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氧诱导因子1-α参与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DNA同源重组修复的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唐康 程勇 +3 位作者 庞云 伍鑫 张百川 王五艺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6-772,共7页
目的:研究氯化钴(CoCl_2)模拟的细胞体外缺氧微环境对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及Caco-2上皮间质转化及DNA同源重组修复的影响并探究其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钴(CoCl_2)处理SW480及Caco2细胞72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及Tra... 目的:研究氯化钴(CoCl_2)模拟的细胞体外缺氧微环境对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及Caco-2上皮间质转化及DNA同源重组修复的影响并探究其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钴(CoCl_2)处理SW480及Caco2细胞72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及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细胞内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CCK-8实验提示细胞在缺氧后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0.05);划痕试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提示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5);流式细胞术提示细胞在缺氧后被阻滞在S期(P<0.05),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RT-PCR试验表明缺氧后细胞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及RAD51的mRNA水平上调(P<0.05);Western blotting实验表明在缺氧环境下细胞内HIF-1α表达上调(P<0.05),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相关蛋白: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表达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及转录抑制因子(snail)表达上调(P<0.05),DNA同源重组相关蛋白BRCA1及RAD51表达上调(P<0.05),PI3K/AKT(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信号通路下游关键信号分子AKT1及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nt gene)的编码产物ATM激酶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慢性缺氧环境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SW480及Caco-2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HIF-1α/PI3K-AKT、HIF1-α/ATM信号通路介导EMT及DNA同源重组修复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结直肠癌 上皮间质转化 dna同源重组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深度巴豆酰化修饰组学分析揭示其在DNA同源重组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2
作者 梁静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4-724,共1页
近年来,巴豆酰化修饰作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的快车道上的一匹"黑马", 各类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自2011年芝加哥大学赵英明教授研究团队首次在组蛋白上发现巴豆酰化修饰起,围绕组蛋白巴豆酰化的产生、消除和识别机制的研究... 近年来,巴豆酰化修饰作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的快车道上的一匹"黑马", 各类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自2011年芝加哥大学赵英明教授研究团队首次在组蛋白上发现巴豆酰化修饰起,围绕组蛋白巴豆酰化的产生、消除和识别机制的研究成为热点,其在生殖发育、肿瘤发生、转录调控、能量代谢等各方面的作用也被相继揭示出来。新近研究表明,巴豆酰化修饰并不局限于发生在组蛋白上,巴豆酰化修饰同样也可以发生在非组蛋白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组蛋白 转录调控 芝加哥大学 能量代谢 组学分析 生殖发育 dna同源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人CD40配体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红兵 田聆 +5 位作者 文艳君 刘玉梅 阚兵 杜小波 徐健蓉 魏于全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4-536,共3页
目的构建含有hCD40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其在动物模型体内表达和肿瘤基因治疗提供基础。方法用XhoⅠ、SwaⅠ双酶切质粒pORF_hCD40L,回收1 900 bp基因片段并定向克隆插入穿梭质粒pShuttle中XhoⅠ、EcoRⅤ双酶切位点,得到重组质粒pShu... 目的构建含有hCD40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其在动物模型体内表达和肿瘤基因治疗提供基础。方法用XhoⅠ、SwaⅠ双酶切质粒pORF_hCD40L,回收1 900 bp基因片段并定向克隆插入穿梭质粒pShuttle中XhoⅠ、EcoRⅤ双酶切位点,得到重组质粒pShuttle_hCD40L。经PmeI酶切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_1共转化BJ5183细菌,同源重组后用选择培养基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PacI酶切线性化后用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酶切分析和PCR鉴定重组的腺病毒。结果酶切分析、PCR验证表明,hCD40L基因成功克隆到腺病毒pAdEasy_1载体中。结论成功构建表达hCD40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哺乳动物内表达及基因治疗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D40L基因 腺病毒载体 dna同源重组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打靶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张丽娜 刘国安 杨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1-55,共5页
基因打靶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一种利用DNA同源重组原理和胚胎干细胞(ES细胞)技术按定向组合的方式改变生物活体遗传信息的试验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基因打靶技术原理、步骤、条件性基因打靶以及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基因打靶 dna同源重组 胚胎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打靶及其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向东 童坦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00-505,共6页
用活细胞染色体DNA可与外源性DNA同源序列发生同源重组的性质,达到定点修饰改造染色体某基因的目的,此法称基因打靶.基因的同源重组是较普遍的生物现象,其分子机理尚未阐明,但活细胞内确有一酶系可使DNA的同源序列在细胞... 用活细胞染色体DNA可与外源性DNA同源序列发生同源重组的性质,达到定点修饰改造染色体某基因的目的,此法称基因打靶.基因的同源重组是较普遍的生物现象,其分子机理尚未阐明,但活细胞内确有一酶系可使DNA的同源序列在细胞内发生重组,这一事实已无可争辨.此事实为基因打靶的理论基础.基因打靶技术操作的关键是建立一含筛选基因的重组载体,并有效地把它转入细胞核内.基因打靶命中的细胞可稳定遗传.基因打靶在改造生物品种,一些复杂生命现象(如发育的分子机制等)及临床理论研究均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打靶 基因剔除 dna同源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