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战与梁启超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化
1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9,共15页
20世纪20年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其间,1921—1923年正是国共酝酿第一次合作和即将掀起国民大革命浪潮的关键时间点,争取“中华民族伟大解放”是两党共同的奋斗目标。而欧战后梁启超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尤其是在认真考... 20世纪20年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其间,1921—1923年正是国共酝酿第一次合作和即将掀起国民大革命浪潮的关键时间点,争取“中华民族伟大解放”是两党共同的奋斗目标。而欧战后梁启超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尤其是在认真考察了欧洲民族矛盾与大战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恰于同一时间点,从“国性”说转向“论中华民族”,不仅在近代史上第一次指出了“中华民族乃世界奇迹”之“其然”,而且探讨了“其所以然”,深刻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特质与优长。其努力提振国民的民族自信力,与时代潮流正相契合。同时,梁启超作为近代民族史研究的开创者,欧战后其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化,归根结底,表现为他率先自觉地将对中华民族作为整体的学术研究,与国人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客观实践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华民族 认同 欧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陈独秀宗教观异同论
2
作者 蔡双全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5,共11页
梁启超与陈独秀研究宗教问题都是为救国救民,他们都认同政教分离、思想自由的宪政原则,主张用科学批判宗教迷信,力图借助宗教信仰与道德以改造国民性,能够辩证地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然而,由于文化立场、政治信仰等差异,他们对宗教的态... 梁启超与陈独秀研究宗教问题都是为救国救民,他们都认同政教分离、思想自由的宪政原则,主张用科学批判宗教迷信,力图借助宗教信仰与道德以改造国民性,能够辩证地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然而,由于文化立场、政治信仰等差异,他们对宗教的态度与认识也存在着显著分歧:梁氏主要是希冀发掘、吸收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创造出一种化合中西的新文化,而陈氏更多的则是希望通过宗教批判来构建一种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比较二者的异同,可从中审视宗教在近代文化转型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陈独秀 宗教 科学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的文明观 被引量:3
3
作者 高力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9,178,179,共16页
“文明”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梁启超厥功至伟。从清末到五四,梁启超的文明观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变法时期,他以“文明”为社会进步的方向,视法律为文明的基础而呼唤变法。流亡日本时期,他受福泽谕吉文明论的影响,以“文明”为中国现代化的... “文明”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梁启超厥功至伟。从清末到五四,梁启超的文明观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变法时期,他以“文明”为社会进步的方向,视法律为文明的基础而呼唤变法。流亡日本时期,他受福泽谕吉文明论的影响,以“文明”为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倡言以“新民”促进中国的文明化。他晚年著《欧游心影录》,其思想关切从为国族“富强”而追慕西方现代文明,转向回望中国传统,从孔老墨寻求人的“安身立命”的人生意义。他的思想旨趣,亦从以现代化批判传统,转向以传统批判现代性。晚年梁启超论及“文明”,已不再是以西方为典范的单数文明,而是以平等视点中的复数文明论述中西文明问题,主张中西文明互鉴互补,再造一种新型人类文明。这种在反思现代性基础上再造新文明的新文明观,表征着五四后一种新启蒙思想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文明 现代化 传统 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的导读书目与导读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旭青 赵俊玲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梁启超是开启近现代目录学研究一代风气的启蒙人物,他对导读书目的研究分成了西学书目与国学书目两大类型,并形成宣传西学与推崇国学两个明显的历史分期。梁启超开启的导读书目范式更加强调对读者、读物、读书法等的关注,带有突出的读... 梁启超是开启近现代目录学研究一代风气的启蒙人物,他对导读书目的研究分成了西学书目与国学书目两大类型,并形成宣传西学与推崇国学两个明显的历史分期。梁启超开启的导读书目范式更加强调对读者、读物、读书法等的关注,带有突出的读者服务意识。梁启超的导读书目根植于中国目录学传统,开创了解题兼导读的新型书目,导读的范围兼涉中西,体现出明显的致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导读书目 导读思想 目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的变局观念与史家自觉——以《李鸿章》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恭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4,共9页
《李鸿章》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也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标本。梁启超根据进化史观,基于“过渡时代”的视角,纵论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成败得失,揭示了“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大势。该书体现了一种新型“史识... 《李鸿章》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也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标本。梁启超根据进化史观,基于“过渡时代”的视角,纵论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成败得失,揭示了“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大势。该书体现了一种新型“史识”和史家自觉,反映了梁启超对晚清士大夫“变局”观的承接和超越。梁著及相关文本开创了一套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贯通论述,对于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李鸿章》 “变局” “世界之中国” 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世与启蒙:梁启超的孟子学
6
作者 杨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5,共10页
“经世”是梁启超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关怀。梁氏孟子学前期以宣传康有为大同思想为主旨,介绍和吸纳西方思想,以西方知识性内容取代传统道德评价标准;后期侧重国民教育,以西方教育主义重新审视传统思想中的知识与道德关系,在科学知识... “经世”是梁启超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关怀。梁氏孟子学前期以宣传康有为大同思想为主旨,介绍和吸纳西方思想,以西方知识性内容取代传统道德评价标准;后期侧重国民教育,以西方教育主义重新审视传统思想中的知识与道德关系,在科学知识的时代大潮中凸显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与经世思潮的深刻互动中,梁氏思想“变”中有其“不变”,“不变”中又蕴含“常变”,在救国之切、爱国之真的烘托下其经世意识更加醒目。梁启超的思考对当下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并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孟子学 经世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瓜分”论到“帝国主义”论——梁启超关于列强侵略的理论思考(1895—1905) 被引量:2
7
作者 贾小叶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92,共12页
梁启超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较早对列强侵略进行理论思考与阐释的思想家。他提出的“有形—无形瓜分”论,对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手段进行深入剖析,得出“无形”更惨于“有形”的结论,触及到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特征。之后,随着欧美日本... 梁启超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较早对列强侵略进行理论思考与阐释的思想家。他提出的“有形—无形瓜分”论,对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手段进行深入剖析,得出“无形”更惨于“有形”的结论,触及到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特征。之后,随着欧美日本政学界“帝国主义”论的盛行,梁启超不仅将之输入国内,而且对其进行理论阐释。与西方“帝国主义”论旨在为列强殖民侵略辩护不同,梁启超的“帝国主义”论则站在中国民族的立场上,在借鉴欧美日本“帝国主义”论相关概念的同时,摒弃其中正义化甚至美化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内容,充分警惕并揭示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尤其强调经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危害,与其“有形—无形瓜分”论有着内在的思想延续性。梁启超对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大势及其手段、特征的认知与中国应对之道的阐发,构成了此期中国知识界分析国际局势与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话语,在当时舆论界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有形之瓜分 无形之瓜分 帝国主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启超对卢梭国家思想的容纳、拒斥与回归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5,共10页
在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卢梭的影响是深刻的,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容斥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研究以及“卢梭与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然而,卢梭对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梁启超对卢梭政治思想的态度大体经历了由容纳、... 在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卢梭的影响是深刻的,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容斥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研究以及“卢梭与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然而,卢梭对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梁启超对卢梭政治思想的态度大体经历了由容纳、经怀疑、而后拒斥、最后又回归的转折,这一转折也与梁启超自身政治思想的演进紧密相关。在这个问题上,梁启超对卢梭国家思想的态度及其自身国家思想的变迁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梁启超国家思想的多变与两歧,既回应了急速迁转的转型期政治情势,也为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展开留下了多元的思想遗产。不过,即便梁启超对卢梭国家思想的态度及其自身的国家思想历经多次变化,梁启超的国家思想却在流变中保持着内在统一,他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公共性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卢梭 国家 主权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and Comment on“ Freedom”——Based on Liang Qichao's On Freedom
9
作者 Jin Ziwei Si Mingyu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5-243,共9页
Liang Qichao 's analysis of "freedom "in On Freedom is mainly focused on revealing the evolution and variation of the term "freedom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In his view,freedom is not only a... Liang Qichao 's analysis of "freedom "in On Freedom is mainly focused on revealing the evolution and variation of the term "freedom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In his view,freedom is not only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an individual's life,but also fully applicable to the course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 ent. Liang Qichao 's liberalism originates directly from the West,but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discourse system and the overwhelming reality context of saving the nation in modern tim es.What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liberalism is that the dim ensions of Liang Qichao 's freedom are developed at two levels,one is the individual level,the other is the national level. The form er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 ent,while the latter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saving lives. Enlightenm ent and salvation are not only the"double variations"of modern C hina,but also the dual responsibility of modern Chinese enlightenm ent thinkers,which is dem-onstrated in Liang Qichao 's thought of freed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ng qichao On FREEDOM LIBERALISM SPIRITUAL FREEDOM GROUP Free-d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阅读”梁启超:少年胡适文学观的初步养成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先海 袁旸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07,共7页
循着胡适日记、书信、少时创作及回忆录等文献资料,可以发现梁启超著述及文章在少年胡适文学观生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胡适秉承“实用文学观”,把文学创作视为“新民”工具,从社会教化角度进行价值评判,渴望效仿梁启超借言论影响世... 循着胡适日记、书信、少时创作及回忆录等文献资料,可以发现梁启超著述及文章在少年胡适文学观生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胡适秉承“实用文学观”,把文学创作视为“新民”工具,从社会教化角度进行价值评判,渴望效仿梁启超借言论影响世道人心;为使文章达到开启民智的效果,胡适则学梁启超让读者跟其思想走,在创作中积极贯彻“读者本位意识”,使文章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效应;依托当时形成的特定集体阅读机制,梁启超的文章及思想也促成了胡适“少年气质”的养成,帮助少年胡适开启新的学术眼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梁启超 文学观 读者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启超与何炳松的新史学观与方法论——以《历史研究法》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园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149,共9页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浪潮的迭代推进,我国传统史学不断与外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结合,研究路径由此推陈出新,最能代表20年代史学学科化的新史学“研究法”著作莫过于梁启超编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和何炳松编译的《历史研究法...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浪潮的迭代推进,我国传统史学不断与外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结合,研究路径由此推陈出新,最能代表20年代史学学科化的新史学“研究法”著作莫过于梁启超编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和何炳松编译的《历史研究法》。系统比较三本史著中蕴藏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价值论,既能窥见20年代新史学史家对文明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鲁滨逊“新史学”等史学理念的批判发展,也能察觉出传统史学回归融通的趋势,发现史家在新与旧、中与西,求真与致用,理论与方法中寻找平衡,建立系统完整的史学理论所作的尝试,从而站在史学近代化的整体的发展历程中,加深对20年代这一承前启后时期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何炳松 史学研究方法 新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伦理形态的发展与建构——基于梁启超新民伦理的研究
12
作者 徐亚州 谢桂山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1,共7页
随着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场域的深入传播,梁启超展开了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思性审视,开启了寻求社会现代化和新民人格的实践探索。梁启超主张伦理观念应当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强调传统儒家伦理学和现代西方伦理... 随着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场域的深入传播,梁启超展开了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思性审视,开启了寻求社会现代化和新民人格的实践探索。梁启超主张伦理观念应当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强调传统儒家伦理学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之间的文明互鉴。梁启超的新民伦理含有三个维度的伦理观念,即“国家认同类”“社会合群类”和“个人自觉类”,且三个维度的价值取向之间互补相通,形成了一个立体而有深度的伦理观念体系。这些思想智慧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包容性、平衡性和全面性的伦理体系,有助于指导个体在中国近代复杂的伦理抉择中找到契合的实践方向。梁启超关于新民伦理的思考与探索,对中国近代伦理道德的完善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代伦理话语的推进以及现代伦理理论的建构给予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民伦理 文明互鉴 中国近代 现代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terary Construction of Liang Qichao's China Dream in Late Qing Dynasty--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ang Qichao's Political Novels
13
作者 Xiao Aiy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79-284,共6页
Liang Qichao actually influenced Chinese society of late Qing dynasty in a great and profound way.H e founded several political newspapers,pioneered a literary style called political commentary and wrote many politica... Liang Qichao actually influenced Chinese society of late Qing dynasty in a great and profound way.H e founded several political newspapers,pioneered a literary style called political commentary and wrote many political fictions,which fully embody his deep thinking over China’s destiny at that time under impacts of western politics as well as his practical activities.H is political fiction does not only pioneer new forms and contents of modern fiction,but als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leading numerous writers to construct a"Chinese Dream"literature by granting politics as theme of fiction and shaping of political heroes.W hat’s more,his political fiction also becomes a basis of integr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影响 梁启超 小说 文学 中国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治下的法治:梁启超法治主义的憧憬与幻灭
14
作者 段凡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2,共12页
梁启超的法治主义,是一种法政主张,以及促进中国近代民主与法治发展洪流产生的进步思想。梁启超的法治主义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体系中穿行,奉行的是中西合璧的法治主义,是承载反专制思维和意识的法治主义,也是最终改弦更张地从反专制到求... 梁启超的法治主义,是一种法政主张,以及促进中国近代民主与法治发展洪流产生的进步思想。梁启超的法治主义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体系中穿行,奉行的是中西合璧的法治主义,是承载反专制思维和意识的法治主义,也是最终改弦更张地从反专制到求开明专制的法治主义。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也可称为“人治下的法治”,本质上希望通过行人治的方式,实现一种训政下的法治;通过强势政治人物的法治意识觉醒以及威权统治手段,来实行法治;通过建立一套法律制度和法律运行体制机制,达到威权统治和保障人民权利并重的法政局面。人治下的法治,是一种美好的过渡时期的法治设想,也是一种美好的政治设想,只不过,这样一条法治主义之路,在当时根本不可能走得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法治 人治 法治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图书馆学”建设仍在路上--纪念梁启超《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发表90周年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子舟 孟晨霞 +4 位作者 汪聪 苏杰 王东宁 张越 钱欣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2,67,共8页
1925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是早期最完整阐释图书馆学本土化思想的经典文献。该文体现了梁启超"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宽广的国际视野,他提出的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命题给中国图书馆学的... 1925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是早期最完整阐释图书馆学本土化思想的经典文献。该文体现了梁启超"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宽广的国际视野,他提出的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命题给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指出了方向。然而梁启超90年前提出的任务如今仍未完成,"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仍是中国图书馆学者要走的未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演说辞 中国图书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的建立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长银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77,共9页
诸子学的近代复兴,与梁启超的努力推动密不可分。1922年,梁启超公开提出“《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与胡适进行学术争胜。而梁启超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学说,不仅在于其自觉地接受了叶适、汪中、崔述、康有为等本土学者的观点,还在于其... 诸子学的近代复兴,与梁启超的努力推动密不可分。1922年,梁启超公开提出“《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与胡适进行学术争胜。而梁启超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学说,不仅在于其自觉地接受了叶适、汪中、崔述、康有为等本土学者的观点,还在于其间接地受到了日本学者斋藤拙堂《老子辨》五篇的学术启发。因此,这一整合中外的学术观点一经问世,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回响。而该说更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在于,不仅进一步破除了传统的“诸子出于王官论”,还推进了学术界关于诸子著作真伪及其年代的大讨论。总之,“《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诸子学的近代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老子》 诸子学 传统学术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现代第一人 被引量:4
17
作者 戴丽琴 彭树欣 柯平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0-193,共4页
梁启超的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具有建立现代学科的开创性意义。他可谓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现代第一人。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古代目录学史的现代研究体系和研究规范,二是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原则和目录的功用,三是... 梁启超的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具有建立现代学科的开创性意义。他可谓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现代第一人。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古代目录学史的现代研究体系和研究规范,二是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原则和目录的功用,三是对导读书目的研究有较大的开拓,四是其研究方法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研究对后来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古代目录学 目录学史 导读书目 现代目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与清末西方传教士之互动研究——传教士对于维新派影响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启云 宋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9-96,共18页
本文研究自1891年,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至1897年戊戌政变前夕,梁启超与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交往关系。文中分析在此数年间,梁氏从“盲目崇洋”而发展出对西方文化作有批判性的选择接受之心路历程,并指出梁氏在早期对西方传教... 本文研究自1891年,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至1897年戊戌政变前夕,梁启超与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交往关系。文中分析在此数年间,梁氏从“盲目崇洋”而发展出对西方文化作有批判性的选择接受之心路历程,并指出梁氏在早期对西方传教士所代表的“文化讯息”,已经能够分辨其(1)现代学术文化的意义和价值,(2)西方宗教传统及成见,(3)西方列强在华之已得利益和需求,这三种不同成分。此体认对梁氏于民国初年从政与治学的立场和贡献,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康有为 李提摩太 维新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 西方传教士 现代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华民族(国民)凝聚轨迹的理论解读--从梁启超、顾颉刚到费孝通 被引量:39
19
作者 李大龙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55,共10页
通过摆脱"民族国家"理论,可以在主权国家"国民"的视阈下,对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的阐述进行评析。三位学者对"中华民族"的界定虽然有异,但三位的研究对象是基本相同的。梁启... 通过摆脱"民族国家"理论,可以在主权国家"国民"的视阈下,对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的阐述进行评析。三位学者对"中华民族"的界定虽然有异,但三位的研究对象是基本相同的。梁启超将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到清代和民国的结果命名为"中华民族",顾颉刚和费孝通在认同"中华民族"的基础上,对其属性和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但无论是顾颉刚所言"无形中",还是费孝通对顾颉刚"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观点的进一步阐述,都各自既有合理性,也有待完善之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学界的共同努力。从引发的讨论看,"民族"只是表象,实则涉及东西方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的对接问题,而"民族国家"理论体系能否解释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的历史及带给中国的影响,则是引发争论的关键。讨论进而提出:摆脱"民族国家"理论的束缚,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变的视阈,重新构建适合阐述中华大地政权更迭和人群凝聚交融轨迹的话语体系,不仅是迫切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界应该担负起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国民) 梁启超 顾颉刚 费孝通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与中国小说的近代化——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的角色考辨 被引量:2
20
作者 钟俊昆 曾晓林 孙慧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2-135,共4页
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担当了主导角色,为中国小说近代化历程做了三项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创办《新小说》为小说革新开辟阵地;二是努力开创小说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三是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开辟现实主义新蹊径。梁启超的小说理论... 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担当了主导角色,为中国小说近代化历程做了三项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创办《新小说》为小说革新开辟阵地;二是努力开创小说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三是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开辟现实主义新蹊径。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小说创作,以及他对革新小说所作的努力,使中国小说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近代小说 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