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新小说中的“新中国”想象 被引量:3
1
作者 郭继宁 郑丽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0-153,共4页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政治启蒙目的,以实现"小说"救国的宗旨。但这些小说文本仅仅停留于"民族国家"想象,尚未完成国家理论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小说 “新中国” 想象 民族国家 互文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和民国社会教育的宗旨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才林 周慧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64-168,共5页
清末和民国的社会教育突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对象上的普遍性,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作新民"与"唤起民众"。"作新民"为宗旨的教育运动与"... 清末和民国的社会教育突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对象上的普遍性,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作新民"与"唤起民众"。"作新民"为宗旨的教育运动与"新民说"以及"新青年"观密切相关,"唤起民众"的教育运动根源于"总理遗嘱",两者的共同目的在于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同一性则是变革教育、培养新国民,救亡图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民国 社会教育 作新民 唤起民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前期东北地区赫哲“新满洲”形成初探 被引量:9
3
作者 陈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90,共6页
入关后,特别是在康雍时期,为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的管理、填补东北防务空虚、巩固东北边疆,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徙民编旗"政策,将少数民族部众大规模迁入内地,以"新满洲"形式编入满洲八旗,极大缓解了八旗兵源不足... 入关后,特别是在康雍时期,为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的管理、填补东北防务空虚、巩固东北边疆,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徙民编旗"政策,将少数民族部众大规模迁入内地,以"新满洲"形式编入满洲八旗,极大缓解了八旗兵源不足的问题,也为满洲共同体输入了新鲜血液。赫哲"新满洲"入旗后,即调往东北各地驻防,与旧满洲共处而全面满化,最终融入满族共同体,完成了由赫哲而新满洲,由新满洲而满洲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东北 赫哲 新满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国时期小学数学课程的嬗变及其评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婷 孙彬博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24,共4页
清末民国时期,教育部门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依据.根据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状态,结合历史发展,选取先后颁布的有代表性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这一时期中国小学数学课程的... 清末民国时期,教育部门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依据.根据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状态,结合历史发展,选取先后颁布的有代表性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这一时期中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3个维度,分析每一阶段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就课程目标而言,确立了以儿童本位到生活本位与儿童本位并存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逐步形成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图形、数学的应用、统计与账簿5条主线的综合数学知识体系;课程实施方面,开始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时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的新闻出版法 被引量:2
5
作者 殷莉 何秋红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28-134,共7页
清末民初的新闻出版法中有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也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报章应守规则》属于越权所立之法,法律规则也不完备。《报馆暂行条规》没有规定法律适用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之间缺少一一对应关系,不符合... 清末民初的新闻出版法中有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也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报章应守规则》属于越权所立之法,法律规则也不完备。《报馆暂行条规》没有规定法律适用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之间缺少一一对应关系,不符合法应明确、肯定的要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法律规范。《大清报律》《钦定报律》是符合立法主体和立法程序的法律,《民国暂行报律》属于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越权所立之法,《报纸条例》《修正报纸条例》《出版法》是不符合行政立法程序的行政法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法 立法 清末民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丘逢甲诗中的“新中国”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学照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6-72,共7页
丘逢甲既是清季抗日保台运动倡导者,又是一位"缘情"、"言志"发之于诗的"新中国"运动的先驱。他内渡后,本着"能强祖国则可复土雪耻"的认识,使"念台"情和"新中"志在"... 丘逢甲既是清季抗日保台运动倡导者,又是一位"缘情"、"言志"发之于诗的"新中国"运动的先驱。他内渡后,本着"能强祖国则可复土雪耻"的认识,使"念台"情和"新中"志在"我亦思乡更忧国"的情怀中得到连接和统一。丘逢甲诗中的"欲新中国"的思想包涵追求维新立宪和转向共和两个层次。他深感清廷立宪"时机已失",遂"促同志行革命事",推动广东"独立",并参与民国肇建,呼唤"中华民族此重兴"。丘逢甲的"新中国"思想至今仍是推动中国"和平崛起"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逢甲 清末诗 “新中国”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个侧面谈时代生活文化的相互联系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影响——“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有感 被引量:4
7
作者 汪毓和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2,共4页
文章力图从宏观的角度,将发轫与本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发展进程中震惊海内外的"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新音乐"萌发的"时代发展"、"社会生活"、"文艺思潮"和"音乐变革"的多... 文章力图从宏观的角度,将发轫与本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发展进程中震惊海内外的"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新音乐"萌发的"时代发展"、"社会生活"、"文艺思潮"和"音乐变革"的多方面的相互联系,作一个概略回顾和史学分析。"辛亥革命"前后引发中国"学堂乐歌"产生的重要社会条件和它所包含的一系列中心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中西融合";以及在"辛亥革命"影响下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才得以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清代戏曲改良运动 学堂乐歌 中国近代新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知识的“报刊”:清末民初新式教科书中的报刊叙述(1902-1922)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润泽 邓洁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05,共9页
教科书是一个独特的知识空间,也是一种典型性的传播媒介。清末民初新式教科书中的报刊叙述(1902-1922),为探讨近代中国新闻学学科酝酿时期的报刊知识生成方式、传播途径、内容水准、积累与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清末教科书以旧... 教科书是一个独特的知识空间,也是一种典型性的传播媒介。清末民初新式教科书中的报刊叙述(1902-1922),为探讨近代中国新闻学学科酝酿时期的报刊知识生成方式、传播途径、内容水准、积累与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清末教科书以旧识比附报刊,在进步思维中编织报刊叙述话语;民初教科书凸显报刊言论价值,引入新闻学,并将报人报业纳入叙述框架,一定程度开创了近代报刊素养教育的雏形。教科书中的报刊知识在社会建构过程中,也助推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知识 清末民初 新式教科书 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儿童文学现代演进中的新伦理建构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梅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4期136-148,共13页
查尔斯·泰勒所言的“大脱嵌”革命在清末民初引发了新伦理的建构。基于儿童成长的发展性、可塑性,儿童被视为新兴民族国家的希望,清末民初的先觉者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下,焕发出构建儿童新意义秩序的极大热情。儿童文学的现代... 查尔斯·泰勒所言的“大脱嵌”革命在清末民初引发了新伦理的建构。基于儿童成长的发展性、可塑性,儿童被视为新兴民族国家的希望,清末民初的先觉者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下,焕发出构建儿童新意义秩序的极大热情。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就是伴随着关于儿童的新伦理秩序而生成的,其主要通过三种路径来完成:在新家国伦理建构中“制造”小国民;从德性伦理到规范伦理建构中“制造”小公民;在新身体伦理建构中“制造”“模范儿童”。然而,儿童在“大脱嵌”革命后并没有真正获得自我主体性,而是再次将个人置于新国家共同体框架中,成为负载着人们关于国家、政治和文化想象的隐喻符号。尽管如此,清末民初的文本中总有些儿童拒绝被格式化规训,他们总能冲破现实的困境、观念的囚笼,叫喊出生命的喜悦和自由。这说明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之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真正的童年精神在引领着我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儿童文学 新伦理建构 小国民 小公民 “模范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国工商团体创建新式学堂的实践及特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忠 王筱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0-116,共7页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商人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清末商会成立后,形成了以商会为中心的工商团体网络,商会在自身创建新式学堂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同业团体、旅外商帮等工商团体参与兴学活动,清末民国时...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商人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清末商会成立后,形成了以商会为中心的工商团体网络,商会在自身创建新式学堂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同业团体、旅外商帮等工商团体参与兴学活动,清末民国时期的工商团体创办了数量可观的新式学堂,并呈现出鲜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工商团体 新式学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国工商团体创建新式学堂的价值及意义
11
作者 李忠 王筱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5-49,共5页
将所办学堂与所处环境的生产与生活密切联系,使工商团体的兴学活动与教育界呈现出不同的路径;同时,工商团体兴学对官方教育出现的弊端进行适当修正,并积极实践;借助各种机会工商团体将自己的经验及愿望反馈于教育决策部门,积极影响政府... 将所办学堂与所处环境的生产与生活密切联系,使工商团体的兴学活动与教育界呈现出不同的路径;同时,工商团体兴学对官方教育出现的弊端进行适当修正,并积极实践;借助各种机会工商团体将自己的经验及愿望反馈于教育决策部门,积极影响政府对教育的决策。近代工商团体参与新式学堂的创建,不仅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且对近代中国经济乃至社会的早期现代化作出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 工商团体 新式学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农科职业教育实践考述
12
作者 郭海洋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76-80,共5页
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东北地区农科职业学校,正是在这一转折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农科职业学校的兴办,掀开了东北近代农业教育史的序幕。尽管当时东北农科职业学... 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东北地区农科职业学校,正是在这一转折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农科职业学校的兴办,掀开了东北近代农业教育史的序幕。尽管当时东北农科职业学校规模不大,培养学生数量不多,但在推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作为东北农科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东北地区 农科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挽联与新文学的发生
13
作者 肖百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92,共5页
晚清以降,哀祭文体盛行于文坛,其中尤以挽联为胜,当时的知名人物,无论文人还是武将,均酷爱写作挽联。挽联被用来娱情、炫才、言志、抒怀,不一而足,其功能得到了极度扩展,其内涵和形式或隐或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挽联在主题形态、生命... 晚清以降,哀祭文体盛行于文坛,其中尤以挽联为胜,当时的知名人物,无论文人还是武将,均酷爱写作挽联。挽联被用来娱情、炫才、言志、抒怀,不一而足,其功能得到了极度扩展,其内涵和形式或隐或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挽联在主题形态、生命观念、叙事方式、叙事情感,甚至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与新文学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文章以详实的楹联文献为基础,具体细致地阐述了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联 新文学 清末民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建构中的新传统因素
14
作者 杨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3-147,共5页
清末民初是20世纪中国文学新传统形成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中国意识"的影响下,中国文学的文学观念、制度建构和审美趋向等方面都出现了有别于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新传统因素,诸如文学功能的历史化、文学建构的社会化和文学... 清末民初是20世纪中国文学新传统形成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中国意识"的影响下,中国文学的文学观念、制度建构和审美趋向等方面都出现了有别于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新传统因素,诸如文学功能的历史化、文学建构的社会化和文学演进的尚武化等都较大地改变了文学书写的整体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中国意识” 新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图像与地方生活:鲁西南地区戏曲年画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宗建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5期78-83,共6页
在山东西南部一带,曾经有大量民间自发性的年画作坊存在,清末民国时期,该地年画制作进入高峰,尤以戏曲题材为重。这些戏曲图像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功能性、叙事性特征,刻制精巧、构图多样,对色彩与造型的把控也颇具特色。本文通过为期三... 在山东西南部一带,曾经有大量民间自发性的年画作坊存在,清末民国时期,该地年画制作进入高峰,尤以戏曲题材为重。这些戏曲图像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功能性、叙事性特征,刻制精巧、构图多样,对色彩与造型的把控也颇具特色。本文通过为期三年的田野考察,深入挖掘了该地各类别及功能的戏曲年画图像,并在对图像风格进行立体阐释的基础上,力图还原其在地方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鲁西南 戏曲年画 图像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彭翼仲案”真相 被引量:4
16
作者 姜纬堂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5期16-24,共9页
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1906年9月),京师外城巡警总厅奉巡警部令,查封《中华报》、《京话日报》,课其社长彭翼仲发配新疆,监禁十年。事为北京历史上前所未有,致舆论大哗,中外震惊,目为国政之要闻。是为“彭翼仲案”。因当局... 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1906年9月),京师外城巡警总厅奉巡警部令,查封《中华报》、《京话日报》,课其社长彭翼仲发配新疆,监禁十年。事为北京历史上前所未有,致舆论大哗,中外震惊,目为国政之要闻。是为“彭翼仲案”。因当局对该案实情讳莫如深,致局外人及后世论者异说纷纭,莫衷一是,俨如疑团。本文据有关资料,辩岐说,考真相,以究明此关系中国近代史、中国报刊史、北京史上久悬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翼仲 中华报 京话日报 吴樾狙击出洋五大臣 误传“孙文到京” 吴道明案 清政府摧残舆论 北京史 中国报刊史 中国近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1897-1920年)农学期刊发展研究
17
作者 齐廉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3期232-237,共6页
民国初年(1912—1920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知识体系的更新,农学期刊得以快速发展。数量种类增多,分布日渐集中,刊物语言、作者群体、主办单位、传播路径、受众等都呈现出全新态势,刊物质量提升明显,传播力也持续增强。清末(1897—1... 民国初年(1912—1920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知识体系的更新,农学期刊得以快速发展。数量种类增多,分布日渐集中,刊物语言、作者群体、主办单位、传播路径、受众等都呈现出全新态势,刊物质量提升明显,传播力也持续增强。清末(1897—1911年)农学期刊多连载、重实用、栏目科学、图文并茂的特点仍被普遍保留。清末民初农学期刊的演进历程证实,尽管时代更替、知识变革会深度影响学术期刊的发展,但作为学术重要中介的期刊仍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农学期刊 新变 承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报章政论文的演变及其现代意义——以王韬、梁启超、章士钊为中心
18
作者 杨志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4-120,共7页
清末报纸的出现,使当时的政论文为之一变。先是出现了王韬的报章政论文,其以说理为主,间杂抒情。其说理方式往往据事言理,或直抒胸臆。梁启超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借用日本词汇、语法对之进行改造,从而创造了一种"笔锋常带感情"... 清末报纸的出现,使当时的政论文为之一变。先是出现了王韬的报章政论文,其以说理为主,间杂抒情。其说理方式往往据事言理,或直抒胸臆。梁启超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借用日本词汇、语法对之进行改造,从而创造了一种"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文体"。在说理方式上,梁启超一方面继承了王韬的据事言理及直抒胸臆,另一方面又运用类比推理,结合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段,并采取偏激的言说方式,使得抒情性成为其报章政论文的突出特征。民国初年前后,由于历史文化语境的变化,报章政论文整体由以情动人转向朴实说理。在此潮流中,章士钊将西方逻辑学运用于报章政论文的写作中,并借用英语语法对古文进行改造,创造出逻辑严密、层次谨严的"逻辑文"。随着纯文学观念的引入,白话文的兴起,文言体报章政论文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们在语言、文法、思想、政治意识等方面对现代白话文产生过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章政论文 新文体 逻辑文 白话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少数民族文字“白话报”初解
19
作者 周德仓 刘新利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68-73,共6页
文章以清王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在西藏、新疆和北京地区创办的民族文字白话报为样本,试图厘清这一时期民族文字报刊的发展轨迹,探究它们对国家民族事务的积极意义,解析其传播模式,确定其在中国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历史进程中的应有地位。
关键词 清末明初 民族文字 白话报 民族事务 传播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上海报刊与慈善义演的兴起和发展
20
作者 张秀丽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5年第5期69-76,共8页
晚清慈善义演最早在上海兴起与发展,与上海报刊业的发展格局紧密相关。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开始零星报道侨居上海西人举办的义演活动。虽然这些义演活动影响有限,但其窗口效应不容忽视。以1877—187... 晚清慈善义演最早在上海兴起与发展,与上海报刊业的发展格局紧密相关。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开始零星报道侨居上海西人举办的义演活动。虽然这些义演活动影响有限,但其窗口效应不容忽视。以1877—1878年“丁戊奇荒”为契机,英文报刊登载西人义演活动的消息开始增多,系统性也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文报刊也发布论说,呼吁国人效仿西人举行义演活动筹集资金,用于灾荒救济。之后,中文报刊便大量刊登海内外相关义演广告和义演活动资讯,引导国人通过举行义演活动筹款,用于慈善救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报刊的不断创办,大量义演消息不断被报道、传播,加以社会灾荒不断,义演活动可谓此起彼伏,其中报刊的大力宣介与呼吁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上海 中英文报刊 《申报》 《字林西报》 慈善义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