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旱地冬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生产潜力的影响
1
作者 房彦飞 张山清 +3 位作者 唐江华 徐文修 罗晓颖 胡冬平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708,共12页
为了解新疆旱地冬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生产潜力的影响,利用1961-2020年11个气象站点逐月气象资料,选择农业生态区域法(AEZ)模型计算新疆旱地冬小麦生产潜力,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dall趋势检验(M-K)、反距离权重插值等... 为了解新疆旱地冬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生产潜力的影响,利用1961-2020年11个气象站点逐月气象资料,选择农业生态区域法(AEZ)模型计算新疆旱地冬小麦生产潜力,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dall趋势检验(M-K)、反距离权重插值等分析了新疆冬小麦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20年新疆旱地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温度、≥10℃积温和降水量随时间的推进均呈升高的趋势,倾向率分别达到0.41℃·(10 a)^(-1)、74.05℃·(10 a)^(-1)和9.82 mm·(10 a)^(-1);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倾向率达到-23.32 h·(10 a)^(-1)。在空间上,旱地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整体均以伊犁河谷地区最高,≥10℃积温和日照时数整体分别以塔额盆地和昌吉州东部最高。各站点平均气温和≥10℃积温呈极显著(P<0.01)增加趋势,以塔额盆地平均增速最快;昌吉州东部降水量平均增速最快;昌吉州东部平均日照时数下降速率最快。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其倾向率分别达到74.54和323.79 kg·hm^(-2)·(10 a)^(-1)。空间上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整体上分别以塔额盆地和伊犁河谷地区最高。其中,塔额盆地光温生产潜力和昌吉州东部气候生产潜力的增速均最快,二者的平均速率分别为101.45和487.50 kg·hm^(-2)·(10 a)^(-1)。光温生产潜力与气温、≥10℃积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气候生产潜力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80%左右的研究站点同上述相关性一致;在降水量丰富的伊犁河谷地区,气温和≥10℃积温是影响冬小麦生产潜力主要因素。因此,新疆旱作农区暖湿化气候有利于旱地冬小麦生产潜力的提高,且在此气候背景下未来新疆气候资源变化对旱地冬小麦的增产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旱地冬小麦 气候变化 生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气候变化对宁夏马铃薯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吴志岐 郭军伟 +1 位作者 庞艳梅 陈超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79-86,99,共9页
马铃薯是喜凉、不耐高温的作物,全球气候变暖给马铃薯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在马铃薯实际生产中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可为马铃薯产业布局、提质增效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选取宁夏1981-2020年马... 马铃薯是喜凉、不耐高温的作物,全球气候变暖给马铃薯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在马铃薯实际生产中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可为马铃薯产业布局、提质增效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选取宁夏1981-2020年马铃薯发育期观测资料和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逐级订正法,研究马铃薯生产潜力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分析了气温、降水、太阳辐射等气候因子变化及气候变化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20年宁夏马铃薯平均气候生产潜力整体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而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的分布与其相反。近40年来宁夏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升高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321.4 kg/hm^(2)·10a。1981-2020年宁夏马铃薯生育期太阳辐射量减小对其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以负效应为主,仅在最南部为正效应;平均气温升高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主要是正效应,仅在吴忠市盐池县和同心县为负效应;降水量的增加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在宁夏马铃薯主产区以正效应为主,除了吴忠市同心县;气候变化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除同心县以外均为正效应。总之,气候暖湿化有利于宁夏马铃薯的增产,而太阳辐射量的减小对马铃薯生长不利。未来需引进耐寒、耐旱、光合效率高的马铃薯新品种,种植密度在30000株/hm^(2),调整播期,以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促进当地马铃薯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马铃薯 生产潜力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东北三省大豆生产潜力及潜力实现率时空格局研究
3
作者 崔修来 米娜 +4 位作者 童尧 孙瑶 原久淞 高智 王东 《农学学报》 2025年第7期74-83,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东北三省大豆各级生产潜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变异系数、距平百分率、实现率等分布情况,提出生产潜力开发利用对策。以东北三省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和研究区大豆作物系数为基础,运用“逐步订正法”计算了东北三省各地... 本研究旨在探究东北三省大豆各级生产潜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变异系数、距平百分率、实现率等分布情况,提出生产潜力开发利用对策。以东北三省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和研究区大豆作物系数为基础,运用“逐步订正法”计算了东北三省各地大豆的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生产潜力空间分布情况为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分布趋势都是由北向南递增,气候生产潜力是辽宁东部最高,吉林中部和黑龙江中南部次之,黑龙江西北部最低。光合生产潜力距平变化率在-18%~11%,变化区间接近30个百分点;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距平变化率范围都较大,有70~80个百分点。光合生产潜力变异系数大多在5%以下,光温生产潜力变异系数大多在10%以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异系数最高达到20%左右,最低也在10%以上,气候生产潜力较光温和光合生产潜力的稳定性较差。东北三省大豆实际产量空间分布情况与生产潜力实现率分布情况比较匹配,均为吉林中部和黑龙江东部较高,可选择在各级生产潜力实现率都较高的区域进行大豆扩种,适当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兴建灌溉、排涝设施保证水资源的最优供应,将有效提升光温资源对于大豆产量提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三省 大豆 气候 生产潜力 大豆扩种 生产潜力变化 生产潜力实现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茶树生长季气候生产潜力特征分析
4
作者 张波 曾晓珊 +2 位作者 古书鸿 于飞 陈芳 《农业工程》 2025年第4期55-64,共10页
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对提高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茶产业生态资源经济价值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贵州省83个国家气象台站1961—2020年常规气象要素和1978—2020年茶叶经济数... 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对提高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茶产业生态资源经济价值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贵州省83个国家气象台站1961—2020年常规气象要素和1978—2020年茶叶经济数据,采用逐级订正法、气候学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估算茶树气候资源和气候生产潜力,分析气候资源贡献率和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贵州省茶树生长季内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多年平均值分别为52.3、43.7和39.1 t/hm^(2),随时间变化均呈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9、-0.37和-0.31 t/(hm^(2)·10a),空间分布上光合生产潜力表现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表现为由北向南递增变化趋势。因温度和降水限制,茶树气候生产潜力平均损失率分别为16.2%和10.2%;太阳辐射、热量和降水对气候生产潜力贡献率分别为45.9%、32.5%和21.6%;1978—2020年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利用率呈递增趋势,多年平均利用率0.91%。茶树生长季内气候生产潜力递减,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分析茶树生长季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有益于提升气候资源利用率和应对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茶树 气候资源 气候生产潜力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遥感反演及变化归因分析
5
作者 潘鹏飞 潘飞燕 +1 位作者 张海旭 金裕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1,共12页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2000年实施生态修复政策以来,渭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的演化特征,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生态的综合作用机制,为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调用MOD17A3HGF6.1数据,分析NPP...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2000年实施生态修复政策以来,渭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的演化特征,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生态的综合作用机制,为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调用MOD17A3HGF6.1数据,分析NPP、CPP和VPG三类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格局。通过构建六种植被变化情景,探讨气象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驱动模式,并结合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贡献指数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评估。【结果】(1)2000—2023年间,渭河流域NPP在年内呈单峰型季节性变化,年际增幅为9.91 gC·m^(-2)·a^(-1),空间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2)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气温和降水与植被生长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和0.43;太阳辐射在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植被恢复中呈轻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2;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对约34.77%的植被恢复区域起促进作用。(3)在植被退化过程中,降水对植被退化的贡献度为30.43%,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对植被退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64。【结论】研究期间,渭河流域NPP整体呈增长趋势,气温、降水、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对NPP的驱动作用显著,太阳辐射的影响相对较弱。气候变化是推动流域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而生态修复等人类活动措施则有效提升了区域植被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气候生产潜力(cpp)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渭河流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西部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6
作者 薛瑶 吕东辉 +3 位作者 伍晓微 叶倩竹 王丹 韦昊彤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40-48,共9页
为明确黑龙江省西部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特征,高效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大豆生产。基于齐齐哈尔市市区及9个县(市)气象站点1981-2023年气温、降水、辐射数据,运用逐步订正法、趋势分析法、统计学建模方法,计算齐齐哈尔地区的大豆气... 为明确黑龙江省西部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特征,高效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大豆生产。基于齐齐哈尔市市区及9个县(市)气象站点1981-2023年气温、降水、辐射数据,运用逐步订正法、趋势分析法、统计学建模方法,计算齐齐哈尔地区的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1993-2023年齐齐哈尔地区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分别表现为下降、上升、上升的趋势,与生长季内辐射、气温、降水呈现的规律大致相同,其中降水量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较大。光合生产潜力均值为7 805.56 kg·hm^(-2),总体呈现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趋势;光温生产潜力均值为5 511.96 kg·hm^(-2),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均值为8 093.87 kg·hm^(-2),总体呈现西低东高的趋势。辐射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主要以负效应为主,气温、降水及综合气候资源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均以正效应为主。适量增多曝辐量、增温、增加降水量均有利于提高齐齐哈尔地区的大豆气候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齐齐哈尔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9年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数据集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中琦 房凤如 +3 位作者 周玲 张万红 韩晓阳 朱元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武站)所在区域代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农田,在研究站内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气象要素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该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 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武站)所在区域代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农田,在研究站内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气象要素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该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2005–2019年长武站的原始气象数据进行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对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大气压、总辐射、反射辐射、紫外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日照时数和各土层土壤温度(0 cm、5 cm、10 cm、15 cm、20 cm、40 cm、60 cm和100 cm)18项气象观测指标,以180条月尺度和15条年尺度的格式进行信息公开,以期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研究、天气灾害预警和气候生产潜力模拟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塬沟壑区 农田生态系统 气候生产潜力 气象观测 长武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葡萄气候生产潜力及利用率研究
8
作者 陈小英 林巧灵 +1 位作者 阮翠冰 魏泽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124-132,共9页
【目的】探明区域气候变化对葡萄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高效利用区域气候资源、优化葡萄产业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71-2020年闽东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资料、2000-2019年闽东葡萄面积、产量资料,采用作物生长动态统计模型法、... 【目的】探明区域气候变化对葡萄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高效利用区域气候资源、优化葡萄产业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71-2020年闽东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资料、2000-2019年闽东葡萄面积、产量资料,采用作物生长动态统计模型法、线性趋势分析法、Manner-Kendall检验法等分析闽东葡萄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及气候资源利用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近50年闽东葡萄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为59 313.2 kg/hm^(2)、 37 965.1 kg/hm^(2)、 36 868.0 kg/hm2,气候倾向率分别为-87.7 kg/(hm^(2)·10a)、869.1 kg/(hm^(2)·10a)、1 046.7 kg/(hm^(2)·10a)。气候潜力于1999年发生突变后呈加速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东部沿海气候潜力高,西北部山区低,高低值中心分别在福安市和周宁县。气温、降水对生产潜力的削减幅度分别为33%~40%、2%~4%,温度订正系数平均为0.6,降水订正系数平均为1.0,气候生产潜力与温度、降水、日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31、0.70;闽东气候资源利用率平均为46%,与单产、气候生产潜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55。【结论】闽东葡萄气候生产潜力东部沿海优于西北部山区,气温是对闽东葡萄气候生产潜力影响最大的因子,降水增多带来负效应。葡萄种植结构格局与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匹配较好,通过提高葡萄单产水平、加强葡萄园区小气候调节等措施,闽东葡萄气候生产潜力的利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光合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资源利用率 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热带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研究——以三亚市为例
9
作者 朱梅 尹群 方勉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135-140,共6页
以热带地区三亚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9—2023年三亚市6个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日平均气温等观测数据,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三亚市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十五年来,三亚市年平均气温... 以热带地区三亚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9—2023年三亚市6个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日平均气温等观测数据,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三亚市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十五年来,三亚市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以0.54℃/10a、-227.6 mm/10a、-67.4 kg/(hm^(2)·10a)的速率变化,仅气温的变化趋势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三亚市各分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年际变化存在较大波动,各分区的年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328.8~394.0 kg/(hm^(2)·a)。空间分布上,气温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降水和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总体上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三亚市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与气候生产潜力分别存在正向和负向的相关关系,其中降水对气候生产潜力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 气候生产潜力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三亚市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ami模型的小兴安岭地区植被气候生产力时空特征研究
10
作者 韩丽冬 沃晓棠 +2 位作者 梁素钰 张頔 祝彦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54-62,共9页
为科学诠释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及其与地形资源配合协调程度、区域差异,基于气候时空序列及DEM数据集,利用气候因子表达农林植被生物量的物理模型,模拟评估北方森林气候敏感区的小兴安岭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动态。结果表明,1971-2020... 为科学诠释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及其与地形资源配合协调程度、区域差异,基于气候时空序列及DEM数据集,利用气候因子表达农林植被生物量的物理模型,模拟评估北方森林气候敏感区的小兴安岭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动态。结果表明,1971-2020年,小兴安岭域内北、中、南区气候生产潜力各序列均呈上升趋势(中、南部降水生产潜力除外),各气候生产潜力均为北区较中、南两区(变化较缓且相近)增势显著;不同气候潜力之间差异规律在各区及全域表现一致,NPP_(R)最高,NPP T次之,NPP_(V)最低;蒸散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小兴安岭地区NPP_(R)、NPP_(V)与高程显著负相关(P<0.05),NPP_(R)与坡度显著正相关(P<0.05),各气候生产潜力与坡向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地区 植被气候生产力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45
11
作者 李英年 王启基 +1 位作者 赵新全 沈振西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3-29,共7页
利用多年定位测定的草地生产力资料及同步气象因素观测数据 ,建立现实状况下光、温、水影响草地气候生产潜力模型 :   Y=F1( Q)· F2 ( T)· F3( P)    =KΣnt=1[( - b·exp( a+ bΣt/Σtmax) ) /( 1 + exp( a+ bΣt/... 利用多年定位测定的草地生产力资料及同步气象因素观测数据 ,建立现实状况下光、温、水影响草地气候生产潜力模型 :   Y=F1( Q)· F2 ( T)· F3( P)    =KΣnt=1[( - b·exp( a+ bΣt/Σtmax) ) /( 1 + exp( a+ bΣt/Σtmax) ) 2 ]    · [W0 /Σtmax]·△Σt·0            T<0℃T/2 0· 0 .6658    0℃≤ T<2 0℃1            T≥ 2 0℃在分析现实高寒草旬气候生产力分布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同时 ,根据该模型模拟计算未来气温升高 2℃和 4℃ ,降水增加 1 0 %和 2 0 %状况下的气候生产力情景。在上述两种气候情景下 ,未来草地生产力分别出现降低 ( 1 0 %)和升高 ( 1 %)的两种可能。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缓和低温对高寒草甸牧草生长的不利影响 ,但地表及植被的蒸散量的加大远比降水增加的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高寒草甸 气候生产潜力 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8年来大兴安岭北部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5
12
作者 赵慧颖 田宝星 +4 位作者 宫丽娟 曲辉辉 季生太 李秀芬 张兴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00-1911,共12页
揭示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影响机理,对于维持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准树轮年表反演气象资料与研究区1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组成的1707—2014年气象资料序列,利用Miami模型和小波分析等方法... 揭示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影响机理,对于维持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准树轮年表反演气象资料与研究区1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组成的1707—2014年气象资料序列,利用Miami模型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兴安岭北部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707年以来,气温、降水、蒸散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均表现极显著增加趋势,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变化率为1.79 kg hm^(-2)a^(-1),20世纪气候倾向率最大为10.14kg hm^(-2)a^(-1),温度气候生产潜力(WT)与降水气候生产潜力(WR)的比值21世纪最大,水热配比状态最好;4种气候生产潜力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但变化一致性较好,主周期均为215—219a;大兴安岭北部W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高值、次高值、低值中心分别在根河、塔河、鄂伦春偏南地区,振幅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W与年气温、降水量、蒸散量正相关显著,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年降水量和蒸散量均增加10 mm,W变化率依次为453.71、74.40、219.01 kg/hm^2,且气温是影响W的主要因子;未来"暖湿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有利,而"冷干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不利,气候生产潜力增加(减少)幅度均为10.9%—21.7%。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区域尺度内研究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提供基础方法,而且对进一步估算森林碳汇、即将实施的碳交易及中国北部边疆生态安全研究和生态功能规划制定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Miami模型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四川省水稻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玉芳 庞艳梅 +2 位作者 刘琰琰 陈超 董孝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13-820,共8页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剧,特别是作为我国粮食重要产区的四川。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四川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对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四川省45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数据和20年的水稻生育期资料,采用侯光良法...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剧,特别是作为我国粮食重要产区的四川。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四川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对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四川省45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数据和20年的水稻生育期资料,采用侯光良法分析了四川省7个水稻种植区的水稻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现实生产力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水稻的增产潜力。结果表明:1961—2010年四川省水稻生育期内光合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呈北低南高中部最低,光温生产潜力呈现北高南低,气候生产潜力为南北低中间高。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减少使得水稻光合生产潜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偏低;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水稻光温生产潜力的增加,尤其在2006年出现高值;降水量的减少使水稻气候生产潜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降明显。四川省水稻存在增产潜力,但增产潜力呈下降趋势,未来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升水稻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稻 光合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增产潜力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3年青海省气候变化与粮食产量及气候生产潜力特征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晓东 胡爱军 +3 位作者 祁栋林 李凤霞 王力 刘吉宏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61-1068,共8页
利用青海省1961-2013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青海省气候变化的特征,应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了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3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 利用青海省1961-2013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青海省气候变化的特征,应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了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3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平均气温升温率达0.40℃·10a^-1;降水量也呈现增加趋势,增幅为6.0mm·10a^-1;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呈现减少趋势。自2002年以来的近10年期间,粮食总产量和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有一定相关性且气候生产潜力从2002年开始有突变(r=0.29,P〈0.05)。近53年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在323.39-478.48g·m^-2·a^-1之间,年际间变化波动较大,呈现较弱的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914g·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气候生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造林树种生产潜力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冬梅 周心澄 +3 位作者 贺康宁 李世荣 史常青 常国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984-2990,共7页
通过对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树种的气候生产潜力、现实生产潜力和实际生产力进行研究 ,揭示了该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实际存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理论产量 ,当前技术经济管理水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现行经营管理条件下... 通过对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树种的气候生产潜力、现实生产潜力和实际生产力进行研究 ,揭示了该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实际存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理论产量 ,当前技术经济管理水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现行经营管理条件下所获得的实际产量 ;分析了目前林业的现实生产潜力、实际生产潜力分别与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差距 ,预示了该地区林业的发展前景 ;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角度 ,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优选的树种及其原则 ;指出了不同树种在经营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及其解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大通 退耕还林 土地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现实生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黑土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孙彦坤 田宝星 +4 位作者 高见 张立友 李维海 陈晶 杨帆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4-49,F0002,共7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根据黑龙江省黑土区24个市县1961-2010年气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近50年该区域生长季温度、降水以及玉米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利用ArcGIS技术分析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年代潜力差值和年际变异系数时空变化。结...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根据黑龙江省黑土区24个市县1961-2010年气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近50年该区域生长季温度、降水以及玉米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利用ArcGIS技术分析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年代潜力差值和年际变异系数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生长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尽管气温升高导致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增加,但降水量的减少趋势使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整体呈减少趋势;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年代差值显著;研究区内哈尔滨地区、巴彦县、五常市等地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异系数低,风险较小,有利于作物的安全生产,其余地区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气候变化 气候生产潜力 ARC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卢燕宇 孙维 +2 位作者 唐为安 何冬燕 邓汗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30,共14页
从气候的资源和灾害双重属性出发,构建了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评价指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二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综合气候对高产和稳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区冬小麦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采用逐级订正法结合作物生长动... 从气候的资源和灾害双重属性出发,构建了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评价指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二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综合气候对高产和稳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区冬小麦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采用逐级订正法结合作物生长动态参数估算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多年平均为12391kg?hm-2,以沿淮和江淮之间最高;1961-2015年淮北和沿淮东部地区为显著上升趋势,而淮河以南地区则以下降为主。通过考虑在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条件偏离最适区间而导致的胁迫影响,建立了高温、低温、雨涝、干旱4种气候胁迫的评估指标,并基于气候胁迫的超越概率形成了冬小麦气候风险评价方法。气候变暖使研究区冬小麦高温胁迫显著上升,低温胁迫显著下降,水分胁迫无显著的变化趋势。安徽省冬小麦的气候风险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分布特征,以沿淮和江淮之间风险最低,淮北北部和江南南部风险较高;淮北地区主要以干旱和低温贡献为主,而淮河以南地区则以雨涝风险为主。融合气候生产潜力和气候胁迫风险形成冬小麦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其空间格局呈南北低、中间高的特征,种植分布格局与气候适宜性的空间匹配程度较高,但有一定的优化调整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冬小麦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胁迫指数 气候风险 气候适宜性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潜力的响应 被引量:30
18
作者 陆魁东 屈右铭 +2 位作者 张超 王勃 汤宇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3,共5页
根据1961-2004年湖南省96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4年温、光、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作物生产潜力模式,计算了湖南农作物光合潜力、光温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探讨了农作物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 根据1961-2004年湖南省96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4年温、光、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作物生产潜力模式,计算了湖南农作物光合潜力、光温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探讨了农作物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1℃,年日照时数自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了173.2 h,年降水量存在2个明显的多水期和少雨期.光能潜力和光温潜力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气候生产潜力,湘西和衡邵盆地为低值区,湘北和湘南为高值区.光能潜力、光温潜力44年分别下降了7 629.6,4 739.7 kg/hm2,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产潜力 响应 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农作物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及其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秀芬 杨艳昭 尤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5-29,共5页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不争的事实,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在收集1980—2009年气象站点农业气象资料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线性倾向率方法分析了近30年来黑龙江省的气候变化特征;其次运用AEZ模型测算了30个站点1980—2009年30年来的光温和气...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不争的事实,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在收集1980—2009年气象站点农业气象资料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线性倾向率方法分析了近30年来黑龙江省的气候变化特征;其次运用AEZ模型测算了30个站点1980—2009年30年来的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30年来黑龙江省玉米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最后结合现实生产力数据分析了玉米的增产空间。结果表明:(1)1980—2009年30年间,黑龙江省温度表现为升高趋势,而降水则表现为减少的趋势。(2)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光温生产潜力表现为增加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则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呈减少趋势;(3)相对于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上限值而言,玉米的增产潜力空间均表现为减小趋势,但增产空间仍较大,相对于光温生产潜力而言还有66%的增产空间,相对于气候生产潜力也仍有51%的增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黑龙江省 气候生产潜力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差的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20
作者 石全红 刘建刚 +3 位作者 王兆华 陶婷婷 陈阜 褚庆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6-903,共8页
为了研究南方稻作区水稻理论生产潜力、单产的提升空间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水稻生产潜力的影响,探索区域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途径,本研究利用AZE(农业生态区域法)模型对南方稻区1980—2010年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测算... 为了研究南方稻作区水稻理论生产潜力、单产的提升空间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水稻生产潜力的影响,探索区域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途径,本研究利用AZE(农业生态区域法)模型对南方稻区1980—2010年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测算,结合水稻大田平均产量,对该区域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和大田平均单产之间的产量差及其时空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产量差变化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表明,30年来该区域早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大于实际产量增加的幅度,二者之间的产量差不断扩大;一季中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产量差逐步缩小;晚稻光温生产潜力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产量差不断缩小。对区域气候变化分析表明,水稻生育期内辐射总量及温度变化是影响光温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早稻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的正效应超过辐射下降的负效应,光温生产潜力不断增加,而一季中稻及晚稻生育期内辐射下降对产量的影响更大,水稻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不同省份间,水稻生育期内辐射及温度变化不同,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区 水稻 产量差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