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农业及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应对措施 被引量:18
1
作者 谢立勇 李艳 林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7-201,共5页
气候变化在东北地区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总结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用农业节水技术措施、实施保护性耕作、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加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等... 气候变化在东北地区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总结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用农业节水技术措施、实施保护性耕作、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加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应对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针对这两个重点领域从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选育抗逆性强的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经济、综合调控水源和完善监测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生态环境 响应与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气候与两汉农业的发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马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8-133,共6页
汉代与春秋战国以来同属一个温暖期 ,这一历史时期气候的相对温暖与湿润 ,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 ,并使土壤与植被都处在良好的自然循环状态。汉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诸如农作物布局的变化、农产量的提高以及农业经营方式特色的形成都与之息... 汉代与春秋战国以来同属一个温暖期 ,这一历史时期气候的相对温暖与湿润 ,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 ,并使土壤与植被都处在良好的自然循环状态。汉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诸如农作物布局的变化、农产量的提高以及农业经营方式特色的形成都与之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生态环境 气候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对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殷淑燕 黄春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71,共6页
通过对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发生频率的统计,发现从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至东汉末年(公元220年)的400多年里,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地区,作为都城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都远远高于其... 通过对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发生频率的统计,发现从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至东汉末年(公元220年)的400多年里,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地区,作为都城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都远远高于其非都城时期;(2)对于长安或洛阳同一地区来说,水旱灾害的发生具有同步性,即同一个地区,水灾多的时期旱灾也多。根据分析,导致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都城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量增大,城市建设向着靠近河流低地及易涝、易淹没地区扩展,遇到河流涨水就会成灾。另外,由于都城建设及人口增加,在都城及其周围,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大幅度的增长,对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也大大加重,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也是导致长安与洛阳地区在作为都城的时期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长安 洛阳 水旱灾害 都城建设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与都城长安相互影响之关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朱士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5-42,共8页
西汉初高祖刘邦建都长安,既看重关中地区当时便于控内御外的宏观地理优势,同时还看重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优越。西汉200余年的史实也表明,关中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对都城长安的建设与物资供应以及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保证;而西汉... 西汉初高祖刘邦建都长安,既看重关中地区当时便于控内御外的宏观地理优势,同时还看重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优越。西汉200余年的史实也表明,关中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对都城长安的建设与物资供应以及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保证;而西汉王朝针对王畿所在的关中地区采取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也对保护与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关中地区 生态环境 长安 都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西北农业区开拓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惠富平 王思明 《古今农业》 2005年第1期80-85,共6页
汉代是西北农业区拓展的重要时期。经两汉以戍军屯田和移民实边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开发 ,使西北大片地区从游牧区变为农耕区。除关中以外的河套、河湟、河西、南疆等基本农区 ,都是在汉代开发建成的。汉代西北农区开拓的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 汉代是西北农业区拓展的重要时期。经两汉以戍军屯田和移民实边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开发 ,使西北大片地区从游牧区变为农耕区。除关中以外的河套、河湟、河西、南疆等基本农区 ,都是在汉代开发建成的。汉代西北农区开拓的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但也应看到大规模土地开垦对地区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汉代 西北地区 农业开发 生态环境 土地开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社会的木炭生产和消费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0-117,共8页
秦汉时期,木炭作为主要燃料之一,被广泛使用于民众生活以及手工业生产领域如冶金、制陶、煮盐等诸多方面。规模巨大的木炭用度,造成了林木资源的过度破坏,进而引发了严重的生态效应。两汉社会生态恶化以及自然灾害频发,与此有密切关联。
关键词 秦汉 木炭 生产 消费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锦州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翠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9期12835-12837,12912,共4页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锦州地区1956-2006年气温、降水、≥10℃积温、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锦州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28℃/10年速度递增;≥10℃积温逐年增多;无...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锦州地区1956-2006年气温、降水、≥10℃积温、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锦州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28℃/10年速度递增;≥10℃积温逐年增多;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提前;终霜日变化不大;降水以13.9 mm/10年速度递减;气候变化使锦州地区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俊霞 王宁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10806-10807,共2页
秦汉农业开发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西部开发,其开发规模及开发程度史无前例,秦汉时期农业开发在创造灿烂文明的同时又引发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概况、秦汉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业开发举措与生态环境关系三方面的研究... 秦汉农业开发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西部开发,其开发规模及开发程度史无前例,秦汉时期农业开发在创造灿烂文明的同时又引发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概况、秦汉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业开发举措与生态环境关系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整理与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农业开发 生态环境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生态环保思想与法律规定 被引量:8
9
作者 南玉泉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3-67,共5页
中国古代至少在西周时就有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规定,秦汉时将这些规定以法律形式予以颁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我国西夏王朝亦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涉及生态环保方面的法律。在生态环保思想上,儒家以“仁”为出发点,主张善待自然万物。宋时... 中国古代至少在西周时就有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规定,秦汉时将这些规定以法律形式予以颁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我国西夏王朝亦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涉及生态环保方面的法律。在生态环保思想上,儒家以“仁”为出发点,主张善待自然万物。宋时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主张对于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发掘搜罗中国古代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法规定,探讨各家各阶段环保思想源流,对于我们今天的环保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秦汉律令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之际江南农业发展的转折及其原因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宏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56,62,共8页
With series of measures and policies taken by Qin and Han governments,although the agriculture of South Area of Yangtze River had made rapid progress,at the same time,it put up significant distinctions in many field d... With series of measures and policies taken by Qin and Han governments,although the agriculture of South Area of Yangtze River had made rapid progress,at the same time,it put up significant distinctions in many field during different eras.In Qin and West Han dynasties,the agriculture of South Area of Yangtze River still had been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and it had arrived at its boom in many aspects,such as the extending of agricultural areas,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and yield of agriculture,the boom of region economics,and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These phenomena owed to complex reason,including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the transfer of the governments’ Strategic Stresses of Exploration in period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地区 农业发展 原因 两汉 开发经营 社会经济 农业开发 东汉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氾胜之书》中关中作物播种期的古今对比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伟 王乐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8期18-19,共2页
关中盆地东西长逾300km,南北宽10~100km,地势较低,气候温暖,物产丰饶,人口众多,有"膏壤沃野千里"之称。通过阐述《氾胜之书》所记载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其对农时农事的把握,同时对比《氾胜之书》所记载的作物播种期和现今... 关中盆地东西长逾300km,南北宽10~100km,地势较低,气候温暖,物产丰饶,人口众多,有"膏壤沃野千里"之称。通过阐述《氾胜之书》所记载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其对农时农事的把握,同时对比《氾胜之书》所记载的作物播种期和现今关中农作物的播种期选择的不同,得出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农作物的播种期也需要做出恰当的调整的结论,以期有助于改革和指导当今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关中地区 氾胜之书 作物 播种期 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农业生产的生态意蕴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冬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1-124,共4页
汉代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耕作栽培技术,通过因时制宜,顺时养物;因地制宜,用养平衡;因物制宜,协调统一地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了整个人类历史上非常典型和系统的生态伦理传统,蕴含着非常朴素的生态系统观和生产生活观。这对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 汉代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耕作栽培技术,通过因时制宜,顺时养物;因地制宜,用养平衡;因物制宜,协调统一地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了整个人类历史上非常典型和系统的生态伦理传统,蕴含着非常朴素的生态系统观和生产生活观。这对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农业生产 生态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丽 许玉良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期115-118,共4页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成县50a的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对全县各农业气候区农业发展问题及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林,着力开发气象能源...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成县50a的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对全县各农业气候区农业发展问题及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林,着力开发气象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县 气候资源 农业发展 生态环境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沙尘天气谈经济林与生态效益农业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兰艳 周国华 《农技服务》 2008年第10期137-138,共2页
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沙尘天气的频繁出现,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对沙尘的成因和演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针对辽西地区特定的环境气候条件,提出了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即"经济林与牧草... 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沙尘天气的频繁出现,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对沙尘的成因和演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针对辽西地区特定的环境气候条件,提出了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即"经济林与牧草间作,发展畜牧业"的"双效"模式,最终达到改变生态环境,减少风沙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生态环境 气候异常 效益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林右旗近2年气象因素变化及其引发的干旱对农牧业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代钦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2期36-38,共3页
将巴林右旗2017、2018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要素与1981—2010年历年同期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2年巴林右旗气温升高,降水偏少,大风频发,暖干化引发的干旱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且危害重,对农牧业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土壤... 将巴林右旗2017、2018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要素与1981—2010年历年同期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2年巴林右旗气温升高,降水偏少,大风频发,暖干化引发的干旱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且危害重,对农牧业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土壤失墒严重,土地植被和作物长势较差等。应加强气候变化研究,维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林右旗 农牧业生态环境 气候条件 变化趋势 干旱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长江沿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16
作者 谭静怡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140,共9页
农业活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从环境因素看,气候条件、湖泊变化、土地资源是促使宋代长江沿线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宋代长江沿线的农业活动表现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水利田的开发与应用等新... 农业活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从环境因素看,气候条件、湖泊变化、土地资源是促使宋代长江沿线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宋代长江沿线的农业活动表现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水利田的开发与应用等新特点,沿江的农业生产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和改进。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发展也给宋代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人地冲突加剧、水土流失频繁、土地质量损耗严重等。宋代长江沿线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呈现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生态环境 长江沿线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农业发展——气候波动的显著影响
17
作者 余凤 余龙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151-154,共4页
农业起源,需要依靠气候稳定以便保持自然与人的平衡。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海拔高度;二是地形的形状和坡向。本文从气候物象对动植物生长、农作物存活、军事出击的影响以及气候带来的后世余烈等角度和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农业起源,需要依靠气候稳定以便保持自然与人的平衡。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海拔高度;二是地形的形状和坡向。本文从气候物象对动植物生长、农作物存活、军事出击的影响以及气候带来的后世余烈等角度和方面加以分析、探讨,力图全面再现气候对汉代农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农业 差异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资源约束下的农业生产适应性评价及承载规模研究
18
作者 郭仙 叶涛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1期146-149,共4页
在农业生产适应性评价阶段,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是保障评价结果可靠性的基础。本文以某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初步了解其基础信息后,分别从土地资源特征、水文条件、气候条件以及生态环境4个方面对研究区土地资源现状进行... 在农业生产适应性评价阶段,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是保障评价结果可靠性的基础。本文以某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初步了解其基础信息后,分别从土地资源特征、水文条件、气候条件以及生态环境4个方面对研究区土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构建了以单个指标为核心的等级划分标准,借助DEM(digital evalu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确定了不同划分尺度下的土地面积大小。通过融合土地资源特征、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的分析结果,构建了评价矩阵,利用生态环境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实现对农业生产适应性的客观评价,得到生产适宜区的面积为370797.30 hm^(2),占评价面积的51.53%;通过叠加不同影响因素的生产条件,得到研究区域的承载规模,面积为664944.43 hm^(2),占评价面积的92.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适应性 承载规模 土地资源特征 水文条件 气候条件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