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波段水利测雨雷达在黄河三小区间应用研究
1
作者 刘吉峰 严昌盛 +3 位作者 王爽 张斐 王鹏 韩作强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26,共5页
为探究X波段水利测雨雷达在黄河三小区间的适用性,基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区的雷达和雨量站监测数据,通过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相对平均偏差、平均相对误差、结构相似度、峰值信噪比等多项指标对雷达监测降雨量和临近预报降雨量的准确... 为探究X波段水利测雨雷达在黄河三小区间的适用性,基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区的雷达和雨量站监测数据,通过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相对平均偏差、平均相对误差、结构相似度、峰值信噪比等多项指标对雷达监测降雨量和临近预报降雨量的准确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雷达监测降雨量与雨量站监测降雨量较为接近,离散度低,相关系数均大于0.500,均方根误差均小于6.000 mm,平均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均小于0.130;雷达监测面雨量与雨量站插值面雨量的降雨落区基本吻合,雷达测值总体高估,尤其是强降雨中心区明显偏大,但在雷达探测边缘区域存在一定低估;雷达面雨量图的整体细节和轮廓特征较明显,监测精度显著高于雨量站;雷达1、3 h预报场和实况场整体形态大体吻合,降雨落区较为接近,3 h预报效果较1 h预报效果有所减弱;预报评分随降雨量阈值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水利测雨雷达 雨量站 预报 监测 黄河三小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退化风险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优先序划定——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
2
作者 刘金花 郑永兴 +1 位作者 李威 杨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7-1600,共14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精准识别生态修复区域以及合理划定修复的优先序,是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前提,因此,本文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通过“生态韧性-人类干扰”定量评估生态系统退化风险,采用...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精准识别生态修复区域以及合理划定修复的优先序,是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前提,因此,本文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通过“生态韧性-人类干扰”定量评估生态系统退化风险,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模型等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源地、廊道、夹点、障碍点等生态要素作为生态修复区域,叠加退化风险等级对修复区域进行优先序划定,并提出相应修复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生态退化风险较高,高退化风险区以各城市为中心呈带状辐射分布,快速城镇化以及交通网络的发展对生态退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识别生态修复区域,包括27个生态源地、71条生态廊道、71处生态夹点和51处生态障碍点;叠加生态退化风险,将生态修复区域划分为优先修复、一般修复以及生态保育三类,并结合不同生态要素特征以及优先序提出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人类干扰 生态安全格局 优先序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陕西段多尺度人口收缩格局演变及机制
3
作者 高玮 赵新正 +1 位作者 李同昇 杨励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3-849,共17页
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识别及引导人口有效收缩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要命题。该研究使用第五、六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0LS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从市县村3个尺度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人... 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识别及引导人口有效收缩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要命题。该研究使用第五、六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0LS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从市县村3个尺度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人口收缩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炼多重尺度下的黄河流域陕西段人口收缩机制。结果表明:①不同尺度人口收缩呈现不同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高级尺度空间量化结果不能代表其所辖的低级尺度空间;②陕北形成了东部收缩带以及榆林一延安交界处收缩带的“T”字形收缩区域,关中收缩轴带以西安市主城区及长安区为中心向周围区县圈层式扩散;③在区县尺度上,产业结构是抑制收缩的根本动力,老龄化与人口收缩互为因果,省域集聚与公服水平是县域收缩的相关要素;④在村域尺度上,产业发展是减轻收缩的核心要素,人口结构与村域收缩显著相关,土地集约、小学教育与地理集聚与村域收缩高度相关。该研究结论为黄河流域陕西段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 人口收缩 黄河流域陕西段 格局演变 线性回归 收缩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河南段1980—2020年生态系统格局动态研究
4
作者 贾佳 张展硕 +5 位作者 江恩慧 田世民 常静怡 夏梦 王弯弯 赵凌栋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35-2845,共11页
推进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解析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社会经济和自然因子数据,运... 推进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解析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社会经济和自然因子数据,运用生态系统变化率、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和随机森林模型,解析了1980—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各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河南段形成了以农田为优势(54.98%)、林地为主要类型(22.56%),兼有小比例的草地(10.36%)、聚落(8.58%)、水域(3.36%)、荒漠裸地(0.16%)生态系统的基本格局;(2)在1980—2020年,除聚落生态系统外,草地、农田、水域、荒漠裸地、林地等生态系统面积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3)2000年后的生态系统间转化频繁,主要表现为由农田向聚落、林地和水域转化;(4)近40 a,生态系统格局呈现出连通性、聚集性减弱,破碎化、多样性增加的演变特征;(5)人口、GDP等人为因子和高程、降水等自然因子是影响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2000年后人为因子对格局变化的驱动作用增强。研究表明,在人口、经济和自然因子的共同作用下,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聚落生态系统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河南段 黄河流域 景观格局指数 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黄河河南段浮游植物数据集
5
作者 唐媛媛 王飞虎 +9 位作者 袁璐 张淑稳 沙渊璞 袁华涛 张景晓 高肖飞 高云霓 宋东蓥 董静 李学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48-57,共10页
浮游植物个体较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十分迅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组成常用于水生态学研究和水质评价中。本数据集源自2021年6月黄河流域河南段16个样点,共涉及11条支流、3个水库以及2条干流。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藻类155种,隶属于7门67属... 浮游植物个体较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十分迅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组成常用于水生态学研究和水质评价中。本数据集源自2021年6月黄河流域河南段16个样点,共涉及11条支流、3个水库以及2条干流。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藻类155种,隶属于7门67属,数据内容包含了位点、经度、纬度、藻类所属的门、纲、目、科、属、种、拉丁文、丰度和生物量字段,且数据经严格质量控制(含采样点科学布设、器具清洗、现场样品处理及鉴定质控等流程)。本数据集可为黄河流域的水生态调查、黄河生态保护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丰度 生物量 黄河流域河南段 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
6
作者 罗鹏 谈存峰 +2 位作者 陈强强 潘翔 齐娟飞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9,共8页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8上升至0.36,年均增长2.55%,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甘南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0.23上升至0.31,年均增长2.89%,各市(州)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临夏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耦合协调度总体经历严重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4个阶段,变迁态势趋好,而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因此,从平衡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夯实地方经济基础、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经济发展 综合指数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多情景模拟——以黄河流域山西段为例
7
作者 徐铭璟 段宝玲 +1 位作者 冯强 吕萌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06-1219,共14页
黄河流域山西段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预测未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和协同态势对于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十分重要。基于此,采用系统动力学、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以及均方根偏差分析203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综合发... 黄河流域山西段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预测未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和协同态势对于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十分重要。基于此,采用系统动力学、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以及均方根偏差分析203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综合发展和碳达峰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产水、土壤保持和固碳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及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情景下产水服务供给量最高为73.27 mm,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和固碳服务需求量最低,分别为59.89 mm和14.92 t C·hm^(-2)。(2)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与土壤保持、产水与固碳服务供给权衡度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与土壤保持、产水与固碳服务需求量协同强度均较低。(3)生态保护和碳达峰情景下产水服务与固碳服务供需比均大于0,各情景下土壤保持服务供需比相似。因此,黄河流域山西段未来发展中应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统筹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完成“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黄河流域山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及其耦合协调特征
8
作者 付梦雨 邱孟龙 +1 位作者 符绍武 李逍遥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299,共9页
[目的]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景观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厘清二者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例,分析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 [目的]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景观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厘清二者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例,分析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特征。[结果](1)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土地利用强度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均增长率为4.55%,空间上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2)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中生态风险等级,2000—2020年生态风险指数由0.19下降到0.17,呈轻微下降趋势,由北向南呈递减趋势,平均85.5%的高生态风险区分布在北部的长城沿线风沙区和渭北黄土旱塬区;(3)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40上升到2020年的0.46,呈逐年上升趋势,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当土地利用强度大于0.13时,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关系由相互抑制的低耦合协调转变为相互促进的高耦合协调。[结论]黄河流域陕西段的土地利用强度、景观生态风险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且耦合协调度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强度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演变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评价
9
作者 袁珍梅 王潇 刘兴德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0-832,共13页
为科学精准地量化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水平及内部机理及障碍因素,基于“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主题框架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和耦合协调模型量化2000~2022年黄河流域甘肃段9个市州地质灾害韧性时空演化过程及子系... 为科学精准地量化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水平及内部机理及障碍因素,基于“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主题框架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和耦合协调模型量化2000~2022年黄河流域甘肃段9个市州地质灾害韧性时空演化过程及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并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韧性提升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2年间,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随着时间变化呈明显增长态势,由2000年较低韧性状态转变为2022年中等韧性状态。9个市州的地质灾害韧性在空间上差异性明显,且不同市州间差距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其中兰州、天水、庆阳地质灾害韧性较强,其他市州滞后。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韧性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攀升态势,基础设施韧性系统发展水平滞后于环境、经济、社会韧性系统发展水平。9个市州地质灾害韧性系统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长趋势,由中度失调阶段过渡到优质协调阶段,且空间上表现为比较均衡局面。林草覆盖率、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6个指标是阻碍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逐年显著提升,但市州间差异加剧,流域在生态保护与恢复及经济社会韧性构建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韧性 熵权TOPSIS模型 耦合协调性 甘肃段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驱动力分析
10
作者 许静 廖星凯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4,共11页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科学评估流域生态风险动态演变,揭示生态风险驱动因素,对于维护流域生态安全、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结合空间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科学评估流域生态风险动态演变,揭示生态风险驱动因素,对于维护流域生态安全、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结合空间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探讨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生态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结构表现出林地增加、草地萎缩、人造地表快速扩张的特征,景观空间格局趋向分散化、复杂化和多样化。研究区生态风险等级以中等程度为主,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风险指数由0.0573增长到0.0631,高、较高、中等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2.17%、2.27%和2.35%。生态风险在空间分布上聚集效应显著,表现为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的局部自相关格局。景观生态风险演变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程、公里网格GDP为生态风险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分异 驱动力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河南段村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1
作者 冯玉森 刘新 张建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205-209,216,共6页
以黄河流域河南段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村庄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密度分析显示研究区村庄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明显的北多于南、东多于西的分布特... 以黄河流域河南段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村庄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密度分析显示研究区村庄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明显的北多于南、东多于西的分布特征。海拔200 m以下的村庄数量占村庄总数的76%,海拔700 m以下的村庄占村庄总数的95%。黄河流域河南段95%的村庄坡度小于10°,坡度超过10°的村庄极少。村庄的数量与离道路和河流的距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离道路和河流0~1 km的缓冲区内村庄的密度最大,分别为0.45和0.47个/km^(2),村庄数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单因子中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解释力最高,双因子交互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口密度以及主要路网密度的交互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分布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河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格局与多情景模拟研究
12
作者 董光龙 尹海洋 +4 位作者 姚荣岩 原晨朝 曲成闯 田原 贾敏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83-195,共13页
[目的/意义]中国正面临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等多重压力,建设用地扩张、耕地数量减少、生态空间萎缩等问题凸显,土地利用冲突现象频发。为精准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并预测多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发展趋势,亟需开展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格... [目的/意义]中国正面临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等多重压力,建设用地扩张、耕地数量减少、生态空间萎缩等问题凸显,土地利用冲突现象频发。为精准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并预测多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发展趋势,亟需开展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格局与多情景模拟研究。[方法]以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思想为基础,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定量识别2000—2020年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利用冲突,并借助CA-Markov模型预测2030年不同情景下潜在土地利用冲突格局。[结果和讨论] 2000—2020年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利用冲突水平呈现减缓态势,中冲突为主导类型,高冲突占比由2000年19.34%减少到2020年的8.61%。高冲突主要集聚在建设用地与其他地类过渡地带、鲁中山地丘陵区地类交错带和黄河沿岸。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水平呈恶化趋势,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形势有所缓解,其中生态保护情景下高冲突占比最少,为5.44%。[结论]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侵占耕地和生态用地仍是当前土地利用冲突的主要原因。基于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更好地平衡耕地保护、生态安全和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缓解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利用冲突的一种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耕地保护 景观格局指数 情景模拟 CA-Markov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工业用地错配时空格局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2
13
作者 倪剑波 郭鑫 +2 位作者 高瑞 林伟鹏 刘兆德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9个设区市所辖7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2020年山东省供地信息库中的工业用地供应数据,以及同期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黄河流域(山东段)工业用地供应与工业利润总额时空变化特征,通过空间错配指数分析工业用地...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9个设区市所辖7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2020年山东省供地信息库中的工业用地供应数据,以及同期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黄河流域(山东段)工业用地供应与工业利润总额时空变化特征,通过空间错配指数分析工业用地错配时空格局,并从科学配置、存量挖潜、提质增效和层级协同4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研究对于实现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聚集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山东段 工业用地 空间错配 土地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环境与农业耦合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提升策略 被引量:4
14
作者 佘丽敏 袁程程 李晓建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山东段)23个区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划体系完善、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机制体制建设3个方面提出黄河流域(山东段)... 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山东段)23个区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划体系完善、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机制体制建设3个方面提出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评价 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 生态规划 农业规划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及多情景预测——以陕西段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艳 李骏南 潘博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35-1946,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长期供给与最大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准确掌握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基于多源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构建等方法理论,综合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特... 生态系统服务长期供给与最大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准确掌握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基于多源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构建等方法理论,综合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PLUS模型对2035年其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情况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值整体表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各生态系统服务优势区域同样集中在研究区南部。(2)2000—2020年研究区内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值表现为先降后升,且提升明显,高值区域由南到北不断扩大;除土壤保持服务外,其余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值在研究时段内均有一定提升,且各生态系统服务间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3)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面积提升显著,研究区中北部服务等级提升明显;建设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长,沿黄水系服务等级降低区域聚集明显;可持续发展情景下林地和建设用地均有扩张,研究区北部服务等级提升明显。研究结果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黄河流域 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村镇聚落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8
16
作者 任震 刘雨桐 韩广辉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黄河流域(山东段)村镇聚落孕育了丰富独特的文化景观,建立识别指标体系对其文化景观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赓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景观基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文件的剖... 黄河流域(山东段)村镇聚落孕育了丰富独特的文化景观,建立识别指标体系对其文化景观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赓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景观基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文件的剖析,在历史景观视角下对黄河流域(山东段)的村镇聚落开展深入的文化景观田野调查、典籍研究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构建逻辑,通过“识别对象—识别因子—识别指标”解析出13项识别因子、40项识别指标,为黄河流域村镇聚落文化景观识别全覆盖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聚落 文化景观 景观基因 识别指标体系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帆 尹萌 张金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5,共7页
为评价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以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二级分区为研究对象,初选20个评价指标,利用信息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法剔除敏感性较低和相关性较高的7个指标,最终确定13个评价指标。从系统角度将指标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 为评价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以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二级分区为研究对象,初选20个评价指标,利用信息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法剔除敏感性较低和相关性较高的7个指标,最终确定13个评价指标。从系统角度将指标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利用熵权法与TOPSIS模型结合的方法计算综合得分,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4个二级分区的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子。结果表明:空间维度上,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存在空间差异性,龙羊峡以上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最高,龙羊峡—兰州分区与兰州—河口镇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次之,龙门—三门峡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最低;时间维度上,除龙羊峡以上分区外其余3个二级分区水资源承载力均有缓慢上升趋势;人均水资源量、产水模数、人均供水量、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及生态环境用水率是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建议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用水结构、促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等,以提升及保持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熵权法 TOPSIS模型 障碍度模型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运行下花园口河段黄河鲤生态流量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尚弘 姜琪 +1 位作者 唐彩红 岳子琪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62,共12页
【目的】大坝和水库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在带来防洪减灾效益的同时,也给所在区域的水生生物栖息繁衍带来了一定影响,诊断关键水生生物的生态流量对大坝下游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为例,探讨了小浪... 【目的】大坝和水库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在带来防洪减灾效益的同时,也给所在区域的水生生物栖息繁衍带来了一定影响,诊断关键水生生物的生态流量对大坝下游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为例,探讨了小浪底水库运行下不同流量情景下的黄河鲤栖息地质量情况,并由此推求黄河鲤的生态流量。基于栖息地模拟法,通过构建耦合栖息地适宜度模型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分析了黄河鲤鱼苗期、亲鱼期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空间分布,分别建立了黄河鲤两个生命阶段流量与栖息地加权可用面积关系曲线。【结果】结果表明:随着模拟流量的增大,黄河鲤不同生命阶段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空间分布及栖息地加权可用面积呈现先增加,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结论】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的最小生态流量为1 150 m~3/s,适宜生态流量为1 450 m~3/s,最适宜生态流量为3 000 m~3/s,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大流量情景下黄河鲤栖息地质量的认识,对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栖息地模型 黄河流域 黄河鲤 小浪底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19
作者 胡晓娟 李霞 +1 位作者 魏伟 杨世龙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3-128,144,共7页
本文基于黄河流域(甘肃段)2009、2012、2015、2018、2021年57个县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并分析了水资源与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与... 本文基于黄河流域(甘肃段)2009、2012、2015、2018、2021年57个县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并分析了水资源与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与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的两两耦合协调关系呈不同发展规律与空间分异特征。总体上,水资源与草地、耕地、园地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与林地、湿地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②水资源与耕园林草湿整体上呈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呈东北低、西南高的分布特征,在时间变化上未有明显波动。③研究时段内未出现明显的高耦合-高协调演化趋势,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各类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和数量分布不均衡,未来应重视设计差异化的自然资源协调发展路径,引导各类自然资源向更有序、协调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甘肃段) 水资源 耕园林草湿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植被与水文要素的时空协同演变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永喆 崔艳红 +8 位作者 张才金 崔英杰 王怡璇 白亮亮 郭建英 刘廷玺 卢静 徐于月 龙笛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9,共9页
为了探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和水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集成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集与模型模拟数据,得到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降水、蒸散发、径流、表层土壤含水率、陆地总水储量变化信息,解析了2003—2018年不同土地利... 为了探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和水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集成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集与模型模拟数据,得到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降水、蒸散发、径流、表层土壤含水率、陆地总水储量变化信息,解析了2003—2018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植被与水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植被与各水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东部森林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促使蒸散发增加,年均蒸散发量和径流量之和较降水量高16.5 mm,导致土壤水和地下水储量下降;农田年平均净灌溉耗水量为101.3~108.9 mm,并因农田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大而增加;虽然草地区域年均蒸散发和径流量之和低于降水量,但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持续增大导致水分盈余量显著降低,草地的耗水正接近其生态水文阈值;陆地总水储量等效水高以(7.5±1.9)mm/a的速率下降,区域地下水呈现亏缺趋势;降水的年际波动对植被覆盖度和蒸散发的影响逐渐减弱,对森林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水文要素 生态恢复 时空演变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