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香豆酸对西洋参的化感作用及生理机制 被引量:18
1
作者 焦晓林 毕晓宝 高微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006-3013,共8页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栽培中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现象,前期发现p-香豆酸在以滤纸片为基质的条件下,能够显著抑制西洋参胚根的生长。为了明确p-香豆酸在土壤基质中对种胚的化感活性以及对成株西洋参生长的作用及生理机制,以自...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栽培中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现象,前期发现p-香豆酸在以滤纸片为基质的条件下,能够显著抑制西洋参胚根的生长。为了明确p-香豆酸在土壤基质中对种胚的化感活性以及对成株西洋参生长的作用及生理机制,以自然土壤为基质,观察p-香豆酸作用后种胚的生长情况;采用室内水培试验,观察p-香豆酸作用下2年生西洋参种根从出苗至结果期的生长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种胚生长实验在土壤中分别添加0.0024、0.012、0.06、0.3、1.5、7.5 mg/g的p-香豆酸,处理7 d后测定西洋参种胚的胚根长和胚芽长。水培试验中全营养液中分别添加0.012 mg/m L、0.06 mg/m L、0.3 mg/m L p-香豆酸,处理后每隔5 d测定植株叶片展开情况、株高、冠幅等生长指标;于展叶期(10 d)、现蕾期(20 d)、结果期(30 d)测定地上部分及新生须根的生物量,同时测定新生须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力;叶片完全展开后测定植株净光合速率(Pn)、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等光合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土壤中添加0.0024—7.5 mg/g p-香豆酸西洋参胚根长度降低28.52%—100%,胚芽长度降低1.09%—100%,并呈现一定的剂量抑制效应。实验浓度内的p-香豆酸可显著抑制西洋参植株地上部分生长,推迟展叶期;结果期地上部生物量比对照降低17.17%—54.55%(P<0.05,Dunnett-t test);同时,叶片的Pn、ETR受到抑制(P<0.05),但Fv/Fm不变;对须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0.06 mg/m L p-香豆酸处理组在展叶期PAL酶活力提高69.05%,之后PAL活力和生物量均比对照下降,浓度增加至0.3 mg/m L时整个培养期内PAL酶活力和生物量均低于对照。由此推论,根系环境中的p-香豆酸在自然土壤中对西洋参种胚具有显著抑制其生长的化感作用;对成株西洋参的作用主要为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并通过降低成株西洋参叶片光合能力,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化感作用,0.06 mg/m L p-香豆酸诱导须根PAL酶活力先升高再降低并最终降低生物量的结果也表明p-香豆酸是西洋参根系生长的胁迫因素。结果证实p-香豆酸对西洋参种胚和成株的生长均具有自毒作用,其抑制生长的生理机制在于抑制叶片的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参 p-香豆酸 化感作用 生物量 光合作用 PAL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p-香豆酸处理对采后桃果实苯丙烷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姚瑶 曹毛毛 +2 位作者 王小璐 苏金龙 高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27-232,共6页
为探究外源p-香豆酸(p-coumaric acid,p-CA)处理对采后桃果实冷害和相关机制的影响,本实验以‘沙红’桃果实为试材,研究了0、0.5、1.0 mmol/L p-CA浸泡处理对采后桃果实于4℃贮藏期间冷害指数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并得出最优浓度(0.5 mmo... 为探究外源p-香豆酸(p-coumaric acid,p-CA)处理对采后桃果实冷害和相关机制的影响,本实验以‘沙红’桃果实为试材,研究了0、0.5、1.0 mmol/L p-CA浸泡处理对采后桃果实于4℃贮藏期间冷害指数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并得出最优浓度(0.5 mmol/L),在此条件下继续研究其对桃果实苯丙烷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CA处理延缓了桃果实冷害的发生和丙二醛的生成;p-CA处理激活了莽草酸脱氢酶、苯丙氨酸脱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活力,并抑制了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力,这使桃果实中总酚含量增加,进而提高了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羟自由基、O2-的能力。以上结果表明p-CA处理对桃果实低温贮藏期间冷害发生的延缓作用与其对苯丙烷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香豆酸 桃果实 冷害 苯丙烷代谢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红栗种子休眠与种胚形态、种皮及内含物的关系 被引量:25
3
作者 白柯君 郭素娟 石青莲 《西南林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106-109,共4页
以燕山红栗为试验材料,从种胚形态、种皮障碍、内含物变化等多方面,探讨板栗种子休眠的原因.结果表明:种胚发育不成熟是板栗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随着沙藏时间的延长,板栗种胚长度逐渐增长,子叶与胚轴和胚根长度的比值也逐渐增大;种皮对... 以燕山红栗为试验材料,从种胚形态、种皮障碍、内含物变化等多方面,探讨板栗种子休眠的原因.结果表明:种胚发育不成熟是板栗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随着沙藏时间的延长,板栗种胚长度逐渐增长,子叶与胚轴和胚根长度的比值也逐渐增大;种皮对板栗种子萌发有一定机械束缚作用,去皮程度越高,板栗种子的发芽率也越高;沙藏过程中,种皮中P-香豆酸的含量明显减少,因此认为P-香豆酸可能是抑制板栗种子萌发的另一个原因,而种仁中GA3/ABA比值的变化与板栗种子萌发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用不同浓度P-香豆酸对板栗种子进行处理,证明P-香豆酸对板栗种子存在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红栗 种子 休眠 p-香豆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