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5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ng the distinct inward flux events following sawtooth crashes in HL-2A NBI plasmas
1
作者 Jie Wu Tao Lan +10 位作者 Weixing Ding Jiaren Wu Min Xu Lin Nie Wei Chen Min Jiang Ting Long Ahdi Liu Jinlin Xie Wandong Liu Ge Zhua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3,23,I0001,I0002,共13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ward flux events following sawtooth crashes in the edge of HL-2A neutral beam heated plasmas.We identified three distinct types of inward fluxes with varying magnitudes and durations,each...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ward flux events following sawtooth crashes in the edge of HL-2A neutral beam heated plasmas.We identified three distinct types of inward fluxes with varying magnitudes and durations,each associated with unique plasma parameter fluctuations.Magnetic fluctuations,particularly the disruption of magnetic surface structures caused by sawtooth crashes,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modulating plasma dynamics.Moreover,the crossphase term and coherence between density and velocity fluctuations were found to be key factors in these flux events,with high coherence correlating with peak inward flux.These findings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fluctuation-induced transport after sawtooth crashes and have implications for plasma confinement in fusion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ward flux countergradient sawtooth crash CROSS-CORRE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ompact high flux polarized neutron beam generator
2
作者 Jun Yuan Tengfei Ma +2 位作者 Jing Pan Jie Zhang Cheng Zh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7期437-446,共10页
This paper introduced a compact high flux polarized neutron beam generator scheme,which used air as the working medium and had low energy consumption.The neutron beam generator adopted a linear three compartment confi... This paper introduced a compact high flux polarized neutron beam generator scheme,which used air as the working medium and had low energy consumption.The neutron beam generator adopted a linear three compartment configuration,sequentially using nitrogen nucleus tandem near range accelerated polarization target spallation nuclear reaction technology,neutron multiplication technology,neutron beam polarization and near range acceleration technology,neutron focusing and shooting control technology.Through design and equivalent verification,it has been proven that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device does not exceed 5 m,the effective range can reach several hundred kilometers,the neutron flux at the muzzle is not less than 10^(25) n·cm^(-2)·s^(-1),which attenuates to 10^(10) n·cm^(-2)·s^(-1) at a distance of several 100 km,and this flux can effectively strike the target.It can be used as a defensive directed energy weapon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flux neutron beam DEFENSE Neutron polarization Neutron acceleration Strong magnetic field Pulsed power tech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XNET站点数据的中纬度森林对地表通量的影响
3
作者 崔亚朱 华文剑 +2 位作者 葛骏 刘殊瑜 陈虹玮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利用最新FLUXNET数据集,采用森林站和非森林站(开阔地)的对比分析用以表征毁林的作用,探讨中纬度地区毁林对地表通量和波文比的季节和日内影响。结果表明,毁林使得地表通量和波文比降低,其中以感热通量的减少为主。通过对比不同森林类... 利用最新FLUXNET数据集,采用森林站和非森林站(开阔地)的对比分析用以表征毁林的作用,探讨中纬度地区毁林对地表通量和波文比的季节和日内影响。结果表明,毁林使得地表通量和波文比降低,其中以感热通量的减少为主。通过对比不同森林类型毁林发现,在日尺度上,地表通量变化在正午达到最强值,混合林地表通量变化相比于常绿针叶林较强,而弱于落叶阔叶林。在季节尺度上,感热通量在常绿针叶林和混合林中减少,潜热通量则在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中减少。通过对不同气候区下地表通量变化发现,毁林使得常湿冷温气候地表通量以潜热通量减少为主,而常湿温暖气候以感热通量减少为主。夏干温暖气候下冬季感热通量减少,潜热通量增加,夏季则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少。整体而言,不同森林类型毁林影响地表通量变化的符号存在差异,而背景气候也决定了地表通量变化是以感热还是潜热通量变化为主。研究揭示了中纬度毁林对地表通量的影响,可以为中纬度地区植被恢复/造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观测依据,也可以为模式检验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毁林 森林类型 地表通量 波文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mononetin Enhances Autophagy Flux in The Penumbra of Cerebral Ischemia and Improves Nerve Damage
4
作者 GUO Tao ZUO Han-Jun +4 位作者 SHI Jin-Sha SHI Hao-Long WANG Zhao CHEN Bo-Lin Li Juan-Juan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53-3265,共13页
Objective Formononetin(FOR),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nerve protection and nerve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after cerebral stroke.However,the role of FOR in autophagic lysosome function in c... Objective Formononetin(FOR),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nerve protection and nerve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after cerebral stroke.However,the role of FOR in autophagic lysosome function in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damage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whether the therapeutic benefits of FOR were influenced by the regulation of autophagy flux.Methods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separated into sham,model,and MCAO+FOR(30 mg/kg)groups after undergo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and ischemia-reperfusion(I/R).Then,the brain tissues in the ischemic penumbra were obtained to detect the proteins in autophagic/lysosomal pathway with antibodies of Beclin-1,LC3,SQSTM1/P62,Ubiquitin,LAMP-2,Cathepsin B(CTSB)and Cathepsin D(CTSD)by Western blot and immunofluorescence,respectively.Meanwhile,the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was evaluated by measuring infarct volume,neurological impairments,and neuronal necrosis.Resul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FOR treatment exhibits a dual effect by enhancing the autophagic activities of Beclin-1 and LC3 in neurons,while simultaneously improving the autophagic clearance function,as evidenced by reinforced lysosomal activities of LAMP-2,CTSB,and CTSD,as well as reduced autophagic accumulation of Ubiquitin and P62 in the MCAO+FOR group compared to the MCAO group.Additionally,7 d of FOR treatment dramatically reduced neurological deficits,infarct volume,and neuronal death caused by cerebral ischemia.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neuroprotective mechanism of FOR therapy in accelerating recovery from ischemic stroke may involve the increase of autophagy flux in the penumb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ischemia formononetin(FOR) autophagy flux PENUMBRA NEUROPRO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eriflux通量观测数据的Hi-GLASS潜热通量产品验证
5
作者 范佳慧 姚云军 +5 位作者 杨军明 于瑞阳 刘露 张学艺 谢紫菁 宁静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3,共8页
潜热通量产品的验证与分析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及能量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全球陆表高分辨率蒸散产品(high resolution global lAnd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product,Hi-GLASS ET)融合了5种传统蒸散算法,能够生产出较高精度的陆表潜热通... 潜热通量产品的验证与分析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及能量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全球陆表高分辨率蒸散产品(high resolution global lAnd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product,Hi-GLASS ET)融合了5种传统蒸散算法,能够生产出较高精度的陆表潜热通量产品,但目前没有针对此产品的验证研究。利用Ameriflux通量观测站点的潜热通量观测值与相应的Hi-GLASS陆表潜热通量产品估算值进行对比,获取多组有效验证数据。验证结果显示,所选站点实际观测值与产品估算值的决定系数(R 2)为0.6,均方根误差(RMSE)为34.4 W/m^(2),平均偏差(Bias)为-13.4 W/m^(2),克林-古普塔效率(Kling-Gupta efficiency,KGE)为0.49,Hi-GLASS潜热通量产品具有较高的精度,算法的拟合结果较好;此外,空间分布也表明Hi-GLASS陆表潜热通量产品符合正常的自然规律。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仅采用了美国地区18个站点数据对产品进行验证,在其他地区仍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潜热通量 Ameriflux通量站点 Hi-GLASS陆表潜热通量产品 精度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积物孔隙水电动导排的氮磷污染沉积物修复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黎睿 汤显强 +3 位作者 胡艳平 卢士强 顾鋆鋆 孙远军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4-243,共10页
孔隙水是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污染物可以通过孔隙水对流、扩散等方式向上覆水中迁移,加剧上覆水体的污染。采用自制电动导排孔隙水装置,设置5组对照实验,模拟了导排沉积物孔隙水对氮磷污染沉积物的修复,分析了泥–水... 孔隙水是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污染物可以通过孔隙水对流、扩散等方式向上覆水中迁移,加剧上覆水体的污染。采用自制电动导排孔隙水装置,设置5组对照实验,模拟了导排沉积物孔隙水对氮磷污染沉积物的修复,分析了泥–水界面氮磷释放通量,探讨了不同实验条件对沉积物内源释放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导排孔隙水可以显著抑制泥–水界面氮磷释放,但是氮磷的响应存在差异。通电导排孔隙水后泥–水界面总氮(TN)释放通量总体呈逐步下降趋势,变化范围为–15.698~79.903 mg/(m^(2)·d),实验进行14 d即可使TN释放通量降低为最大释放通量的10%以内。与对照组相比,仅导排孔隙水可以使泥–水界面氮释放通量减低76.72%,通电后界面释放通量最终降幅可达95.53%以上。泥–水界面总磷(TP)释放通量在实验进行28 d内呈波动变化,其范围为–3.558~4.279 mg/(m^(2)·d),当实验时间超过70 d以后,除对照组以外,泥–水界面磷释放通量均为负值,最终沉积物从磷的“源”转为“汇”。实验结束后,沉积物中pH值、有机质含量(LOI)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导排孔隙水后沉积物中TP降低约1.06%~5.02%。TN含量减少主要发生在阳极,相对于初始状态减少了2.65%~13.63%。电动导排孔隙水对沉积物中微生物α多样性影响较小,在电场作用下沉积物中微生物的Chao1指数、ACE指数略有降低,但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在门水平上,均以变形菌门(13.41%~24.40%)、拟杆菌门(12.77%~29.71%)和绿弯菌门(5.01%~18.64%)为主。冗余分析表明,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的因素为沉积物pH值、含水率,其次为沉积物LOI和电导率,沉积物中总磷含量的影响最小。研究表明,通过电动导排孔隙水修复氮磷污染沉积物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水 沉积物 电动修复 释放通量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过滤对沼液超滤膜分离的膜污染减缓效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珊 郑展望 +1 位作者 宋成芳 余兵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采用猪粪生物炭过滤进行预处理,考察了猪粪生物炭过滤对沼液超滤时膜通量的影响,同时监测分析其对透过液的基本水质指标、超滤污染膜的表面微观形态和膜污染物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预处理组比对照组的膜通量提高了12%,猪粪炭过滤可去除2... 采用猪粪生物炭过滤进行预处理,考察了猪粪生物炭过滤对沼液超滤时膜通量的影响,同时监测分析其对透过液的基本水质指标、超滤污染膜的表面微观形态和膜污染物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预处理组比对照组的膜通量提高了12%,猪粪炭过滤可去除21.64%的悬浮物,生物炭和超滤膜联合使用,膜透过液中的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全氮、全磷、总有机碳的去除率均有所提高,分别为28.49%、17.71%、18.26%、24.97%、13.53%,悬浮物浓度为62.76 mg/L。扫描电镜图显示污染膜表面的污垢粗糙松散,而对照组的污染膜表面滤饼层更密实。对照组污染膜清洗液中UV254的值和TOC浓度均大于预处理组污染膜,无机离子浓度也大于预处理组污染膜清洗液。研究结果说明由于猪粪生物炭过滤预处理吸附截留了沼液中的污染物和生物炭颗粒对膜污染物结构组成的影响作用,有效的减缓了沼液超滤膜分离过程中的膜污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猪粪炭 超滤膜 膜通量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焓脉冲风洞瞬态辐射热流传感器研制
8
作者 刘济春 常雨 +2 位作者 龚红明 田润雨 马平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0,共8页
为满足高焓脉冲风洞辐射热流测量试验需求,研制了适用于超高速瞬时流场的辐射热流传感器。该传感器以柱状薄膜热流计为基础,在薄膜敏感元表面增设辐射吸收膜,并在热流计前端设置辐射透射窗口,以感受辐射加热和隔离对流加热。利用脉冲激... 为满足高焓脉冲风洞辐射热流测量试验需求,研制了适用于超高速瞬时流场的辐射热流传感器。该传感器以柱状薄膜热流计为基础,在薄膜敏感元表面增设辐射吸收膜,并在热流计前端设置辐射透射窗口,以感受辐射加热和隔离对流加热。利用脉冲激光和激波管检测了辐射热流传感器的响应特性,在气流速度约11 km/s的高焓膨胀管风洞流场中,以该传感器测量了返回舱模型迎风大底驻点的辐射热流。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响应快、热流测量结果合理,适用于高焓脉冲风洞辐射热流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焓脉冲风洞 辐射热流传感器 瞬态 热流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倒T型连续极高转矩密度永磁游标电机
9
作者 徐高红 陈健 陈前 《电气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4,共8页
轮辐式永磁游标电机特有的聚磁效应使其具有高转矩密度的优势,然而此类电机在高极比,即转子极对数与定子绕组极对数比值高于5的情况下,存在的磁障效应会严重限制电机磁场调制效果,该缺点影响了轮辐式电机的推广与应用。为此,提出一种具... 轮辐式永磁游标电机特有的聚磁效应使其具有高转矩密度的优势,然而此类电机在高极比,即转子极对数与定子绕组极对数比值高于5的情况下,存在的磁障效应会严重限制电机磁场调制效果,该缺点影响了轮辐式电机的推广与应用。为此,提出一种具有倒T型永磁体的连续极一体化转子结构。该结构可以削弱上述磁障问题,增强电机磁场调制效果,从而提高低阶次调制谐波幅值,提升电机的反电动势和转矩密度。首先,分析了磁障效应的产生原因以及对电机性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其次,介绍倒T型转子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说明其连接桥为低阶次的调制谐波构建新的磁路从而削弱磁障效应。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对传统轮辐式结构和倒T结构的电磁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倒T结构具有更高的转矩密度和更低的磁钢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游标电机 磁障效应 连续极 磁场调制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驱式波浪发电用磁场调制横向磁通发电机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磊 李渊 +1 位作者 陈珉烁 杨建龙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0-341,I0027,共13页
基于直线发电机的直驱式波浪发电系统可以直接将波浪能转化为电能,具有结构简单和效率高等优点。然而,由于波浪速度较低,造成直驱式波浪发电机体积庞大和功率密度较低,为解决这个问题,该文基于磁齿轮和磁场调制电机的增速效应,结合横向... 基于直线发电机的直驱式波浪发电系统可以直接将波浪能转化为电能,具有结构简单和效率高等优点。然而,由于波浪速度较低,造成直驱式波浪发电机体积庞大和功率密度较低,为解决这个问题,该文基于磁齿轮和磁场调制电机的增速效应,结合横向磁通电机的横向磁路,提出一种用于波浪发电的新型磁场调制横向磁通直线发电机结构。首先,介绍发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磁场调制机理,采用多目标优化法对发电机电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研究不同极槽配比和调制器倾斜角度对发电机电磁性能的影响;计算发电机对应不同电枢电流的损耗和效率,对比该结构、交叉绕组结构和现有文献中横向磁通直线电机的功率密度;最后,制造样机并搭建实验测试平台,测量发电机推力和反电势,证明所提出拓扑结构的合理性和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调制 功率密度 横向磁通 直驱式波浪发电 直线发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水雾抑制预混可燃气爆炸超压的衰减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牛国庆 马亚男 贾海林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7-456,共10页
为获得超细水雾作用下预混可燃气爆炸超压的衰减规律,基于自行搭建的超细水雾抑爆系统,开展了不同超细水雾通量抑制三种预混气(甲烷、丙烷、氢气分别与空气预混)爆炸的系列试验,以分析超细水雾通量对爆炸超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超细... 为获得超细水雾作用下预混可燃气爆炸超压的衰减规律,基于自行搭建的超细水雾抑爆系统,开展了不同超细水雾通量抑制三种预混气(甲烷、丙烷、氢气分别与空气预混)爆炸的系列试验,以分析超细水雾通量对爆炸超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超细水雾能够有效减弱预混气爆炸超压。随着超细水雾通量增加,在1.25 L爆炸管道中,甲烷、丙烷、氢气预混气的爆炸超压分别减小了17.26%、10.13%、9.50%;在14.4 L爆炸管道中,氢气预混气的爆炸超压减小了11.33%。基于量纲分析法和爆炸相似律,结合试验数据运用regress函数进行回归分析,推导获得了四个爆炸超压衰减模型。误差分析显示,超细水雾通量在0~1 kg/m^(3)范围内时A3和A5模型相对误差在±15%以内,模型预测值与试验测试值吻合度较高。进一步结合另外两组试验数据,验证A3和A5模型的通用性发现,A5模型比A3模型更为准确,表明超细水雾通量在0~1 kg/m^(3)范围内时A5模型更可靠。爆炸超压衰减模型的建立可为抑爆设计提供依据,工程实践时可为爆炸冲击波危害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预混气爆炸 超细水雾通量 爆炸超压 衰减模型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层热电堆热流传感器的发展及其应用
12
作者 杨凯 陈曦 +3 位作者 朱涛 陶伯万 赵睿鹏 王辉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共14页
高频脉动热流在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激波/边界层干扰等气动基础问题的实验研究中非常重要。当前,高频脉动热流测试主要依赖于原子层热电堆(Atomic Layer Thermopile,ALTP)热流传感器。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路线,在优化沉积环... 高频脉动热流在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激波/边界层干扰等气动基础问题的实验研究中非常重要。当前,高频脉动热流测试主要依赖于原子层热电堆(Atomic Layer Thermopile,ALTP)热流传感器。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路线,在优化沉积环境条件参数的基础上发展了性能更优的ALTP热流传感器。面向传感器小型化、耐高温、柔性等发展需求,通过导电膜连接将多条YBa_(2)Cu_(3)O_(7)-δ(YBCO)薄膜首尾串联,在保持传感器尺寸不变的同时提高灵敏度系数,为传感器小型化奠定了基础;通过替换常规ALTP热流传感器敏感元的热电材料体系,研制了基于La1-xCaxMnO_(3)(LCMO)的耐高温(超过500℃)ALTP热流传感器样件。针对LCMO的能量输运特点,采用半导体材料性能调控方法,以交替串联的方式延长敏感薄膜的有效长度,进而能在有限的传感器感应面上布置更多的敏感薄膜;以表面经特殊处理的金属薄带为基底替换斜切SrTiO_(3)晶片,发展了柔性ALTP热流传感器,便于开展高频脉动热流的密集点测试以及在复杂曲面等位置布放高频脉动热流测点。传感器应用方面,除在激波风洞等实验环境下开展高频脉动热流测试的应用外,针对薄膜热电阻和同轴热电偶标定环节多、测热结果不确定度偏高等问题,讨论了利用ALTP热流传感器在线标定的可行性;针对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中的薄壁量热计、同轴热电偶和红外热图等测热方式易受噪声干扰、不确定度高以及有效时间短等问题,通过风洞实验验证了ALTP热流传感器在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中长时间中低热流测试的可行性,弥补了现有测热手段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热电堆 热流 标定 柔性 耐高温 高频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激光装置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
13
作者 吴文龙 林东晖 +9 位作者 牛龙飞 熊迁 王振国 刘建国 陈文棋 吴悦 刘勇 王琳 姚轲 陈林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5,共7页
在高通量激光装置真空系统运行过程中,泵组润滑油在真空环境下产生的分子污染可能扩散沉积在光学系统元件表面,在高通量激光辐照下诱导损伤,降低光学元件负载能力。针对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开展研究,构建了包括真空泵组优化、增加低温冷... 在高通量激光装置真空系统运行过程中,泵组润滑油在真空环境下产生的分子污染可能扩散沉积在光学系统元件表面,在高通量激光辐照下诱导损伤,降低光学元件负载能力。针对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开展研究,构建了包括真空泵组优化、增加低温冷阱吸附、增加冷阱在线加热再生工艺的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方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真空系统经过120 h连续运行后,平均24 h非挥发性残留物表面沉积量维持在2.86×10^(-9)g/cm^(2)洁净水平,熔石英光学试片考核组和对照组在350 nm处的透过率以及12.3 J/cm^(2)通量以下的损伤密度曲线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激光装置 真空系统 洁净度 光学元件 透过率 损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Buck-Boost-CLLC三端口变换器的磁件全集成结构及其优化设计
14
作者 程鹤 李朋圣 +2 位作者 徐恺 黄韦崴 于东升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209-3223,共15页
为进一步提高双Buck-Boost-CLLC三端口变换器系统的效率与功率密度,该文研究其磁性元件集成和优化设计的方法,提出将拓扑中的两个Buck-Boost反向耦合电感与CLLC谐振变换器谐振腔中的两个谐振电感及变压器全集成在同一个磁性元件中。详... 为进一步提高双Buck-Boost-CLLC三端口变换器系统的效率与功率密度,该文研究其磁性元件集成和优化设计的方法,提出将拓扑中的两个Buck-Boost反向耦合电感与CLLC谐振变换器谐振腔中的两个谐振电感及变压器全集成在同一个磁性元件中。详细分析该全集成磁心结构的等效磁路模型,表明该结构可实现一定的磁通抵消而减少磁心损耗。同时对全集成磁件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有效提高变换器的效率和功率密度。最后通过搭建一台500 W的实验样机系统进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全集成磁件结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端口 全集成 磁通抵消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热流密度最大值计算及试验研究
15
作者 谭理刚 代超 +2 位作者 彭博 秦光照 李高磊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3,共6页
对于非稳态传热过程,现有理论无法很好地解决热流密度初始值的问题.提出接触热流密度最大值及接触热流密度常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接触热流密度最大值的计算公式,确定接触热流密度最大值与两物体之间的初始温差成正比,公式中的比例... 对于非稳态传热过程,现有理论无法很好地解决热流密度初始值的问题.提出接触热流密度最大值及接触热流密度常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接触热流密度最大值的计算公式,确定接触热流密度最大值与两物体之间的初始温差成正比,公式中的比例系数为接触热流密度常数.通过极短时间的平均热流密度逼近瞬间热流密度的试验原理,搭建热流密度测试平台,开展金属薄片温升试验,计算接触热流密度最大值及接触热流密度常数.试验结果表明,以0.5~5.0 mm厚的不锈钢304金属薄片为试验对象,在温升100 K的范围内,接触热流密度常数为1022.51 W/(m^(2)·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非稳态 热流密度 接触热流密度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定量解剖研究新进展
16
作者 郭娟 焦立超 +3 位作者 何拓 马灵玉 姜笑梅 殷亚方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8,共15页
木材解剖学是研究木材(次生木质部)中各类细胞形态特征、排列、比量、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在木材解剖学框架内,开展木材构造特征定量化研究,实现木材解剖信息的定量提取、挖掘、整合与应用,科学构建木材构造特征与树种生理功能、气... 木材解剖学是研究木材(次生木质部)中各类细胞形态特征、排列、比量、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在木材解剖学框架内,开展木材构造特征定量化研究,实现木材解剖信息的定量提取、挖掘、整合与应用,科学构建木材构造特征与树种生理功能、气候环境、木材性质和加工工艺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推动木材学、林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考古学和物候学等学科的发展。当前,在系统科学的时代背景下,梳理木材定量解剖研究的发展脉络,厘清木材构造特征的结构性和整体性,从系统论视角探讨木材定量解剖研究的涌现性质,有利于促进木材解剖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开创木材解剖学发展新格局。本研究首先介绍木材解剖学的重要发展阶段,针对木材构造特征的共性和多样性,从样品制备、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总结木材定量解剖研究的主要方法,然后分别从木材构造特征与树木系统进化、木材构造特征与气候环境变化、木材构造特征与木材性质及加工利用关系3方面归纳近10年来木材定量解剖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未来发展展望:1)木材定量解剖研究方法的持续性革新迭代,推动木材定量解剖高通量测试与分析平台的研发,为木材解剖学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2)木材信息资源及其共享体系的全球化构建完善,增强木材定量解剖数据的可靠性和共享性,为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木材科学研究新范式提供重要基础;3)木材定量解剖研究体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底层逻辑和层级架构视角比较木材解剖学与植物解剖学、生态学、木材加工利用等领域的关联与异同,促进多学科融合创新发展。通过进一步开展木材定量解剖研究,加强木材解剖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从木材解剖学角度推动基于数据驱动的木材科学研究新范式的构建与发展,能够为林木培育、森林经营、树木分类、森林碳汇、气候变化、木材生产及可持续利用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木质部 木材解剖学 定量解剖 构造特征 高通量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热流密度射流冷却实验研究
17
作者 张鹏 许伟聪 +1 位作者 赵力 龙强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7,共8页
开展了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射流冷却实验测试,探讨了射流流量和入口温度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该射流冷却系统的极限散热性能。结果表明,流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单相换热阶段的传热系数,进而降低了壁面温度,同时,增加流量能够延迟核态沸... 开展了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射流冷却实验测试,探讨了射流流量和入口温度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该射流冷却系统的极限散热性能。结果表明,流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单相换热阶段的传热系数,进而降低了壁面温度,同时,增加流量能够延迟核态沸腾的发生,延缓系统进入两相换热区域。较低的入口温度也能够延迟核态沸腾的发生,并提高极限热流密度。因此,通过优化工质流量和入口温度,能够有效提高射流冷却系统极限热流密度,最高达到1042 W/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流密度 射流冷却 去离子水 沸腾 电子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氦气扩散机制及其对氦气富集的启示——以沁水盆地北部太原组为例
18
作者 马勇 辛志源 +4 位作者 陈践发 李玉宏 张修涛 蒋浩杰 陈泽亚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69,共12页
【目的】全球富氦气藏以常规天然气为主,近年来在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石炭−二叠系煤系中发现含氦天然气,揭示煤系氦气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但目前针对煤系氦气扩散运移机制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严重制约煤系氦气富集规律的进一步研究... 【目的】全球富氦气藏以常规天然气为主,近年来在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石炭−二叠系煤系中发现含氦天然气,揭示煤系氦气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但目前针对煤系氦气扩散运移机制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严重制约煤系氦气富集规律的进一步研究。【方法】以沁水盆地北部太原组煤及其顶板泥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含水饱和度及气体含量(体积分数)煤系氦气物理扩散实验,并结合区域沉积埋藏史及生烃演化史模拟计算煤与泥岩中氦气扩散通量,揭示煤系氦气富集机制。【结果和结论】(1)实验温压条件下(20℃,气体压力为1 MPa),在≤13.5 nm孔隙中氦气以Knudsen扩散为主,煤与泥岩中氦气的扩散速率相近;在>13.5 nm孔隙中氦气转为Fick扩散。煤系氦气扩散主要受孔隙结构、含水性和气体含量影响,孔隙连通性越差、含水饱和度越高、氦气含量越低,氦气扩散越慢,封闭能力越强。(2)煤中割理−裂缝系统发育,连通性较好,导致煤中氦气扩散系数(1.1×10^(−8)m^(2)/s)高于泥岩(5.8×10^(−9)m^(2)/s)。高含水性通过阻塞孔隙通道和改变气−液界面行为降低氦气扩散速率,而气体含量对扩散速率的影响主要与气体分压和氦气与甲烷物理性质差异有关。(3)结合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结果,建立了地质历史时期氦气扩散通量预测模型,标准状态下煤和泥岩中的氦气扩散通量分别为13.24、5.05 cm^(3)/m^(2),氦气扩散主要发生在含量较高的烃类生成初期,后期逸散量可忽略不计。(4)煤系生氦能力较弱,煤系氦气的富集成藏是外源补给与保存动态平衡的结果,深部断裂促进深部氦气向上运移,而低含量梯度、高含水饱和度及低连通性通过抑制扩散速率而增强氦气的封存能力。煤系氦气勘探需重点关注深部断裂系统沟通能力及盖层封存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氦气 扩散机制 扩散通量 预测模型 富集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固废基复合胶凝材料的硬化特征与抗蚀性能研究
19
作者 陈平 夏海洋 +2 位作者 胡成 向玮衡 梁志锋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28,共5页
为了制备出优异的海工抗侵蚀水泥基材料,研究了矿粉对多元固废基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特性和抗蚀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矿粉的掺入可以提高复合胶凝材料的力学强度和抗蚀性能.其中,掺入矿粉30%的复合胶砂的28 d抗折强度为6.6 MPa,抗折强... 为了制备出优异的海工抗侵蚀水泥基材料,研究了矿粉对多元固废基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特性和抗蚀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矿粉的掺入可以提高复合胶凝材料的力学强度和抗蚀性能.其中,掺入矿粉30%的复合胶砂的28 d抗折强度为6.6 MPa,抗折强度为45.1 MPa,72 h累计放热量比未掺入矿渣的基准组减少了11.3%,30 d和90 d电通量分别为2147 C和948 C,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比基准组分别提高了52%和68%,通过3%Na2SO4和5%NaCl浸泡砂浆试块30 d抗折侵蚀系数均为1.23.矿粉的掺入会消耗材料中的Ca(OH)2,生成C-S-H凝胶,使得复合胶凝材料更加致密,有效提高复合胶凝材料的后期抗压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和抗侵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粉 工作性能 水化热 抗侵蚀系数 电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后北槽水沙输移变化研究
20
作者 路川藤 朱显博 +1 位作者 韩玉芳 李肖肖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4,共9页
基于2010-2021年北槽地形和同步水文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实施后的水沙输移变化。三期工程完成后,北槽中上段水深整体增大,-8 m等深线的展宽主要发生在2010-2017年,-10 m等深线持续展宽,北槽下段水深变化相对较小。北槽中... 基于2010-2021年北槽地形和同步水文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实施后的水沙输移变化。三期工程完成后,北槽中上段水深整体增大,-8 m等深线的展宽主要发生在2010-2017年,-10 m等深线持续展宽,北槽下段水深变化相对较小。北槽中下段涨落潮平均流速趋势性变化不明显,各水层含沙量大都呈下降趋势,中层水体平均含沙量减小近50%。北槽纵向水沙通量远大于横向通量,自2010年以来,水沙横向通量占比下降。北槽水流净通量表层大、底层小,中下段多年来均存在水通量的垂向环流,即表层水体横向净通量向北,而底层向南。悬沙净通量底层大、表层小,在纵向上,表层水体悬沙净通量指向下游,底层水体规律性较差。在横向上,2015年后,北槽中下段表层水体悬沙净通量大都指向航道北侧,底层水体指向航道南侧,表底层悬沙净通量形成垂向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 水沙通量 深水航道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