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翅绢野螟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和产卵选择
1
作者 蒋婷 樊春丽 +6 位作者 王彤彤 王晓宇 徐冬英 蒋卓恩 杨志强 谭德锦 卢艳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1-218,共8页
为明确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采用叶碟法、叶面积法和室内观察等方法比较分析了黄翅绢野螟对波罗蜜(‘马来西亚1号’‘海大1号’‘四季波罗蜜’)、榴莲蜜、面包树、大果榕和桑树(‘台湾长果桑’‘... 为明确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采用叶碟法、叶面积法和室内观察等方法比较分析了黄翅绢野螟对波罗蜜(‘马来西亚1号’‘海大1号’‘四季波罗蜜’)、榴莲蜜、面包树、大果榕和桑树(‘台湾长果桑’‘粤椹大10’)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取食面积及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后的存活率。结果表明,黄翅绢野螟1~2龄幼虫对波罗蜜的取食偏好不明显,对不同植物的取食选择率差异不大;随着龄期的增长,3~5龄幼虫逐渐表现出偏好取食波罗蜜。黄翅绢野螟在不同植物上的日均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偏好在波罗蜜和面包树上产卵,在‘马来西亚1号’波罗蜜上着卵量占所有供试植物上的总产卵量的22.13%。各龄幼虫对不同植物的取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增大,5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对3个波罗蜜品种、榴莲蜜、面包树和大果榕的取食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2个桑树品种。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48 h后的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取食‘马来西亚1号’波罗蜜存活率最高(98.51%),取食‘台湾长果桑’存活率最低(0.37%)。综上,黄翅绢野螟偏好选择波罗蜜属植物进行取食和产卵,对榕属大果榕存在转移为害潜在威胁,对桑属桑树潜在为害风险较低,研究结果可为黄翅绢野螟在不同植物上的为害风险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野螟 波罗蜜 取食选择 产卵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植物上黄翅绢野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适合度
2
作者 蒋婷 杨志强 +7 位作者 樊春丽 蒋卓恩 尹奇三 徐冬英 王晓宇 谭德锦 农君鑫 卢艳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04-1415,共12页
【目的】为明确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在不同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特性,探讨其在不同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适合度。【方法】采用室内饲养观察和组建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的方法,测定取食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 【目的】为明确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在不同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特性,探讨其在不同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适合度。【方法】采用室内饲养观察和组建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的方法,测定取食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榴莲蜜A.integer、面包树A.altilis和大果榕Ficus auriculata 4种植物叶片的黄翅绢野螟的生活史参数。【结果】取食这4种植物叶片的黄翅绢野螟均能完成完整的世代发育。取食波罗蜜叶片的黄翅绢野螟幼虫存活率、成虫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取食其他3种植物叶片的,取食波罗蜜叶片的黄翅绢野螟的内禀增长率r和净增殖率R0分别为0.100 d^(-1)和38.72,均高于取食榴莲蜜叶片的(分别为0.056 d^(-1)和8.52)、取食面包树叶片的(分别为0.054 d^(-1)和8.14)、取食大果榕叶片的(分别为0.074 d^(-1)和14.82)。【结论】与取食其他3种植物叶片的黄翅绢野螟相比,取食波罗蜜叶片的黄翅绢野螟具有更高的种群增长能力。黄翅绢野螟取食4种植物均能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求,但对嗜食寄主植物波罗蜜的适合度最高,对大果榕也表现出一定的适合度,对榴莲蜜和面包树的适合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野螟 寄主植物 生长发育 种群参数 两性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翅绢野螟蛹和成虫雌雄形态的快速鉴定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政 孟倩倩 +3 位作者 谭乐和 桑利伟 孙世伟 刘爱勤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85-1190,共6页
报道一种通过外部形态特征迅速、准确判断黄翅绢野螟蛹和成虫雌雄的方法。观察对比131头黄翅绢野螟蛹和120头成虫腹部形态特征发现:雌蛹第8腹节中央有一条由生殖孔和产卵孔连接组成的纵裂缝,生殖孔与第7腹节后缘相连,裂缝两侧无明显突起... 报道一种通过外部形态特征迅速、准确判断黄翅绢野螟蛹和成虫雌雄的方法。观察对比131头黄翅绢野螟蛹和120头成虫腹部形态特征发现:雌蛹第8腹节中央有一条由生殖孔和产卵孔连接组成的纵裂缝,生殖孔与第7腹节后缘相连,裂缝两侧无明显突起,与肛门裂缝之间的距离显著大于雄蛹,腹部末端着生8根毛钩,分节明显,呈"八"字形凹陷;雄蛹生殖孔位于第9腹节,裂缝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瘤状突起,腹部末端也着生8根毛钩,但分节不明显。雌成虫腹部浑圆,末端具黄色毛簇;雄成虫腹部狭长,末端具黑色毛簇。以此标准建立的黄翅绢野螟雌雄快速鉴别方法,对于识别田间性比、预测种群动态、人工饲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等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野螟 成虫 雌雄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翅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及田间种群动态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政 张绍华 +5 位作者 杨陈军 孟倩倩 孙世伟 高圣风 刘爱勤 杨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72,共10页
【目的】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是热带木本粮食作物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对热区快速发展的菠萝蜜产业威胁巨大。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规律,为准确预测和高效治理该虫提供理论基... 【目的】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是热带木本粮食作物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对热区快速发展的菠萝蜜产业威胁巨大。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规律,为准确预测和高效治理该虫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温度26±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4L∶10D条件下,以菠萝蜜叶片为食料,观察黄翅绢野螟各龄期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并在田间网室中观察该虫年生活史;通过室内选择和非选择试验,研究该虫的寄主多样性;2018年1-12月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分析该虫在海南省琼中县的种群动态规律。【结果】黄翅绢野螟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58±0.50,21.00±1.36,2.50±0.51,10.20±0.53和12.31±3.16 d,平均世代历期为50.50±3.54 d。各龄期主要形态特征为:卵椭圆形,表面具网纹;幼虫体黄褐色,化蛹前变白色,蜕裂线呈倒“Y”形;蛹红褐色,足和翅芽长至第5腹节;成虫体麦黄色,前翅有瓜子状和塔状黄斑。雌蛾可多次产卵,单雌产卵量为147.25±84.24粒。幼虫偏好取食菠萝蜜、榴莲蜜Artocarpus champeden和面包果Artocarpus altilis 3种植物。室内和网室观察结果表明,黄翅绢野螟在海南一年发生8代。2018年1-12月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从3月开始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至7月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7月中下旬至9月为种群高峰期;10月后种群开始回落,至次年2月种群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结论】黄翅绢野螟能以菠萝蜜叶片为食料完成继代繁殖,属寡食性;7-9月是该虫在海南的种群高峰期(第5代),因此精准防控的关键时期为上代(第4代)成虫期,即7-8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野螟 形态特征 发育历期 生活史 繁殖力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螟越冬幼虫体内水分、脂肪、甘油的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被引量:22
5
作者 陈永杰 孙绪艮 +2 位作者 张卫光 牟志刚 郭光智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25,共4页
为预测桑螟的虫口密度及种群变化,研究了桑螟越冬幼虫体内水分、脂肪、甘油与抗寒性的关系。越冬幼虫体内含水量随气温下降逐渐减少,过冷却能力随体内水分的减少而增强,越冬后期随水分的增加而降低;越冬幼虫过冷却点的变化与体内结合脂... 为预测桑螟的虫口密度及种群变化,研究了桑螟越冬幼虫体内水分、脂肪、甘油与抗寒性的关系。越冬幼虫体内含水量随气温下降逐渐减少,过冷却能力随体内水分的减少而增强,越冬后期随水分的增加而降低;越冬幼虫过冷却点的变化与体内结合脂肪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即过冷却能力随结合脂肪含量的升高而增强,降低而减弱;从越冬初期进入越冬期后,幼虫体内甘油含量逐渐增加,1月份增加幅度最大为1810%,越冬后期随温度升高,体内甘油含量下降。过冷却点的变化随甘油含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降低,12月和翌年1、2月,甘油含量最高,分别为972、1082、887mg/mL,其过冷却点也降至最低,分别为-1838、-1888和-1969℃;3、4月甘油含量逐渐减少,过冷却点随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螟越冬幼虫 水分 脂肪 甘油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翅绢野螟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0
6
作者 孟倩倩 王政 +4 位作者 谭乐和 桑利伟 吴刚 孙世伟 刘爱勤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23-1327,共5页
黄翅绢野螟是为害热带木本粮食作物菠萝蜜的主要钻蛀性害虫。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其雌雄蛾触角进行观察,以探索其化学感受系统。结果表明:黄翅绢野螟触角呈丝状,包括1节柄节、1节梗节和76个亚节连接成的鞭节三部分。触角中共发现11类感器... 黄翅绢野螟是为害热带木本粮食作物菠萝蜜的主要钻蛀性害虫。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其雌雄蛾触角进行观察,以探索其化学感受系统。结果表明:黄翅绢野螟触角呈丝状,包括1节柄节、1节梗节和76个亚节连接成的鞭节三部分。触角中共发现11类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Ⅰ和Ⅱ)、刺形感器(Ⅰ和Ⅱ)、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和Ⅱ)、耳形感器、鳞形感器、锥形感器和Bo··hm氏鬃毛,感器的种类、分布及形态结构在雌雄蛾中不存在二型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黄翅绢野螟寄主选择行为机制提供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野螟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螟越冬幼虫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的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被引量:22
7
作者 陈永杰 孙绪艮 +3 位作者 张卫光 郭彦彦 牟志刚 郭光智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用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及氨基酸测定仪等测定了桑螟越冬幼虫虫体、血淋巴中蛋白质、氨基酸、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了该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虫体与血淋巴中的蛋白质在越冬期间相互转移,过冷却... 用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及氨基酸测定仪等测定了桑螟越冬幼虫虫体、血淋巴中蛋白质、氨基酸、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了该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虫体与血淋巴中的蛋白质在越冬期间相互转移,过冷却能力变化与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增减一致,12月至翌年2月间是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时期,此期的过冷却点亦最低;丝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的含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含量与过冷却点的变化一致,随着寒冬的到来迅速上升,随着越冬期的结束又迅速下降,这5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影响着桑螟幼虫的过冷却点和抗寒能力的变化;桑螟越冬幼虫以“小分子碳水化合物(海藻糖、甘露醇、山梨醇)氨基酸(丝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甘油蛋白质结合脂肪”组成抗寒物质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螟 蛋白质 氨基酸 碳水化合物 抗寒物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药剂胁迫下黄翅绢野螟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筛选 被引量:4
8
作者 孟倩倩 孙世伟 +3 位作者 王政 高圣风 苟亚峰 刘爱勤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8-197,共10页
为筛选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逆境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使该虫抗逆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标准化。本研究根据黄翅绢野螟成虫转录组注释结果,利用qPCR技术分析了9个分别编码ACT、β-TUB、GAPDH、G6PDH、RPS3a、RPL13a、EF1α... 为筛选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逆境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使该虫抗逆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标准化。本研究根据黄翅绢野螟成虫转录组注释结果,利用qPCR技术分析了9个分别编码ACT、β-TUB、GAPDH、G6PDH、RPS3a、RPL13a、EF1α、EIF4A、β-ACT的候选内参基因在温度及药剂胁迫下m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算法)分析各基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温度胁迫下,geNorm分析表明ACT和RPS3a为表达最稳定的基因,NormFinder和BestKeeper分析结果表明GAPDH和EIF4a的表达最稳定。药剂胁迫下,geNorm和NormFinder分析结果均表明EIF4a和ACT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而BestKeeper分析结果表明GAPDH和RPS3a为最稳定内参基因。全样品条件下,geNorm和NormFinder分析结果相似,表明EF1α和EIF4a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BestKeeper表明GAPDH和RPL13a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根据geNorm软件成对变异值Vn/Vn+1<0.15的原则,确定3种条件下对靶标基因表达进行标准化时需引入的内参基因的数目均为2个。利用在线分析软件RefFinder综合评价上述3个分析结果,最终确定温度胁迫下最合适的内参基因为EIF4A和GAPDH,药剂胁迫下最适内参基因为ACT和EIF4A,全样品下最适内参基因为EF1α和EIF4A。本研究结果为利用qPCR技术分析黄翅绢野螟温敏及抗药性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提供了稳定的内参基因,进而为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野螟 温度胁迫 药剂胁迫 内参基因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螟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5
9
作者 余虹 周勤 宋毓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7-560,共4页
桑螟绒茧蜂(ApantelesheterusiaeWilkinson)是桑螟幼虫的重要寄生蜂之一.本文报道了该蜂的自然寄生率、羽化、交配、产卵、繁殖、发育等生物学特性.根据2000~2002年的调查研究,该蜂自然寄生率平均为16.8%.在自然条件下,成蜂的寿命为1~... 桑螟绒茧蜂(ApantelesheterusiaeWilkinson)是桑螟幼虫的重要寄生蜂之一.本文报道了该蜂的自然寄生率、羽化、交配、产卵、繁殖、发育等生物学特性.根据2000~2002年的调查研究,该蜂自然寄生率平均为16.8%.在自然条件下,成蜂的寿命为1~3d,平均2.2d;羽化后喂饲15%的蜜糖水,寿命则为7~18d,平均14.2d.此寄生蜂单寄生于桑螟1~2龄幼虫,在杭州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繁殖,1年可发生6代.其发育历期受温度的影响,在24.0℃和25.3℃时,从卵发育至成虫的平均历期分别为15.3d和13.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螟绒茧蜂 桑螟 寄生蜂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螟实验种群数量变动的模拟 被引量:5
10
作者 谢立群 王卫明 浦冠勤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1-264,共4页
在对桑螟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变维矩阵 ,建立了桑螟种群动态模拟模型 ,模型采用分块矩阵的方式 ,以实际日龄为步长 ,对虫期的向量实行按矩阵维数的变化而伸缩的形式 ,使模型符合于变温条件下桑螟的种群动态。
关键词 变动模拟 桑螟 实验 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杨绢野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5
11
作者 史洪中 胡孔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78,共3页
黄杨绢野螟在信阳地区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常年7、8月份发生较重,以2 ̄3龄幼虫在寄主两张叶片构成的巢内越冬。采取园林技术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发生。
关键词 黄杨绢野螟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杨绢野螟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俊英 《河北林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229-231,共3页
黄杨绢野螟是为害黄杨科植物的食叶性害虫,在保定1年发生2代,以3龄初幼虫在受害枝端吐丝紧密粘合的两片叶内越冬,每年4月是为害高峰。防治方法,可以人工捕捉幼虫,也可在早期进行化学防治。
关键词 黄杨织野螟 生物学特性 防治 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条件下桑螟种群的性比统计及雌性性腺提取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玉林 徐晴 +5 位作者 吴琪 张业顺 方瑷 何小柏 梁培生 张国政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4,共9页
昆虫的性比关系到种群的繁殖与数量维持,而昆虫性信息素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接受并产生与生殖相关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的重要害虫,对其种群性比的调查及性信息素组分鉴定,有利于虫情预测及开发桑螟... 昆虫的性比关系到种群的繁殖与数量维持,而昆虫性信息素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接受并产生与生殖相关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的重要害虫,对其种群性比的调查及性信息素组分鉴定,有利于虫情预测及开发桑螟性信息素应用于诱捕和干扰交配等综合防治。调查江苏省镇江地区5—9月份露地桑园与大棚桑园内自然发生桑螟种群蛹期的平均雌性占比分别为86.98%和83.05%,单蛾交配后代的雌性占比为82.91%,且未发现有孤雌生殖发生。对桑螟处女蛾性腺的二氯甲烷和正己烷萃取物采用色谱-质谱鉴定其组分,发现了5种与已知昆虫性信息素类物质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化合物,包括3,6,9-三环丙烷,十八酸甲酯、(3Z,16E)-5甲基十八碳二烯醇、(3Z,6Z,9Z)-十八碳三烯异丙酯、甲酸6Z,8-甲基,十四碳烯酯、(3Z,6Z,9Z)-十八碳三烯丁酯。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桑螟的雌性明显偏多,这有利于利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防控其为害;从雌成虫性腺萃取物中分离鉴定的5种化学成分可作为性信息素候选物质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螟 性别比例 性信息素 性腺提取物 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黄杨绢野螟的生物学及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彭以坤 林荫 +4 位作者 田志茹 张琪 赵元慎 李藜 彭嵘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5期448-452,共5页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perspectalis(Walker)在四川南充年发生5代,以3龄幼虫越冬,各代幼虫多为6个龄期,部分有7个龄期。成虫弱趋光性,需补充营养,两性生殖,产卵多数成块状,少数散产。可采用人工...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perspectalis(Walker)在四川南充年发生5代,以3龄幼虫越冬,各代幼虫多为6个龄期,部分有7个龄期。成虫弱趋光性,需补充营养,两性生殖,产卵多数成块状,少数散产。可采用人工捕捉法彻底清除越冬代以及第1代幼虫和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杨绢野螟 生物学特征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杨绢野螟的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汉林 高樟贵 +1 位作者 周健敏 陈惠明 《江西植保》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 (Walker)是园林中多种黄杨Buxus spp.的食叶害虫,暴发时可吃光叶片,甚至造成大量植株死亡.此虫体色有黑白和全黑二型.一年发生4代(局部个体一年发生1~3代),以幼虫缀合叶片成巢越冬,次年春暖后恢复取...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 (Walker)是园林中多种黄杨Buxus spp.的食叶害虫,暴发时可吃光叶片,甚至造成大量植株死亡.此虫体色有黑白和全黑二型.一年发生4代(局部个体一年发生1~3代),以幼虫缀合叶片成巢越冬,次年春暖后恢复取食,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第1、2、3代成虫分别于6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上旬开始出现.幼虫6~8龄,有兼性滞育现象,1~3代均有部分个体滞育,与4代幼虫一起越冬.此虫各虫态有多种天敌:幼虫期育出甲腹茧蜂Chelonus sp.、绢野螟长绒茧蜂Dolichogenidea stantoni (Ashmead),蛹期育出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并采到捕食卵粒的纹蓟马Aeolothrips sp.和多种捕食幼虫和成虫的游猎性蜘蛛(种属待查).保护天敌对控制黄杨绢野螟的为害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杨绢野螟 幼虫 成虫 越冬 滞育 天敌 次年 捕食 生物学研究 蜘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螟在四川南充蚕区桑园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开 陈永波 +6 位作者 何晓平 杜兵 李刚 敬小梅 程洋 曹宁宁 朱江 《蚕学通讯》 2022年第1期18-21,共4页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四川南充蚕区桑园的发生危害较严重。为有效控制桑螟对桑树的危害,调查了桑螟在该区域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为害特点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策略:重视虫情预测预报...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四川南充蚕区桑园的发生危害较严重。为有效控制桑螟对桑树的危害,调查了桑螟在该区域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为害特点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策略:重视虫情预测预报;通过养蚕布局错开害虫暴发期;使用短、中、长效农药增强化学防治效果;冬季桑园清理降低害虫越冬代虫口基数;发挥天敌昆虫的生物防治作用;结合物理诱杀手段提升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害虫 桑螟 发生规律 防治策略 四川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增效复配农药对桑螟的防治效果试验 被引量:5
17
作者 蔡国祥 申小军 +1 位作者 王连芳 顾全中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7-740,共4页
为有效地控制桑螟对桑园的危害,筛选出2个专门用于防治桑螟的复配药剂配方。在残毒期为5d的短残毒期配方中,80%敌敌畏、50%辛硫磷、增效剂和水的质量比为1:1:1:2000;残毒期为11d长残毒期配方中40%的灭多威、50%的辛硫磷、增... 为有效地控制桑螟对桑园的危害,筛选出2个专门用于防治桑螟的复配药剂配方。在残毒期为5d的短残毒期配方中,80%敌敌畏、50%辛硫磷、增效剂和水的质量比为1:1:1:2000;残毒期为11d长残毒期配方中40%的灭多威、50%的辛硫磷、增效剂和水的质量比为1:1:1:2000。这2种复配农药的实验室及室外桑园小区防治试验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94.4%~96.7%,50hm^2桑园中试的校正防治效果达94.3%~96.1%。2种复配农药对红腹灯蛾、桑毛虫、桑尺蠖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害虫 桑螟 复配农药 80%敌敌畏 50%辛硫磷 表面活性 防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浩 刘学敏 +5 位作者 高梅 李宗锴 张光勇 杨绍琼 邓成菊 孙寅虎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50-54,共5页
采用Iwao直线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结合聚块性指标m^*/m、丛生指标I和Cassie指标CA三种聚集度指标对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分析。结果表明,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或均匀分布。在... 采用Iwao直线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结合聚块性指标m^*/m、丛生指标I和Cassie指标CA三种聚集度指标对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分析。结果表明,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或均匀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n=t^2/D^2(0.949/m+0.502)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T(n)=nm0±1.96√n(0.949m0+0.502m^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蜜 黄翅绢野螟 空间分布 抽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皋市黄杨绢野螟的消长规律及防治试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钱小兰 薛卫东 +1 位作者 魏娜 常丽 《江苏林业科技》 2018年第2期38-41,共4页
黄杨绢野螟在如皋市1 a发生3代,以第3代1龄或2龄幼虫将2—3片瓜子黄杨叶片吐丝叠成虫苞在内结薄茧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出蛰危害。1代低龄幼虫高峰期为5月底至6月上旬,2代低龄幼虫高峰期为7月中下旬,3代低龄幼虫高峰期为9月上中旬,10月... 黄杨绢野螟在如皋市1 a发生3代,以第3代1龄或2龄幼虫将2—3片瓜子黄杨叶片吐丝叠成虫苞在内结薄茧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出蛰危害。1代低龄幼虫高峰期为5月底至6月上旬,2代低龄幼虫高峰期为7月中下旬,3代低龄幼虫高峰期为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进入越冬期。越冬代成虫5月上旬羽化,越冬代和第1代羽化高峰期明显,第2代成虫羽化期长,羽化高峰不明显,10月中旬羽化结束。4种农药林间防治试验表明:药后5 d,1.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 000倍、2.5%高效氟氯氰菊酯2 000倍、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而1%苦参碱水剂1 000倍防治效果较低,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敌百虫晶体对黄杨绢野螟击倒快速,生产中优先使用生物农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杨绢野螟 发生规律 防治试验 如皋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地区黄杨绢野螟的发生和防治 被引量:1
20
作者 褚爱宏 《农业灾害研究》 2012年第3期23-25,共3页
黄杨绢野螟主要为害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朝鲜黄杨等黄杨科植物。近年来,黄杨绢野螟在胶东地区的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景观绿化。笔者通过调查及药剂试验,从形态特征、发生及为害规律、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系统阐述... 黄杨绢野螟主要为害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朝鲜黄杨等黄杨科植物。近年来,黄杨绢野螟在胶东地区的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景观绿化。笔者通过调查及药剂试验,从形态特征、发生及为害规律、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黄杨绢野螟,以期为苗木种植者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杨绢野螟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