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周致病菌与脑梗死关联机制的研究
1
作者 陈敏哲 常睿 +2 位作者 薛逢明 贺小宁 刘丽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913-1920,共8页
牙周炎是一种由多种微生物生态失调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存在关联,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是牙周炎释放的炎症介质进入血流,引起全身性低度慢性炎症;牙周致病菌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 牙周炎是一种由多种微生物生态失调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存在关联,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是牙周炎释放的炎症介质进入血流,引起全身性低度慢性炎症;牙周致病菌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进一步导致脑梗死的发展。牙周致病菌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息息相关。本文阐述了牙周炎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牙周致病菌影响脑梗死的可能机制,为牙周炎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相互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带来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 牙周致病菌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致病菌在不良妊娠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2
作者 贺姿慧 白新娜 +3 位作者 刘斌杰 喻朝 唐茜(综述) 潘灏(审校)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854,共6页
牙周炎与全身健康特别是不良妊娠关系密切,牙周致病菌积极参与了宫内感染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显示牙周致病菌感染是不良妊娠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牙周致病菌通过血行或逆行途径到达子宫,细菌、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其导致机体产生的免疫炎症... 牙周炎与全身健康特别是不良妊娠关系密切,牙周致病菌积极参与了宫内感染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显示牙周致病菌感染是不良妊娠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牙周致病菌通过血行或逆行途径到达子宫,细菌、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其导致机体产生的免疫炎症介质相互促进,共同介导宫内感染的发生发展并最终导致不良妊娠。文章对牙周炎及牙周致病菌在不良妊娠中的作用及其感染机制进行综述,为提高人口出生率提供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 不良妊娠 牙周致病菌 宫内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CR法对日本儿童口腔内4种牙周致病菌的检测 被引量:4
3
作者 倪雪岩 伊田博 +3 位作者 欧阳喈 铃木基之 井上美津子 佐佐龍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目的:应用PCR检测日本儿童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中间普氏菌以及福赛斯坦氏菌4种牙周病致病菌,并探讨检出结果与牙周临床检查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被检儿童为昭和大学齿科病院儿童牙病科就诊的儿童。随机选取全身健康... 目的:应用PCR检测日本儿童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中间普氏菌以及福赛斯坦氏菌4种牙周病致病菌,并探讨检出结果与牙周临床检查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被检儿童为昭和大学齿科病院儿童牙病科就诊的儿童。随机选取全身健康的儿童37名作为被检对象,在上颌右侧中切牙和上颌右侧第一磨牙的近中唇、颊面采取龈上菌斑,应用PCR法检测牙周致病菌;临床检查包括口腔内检查、探诊深度及牙龈探诊后出血。结果:临床检查结果显示37名儿童均未患有牙周病。牙周致病菌检测结果显示Pg检出率为21.6%,Aa、Pi、Tf三菌种检出率为55%~58%。混合牙列期Aa、Pi、Tf检出率增高和恒牙列完成期检出率减低的倾向。Pg与牙龈探诊后出血之间未见相关,而Aa、Pi、Tf的检出率呈BOP阳性部位高于BOP阴性部位的倾向。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6~18岁儿童龈上菌斑中高频度存在着牙周致病菌。为早期预防牙周病,对将来患牙周病危险性高的儿童进行早期筛查,并且从儿童时期采取预防措施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pgaa牙周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致病菌编码的Tannerpin-M对粒细胞释放的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4
作者 潘子豪 许佳伟 周爱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36-1544,共9页
目的·制备牙周致病相关坦纳菌编码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erpin),分析其抑制靶蛋白酶的特异性及其结构特征。方法·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选择人类口腔微生物组数据库(eHOMD)中的Serpin,将其转入大肠... 目的·制备牙周致病相关坦纳菌编码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erpin),分析其抑制靶蛋白酶的特异性及其结构特征。方法·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选择人类口腔微生物组数据库(eHOMD)中的Serpin,将其转入大肠埃希菌中进行重组表达;采用镍离子亲和层析等方法制备重组蛋白,分析其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特异性,并通过结构生物学手段解析其三维空间结构。结果·在坦纳菌中发现一个新的且活性中心P1残基为甲硫氨酸的Serpin,将其命名为Tannerpin-M,并成功地从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制备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进一步的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重组Tannerpin-M可以有效地与粒细胞来源的蛋白酶(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G和蛋白酶3)、胰弹性蛋白酶以及激肽释放酶1(KLK1)、KLK7等6种蛋白酶形成SDS稳定的共价复合物,其中Tannerpin-M抑制KLK7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4.25×104 L/(mol·s)。解析分辨率为2.4Å(1Å=0.1 nm)的Tannerpin-M松弛态构象的晶体结构,结果显示Tannerpin-M具有显著延长的反应中心环,可以发生经典的抑制型Serpin从紧张态向松弛态转变的构象变化。结论·口腔致病菌编码的Tannerpin-M是一个典型的抑制型Serpin,其可以有效抑制粒细胞释放的丝氨酸蛋白酶,提示该口腔致病菌可能以此机制来抵抗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坦纳菌 原核表达 晶体结构 牙周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牙周炎患者唾液中3种牙周致病菌与临床牙周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莉 谭颖徽 +1 位作者 吕俊 张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2-494,共3页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牙周炎患者唾液中3种牙周致病菌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对高原地区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和牙周健康(periodontal health,PH)人群共100名受检者进行牙周检查,记录探诊出血情况(bleeding on prob...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牙周炎患者唾液中3种牙周致病菌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对高原地区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和牙周健康(periodontal health,PH)人群共100名受检者进行牙周检查,记录探诊出血情况(bleeding on probing,BOP)、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收集各受检者的非刺激全唾液,使用PCR方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和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CP组Pg、Tf、Td检出率均明显高于PH组(P<0.05);BOP阳性组3种细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BOP阴性组(P<0.05);随着PD和AL的增加,Pg、Tf、Td检出率也增高。结论高原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中Pg、Tf和Td的检出率与牙周临床指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牙周 唾液 牙周致病菌 牙周临床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华 钟良军 +3 位作者 李生彪 梁平 刘佳 姜涵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分析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及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患冠心病并伴有CP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 目的:分析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及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患冠心病并伴有CP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菌嗜血菌(Haemophi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H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五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44例冠心病患者的龈下菌斑中各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Pg 19(43.18%)、Ha 9(20.45%)、Pi 27(61.36%)、Fn 38(86.36%)、Tf 41(93.18%);轻度CP患者1例,Fn 1例(100%);中度CP患9例,其中Pg6(66.67%)、Ha 2(22.22%)、Pi 7(77.78%)、Fn 9(100%)、Tf 8(88.89%);重度CP患者34例,其中Pg13(38.24%)、Ha 7(20.59%)、Pi 20(58.82%)、Fn 28(82.35%)、Tf 33(97%)。结论:Tf、Fn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冠心病患者中CP的发病和进展可能有其特定的细菌学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 牙周致病菌 冠心病 聚合酶链反应(PCR)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莉 吕俊 +1 位作者 谭颖徽 张纲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差异。方法应用以16S 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高原、平原地区的慢性牙周炎(CP)患者和牙周健康(PH)者龈下菌斑中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差异。方法应用以16S 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高原、平原地区的慢性牙周炎(CP)患者和牙周健康(PH)者龈下菌斑中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福赛坦氏菌(T.forsythia)、齿垢密螺旋体(T.denticola)、伴放线放线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中间普氏菌(P.intermedia)和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结果高原CP组P.gingivalis、T.forsythia、T.denticola、A.actinomycetemcomitans、P.intermedia、F.nucleatum检出率分别为:90%、100%、80%、60%、85%、85%,明显高于PH组(P<0.05);平原CP组P.gingivalis、T.forsythia、T.denticola、A.actinomycetemcomitans、P.intermedia、F.nucleatum检出率分别为80%、85%、70%、75%、50%,明显高于PH组(P<0.05);F.nucleatum、A.actinomycetemcomitans在高原CP组的检出率高于平原CP组(P<0.05)。结论6种细菌在高原CP患者龈下菌斑中均有较高检出率;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CP患者龈下菌斑中F.nucleatum、A.actinomycetemcomitans检出率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牙周 龈下菌斑 牙周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龈下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致病菌的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吴贇 陈凌 +1 位作者 魏斌 闫福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龈下菌斑中检测到的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和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是否具有同源性。方法:收集需要行动脉重建外科手术并伴有慢性牙... 目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龈下菌斑中检测到的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和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是否具有同源性。方法:收集需要行动脉重建外科手术并伴有慢性牙周炎的病例21例。收集术中分离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和术前的龈下菌斑,以PCR法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Pg和Aa,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比对。结果:在21例病例中,Pg和A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检出率为24%和10%,在同一患者龈下菌斑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出率为19%和5%。将两个部位检测到得PCR产物测序结果通过blast比对发现其核苷酸相似度达到显著联配,且符合Genbank中的标准序列。结论:Pg和Aa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致病菌 慢性牙周 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同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致病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马珊珊 周延民 +4 位作者 张薷文 马遥 方滕姣子 孙千月 李雯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牙周致病菌可引起牙周组织慢性炎症,由其引发的宿主过度的免疫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损伤。本文就龈沟的天然免疫防御机制,微生物对龈沟防御机制的敏感性,中性粒细胞和牙龈上皮细胞对牙周致病菌的免疫反应进行系统阐述,旨在表... 牙周致病菌可引起牙周组织慢性炎症,由其引发的宿主过度的免疫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损伤。本文就龈沟的天然免疫防御机制,微生物对龈沟防御机制的敏感性,中性粒细胞和牙龈上皮细胞对牙周致病菌的免疫反应进行系统阐述,旨在表明真正的牙周致病菌因不能很好地激发或者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导致牙周炎的发生,为牙周病的治疗和早期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 牙周致病菌 免疫逃避 中性粒细胞 牙龈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链球菌与牙周可疑致病菌混合培养研究──Ⅰ.定量培养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章锦才 潘亚萍 +2 位作者 张蕴惠 张萍 肖晓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79-281,共3页
运用定量混合培养技术,以变形链球菌作为对照,分析了血链球菌与常见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血链球菌对牙周可疑致病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接近100%,变形链球菌虽然对牙周可疑致病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 运用定量混合培养技术,以变形链球菌作为对照,分析了血链球菌与常见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血链球菌对牙周可疑致病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接近100%,变形链球菌虽然对牙周可疑致病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强度远低于血链球菌的作用。另外,血链球菌对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也是随条件而改变的,当中间普氏菌菌落数为血链球菌菌落数的6.25倍时,血链球菌的生长完全受到抑制,显示了两者相互拮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链球菌 牙周可凝致病菌 混合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疱疹病毒和牙周致病菌在牙周炎中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1
作者 邓凤英 林志勇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1-716,共6页
疱疹病毒和牙周致病菌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二者共同感染是牙周病发病的主要病因。在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中,病毒的检出率远较健康者高。疱疹病毒和牙周致病菌二者可在牙周病发病的多个阶段内相互影响:病毒促进细菌的黏... 疱疹病毒和牙周致病菌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二者共同感染是牙周病发病的主要病因。在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中,病毒的检出率远较健康者高。疱疹病毒和牙周致病菌二者可在牙周病发病的多个阶段内相互影响:病毒促进细菌的黏附和定植、牙周致病菌促进病毒的活化,二者共同改变宿主的免疫反应。在牙周病发病过程中,牙周致病菌的黏附定植、疱疹病毒的活化以及宿主的免疫抑制机制等,可相对科学合理地解释牙周病的发作区域、进展速度和严重程度等特征。如果疱疹病毒介导的分子旁路与牙周炎导致的系统性疾病的生物联系被证实,那么传统的以清除细菌为目的的治疗方法对于牙周炎治疗的效果将是有限的,而将抗病毒药物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能在治疗和预防牙周病及其复发方面更加有效。疱疹病毒-牙周致病菌模型不仅使人们对牙周炎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牙周病治疗指出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 疱疹病毒 牙周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烤瓷全冠对患牙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邱燕 陈军 +1 位作者 龚媛媛 余璐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金属烤瓷全冠修复体对患牙龈下菌斑中Pg、Aa检出率及牙周指数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镍铬合金烤瓷全冠、钯银合金烤瓷全冠,金合金烤瓷全冠修复的患者各30例,修复后6个月复诊,比较修复前、后患牙龈下菌斑中Pg、Aa检出率...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金属烤瓷全冠修复体对患牙龈下菌斑中Pg、Aa检出率及牙周指数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镍铬合金烤瓷全冠、钯银合金烤瓷全冠,金合金烤瓷全冠修复的患者各30例,修复后6个月复诊,比较修复前、后患牙龈下菌斑中Pg、Aa检出率及各项牙周指数的差别。结果:镍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6个月后患牙PD、SBI增大(P<0.05),PLI与修复前无差别(P>0.05)。钯银合金烤瓷全冠、金合金烤瓷全冠修复6个月后PD增大(P<0.05),PLI、SBI均与修复前无差别(P>0.05)。镍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后患牙龈下菌斑中Pg检出率升高,Aa检出率无改变,钯银合金烤瓷全冠、金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前、后Pg、Aa检出率无改变。结论;钯银合金烤瓷全冠、金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对患牙牙周指数、龈下菌斑中Pg、Aa检出率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烤瓷全冠 牙周健康 牙周可疑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精油对牙周病主要致病菌粘附作用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边可胤 张向宇 +1 位作者 靳趁心 李唐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6-669,共4页
目的:研究柠檬精油(LEO)对牙周病主要致病菌黏附作用的影响,探讨其用于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可行性。方法:光滑聚苯乙烯表面黏附的影响:将菌液与实验分组中各组药液混合培养于96孔板48h,检测各孔内细菌附着情况;蛋白包被聚苯乙烯表面黏附... 目的:研究柠檬精油(LEO)对牙周病主要致病菌黏附作用的影响,探讨其用于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可行性。方法:光滑聚苯乙烯表面黏附的影响:将菌液与实验分组中各组药液混合培养于96孔板48h,检测各孔内细菌附着情况;蛋白包被聚苯乙烯表面黏附的影响:将菌液与实验分组中各组药液混合培养于形成蛋白包被表面的96孔板48h,检测各孔内细菌附着情况。结果:光滑聚苯乙烯表面黏附的影响:Aa、Pi中LEO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Fn中LEO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包被聚苯乙烯表面黏附的影响:Aa、Pg、Pi、Fn中LEO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O能抑制Aa、Pg、Pi、Fn在蛋白包被表面的黏附,对Pg、Fn在光滑聚苯乙烯表面的黏附也有抑制作用。结论:LEO能抑制病原菌对牙面的黏附,阻断牙菌斑的形成,具有预防牙周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精油 牙周 致病菌 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对羟基磷灰石的附着能力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岷峰 李德懿 李宗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研究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对羟基磷灰石(HA)的附着能力。方法将与牙周病和龋病发生密切相关的6种国际参考标准菌株(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分别接种于模拟口腔环境的改良MD-... 目的研究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对羟基磷灰石(HA)的附着能力。方法将与牙周病和龋病发生密切相关的6种国际参考标准菌株(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分别接种于模拟口腔环境的改良MD-300恒化器中培养,1 h后分离培养HA表面附着的细菌,检测各菌种对HA的附着能力及其相互作用。结果检测菌种中,血链球菌对HA的附着能力最强,其他依次为黏性放线菌、变形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血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均能增强牙周致病菌对HA的附着能力,变形链球菌降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附着能力;所有牙周致病菌均降低血链球菌对HA的附着能力,而对变形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无明显影响。结论牙周致病菌对HA的附着能力明显弱于致龋菌,其借助早期定植菌成为牙周生态系的优势菌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致病菌 致龋菌 附着 羟基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致病菌抑制方法的新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义 张莉 马宁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5-916,共2页
龈下菌斑中G-厌氧菌感染是牙周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核梭杆菌等是目前公认的牙周病致病菌[1]。因此如何能够控制牙周病致病菌是消除炎症,防止牙周病复发的关键。
关键词 牙周致病菌 抑制方法 牙龈卟啉单胞菌 致病菌 厌氧菌感染 中间普氏菌 致病因素 龈下菌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水溶液对牙周可疑致病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媛 林川 丁一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7-551,共5页
目的:评价臭氧水溶液对常见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杀菌效果。方法:采用细菌悬液定量实验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臭氧水溶液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ATCC33277、伴放线菌嗜血菌(H.a)ATCC29522、具核梭杆菌(F.n)ATCC10957和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作... 目的:评价臭氧水溶液对常见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杀菌效果。方法:采用细菌悬液定量实验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臭氧水溶液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ATCC33277、伴放线菌嗜血菌(H.a)ATCC29522、具核梭杆菌(F.n)ATCC10957和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作用30、60、90、120 s的杀菌率,阳性对照组采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阴性对照组采用蒸馏水。实验样本在厌氧培养72 h后进行菌落计数并计算杀菌率。结果:臭氧水溶液对几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均有杀灭效果,且杀菌率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P<0.01)。对P.g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的杀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臭氧水溶液对3种细菌杀灭作用的浓度影响因素β值均大于0.95,时间影响因素β值均小于0.11。结论:臭氧水溶液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菌嗜血菌和具核梭杆菌具有浓度依赖性杀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牙周可疑致病菌 杀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防御素对牙周可疑致病菌抗菌活性的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钟德钰 吴琦 +4 位作者 杨美薷 王伯瑶 俞汝佳 张蕴惠 李成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6-28,T001,共4页
采用琼脂糖弥散抗菌实验检测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HNP)和两种兔中性粒细胞防御素(NP1,NP2)对放线共生放线杆菌(FDCY4)、牙龈卟啉菌(47A-1)、中间普氏菌(ATCC25261)、产黑色素普氏菌(ATCC1... 采用琼脂糖弥散抗菌实验检测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HNP)和两种兔中性粒细胞防御素(NP1,NP2)对放线共生放线杆菌(FDCY4)、牙龈卟啉菌(47A-1)、中间普氏菌(ATCC25261)、产黑色素普氏菌(ATCC13040)、生痰二氧化碳噬纤维菌(ATCC33612)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防御素对上述牙周可疑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随着浓度增高,抗菌活性增大。除产黑色素普氏菌和中间普氏菌外,兔中性粒细胞防御素的抗菌活性均超过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而且NP2均大于NP1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防御素 牙周可疑致病菌 抗菌活性 琼脂糖弥散抗菌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锆全瓷和钴铬合金冠修复对基牙牙周指数及致病菌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姚世宏 聂俊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18-1120,共3页
目的:探讨氧化锆全瓷和钴铬合金冠修复对基牙牙周指数及致病菌的影响。方法:142例行全冠修复患者随机分为氧化锆组和钴铬合金组,分别于修复前(T0)、修复后6月(T1)、修复后12月(T2)和修复后24月(T3)时,记录患者牙龈颜色、牙龈... 目的:探讨氧化锆全瓷和钴铬合金冠修复对基牙牙周指数及致病菌的影响。方法:142例行全冠修复患者随机分为氧化锆组和钴铬合金组,分别于修复前(T0)、修复后6月(T1)、修复后12月(T2)和修复后24月(T3)时,记录患者牙龈颜色、牙龈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和菌斑指数(PLI),利用PCR技术对龈下菌斑标本中伴放线嗜血杆菌(Aa)、具核酸杆菌(Fn)、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福赛斯坦纳菌(Tf)和齿垢密螺旋体(Td)进行检测。结果:与T0相比,两组患者T1~3时BI和PD均增加,氧化锆组患者T1~3时BI和PD均小于钴铬合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12个月时,氧化锆组患者龈下菌斑标本致病菌Aa、Fn、Pg、Tf和Td检出率均低于钴铬合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钴铬合金全冠修复,氧化锆全瓷全冠修复对患者牙周影响较小,且龈下菌斑中致病菌检出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冠修复 氧化锆全瓷 钴铬合金 牙周指数 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致病菌与系统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9
作者 杜芹 马歆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9-764,共6页
牙周致病菌是牙周炎主要的致病因素,其具有多种毒力因子,可以感染牙周组织并刺激机体炎症细胞因子产生,介导全身性慢性炎症;牙周致病菌还能侵入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人体系统并定植于组织器官,引起多种系统性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提... 牙周致病菌是牙周炎主要的致病因素,其具有多种毒力因子,可以感染牙周组织并刺激机体炎症细胞因子产生,介导全身性慢性炎症;牙周致病菌还能侵入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人体系统并定植于组织器官,引起多种系统性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提示,牙周致病菌与全身多种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等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牙周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能够定植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破坏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其发生发展。牙龈卟啉单胞菌等也能升高炎症因子如TNF-α的水平,促进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的发展。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滑膜液中能检测到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中间普氏菌等多种牙周致病菌,也提示牙周致病菌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具核梭杆菌能够改变小鼠肠道微生物构成,形成肠道炎性微环境,促进肠道肿瘤的进程等等。本文从牙周致病菌促进系统性疾病的机制及牙周致病菌与系统性疾病的相关性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致病菌 牙周 系统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寡核苷酸探针对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检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贤华 张斌 吴织芬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7-288,310,共3页
目的 采用寡核苷酸探针研究龈下菌斑中 3种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方法 利用 3种寡核苷酸探针对6 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 6 0个患病位点、10例健康人的 10个健康对照位点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牙密螺旋体进行检测。结果 ... 目的 采用寡核苷酸探针研究龈下菌斑中 3种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方法 利用 3种寡核苷酸探针对6 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 6 0个患病位点、10例健康人的 10个健康对照位点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牙密螺旋体进行检测。结果 牙周炎位点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牙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分别为 91 6 7%,90 0 0 %和 95 6 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位点 ;有 83 33%的牙周炎位点同时检出 3种致病菌 ,3种细菌检出情况为两两正相关 (P <0 0 1)。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牙密螺旋体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很高 ,它们间可能存在相互协同致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核苷酸探针 龈下菌斑 致病菌 检测 牙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