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observation on the levels of VIP in the cerebral cortex of rats with bilateral hemispheric ischemia
1
作者 王正品 蔡文琴 +1 位作者 彭英 刘兴材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2年第1期66-69,共4页
The rat vertebral and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were obstructed to cause bilateralhemispheric ischemia.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in the rat cerebral cortex following 10~60min of ischemia was analysed by radioim... The rat vertebral and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were obstructed to cause bilateralhemispheric ischemia.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in the rat cerebral cortex following 10~60min of ischemia was analysed by radioimmunoassay(RI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VI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ischemic animals than controls(P【0.01).The distribution andmetabolism of VIP in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the probable mechanism during ischemia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cortex cerebral ISCHEMIA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ADIOIMMUNOASSAY RA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ssively parallel characterization of regulatory elements in the developing human cortex
2
作者 Chengyu Deng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085-1085,共1页
Nucleotide changes in gene regulatory elements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neuronal development and diseases.Using massively parallel reporter assays in primary human cells from mid-gestation cortex and cerebral org... Nucleotide changes in gene regulatory elements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neuronal development and diseases.Using massively parallel reporter assays in primary human cells from mid-gestation cortex and cerebral organoids,we interrogated the cis-regulatory activity of 102,767 open chromatin regions,including thousands of sequences with cell type-specific accessibility and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brain gene regulation.In primary cells,we identified 46,802 active enhancer sequences and 164 variants that alter enhancer activity.Activity was comparable in organoids and primary cells,suggesting that organoids provide an adequate model for the developing cortex.Using deep learning we decoded the sequence basis and upstream regulators of enhancer activity.This work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catalog of functional gene regulatory elements and variants in human neuron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tex ELEMENTS cerebr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reesurfer自动分割技术评估不同类型颞叶癫痫患者大脑皮层厚度的改变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彦玲 李健 +3 位作者 闫梦楠 李金芹 田博 陈兵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4-890,共7页
目的探讨Freesurfer自动分割技术评估成人颞叶癫痫(TLE)大脑皮层厚度的变化。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共同确诊的84例TLE,包括MRI阴性TLE 32例、左侧海马硬化30例、右侧海马硬化2... 目的探讨Freesurfer自动分割技术评估成人颞叶癫痫(TLE)大脑皮层厚度的变化。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共同确诊的84例TLE,包括MRI阴性TLE 32例、左侧海马硬化30例、右侧海马硬化22例,招募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轴位T1WI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扫描。使用Freesurfer软件对T1WI图像行大脑皮层分割,比较不同类型TLE患者各皮层厚度的差异。结果MRI阴性TLE组与对照组比较有14个区域皮层厚度均减小,主要集中在双侧额叶和右侧顶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侧海马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有34个区域皮层厚度均减小,主要集中在双侧额叶、颞叶及顶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侧海马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有27个区域皮层厚度均减小,主要集中在双侧额叶、顶叶及右侧颞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自动分割技术可评价不同类型TLE患者大脑不同皮层区域厚度的变化,有助于临床进一步了解TLE的发展,为完善治疗方法或术前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颞叶 磁共振成像 自动分割 脑部皮层厚度 大脑皮质 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杖苷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体外皮质神经元线粒体氧化应激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臧婷臻 郭阳 +3 位作者 王凤云 李延辉 申艳霞 张振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7-572,共6页
目的探讨虎杖苷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_(25~35))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皮质神经元,分为对照组、虎杖苷组、Aβ_(25~35)组和联合组(Aβ_(25~35)+虎杖苷)。采用四甲基偶氮唑... 目的探讨虎杖苷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_(25~35))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皮质神经元,分为对照组、虎杖苷组、Aβ_(25~35)组和联合组(Aβ_(25~35)+虎杖苷)。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检测皮质神经元活力,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探针或红色线粒体超氧化物荧光探针染色检测细胞内和线粒体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试剂盒检测MPTP开放程度,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细胞色素C及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表达。另外,测定细胞内电子传递链复合物(包括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线粒体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β_(25~35)组皮质神经元细胞活力、线粒体荧光强度、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复合物Ⅰ、Ⅱ、Ⅲ、Ⅳ)、细胞内ATP、线粒体内TFAM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Aβ_(25~35)组比较,虎杖苷组线粒体荧光强度、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复合物Ⅰ、Ⅱ、Ⅲ、Ⅳ)、细胞内ATP、线粒体内TFAM表达明显增高,皮质神经元暴露3、6、12、24h细胞内和线粒体内活性氧明显降低(P<0.05,P<0.01),联合组细胞色素C细胞质/线粒体比值、线粒体内8-OHdG水平明显低于Aβ_(25~35)组[3.02±0.28 vs 5.73±0.45,P<0.05;(8.07±1.45)×10^(6)dG vs(16.07±2.29)×10^(6)dG,P<0.05]。结论虎杖苷可有效地保护皮质神经元免受Aβ_(25~35)诱导的损伤,至少部分作用是通过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和改善线粒体功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苷 淀粉样β肽类 神经元 大脑皮质 线粒体 氧化性应激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代蛋氨酸通过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缓解氟诱导的抑郁样行为
5
作者 李媛媛 王天玉 +6 位作者 李梦 张文慧 王英卉 赵天瑞 李浩洁 赵阳飞 王金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213-3224,共12页
本文旨在探究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硒代蛋氨酸(selenomethionine,Se-Met)缓解氟致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选取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组)、氟组(NaF 150 mg·L^(-1),F组)、氟+低硒组(NaF 150 mg·L^(-1... 本文旨在探究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硒代蛋氨酸(selenomethionine,Se-Met)缓解氟致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选取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组)、氟组(NaF 150 mg·L^(-1),F组)、氟+低硒组(NaF 150 mg·L^(-1)+1.5 mg·L^(-1),F+LSe组)、氟+中硒组(NaF 150 mg·L^(-1)+3.0 mg·L^(-1),F+MSe组)、氟+高硒组(NaF 150 mg·L^(-1)+6.0 mg·L^(-1),F+HSe组)。氟化钠暴露90 d后,通过高架O型迷宫和悬尾试验观察小鼠的行为学表现,运用HE染色观察小鼠大脑皮质的损伤情况,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含量,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动物行为学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F组小鼠在悬尾试验中的“静止”时间显著增加(P<0.05),在高架O型迷宫中进入闭合臂的时间有明显升高趋势(P<0.05)。在补充Se-Met后小鼠“静止”时间显著减少(P<0.05),F+LSe和F+MSe小鼠进入闭合臂的时间相比于F组显著减少(P<0.05)。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F组小鼠大脑皮质细胞排列紊乱,细胞体积缩小,且椎体细胞数量减少。经Se-Met改善后,F+LSe组的大脑皮质组织核仁清晰,细胞质更加均匀,改善效果更显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F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显著升高(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含量显著减少(P<0.05)。与F组相比,F+LSe、F+HSe和F+MSe组ROS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含量依次表现为F+LSe-1 Se-Met可通过影响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恢复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动态平衡状态,缓解大脑皮质氧化应激,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组织损伤和抑郁样行为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代蛋氨酸 线粒体自噬 大脑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皮层形态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识别早期帕金森病
6
作者 饶定才 石采灵 岳文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94-999,共6页
目的探究基于皮层形态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诊断早期帕金森病(PD)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帕金森病进展标志物倡议数据库2014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早期PD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的MRI图像和临床资料。首先使用计算机解剖分析... 目的探究基于皮层形态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诊断早期帕金森病(PD)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帕金森病进展标志物倡议数据库2014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早期PD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的MRI图像和临床资料。首先使用计算机解剖分析工具箱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大脑皮层分形维数(FD)和回指数(GI),并分析两种指标的组间差异。然后将所有受试者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t检验和递归特征消除法筛选出最优特征。使用随机森林构建分类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临床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早期PD患者双侧中央前回、双侧额中回前部、双侧额中回后部、双侧额下回三角部、双侧额下回岛盖部、双侧额下回眶部以及右侧额上回、右侧外侧眶额、右侧岛叶皮层GI值较低(P均<0.05),但F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评估结果显示,FD、GI以及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0.895、0.939,在测试集分别为0.762、0.821、0.868。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拟合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决策曲线分析曲线显示,当阈值概率为0.10~0.88时,联合模型的临床净效益最优。结论在疾病早期PD患者的大脑皮层形态已出现变化,基于皮层形态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具有良好诊断性能,在辅助临床诊断早期PD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机器学习 磁共振成像 大脑皮层 诊断 基于表面的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DWI脑皮质“花边征”1例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张迎秋 张津 +1 位作者 葛世豪 陈俊敏 《临床荟萃》 CAS 2024年第9期821-824,共4页
目的探讨核磁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现为脑皮质“花边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例脑皮质“花边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检查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主因双手不自主抓物伴行走不稳10 d,加重2 ... 目的探讨核磁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现为脑皮质“花边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例脑皮质“花边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检查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主因双手不自主抓物伴行走不稳10 d,加重2 d入院,颅脑影像学检查示脑皮质“花边征”:大脑皮质在T1加权像、核磁扩散加权成像及液体衰减反转回复序列上呈沿脑沟回走行的高信号,以核磁扩散加权成像序列信号增高最为明显,反映了病变大脑皮质的细胞毒性水肿。给予患者对症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加重,约半年后去世。结论脑皮质“花边征”是脑皮质层状坏死典型影像学改变,见于血管性,感染性,代谢性,中毒性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深入了解脑皮质“花边征”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有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质 花边征 脑皮质层状坏死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与听力损伤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路虹 王团 +2 位作者 徐鸥 马宏敏 习国平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4年第4期220-222,共3页
内质网是细胞内的重要结构,当遇到缺氧等各种原因致使蛋白质在细胞内没有正确折叠而大量堆积并引起钙离子的紊乱,由此引起的反应称为内质网应激。有研究表明噪声性聋、药物中毒性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听力减退、老年性聋等各种... 内质网是细胞内的重要结构,当遇到缺氧等各种原因致使蛋白质在细胞内没有正确折叠而大量堆积并引起钙离子的紊乱,由此引起的反应称为内质网应激。有研究表明噪声性聋、药物中毒性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听力减退、老年性聋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听力损伤均与内质网应激相关,本文就此研究动态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Hearing Loss)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 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家与非音乐家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崔恒武 章士正 +5 位作者 狄海波 刘海 祝一虹 张峭巍 翁旭初 陈宜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技术,探讨音乐家与非音乐家脑功能的差异性。方法:在大学里征召男性右利手音乐家志愿者和非音乐家志愿者各12名,让他们听中国传统音乐“梁祝”片断及其同等物理能量的白噪音片断,同时进行全脑...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技术,探讨音乐家与非音乐家脑功能的差异性。方法:在大学里征召男性右利手音乐家志愿者和非音乐家志愿者各12名,让他们听中国传统音乐“梁祝”片断及其同等物理能量的白噪音片断,同时进行全脑的fMRI扫描。结果:在白噪音刺激时,音乐家与非音乐家主要表现为双侧颞横回区较弱的激活;而在音乐刺激时,双侧听皮层区明显激活且范围扩大,涉及颞横回、颞上回及颞中回。但音乐家一般表现为左侧颞区优势(10/12),而非音乐家一般为右侧优势(11/12),除双侧颞区激活外,音乐家还伴有其它脑区较强及较广泛的激活,尤其是楔叶、楔前叶、额内侧回、左枕中回等。结论:音乐家与非音乐家对音乐的脑功能反应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生理学 大脑皮质 音乐 半球优势 大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后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慧娟 李陈莉 +3 位作者 赵秀丽 邢敏 赵春芳 李玉凤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7-590,共4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损伤对突触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制成脑缺血模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大脑顶叶皮质突触的变化。结果: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神经毡内突触数目逐渐减少;突触结构中突触小泡、线粒体也发生改变。缺血48 h,突触小泡减少,甚至消... 目的:探讨脑缺血损伤对突触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制成脑缺血模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大脑顶叶皮质突触的变化。结果: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神经毡内突触数目逐渐减少;突触结构中突触小泡、线粒体也发生改变。缺血48 h,突触小泡减少,甚至消失;线粒体变性、减少乃至消失,嵴减少或消失呈空泡状。突触前后膜被破坏,典型的突触结构已不存在。结论:脑缺血后,随缺血时间延长,突触结构异常,突触密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缺血 突触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β_(1-40)诱导皮层神经元凋亡和人参二醇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婧 孙百强 +2 位作者 高瑞兰 郑丽华 凌树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51-455,共5页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肽(Aβ1-40)对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诱导和人参二醇(panoxadiol)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MTT法检测,DNA琼脂糖凝胶电泳,Western-blot等方法研究Aβ1-40对皮层神经元的损伤及人参二醇(由浙...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肽(Aβ1-40)对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诱导和人参二醇(panoxadiol)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MTT法检测,DNA琼脂糖凝胶电泳,Western-blot等方法研究Aβ1-40对皮层神经元的损伤及人参二醇(由浙江省中医院提供)的保护作用。结果: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神经细胞经12μmol/LAβ1-40作用48h后,Aβ1-40损伤组神经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OD值降低,DNA电泳出现DNA片段,凋亡细胞数目增多。Western-blot显示Aβ1-40损伤组bcl-2表达下降(P<0.05),而40mg/L人参二醇预处理24h后可明显改变上述凋亡特征。结论:40mg/L人参二醇可减缓12μmol/LAβ1-40诱导培养皮层神经元凋亡,对凋亡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二醇/药理学 大脑皮质/细胞学 神经元/细胞学 神经元/药物作用 淀粉样β蛋白/药理学 细胞凋亡/药物作用 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优化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靳辉 冯改丰 +4 位作者 杨蓬勃 贾宁 杨维娜 钱亦华 王唯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49-853,共5页
目的旨在获得高纯度的星形胶质细胞,并对不同培养时期的细胞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常规分离新生SD大鼠大脑皮质并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差速黏附加摇床震荡法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G... 目的旨在获得高纯度的星形胶质细胞,并对不同培养时期的细胞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常规分离新生SD大鼠大脑皮质并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差速黏附加摇床震荡法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GFAP免疫荧光对获得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皮质细胞从3d开始迅速增殖,9-12d即可铺满瓶底,此时细胞呈明显的分层生长,星形胶质细胞位于底层,形态多样,阳性率为(67.2±7.1)%;经过1次传代后,GFAP阳性率有所提升(84.0±6.0)%,但不能完全去除小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细胞仍呈分层生长;至第3次传代后,获得大量几乎为单一种类的星形胶质细胞,其胞体较大、突起较短粗,一般2-3个,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一侧,GFAP染色呈强阳性,阳性率可达(97.6±2.4)%。结论通过差速黏附与摇床震荡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高纯度且生长状态良好的星形胶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大脑皮质 细胞培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质Bcl-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庚华 杨迎春 任占川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印迹、2,3,5-氯化三苯四氮唑(TTC)、H—E染色和神经行为相结合的方法,观测缺血再灌注侧大脑...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印迹、2,3,5-氯化三苯四氮唑(TTC)、H—E染色和神经行为相结合的方法,观测缺血再灌注侧大脑皮质内Bcl-2的表达、脑梗塞体积、脑组织结构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I2h/R24h)比较,川芎嗪组的Bcl-2表达明显增高,脑梗塞体明显缩小,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和神经异常行为明显减轻。结论:川芎嗪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缩小脑梗塞的体积和减轻脑缺血区组织结构的损伤以及明显改善神经症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川芎嗪 BCL-2 大脑皮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大脑皮质微血管的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及终末的正常分布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生福 童鑫康 +2 位作者 姜平 凌树才 王鹤鸣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研究正常大鼠大脑皮质额、顶、枕、颞叶的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神经元及NOS阳性终末的分布,尤其注意它们与皮质微血管的关系。方法:采用NADPH-d组化方法。结果:NOS阳性神经元在皮质各层散在分布,数量较少,额... 目的;研究正常大鼠大脑皮质额、顶、枕、颞叶的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神经元及NOS阳性终末的分布,尤其注意它们与皮质微血管的关系。方法:采用NADPH-d组化方法。结果:NOS阳性神经元在皮质各层散在分布,数量较少,额、顶叶约半数的NOS神经元直接与皮质血管构成接触,枕、额叶中约三分之一的NOS神经元与皮质血管构成接触。而NOS阳性纤维多且密集成网状,额、顶叶的终末数量明显多于枕、颞叶,其中6%~7%的阳性终末分布至血管壁。结论:大脑皮质内的NOS神经元及NOS阳性终末参与皮质微循环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大脑皮质 微血管 一氧化氮合酶 神经元 终末 正常分布 研究 微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缺血再灌注大脑皮质神经元和突触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白江涛 龚理 +1 位作者 赵淑敏 韩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091-1093,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大脑皮质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STF组[SSTF 100mg/(kg·d)]和尼莫地平组[尼莫地平1mg/(kg·d)],每组5只。造模前1周给药...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大脑皮质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STF组[SSTF 100mg/(kg·d)]和尼莫地平组[尼莫地平1mg/(kg·d)],每组5只。造模前1周给药,后3组建立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Longa法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电镜观察大脑皮质缺血区神经元和突触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81±0.96)分,神经元和突触超微结构破坏;与模型组比较,SSTF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为(1.48±0.98)分,P<0.05,神经元和突触超微结构较明显好转,大部分突触超微结构趋于正常,尼莫地平组变化与SSTF组接近(P>0.05)。结论 SSTF可通过减轻大脑皮质神经元和突触超微结构损伤,保护缺血再灌注脑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类黄酮物质 再灌注 大脑皮质 神经元 突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NOS表达与细胞凋亡及复方丹参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建社 李凯丽 +4 位作者 董大翠 朱庆生 李丽军 王霞 张艳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0-203,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及中药复方丹参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内栓线法造模,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方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及中药复方丹参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内栓线法造模,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方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nNOS、iNOS的表达并做图像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2h后缺血侧大脑皮层缺血边缘区神经细胞nNOS、iNOS表达升高,并出现神经细胞凋亡,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缺血侧大脑皮层缺血边缘区神经细胞iNOS表达明显增强,凋亡神经细胞数逐渐增多,至24h达高峰,但神经细胞nNOS的表达增强不如iNOS表达明显。复方丹参保护组神经细胞nNOS、iNOS的表达和凋亡神经细胞数明显低于缺血再灌组。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大脑皮层缺血边缘区神经细胞nNOS的表达增强,尤其是iNOS的表达显著升高,使NO产生增加可能是介导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复方丹参具有下调神经细胞nNOS、iNOS表达,减少NO生成,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大脑皮层 一氧化氮合酶 凋亡 丹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胸蚓溶栓酶抗实验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芬兰 姚万才 +2 位作者 苏学忠 富成志 邵钖柱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70-573,共4页
为寻求双胸蚓溶栓酶抗缺血后再灌流脑损伤的作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致前脑缺血后再灌流性脑损伤.用HRP逆行追踪法在光镜下观察丘脑内标记细胞.结果表明:实验组15例150张切片中丘脑标记细胞总数为2221个,平均每张切片为14.8个.对照... 为寻求双胸蚓溶栓酶抗缺血后再灌流脑损伤的作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致前脑缺血后再灌流性脑损伤.用HRP逆行追踪法在光镜下观察丘脑内标记细胞.结果表明:实验组15例150张切片中丘脑标记细胞总数为2221个,平均每张切片为14.8个.对照组15例150张切片中丘脑标记细胞总数为838个,平均为5.59个.两组丘脑内各核群标记细胞的数量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双胸蚓溶栓酶对缺血后损伤的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皮质 丘脑 沙土鼠 双胸蚓溶栓酶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与缺血诱导培养海马和皮质神经元钙应答反应的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峰 谢瑶 +2 位作者 冯志博 姚志彬 陈以慈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4-508,共5页
目的 :钙作为重要信使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代谢过程 ,而且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模拟脑缺血的病理生化改变 ,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LSCM)和Fluo 3荧光探针标记技术 ,观察低氧缺血状态下体外培养的海马、皮... 目的 :钙作为重要信使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代谢过程 ,而且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模拟脑缺血的病理生化改变 ,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LSCM)和Fluo 3荧光探针标记技术 ,观察低氧缺血状态下体外培养的海马、皮质神经元内钙浓度的变化。方法 :用 1 0 0 μmol/L氰化钠造成细胞低氧 ;1 0 0 μmol/L氰化钠和 3.5mmol/L碘醋酸盐模拟在体完全性脑缺血 ;1mmol/LL 谷氨酸模拟在体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 ;无葡萄糖介质剥夺细胞能量代谢的底物。结果 :低氧使海马神经元 [Ca2 + ]i显著升高 ,但有两种不同的钙振荡现象。谷氨酸引起海马神经元 [Ca2 + ]i持续升高 ,但峰值低于低氧组。缺血组未见 [Ca2 + ]i大幅升高。葡萄糖缺如不引起 [Ca2 + ]i升高。结论 :低氧和谷氨酸引起的神经元损害是能量依赖性的。轻度酸中毒可阻止胞内Ca2 + 升高。糖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但单纯无糖引起的神经元损害与Ca2 + 超载机制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大脑皮质 海马 低氧 缺血 胞内游离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的正常和高血压大鼠脑血管对压力的耐受性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丹令 范冷艳 +2 位作者 沈金根 何正瑞 吴晋宝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16,共5页
为了明确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机制,研究了脑血管对压力耐受性问题。所制作的模型是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京都纯种大鼠为对照,插管至颈内动脉,压力维持在 34· 58 kPa,注射 4~5 ml血液来模仿血压的上升,发现和京都鼠比较,高血压鼠脑... 为了明确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机制,研究了脑血管对压力耐受性问题。所制作的模型是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京都纯种大鼠为对照,插管至颈内动脉,压力维持在 34· 58 kPa,注射 4~5 ml血液来模仿血压的上升,发现和京都鼠比较,高血压鼠脑出血者较多。脑组织有大小不同的出血,并可渗入蛛网膜下腔。结果提示:这种脑血管的破裂与高血压和老龄化有关(P<0.01),血压变化及老龄化可引起脑血管一系列的退变,这可能是长期高血压导致脑血管壁紧张度增加或痉挛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质 尾状核 丘脑 脑血管 高血压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酪氨酸硝基化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保来 吴爱群 +2 位作者 曹莉 周强 何成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3-475,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能否使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产生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组各20只,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法造模,时间分为1周、2周和3周,每周用Open-field法给予行为学评分...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能否使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产生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组各20只,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法造模,时间分为1周、2周和3周,每周用Open-field法给予行为学评分,并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大脑神经细胞形态和其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的变化。结果: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组与对照组神经细胞形态有明显的不同,且出现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鼠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发生慢性应激损伤,是有效的慢性应激模型,其发生机制至少部分与NO^+的产生而导致神经细胞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大脑皮质 海马 酪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