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学习视角下风味分子研究及其在茉莉花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庞杰 李小林 +3 位作者 王芹 张钦华 黄世国 孙意岚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2,共9页
旨在探讨机器学习在风味分子研究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其在茉莉花茶风味分析中的实践。风味分子的研究是理解和优化食品、特别是茶类饮品味道和品质的基础。机器学习技术的引入为风味分子的识别和分析打开了新的视野。概述了风味分子的基... 旨在探讨机器学习在风味分子研究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其在茉莉花茶风味分析中的实践。风味分子的研究是理解和优化食品、特别是茶类饮品味道和品质的基础。机器学习技术的引入为风味分子的识别和分析打开了新的视野。概述了风味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详细讨论了机器学习在解析分子结构与风味特性关系、茉莉花茶品质预测与控制、风味分析、预测与优化、智能化加工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为提升茉莉花茶的品质和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味分子 机器学习 茉莉花茶 品质预测与控制 风味优化 智能化加工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修剪方式对春季茶树生长与机采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向芬 刘红艳 +2 位作者 戴翠婷 涂洪强 李维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2期54-58,共5页
茶叶机械化采摘能解决采茶劳动力短缺、茶叶采摘不及时的问题。影响机械采摘效果的因素很多,但茶树树冠形状与留养程度是影响机采效果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修剪方式决定了茶树树冠形状与留养程度。以茶树品种茗丰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不同... 茶叶机械化采摘能解决采茶劳动力短缺、茶叶采摘不及时的问题。影响机械采摘效果的因素很多,但茶树树冠形状与留养程度是影响机采效果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修剪方式决定了茶树树冠形状与留养程度。以茶树品种茗丰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不同修剪方式的处理(处理A:平形修剪,留叶1~2叶;处理B:平形修剪,留叶4~5叶;处理C:弧形修剪,留叶4~5叶),研究了不同修剪方式对春季茶树发芽密度、百芽质量、鲜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B机采鲜叶产量与机采效果最好,处理C茶叶品质较好,封园前留叶4~5叶的留养方式对春茶产量有利,对于丘陵山区梯田茶园,平形修剪留叶4~5叶处理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修剪方式 机采 生长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采茶机的名优茶采摘效果综合比较研究
3
作者 倪康 石元值 +2 位作者 郑生宏 马伟 阮建云 《中国茶叶》 2024年第4期40-43,51,共5页
为给名优茶机采作业提供设备选型依据,测试比较了4款浙江茶区常见的采茶机的名优茶采摘作业效率、采摘质量与作业成本。测试结果表明,双人采茶机在机采作业中具有最快的作业速度与采摘效率,但是其名优茶采摘质量不佳,一芽一二叶得率为22... 为给名优茶机采作业提供设备选型依据,测试比较了4款浙江茶区常见的采茶机的名优茶采摘作业效率、采摘质量与作业成本。测试结果表明,双人采茶机在机采作业中具有最快的作业速度与采摘效率,但是其名优茶采摘质量不佳,一芽一二叶得率为22.5%;单人采茶机作业效率不如双人采茶机,但采摘效果好,一芽一二叶得率为40.7%;电动便携采茶机则具有经济性优点,每667 m^(2)采摘成本为14.69元,其一芽一二叶得率不如单人采茶机,但优于双人采茶机;手持式名优茶采摘机采摘质量最好,但采摘效率最低。综合机采速度与采摘质量,实际生产中可考虑传统的单人采茶机作为名优茶机采装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茶机 作业效率 机械组成 经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六大茶类快速识别 被引量:7
4
作者 张灵枝 黄艳 +2 位作者 于英杰 林刚 孙威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9,共12页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器皆适于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的构建;2)SVM分类器更适于结合原始光谱(original spectrum,OS)建模,预处理易使基于该分类器建立的模型鉴别性能减弱;3)随机森林(RF)分类器更适用于预处理后光谱建模,所得模型较OS模型在识别正确率(recognition accuracy,RA)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得到明显提升;4)特征提取中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算法表现最好,所得模型的RA较OS模型明显提升,其中最佳模型OS-LDA-SVM的RA为100.00%,AUC为1.00,识别正确率高、泛化能力强、模型性能优异,可产业化应用。综上所述,近红外光谱结合预处理、特征提取算法及分类器建立模型,进行六大茶类识别的可行性强,模型的识别正确率高、性能优异,可为茶叶贸易的茶类快速识别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技术支撑,为国际茶类识别模型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茶类识别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线性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算法在预测茉莉花茶风味品质中的应用
5
作者 黄叶群 周晗林 +5 位作者 童秀平 吉伟明 孙意岚 饶建青 温成荣 庞杰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50,共9页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领域,因其能够在大量数据中学习模型总结经验的出色能力得到广泛应用。针对茉莉花茶风味品质预测中存在耗时耗力、客观性差、准确率低等问题,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机器学习算法作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一...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领域,因其能够在大量数据中学习模型总结经验的出色能力得到广泛应用。针对茉莉花茶风味品质预测中存在耗时耗力、客观性差、准确率低等问题,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机器学习算法作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利用数据和算法来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在处理无关信息、提取特征变量、建立校准模型等方面具有强大能力,在食品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针对机器学习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报道较多,但有关该技术应用于茉莉花茶风味品质中的报道较少。本文综述了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等常用机器学习原理模型及其对茉莉花茶风味品质预测,介绍了当前机器学习模型在其风味品质预测中物理测试、化学指标、微生物和病虫害检测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为机器学习在茉莉花茶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茉莉花茶 预测 风味品质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采茶叶嫩芽的图像采集与识别
6
作者 俞龙 黄浩宜 +3 位作者 周波 黄楚斌 唐劲驰 胡春筠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118,共7页
为了提高茶叶机采的智能化水平,笔者设计了由支架、弧形采收刀、割刀丝杆升降板、4个滚轮、2个驱动电机、控制器与蓄电池组等组成的茶叶采摘机试验平台;以YOLOv5s 6.0作为基础模型,将主干网络替换为MobilenetV3网络,在算法检测层前引入C... 为了提高茶叶机采的智能化水平,笔者设计了由支架、弧形采收刀、割刀丝杆升降板、4个滚轮、2个驱动电机、控制器与蓄电池组等组成的茶叶采摘机试验平台;以YOLOv5s 6.0作为基础模型,将主干网络替换为MobilenetV3网络,在算法检测层前引入CBAM注意力模块,同时引入轻量级通用上采样算子CARAFE代替最近邻插值法,并通过添加权衡函数,改进CIOU损失函数等,建立茶叶嫩芽图像采集的数学模型YOLOv5s+。随后,以不同高度(10、20、30、40、50 cm)和角度(15°、30°、45°、60°、75°、90°)拍照的茶叶嫩芽图片为样本,检测其对网络识别精度的影响,发现当图像采集距离茶树顶部20 cm、拍摄角度为45°时,识别模型的训练结果最优。采用此参数下拍摄的图片集进行消融试验,YOLOv5s+对茶叶嫩芽识别的平均精度均值和召回率分别为0.935、0.912,较YOLOv5s的分别提高了2.97%、2.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机采 YOLOv5s 茶叶嫩芽识别 图像采集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秋绿茶的杀青工艺及加工设备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莹 黄泽界 +2 位作者 何端 冯文颖 龙开进 《现代食品》 2024年第12期110-112,共3页
本项目基于对贵州省夏秋茶的前期研究基础,通过结合先进的加工工艺和高效智能的加工设备可以生产出数量可观的优质绿茶。这种绿茶具有丰富的内含物,耐泡、鲜爽醇厚、香气高雅、汤色亮绿且安全可靠。通过这一项目,可以解决贵州省茶产业... 本项目基于对贵州省夏秋茶的前期研究基础,通过结合先进的加工工艺和高效智能的加工设备可以生产出数量可观的优质绿茶。这种绿茶具有丰富的内含物,耐泡、鲜爽醇厚、香气高雅、汤色亮绿且安全可靠。通过这一项目,可以解决贵州省茶产业能效不足、茶农收入不高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绿茶 杀青 新型隧道式高效杀青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提采动作的便携式名优茶鲜叶采摘机
8
作者 王洪成 白子豪 +6 位作者 徐海浩 徐凯 黄阿龙 王泽恩 万菲 张俐楠 吴立群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1172,共12页
为缓解以龙井为代表的名优茶鲜叶采摘完全依赖人工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鲜叶-老叶物理特性差异的鲜叶采摘方法,通过纯机械的弹性结构和柔性采摘单元实现鲜叶的自动化采摘。首先对鲜叶-老叶在生长高度、表观形态和茶叶茎断裂强度等物理特... 为缓解以龙井为代表的名优茶鲜叶采摘完全依赖人工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鲜叶-老叶物理特性差异的鲜叶采摘方法,通过纯机械的弹性结构和柔性采摘单元实现鲜叶的自动化采摘。首先对鲜叶-老叶在生长高度、表观形态和茶叶茎断裂强度等物理特性差异进行研究,作为采摘机结构和拉拔力参数设计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受茶农手工采摘鲜叶时的“提采”动作启发,提出基于鲜叶上下表面摩擦力差异的鲜叶采摘机构,并对其进行采摘过程的动力学仿真分析;依据仿真结果,分别采用硅胶和特氟龙膜作为与鲜叶上下表面接触的柔性材料,结合动底板弹性结构、提供可调的拉拔力以避免采摘过程中鲜叶受损。茶园试验结果表明,当采摘力设置为3.0 N时采摘效果较好,鲜叶茎断裂位置取决于鲜叶茎断裂强度最小的位置,与人手工采摘时的断裂位置一致,鲜叶采净率约40%,老叶误采率约7%,茶叶损伤率约5%,采摘效率约1.44 kg·h^(-1)(相当于3个熟练采茶工)。该研究结果可为鲜叶的全自动机器采摘提供技术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优茶 采茶机 鲜叶 老叶 摩擦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顺县茶产业机械化建设创新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碎典 郑挺盛 +1 位作者 任苧 俞燎远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茶产业是泰顺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和劳动力成本提高,茶叶生产成本逐步提高。为进一步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2021年泰顺县推广实施茶产业“机器换人”项目,制定茶叶产业“机器换人”技术推... 茶产业是泰顺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和劳动力成本提高,茶叶生产成本逐步提高。为进一步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2021年泰顺县推广实施茶产业“机器换人”项目,制定茶叶产业“机器换人”技术推广与应用方案,主要包括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机械化修剪采摘、高效植保作业和智慧农机装备应用与推广等技术。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了泰顺县丰富优质的茶叶资源,提高了茶叶品质及其附加值,并形成了可示范推广的茶产业技术链模式,进而充分提高了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茶产业发展协同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顺县 茶产业 机器换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优茶机采鲜叶分级技术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张兰兰 董迹芬 +3 位作者 唐萌 蔡维秩 温正军 骆耀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3-598,共6页
用滚筛机(6CXF-70大宗茶鲜叶分级机,MCF自制名优茶鲜叶分级机),平面圆筛机(浙茶精766)、风选机(FX450型)等不同茶叶分级机械对相同机采鲜叶原料进行分级,鲜叶原料在不同筛孔、风力条件下,按芽叶大小、轻重归类,实现大小芽叶分离,测定经... 用滚筛机(6CXF-70大宗茶鲜叶分级机,MCF自制名优茶鲜叶分级机),平面圆筛机(浙茶精766)、风选机(FX450型)等不同茶叶分级机械对相同机采鲜叶原料进行分级,鲜叶原料在不同筛孔、风力条件下,按芽叶大小、轻重归类,实现大小芽叶分离,测定经分级后得到的各类芽叶机械组成,比较分级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用机器采摘的茶青机械组成中标准芽叶的比例(质量分数,下同)为23.54%,粗老芽叶的比例为43.33%,其他碎片的比例达到33.13%。该鲜叶不能作为名优茶生产。经滚筛机分级,在相同分级区段内,MCF分级机分级获得的标准芽叶比率较6CXF-70大宗茶鲜叶分级机高19%,且各筛孔下得到的原料等级界限清楚。利用不同筛孔分层设置的平面圆筛机分级原料,各层级中均有标准芽叶和其他芽叶混杂的情况,不能较好地分离出鲜叶中的标准芽叶。风选机分级能较好地清除机采鲜叶内其他碎片,但标准芽叶和粗老芽叶分离效果不明显;MCF和风选组合分级效果提高。机采鲜叶先经MCF分级,再风选处理,标准芽叶比例提高了16%,其他碎片比例下降了23%,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标准芽叶和其他碎片混杂。然而先风选再MCF组合分级,分级效果不理想;但是调整自制分级机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等级差异明显的芽叶。综上,利用滚筛、平面圆筛、风选等方法可以使机采鲜叶原料在一定程度上按大小归类,不同方法分级差异大,其中滚筛分级是3种分级方法中可获得相对整齐、标准芽叶较多的分级方法,利用自制的名优茶鲜叶分级机(MCF)与风选组合分级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叶 机采 分级 筛分 风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夫红茶可视化富氧发酵机设计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董春旺 叶阳 +5 位作者 江用文 朱宏凯 何华锋 桂安辉 高明珠 黄藩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0-376,共7页
针对目前红茶发酵设备与发酵工艺结合不紧密而造成的发酵温湿度不稳定、难翻拌、缺氧、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工夫红茶可视化富氧发酵机。文章描述了机器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发酵筒、翻拌装置和隧道加热等装置进行了设计,确定了... 针对目前红茶发酵设备与发酵工艺结合不紧密而造成的发酵温湿度不稳定、难翻拌、缺氧、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工夫红茶可视化富氧发酵机。文章描述了机器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发酵筒、翻拌装置和隧道加热等装置进行了设计,确定了其关键参数值。该研究进行了发酵性能试验,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0℃、湿度大于90%、发酵时间3.5 h。与传统发酵相比,香气、滋味等有明显提高,感官品质总分高于传统发酵2.1分。本研制机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很好地满足优质红茶的发酵工艺技术要求,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发酵机 设计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茶园不同机采方式对秋季茶鲜叶产量和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肖润林 王久荣 +2 位作者 谭正初 单武雄 何秋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9-922,共4页
经过连续4年的田间试验,比较了2次机采、重度机采、轻度机采和不机采对照等4个处理对白露毛尖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次机采和重度机采处理显著增加秋季茶芽密度和1芽1叶初展鲜叶产量,显著降低单个芽头的平均重量、长度及符合... 经过连续4年的田间试验,比较了2次机采、重度机采、轻度机采和不机采对照等4个处理对白露毛尖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次机采和重度机采处理显著增加秋季茶芽密度和1芽1叶初展鲜叶产量,显著降低单个芽头的平均重量、长度及符合加工白露毛尖茶芽大小标准的茶芽合格率;符合加工白露毛尖茶芽大小标准的1芽1叶初展鲜叶产量轻度机采处理最高;内含成分分析表明,4个处理秋季1芽1叶初展鲜叶均适宜加工白露毛尖茶,以不机采对照处理感官品质最好。试验表明适度机采可提高秋季白露毛尖茶鲜叶产量,不机采或轻度机采可获得更多优质的白露毛尖茶鲜叶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茶园 生态管理 白露毛尖茶 机械采摘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新梢节间与展叶角度生长变化及对名优茶机采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骆耀平 宋婷婷 +2 位作者 文东华 唐萌 蔡维秩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0-424,共5页
以浙农113、龙井43、浙农139盆栽茶树为试验材料,研究新梢生育过程中的节间和展叶角度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节间生长变化与新梢生长一样,遵循慢-快-慢"的S"型生育规律.3品种中,浙农139节间最长,龙井43节间较短.春季,鱼叶展... 以浙农113、龙井43、浙农139盆栽茶树为试验材料,研究新梢生育过程中的节间和展叶角度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节间生长变化与新梢生长一样,遵循慢-快-慢"的S"型生育规律.3品种中,浙农139节间最长,龙井43节间较短.春季,鱼叶展后12 d节间生长量仅为最长生长量的50%左右,此时进行机采,破碎率高;18 d时,鲜叶原料不符合名优茶生产要求;鱼叶展后15 d,节间长度和展叶角度已达适合机采状态,此时机采可有效控制破碎率的增加.适当增施肥料,能增加节间生长长度,有利于机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优茶 机采 节间 展叶角度 鱼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咖啡因茶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孙成 权启爱 金寿珍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6期68-72,共5页
以热水杀青方式脱除茶叶中的咖啡因,结合脱水、揉捻、干燥工序,所制成茶的咖啡因脱除率达到67%,其它主要内含物保留率达到82%以上,具有传统绿茶的风格。茶叶捞青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咖啡因脱除效率高、节水节能的特点。
关键词 低咖啡因茶 加工技术 加工设备 热水浸渍法 内含物保留率 茶叶捞青机 捞青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陈根生 袁海波 +5 位作者 许勇泉 江用文 邓余良 俞燎远 余书平 尹军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根据针芽形名优绿茶品质特点及加工特性,集成运用设施摊青装备、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多级连续理条机、搓叶机、远红外提香机等新型节能高效设备,组建一条实用性强、高效节能、品质优异的针芽形名优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并对生产线中摊青... 根据针芽形名优绿茶品质特点及加工特性,集成运用设施摊青装备、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多级连续理条机、搓叶机、远红外提香机等新型节能高效设备,组建一条实用性强、高效节能、品质优异的针芽形名优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并对生产线中摊青、杀青、理条、烘焙等关键工序的作业参数进行研究,提出整套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经研究后,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摊青温度18-25℃,相对湿度60%-90%;杀青投叶量125 kg·h^-1,温度270℃,时长65 s;多级连续理条为240℃(38 Hz),210℃(40 Hz),180℃(45 Hz);滚筒干燥温度40~55℃;烘焙温度100℃,投叶量30 kg·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芽形名优绿茶 连续化生产 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 远红外提香机 设施摊青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风选机优化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钟江 黄剑虹 +2 位作者 杨韬 张宪 赵章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6-583,共8页
为提高茶叶风选效果,采用理论分析和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风选过程中茶叶颗粒的运行轨迹和风选室内流场的状态,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研究表明,茶叶风选机送风口风速分布采用上小下大方案时茶叶颗粒群有效漂移间距最大;风选... 为提高茶叶风选效果,采用理论分析和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风选过程中茶叶颗粒的运行轨迹和风选室内流场的状态,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研究表明,茶叶风选机送风口风速分布采用上小下大方案时茶叶颗粒群有效漂移间距最大;风选室内部由于结构原因存在涡旋现象,4号和5号出茶口流出的茶叶颗粒相对质轻,其漂移轨迹较易受到涡旋的影响,可以通过设置扰流板加以减轻,且能有效降低各口茶叶混入其他口茶叶的比例,提高风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风选机 送风口风速 涡旋 扰流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优茶机采适期的研究 被引量:54
17
作者 骆耀平 唐萌 +2 位作者 蔡维秩 文冬华 温正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3,共5页
根据名优茶生产对鲜叶原料的要求,以一芽一、二叶及其对夹叶为标准芽叶,研究三个采摘时期机采鲜叶的机械组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标准芽叶达84.9%~75.0%(采摘期二)时机采,可以获得较高比率的名优茶原料,为机采适期。本试验条件下,按采... 根据名优茶生产对鲜叶原料的要求,以一芽一、二叶及其对夹叶为标准芽叶,研究三个采摘时期机采鲜叶的机械组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标准芽叶达84.9%~75.0%(采摘期二)时机采,可以获得较高比率的名优茶原料,为机采适期。本试验条件下,按采摘期二标准进行名优茶机采,春茶机采间隔期约20 d。按鱼叶开展时间确定机采间隔期,春季鱼叶展后15d,秋季鱼叶展后12d为机采适期。杭州茶区春季平均展叶间隔期为5.4d/叶,秋季为4.2d/叶。适当调整机采时间,可获相应的名优茶生产原料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优茶 机采适期 标准芽叶 机械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西湖龙井茶品质差异特性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崔宏春 张建勇 +5 位作者 敖存 黄海涛 郑旭霞 赵芸 师大亮 余继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268-273,共6页
为明晰不同加工工艺西湖龙井茶的品质特性差异,采用全机制、一青机制后手工、二青机制后手工、全手工等4种方式加工西湖龙井茶,比较分析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含量,并分析色差值与汤色的关系。结果表明,一青机制后手工、二青机制后手工工... 为明晰不同加工工艺西湖龙井茶的品质特性差异,采用全机制、一青机制后手工、二青机制后手工、全手工等4种方式加工西湖龙井茶,比较分析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含量,并分析色差值与汤色的关系。结果表明,一青机制后手工、二青机制后手工工艺的茶外形优于纯手工工艺的茶叶,一青机制后手工工艺的西湖龙井茶滋味、香气与纯手工工艺的茶叶相当,且优于全机制工艺,即扁形炒制机青锅1次与手工辉锅结合的一青机制后手工工艺有利于提升西湖龙井茶品质;4种方式加工的西湖龙井茶的茶多酚含量、咖啡碱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L值差异不显著(P>0.05),a值、b值差异显著(P<0.05);一青机制后手工工艺有利于西湖龙井茶EGCG、GCG、谷氨酰胺、茶氨酸等关键风味化学物质的保留。采用一青机制后手工的创新工艺,显著改善了全机制西湖龙井茶滋味和香气品质,与全手工工艺的西湖龙井茶品质相当,可为西湖龙井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龙井茶 加工工艺 品质 化学成分 机制 手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和神经网络实现机采茶分级 被引量:16
19
作者 吴正敏 曹成茂 +3 位作者 谢承健 吴佳胜 胡汪洋 汪天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2-190,共9页
为解决名优绿茶采摘环节的瓶颈问题,提出对机采大宗绿茶进行分级的思路。现有绿茶机采设备采摘的鲜叶一般只能制作普通的大宗绿茶,鲜叶存在混杂、破碎率高和老梗叶等问题,本文基于Labview vision、图像处理技术和神经网络算法分析机采... 为解决名优绿茶采摘环节的瓶颈问题,提出对机采大宗绿茶进行分级的思路。现有绿茶机采设备采摘的鲜叶一般只能制作普通的大宗绿茶,鲜叶存在混杂、破碎率高和老梗叶等问题,本文基于Labview vision、图像处理技术和神经网络算法分析机采绿茶成品的凸包面积、凸包周长、长轴长度、短轴长度等形态特征并对样本进行分类,实现从机采大宗绿茶中分选出名优绿茶。其中样本的形态特征采用工业CCD摄像头获取;用户界面用Labview自定义开发设计,数据交互方便,开发周期短。茶叶样本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机采绿茶成品的分级正确率可以稳定在90%以上。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机采茶分级设备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绿茶 分级 神经网络 图像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柱式紧压茶叶机设计 被引量:3
20
作者 辛继红 张岚 +3 位作者 岳建玲 魏刚 全腊珍 黄瑞英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3-75,共3页
世界上生产的茶叶以条索和片状为主,紧压茶有蒸压后发酵的砖茶和沱茶。为此,介绍了一种立柱式紧压茶叶机来加工成紧压茶块的方法,并就其工作原理及立柱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试验证明,利用所设计的紧压茶叶机即可以压砖茶,又... 世界上生产的茶叶以条索和片状为主,紧压茶有蒸压后发酵的砖茶和沱茶。为此,介绍了一种立柱式紧压茶叶机来加工成紧压茶块的方法,并就其工作原理及立柱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试验证明,利用所设计的紧压茶叶机即可以压砖茶,又可以压小块绿茶,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紧压茶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压茶 立柱式 茶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