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cidence and molecular markers of 2n pollen in Populus tomentosa Carr
1
作者 ZHANG Zheng-hai KANG Xiang-yang ZHANG Ping-dong LI Yan-hua WANG Jun(Key Laboratory for Genetics and Breeding in Forest Trees and Ornamental Plants,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176-176,共1页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AFLP molecular markers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and related markers of 2n pollen (unreduced pollen) in Populus tomentosa Carr. The parallel and tripolar spindle at metaphase...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AFLP molecular markers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and related markers of 2n pollen (unreduced pollen) in Populus tomentosa Carr. The parallel and tripolar spindle at metaphase Ⅱ and the absence of cytokinesis at telophase Ⅱ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2n pollen. A group of 298 clones came from their indigenous areas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2n pollen based on the pollen size differences, within a clone and between n and 2n pollen. Pollen grains of 224 clones were collected, six of them only produced normal pollen, and the rest produced 2n pollen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0.6% -21.9%). Clones producing six normal and 22 2n pollen were selected for AFLP analysis. Following an initial screening with 55 primer combinations, the E50-M38 (CAT/ACT) primer was identified, which generated a PCR fragment (246 bp) from the normal clones, but not from the 2n pollen producers. In addition, the E31-M50 (AAA/CAT) amplified DNA fragment (204 bp) that was present in 2n pollen producers, and absent in normal clones. Two polymorphic bands were found and they were distinguished between normal and 2n pollen clones. They are very useful as AFLP markers for molecular-assisted selection in triploid breeding of 2n gametes in P.toment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 populus tomentosa carr. MEIOSIS 2n POLLEN INCIDENCE TRIPLOID bree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雄性毛白杨组培幼化技术研究
2
作者 张劲 王永格 +6 位作者 彭玉信 李国雷 王茂良 张恒月 常笑超 郦金今 刘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5,26,共8页
【目的】毛白杨以无性繁殖为主,而无性繁殖材料往往存在老化现象,严重影响苗木质量,研究繁殖材料的幼化技术对于改善苗木质量,促进无性林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大兴区站上村的200年生雄性毛白杨为对象,取其根萌条为繁殖材料... 【目的】毛白杨以无性繁殖为主,而无性繁殖材料往往存在老化现象,严重影响苗木质量,研究繁殖材料的幼化技术对于改善苗木质量,促进无性林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大兴区站上村的200年生雄性毛白杨为对象,取其根萌条为繁殖材料,探索2种灭菌试剂处理条件下,不同灭菌时间对外植体成活与生长的影响,同时在MS培养基中设置不同激素组合研究其增殖的最佳效果,筛选出适合其生长的最佳增殖培养基,通过继代培养研究此200年生成年雄性毛白杨的组培幼化技术。【结果】结果表明,0.1%氯化汞溶液的灭菌效果比10%次氯酸钠溶液效果好,最佳灭菌处理为0.1%氯化汞7 min,成活率为57%;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7 mg/L 6-BA+0.01 mg/L NAA,最高丛生芽分化系数为2.23,茎高生长量≥1 cm苗的数量比例为53.3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生长周期由63 d(1代)降至44 d(4代),继代培养增殖系数由0.93(1代)提升至4.85(4代),茎高生长量≥3 cm苗的数量比也从2.23%(1代)显著增至62.34%(4代)。【结论】此200年生毛白杨繁殖材料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现象,母株的年龄可能影响其根萌条的幼化程度,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生长势有了显著的提高,说明多次继代培养有较明显的幼化作用,且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幼化效果也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成熟树木 生理衰弱 幼化 雄性毛白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嵌合体扦插生根相关理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63
3
作者 宋金耀 何文林 +2 位作者 李松波 刘永军 孙艳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4-67,共4页
对自宁晋县获得的毛白杨嵌合体扦插生根过程的动态跟踪分析表明 ,嵌合体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扦插初期呈上升趋势 ,第 5d升至高峰 ,之后下降 ,第 7d至低谷 ,第 17d又出现一高峰 ,而毛白杨没有此规律 ,并且前期与此恰好相反 ;酚类、黄酮类物... 对自宁晋县获得的毛白杨嵌合体扦插生根过程的动态跟踪分析表明 ,嵌合体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扦插初期呈上升趋势 ,第 5d升至高峰 ,之后下降 ,第 7d至低谷 ,第 17d又出现一高峰 ,而毛白杨没有此规律 ,并且前期与此恰好相反 ;酚类、黄酮类物质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相似 ,也有两个高峰 ,毛白杨中变化与嵌合体相反 ,且含量高于嵌合体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与过氧化物酶刚好相反。试验证明嵌合体易生根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及酚类、黄酮类含量密切相关 ,是协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嵌合体 生根机制 扦插 相关理化特性 杨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间作条件下的杨树生长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袁玉欣 裴保华 +3 位作者 贾渝彬 王德艺 王文全 王颖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01期44-50,共7页
利用“时空互补”的方法 ,研究间作条件下全轮伐期的毛白杨生长情况。结果说明 ,在平原农区实行杨粮间作是提高林木生长量、培养大径材的有效途径 ,如间作 1 1年的毛白杨 ,比相同林龄相似立地条件的纯林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提高 30 3%... 利用“时空互补”的方法 ,研究间作条件下全轮伐期的毛白杨生长情况。结果说明 ,在平原农区实行杨粮间作是提高林木生长量、培养大径材的有效途径 ,如间作 1 1年的毛白杨 ,比相同林龄相似立地条件的纯林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提高 30 3%~ 37 7%。研究还说明 ,间作应结合农区特点 ,给农作物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 ,以保持农业的持续投入 ,维持间作系统的水肥供应 ,提高林木的生长量 ;同时 ,由于间作林株行距的原因 ,使毛白杨的偏冠现象普遍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间作 毛白杨 偏冠 生长 时空互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污染程度下毛白杨叶表面PM_(2.5)颗粒的数量及性质和叶片气孔形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石婕 刘庆倩 +5 位作者 安海龙 曹学慧 刘超 尹伟伦 郭惠红 夏新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522-7530,共9页
选择了北京市环境PM_(2.5)浓度不同的两个采样点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对杨树叶片表面滞留的PM_(2.5)颗粒进行了观察、统计和成分分析,并研究了叶片气孔对环境颗粒物污染的适... 选择了北京市环境PM_(2.5)浓度不同的两个采样点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对杨树叶片表面滞留的PM_(2.5)颗粒进行了观察、统计和成分分析,并研究了叶片气孔对环境颗粒物污染的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夏秋两季西直门叶片样品上下表面的PM_(2.5)数量均多于森林公园样品这说明环境PM_(2.5)浓度是影响叶片表面滞留颗粒物数量的主要原因;其中叶片上表面是滞留PM_(2.5)颗粒的主要区域。森林公园样品中PM_(2.5)颗粒性质比较单一,硅铝酸盐颗粒和石英颗粒占很大比例,二者的主要来源均为天然源,如土壤扬尘、矿物颗粒等;而西直门采样点叶片样品滞留的PM_(2.5)颗粒的元素组成更为复杂,其中50%以上的硅铝酸盐颗粒检测出了明显的铜、钾、氯、钠等元素的谱峰其来源主要是工业排放;西直门样品PM_(2.5)的含硫量高于森林公园样品,且夏季明显高于秋季。研究还发现有少数PM_(2.5)颗粒进入了毛白杨叶片的气孔而且不同污染程度下气孔的形态特征存在差异。与森林公园毛白杨叶片的气孔相比,西直门处的毛白杨叶片气孔的长度、宽度、面积和气孔密度均较小,说明较高的PM_(2.5)污染程度对毛白杨叶片的形态发育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揭示植物叶片阻滞、吸收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机制、合理选择和优化城市绿化树种从而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叶片 PM_(2.5) 气孔 环境扫描电镜 X-射线能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花粉败育过程中胼胝质的异常分布变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文超 曹媛 +1 位作者 常童洁 荆艳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1,共4页
采用苯胺蓝染色的方法,对育性良好的无性系1319及花粉败育雄株BM-1的花药发育过程中胼胝质的分布及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育性良好的花药中,胼胝质首先在小孢子母细胞角隅处沉积;随后,较厚的胼胝质壁分布于四分体细胞间以及细胞周围... 采用苯胺蓝染色的方法,对育性良好的无性系1319及花粉败育雄株BM-1的花药发育过程中胼胝质的分布及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育性良好的花药中,胼胝质首先在小孢子母细胞角隅处沉积;随后,较厚的胼胝质壁分布于四分体细胞间以及细胞周围,随着胼胝质的解体,小孢子释放到药室中,游离小孢子外围无明显胼胝质分布;小孢子发育形成成熟花粉,花药绒毡层解体,内壁加厚开裂,胼胝质分布于残留的绒毡层以及内壁。与育性良好的花药相比,败育花药的胼胝质合成量减少并呈现明显分布异常。小孢子母细胞时期无明显胼胝质合成;胼胝质主要沉积于四分体细胞间且细胞外围胼胝质分布量减少;小孢子发育至成熟花粉,药室绒毡层沉积较多胼胝质而内壁无明显胼胝质分布。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毛白杨无性系1319花粉外壁发育正常,而毛白杨不育雄株BM-1仅产生少量饱满花粉,且其花粉外壁发育不完全。从而说明胼胝质的异常合成与分布是毛白杨花粉败育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花粉 败育 胼胝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雄花序黄酮类化合物超临界CO_2的萃取工艺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福伟 王晓 +2 位作者 时新刚 耿岩玲 杜金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5-138,共4页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夹带剂比例、温度、时间、压力对超临界CO2 萃取毛白杨雄花序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 ,利用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 :温度 60℃ ,液料比 1 5mL∶1 g、压力 3 5MPa条件下 ,萃取 90min ,得率可达 0 5 9%。
关键词 毛白杨雄花序 黄酮类化合物 超临界CO2的萃取工艺 夹带剂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粮间作系统小气候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颖 袁玉欣 +1 位作者 魏红侠 冯长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0-42,共3页
4年农田杨粮间作系统小气候测定结果表明,杨粮间作条件下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对照相比,毛白杨幼林使间作农田平均气温下降1.0~1.2℃,湿度提高4.1%~12.2%,风速降低32.1%~59.8%,而毛白杨成林对间作农田的影响也有相似结... 4年农田杨粮间作系统小气候测定结果表明,杨粮间作条件下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对照相比,毛白杨幼林使间作农田平均气温下降1.0~1.2℃,湿度提高4.1%~12.2%,风速降低32.1%~59.8%,而毛白杨成林对间作农田的影响也有相似结果,且林木的不断生长对农田的遮荫度也逐步加大。为保证间作作物产量,林木行距20m左右时其间作应不超过6年,30m行距时其间作应不超过10年。为保证间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建议实行大行距(30m以上)间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小气候 毛白杨 林粮间作 杨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宋婉 张志毅 续九如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01期125-130,共6页
Wood basic densityies of about 100 Populus tomentosa Carr. clones grown in 4 clone testing plantations located in Hebei, Henan, Shandong and Gansu were tested and its inheritance and variation among clones and sites w... Wood basic densityies of about 100 Populus tomentosa Carr. clones grown in 4 clone testing plantations located in Hebei, Henan, Shandong and Gansu were tested and its inheritance and variation among clones and sit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wood basic density of the studied clones was 0 4363?g/cm 3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ood basic density between clones and sites. The high value of clonal repeatability(0 82~0 91)of wood basic density indicated that the character was under strong genetic control.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general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rowth traits(including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height, and volume) and wood basic density, althoug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varied in a certain degree from one site to another. Studies on wood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ee growth and wood quality are of importance in such fields as wood properties breeding and combined improvement of both growth and wood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木材 基本密度 遗传变异 无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倍体毛白杨有性生殖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志毅 于雪松 朱之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4,共4页
该文通过对 7个毛白杨三倍体和 3个二倍体无性系的花序量、花粉量及生命力、种子品质的比较研究和生殖器官形态的观察 ,发现三倍体无性系的花序量明显比二倍体的少 ;雄性无性系每个花序的花粉量及其发芽率在三倍体和二倍体之间差异不大 ... 该文通过对 7个毛白杨三倍体和 3个二倍体无性系的花序量、花粉量及生命力、种子品质的比较研究和生殖器官形态的观察 ,发现三倍体无性系的花序量明显比二倍体的少 ;雄性无性系每个花序的花粉量及其发芽率在三倍体和二倍体之间差异不大 ;而三倍体雌性无性系的结实能力、果实形态大小和种子品质明显较二倍体的差 .结果表明三倍体毛白杨的有性生殖能力较低 ,因此 ,种植三倍体毛白杨将会减少毛白杨早春散粉和飞絮对环境的污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三倍体 有性生殖能力 选育 开花结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倍体毛白杨木质素结构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蒲俊文 宋君龙 +1 位作者 谢益民 顾瑞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11-215,共5页
随着造纸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 ,造纸原料 (特别是木材原料 )的稳定供应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倍体毛白杨具有生长快、纤维形态好等优点 ,很有希望成为我国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 .为了深入了解三倍体毛白杨的纤维特性 (特别是木质... 随着造纸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 ,造纸原料 (特别是木材原料 )的稳定供应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倍体毛白杨具有生长快、纤维形态好等优点 ,很有希望成为我国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 .为了深入了解三倍体毛白杨的纤维特性 (特别是木质素的含量和化学结构 ) ,该研究不仅对三倍体毛白杨的纤维特性进行了分析 ,而且用硝基苯氧化法结合红外光谱、1 H -NMR详细分析了其木质素的化学结构 .研究结果证明 :三倍体毛白杨的木质素含量较普通毛白杨要低 ,但是其缩合型结构的比例比较高 ,木质素中游离酚羟基的含量也比较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毛白杨 木质素 结构特性 硝基苯氧化 红外光谱 ^1H-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及其POD同工酶的变化 被引量:11
12
作者 殷亚方 姜笑梅 魏令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3-110,共8页
北京地区生长的毛白杨 (PopulustomentosaCarr .)在春季芽膨大前 ,形成层带已经进入了恢复活动期。在芽展开后一周形成层进入活动期 ,细胞开始分裂 ,细胞层数也有所增加 ,同时分化出未成熟的韧皮部细胞。未成熟韧皮部细胞的数量在形成... 北京地区生长的毛白杨 (PopulustomentosaCarr .)在春季芽膨大前 ,形成层带已经进入了恢复活动期。在芽展开后一周形成层进入活动期 ,细胞开始分裂 ,细胞层数也有所增加 ,同时分化出未成熟的韧皮部细胞。未成熟韧皮部细胞的数量在形成层活动初期快速增长 ,随后是一个持续而缓慢的连续过程。木质部的产生比韧皮部要晚 3周 ,未成熟的木质部细胞层数在开始变化不大 ,5月底~ 6月底 ,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初期 ,随后便急剧下降。成熟木质部细胞的出现比成熟的韧皮部细胞要晚约一个月。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同 ,毛白杨在4月底到 6月底这段时间 ,形成层细胞层数迅速下降 ,未成熟韧皮部细胞也略有减少 ,而未成熟和成熟的木质部细胞则大量增加。木质部在 9月底停止分化 ,较韧皮部要晚约 2 0d。 9月底形成层进入休眠期后 ,形成层细胞层数基本保持不变 ,直到翌年春天恢复活动。毛白杨形成层区域的过氧化物酶 (POD)同工酶在形成层活动期其活性低、酶带少 ,而恢复活动期和休眠期其活性高且酶带多 ,组织化学反应还表明 ,不同时期POD在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中的活性不同。本文对POD同工酶在形成层活动周期中的变化与其组织分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形成层 活动周期 POD同工酶 组织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妍 崔彬彬 +2 位作者 魏俊杰 朱维红 张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3-70,81,共9页
【目的】对毛白杨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毛白杨多倍体诱导提供细胞学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方法】2014-01采集毛白杨雌、雄花枝于温室水培,自水培46h开始每隔2~3h取雌、雄花芽样品,采用石蜡切片和醋酸洋红... 【目的】对毛白杨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毛白杨多倍体诱导提供细胞学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方法】2014-01采集毛白杨雌、雄花枝于温室水培,自水培46h开始每隔2~3h取雌、雄花芽样品,采用石蜡切片和醋酸洋红压片技术对毛白杨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及其对应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毛白杨小孢子母细胞在水培52h开始减数分裂,发育到双核花粉粒共历时约10d;大孢子母细胞在水培118h开始减数分裂,发育至二核胚囊期共历时约13d。毛白杨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进程以及与雌、雄花芽外部形态的变化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水培118h毛白杨大孢子母细胞开始减数分裂进入细线期时,其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至四分体时期,此时雌花序微微露出芽鳞,雄花序1/4以上伸出芽鳞,花药呈块状微红色;在水培144h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发育到粗线期时,其小孢子母细胞大多已发育至单核期,此时雌花序1/5伸出芽鳞,雄花序1/3以上伸出芽鳞,花药呈块状浅红色;在水培237h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发育到中期Ⅰ时,其小孢子母细胞已发育至双核期,此时雌花序1/3伸出芽鳞,雄花序1/2以上伸出芽鳞,花药呈块状红色。【结论】根据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的时序相关性,通过观察相同培养条件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时期,可即时判别大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进程;还可从花芽长度、花药颜色等来估计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所处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大孢子 小孢子 减数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种内过氧化物同工酶变异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自湘 顾万春 李玲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35-340,共6页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了105份毛白杨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经三年重复,共获8种酶谱,表现了毛白杨种内遗传多型性。第一种酶谱是毛白杨种的主要酶谱型,占全部试材的85.7%。同属一种酶谱型的材料,其形态、性别及生长习性都有明显差异,曾...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了105份毛白杨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经三年重复,共获8种酶谱,表现了毛白杨种内遗传多型性。第一种酶谱是毛白杨种的主要酶谱型,占全部试材的85.7%。同属一种酶谱型的材料,其形态、性别及生长习性都有明显差异,曾被定为新种、变种或变型;不同酶谱材料的形态分歧应晚于酶分子水平的分歧。将8种酶谱的相似系数值进行聚类,第Ⅰ、Ⅱ、Ⅲ、Ⅳ类酶谱因发生较早可聚为一类,此类是毛白杨的主要类型。第Ⅴ、Ⅵ、Ⅶ、Ⅷ种酶谱是近代毛白杨与派内几个种进行多元化、多地、多次杂交的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过氧化物同工酶 酶谱相似系数 种内遗传多型性 形态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环境中毛白杨和油松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的观察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慧 刘庆倩 +4 位作者 安海龙 刘超 郭惠红 夏新莉 尹伟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35,共8页
本文旨在观察北京地区不同环境中毛白杨和油松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状况。选择毛白杨和油松分别代表阔叶乔木和针叶常绿树种。在2014年6、10月分别采集样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2个采样点2种树种叶表滞留的颗粒物进行了粒径... 本文旨在观察北京地区不同环境中毛白杨和油松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状况。选择毛白杨和油松分别代表阔叶乔木和针叶常绿树种。在2014年6、10月分别采集样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2个采样点2种树种叶表滞留的颗粒物进行了粒径与数量统计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PM2.5是毛白杨和油松叶表总颗粒物的主要成分,颗粒物主要滞留在毛白杨叶片的上表面和油松针叶的平面;在单位叶面积上,油松叶表面的颗粒物较毛白杨多;西直门样地叶表的PM2.5数量多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10月份叶表滞留的颗粒物数量多于6月份。西直门样品除硅铝酸盐颗粒外还包括烟尘集合体和飞灰颗粒,且含有较多的S元素;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相比,PM2.5污染较重的西直门地区样品气孔较小、密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毛白杨 油松 气孔 环境扫描电镜 X-射线能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TIR-NBS-LRR基因转化烟草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海霞 张志毅 +3 位作者 张谦 安新民 李琰 刘婷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8,共6页
该文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从毛白杨中克隆得到的TIR-NBS-LRR抗病基因(PtDRG01)导入烟草中,经抗生素筛选和PCR分子检测,获得了一批阳性转化植株。进而对这些阳性转化植株进行烟草花叶病毒接种实验,从表型观察结果发现,在接种病毒1周和6周后... 该文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从毛白杨中克隆得到的TIR-NBS-LRR抗病基因(PtDRG01)导入烟草中,经抗生素筛选和PCR分子检测,获得了一批阳性转化植株。进而对这些阳性转化植株进行烟草花叶病毒接种实验,从表型观察结果发现,在接种病毒1周和6周后,转基因烟草株系TG-11的发病程度明显低于非转基因烟草。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烟草株系TG-11叶片中的烟草花叶病毒(TMV)数量显著低于非转基因植株,且该转基因株系中的PtDRG01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植株。这些结果表明,毛白杨PtDRG01基因具有明显的抗病功能,其高效表达能够显著提高烟草的抗TMV能力。该文通过对烟草的遗传转化与病毒接种实验,鉴定了PtDRG01基因的功能,可为其他TIR-NBS-LRR基因的功能鉴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TIR-NBS-LRR基因 转基因烟草 烟草花叶病毒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NBS型基因PtDRG01原核表达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琰 张谦 +3 位作者 李海霞 刘婷婷 安新民 张志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82-888,共7页
为了分析毛白杨NBS型抗病基因PtDRG01(EF157840)编码蛋白的特性,研究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Pt01,并导入大肠杆菌XA90,经IPTG诱导表达后,SDS-PAGE电泳分析证明,该特异蛋白的分子量约为79kD。对原核表达体系以及融合蛋白的表达... 为了分析毛白杨NBS型抗病基因PtDRG01(EF157840)编码蛋白的特性,研究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Pt01,并导入大肠杆菌XA90,经IPTG诱导表达后,SDS-PAGE电泳分析证明,该特异蛋白的分子量约为79kD。对原核表达体系以及融合蛋白的表达特性进行优化与分析表明: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1mmol/L IPTG在37℃下诱导4h,所表达的融合蛋白为胞内分泌的可溶性蛋白。利用谷胱苷肽-琼脂糖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了电泳纯级的目标蛋白,为PtDRG01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鉴定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NBS型基因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林毛白杨次生木质部细胞分化过程中木质素沉积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殷亚方 姜笑梅 瞿超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3-669,共7页
本文以高锰酸钾(KMnO4)染色及醋酸双氧铀和柠檬酸铅双染色两种方法,利用透射电镜技术(TEM)研究人工林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Carr.)木质部细胞分化过程中木质素在细胞壁上的沉积方式,并讨论了细胞壁结构与木质素沉积之间的关系。观察... 本文以高锰酸钾(KMnO4)染色及醋酸双氧铀和柠檬酸铅双染色两种方法,利用透射电镜技术(TEM)研究人工林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Carr.)木质部细胞分化过程中木质素在细胞壁上的沉积方式,并讨论了细胞壁结构与木质素沉积之间的关系。观察结果表明,木质素最早出现在位于初生壁的细胞角隅处,以分散的条形颗粒状沉积。随着S1和S2层纤维素微纤丝(CMfs)的沉积,木质素开始沿初生壁角隅处,向胞间层其它区域和次生壁各层同时扩展,整个木质化过程并不是由胞间层依次向次生壁各层推进。S3层的CMfs沉积后,木质素在整个次生壁开始迅速沉积。次生壁上的木质素主要以不均匀团块状方式沉积,且各层交界处的木质素沉积较少。胞间层沉积的木质素多且较次生壁沉积的更为致密。木质素的沉积方式可能与细胞壁各层纤维素微纤丝骨架的不同结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木质素 人工林 次生木质部 细胞壁 初生 木质化 细胞分化 观察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对毛白杨幼苗叶绿素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吕艳伟 王光全 +1 位作者 孟庆杰 张文会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5-119,共5页
以毛白杨鲁毛50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温度增加(+2℃和+4℃)的环境条件(对照为常温条件),研究了温度升高对毛白杨幼苗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常温下生长的毛白杨相比,增温2℃和增温4℃处理都显著降低... 以毛白杨鲁毛50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温度增加(+2℃和+4℃)的环境条件(对照为常温条件),研究了温度升高对毛白杨幼苗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常温下生长的毛白杨相比,增温2℃和增温4℃处理都显著降低了毛白杨幼苗的叶绿素a(Chla)和总叶绿素(Chla+b)含量,降幅分别为12.97%和13.66%,11.91%和12.61%。但2种增温处理对叶绿素b(Chlb)和Chla/b的影响不显著,降幅分别为6.84%和7.53%,6.96%和6.60%。增温2℃和增温4℃处理对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几乎没有影响,但对电子传递效率(Yield)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的影响效果不同:增温2℃几乎没有引起Yield值和qP值的变化,但增温4℃却显著降低了Yield值和qP值,降幅分别为7.11%和12.74%。同时,增温2℃和增温4℃都显著降低了毛白杨幼苗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降幅分别为6.47%和7.09%。从2种增温处理对毛白杨幼苗叶绿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来看,增温对毛白杨幼苗Chla及总叶绿素含量具有抑制效应,同时对毛白杨幼苗光合电子传递过程及效率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毛白杨 叶绿素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叶片离体再生培养的基因型效应 被引量:4
20
作者 姚娜 张志毅 +2 位作者 安新民 王冬梅 陶凤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43,共6页
以5个毛白杨基因型(TC121、TC152T、C332、TC510和TC970)叶片为外植体,研究毛白杨不同基因型叶片再生能力的差异,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设计,建立并优化毛白杨叶片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毛白杨叶片离体再生能力受基因型的影响,基因型间的叶... 以5个毛白杨基因型(TC121、TC152T、C332、TC510和TC970)叶片为外植体,研究毛白杨不同基因型叶片再生能力的差异,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设计,建立并优化毛白杨叶片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毛白杨叶片离体再生能力受基因型的影响,基因型间的叶片再生率差异显著.其中基因型TC152再生率最高,在MS+6-BA 1.0 mg/L+NAA0.05 mg/L+蔗糖30 g/L+琼脂6 g/L培养基上可达到97.0%;基因型TC970在MS+6-BA 0.5 mg/L+NAA 0.05mg/L+蔗糖30 g/L+琼脂6 g/L培养基上再生率可达到94.7%;经培养基优化后,基因型TC332再生率提高至72.3%,而基因型TC510和TC121再生率仍低于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基因型 再生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