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幻的精神高度——胡适改创《西游记》第八十一难之文化生态新论
1
作者 张惠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3,共7页
胡适认为吴承恩版《西游记》第八十一难太过寒伧有补凑之感,因此自己改创为唐僧割肉饲魔道成肉身。胡适改本借镜了古典小说改作、仿作的一般传统,又直接改写自佛教经典,借用佛教经典母题创作,并借鉴吸收佛经和《西游记》的白话,希望促... 胡适认为吴承恩版《西游记》第八十一难太过寒伧有补凑之感,因此自己改创为唐僧割肉饲魔道成肉身。胡适改本借镜了古典小说改作、仿作的一般传统,又直接改写自佛教经典,借用佛教经典母题创作,并借鉴吸收佛经和《西游记》的白话,希望促进白话和白话小说的发展。胡适改创虽不逮吴著,但反映出转型时期的文学观念,既体现了近代转型文化生态的驳杂繁复特点,对虚构文学的探索也具有一定的精神高度。胡适想超越吴承恩版第八十一难虽然虚幻,但他在文化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既承继传统又面向未来构建新知识体系的求新求变之尝试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西游记》 第八十一难 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庸》“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校勘与“慎独”新诠
2
作者 蔡鑫泉 《语文学刊》 2024年第2期48-56,共9页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当校勘为“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当校勘为“(十)[二]目所视,十手所指”。“可离,非道也”提出“非道”问题,承接其后的“戒慎恐惧”指向“非道”。“莫[不]见乎...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当校勘为“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当校勘为“(十)[二]目所视,十手所指”。“可离,非道也”提出“非道”问题,承接其后的“戒慎恐惧”指向“非道”。“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点明“非道”隐、微的特点,进而指出认识“非道”的方法——“慎独”。“慎独”语义维度指向方法论,而不是空间方位、伦理观念。“独”的训诂支持这样理解。《大学》《五行》“慎独”的寓意与《中庸》一致。《五行》“慎独”的阐述最丰富,提出思辨过程中的“轻”“形”的概念具有开创性,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流行“慎独”释读,忽略了校勘、语句贯通关系等语言形态,缺乏对方法论应有的敏感和自觉,忽略了《中庸》《大学》的诚的概念。貌似有理,但不啻郢书燕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不]见乎隐 莫[不]显乎微” “(十)[二]目所视 十手所指” 慎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石斛的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尊建 王源园 李茜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4-540,共7页
目的 :建立密花、马鞭、短棒、鼓槌和金钗等五种石斛的色谱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HPLC/UV与HPLC/MS技术对五种石斛的色谱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 :建立了五种石斛的HPLC/UV指纹图谱 ,并对其中三种石斛HPLC/MS指纹图谱中的色谱峰进行了... 目的 :建立密花、马鞭、短棒、鼓槌和金钗等五种石斛的色谱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HPLC/UV与HPLC/MS技术对五种石斛的色谱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 :建立了五种石斛的HPLC/UV指纹图谱 ,并对其中三种石斛HPLC/MS指纹图谱中的色谱峰进行了解析 ,共对 15个谱峰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初步归属。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石斛指纹图谱的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 指纹图谱 HPLC/UV/MS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民要术》中的胡食及其制作方法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娜 张艳 朱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486-2488,共3页
《齐民要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及其制作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胡食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胡食,主要包括乳酪制品、饼食制品和菜肴制品等。《齐民要术》的这些内容,既反映这一时期黄河... 《齐民要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及其制作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胡食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胡食,主要包括乳酪制品、饼食制品和菜肴制品等。《齐民要术》的这些内容,既反映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情况,又从一侧面展现了这一时期民族交流、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民要术》 胡食 烹饪技术 制作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白话文学”到“国语的文学”:胡适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复兴的“尝试”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经建 伍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5-143,共9页
"白话文"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话语表征,只有置放于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进程中,才能领会其价值意义。胡适对新文学的"建设性"贡献经历了一个从"白话文学"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白话文"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话语表征,只有置放于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进程中,才能领会其价值意义。胡适对新文学的"建设性"贡献经历了一个从"白话文学"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修订、演化和发展的历程。正是在这个过程或历程中,胡适的(文学)语言观乃至文学思想无形中指向以母语文学为底蕴的"文统",其本质是对(现代)母语文学的想象性构设。诚然,这种想象性构设仅停留在"尝试"阶段,体现在其话语阐发中则表现为一种"片面"的"真识",但却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开启了一扇门。各种语言资源得以拥入,其中所昭示的正是文学母语融合与母语文学重构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 母语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语言观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以胡适和老舍为中心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东方 宋益乔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7-60,共4页
现代化与民族化是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观念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胡适和老舍,他们以各具内蕴的语言观念,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和民族化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观 现代化 民族化 胡适 老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6
7
作者 卢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5-101,共7页
长期以来,“整理国故运动”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迭遭物议,批评它背离了五 四新文化的方向。而实际上,“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产物,不仅没有与之相 背离,而且还是它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有力地... 长期以来,“整理国故运动”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迭遭物议,批评它背离了五 四新文化的方向。而实际上,“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产物,不仅没有与之相 背离,而且还是它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具体 说来,在研究态度与目的上,胡适等人主张用“评判的态度”去“整理国故”,“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这一思想明显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他们也倡导以一种 “平等的眼光”扩大“整理国故”的范围,并号召“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这一见解更充分弘扬了 五四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也作出了 积极肯定的评价,由是超越了简单一元的文化替代论,极大地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 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国故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胡适 顾颉刚 钱玄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胡适的“教育救国论”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卫 徐国利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35-38,共4页
文章首先分析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主张 ,阐述了胡适“教育救国论”的理论来源和基础。其次 ,肯定了“教育救国论”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历史作用。第三 ,指出“教育国论”及实用主义杜威思想的局限性和... 文章首先分析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主张 ,阐述了胡适“教育救国论”的理论来源和基础。其次 ,肯定了“教育救国论”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历史作用。第三 ,指出“教育国论”及实用主义杜威思想的局限性和缺陷 ,说明它在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破产的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教育救国论 杜威 局限性 历史意义 实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背后的多重隐喻——对胡适《西游记》“游戏”说的新解释 被引量:5
9
作者 竺洪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6-203,共8页
20世纪20年代,胡适首倡《西游记》"游戏"说,历经浮沉,几度反复,至今余绪未绝。本文结合当下文艺学认知水平和《西游记》学术背景,对"游戏"说作新的解释,从"第二次天真"、克服对自由的羁绊、人类学游戏结... 20世纪20年代,胡适首倡《西游记》"游戏"说,历经浮沉,几度反复,至今余绪未绝。本文结合当下文艺学认知水平和《西游记》学术背景,对"游戏"说作新的解释,从"第二次天真"、克服对自由的羁绊、人类学游戏结构等不同方面探究《西游记》"游戏"背后的多重性文化蕴涵,从而丰富、革新"游戏"说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西游记》 “游戏”说 “第二次天真” 人类学游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若干辨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正礼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近年来,"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纵深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在更正某些传统观点的同时,关于争论是否存在、是否建国后的"凸显"公案、政治之争还是学理之争、胡适当年是否反对马克思主义、胡适有没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年来,"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纵深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在更正某些传统观点的同时,关于争论是否存在、是否建国后的"凸显"公案、政治之争还是学理之争、胡适当年是否反对马克思主义、胡适有没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贡献等问题的探讨,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李大钊 胡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宗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76,共9页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五四新文学 “和而不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周恩来评胡适的文章看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分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史革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83,共8页
1923年2月,周恩来以"飞飞"的笔名,在中共旅欧支部创办的刊物《少年》发表了《评胡适的"努力"》一文,批评热衷于政治改良的胡适所鼓吹的"好政府主义"。周恩来在文中以"革命救国"论批评胡适对军... 1923年2月,周恩来以"飞飞"的笔名,在中共旅欧支部创办的刊物《少年》发表了《评胡适的"努力"》一文,批评热衷于政治改良的胡适所鼓吹的"好政府主义"。周恩来在文中以"革命救国"论批评胡适对军阀统治的"迷信",抨击胡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的幻想。其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过,胡适已经和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上、思想上分道扬镳。从周恩来这则评论看出,五四新文化思潮发生的这种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从中分化出的革命救国论者与社会改良论者在政见上既"异中有同",又"同中有异",而最终则他们之"异"大于他们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思潮 周恩来 胡适 好政府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的语言观念谱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泽庆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7-61,共5页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胡适才逐步认识到文学革命的目标是用白话来进行文学创作。文言只为少数人赏玩,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时代需求,就不能称之为胡适导师杜威所说的工具,它必须进行科学化改造。在注重语言科学化的同时,胡适又进一步认...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胡适才逐步认识到文学革命的目标是用白话来进行文学创作。文言只为少数人赏玩,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时代需求,就不能称之为胡适导师杜威所说的工具,它必须进行科学化改造。在注重语言科学化的同时,胡适又进一步认识语言的审美性,从本体的角度进行语言的审美化,弥补语言工具论的不足;再以突破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最终从权力的角度嫁接社会革命,完成了他的语言观念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语言观念 社会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谱学的一个新创例——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述评 被引量:4
14
作者 杜蒸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25-430,共6页
与以往年谱“单记行事” ,只记谱主好处 ,不说谱主坏处不同 ,胡适的《章实斋先生年谱》抓住谱主史学理论家的特点 ,全面深入挖掘谱主在史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 ,也揭示和批评了谱主在社会伦理观念上的“卫道”偏见。这使本谱具有重大的... 与以往年谱“单记行事” ,只记谱主好处 ,不说谱主坏处不同 ,胡适的《章实斋先生年谱》抓住谱主史学理论家的特点 ,全面深入挖掘谱主在史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 ,也揭示和批评了谱主在社会伦理观念上的“卫道”偏见。这使本谱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也为年谱学开创了一种新的体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章学诚 年谱 史学理论 社会伦理思想 学术创新 《章实斋先生年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史语境中的应时德诗汉译之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叶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6-99,共4页
本文选择现代中德文化交流史被湮没的一位重要人物应时为个案,追溯其与胡适交谊,比较作为留日、留美、留德学人代表之鲁迅、胡适与应时的海涅汉译所体现的不同文化路径,尤其肯定其开文学史先河的《德诗汉译》之功用,认为其贡献在于:一... 本文选择现代中德文化交流史被湮没的一位重要人物应时为个案,追溯其与胡适交谊,比较作为留日、留美、留德学人代表之鲁迅、胡适与应时的海涅汉译所体现的不同文化路径,尤其肯定其开文学史先河的《德诗汉译》之功用,认为其贡献在于:一是提出学术译诗的标准;二是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三是体现译作的本土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时 胡适 鲁迅 《德诗汉译》 中德文化交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胡适对自由主义的诠释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淑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09-412,共4页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对自由主义的本质意蕴作出了独具特色的诠释,这一诠释颇具当代诠释学的风韵,也凸显了诠释学本身所具有的精神——自由、开放与宽容。
关键词 胡适 自由主义 诠释学 实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朔《七谏》承袭《屈原列传》考论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天鹏 《云梦学刊》 2021年第5期75-82,108,共9页
《楚辞》中所收东方朔《七谏》创作时间不明,而东方朔又与司马迁同时,则其《七谏》中所叙屈原事迹究竟承袭《屈原列传》还是独自创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汤炳正以为东方朔未见《屈原列传》,故《七谏》与《屈... 《楚辞》中所收东方朔《七谏》创作时间不明,而东方朔又与司马迁同时,则其《七谏》中所叙屈原事迹究竟承袭《屈原列传》还是独自创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汤炳正以为东方朔未见《屈原列传》,故《七谏》与《屈原列传》之异多为东方朔之误。今比较二文,可发现《七谏》中关涉屈原之史事、史评、言语以及叙述顺序,与《屈原列传》都大量相同或相关,这种相同非偶然可以解释,可知《七谏》应有承于《屈原列传》,而《七谏》之作大抵在公元前91年至前88年,而胡适、何天行、汤炳正诸学者关于《屈原列传》伪作或窜乱之说皆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谏》 《屈原列传》 汤炳正 胡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悖逆的符号:胡适、鲁迅与中国现代诗及小说之发生——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史研究之二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仁政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8,共5页
文学符号是能动的文化符号。现代诗以胡适为起点,在文化“工具革命”的意义上通过否定传统诗的格律化,还原诗的自由表达功能,实现了“要须作诗如说话”的文化解构理想(文化上的“雅”、“俗”易位)。现代小说以鲁迅及其《狂人日记》为起... 文学符号是能动的文化符号。现代诗以胡适为起点,在文化“工具革命”的意义上通过否定传统诗的格律化,还原诗的自由表达功能,实现了“要须作诗如说话”的文化解构理想(文化上的“雅”、“俗”易位)。现代小说以鲁迅及其《狂人日记》为起点,在文学语言功能的建构上并非以采用白话为目的,而是以适于自我表达的口语化为目标:传统小说的“说”变成了现代小说的“写”。这表明,新、旧文学变革并非单纯文化上的“雅”“俗”易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胡适和鲁迅 现代诗与小说 发生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索隐”到“开宗”:胡适早期的《红楼梦》阅读及范式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温庆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53-60,共8页
胡适早期的《红楼梦》阅读选择经历了由“索隐”倾向到注重“方法”的科学“考证”式转变。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胡适注重“工具”与“材料”的研究“方法”革新,藉此强化“新红学”的开创性,促使《红楼梦》文本在胡适“新红学”考证体系... 胡适早期的《红楼梦》阅读选择经历了由“索隐”倾向到注重“方法”的科学“考证”式转变。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胡适注重“工具”与“材料”的研究“方法”革新,藉此强化“新红学”的开创性,促使《红楼梦》文本在胡适“新红学”考证体系下的首要存在身份是一种“史料”而非一部文学作品,最终形成以考证带动阅读获取的文本品评思路。此类“考证”式思路既革新了现代读者之于《红楼梦》的阅读期待及实践路径,亦促使现代读者获得参与《红楼梦》学术研究的入场券。它推动了彼时全民参与《红楼梦》考证的热情,促使“新红学”成为一股带有典范与权威特性,乃至隐含一定群众基础的现代学术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红楼梦》 “新红学” 阅读史 接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与近代图书馆事业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戊香 《云梦学刊》 2011年第2期149-152,共4页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大师,他热心关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变化,大力倡导发展图书馆事业;担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身体力行图书馆工作;积极探索图书科学管理理论,提出"杂货店的收书法",大力推广"四角号码法...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大师,他热心关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变化,大力倡导发展图书馆事业;担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身体力行图书馆工作;积极探索图书科学管理理论,提出"杂货店的收书法",大力推广"四角号码法",积极投身目录学实践,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图书馆 杂货店收书法 四角号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