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mi-empirical modeling of volumetric efficiency in engines equipped with variable valve timing system 被引量:1
1
作者 Mostafa Ghajar Amir Hasan Ka Kaee Behrooz Mashad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132-3142,共11页
Volumetric efficiency and air charge estim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demanding tasks in control of today's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Specifically,using three-way catalytic converter involves strict control of the ... Volumetric efficiency and air charge estim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demanding tasks in control of today's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Specifically,using three-way catalytic converter involves strict control of the air/fuel ratio around the stoichiometric point and hence requires an accurate model for air charge estimation.However,high degrees of complexity and nonlinearity of the gas flow in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make air charge estimation a challenging task.This is more obvious in engines with variable valve timing systems in which gas flow is more complex and depends on more functional variables.This results in models that are either quite empirical(such as look-up tables),not having interpretability and extrapolation capability,or physically based models which are not appropriate for onboard applications.Solving these problems,a novel semi-empirical model was proposed in this work which only needed engine speed,load,and valves timings for volumetric efficiency prediction.The accuracy and generalizability of the model is shown by its test on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data from three distinct engines.Normalized test errors are 0.0316,0.0152 and 0.24 for the three engines,respectively.Also the performance and complexity of the model were compared with neural networks as typical black box models.While the complexity of the model is less than half of the complexity of neural networks,and its computational cost is approximately 0.12 of that of neural networks and its prediction capability in the considered case studies is usually more.These results show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 over conventional black box models such as neural networks in terms of accuracy,generalizability and computational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ine modeling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spark ignition engine volumetric efficiency variable valve tim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流双变循环发动机模式转换建模方法研究
2
作者 张起源 嵇润民 黄向华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1-244,共14页
模式选择阀(Mode Selective Valve,MSV)是实现变循环发动机模式转换的关键部件。为了准确反映变循环发动机模式转换性能变化,本文以高通流双变循环发动机为研究对象,提出模式转换的高置信度耦合建模方法。通过对MSV几何模型开展三维数... 模式选择阀(Mode Selective Valve,MSV)是实现变循环发动机模式转换的关键部件。为了准确反映变循环发动机模式转换性能变化,本文以高通流双变循环发动机为研究对象,提出模式转换的高置信度耦合建模方法。通过对MSV几何模型开展三维数值仿真,获取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外涵道流动特性,揭示几何参数和气动参数对不同外涵道间气流流动的影响。基于数值仿真数据,采用极限学习机建立气动参数以及几何参数和性能参数的映射关系,并将映射关系耦合进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建立高通流双变循环发动机高置信度耦合模型。通过将耦合模型与零维模型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于零维模型,在模式转换初期阶段,耦合模型可以准确反映由于边界条件变化导致的涵道间气流流动变化。在模式转换中后期,耦合模型可以准确反映由于MSV喉道马赫数达到1导致的外涵道堵塞特性。高置信度耦合模型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发动机在模式转换过程中的性能变化,最大推力波动为4.73%。在整个模式转换过程中,耦合模型单步最大耗时13.62 ms。用于计算模式选择阀性能的ELM模型,整体耗时维持在0.018 ms附近,最大耗时小于0.035 ms,满足实时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循环发动机 模式选择阀 外涵道模型 流场仿真 极限学习机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汽油机流动过程模拟及基于DoE的配气相位优化 被引量:17
3
作者 叶年业 刘洁 +4 位作者 倪计民 杜倩颖 张小矛 陈明 平银生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75,共4页
以某可变配气定时汽油机为原型,利用BOOST软件建立了流动过程模型并进行标定。运用DoE方法对原机的配气相位进行了优化,获得外特性时对应的最优配气相位。模拟计算显示:发动机采用优化的配气相位后,充气效率和转矩在外特性低速段下,最... 以某可变配气定时汽油机为原型,利用BOOST软件建立了流动过程模型并进行标定。运用DoE方法对原机的配气相位进行了优化,获得外特性时对应的最优配气相位。模拟计算显示:发动机采用优化的配气相位后,充气效率和转矩在外特性低速段下,最大优化率达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汽油机 流动过程 配气相位 优化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喷汽油机可变进气系统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2
4
作者 倪计民 杜丽玫 +2 位作者 高征 陆玉佩 冯迎霞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19,共4页
利用发动机一维气体流动模拟程序,对某电喷汽油机进气系统的流动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对该汽油机采用的可变进气系统的歧管直径和长度、控制阀开关的切换转速等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与原机相比,经优化设计后系统的充... 利用发动机一维气体流动模拟程序,对某电喷汽油机进气系统的流动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对该汽油机采用的可变进气系统的歧管直径和长度、控制阀开关的切换转速等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与原机相比,经优化设计后系统的充气效率最大增加幅值大于 11%,且改变了充气效率随转速的变化趋势。分析了配气正时对可变进气系统充气效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系统 电喷汽油机 充气效率 配气正时 发动机 模拟程序 转速 气体流动 模拟计算 幅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Power仿真的2.0L汽油机动力性能分析与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明 许敏 +2 位作者 赵金星 徐宏昌 李冕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1,共7页
利用GT-Power仿真工具建立了某2.0L汽油机性能仿真模型,并利用原机台架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两阶段可变进气歧管长度和可变进气门正时方案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并对原机进气歧管长度、配气相位、稳压腔容积和点火角等参... 利用GT-Power仿真工具建立了某2.0L汽油机性能仿真模型,并利用原机台架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两阶段可变进气歧管长度和可变进气门正时方案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并对原机进气歧管长度、配气相位、稳压腔容积和点火角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汽油机最大转矩从180 N.m提高到196.5 N.m,额定功率达到102kW,而油耗与原机基本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可变进气歧管 可变气门正时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流对直喷汽油机油气混合及燃烧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振东 尹丛勃 +1 位作者 郭辉 程强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63,69,共7页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可变涡流GDI发动机在2 000r/min、5 500r/min全负荷工况下,涡流调节阀开启和关闭不同状态的进气-喷雾-油气混合及燃烧整个过程,评价了缸内滚流对进气流动、混合气浓度分布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转...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可变涡流GDI发动机在2 000r/min、5 500r/min全负荷工况下,涡流调节阀开启和关闭不同状态的进气-喷雾-油气混合及燃烧整个过程,评价了缸内滚流对进气流动、混合气浓度分布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转速时,滚流阀关闭使缸内滚流强度明显提高,是相同气门升程涡流调节阀开启时的4~6倍,较大的滚流强度加快了缸内燃油雾化速度,有助于在点火时刻缸内形成浓度均匀一致的混合气,同时增加了点火时刻的湍动能,配合较晚的点火时刻可以形成稳定而快速的燃烧;在高转速时,通过关闭滚流阀来提高缸内滚流比的水平有限,同时进气道流通能力受到抑制,缸内进气质量仅为滚流阀开启时的2/3,较大的滚流比使点火时刻缸内湍动能过大,不利于稳定快速的火焰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四气门直喷汽油机 可变涡流进气道 滚流 多维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托车发动机VVT系统参数的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苏进辉 张力 +2 位作者 苏伟 黄琪 文君竹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22,共4页
针对中小排量摩托车发动机的特点,研制了可切换双进气正时参数VVT系统。以发动机工作过程循环模拟为基础,通过嵌入VVT机构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的系统参数,分析了VVT结构参数、控制参数、以及相应运转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对VVT系统高... 针对中小排量摩托车发动机的特点,研制了可切换双进气正时参数VVT系统。以发动机工作过程循环模拟为基础,通过嵌入VVT机构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的系统参数,分析了VVT结构参数、控制参数、以及相应运转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对VVT系统高速和低速工况的进气迟闭角、气阀升程、切换转速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表明,在JH125摩托车发动机上装载所设计的可切换双进气正时参数VVT系统,可有效提高其整个转速工况范围的动力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托车发动机 可变配气正时 循环模拟 汽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控配气柴油机性能分析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镇 徐立春 +1 位作者 石荣婷 张晓峰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85,共5页
针对TBD234V6型柴油机的配气系统,设计了电控可变气门系统,并应用相关软件模拟气门运动规律。运用GT-POWER软件建立该柴油机的模型,计算柴油机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参数,并用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研究分析了柴油机... 针对TBD234V6型柴油机的配气系统,设计了电控可变气门系统,并应用相关软件模拟气门运动规律。运用GT-POWER软件建立该柴油机的模型,计算柴油机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参数,并用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研究分析了柴油机配置电控可变气门后的工作过程及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利用该电液控制配气机构代替传统的配气机构,设计与柴油机运行相对匹配的气门运动规律,有利于柴油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电液驱动 数值模拟 配气定时 可变气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汽油机可变气门定时技术作用机理及应用策略 被引量:6
9
作者 肖广飞 张弘 +1 位作者 尹琪 吴卫兵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共6页
在分析调节配气定时参数降低燃油消耗及减少排放机理的基础上,对比了进气门定时单独连续可变,排气门定时单独连续可变,进排气门定时联动连续可变及进排气门定时独立连续可变4种可变气门定时技术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其在汽油机... 在分析调节配气定时参数降低燃油消耗及减少排放机理的基础上,对比了进气门定时单独连续可变,排气门定时单独连续可变,进排气门定时联动连续可变及进排气门定时独立连续可变4种可变气门定时技术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其在汽油机上的应用策略。最后,使用这种策略对配有进排气门定时独立连续可变技术的汽油机进行了气门定时优化试验,并分析了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可变气门定时 应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气正时对汽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云清 何鹏 王金成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14-216,共3页
为了改善车用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以内燃机仿真软件BOOST为平台,建立了四缸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仿真模型,并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进气正时对汽油机充量系数、扭矩和燃油消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转速较低时,发动机的充量系数和扭矩... 为了改善车用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以内燃机仿真软件BOOST为平台,建立了四缸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仿真模型,并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进气正时对汽油机充量系数、扭矩和燃油消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转速较低时,发动机的充量系数和扭矩随着进气正时的提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在发动机转速较高时,发动机的充量系数和扭矩会随着进气正时的推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计算结果为汽油机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配气正时 理论研究 汽油机 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发动机连续可变气门装置原理及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耿爱农 李辛沫 张承涛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7-283,共7页
为了适应发动机不同工况对进气系统的要求,提出一种新型连续可变气门装置的原理及实现方法。新装置以液压作为驱动进气门运动的动力,其特色在于采用可控转角的调相凸轮调控进气门的相位、采用可控升程的气门升程调节器调控进气门的升程... 为了适应发动机不同工况对进气系统的要求,提出一种新型连续可变气门装置的原理及实现方法。新装置以液压作为驱动进气门运动的动力,其特色在于采用可控转角的调相凸轮调控进气门的相位、采用可控升程的气门升程调节器调控进气门的升程,据此实现发动机配气相位及气门升程的连续无级可变。对一台采纳新型配气机构的摩托车发动机进行了数学建模及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进气迟闭角(IVC)的调节范围可达16~44℃A,进气早开角(IVO)的调节范围可达8~14℃A,进气门升程h调节范围可达0~7.825 mm,由此将配气机构的最佳适应范围拓宽至常用工况区域,从而有利于改善摩托车在中小负荷和中低转速区的性能,并为研制无节气门汽油机奠定了设计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连续可变气门技术 液压驱动气门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机连续可变进气凸轮轴相位策略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力 尚会超 +3 位作者 袁志强 马为 付秋波 陈明飞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1,共8页
针对486Q汽油机连续可变进气凸轮轴配气相位系统的研制,采用发动机循环模拟数值方法研究连续可变进气凸轮轴配气相位系统的相位策略。数值模拟表明486Q汽油机在高负荷中低转速工况通过进气相位提前抑制进气在气门关闭时刻向进气道的倒... 针对486Q汽油机连续可变进气凸轮轴配气相位系统的研制,采用发动机循环模拟数值方法研究连续可变进气凸轮轴配气相位系统的相位策略。数值模拟表明486Q汽油机在高负荷中低转速工况通过进气相位提前抑制进气在气门关闭时刻向进气道的倒流可有效提高循环进气量,使中低转速工况动力输出性能提高6%~8%,其结果与随后试验测试获得进气相位变化量一致。综合考虑燃油消耗率和有害排放物生成,数值模拟中等负荷工况进气相位参数的调节优化,通过进气相位提前,示例工况缸内残余废气系数可从9%增加到20%,NO排放量低减约80%,燃油消耗率降低2%左右;通过试验测试确定中等负荷各工况进气相位最佳范围。探讨怠速低负荷工况改善燃烧稳定性、低减HC排放和改善低温起动性能的相位策略,数值模拟低负荷工况通过进气相位延迟抑制排气向进气道倒流以低减缸内残余废气量的效果;通过试验测试获取486Q汽油机怠速低负荷工况最佳相位器变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发动机 可变气门正时 控制策略 循环模拟 废气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无凸轮发动机配气相位联合仿真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子非 常思勤 刘梁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4,共6页
应用Matlab软件编制了遗传算法智能优化程序,结合发动机工作过程一维数值模拟技术,在满负荷工况以动力性为优化目标,部分负荷工况以经济性为优化目标,对应用电磁驱动气门的发动机配气相位进行了联合仿真优化。初步探讨了在中低转速工况... 应用Matlab软件编制了遗传算法智能优化程序,结合发动机工作过程一维数值模拟技术,在满负荷工况以动力性为优化目标,部分负荷工况以经济性为优化目标,对应用电磁驱动气门的发动机配气相位进行了联合仿真优化。初步探讨了在中低转速工况发动机单/双进气门工作模式的转换条件。计算结果表明,利用联合仿真优化方法可以有效实现发动机配气相位的自寻优,发动机满负荷动力性和部分负荷经济性得到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驱动气门 遗传算法 仿真 优化 配气相位 汽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进排气供油正时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世友 顾宏中 郭中朝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8-243,共6页
提出了一种改善车用高速增压中冷柴油机低速大扭矩性能的自动变进排气供油正时 (AVIEIT)涡轮增压系统 ,阐述了 AVIEIT系统的基本原理。利用“有限体积法”程序 ,对 1 2 V1 50及 D61 1 4柴油机采用 AVIEIT系统进行了大量的优化模拟计算... 提出了一种改善车用高速增压中冷柴油机低速大扭矩性能的自动变进排气供油正时 (AVIEIT)涡轮增压系统 ,阐述了 AVIEIT系统的基本原理。利用“有限体积法”程序 ,对 1 2 V1 50及 D61 1 4柴油机采用 AVIEIT系统进行了大量的优化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AVIEIT系统具有改善低速大扭矩点的气缸充量及替代高速工况放气的功能。对 AVIEIT系统控制机构的设计与计算进行了研究 ,导出了基本控制方程。给出了控制机构设计与计算的一般步骤 ,并设计了整套调节器。对 AVIEIT系统进行了原理性试验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涡轮增压系统 可变气门正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VVT对缸内直喷增压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晏双鹤 盛鹏程 +1 位作者 王菲 梁春兰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6-69,共4页
通过对GDI增压发动机进行DVVT扫点试验,研究了DVVT对GDI增压发动机外特性性能、部分负荷燃油经济性和怠速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试验发动机的凸轮轴型线而言,排气VVT的开启对发动机性能起到负面影响;外特性方面,中等转速工况... 通过对GDI增压发动机进行DVVT扫点试验,研究了DVVT对GDI增压发动机外特性性能、部分负荷燃油经济性和怠速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试验发动机的凸轮轴型线而言,排气VVT的开启对发动机性能起到负面影响;外特性方面,中等转速工况采用较大的气门重叠角可提高体积效率;高转速采用较小的气门重叠角可提高充量系数;怠速和部分负荷工况下,较小的气门重叠角对改善发动机稳定性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缸内直喷 可变气门正时 气门重叠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机电液式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响应性能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班智博 谢辉 何宇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18,29,共8页
汽油机电液式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VT)的响应性能对发动机燃烧、排放均有重要影响,汽油机瞬态过程中电液式VVT应根据发动机工况快速调整到目标相位,但由于电液VVT的响应性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速度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基于试验和... 汽油机电液式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VT)的响应性能对发动机燃烧、排放均有重要影响,汽油机瞬态过程中电液式VVT应根据发动机工况快速调整到目标相位,但由于电液VVT的响应性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速度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基于试验和仿真分析,对影响电液VVT响应性能的发动机转速、机油温度、机油压力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详细分析了VVT阶跃响应过程各阶段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MAP查表的VVT前馈控制算法,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实现VVT快速响应,同时保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可变气门正时 相位器 响应性能 控制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涡流直喷汽油机流动及燃油喷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尹丛勃 张振东 +1 位作者 郭辉 程强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332-2336,2342,共6页
建立了带可变涡流进气道的缸内直喷汽油机的三维数值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汽油机在2000r/min全负荷工况下,涡流调节阀开启和关闭时进气、喷雾及混合气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低转速时,通过涡流阀开启和关闭可以改变进气门周围进气... 建立了带可变涡流进气道的缸内直喷汽油机的三维数值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汽油机在2000r/min全负荷工况下,涡流调节阀开启和关闭时进气、喷雾及混合气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低转速时,通过涡流阀开启和关闭可以改变进气门周围进气流动速度分布,进而调节缸内滚流强度;涡流阀关闭时,缸内滚流强度明显提高,是相同气门升程涡流调节阀开启时的4~6倍;较大的滚流强度加快了缸内燃油雾化速度,有助于在点火时刻形成浓度均匀一致的混合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气门直喷汽油机 可变涡流进气道 滚流 多维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托车可变配气正时发动机的循环仿真与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力 文君竹 +2 位作者 苏伟 黄琪 苏进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3-26,共4页
针对国内中小排量摩托车发动机的结构特点,研制了切换凸轮型线VVT系统,探讨了基于循环模拟进行VVT系统与发动机热力循环过程合理匹配的途径。建立了嵌入可切换双进气正时VVT系统的发动机循环仿真模型,通过实验测试对仿真模型进行了验证... 针对国内中小排量摩托车发动机的结构特点,研制了切换凸轮型线VVT系统,探讨了基于循环模拟进行VVT系统与发动机热力循环过程合理匹配的途径。建立了嵌入可切换双进气正时VVT系统的发动机循环仿真模型,通过实验测试对仿真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VVT控制策略和运行模式,对VVT机构配气正时参数进行了优化。实验表明:通过加装这种切换凸轮型线VVT系统能够有效提高JL156FMI型摩托车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可变配气正时 循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门相位对高膨胀比发动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重光 张志福 +1 位作者 董宏伟 蔡亚兵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80,共4页
在1台几何压缩比为12的双独立可变凸轮相位汽油机上,在转速1 500-5 500 r/min、全负荷工况下进行了不同进排气相位对发动机输出扭矩、燃油消耗率、爆震倾向影响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转速下进排气相位优化的规律以及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在1台几何压缩比为12的双独立可变凸轮相位汽油机上,在转速1 500-5 500 r/min、全负荷工况下进行了不同进排气相位对发动机输出扭矩、燃油消耗率、爆震倾向影响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转速下进排气相位优化的规律以及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可变相位技术后,低速时扭矩提高超过8%,中高速时功率增长达10%-14.8%,转速在4 500 r/min以下燃油消耗率平均降低5%,在2 000 r/min时最低燃油消耗率达到250 g/(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膨胀比 可变气门相位 动力性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气相位和废气再循环对Atkinson循环发动机泵气损失影响及优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高莹 徐英健 +2 位作者 门欣 谢天驰 徐明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54,62,共9页
为降低Atkinson循环汽油机泵气功产生的能量损失,采用一台1.0L自然吸气Atkinson循环汽油机一维热力学模型进行计算研究,依次分析了进排气相位和废气再循环(EGR)对泵气损失的影响,在典型小负荷区,推迟进气晚关角(IVC)可以增加进气歧管内... 为降低Atkinson循环汽油机泵气功产生的能量损失,采用一台1.0L自然吸气Atkinson循环汽油机一维热力学模型进行计算研究,依次分析了进排气相位和废气再循环(EGR)对泵气损失的影响,在典型小负荷区,推迟进气晚关角(IVC)可以增加进气歧管内压力,降低泵气损失,但当进气早开角在上止点后推迟过大,导致活塞在封闭系统中膨胀负功逐渐增加,泵气损失反而增加,因此可以通过推迟排气晚关角(EVC)来增加气门重叠期,减少活塞在封闭系统中做的膨胀负功;提前排气晚关角,利用活塞在封闭系统中压缩功抵消膨胀功,减少泵气负功。研究发现:当进气晚关角推迟到101°时,泵气损失压力降低到-64.7kPa;推迟排气晚关角到55°,泵气损失压力可以降低到-52.6kPa,同时提前排气晚关角到-45°,可以减少泵气损失压力到-30.4kPa。在保证稳定燃烧的前提下控制EGR阀来调节EGR率,在大负荷时,泵气损失减小收益来自于进气压力的增加和排气压力的降低,随EGR率的增加,泵气损失最多可减少18.8%;在小负荷时,泵气损失减小收益主要来自于进气压力的增加,随EGR率的增加,泵气损失最多可减少1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泵气损失 阿特金森循环 进气正时 排气正时 废气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