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含矿岩体的相对氧化状态:来自锆石Ce(Ⅳ)/Ce(Ⅲ)比值的约束 被引量:46
1
作者 辛洪波 曲晓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2-160,共9页
对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三个斑岩铜矿床含矿斑岩进行了锆石与全岩的微量元素分析,通过理论计算获得三个矿床含矿斑岩的锆石Ce(Ⅳ)/Ce(Ⅲ)比值和δEu值:拉抗俄矿床为492.25和0.5341,冲江矿床为263.83和0.4353,南木矿床为291.94和0.5273... 对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三个斑岩铜矿床含矿斑岩进行了锆石与全岩的微量元素分析,通过理论计算获得三个矿床含矿斑岩的锆石Ce(Ⅳ)/Ce(Ⅲ)比值和δEu值:拉抗俄矿床为492.25和0.5341,冲江矿床为263.83和0.4353,南木矿床为291.94和0.5273。认为锆石Ce(Ⅳ)/Ce(Ⅲ)比值>260,δEu>0.4是斑岩成矿的地球化学标志。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锆石Ce(Ⅳ)/Ce(Ⅲ)比值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指示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东部较西部受到更大程度的上部地壳物质的混染。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矿化机理可表述为:深部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上部地壳物质的混染,使岩浆的氧逸度增加,在随后的结晶分异过程中产生高Cu、Au浓度的岩浆热液流体,并在继续上升的过程中,随着压力、温度的降低,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了成岩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斑岩铜矿带 锆石ce()/ce()比值 相对氧化状态 成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萃取分离流程中Ce(Ⅳ)分布规律及抑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培勋 胡广寿 +2 位作者 李虎平 唐晓亮 马旭花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0,共8页
近年来,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在萃取提纯镨钕系列化合物的过程中普遍出现了铈组分分离顺序错位的现象。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稀土萃取流程中各功能段有机相中Ce(Ⅳ)分布规律以及稀释剂选型与稀土冶炼过程铈组分分离顺序错位的关联性相关报道。... 近年来,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在萃取提纯镨钕系列化合物的过程中普遍出现了铈组分分离顺序错位的现象。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稀土萃取流程中各功能段有机相中Ce(Ⅳ)分布规律以及稀释剂选型与稀土冶炼过程铈组分分离顺序错位的关联性相关报道。鉴于此,以稀土分离流程中经典的铈镨分离工艺作为理论模型,系统研究了各萃取功能段Ce(Ⅳ)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对稀释剂化学组成和化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了不同稀释剂对有机相中Ce(Ⅳ)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稀土萃取分离过程中的水相酸度、元素配分、萃取级数等对各分离段有机相中Ce(Ⅳ)含量影响明显。稀释剂选型对稀土萃取分离过程有机相中Ce(Ⅳ)的抑制作用受其化学组成的影响,其抑制作用依次为:煤油>磺化煤油>溶解油,实际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可通过补加适量的高溴值煤油或调整稀释剂中某些有效成分来抑制有机相中Ce(Ⅳ)的生成。该研究对后续工艺改进、确保稀土萃取分离过程镨钕系列产品质量稳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萃取 ce() 分布规律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Ⅳ)/Ce(Ⅲ)介电氧化处理模拟亚甲基蓝废水
3
作者 李冬梅 谢昱 +3 位作者 梁奕聪 王子熙 冯力 卢文聪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26,共5页
使用介体电化学氧化(MEO)/Ce(Ⅳ)技术用于模拟亚甲基蓝(MB)废水的处理,探讨了不同催化体系、初始铈离子含量、初始pH和电流密度对体系降解模拟MB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Ce3+的浓度为5 mmol/L,在pH为4.0~6.0,电流密度为120 A/m2时,MEO... 使用介体电化学氧化(MEO)/Ce(Ⅳ)技术用于模拟亚甲基蓝(MB)废水的处理,探讨了不同催化体系、初始铈离子含量、初始pH和电流密度对体系降解模拟MB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Ce3+的浓度为5 mmol/L,在pH为4.0~6.0,电流密度为120 A/m2时,MEO/Ce(Ⅳ)的MB染料废水去除效果明显优于直接电催化和单独Ce(Ⅳ)催化,此时对MB染料废水的去除率可达到50%以上,并在pH为2.0时达到了90%。在MEO/Ce(Ⅳ)体系中主要的氧化性物质为Ce4+,体系中MB的降解通过Ce4+的氧化和直接电化学氧化共同实现,体系中并没有羟基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等氧化性物质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介电氧化 ce()/ce() 亚甲基蓝废水 氧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原射线计量分析-荧光猝灭法同时测定Eu(Ⅲ)和Ce(Ⅳ)
4
作者 陈科平 张敏 +2 位作者 朱乾华 周尚 杨季冬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8-42,共5页
在pH为3.35~3.85的B-R缓冲溶液中,稀土离子Eu(Ⅲ)和Ce(Ⅳ)均能与泛昔洛韦(FCV)形成络合物,并使FCV的荧光(λex/λem=304/370nm)显著猝灭。该体系荧光猝灭程度(△F)在一定范围内与Eu(Ⅲ)和Ce(Ⅳ)的质量浓度成正比,但荧光... 在pH为3.35~3.85的B-R缓冲溶液中,稀土离子Eu(Ⅲ)和Ce(Ⅳ)均能与泛昔洛韦(FCV)形成络合物,并使FCV的荧光(λex/λem=304/370nm)显著猝灭。该体系荧光猝灭程度(△F)在一定范围内与Eu(Ⅲ)和Ce(Ⅳ)的质量浓度成正比,但荧光强度的减弱随Eu(Ⅲ)和Ce(Ⅳ)质量浓度的线性增幅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两组分荧光光谱强度的加和性,建立双组分信号响应的两条标准曲线,可据同原射线的计量分析法同时测定Eu(Ⅲ)和Ce(Ⅳ)。方法对Eu(Ⅲ)和Ce(Ⅳ)的检出限分别为8.68、18.0ng/mL,线性范围分别为0.05~3.2、0.1~3.2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猝灭法 同原射线计量分析 泛昔洛韦 Eu() 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基MOFs材料Zr-CAU-24对Th(Ⅳ)和Ce(Ⅳ)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于婷 何辉 +3 位作者 叶国安 钱正华 吴小玲 乔延波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45-1752,共8页
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微孔结构的锆基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Zr-CAU-24,该材料比表面积为1610 m 2/g。对所合成的Zr-CAU-24进行了热重分析(TGA)和辐照稳定性测试,考察了接触时间、初始pH值等对Zr-CAU-24对Th(Ⅳ)和Ce(Ⅳ)吸附性能的影... 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微孔结构的锆基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Zr-CAU-24,该材料比表面积为1610 m 2/g。对所合成的Zr-CAU-24进行了热重分析(TGA)和辐照稳定性测试,考察了接触时间、初始pH值等对Zr-CAU-24对Th(Ⅳ)和Ce(Ⅳ)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Zr-CAU-24对Th(Ⅳ)和Ce(Ⅳ)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Zr-CAU-24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辐照稳定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Th(Ⅳ)和Ce(Ⅳ)在Zr-CAU-24上的吸附过程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即该过程为化学吸附过程;Zr-CAU-24活性位点分布均匀,为单层吸附;混合金属离子溶液吸附研究发现,Zr-CAU-24对Th(Ⅳ)和Ce(Ⅳ)具有吸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CAU-24 Th() ce() 吸附量 辐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膦酸型螯合树脂吸附Ce(Ⅳ)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宋宽秀 李晓云 +2 位作者 颜秀茹 王建萍 赵海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1-124,共4页
测定了氨基膦酸型螯合树脂 (D4 12 )对 Ce( )的吸附容量 ,讨论了溶液 p H、粒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测得了不同粒径的树脂的吸附速率常数 ,判断其吸附控制类型为孔隙扩散限制。并采用红外及化学分析方法 ,推测出 D4... 测定了氨基膦酸型螯合树脂 (D4 12 )对 Ce( )的吸附容量 ,讨论了溶液 p H、粒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测得了不同粒径的树脂的吸附速率常数 ,判断其吸附控制类型为孔隙扩散限制。并采用红外及化学分析方法 ,推测出 D4 12螯合树脂对 Ce( )的吸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磷酸型螯合树脂 铈离子 性能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Ⅳ)/HNO_3去污技术工程应用安全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马鹏勋 张涛革 +1 位作者 武明亮 张玉霞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29-335,共7页
本文介绍了用于核设施退役去污的Ce(Ⅳ)/HNO3去污技术工程应用中安全性的初步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对于三种常用不锈钢1Cr18Ni9Ti,304和316L,不同浓度的Ce(Ⅳ)/HNO3去污剂,对1Cr18Ni9Ti的腐蚀性均略大于对304和316L不锈钢;该去污剂对于... 本文介绍了用于核设施退役去污的Ce(Ⅳ)/HNO3去污技术工程应用中安全性的初步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对于三种常用不锈钢1Cr18Ni9Ti,304和316L,不同浓度的Ce(Ⅳ)/HNO3去污剂,对1Cr18Ni9Ti的腐蚀性均略大于对304和316L不锈钢;该去污剂对于系统配件材料如PVC、聚乙烯的腐蚀性很低,对橡胶有一定的腐蚀性;对于焊材(A102)以及受过热应力的304不锈钢,当Ce(Ⅳ)浓度超过0.1mol/L时,其腐蚀速率均明显大于未受过热应力的304不锈钢。因此,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宜采用较低Ce(Ⅳ)浓度的去污剂,并注意焊接部位的泄漏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 去污技术 工程应用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l-KCl、NaCl-KCl和KCl熔盐体系中Ce(Ⅲ)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磊 王有群 +2 位作者 谢书宝 王文涛 郑卫芳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9-386,I0003,共9页
对比了Ce(Ⅲ)在LiCl-KCl、NaCl-KCl和KCl熔盐体系中Mo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高温NaCl-KCl、KCl熔盐体系中由于Ce(Ⅲ)与Na(Ⅰ)和K(Ⅰ)的还原电位相近,会发生大量基体盐元素的还原,而低温LiCl-KCl熔盐体系中Ce(Ⅲ)未发生上述现象;... 对比了Ce(Ⅲ)在LiCl-KCl、NaCl-KCl和KCl熔盐体系中Mo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高温NaCl-KCl、KCl熔盐体系中由于Ce(Ⅲ)与Na(Ⅰ)和K(Ⅰ)的还原电位相近,会发生大量基体盐元素的还原,而低温LiCl-KCl熔盐体系中Ce(Ⅲ)未发生上述现象;LiCl-KCl熔盐体系中Ce(Ⅲ)的还原反应为一步三电子转移的可逆过程,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位法计算得到扩散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式分别为ln D=-4341.5/T-7.97和ln D=-4346.6/T-7.39;表观还原电位与温度的关系式为E,*(Ce(Ⅲ)/Ce)=0.00072 T-3.6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 熔盐 电化学行为 高温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水热合成Ce(Ⅳ)-X分子筛及对噻吩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6
9
作者 孙霞 王学松 李健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80-1486,共7页
通过原位水热合成方法直接制备出不同载Ce量的Ce(Ⅳ)-X分子筛,并考察了其对模拟汽油中噻吩的吸附性能。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氮气吸... 通过原位水热合成方法直接制备出不同载Ce量的Ce(Ⅳ)-X分子筛,并考察了其对模拟汽油中噻吩的吸附性能。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氮气吸附和NH3程序升温热脱附(NH3-TPD)等方法对分子筛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分子筛均具备典型的X型分子筛结构,同时Ce(Ⅳ)被较好地引入到分子筛的骨架结构中;载Ce分子筛的酸性大于X分子筛,而且Ce(Ⅳ)-X分子筛的酸性随着Ce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强。吸附实验表明,载Ce分子筛对噻吩的吸附性能明显好于X分子筛。其中,n(Ce)/n(Si)=0.05的分子筛脱硫效果最佳,饱和吸附容量达到52.541 9 mg/g。再生实验表明,加热再生的Ce(Ⅳ)-X分子筛对噻吩仍具有理想的吸附效果。n(Ce)/n(Si)=0.05的分子筛再生后饱和吸附容量为47.512 1 mg/g,约为新鲜吸附剂的90.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制备 ce() X分子筛 噻吩 吸附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Ⅲ)-ALC络合物与鱼精子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与光谱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陆光汉 谭雨晴 +2 位作者 文风丽 严聪 刘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9-362,共4页
用电化学方法和荧光光谱法,UV光谱法对Ce( )-ALC络合物与鱼精子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在pH为4.3的六次甲基四胺((CH2)6N4)缓冲溶液中,Ce( )-ALC络合物与鱼精子DNA(hsDNA)以嵌入方式生成一种电化学非活性络合物Ce( )-ALC-DNA,导... 用电化学方法和荧光光谱法,UV光谱法对Ce( )-ALC络合物与鱼精子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在pH为4.3的六次甲基四胺((CH2)6N4)缓冲溶液中,Ce( )-ALC络合物与鱼精子DNA(hsDNA)以嵌入方式生成一种电化学非活性络合物Ce( )-ALC-DNA,导致Ce( )-ALC的峰电流降低,峰电流在一定范围内与DNA的浓度成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1~10μg/mL,相关系数为0.997,检测限为0.1μg/mL,因此该法可以用于DNA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ALC 鱼精子DNA(hsDNA) 荧光光谱法 嵌入 电化学非活性络合物 UV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l-KCl熔盐体系中Ce(Ⅲ)在液态Ga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如山 王有群 +1 位作者 何辉 叶国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0-536,I0003,共8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CV)、方波伏安法(SWV)和计时电位法(CP)等暂态电化学方法研究了LiCl-KCl熔盐体系中Ce(Ⅲ)在液池Ga和液膜Ga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以高纯Al 2O 3包覆的石墨棒作对电极,以Ag/AgCl(x=2%)为参比电极,结果表明,在液池Ga电极上,... 采用循环伏安法(CV)、方波伏安法(SWV)和计时电位法(CP)等暂态电化学方法研究了LiCl-KCl熔盐体系中Ce(Ⅲ)在液池Ga和液膜Ga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以高纯Al 2O 3包覆的石墨棒作对电极,以Ag/AgCl(x=2%)为参比电极,结果表明,在液池Ga电极上,Ce(Ⅲ)可一步还原为αGa 6Ce:Ce(Ⅲ)+3e+6Ga=αGa 6Ce,该反应为不可逆过程,并受扩散控制;Ce(Ⅲ)的扩散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式为:ln D=2.88-10118.4/T;Ce(Ⅲ)/αGa 6Ce的半波电位与温度的关系式为:E=-1.701+5.472×10-4 T。此外,在Ga液膜电极上,Ce(Ⅲ)可发生欠电位沉积,形成至少三种金属间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 液态Ga电极 电化学行为 LiCl-KCl 干法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莱霉素-Ce(Ⅲ)对DNA的切断机理初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德盈 杨铭 王夔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0-154,共5页
根据外切核酸酶Ⅲ酶解博莱霉素 Ce (Ⅲ ) [BLMA5 Ce (Ⅲ ) ]作用过的双链直线型DNA时 ,酶解速率明显增大 ,酶解产物除 5′ dAMP、 5′ dGMP、 5′ dCMP和 5′ dTMP 4种单核苷酸外 ,还有其他成分存在的实验事实 ,推测出BLMA5 Ce (Ⅲ )在... 根据外切核酸酶Ⅲ酶解博莱霉素 Ce (Ⅲ ) [BLMA5 Ce (Ⅲ ) ]作用过的双链直线型DNA时 ,酶解速率明显增大 ,酶解产物除 5′ dAMP、 5′ dGMP、 5′ dCMP和 5′ dTMP 4种单核苷酸外 ,还有其他成分存在的实验事实 ,推测出BLMA5 Ce (Ⅲ )在DNA双链的特定部位沿 5′→ 3′的方向切断磷酸二酯键 ,使DNA的双链上形成多个暴露的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莱霉素 铈() DNA 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微孔材料中Ce(Ⅲ)对Tb(Ⅲ)的敏化发光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家跃 杜海燕 +1 位作者 庞文琴 石春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961-965,共5页
采用水相离子交换法合成出双掺Ce(Ⅲ)、Tb(Ⅲ)沸石材料,讨论了光谱特征和浓度猝灭。在沸石基质中观察到稀土离子间的能量传递,通过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等实验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能量传递过程,其传递机理主要是无辐射多极子近... 采用水相离子交换法合成出双掺Ce(Ⅲ)、Tb(Ⅲ)沸石材料,讨论了光谱特征和浓度猝灭。在沸石基质中观察到稀土离子间的能量传递,通过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等实验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能量传递过程,其传递机理主要是无辐射多极子近场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能量传递 敏化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Ⅳ)-Ru(bpy)_3^(2+)化学发光体系测定盐酸雷诺嗪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冉 曾华金 +2 位作者 李建军 郑伟 屈凌波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31-833,共3页
在0.12mol·L^(-1)硫酸介质中,由1.0×10^(-3)mol·L^(-1)硫酸铈溶液与2.0×10^(-4)mol·L^(-1)Ru(bpy)_3^(2+)溶液反应产生的化学发光强度因盐酸雷诺嗪的存在而明显增强。试验表明:盐酸雷诺嗪的质量浓度在0.1~2.0... 在0.12mol·L^(-1)硫酸介质中,由1.0×10^(-3)mol·L^(-1)硫酸铈溶液与2.0×10^(-4)mol·L^(-1)Ru(bpy)_3^(2+)溶液反应产生的化学发光强度因盐酸雷诺嗪的存在而明显增强。试验表明:盐酸雷诺嗪的质量浓度在0.1~2.0mg·L^(-1)及2.0~10.0mg·L^(-1)两范围内分别与相应的化学发光强度的增强值之间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062mg·L^(-1)。试验及分析中采用Sirius V3.1化学发光仪。反应时,上述两试剂溶液及样品溶液的进样顺序及引入的体积依次为:硫酸铈溶液50μL,Ru(bpy)_3^(2-)溶液50μL及样品溶液10μL。反应4s后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在模拟样品基体中,分别加入0.250,0.500,0.750g盐酸雷诺嗪标准品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7.6%~102.4%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0)均小于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法 ce()-Ru(bpy)_3(2+)反应体系 盐酸雷诺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Ⅲ)对增强UV-B辐射胁迫下大豆幼苗光呼吸关键酶活性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戴浩 周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1-324,共4页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Ce(Ⅲ)对紫外辐射(UV-B:0.15W.m-2,0.45W.m-2)胁迫下大豆(Glycine max)乙醇酸氧化酶(GO)、谷氨酰胺合成酶(GS)、过氧化氢酶(CAT)和H2O2含量的影响。试验表明,与CK相比,无UV-B胁迫时20mg.L-1CeCl3能够有效提高GO和GS;UV-...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Ce(Ⅲ)对紫外辐射(UV-B:0.15W.m-2,0.45W.m-2)胁迫下大豆(Glycine max)乙醇酸氧化酶(GO)、谷氨酰胺合成酶(GS)、过氧化氢酶(CAT)和H2O2含量的影响。试验表明,与CK相比,无UV-B胁迫时20mg.L-1CeCl3能够有效提高GO和GS;UV-B处理使GO和GS提高,植物的光呼吸速率增加;Ce+UV-B组GO、GS和CAT高于UV-B组,H2O2含量低于UV-B组。研究表明,20mg.L-1CeCl3通过提高GO、GS和CAT活性进而增强光呼吸代谢,耗散过多的光能;通过对植物体内H2O2含量的变化,检测是否受到环境胁迫,利用Ce(Ⅲ)缓解植物所受的UV-B等强光逆境胁迫,具有积极的环境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 UV—B辐射 光呼吸 GO 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Ⅲ)对UV-B辐射下大豆幼苗水分代谢影响的机理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君玮 周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0-573,共4页
为探讨稀土对UV-B辐射胁迫下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采用水培法研究Ce(Ш)对紫外辐射(UV-B,280~320nm)胁迫下大豆(Glycinemax)幼苗叶片气孔密度、气孔导度(Gs)、脱落酸(ABA)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 为探讨稀土对UV-B辐射胁迫下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采用水培法研究Ce(Ш)对紫外辐射(UV-B,280~320nm)胁迫下大豆(Glycinemax)幼苗叶片气孔密度、气孔导度(Gs)、脱落酸(ABA)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mg·L?1CeCl3处理显著增加了大豆幼苗叶片背面近轴气孔密度,高剂量UV-B(0.45W·m?2)处理降低了气孔密度,与CK达显著差异;Ce(Ш)+UV-B处理减轻了UV-B胁迫引起的气孔密度下降。动态曲线显示,较之CK,20mg·L?1CeCl3提高了大豆幼苗的Gs,UV-B辐射使Gs下降,Ce(Ш)+UV-B处理下Gs的下降趋势得到缓解,且最终达到较好的恢复效果。与CK相比,UV-B辐射导致ABA、H2O2积累,CAT活性提高,Ce(Ш)处理降低了UV-B辐射造成的ABA和H2O2的积累,提高了CAT活性。结果表明,Ce(Ш)处理减轻了UV-B辐射对大豆幼苗水分代谢的胁迫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 辐射 ce(Ш)处理 大豆幼苗 气孔密度 气孔导度 ABA H2O2 C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Ce(Ⅳ)复合物对磷酯键的水解作用
17
作者 李岩 徐玮 +2 位作者 朱英莲 李春生 汪东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4057-24062,共6页
以Ce(Ⅳ)、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Cyclen)、叶绿素-Cu(Ⅱ)以及壳聚糖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和离子配位法制备的复合物(CCC[Ce(Ⅳ),Cu(Ⅱ)]),在60℃条件下,能够显著加速磷酯键的断裂,在60 min时该复合物对p NPP和AMP实时水解率分... 以Ce(Ⅳ)、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Cyclen)、叶绿素-Cu(Ⅱ)以及壳聚糖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和离子配位法制备的复合物(CCC[Ce(Ⅳ),Cu(Ⅱ)]),在60℃条件下,能够显著加速磷酯键的断裂,在60 min时该复合物对p NPP和AMP实时水解率分别为60%和165%,是p NPP自身水解速率的183倍,对应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obsd为1.9×10^(-2)M/min;是AMP自身水解速率的211倍,对应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obsd为3.9×10^(-2)M/min。该复合物可使p BR322 DNA从双螺旋结构完全转变为缺刻型及直线型,且缺刻型比例高达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 壳聚糖 磷酯键 水解 模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C_8 mim]PF_6和HDEHP的复合材料对Ce(Ⅲ)的萃取
18
作者 陈恩泽 张丽鹏 +2 位作者 于先进 张德超 董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07-111,共5页
利用溶胶-凝胶法将[C8mim]PF6和二(2-乙基己基)磷酸(HDEHP)固定在固体硅胶复合材料上。离子液体[C8mim]PF6在反应过程中作为溶剂,为HDEHP提供了一个可以扩散的介质。复合材料对Ce(Ⅲ)的萃取主要取决于HDEHP与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首先利... 利用溶胶-凝胶法将[C8mim]PF6和二(2-乙基己基)磷酸(HDEHP)固定在固体硅胶复合材料上。离子液体[C8mim]PF6在反应过程中作为溶剂,为HDEHP提供了一个可以扩散的介质。复合材料对Ce(Ⅲ)的萃取主要取决于HDEHP与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首先利用SEM和红外表征了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然后研究了复合材料对金属离子Ce(Ⅲ)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不同复合材料、振荡时间对Ce(Ⅲ)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对Ce(Ⅲ)有较好的萃取效果。用硅的复合材料进行金属离子的固液萃取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 溶胶-凝胶 离子液体 HDEHP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Ⅳ)、Th(Ⅳ)与1,10-二氮杂菲-1-氧化物及乙酰丙酮的三元配合物
19
作者 刘伟生 谭民裕 王流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72-74,共3页
三元配合物的形成可明显改变单一配体配合物的性质,它们在分析、分离化学中已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由于Ce(Ⅳ)的强氧化性致使其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较为困难。我们曾合成出三价稀土与1,10-二氮杂菲-1-氧化物(PhenNO)及乙酰丙酮(Hacac)的三... 三元配合物的形成可明显改变单一配体配合物的性质,它们在分析、分离化学中已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由于Ce(Ⅳ)的强氧化性致使其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较为困难。我们曾合成出三价稀土与1,10-二氮杂菲-1-氧化物(PhenNO)及乙酰丙酮(Hacac)的三元配合物。作为该工作的继续,本文研究了Ce(Ⅳ)、Th(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enNO 乙酰丙酮 ce TH 三元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Ⅳ)-PMBP配合物的加合物合成及性质的研究
20
作者 陈伯涛 王明昭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7年第10期869-872,共4页
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啉酮-5(简称PMBP,本文用A表示)作为金属离子的螯合萃取剂早巳广泛应用,其与稀土离子形成的固态配合物也已报道了几十种,但Ce(Ⅳ)的加合物CeA4·L(L=Dipy,Phen,Tbpo,Tppo)未见报道,我们合成了上述加合物... 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啉酮-5(简称PMBP,本文用A表示)作为金属离子的螯合萃取剂早巳广泛应用,其与稀土离子形成的固态配合物也已报道了几十种,但Ce(Ⅳ)的加合物CeA4·L(L=Dipy,Phen,Tbpo,Tppo)未见报道,我们合成了上述加合物,对它们作了IR、HNMR、UV和热谱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合萃取剂 PMBP 苯甲酰基 加合物 金属离子 稀土离子 ce()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