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wirling flow on LDL and ox-LDL uptake in rabbit thoracic aorta
1
作者 Zufeng Ding,Xiaoyan Deng,Yubo Fan,Fan Zhan,Hongyan Kang(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Medical Engineering,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China)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9年第S1期22-23,共2页
Object To elucidate the 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piral flow in the arterial system from the viewpoint of atherogenic lipid transport,an ex vivo experimental comparative
关键词 LDL Effect of swirling flow on LDL and ox-LDL uptake in rabbit thoracic aorta 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telet adhesion to the surface of a sudden tubular expansion tube under swirling flow condition
2
作者 Fan ZHAN,Xiaoyan DENG,Yubo FAN(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Medical Engineering,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100191,China)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9年第S1期22-22,共1页
The size mismatch in an end-to-end vascular anastomosis between the host vessel and the graft may cause flow disturbance and predispose to thrombosis [1].Although a number of techniques have been employed to reduce th... The size mismatch in an end-to-end vascular anastomosis between the host vessel and the graft may cause flow disturbance and predispose to thrombosis [1].Although a number of techniques have been employ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anastomotic thrombosis due to the size mismat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Platelet adhesion to the surface of a sudden tubular expansion tube under swirling flow cond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w pattern and pressure drop of gas-liquid two-phase swirl flow in a horizontal pipe 被引量:6
3
作者 RAO Yong-chao DING Bo-yang +2 位作者 WANG Shu-li WANG Zi-wen ZHOU Shi-d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528-2542,共15页
The gas-liquid two-phase swirl flow can increase the gas-liquid two-phase contact area and enhance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fficiency between gas and liquid.The swirl flow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 The gas-liquid two-phase swirl flow can increase the gas-liquid two-phase contact area and enhance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fficiency between gas and liquid.The swirl flow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for promoting gas hydrate formation and ensuring the flow safe of natural gas hydrate slurry.The experimental section was made of plexiglass pipe and the experimental medium was air and water.The flow pattern of the gas-liquid two-phase swirl flow in the horizontal pipe was divided,according to a high-definition camera and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as-liquid interface.The flow pattern map of the gas-liquid two-phase swirl flow in a horizontal pipe was studied.The influence of the flow velocity and vane parameters on pressure drop was investigated.Two types of gas-liquid two-phase swirl flow pressure drop models was established.The homogeneous-phase and split-phase pressure drop models have good prediction on swirl bubble flow,swirl dispersed flow,swirl annular flow and swirl stratified flow,and the predictive error band is not more than 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irl flow two-phase flow flow pattern swirl number pressure dr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燃孔参数对双级轴向旋流燃烧室流动与燃烧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陈闯 沈世成 +4 位作者 付雪青 安彦召 王禹璋 裴毅强 张岩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7,共9页
基于双级轴向旋流燃烧室燃用柴油试验工况进行了模拟仿真,讨论了主燃孔参数对旋流燃烧室流场和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主燃孔中心轴线与燃烧室入口距离较大时,燃烧室中心回流区面积增大,而改变主燃孔直径对回流区影响较小;当主燃... 基于双级轴向旋流燃烧室燃用柴油试验工况进行了模拟仿真,讨论了主燃孔参数对旋流燃烧室流场和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主燃孔中心轴线与燃烧室入口距离较大时,燃烧室中心回流区面积增大,而改变主燃孔直径对回流区影响较小;当主燃孔中心轴线与燃烧室入口距离较小时,燃烧效率明显降低,最低值低于90%,主燃孔直径改变对燃烧效率影响较小。在靠近燃烧室出口平面上,出口温度分布系数受主燃孔中心轴线与燃烧室入口距离影响较小,受主燃孔直径影响较大,最小值为0.4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旋流燃烧室 流场 燃烧效率 出口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旋流效应强化太阳能PV/T系统性能研究
5
作者 韩中合 刘辰浩 +1 位作者 吴乐意 李恒凡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1-1268,共8页
为改善太阳能光伏光热(PV/T)系统的效率,在空冷型PV/T系统的冷却通道内加入折流板和旋流装置以强化换热,通过建立数值模型,综合考虑空气流动阻力的影响,分析了质量流量、折流板数量、旋流强度等对PV/T系统实际电效率及综合效率的影响。... 为改善太阳能光伏光热(PV/T)系统的效率,在空冷型PV/T系统的冷却通道内加入折流板和旋流装置以强化换热,通过建立数值模型,综合考虑空气流动阻力的影响,分析了质量流量、折流板数量、旋流强度等对PV/T系统实际电效率及综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空气质量流量的增加,电效率和热效率均逐渐增大,但增幅减少;当质量流量从0.01 kg/s增加到0.05 kg/s时,电效率上升约0.65百分点;PV/T系统的实际电效率和实际综合效率随空气质量流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空气质量流量分别为0.02 kg/s和0.04 kg/s时,实际电效率和实际综合效率分别达到最大值;在通道腔室加装旋流风扇,可有效提升系统的综合效率,当旋流强度等于3时,PV/T系统的综合效率可达79.09%;在相同旋流强度下,旋流作用对低入口质量流量系统的提升作用相较于高质量流量下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 旋流 折流板 优化设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排沙装置排沙效率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6
作者 王昱 王哲辉 +4 位作者 张宝泉 雒天峰 张晓龙 任伟龙 王玉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46,共8页
为提高水库中排沙洞的排沙效率,研发了一种新型旋流排沙装置。利用数值模拟试验和水工模型试验两种方法,研究了旋流排沙装置中叶轮组合、旋流场的流速分布特征、旋流排沙装置对排沙洞口泥沙的冲淤特性和排沙效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 为提高水库中排沙洞的排沙效率,研发了一种新型旋流排沙装置。利用数值模拟试验和水工模型试验两种方法,研究了旋流排沙装置中叶轮组合、旋流场的流速分布特征、旋流排沙装置对排沙洞口泥沙的冲淤特性和排沙效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旋流排沙装置中单叶轮的流场范围随转速的增大而扩大,但当叶轮转速增加至20r/s时流场范围不再增加;旋流排沙装置中组合旋流场范围取决于叶轮的转速及其布置方式,当以三角形方式布置时,组合流场范围也随叶轮转速的增加而扩大,但叶轮间距布置过小会导致能量耗散过高,叶轮间距布置过大则不能形成有效的组合流场,旋流排沙装置的最优运行状态为叶轮距离为70mm、转速为20r/s。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旋流排沙装置可有效增大排沙洞的排沙效率和冲淤范围,当库区水位较深形成冲沙漏斗时,旋流排沙装置可使排沙洞的排沙效率提高71.5%;当库区水位较浅形成冲沙廊道时,旋流排沙装置能使排沙洞的排沙量增加4.02kg,说明该装置对库区水深较浅的淤积泥沙具有较好的排出效果,对解决甘肃河西水少沙多型水库内的泥沙淤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水工模型试验 库区排沙 旋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油压力对柴油撞壁喷雾及燃烧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刘栋 李向荣 +1 位作者 张智 魏福华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9-786,共8页
为了实现喉口直径为100 mm的侧卷流燃烧室对柴油机燃烧性能进一步改善,本文利用可视化定容燃烧系统测试了80~120 MPa不同喷油压力下撞壁喷雾发展和燃烧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喷油压力升高,撞壁喷雾与侧卷流燃烧室壁面之间相互作用增强,壁... 为了实现喉口直径为100 mm的侧卷流燃烧室对柴油机燃烧性能进一步改善,本文利用可视化定容燃烧系统测试了80~120 MPa不同喷油压力下撞壁喷雾发展和燃烧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喷油压力升高,撞壁喷雾与侧卷流燃烧室壁面之间相互作用增强,壁面导流效果和干涉壁射流贯穿能力增加,均有助于燃油喷雾扩散。喷油压力从120 MPa降至80 MPa,削弱了壁面导流效果,近壁面导流圆弧附近存有残留燃油,显示出局部高温高KL因子分布,且燃烧后期3.7 ms的干涉区仍有高温火焰持续燃烧。对于侧卷流燃烧系统,提高喷油压力利于壁面导流和干涉壁射流作用发挥,有助于提高燃烧速率并加快碳烟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式柴油机 侧卷流燃烧室 喷油压力 撞壁喷雾与火焰 导流特性 碳烟 双色法 定容燃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作用下水基炭黑纳米流体光热转换性能模拟研究
8
作者 徐逢时 程礼盛 +4 位作者 左夏华 于晓宇 阎华 杨卫民 安瑛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3-1533,共11页
转子旋流是动态强化纳米流体集热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密闭太阳能集热管中,两叶片转子的旋流作用及在旋流作用下辐照强度、纳米流体浓度对水基炭黑纳米流体集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作用可明显提高纳米流体集热性... 转子旋流是动态强化纳米流体集热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密闭太阳能集热管中,两叶片转子的旋流作用及在旋流作用下辐照强度、纳米流体浓度对水基炭黑纳米流体集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作用可明显提高纳米流体集热性能,仅在单个转子作用下温升能提高33.81%;在转子数量研究范围内(0、1、2、4),纳米流体随转子数量的增多扰动翻转程度增大,集热性能、温度均匀性均有明显提升;旋流作用下,在辐照强度研究的范围内(500~1500 W·m^(-2)),水基炭黑纳米流体温升量与辐照强度呈线性正相关,辐照强度每增加100 W·m^(-2),集热管内温升可提高2.7℃;在纳米流体浓度研究的范围内[0~0.010%(质量分数)],纳米流体单位体积吸收的辐射量随浓度增加而增加,浓度变化不会影响集热管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本研究模拟了纳米流体在两叶片转子作用下的光热转换性能,为太阳能动态集热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叶片转子 旋流 纳米流体 光热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内扭带强化传热技术:涡流结构调控的进展与挑战
9
作者 张春华 王国清 +3 位作者 张利军 鲁波娜 周丛 刘俊杰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63-3174,共12页
扭带作为管内涡流强化传热的核心元件之一,因其构型简单、易于工程实施而受到重要关注。然而,扭带的结构设计普遍采用试差法,导致管内流动结构始终偏离基于传热优化理论的理想纵向涡流场。本文阐述了扭带结构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涡流结构... 扭带作为管内涡流强化传热的核心元件之一,因其构型简单、易于工程实施而受到重要关注。然而,扭带的结构设计普遍采用试差法,导致管内流动结构始终偏离基于传热优化理论的理想纵向涡流场。本文阐述了扭带结构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涡流结构的精细调控是平衡强化传热效果与流动阻力的关键。进一步讨论了基于扭带的构型复合、颗粒流复合和外场复合强化传热管内流体力学特性,认为涡旋流、振荡流和二次流行为的深度耦合是实现涡流场精细调控的切入点,这可以有效兼顾管壁附近流体和中心区域流体的扰动换热。随后,针对扭带在烃类热解反应过程强化这一典型工业应用,指出在该工艺的高热流密度、短停留时间、易结焦等极端恶劣的工况条件下,刚性旋流内置二次纵向涡旋的衰减涡流结构是适应该特殊换热体系的理想流场。因此,如何处理好管壁附近刚性旋流与中心区域二次涡旋之间的竞争-协同关系,成为了高效、低阻、可靠扭带强化传热技术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带 强化传热 涡流场 二次涡旋 烃类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返混锥对旋风分离器内旋转流的稳流与截止作用
10
作者 陈敏 魏浩然 +2 位作者 王江云 孙永森 王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3-793,共11页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对灰斗段安装防返混锥的旋风分离器进行气相流场的模拟计算,考察了其排尘口附近速度、压力以及涡旋的分布特点,得到了能够有效截止并稳定旋转流的防返混锥参数。结果表明:灰斗段安装防返混锥能很好地规整旋风分离器内流...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对灰斗段安装防返混锥的旋风分离器进行气相流场的模拟计算,考察了其排尘口附近速度、压力以及涡旋的分布特点,得到了能够有效截止并稳定旋转流的防返混锥参数。结果表明:灰斗段安装防返混锥能很好地规整旋风分离器内流场;防返混锥底面直径小于排尘口内旋流尺寸时,对旋转流截止作用弱,无法降低灰斗段旋流强度,但对上行流起到破涡作用,减弱轴向速度滞留;防返混锥底面直径大于排尘口内旋流尺寸时,截止作用强,旋转流被固定在防返混锥表面,灰斗段旋流强度和涡旋能量降低,轴向速度滞留得到增强;防返混锥底面直径继续增大,各流场参数变化不大,灰斗段静压升高明显,切向速度峰值位置转移至下行流区;较佳的防返混锥底面直径应为排尘口直径的0.4~0.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数值模拟 防返混锥 旋转流 截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注方案对CH_(4)-O_(2)旋转爆轰发动机冷流掺混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刘翔宇 赵楠楠 +4 位作者 朱龙 黄亚坤 王园丁 郑权 翁春生 《航空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共8页
旋转爆轰发动机是一种可自增压、持续提供推力的新概念发动机,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远大的应用前景。喷注结构是旋转爆轰发动机设计的基础,为研究不同喷注方案下发动机内流场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模型为双侧喷注的环形燃烧室,通过求解三维... 旋转爆轰发动机是一种可自增压、持续提供推力的新概念发动机,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远大的应用前景。喷注结构是旋转爆轰发动机设计的基础,为研究不同喷注方案下发动机内流场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模型为双侧喷注的环形燃烧室,通过求解三维雷诺时均N-S方程,针对喷孔直径与旋流喷注角度变化开展了一系列冷流场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喷孔直径将有利于提高燃料射流动量,增加燃料径向穿透深度,促进推进剂组分的扩散与混合;增大旋流喷注角度将使得燃料射流动量下降,气流沿径向发生显著偏折,降低混合效率。低喷注动量的燃料射流难以与氧化剂主流充分掺混,受气流冲击影响严重,表现出沿燃烧室内外壁面分布的特性,在流场中心形成带状的低浓度区,最终导致混合不充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爆轰 喷注结构 掺混 喷孔直径 旋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OW-3D软件的旋流起旋室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2
作者 丁晓唐 徐大雷 朱峰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11-14,共4页
文章采用FLOW-3D软件,通过RNGk-ε模型和volume of fluid(VOF)方法相结合,实现了竖井水平旋流泄洪洞水力特性的三维水流流场数值模拟;对开敞式进水口轴线与旋流洞轴线交角不同时起旋室的压强分布、旋流角和紊动能等水力特性进行了对比... 文章采用FLOW-3D软件,通过RNGk-ε模型和volume of fluid(VOF)方法相结合,实现了竖井水平旋流泄洪洞水力特性的三维水流流场数值模拟;对开敞式进水口轴线与旋流洞轴线交角不同时起旋室的压强分布、旋流角和紊动能等水力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数值模拟能够客观地反映起旋室旋流的流场特性,成果可为旋流溢洪道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F方法 K-Ε紊流模型 水平旋流 紊动能 三维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射流除垢作用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钟银 陈述 +2 位作者 赵玉红 薛永志 姚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121,148,共11页
为进一步探明旋转射流的作用机理,建立了旋转射流除垢的数值模型,并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其有效性。比较了旋转射流与常规直射流在流场特性上的差异,揭示了旋转射流除垢过程中的漫流和冲蚀机制,分析了泵压、靶距和喷射角度等参数对... 为进一步探明旋转射流的作用机理,建立了旋转射流除垢的数值模型,并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其有效性。比较了旋转射流与常规直射流在流场特性上的差异,揭示了旋转射流除垢过程中的漫流和冲蚀机制,分析了泵压、靶距和喷射角度等参数对其除垢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特殊的喷嘴结构决定了旋转射流具有三维速度分布特性;旋转射流具有与常规直射流相近的冲击破碎能力和更大的冲击面积;泵压增加能够显著增强旋转射流的除垢性能,靶距对其除垢性能的影响存在一个最优值,适度增大喷射角度能够进一步促进其除垢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旋转射流在除垢作业中的优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射流除垢 喷嘴结构 流场特性 工作参数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离心喷注器中的非稳态跨临界燃烧数值研究
14
作者 李钰航 刘亚洲 +2 位作者 胡海峰 吴宝元 周立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192,共11页
为了加深对双离心喷注器中的推进剂跨临界燃烧过程的认识,采用扩散界面方法进行了大涡模拟研究,获得了喷注器近场的流动结构与火焰形态,对比了室压与几何结构对单喷嘴冷态流动的影响,分析了双离心喷注器低频振荡燃烧产生的机理。研究结... 为了加深对双离心喷注器中的推进剂跨临界燃烧过程的认识,采用扩散界面方法进行了大涡模拟研究,获得了喷注器近场的流动结构与火焰形态,对比了室压与几何结构对单喷嘴冷态流动的影响,分析了双离心喷注器低频振荡燃烧产生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喷嘴中心产生沿轴向朝内的压力梯度驱动了倒吸气流,倒吸气流存在是旋流腔产生气核的必要条件;当喷嘴旋流数增加时,旋流腔液膜厚度越小,液膜锥角越大,喷注器出口的倒吸气流的强度越大;在燃烧流场中,氧化剂液膜和燃料液膜之间存在狭长形火焰,端面后方回流区是火焰稳定的重要位置。数值计算复现了工程试车中出现的40 Hz量级的低频振荡燃烧,瞬时流场显示这是一种轴向往复的流体振荡现象。分析认为,内喷嘴液膜雾化、燃烧膨胀、倒吸气流等子过程可以形成闭环反馈逻辑,使得振荡可以自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双离心喷注器 跨临界流动 燃烧特性 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级与3级旋流杯燃烧室流动与点火特性试验
15
作者 姚尚军 李概奇 +1 位作者 彭剑勇 岳晨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89,共6页
为了分析2级与3级旋流杯流场与点火特性之间的差异,搭建了单头部回流燃烧室试验平台,基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分析了冷态头部流场结构特征,并通过高速摄影记录了常温来流下点火过程火焰传播路径。结果表明:进气流量增大,3级旋流杯回... 为了分析2级与3级旋流杯流场与点火特性之间的差异,搭建了单头部回流燃烧室试验平台,基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分析了冷态头部流场结构特征,并通过高速摄影记录了常温来流下点火过程火焰传播路径。结果表明:进气流量增大,3级旋流杯回流区高度、涡心位置、气流扩张角等基本保持不变,仅空气流速增大。与2级旋流杯燃烧室冷态流场相比,3级旋流杯回流区数目更多,但上侧主燃孔射流深度减小,对流场的作用也减小。在现有点火位置下,2级与3级旋流杯燃烧室点火成功的关键在于火焰逆流传焰并稳定在头部回流区,不同之处是3级旋流杯燃烧室火焰首先被气流输运到下游。当进气流量为12.8 g/s时,3级旋流杯点火延迟时间为48 ms,比2级旋流杯的延长50%,充分发展的火焰投影面积也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燃烧室 旋流杯 粒子图像测速 流场 火焰传播 点火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叶高度改变对旋流器内部水力特性影响分析
16
作者 卫松 李永业 +2 位作者 张向东 张林 刘盈含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0,共8页
为了探究导叶片式旋流器结构参数的变化对旋流器内部水力特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将导叶高度这一结构参数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导叶高度旋流器的水力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导叶直段和扭曲程度较小的扭曲段,... 为了探究导叶片式旋流器结构参数的变化对旋流器内部水力特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将导叶高度这一结构参数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导叶高度旋流器的水力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导叶直段和扭曲程度较小的扭曲段,轴向速度在导叶表面附近较低,而在管道中心和导叶远处较高。对于扭曲程度较大的扭曲段,轴向速度从迎水面至背水面逐渐增加,并且随着导叶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导叶直段的径向速度较低,而在扭曲段,径向速度随着扭曲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迎水面附近,径向速度朝向管道轴线,而在背水面附近则朝向管道壁,这两种速度模式交替出现;导叶扭曲程度的增加导致断面周向速度增大。背水面和迎水面附近的周向速度高于远离导叶的区域,且背水面的速度高于迎水面。导叶内缘存在负周向速度区域,其极小值的绝对值随着导叶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导叶前缘和后缘的局部机械能损失随着导叶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导叶段沿程的机械能损失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导叶高度越大,损失速度越快。旋流器的机械效率随着导叶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而提高。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旋流器结构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器 螺旋流 导叶高度 旋流特性 水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旋流配置下氨-甲烷-空气预混旋流火焰稳定性和排放特性
17
作者 杨浩杰 刘春雨 +2 位作者 李雪娇 于亮 吕兴才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29-3040,共12页
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低旋流配置对氨-甲烷-空气预混旋流火焰稳定性极限及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旋流配置下,各种工况均表现出较高的污染物排放,尤其是未燃氨、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而低旋流配置显著... 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低旋流配置对氨-甲烷-空气预混旋流火焰稳定性极限及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旋流配置下,各种工况均表现出较高的污染物排放,尤其是未燃氨、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而低旋流配置显著降低了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仅略微缩小了火焰稳定性极限。然而,低旋流配置下的氨-甲烷-空气火焰产生了较高的氧化二氮,这归因于低旋流配置降低了火焰温度,抑制了氧化二氮的热裂解。此外,随着非旋流气流比例的增加,尽管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减少,但火焰稳定性极限显著收缩,这与低旋流下火焰结构和流场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综合而言,低旋流配置在污染物排放与火焰稳定性之间可以达到较优的平衡,适用于需要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燃烧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燃烧 低旋流配置 稳定性极限 火焰拓扑 流动结构 污染物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瓣螺纹通道内超临界压力正癸烷换热数值研究
18
作者 王彦红 黄帅岭 +1 位作者 东明 李雨健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9-230,共12页
为了提升空气-燃料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了花瓣螺纹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换热数值研究。探究了正癸烷压力和通道花瓣数目对流动方向和花瓣周向换热的影响。通过温度场、速度场、湍动能、湍流耗散率阐述了旋流换热问题,通过螺旋强度和相... 为了提升空气-燃料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了花瓣螺纹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换热数值研究。探究了正癸烷压力和通道花瓣数目对流动方向和花瓣周向换热的影响。通过温度场、速度场、湍动能、湍流耗散率阐述了旋流换热问题,通过螺旋强度和相对二次流强度定量表征了旋流作用和二次流的影响。基于斯坦顿数和综合换热系数评价了花瓣螺纹通道的增强换热问题。建立了花瓣螺纹通道超临界正癸烷换热关联式。结果表明:花瓣螺纹通道旋流效应减薄了类气膜层,传热恶化减弱,相比圆通道换热性能更好,综合换热系数处于1.05~1.78。正癸烷压力越高,旋流越强,传热恶化越弱,花瓣内热边界层越均匀,综合换热性能越好。通道花瓣数目越多,旋流越强,传热恶化越延后,花瓣内热边界层越均匀,综合换热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燃料换热器 花瓣截面 螺纹通道 超临界 正癸烷 传热恶化 旋流效应 二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喷吹角度对RH精炼多相流及混匀行为的影响
19
作者 韩宇超 谢清华 +1 位作者 倪培远 厉英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3,共8页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旋流喷吹角度对RH(Ruhrstahl-Heraeus)精炼过程中多相流、循环流量及混匀时间的影响.与传统喷吹相比,采用喷嘴水平旋转30°+竖直倾斜15°和水平旋转30°+竖直倾斜30°喷吹时,RH循环流量分别提高了17...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旋流喷吹角度对RH(Ruhrstahl-Heraeus)精炼过程中多相流、循环流量及混匀时间的影响.与传统喷吹相比,采用喷嘴水平旋转30°+竖直倾斜15°和水平旋转30°+竖直倾斜30°喷吹时,RH循环流量分别提高了17.8%和20.1%,混匀时间分别缩短32.6%以及21.4%.采用旋流喷吹时,上升管内钢液产生旋转流动,速度分布更均匀,旋流促进了氩气泡在上升管内的向心运动,与传统喷吹相比气泡分散度提高,强化了气/液两相作用、钢液传质及提高了混匀效率.此外,与喷嘴仅水平旋转30°相比,采用喷嘴水平旋转30°+竖直倾斜15°喷吹时,上升管壁面剪切应力由500 Pa降低至约100 Pa,且高壁面剪切应力区域面积大大减小,有利于降低钢液对耐火材料的冲刷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精炼 旋流喷吹 循环流量 混匀时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omian decomposition method simulation of von Kármán swrling bioconvection nanofluid flow 被引量:2
20
作者 M D SHAMSHUDDIN S R MISHRA +1 位作者 O ANWAR BEG A KADI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2797-2813,共17页
The study reveals analytically on the 3-dimensional viscous time-dependent gyrotactic bioconvection in swirling nanofluid flow past from a rotating disk.It is known tha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disk is along the radial... The study reveals analytically on the 3-dimensional viscous time-dependent gyrotactic bioconvection in swirling nanofluid flow past from a rotating disk.It is known tha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disk is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In addition to that Stefan blowing is considered.The Buongiorno nanofluid model is taken care of assuming the fluid to be dilute and we find Brownian motion and thermophoresis have dominant role on nanoscale unit.The primitive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radial,tangential and axial momentum,heat,nano-particle concentration and micro-organism density function are developed in a cylindrical polar coordinate system with appropriate wall(disk surface)and free stream boundary conditions.This highly nonlinear,strongly coupled system of unsteady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s normalized with the classical von Kármán and other transformations to render the boundary value problem into an ordinary differential system.The emerging 11th order system features an extensive range of dimensionless flow parameters,i.e.,disk stretching rate,Brownian motion,thermophoresis,bioconvection Lewis number,unsteadiness parameter,ordinary Lewis number,Prandtl number,mass convective Biot number,Péclet number and Stefan blowing parameter.Solutions of the system are obtained with developed semi-analytical technique,i.e.,Adomian decomposition method.Validation of the said problem is also conducted with earlier literature computed by Runge-Kutta shooting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fluids BIOCONVECTION rotating disk bioreactors von Kármán swirling flow Stefan blowing Adomian decomposition method(A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