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责任体系 被引量:4
1
作者 刘长兴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1,共9页
责任制度是生态环境法典的重要内容,发挥保障法典乃至整体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的功能。生态环境责任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丰富了法律责任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出现了散乱等问题,理论上提炼的深度也不够。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 责任制度是生态环境法典的重要内容,发挥保障法典乃至整体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的功能。生态环境责任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丰富了法律责任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出现了散乱等问题,理论上提炼的深度也不够。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应当立足于法律属性,明确生态环境责任的类型和范围,确立生态环境责任体系的内容和结构,并协调内外体系关系;在责任制度设计中充分吸收立足中国实践的责任创新经验,体现中国特色。应全面规定生态环境责任制度的原则和基本责任方式,并处理好责任规则与责任追究程序规则之间的关系,按照总分结合、相对集中的模式开展生态环境法典中的责任制度编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 法律责任 制度创新 责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范的审思与完善——以《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为中心
2
作者 王秀卫 王宗涛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3,共13页
生态环境法典是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规范指南。在全面总结分析既有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范入典具有重要的时代、学理与实践价值。审视《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涉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条款规范样... 生态环境法典是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规范指南。在全面总结分析既有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范入典具有重要的时代、学理与实践价值。审视《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涉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条款规范样态可知,草案中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范内容尚有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法典草案与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单行法内容衔接不当、对地方流域生态环境立法内容回应不足及法典内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条款设计不合理等。在契合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体例及适度化编纂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从横向协同、纵向协作、内部协调三个维度展开对法典草案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范条款完善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 三水统筹 流域生态环境立法 法典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保护纳入生态环境法典的理论逻辑与规范构造
3
作者 刘卫先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66,共16页
将海岸带保护以专节的形式纳入生态环境法典生态保护编的海洋生态保护专章,既是海岸带独立保护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对陆海生态环境实施统筹保护的国家战略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的具体落实和体现之一。目前,我国尚无国家层面的单行法对海岸... 将海岸带保护以专节的形式纳入生态环境法典生态保护编的海洋生态保护专章,既是海岸带独立保护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对陆海生态环境实施统筹保护的国家战略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的具体落实和体现之一。目前,我国尚无国家层面的单行法对海岸带保护作集中系统规定,海岸带保护的规定主要分散在相关单行法、地方性立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中。鉴于此,生态环境法典中的海岸带保护专节应当对现有海岸带保护相关规定进行整合、集成、更新,使之体系化,并运用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法典编纂技术,使之系统融入生态保护编的海洋生态保护专章,实现海岸带保护独立化、体系化的法典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保护 海洋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编 生态环境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法典视域下“环境污染”概念的反思与重构
4
作者 黄锡生 冯春阳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128,159,共11页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背景下,明确“环境污染”的概念尤为关键。当前污染防治立法门类虽全但概念分散,学术研究定义多元但专门探讨有限,“环境污染”概念界定面临环境范畴界定不明、术语关系错综复杂、属概念选择模糊三大挑战。环境立法实...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背景下,明确“环境污染”的概念尤为关键。当前污染防治立法门类虽全但概念分散,学术研究定义多元但专门探讨有限,“环境污染”概念界定面临环境范畴界定不明、术语关系错综复杂、属概念选择模糊三大挑战。环境立法实践应以“属+种差”定义法为路径,辅以语法学、逻辑学理论,从而厘清“环境污染”与相关术语的界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法典概念框架。“环境”应涵盖自然环境中的无机环境及社会环境中的物理社会环境(建筑物);“污染环境”与“环境污染”互为充要,其定义模式涉及立法技术考量;法典中“环境污染”与“污染”可相互指代“;有害影响”作为“环境污染”的属概念优于“现象”与“损害”。据此,建议将“环境污染”定义为:“在生产和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向水、空气、土壤或建筑物排放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由此造成或可能造成有害影响,其性质足以降低环境质量、危害公众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 环境污染 法律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法价值的生成逻辑与体系建构
5
作者 刘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9,共14页
确立中国环境法价值体系,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环境法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内在需求。从广义上阐释环境法律规范出发,中西方从古代农业社会、近代西方工商社会、现代风险社会中逐渐发展的环境法,经历了作为主体... 确立中国环境法价值体系,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环境法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内在需求。从广义上阐释环境法律规范出发,中西方从古代农业社会、近代西方工商社会、现代风险社会中逐渐发展的环境法,经历了作为主体的人顺应自然、物化自然到接受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当前我国对于环境法价值这一基础性理论命题的研究与界定重视不足,建构中国环境法价值体系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传承中华传统优秀生态智慧与生态文化,重视并体现立体型价值体系的理论属性。中国环境法的价值体系包括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目的性价值为可持续发展,工具性价值应当在与传统法律价值的比较中厘清、在与域外环境法价值的比较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价值 生态环境法典 目的性价值 工具性价值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基本命题 被引量:8
6
作者 吕忠梅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部署了“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为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历史坐标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法典是对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部署了“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为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历史坐标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法典是对中华优秀生态文化和法律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在世界方位上,中国生态环境法典可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法治智慧与法治方案。中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应当坚持加强创新理论武装、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履行宪法职责、坚持改革和法治相互促进;在方法论上,中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应当准确把握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解放思想与完善制度的关系、系统整合与适度开放的关系、编订纂修与升华创新的关系。中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还亟待在法典名称、法典化模式、法典定位、编纂逻辑与结构以及编纂方法上形成基本共识,实现概念、原则、体制和制度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历史坐标 世界方位 系统性 协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政策融入生态环境法典及其合宪性控制
7
作者 李雷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0-184,共15页
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同属环境治理体系的两大核心工具,均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政策种类繁多、层次复杂、内容广泛,环境政策法律化的趋势日渐显现,可尝试以制定主体和政策内容为划分依据,将环境政策按照形式和实质标准有序分... 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同属环境治理体系的两大核心工具,均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政策种类繁多、层次复杂、内容广泛,环境政策法律化的趋势日渐显现,可尝试以制定主体和政策内容为划分依据,将环境政策按照形式和实质标准有序分类。同时,还必须明晰环境政策融入生态环境法典的基本原则,总体上应该遵循谦抑性、充分性、有限性等原则,确保生态环境法典对环境政策的科学合理吸纳。此外,还应通过分析归纳瑞典、法国、美国等域外国家环境政策融入环境立法的经验,参考水污染防治政策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立法过程,探寻环境政策融入生态环境法典的可行路径。如环境政策的宏观精神可直接采纳,环境政策的具体制度应转化吸收,环境政策话语需转化为法律话语,党政联合发文有必要选择性融入等。未来应该继续强化环境政策融入生态环境法典的合宪性控制,从控制主体、标准、程序三个维度着手,共同构建政策入典的合宪性控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典编纂 生态文明 环境政策 生态环境法典 政策入典 合宪性控制 域外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被引量:2
8
作者 孙佑海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92,共15页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在本届内编纂出一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系统规范协调的生态环境法典。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项重大政策...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在本届内编纂出一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系统规范协调的生态环境法典。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项重大政策的集中体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是稳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完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现实需要,是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之举,是推动共建美丽清洁世界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高质量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目标,应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将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重大政策转换为党的全面领导原则、生态优先原则、绿色发展原则、预防为主原则、系统治理原则、损害担责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国际合作原则,并将以上重要原则体现到生态环境法典的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和法律责任编中,形成具体的制度规范,使生态环境法典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立法的逻辑与进路 被引量:1
9
作者 胡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共5页
加强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立法,是提升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水平的必然要求。当前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相关法律规范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特征,统一协调机制及环境监测与监管机制亦不健全。新污染物的自身特性,以及人类对新污染物环境... 加强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立法,是提升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水平的必然要求。当前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相关法律规范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特征,统一协调机制及环境监测与监管机制亦不健全。新污染物的自身特性,以及人类对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认知水平的有限性,共同决定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特征。为此,需将风险预防原则作为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立法的基本遵循。同时,应当秉承“适度法典化”理念,统筹安排生态环境法典及其他立法中有关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的制度和规则。具言之,一是基于“源头控制—过程监管—协同治理”的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全生命周期管控理路,规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基础性制度;二是按照“风险筛查—风险评估—风险管理”3个核心环节,设计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的专门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环境风险管控 生态环境法典 风险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法典的严格责任条款设置 被引量:1
10
作者 毛彦君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98-102,115,共6页
比较研究表明,许多国家将严格责任的适用范围限制在法律规定的具体危险源,这种限制引发了“同案不同判”以及恣意裁量评价的问题。由于现行立法仅涵盖部分危险情形,因此,一些学者主张在生态环境法典的责任编中引入严格责任的“一般条款... 比较研究表明,许多国家将严格责任的适用范围限制在法律规定的具体危险源,这种限制引发了“同案不同判”以及恣意裁量评价的问题。由于现行立法仅涵盖部分危险情形,因此,一些学者主张在生态环境法典的责任编中引入严格责任的“一般条款”,强调在编纂环境法典时,应考虑立法技术要求,通过平衡各方立场,寻求合理解决方案:一方面,应适当限制严格责任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应通过“一般条款”适当拓展严格责任的适用。对此,应确定适当的平衡点,在考虑法典的逻辑性、可预见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明确这些规则的适用范围:严格责任不应仅限于异常危险活动,而应形成以“控制危险物”为中心的环境法律责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 编订纂修 生态环境责任编 严格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背景下构建“以竹代塑”法律保障的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贺鑫 《世界竹藤通讯》 2025年第2期33-39,共7页
2023年我国正式启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这为“以竹代塑”纳入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法律保障体系提供了契机。文章在梳理我国现有“以竹代塑”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分析了“以竹代塑”实施中存在的法规困境,并基于《生态环境法典... 2023年我国正式启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这为“以竹代塑”纳入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法律保障体系提供了契机。文章在梳理我国现有“以竹代塑”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分析了“以竹代塑”实施中存在的法规困境,并基于《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契机,提出了构建“以竹代塑”法律保障的路径。当前,“以竹代塑”产业发展存在着政策法律化程度不高、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全、法律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破解这一困境的路径为:一是将“以竹代塑”融入《生态环境法典》污染控制编,实现政策向法律的转化;二是通过建立动态名录制度,对“以竹代塑”产品具体适用场景、领域予以明确,同时完善国内与国际标准互认机制,提高国内竹制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通过实施全链条动态监管机制、创新协同监管实施机制、健全监督保障制度体系,推动“以竹代塑”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竹代塑 生态环境法典 政策法律化 法律保障体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环境法典中的生态安全价值及其表达
12
作者 张思茵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158,I0025,共9页
法的生态安全价值表明了法所追求的生态安全之价值目标以及法在保障和实现生态安全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一项应然价值,生态安全价值需要以生态环境法典作为价值载体,在当前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稳步推进的背景之下,将生态... 法的生态安全价值表明了法所追求的生态安全之价值目标以及法在保障和实现生态安全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一项应然价值,生态安全价值需要以生态环境法典作为价值载体,在当前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稳步推进的背景之下,将生态安全价值作为生态环境法典的价值构成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安全价值的基础性地位和人们对生态安全的迫切需求,生态环境法典应当将生态安全价值确立为一项基础价值,在价值选择和适用方面,还应当进一步明确生态安全价值的优先地位,通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生态安全价值形态的扩展升级实现生态安全价值与其他价值的平衡调适;在价值表达和实现方面,应当将生态安全维护、保障与促进性内容纳入法典之中,并在法典总则和分则之中以立法目的、法律原则、权利义务、法律制度、法律责任等形式具体呈现生态安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法典 价值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虚向实: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空间形塑与法制进阶
13
作者 孟庆瑜 王耀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4,共12页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在维护国家及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预防和保障功能,虽然其已得到广泛重视并在法律与政策文件中广泛出现,但建设理论与实践尚存“虚化”问题,具体表现为对生态安全屏障及其建设实践的泛化理解、同质化与形式化理...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在维护国家及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预防和保障功能,虽然其已得到广泛重视并在法律与政策文件中广泛出现,但建设理论与实践尚存“虚化”问题,具体表现为对生态安全屏障及其建设实践的泛化理解、同质化与形式化理解以及散在认识,阻碍了建设实践的展开。生态安全屏障实现“脱虚向实”转型升级,应从屏障建设的空间形塑与法制进阶两方面展开,我国逐渐发展成熟的环境法理论与立法实践能够提供有效助益。在空间形塑方面,应以空间法治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空间规划现状,明确生态安全屏障的空间定位与展开路径;在法制进阶方面,应以环境法价值理念等为指导,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的权利、性质作解析,并提出基于环境法典编纂和法律政策协同的法制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法治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空间 生态环境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的法律性质及立法进路
14
作者 陈贻健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6,共14页
明确碳中和目标的法律性质是构建相应规范并推动其实现的前提。碳中和目标完整的规范内涵既包含源减排和汇清除的行为要求,也包含源的人为排放和汇的人为清除平衡的结果要求,因而总体上可以涵盖以源减排为主的碳达峰。依据条约条款的文... 明确碳中和目标的法律性质是构建相应规范并推动其实现的前提。碳中和目标完整的规范内涵既包含源减排和汇清除的行为要求,也包含源的人为排放和汇的人为清除平衡的结果要求,因而总体上可以涵盖以源减排为主的碳达峰。依据条约条款的文义,碳中和只是一项非约束性的手段性目标,但其通常经由国家自主贡献提出,因而会受到国家自主贡献相关规范的间接约束,并可通过国家自主贡献转化为本国的约束性目标。碳中和目标目前在我国国内法中主要体现为有限的行为义务,同时呈现出渐进约束性的特征,其规范内涵将从对部分主体以源减排和汇清除为核心的相关行为要求逐步过渡到源的人为排放和汇的人为清除平衡的结果要求。基于碳中和与碳达峰的规范联系及碳中和目标的法律性质,不宜以“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整体目标进行立法,也不宜就碳中和目标专门进行立法。碳中和目标相关规范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在未来的生态环境法典之下另行制定气候单行法实现,其渐进约束性可借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管制与市场结合、程序义务与行为义务先行并逐步过渡到结果义务的规范路径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 碳中和 碳达峰 行为义务 结果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法治意蕴与法典表达
15
作者 王楠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7,共8页
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保护目的与治理手段的融合,在揭示“两统一”的同时,强调生态系统方法的运用。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对完善统一性彰显不足的法律关系理论及改变局限于单一要素规制制度现状的期许,要求环境法治在昭示法律关系主... 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保护目的与治理手段的融合,在揭示“两统一”的同时,强调生态系统方法的运用。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对完善统一性彰显不足的法律关系理论及改变局限于单一要素规制制度现状的期许,要求环境法治在昭示法律关系主客体统一的基础上,注重生态环境的统筹保护,坚持生态环境的优先保护,实现生态环境的整体系统协同规制。在生态环境法典中,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制度构建应在坚持选择性重点规制,以及突破“部门法”“部门立法”束缚等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围绕生态环境法典各编展开制度设计;通过统筹宏观与微观,构建起囊括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的规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整体系统协同 生态环境法典 制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信用制度的范式转型:法理阐释与演进逻辑
16
作者 吕健豪 安鑫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107-111,127,共6页
环保信用制度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环保信用制度正经历从单一评价机制向综合监管体系的范式转型,具体体现为从环保信用评价到环保信用监管机制的演进轨迹。环保信用制度的范式转型蕴含着环境正义与信用理性的... 环保信用制度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环保信用制度正经历从单一评价机制向综合监管体系的范式转型,具体体现为从环保信用评价到环保信用监管机制的演进轨迹。环保信用制度的范式转型蕴含着环境正义与信用理性的价值耦合、契约法律属性的重构以及风险社会治理的功能需求三个维度的法理基础。多元共治模式是推动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路径,环保信用制度的变迁揭示了由一元治理到多元共治的模式变迁的演进逻辑,亦即由环保信用评价所呈现的一元治理的局限过渡到多元主体共治的周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信用评价 环保信用监管 社会信用体系 生态环境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国话语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确认环境权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吕忠梅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1,共8页
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4年年度工作计划。通过法典编纂,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制度、实践成果以法典的形式确认下来,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 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4年年度工作计划。通过法典编纂,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制度、实践成果以法典的形式确认下来,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盼,是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目标和方向。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研究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人民立场,认真对待生态环境新期盼带来的利益关系新变化;坚持改革开放,准确把握我国环境权益保护现状与政策取向;坚持道路自信,以中国话语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确认环境权并作出一般规定、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和救济制度,提升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加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环境权 人民立场 改革开放 道路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修复制度法典化的法理分析与规范设计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挚萍 梁树森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9,共17页
生态环境修复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也是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核心。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具有环境法基本制度应具备的特质,并应当成为《生态环境法典》中的一项基本制度。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在我国立法中已有一定的发展,在宏观尺度与微观... 生态环境修复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也是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核心。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具有环境法基本制度应具备的特质,并应当成为《生态环境法典》中的一项基本制度。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在我国立法中已有一定的发展,在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上皆有建构,并可具体化为法律义务、法律责任和法律措施,进而通过行政机制或司法机制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制度的法理基础在于国家环境保护义务和损害担责原则。国家义务的设立宗旨在于回应公民对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诉求、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损害担责原则则是对国家义务的补充,旨在强调一般个体和组织对生态环境必须有合理的关照。在《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中,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应立足国家义务本位,兼顾损害担责原则的实现,建构具体规则,完善制度内容,以体系化的规范体现于法典的对应章节中,继续强化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救济生态环境损害的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 生态环境修复 生态环境损害 国家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法典的罪刑条款设置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明楷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9,共12页
“《刑法典》是环境刑法更好的归属”的观点,只是一种主观判断,不一定符合事实;我国清末以来的刑法典都预设了多元刑事立法模式,单一刑法典模式不是由刑法典自身形成的,而是由于其他法律不设置罪刑条款形成的,生态环境法典应当直接设置... “《刑法典》是环境刑法更好的归属”的观点,只是一种主观判断,不一定符合事实;我国清末以来的刑法典都预设了多元刑事立法模式,单一刑法典模式不是由刑法典自身形成的,而是由于其他法律不设置罪刑条款形成的,生态环境法典应当直接设置环境犯罪的罪刑条款;罪刑条款应当与行为规则、行政处罚条款密切接近,故应采取分散型设置方式;行政刑法的特点是通过补强行为规则,确保行为规则的有效性,故生态环境法典中的罪刑条款通常采取行政犯的表述方式,但部分条款也可以采取刑法犯的表述方式;罪刑条款应以行政处罚条款为基础,通过增加不法要素与责任要素的方式,使环境犯罪具备应受刑罚处罚性;处理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关系时,重在防止以刑罚处罚替代行政处罚;应当将行为人积极履行《民法典》规定的“修复生态环境责任”,规定为环境犯罪的减免处罚事由;生态环境法典中的罪刑条款设置应注重必要性、明确性、合理性、协调性,不必顾虑与现行刑法典中环境犯罪条款的重复与交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 附属刑法 罪刑条款 多元立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法立法目的再探讨——兼及生态环境法典立法目的条款的表述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延军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139,共13页
有关环境法立法目的的讨论不充分,无法为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再探讨很有必要。正确认识环境法的立法目的,端赖合理的法学工具的运用,宜采用实践法理学已证成的法权说为法学工具依托。按法权说,环境立法应该包括由表... 有关环境法立法目的的讨论不充分,无法为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再探讨很有必要。正确认识环境法的立法目的,端赖合理的法学工具的运用,宜采用实践法理学已证成的法权说为法学工具依托。按法权说,环境立法应该包括由表及里、兼顾局部与全局的三重目的:一是保障人的环境安全利益,这是以人为本依据保障基本人权原则确定的直接目的;二是增进全民环境福祉,这是受社会财富总量约束确定的中长期目的,且不宜将其表述为保护环境权;三是循合理价值指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着眼于法治国家建设之全局的根本目的。为实现这些目的,应公正、平衡地分配环境法权、环境法义务及其体现的对应利益和负担(或不利益)。生态环境法典的目的条款应当以中共二十大确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针为指引,在兼顾环境法三重立法目的的基础上,依据宪法编纂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 生态环境法典 立法目的 法权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