9
作者 黄剑 白清瑞 +2 位作者 王艳萍 韩睿昕 潘颖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8期79-83,共5页
以板栗壳色素为原料,制备了聚丙烯酸/板栗壳色素树脂,并将其应用于对土壤中Pb(Ⅱ)的吸附,通过盆栽模拟重金属污染土壤试验,研究土壤中Pb(Ⅱ)、聚丙烯酸/板栗壳色素树脂对大蒜生长的影响以及该合成树脂对Pb(Ⅱ)胁迫下大蒜的生长及生理特... 以板栗壳色素为原料,制备了聚丙烯酸/板栗壳色素树脂,并将其应用于对土壤中Pb(Ⅱ)的吸附,通过盆栽模拟重金属污染土壤试验,研究土壤中Pb(Ⅱ)、聚丙烯酸/板栗壳色素树脂对大蒜生长的影响以及该合成树脂对Pb(Ⅱ)胁迫下大蒜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土壤中低浓度Pb(Ⅱ)促进大蒜生长,高浓度则转为抑制作用,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效应。树脂用量为1.5 g/kg处理时,大蒜达到最佳生长状态,随着树脂用量的增大,大蒜生长受到抑制作用。施用该树脂后,当合成底物配比m_(板栗壳色素):m_(丙烯酸)=0.128时,株高、根长、鲜重与干重分别为对照组的1.73、2.96、2.45和1.71倍,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79、1.44、2.83倍,相比较于对照组,大蒜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均得到提高,较好地缓解Pb(Ⅱ)土壤对大蒜生长的胁迫。因此,聚丙烯酸/板栗壳色素树脂具有作为重金属Pb(Ⅱ)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剂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板栗壳色素树脂 吸附 Pb(Ⅱ)土壤 大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层树脂相吸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锡(Ⅳ)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公宣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3-114,共2页
提出了薄层树脂相光度法测定锡的操作条件。采用在 0 .1 mol· L-1的 HCl介质中 ,以水杨基荧光酮 ( SAF)为显色剂 ,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测定锡。灵敏度比溶液光度法提高 80倍。除As( )、Sb( )、Fe( )外 ,其余共存离子基本无干... 提出了薄层树脂相光度法测定锡的操作条件。采用在 0 .1 mol· L-1的 HCl介质中 ,以水杨基荧光酮 ( SAF)为显色剂 ,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测定锡。灵敏度比溶液光度法提高 80倍。除As( )、Sb( )、Fe( )外 ,其余共存离子基本无干扰。测定了天然水中锡 ,加标回收率为 93%~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树脂相 吸光光度法 测定 天然水 阴离子交换树脂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水性丙烯酸树脂乳液的制备和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利敏 宋晓宇 +1 位作者 程森祥 陈彤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7,共9页
采用低玻璃化转变温度、高分子量的丙烯酸树脂乳液与高玻璃化转变温度、低分子量的丙烯酸树脂分散体混合的方式,制备了无交联剂水性丙烯酸树脂复合乳液,用于彩印包装纸与塑料薄膜的热复合。以丙烯酸、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酸羟乙酯... 采用低玻璃化转变温度、高分子量的丙烯酸树脂乳液与高玻璃化转变温度、低分子量的丙烯酸树脂分散体混合的方式,制备了无交联剂水性丙烯酸树脂复合乳液,用于彩印包装纸与塑料薄膜的热复合。以丙烯酸、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酸羟乙酯等为原料,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相对分子质量(1.48~1.84)×10^(5)、玻璃化转变温度(T_(g))﹣20~﹣40℃的丙烯酸酯乳液。以丙烯酸、丙烯酸丁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单酯等为原料,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相对分子质量(1.34~1.65)×10^(4)、T_(g) 20~45℃、软化点80~105℃的固体树脂,进一步采用自乳化方法将固体树脂制备成树脂水分散体。考察了不同Tg的丙烯酸酯乳液与水分散体以不同比例混配后的乳液混合体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T_(g)为﹣27.6℃的丙烯酸酯乳液与Tg为28.2℃固体树脂的分散体以质量比8:2混合后,用于PET膜-黑色印刷纸的热复合,剥离强度达到5.6 N/25 mm,持粘性达270 h,可以充分满足覆膜材料的附着力和耐压纹等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树脂乳液 树脂水分散体 热覆膜 剥离强度 持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溶剂氟化聚丙烯酸酯/环氧树脂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凡宝 徐祖顺 易昌凤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涂层的疏水性和耐腐蚀性,设计了一种具有环氧基团的无溶剂氟化聚丙烯酸酯(PFEMA)来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FESEM)、水接触角(CA)、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无溶剂氟化聚丙烯酸...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涂层的疏水性和耐腐蚀性,设计了一种具有环氧基团的无溶剂氟化聚丙烯酸酯(PFEMA)来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FESEM)、水接触角(CA)、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无溶剂氟化聚丙烯酸酯改性环氧树脂涂层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无溶剂氟化聚丙烯酸酯用量的增加,涂层的水接触角从69°升高至115°;与纯环氧树脂涂层相比,氟化聚丙烯酸酯/环氧树脂涂层的低频阻抗模量更高。此外,随着氟化聚丙烯酸酯在环氧树脂中用量的增加,涂层腐蚀速率减小,在3.5%NaCl溶液中浸泡15 d后复合涂层仍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因此,引入氟化聚丙烯酸酯可以显著增强环氧树脂的防腐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溶剂 氟化聚丙烯酸酯 环氧树脂 防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酸树脂改性聚丙烯酸酯耐磨涂层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懿 鲍艳 +2 位作者 刘一帆 刘超 付娆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6,共7页
针对聚丙烯酸酯皮革涂层耐磨性能不佳的问题,以醇酸树脂预聚物为功能单体,利用醇酸树脂的刚性和多结合位点优势,对聚丙烯酸酯进行改性。采用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DL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凝胶渗透色... 针对聚丙烯酸酯皮革涂层耐磨性能不佳的问题,以醇酸树脂预聚物为功能单体,利用醇酸树脂的刚性和多结合位点优势,对聚丙烯酸酯进行改性。采用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DL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对醇酸树脂改性聚丙烯酸酯的乳液粒径、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表征;同时,对不同醇酸树脂用量下涂层的附着力、铅笔硬度、溶胀率、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进行测试;此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超景深显微镜对其磨损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制备的醇酸树脂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粒径约为106 nm,M_(w)为60994,M_(n)为12703。当醇酸树脂用量为15%时,涂层附着力为0级,铅笔硬度为4H,拉伸强度为5.58 MPa,断裂伸长率为411.09%,涂层耐磨性最佳,且明显优于纯聚丙烯酸酯涂层。醇酸树脂改性后,使其从线型结构转变成为网状结构,从而提升了聚丙烯酸酯皮革涂层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磨涂层 聚丙烯酸酯 醇酸树脂 皮革涂饰 网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膜无铬封闭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琼 李旭勇 +3 位作者 吴宁 夏媛 张东升 王春霞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6,共6页
针对磷化膜重铬酸填充的有毒有害问题,设计开发基于碱溶性聚丙烯酸树脂的无铬封闭液的配方及工艺,以点滴时间为评判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水性树脂种类、碱性助溶剂种类、硅溶胶含量、交联剂种类的影响,确定封闭液的主要组成为聚丙... 针对磷化膜重铬酸填充的有毒有害问题,设计开发基于碱溶性聚丙烯酸树脂的无铬封闭液的配方及工艺,以点滴时间为评判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水性树脂种类、碱性助溶剂种类、硅溶胶含量、交联剂种类的影响,确定封闭液的主要组成为聚丙烯酸树脂PAA671、氨水、硅溶胶、锆交联剂;利用正交试验考察了氨水、硅溶胶、锆交联剂的影响,结果显示硅溶胶含量为最重要因子,其次为锆交联剂。浓缩封闭液组成为17.5 wt.%PAA671、14 wt.%中性硅溶胶、14 wt.%氨水、0.14 wt.%有机锆交联剂,余量为离子水,使用时按2∶5用去离子水稀释;封闭工艺为:试样在封闭液中浸泡2 min,然后在70~85℃下烘干15~3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膜 无铬 封闭 丙烯酸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钠/桑黄菌段复合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溶胀性能研究
15
作者 董志慧 曲楠 +2 位作者 张雪 韩櫂濂 程志强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53,共6页
采用微波辐射加热引发合成聚丙烯酸钠/桑黄菌段复合高吸水树脂(PISSR)。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变量配比方案,优化制备工艺,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桑黄菌段、引发剂、交联... 采用微波辐射加热引发合成聚丙烯酸钠/桑黄菌段复合高吸水树脂(PISSR)。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变量配比方案,优化制备工艺,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桑黄菌段、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分别为丙烯酸的20%、0.60%、0.15%,丙烯酸中和度为85%、微波功率为500 W时,PISSR吸液倍率最大,在蒸馏水中为652.6 g/g,0.9%NaCl溶液中为61.1 g/g;离子类型和电解质浓度是影响PISSR吸液性能的重要因素;PISSR表面粗糙多孔,富含Na、K、Ca元素,同时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以及再溶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菌段 聚丙烯酸钠 高吸水树脂 吸液倍率 保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响应性聚丙烯酸酯分散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帅 宋雨方 +4 位作者 钟炜锋 龚立昊 张学君 王梁彬 张洪吉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8,共9页
为缩短丙烯酸氨基体系高温固化时成膜时间,采用溶液聚合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引入到聚合物链段中,制备具有温度响应性的水性含羟基聚丙烯酸酯二级分散体,并采用氨基树脂作为固化剂对分散体进行高温交联固化。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 为缩短丙烯酸氨基体系高温固化时成膜时间,采用溶液聚合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引入到聚合物链段中,制备具有温度响应性的水性含羟基聚丙烯酸酯二级分散体,并采用氨基树脂作为固化剂对分散体进行高温交联固化。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较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时,聚合物链段的亲水性降低,疏水基团占主导地位,胶束结构坍塌,使聚合物从水中分离出来,达到快速失水的效果。固化剂氨基树脂的加入并不影响其LCST,且当水性含羟基聚丙烯酸酯与氨基树脂MR-4608的质量比为8∶1,并在140℃下固化40 min时,涂层的凝胶率达到85.90%,铅笔硬度为3H,附着力为0级,耐水性达到48 h不起泡不脱落,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热分解温度均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丙烯酸酯 温度响应性 临界溶解温度(LCST) 氨基树脂 分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钠/腐植酸型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与应用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李淑琴 朱书全 +3 位作者 黄占斌 初茉 单晓梅 彭红亮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4-248,共5页
以丙烯酸和腐植酸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合成具有保水抗旱功效、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高吸水性树脂。考察了交联剂、引发剂、NaOH用量对吸水倍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所得树脂进行了表征。对... 以丙烯酸和腐植酸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合成具有保水抗旱功效、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高吸水性树脂。考察了交联剂、引发剂、NaOH用量对吸水倍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所得树脂进行了表征。对聚丙烯酸钠/腐植酸型高吸水性树脂进行了植物生长和节水效应的实验,结果表明,该吸水性树脂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水性树脂 超强吸水剂 聚丙烯酸钠 腐植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土-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复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5
18
作者 朱秀林 顾梅 赵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6-49,共4页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钠,调节油水两相体积比,添加高岭土和交联剂进行反应,制得高吸水性复合树脂。该树脂2min内的吸水率为1500g/g,在0.9%NaCl水溶液中的吸水率为148g/g,在25~90℃内吸水...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钠,调节油水两相体积比,添加高岭土和交联剂进行反应,制得高吸水性复合树脂。该树脂2min内的吸水率为1500g/g,在0.9%NaCl水溶液中的吸水率为148g/g,在25~90℃内吸水率仍可保持1500g/g,且该树脂的经时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水性树脂 聚丙烯酸钠 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粒径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8
19
作者 朱秀林 程振平 +1 位作者 路建美 毕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2-35,共24页
合成了聚丙烯酸钠型大粒径高吸水性树脂。考察了单体添加量、丙烯酸中和度、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搅拌转速、分散剂等对树脂吸液率及粒径的影响。得到了粒径在1.57mm、吸去离子水1500g/g左右的大粒子。
关键词 高吸水性树脂 聚丙烯酸钠 大粒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交联型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朱秀林 路建美 顾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9-22,共4页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内交联型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交联剂用量、丙烯酸中和度和浓度、引发剂用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制得的树脂吸水速度快,吸水倍数高,在4min内可吸去离子水1800(g/g)左右,吸0.9%NaCl水溶液150(g/g)左右。
关键词 高吸水性树脂 乳液聚合 聚丙烯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