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02篇文章
< 1 2 1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Glu-D1位点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对面条品质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玉燕 周红伟 +4 位作者 叶皓炫 张晓科 郭波莉 赵海燕 张影全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s)是影响面条产品质量的关键蛋白组分,其中Glu-D1位点编码的HMW-GSs对面团及面制品的品质贡献效应最大。为明确Glu-D1位点不同HMW-GS对3类主要面条产品品质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小偃22遗传背景下Glu-D1位...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s)是影响面条产品质量的关键蛋白组分,其中Glu-D1位点编码的HMW-GSs对面团及面制品的品质贡献效应最大。为明确Glu-D1位点不同HMW-GS对3类主要面条产品品质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小偃22遗传背景下Glu-D1位点HMW-GSs分别为2+12、3+12、4+12和5+10的4个BC6F4代近等基因系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比较了4种亚基对鲜湿面、挂面以及冷冻熟面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其他亚基相比,含有3+12亚基的鲜湿面具有较好的烹调吸水率和较低的烹调损失率,同时硬度、弹性、回复性、咀嚼性等较好;含有3+12亚基的挂面最佳煮制时间短、烹调吸水率较高、烹调损失率较低,而含有2+12亚基的挂面硬度和咀嚼性适中、黏附性低、回复性较高;含有3+12和2+12亚基的冷冻熟面冻藏稳定性较好,含有3+12亚基的冷冻熟面硬度适中,咀嚼性较高,整体质构特性表现较好。本研究结果可为面条专用小麦品种选育、专用加工原粮选择、专用粉开发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W-GS Glu-D1位点 鲜湿面 挂面 冷冻熟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晚疫病数量抗性相关基因的SNP位点检测与抗病育种值分析
2
作者 张朝辉 李永杰 +6 位作者 白成娇 卢丽丽 包丽仙 赵志坚 白建明 杨静 潘哲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5-1228,共14页
马铃薯晚疫病数量抗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通过表型评价选择效率低下。为创制马铃薯数量抗性种质资源,本研究选用8个亲本材料杂交构建了9个杂交群体,在基于离体叶片抗性鉴定评价晚疫病抗性的基础上,结合SNP位点检测进行分子辅助选择。基... 马铃薯晚疫病数量抗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通过表型评价选择效率低下。为创制马铃薯数量抗性种质资源,本研究选用8个亲本材料杂交构建了9个杂交群体,在基于离体叶片抗性鉴定评价晚疫病抗性的基础上,结合SNP位点检测进行分子辅助选择。基于数量抗性基因PCR产物测序,检测了60个抗、感杂交后代材料8个数量抗性基因的1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结果表明StAOS2-SNP691、StAOS2-SNP692、StGP28-SNP794、PLOX1-SNP8344有利等位基因与抗性存在正向关联,杂交后代群体中抗病材料的有利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占比为9.56%,高于后代群体中的感病材料(5.65%),同时高于亲本材料(7.89%),联合8个基因19个SNP标记的系统发育分析可将60份材料聚类为3个抗病分支和3个感病分支。结合表型、育种系谱和数量抗性基因分子标记计算与抗晚疫病相关的育种值,筛选出育种值高且具有有利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的PC2312-3、PC2312-15、PC2313-19等优异单株,为马铃薯数量抗性群体遗传改良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 数量抗性 SNP位点 育种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杂草稻的落粒基因SH4和qSH1落粒SNP位点的序列分析
3
作者 夏启玉 孔华 +6 位作者 邹玲敏 吴清娟 姜晓琦 贺萍萍 曹扬 张雨良 赵辉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4-1593,共10页
种子的落粒性是导致杂草稻在水稻田不断自我繁衍和扩散的主要原因。SH4和qSH1基因被认为是控制水稻种子落粒的主效基因,本研究旨在测定海南杂草稻的SH4和qSH1的落粒SNP位点的基因型。本研究以临高县和崖州区水稻田中的杂草稻为研究材料... 种子的落粒性是导致杂草稻在水稻田不断自我繁衍和扩散的主要原因。SH4和qSH1基因被认为是控制水稻种子落粒的主效基因,本研究旨在测定海南杂草稻的SH4和qSH1的落粒SNP位点的基因型。本研究以临高县和崖州区水稻田中的杂草稻为研究材料,采集13块水稻田中的杂草稻及其对应栽培稻种子,从中选择144株表型有差异的杂草稻种子及13株对应栽培稻种子进行萌发种植,测定它们的种子落粒率,并对SH4和qSH1的落粒SNP位点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为野生落粒型G的杂草稻有77株,突变难落粒型T的杂草稻有48株,杂合型G/T的有19株;所有栽培稻的SH4的落粒SNP位点均为T。落粒率测定发现,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为G和G/T的96株杂草稻都具有极高的落粒率,而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为T的48株杂草稻中,40株为中度落粒率,8株为低落粒率。所有杂草稻和栽培稻样品的qSH1落粒SNP位点均为野生落粒型G。以上结果表明,海南杂草稻和栽培稻之间的落粒率差异与qSH1基因的落粒SNP位点无关,而与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显著相关;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均为T型的杂草稻和栽培稻间的落粒率差异可能由其他未知的基因或位点的差异导致。本研究结果可为海南杂草稻种子落粒的分子机制提供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稻 SH4 qSH1 落粒SNP位点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老芒麦叶片转录组SSR位点信息分析
4
作者 李德珍 德英 +2 位作者 穆怀彬 闫伟红 胡哲华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5-150,共6页
老芒麦是退化草地生态治理和草牧业中广泛应用的优良草种。本研究以中草28号老芒麦为研究对象,在250 mmol/L NaCl盐溶液胁迫0、2、4、6、12 h时取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149556条Unigenes序列,总序列长为130384898 bp;... 老芒麦是退化草地生态治理和草牧业中广泛应用的优良草种。本研究以中草28号老芒麦为研究对象,在250 mmol/L NaCl盐溶液胁迫0、2、4、6、12 h时取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149556条Unigenes序列,总序列长为130384898 bp;SSR位点信息分析显示,13299条Unigenes序列中含有16446个2~6个碱基的SSR重复序列,平均距离7928 bp,SSR的发生频率为8.89%,出现频率为11.00%。其中:三核苷酸重复SSRs序列是最主要的类型,占比55.22%,出现频率为6.07%;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SSRs序列,占比25.21%,出现频率为2.77%。SSRs基元的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4~7次,占比85.65%。SSRs位点包含279种重复基元,其中CCG/CGG重复基元数量最多,占总数的18.78%;其次是AG/CT重复基元,占总数的15.10%。重复序列长度≥20 bp的SSRs位点有5688个,占总数的34.59%。综上,盐胁迫下老芒麦叶片转录组中SSR位点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和多态性潜能,为老芒麦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标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老芒麦叶片 转录组 SSR位点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与杂交技术靶向创制灵芝基因位点纯合突变株的方法
5
作者 田佳琳 董蓓蓓 +5 位作者 唐传红 周帅 冯娜 冯杰 张劲松 谭贻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以营养缺陷型筛选标记基因ura3为靶标,利用基于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的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RISPR/Cas9)... 以营养缺陷型筛选标记基因ura3为靶标,利用基于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的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双核菌株‘沪农灵芝1号’G0119及从其分离的2个交配亲和的单核菌株L1、L2进行基因编辑,比较单双核的编辑效率;对编辑的2个单核,进行杂交,以获得ura3被编辑的双核基因位点纯合菌株。结果表明: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G0119双核编辑株7个,经双单杂交实验鉴定,有6个G0119编辑株为L1核被编辑,1个为L2核被编辑,7个编辑株均为杂合子;获得L1、L2的单核编辑株分别为10、7个,其中L1核被编辑的效率为100%。将突变类型均为C碱基缺失的单核L1-2和L2-1编辑株以及A插入碱基的L1-5和L2-3编辑株分别进行单单杂交,获得2株ura3被破坏的双核纯合菌株。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与杂交技术靶向创制灵芝基因位点纯合菌株的方法,可为创制灵芝其他功能基因的基因位点纯合菌株提供新的方法,也可为灵芝双核菌株的基因表型分析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双核体 基因位点纯合菌株 CRISPR/Cas9 单单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鉴定家蚕转基因位点方法的建立
6
作者 周昂 蒋晶晶 +4 位作者 左伟东 陈欣 童晓玲 代方银 李春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建立一种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高效鉴定家蚕转基因插入位点的方法,并分析测序深度对位点鉴定准确性的影响,从而为家蚕及其他物种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展低成本、高通量的转基因位点鉴定提供参考。首先,采集两份家蚕转基因材料的蛹,进行全... 建立一种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高效鉴定家蚕转基因插入位点的方法,并分析测序深度对位点鉴定准确性的影响,从而为家蚕及其他物种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展低成本、高通量的转基因位点鉴定提供参考。首先,采集两份家蚕转基因材料的蛹,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经过质量控制筛选出高质量的测序后读段(reads)。以载体序列和家蚕基因组为参考,经两轮比对分析,得到覆盖基因组和载体的目标reads。利用目标reads上的基因组序列在家蚕泛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进而获得插入位点的具体位置。随后,运用Seqtk软件对数据进行抽样,分析不同测序深度对位点鉴定准确性的影响。两份材料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分别为9.76 G和11.18 G,质控后读段(clean reads)数量分别为32639026和37394695,测序深度约为20×。序列比对分析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验证结果显示:TransGene_1的插入位点位于1号染色体1899494 bp与1899495 bp之间;TransGene_2的插入位点位于21号染色体959510 bp与959515 bp之间,且插入位点均处于基因间区。利用两份转基因材料的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不同测序深度的模拟分析,发现转基因材料TransGene_1在测序深度为6×时就能够得到覆盖两侧断点的reads,实现精确定位,而TransGene_2则需要测序深度达到10×及以上才能实现精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转基因插入位点 基因组测序 测序深度 转基因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软型复壮水稻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及其基因位点差异的分析
7
作者 过俊俊 张波 +5 位作者 刘莹 顾雪 李娟 李丹丹 普世皇 文建成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9-65,共7页
为探明品种复壮前后的性状区别及其对应的基因型变化,对种性严重退化的云南香软型水稻品种滇屯502及其复壮品种滇屯506进行研究,分析复壮品种滇屯506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及其主要性状基因位点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滇屯502相比,多个生态环境... 为探明品种复壮前后的性状区别及其对应的基因型变化,对种性严重退化的云南香软型水稻品种滇屯502及其复壮品种滇屯506进行研究,分析复壮品种滇屯506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及其主要性状基因位点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滇屯502相比,多个生态环境条件下复壮品种滇屯506在全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粒数、谷粒大小等性状上无显著差异,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性状上显著提高,稻瘟病抗性明显提高,达到抗性级水平,其稻米具有香味,米饭软而不回生。对与生育期、株型、品质、产量、抗逆性相关的63个基因位点检测结果显示,2个品种仅有3个基因位点存在差异。发现滇屯506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d3和Pi5,稻瘟病抗性提高,提高了结实率和产量,且滇屯506仍携带香味基因badh2和低直链淀粉基因Wxhp,保留了米饭香软的特性和优良食味品质。基因型检测结果与田间性状表型一致,同样表明复壮品种滇屯506稻瘟病抗性提高,恢复了生产力,品质没有下降。本研究结果可为香软型水稻品种复壮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稻 品种复壮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基因位点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榴莲99份种质资源变异位点数据集
8
作者 冀晓昊 郑道君 +7 位作者 谢圣华 时梦 钟义旺 王莹莹 王孝娣 刘凤之 冯学杰 王海波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2期227-237,共11页
榴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我国榴莲高度依赖进口,海南省榴莲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面积少、产量低、品种完全依赖引种而缺乏自主性、配套栽培技术欠缺等诸多问题,导致市场需求大而产业薄弱的矛盾突出,迫切需要进行榴莲种... 榴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我国榴莲高度依赖进口,海南省榴莲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面积少、产量低、品种完全依赖引种而缺乏自主性、配套栽培技术欠缺等诸多问题,导致市场需求大而产业薄弱的矛盾突出,迫切需要进行榴莲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评价。该研究对99份榴莲种质资源提取DNA,构建文库并开展了二代全基因组测序,对测序数据开展了质控、变异位点挖掘注释和群体进化等生信分析。测序数据量共计1.62 Tb,共挖掘到54 974 697个变异位点,包括SNP、INS和DEL三种变异类型,以SNP为主,榴莲基因组中平均每13个碱基有1个变异位点,变异位点主要位于基因间,位于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的较少。99份榴莲资源可以分成3个亚群,LD系数降低到最大值的一半的衰减距离只有0.1-0.2 kb,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99份榴莲种质资源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和变异位点信息,为榴莲遗传学以及育种方法和育种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有助于海南乃至世界榴莲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莲 变异位点 SNP 群体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冻蛋白冰结合位点特征及其研究综述
9
作者 杨如意 廖丽 胥义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冰结合位点(Ice-binding site,IBS)是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s,AFPs)与冰晶冰面结合、发挥抗冻作用的关键部分,对揭示AFPs调控冰晶成核的作用和机制十分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AFPs与冰结合机制及其IBS;其次,分别选取了动物、植... 冰结合位点(Ice-binding site,IBS)是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s,AFPs)与冰晶冰面结合、发挥抗冻作用的关键部分,对揭示AFPs调控冰晶成核的作用和机制十分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AFPs与冰结合机制及其IBS;其次,分别选取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来源的AFPs,并对其IBS氨基酸序列及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AFPs的IBS都存在一个或多个重复的氨基酸序列与冰晶结合,而且这些氨基酸通常具有疏水性或者亲水性弱、侧链短等特点,使IBS相对疏水和平坦。一般而言,相同类型AFPs的IBS结构类似。AFP I的IBS氨基酸序列为TAA(A),Ca^(2+)依赖型AFP II的IBS均为DTTLTE,昆虫AFPs的IBS一般由TXT序列构成。微生物来源的AFPs可能因种属间差异大,IBS氨基酸序列、结构特征无明显规律。最后,归纳了2种IBS鉴定方法。氨基酸定点突变是IBS鉴定的主要方法,而分子模拟是对氨基酸定点突变的辅助验证。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AFPs的IBS规律,为AFPs IBS的比较研究及抗冻机制解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冻蛋白 冰结合位点 氨基酸突变 分子模拟 热滞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60K功能位点基因芯片的制备及应用
10
作者 王亚雯 戚正阳 +6 位作者 尤佳琦 聂新辉 曹娟 杨细燕 涂礼莉 张献龙 王茂军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8-1188,共11页
棉花是最重要的天然纺织纤维来源,同时是重要的油料来源。功能位点基因芯片作为一种可以提高育种值评估准确性和育种效率的工具,在棉花中应用较少。本研究制备了一款棉花60K功能位点基因芯片。该芯片制备基于已获得的棉花不同品种的Assa... 棉花是最重要的天然纺织纤维来源,同时是重要的油料来源。功能位点基因芯片作为一种可以提高育种值评估准确性和育种效率的工具,在棉花中应用较少。本研究制备了一款棉花60K功能位点基因芯片。该芯片制备基于已获得的棉花不同品种的Assay for Transposase 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TAC-seq)、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 (ChIP-seq)、High-throughput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 (Hi-C)等组学数据,相较棉花领域已有的基因芯片,包含了更多经过多维组学数据注释的功能遗传变异的位点,所携带的有效功能信息更多。本研究将该芯片应用于棉花群体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鉴定到40个与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相关的显著SNP位点,其中与纤维伸长率(FE)相关的显著位点共25个,与马克隆值(FM)相关的显著位点共5个,与纤维强度(FS)相关的显著位点共2个,与纤维长度(FL)相关的显著位点共4个,与纤维整齐度(FU)相关的显著位点共4个。本研究中棉花60K功能位点基因芯片可应用于棉花种质资源评价、遗传定位及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方面,助力棉花基因组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育种 基因芯片 棉花60K功能位点基因芯片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驯化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O细胞基因组内稳定表达位点NW_003624203.1的鉴定
11
作者 谢润锋 朱梦娟 +2 位作者 石宇 陈东锋 徐庆刚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394,共11页
通过慢病毒感染CHO-K1细胞,以随机整合方法将ZsGreen1报告基因整合到CHO-K1基因组。经过连续多代的筛选,获得稳定表达ZsGreen1蛋白的重组CHO-K1细胞株。利用TAIL-PCR技术分离ZsGreen1报告基因在CHO-K1基因组内的整合位点,并利用CRISPR/C... 通过慢病毒感染CHO-K1细胞,以随机整合方法将ZsGreen1报告基因整合到CHO-K1基因组。经过连续多代的筛选,获得稳定表达ZsGreen1蛋白的重组CHO-K1细胞株。利用TAIL-PCR技术分离ZsGreen1报告基因在CHO-K1基因组内的整合位点,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和Bxb1整合酶系统在该位点定点整合了橙色荧光蛋白mOrange2基因和抗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基因,以验证该位点稳定表达外源蛋白的能力。结果表明,分离的稳定表达位点在CHO-K1细胞基因组NW_003624203.1上,位于616 bp处。定点整合构建的重组细胞在连续60代无血清悬浮培养过程中,能够稳定表达橙色荧光蛋白,并能稳定分泌表达单克隆抗体,培养上清中单克隆抗体含量可达14.9~21.6 mg·L-1。证实NW_003624203.1位点是CHO细胞基因组内的稳定表达位点,为使用位点特异性整合技术构建重组CHO细胞株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仓鼠卵巢(CHO) 稳定表达位点 位点特异性整合 CRISPR/Cas9 Bxb1整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窦魏斯氏菌降解桑葚果酒组胺关键酶及其作用位点的挖掘
12
作者 叶欣怡 罗文珊 +5 位作者 陈晓维 徐玉娟 余元善 彭健 肖更生 李璐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14-223,共10页
以具有降解桑葚果酒组胺能力的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M165为研究对象,解析食窦魏斯氏菌M165降解组胺的关键酶。通过对食窦魏斯氏菌M165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出其降解桑葚果酒组胺的潜在关键基因(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通... 以具有降解桑葚果酒组胺能力的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M165为研究对象,解析食窦魏斯氏菌M165降解组胺的关键酶。通过对食窦魏斯氏菌M165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出其降解桑葚果酒组胺的潜在关键基因(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通过重组表达和组胺降解能力分析明确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是食窦魏斯氏菌M165降解组胺的关键酶。结果表明,GAPDH对桑葚果酒组胺的降解率为31.88%,且其对桑葚果酒活性物质的含量无负面影响。为了进一步挖掘GAPDH降解桑葚果酒组胺的关键作用位点,通过分子对接筛选出GAPDH降解桑葚果酒组胺的潜在关键作用位点(Ser 125、Cys 155、Phe 322),并将这些位点突变为丙氨酸。与未突变的GAPDH相比,突变蛋白酶活和组胺降解率均显著(P<0.0001)提高,其中突变酶GAPDH-C155A和GAPDH-F322A的酶活和组胺降解率变化较大,酶活力分别提高了62%和97%,组胺降解率也分别提高了31.51%和39.58%。上述结果表明Cys 155和Phe 322位点是GAPDH降解桑葚果酒组胺的关键作用位点,可作为GAPDH组胺降解能力提升的改造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葚果酒 组胺降解 食窦魏斯氏菌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分子对接 关键作用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族轴向配位原子对Fe-N_(4)位点氧还原活性调控机制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3
作者 徐昊 李若鹏 +2 位作者 杨培霞 刘安敏 白杰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5-701,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的碳载Fe-N_(4)位点(Fe原子与同一水平面的4个N原子配位成键)模型(Fe-N_(4)-F/C、Fe-N_(4)-Cl/C和Fe-N_(4)-Br/C),通过计算上述模型的态密度、Mulliken电荷、氧还原中间体吸附能以及氧...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的碳载Fe-N_(4)位点(Fe原子与同一水平面的4个N原子配位成键)模型(Fe-N_(4)-F/C、Fe-N_(4)-Cl/C和Fe-N_(4)-Br/C),通过计算上述模型的态密度、Mulliken电荷、氧还原中间体吸附能以及氧还原自由能,深入研究卤族轴向配位原子对Fe中心电子结构和吸附行为的调控机理,明确不同卤族轴向原子与Fe-N_(4)位点氧还原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计算结果发现,引入Br作为轴向配位原子可以有效优化Fe原子的电子结构,从而适当降低Fe中心对OH*中间体的吸附强度,促进OH*解吸反应顺利进行。与Fe-N_(4)/C模型相比,Fe-N_(4)-Br/C模型具有更低的决速步骤(即OH*解吸)反应能垒。因此预测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策略能够改善Fe-N_(4)位点的氧还原本征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Fe-N_(4)位点 卤族轴向配位原子 电子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硫富瓦烯分子结基于连接位点热-电输运性能理论调控研究
14
作者 高一波 邱乙峰 +4 位作者 刘丹丹 张晖阜 尹彬洁 彭敬源 张蓓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42,共6页
热电材料的研究对于再利用工业废热、生产清洁能源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以锯齿状石墨烯纳米带(zGNR)做为电极,以不同连接位点的四硫富瓦烯(Tetrathiafulvalene,TTF)分子做为中心散射分子,构建了中心连接TTF分子结器件和边缘连接TTF分子... 热电材料的研究对于再利用工业废热、生产清洁能源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以锯齿状石墨烯纳米带(zGNR)做为电极,以不同连接位点的四硫富瓦烯(Tetrathiafulvalene,TTF)分子做为中心散射分子,构建了中心连接TTF分子结器件和边缘连接TTF分子结器件两种热电器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它们的热-电输运性质.结果表明,连接位点的不同对TTF分子器件热电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基于锯齿状石墨烯纳米带独特的边缘结构,导致边缘连接TTF分子结器件电输运性质高于中心连接分子结器件;与此同时,边缘悬挂氢键局域共振效应使得边缘连接TTF分子结热输运性能略小于中心连接TTF分子器件.边缘连接TTF分子结器件获取优异热电优值(ZT=0.457),为中心连接TTF分子结器件的3.4倍(ZT=0.1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齿状石墨烯纳米带 四硫富瓦烯分子 连接位点 热-电输运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筛框架Brønsted酸位点分布的表征方法进展
15
作者 白云星 袁振轩 黄伟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7-1083,共17页
分子筛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烃类催化裂化等重要反应,其催化性能与框架内Brønsted酸(B酸)位点的限域微环境密切相关。精准表征B酸位点在框架中的分布对分子筛催化剂设计至关重要。综述了B酸位点酸强度的度量指标及其与孔道限域效应的关... 分子筛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烃类催化裂化等重要反应,其催化性能与框架内Brønsted酸(B酸)位点的限域微环境密切相关。精准表征B酸位点在框架中的分布对分子筛催化剂设计至关重要。综述了B酸位点酸强度的度量指标及其与孔道限域效应的关系,介绍了探针反应法在揭示该效应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包括红外光谱、吸附微量热、固体核磁共振(NMR)以及液相Co^(2+)离子交换滴定法等多种定量表征方法在分子筛B酸位点分布表征中的分辨率优势与局限性,同时介绍了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SR-XRD)、原子探针断层扫描技术(APT)以及集成差分相衬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iDPC-STEM)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进展。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信息维度单一问题,提出将多种表征手段相结合,有望为深入研究孔道限域效应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ønsted酸位点 孔道限域效应 铝对 催化剂表征 探针吸附 吸附微量热 固体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分位数自回归模型中的内分位点压缩技术
16
作者 董平 张日权 《应用概率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22,共26页
为处理空间相依数据中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特定效应,空间分位数自回归(SQAR)模型应运而生.传统的分位数回归模型更注重于不同分位数下回归系数的估计,往往忽略对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全局判断.如果采用传统的Wald多重检验方法判断分位数... 为处理空间相依数据中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特定效应,空间分位数自回归(SQAR)模型应运而生.传统的分位数回归模型更注重于不同分位数下回归系数的估计,往往忽略对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全局判断.如果采用传统的Wald多重检验方法判断分位数模型系数的差异性,不仅会增加计算负担,而且会带来更高的错误发现率(FDR).为此,我们将参数估计和差异检验转化为惩罚问题,基于工具变量和内分点压缩技术提出一种两阶段内分位点估计方法,包括融合自适应性LASSO(FAL)估计器和融合自适应性最大范数(FAS)估计器.该估计方法可以借助工具变量消除自回归模型带来的内生性,并且在不同分位数水平下,借助惩罚正则项对无显著差异的分位数参数进行适当地压缩合并.可以说,该方法能够在判断内分位点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同时完成参数估计,使得整个估计过程高效完成.本文给出FAL和FAS估计量的Oracle性质,并通过大量的蒙特卡洛模拟试验以及对犯罪数据集的分析验证了两阶段内分位点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位数自回归模型 内分位点 工具变量 FAL F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良CBCT测量方法评估不同唇颊骨壁厚度条件下行即刻种植的位点保存效果
17
作者 郭祥 张建英 +5 位作者 王一名 马振 薛洋 周宏志 胡开进 邓天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2-379,共8页
目的:应用改良牙槽骨CBCT测量方法评价不同唇颊骨壁厚度拔牙位点行即刻种植的保存效果。方法:该研究对80例(颗)拔牙患者分为试验组A、B、C和对照组(n=20);试验组A(唇颊骨壁厚度<1 mm)翻瓣即刻种植同期过量植骨;试验组B(唇颊骨壁厚度... 目的:应用改良牙槽骨CBCT测量方法评价不同唇颊骨壁厚度拔牙位点行即刻种植的保存效果。方法:该研究对80例(颗)拔牙患者分为试验组A、B、C和对照组(n=20);试验组A(唇颊骨壁厚度<1 mm)翻瓣即刻种植同期过量植骨;试验组B(唇颊骨壁厚度≥1 mm且<2 mm)和C(唇颊骨壁厚度≥2 mm)不翻瓣不植骨即刻种植,仅当跳跃间隙>2 mm植入CGF;对照组牙槽窝自然愈合。术前及术后即刻和6个月拍摄CBCT评价牙槽骨高度宽度及唇颊骨厚度和跳跃间隙变化。结果:试验组A、B、C和对照组牙槽骨高度吸收量分别为(0.41±0.13、0.94±0.18、0.59±0.12、1.31±0.19)mm;牙槽骨宽度吸收量分别为(0.93±0.10,1.48±0.21,1.12±0.17,1.66±0.16)mm,4组之间比较显示,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吸收量均有统计学差异(F=177.0,P<0.001;F=125.3,P<0.001)。试验组A、B、C术前及术后6个月唇颊骨厚度分别为(0.98±0.25,2.39±0.28)mm、(1.43±0.52,2.10±0.33)mm、(2.17±0.41,2.79±0.27)mm,每组两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t=16.45,P<0.001;t=7.357,P<0.001;t=5.488,P<0.001)。所有试验组中跳跃间隙>2 mm和跳跃间隙≤2 mm患者唇颊侧骨厚度吸收量分别为(0.78±0.18,0.88±0.17)mm,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7.18,P=0.018)。结论:唇颊骨壁<1 mm翻瓣即刻种植联合过量植骨能获得较好的位点保存效果;唇颊骨壁≥1 mm不翻瓣即刻种植就能较好地保存软硬组织;跳跃间隙>2 mm即刻种植轴向偏腭侧对软硬组织的保存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 CBCT 影像学测量 微创拔牙 即刻种植 位点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引导式种植学——正确位点的虚拟设计与实测引导核查校验》出版发行
18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22,共1页
书籍名称:《数字引导式种植学——正确位点的虚拟设计与实测引导核查校验》主编:于海洋出版日期:2025年3月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共6章:第1章,种植修复治疗概论;第2章,正确种植位点的内涵与设计方案;第3章,进行虚拟种植设... 书籍名称:《数字引导式种植学——正确位点的虚拟设计与实测引导核查校验》主编:于海洋出版日期:2025年3月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共6章:第1章,种植修复治疗概论;第2章,正确种植位点的内涵与设计方案;第3章,进行虚拟种植设计比选正确位点并获得三向位置对照数据链;第4章,种植修复治疗中测量的内涵、目标与意义;第5章,种植修复治疗中手用实测器械的用途与临床操作流程;第6章,运用实测引导精准种植术的典型病例详解——案析三步三对照法种植术。本书讲解的方法实现了种植手术从术前空间分析、术中精准植入引导及术后位点实测评价的全程可量化,术中全程可及时调整位点,提高了植入精度,减少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成本,有助于医生对植入手术进行精准控制,是一项适宜推广的牙种植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查校验 数字引导式种植学 种植修复治疗 正确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5)烷烃和烯烃分子在酸性催化剂上反应位点与中间体分析
19
作者 曹韩源 许友好 陈晓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0-949,共10页
以正戊烷和1-戊烯为模型化合物,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分析了二者的静电势分布、前线轨道特征及Hirshfeld电荷分布,并探讨了它们在酸性催化剂上的反应位点和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形成的中间体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戊烯的静电势... 以正戊烷和1-戊烯为模型化合物,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分析了二者的静电势分布、前线轨道特征及Hirshfeld电荷分布,并探讨了它们在酸性催化剂上的反应位点和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形成的中间体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戊烯的静电势分布较为不均匀,分子最高占据轨道(HOMO)-分子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能隙较小,且通过分子极性指数(MPI)和Hirshfeld电荷分析可知,1-戊烯的反应位点更加集中且易于被酸性催化剂激活。因此,其催化活性优于正戊烷,更有利于低碳烯烃的选择性生成。此外,通过对中间体进行Hirshfeld电荷和Mayer键级分析,进一步讨论了低碳烯烃的生成路径,从而有利于对烷烃和烯烃在酸性催化剂上反应差异有更为准确的认识,为开发相应的催化反应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5) 反应位点 密度泛函理论(DFT) 反应机理 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新银鱼(Neosalanx anderssoni)性别特异性位点筛选及性别鉴定方法开发
20
作者 王心悦 邢腾飞 +2 位作者 杨昊 李玉龙 刘进贤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7-474,共8页
安氏新银鱼是我国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物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目前缺乏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性别鉴定方法,极大地阻碍了其性别决定分子机制、性染色体演化历程的研究和水产育种与养殖技术方面的生产实践。本研究通过比较安氏新银鱼... 安氏新银鱼是我国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物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目前缺乏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性别鉴定方法,极大地阻碍了其性别决定分子机制、性染色体演化历程的研究和水产育种与养殖技术方面的生产实践。本研究通过比较安氏新银鱼雌性与雄性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发现雌雄之间存在一个显著差异的基因组区域(chr02:2798574~5434239 bp)。基于测序深度差异分析筛选得到3个雌性特异性片段,长度分别为10 bp、167 bp和53 bp。在长为167 bp的雌性特异性位点附近设计引物,PCR扩增及凝胶电泳结果显示,雌性在该区域扩增产物具有2条带,雄性具有1条带,且雄性条带的亮度高于雌性两条带的亮度。该引物可以有效地区分安氏新银鱼的遗传性别,并分别在双洋港、秦皇岛已知性别的两个群体22个雌性和22个雄性个体中得到了验证。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别从两个群体中随机选取雌雄个体样本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与预期相符,体现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也支持安氏新银鱼的性别决定系统为ZZ/ZW系统。本研究开发的方法可快速有效鉴定安氏新银鱼的遗传性别,并为该物种性别决定遗传机制及性染色体演化等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新银鱼 雌性特异性位点 遗传性别鉴定 性别决定系统 引物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