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of new tissue engineering bone-CPC/PLGA composit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nimal bone defects 被引量:3
1
作者 郑治 王剑龙 +4 位作者 米雷 刘咏 侯光辉 陈旦 黄伯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202-210,共9页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implanting the biocomposite of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polylactic acid-polyglycolic acid(PLGA) into animals for bone defects repairing,the biocomposite of CPC/PLGA was prepared ...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implanting the biocomposite of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polylactic acid-polyglycolic acid(PLGA) into animals for bone defects repairing,the biocomposite of CPC/PLGA was prepared and its setting time,compressive strength,elastic modulus,pH values,phase composition of the samples,degradabil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in vitro were tested.The above-mentioned composite implanted with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was used to repair defects of the radius in rabbits.Osteogenesis was histomorphologically observed by using an electron-microscope.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PC,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CPC/PLGA composite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which CPC/PLGA composite has better biological properties.The CPC/PLGA composite combined with seed cells i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new bones formed after CPC/PLGA composite is implanted into the rabbits,as well as the speed of repairing bone defect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nstructed CPC/PLGA composite basically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materials and that the CPC/PLGA composite implanted with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may be a new artificial bone material for repairing bone defects because it can promote the growth of bone t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TERIAL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 polylactic acid-polyglycolic acid (PLGA) bone defec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缺损范围可控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田佳灵 赵弼洲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1,共7页
目的 建立一种可控骨缺损范围的,具有早期、轻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jaws, ORNJ)特征的动物模型。方法 应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单次高剂量照射的方法,据照射剂量不同,分为a组(对照组)、b组(12 Gy组)、c组(14 Gy组),每... 目的 建立一种可控骨缺损范围的,具有早期、轻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jaws, ORNJ)特征的动物模型。方法 应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单次高剂量照射的方法,据照射剂量不同,分为a组(对照组)、b组(12 Gy组)、c组(14 Gy组),每组随机分配6只兔。b组、c组两组右侧下颌骨部位进行放疗照射。1周后所有动物于右侧下颌角处制备标准一致的骨缺损。4周后处死,进行大体观察;下颌骨标本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扫描及HU值对比;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组织学观察;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Trap)染色组织学观察及破骨细胞计数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周后b组、c组术区软组织轻度肿胀,皮肤发紫,口腔粘膜可观察到糜烂破溃,c组更为显著;CBCT检查提示b组、c组两组照射部位骨皮质毛糙,c组骨皮质连续性欠佳,骨缺损范围各组均未观察到明显变化。HU值对比提示b组、c组两组较a组显著减小;HE染色组织学观察提示b组、c组两组骨连续性变差,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无细胞空白骨陷窝增多,并能观察到炎细胞浸润;Trap染色破骨细胞计数提示c组破骨细胞较a组显著增多。结论 应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对兔下颌角部位进行14 Gy单次照射,并制造骨缺损创伤,4周后可以建立符合ORNJ早期诊断标准,并且骨缺损范围可控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骨缺损 可控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清风痛宁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
3
作者 汪能 胡宏志 李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6-722,共7页
目的 探究正清风痛宁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归巢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取新西兰白兔制备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正清风痛宁低剂量组、正清风痛宁中剂量组、正清风痛宁高剂量组、氨基葡萄糖... 目的 探究正清风痛宁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归巢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取新西兰白兔制备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正清风痛宁低剂量组、正清风痛宁中剂量组、正清风痛宁高剂量组、氨基葡萄糖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兔子作为假手术组,以正清风痛宁和氨基葡萄糖分组处理后检测兔膝关节软骨修复情况、软骨组织BMSC标志物CD90、CD29及CD45表达、外周血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趋化因子配体(CCL)5及CCL7水平。体外实验:提取各组兔BMSC进行鉴定后检测其体外迁移、Ⅱ型胶原蛋白(ColⅡ)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正清风痛宁低、中、高剂量组与氨基葡萄糖组的国际软骨修复学会(ICRS)大体评分、CD90与CD29表达、SDF-1、MCP-1、CCL5与CCL7水平、BMSC体外迁移数与ColⅡ表达均升高(P<0.05),CD45表达均降低(P<0.05),正清风痛宁各剂量组之间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正清风痛宁高剂量组相比,氨基葡萄糖组各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正清风痛宁可提升趋化因子表达,促进BMSC迁移归巢,进而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清风痛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归巢 修复 膝关节软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小细胞外囊泡促进骨修复的动物实验研究
4
作者 高阳 高林波 +1 位作者 史春 吴大雷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6-431,共6页
目的:本文通过提取小鼠富血小板血浆的小细胞外囊泡(platelet-rich plasma 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PRP-sEV),检测PRP-sEV对成骨细胞骨标志因子的表达影响,以及体内观察PRP-sEV对小鼠颅骨缺损模型的骨修复作用,为探讨PRP-... 目的:本文通过提取小鼠富血小板血浆的小细胞外囊泡(platelet-rich plasma 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PRP-sEV),检测PRP-sEV对成骨细胞骨标志因子的表达影响,以及体内观察PRP-sEV对小鼠颅骨缺损模型的骨修复作用,为探讨PRP-sEV对骨缺损修复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提取小鼠PRP-sEV,通过纳米颗粒追踪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Western blot对PRP-sEV大小、结构以及标志蛋白进行鉴定。采用PKH67检测MC3T3-E1细胞对PRP-sEV的摄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成骨标志蛋白的表达情况。建立小鼠颅骨缺损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PRP-sEV对骨缺损修复作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PRP-sEV作用的颅骨缺损模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纳米颗粒追踪分析结果显示,PRP-sEV大小约为120 nm,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PRP-sEV具有典型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小细胞外囊泡阳性标志蛋白CD63、CD81、凋亡连接基因-2-相互作用蛋白X(ALG-2-interacting protein X,ALIX)均呈阳性,微囊表面标记物CD40呈阴性。PKH67检测MC3T3-E1细胞对PRP-sEV正常摄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RP-sEV促进成骨标志蛋白BMP-2及OP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PRP-sEV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MP-2及OPN在PRP-sEV作用的颅骨缺损模型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RP-SEV可以促进骨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模型 富血小板血浆 小细胞外囊泡 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矿牙本质基质颗粒应用于后牙区即刻种植骨缺损的1~5年临床疗效
5
作者 吴昊 曹宁 +5 位作者 曹良伟 于飞 张旭 魏士博 魏洪武 郭水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0-583,共14页
目的评价脱矿牙本质基质颗粒(DDM)应用于后牙区即刻种植牙槽骨缺损的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后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患者76例,共植入110枚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根据骨移植材料不同分为A组(脱矿牙本质基质颗粒)和B组(去蛋白无机小牛骨)。... 目的评价脱矿牙本质基质颗粒(DDM)应用于后牙区即刻种植牙槽骨缺损的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后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患者76例,共植入110枚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根据骨移植材料不同分为A组(脱矿牙本质基质颗粒)和B组(去蛋白无机小牛骨)。在种植术后即刻(T0)、冠修复即刻(术后8个月,T1)和最终随访节点(术后1~5年,T2)分别拍摄口腔锥形束CT和曲面断层片。记录A组和B组平均随访时间。主要观察临床指标为种植体总体存留率、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吸收量、种植体颊侧平齐颈部平台和颈部平台下1 mm的骨宽度、颊侧骨高度,种植体并发症是次要观察临床指标。结果在1~5年追踪观察时期,A组平均随访38.2个月,B组平均随访39.9个月。A组有2枚种植体发生种植失败,其中有1例发生种植体折断,种植体总体存留率为96.4%;B组有4枚因种植体周围炎而种植失败,种植体总体存留率为92.6%;2组之间种植体总体存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种植体近中边缘骨平均骨吸收量为(1.011±2.047)mm,远中边缘骨平均骨吸收量为(0.841±2.183)mm;B组种植体近中边缘骨平均骨吸收量为(1.546±1.778)mm,远中边缘骨平均骨吸收量为(1.431±1.909)mm;2组之间近、远中边缘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种植体颊侧平齐颈部平台骨宽度平均骨吸收量为(0.782±2.084)mm,颊侧颈部平台下1 mm骨宽度平均骨吸收量为(0.681±2.307)mm;B组种植体颊侧平齐颈部平台骨宽度平均骨吸收量为(1.071±1.474)mm,颊侧颈部平台下1 mm骨宽度平均骨吸收量为(0.949±1.525)mm;2组之间骨宽度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种植体颊侧骨高度平均骨吸收量为(1.044±2.214)mm;B组种植体颊侧骨高度平均骨吸收量为(1.075±1.456)mm,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年随访结果表明,DDM可以增加颊侧牙槽骨缺损区的骨高度和宽度。DDM能得到与去蛋白无机小牛骨相同的维持牙槽骨轮廓和骨增量效果,可作为临床上一种潜在的新型修复骨缺损的骨移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矿牙本质基质颗粒 骨缺损 即刻种植 单纯锥度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膜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王奕钦 温珺俍 +2 位作者 于新航 陈珺 李文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8-1098,共11页
胶原膜因具有来源广、可降解吸收、免疫原性低等优良特性而备受研究者关注,但存在机械稳定性差、降解速度过快等缺点。为提升其理化性质与生物学功能,研究人员开发了交联、搭载生长因子或药物、与其他优良材料复合、优化其成分与结构、... 胶原膜因具有来源广、可降解吸收、免疫原性低等优良特性而备受研究者关注,但存在机械稳定性差、降解速度过快等缺点。为提升其理化性质与生物学功能,研究人员开发了交联、搭载生长因子或药物、与其他优良材料复合、优化其成分与结构、用海洋胶原蛋白替代等方法,以拓宽其在口腔医学方面的应用。口腔医学领域对高性能生物材料的需求迫切,通过总结胶原膜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深入剖析其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局限性,可为优化胶原膜设计和拓展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同时,进一步探讨结合先进制造技术、开发个性化胶原膜的未来研究趋势,可为提升口腔疾病治疗效果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膜 牙周炎 骨再生 角化黏膜 上颌窦穿孔 骨缺损 味觉出汗综合征 牙髓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调控成骨成血管功能促进颌骨缺损愈合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刘志凯 刘航航 +3 位作者 刘士博 李帛伦 刘瑶 罗恩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7,共9页
目的 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在体内外条件下对小鼠成骨成血管功能及颌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 使用SIRT1特异性激活剂及抑制剂干预小鼠胚胎前体成骨细胞(MC3T3-E1)及小鼠颌骨缺损,采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 目的 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在体内外条件下对小鼠成骨成血管功能及颌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 使用SIRT1特异性激活剂及抑制剂干预小鼠胚胎前体成骨细胞(MC3T3-E1)及小鼠颌骨缺损,采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免疫印迹、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等多种方式,研究SIRT1对MC3T3-E1细胞成骨成血管因子表达、小鼠颌骨缺损愈合及颌骨缺损成骨成血管功能的影响。结果 细胞实验中SIRT1激活时可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成血管因子表达和ALP活性;动物实验中SIRT1激活可促进颌骨缺损的愈合,同时增强颌骨缺损区域成骨成血管功能;抑制SIRT1活性时则会抑制上述过程。结论 SIRT1可通过调控小鼠颌骨成骨成血管功能促进颌骨缺损的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血管生成 颌骨缺损 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水平型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史芮雯 杨虎 +5 位作者 刘月 史一林 张圣锛 刘煜 宋丰 兰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3,共8页
目的探讨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水平型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单颗上颌前牙种植同期植骨的25例患者的25颗种植体为研究对象,据植骨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L形技术引导性骨再生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11例)、... 目的探讨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水平型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单颗上颌前牙种植同期植骨的25例患者的25颗种植体为研究对象,据植骨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L形技术引导性骨再生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11例)、对照组(传统引导性骨再生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14例)。对2组患者术后的早期不适、创口愈合、种植体周骨量、种植体周硬组织吸收量、影像灰度值、种植体稳定性等进行对比。结果2组术后早期不适、创口愈合及术后6个月的种植体稳定性、影像灰度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的垂直向种植体周骨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的水平向种植体周硬组织吸收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区种植同期垂直向骨增量效果更优,且在种植体稳定性、早期不适及创口愈合方面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形技术 骨缺损 引导骨再生 浓缩生长因子 上颌前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梯度多孔假体在胫骨骨缺损修复中的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9
作者 徐志国 海几哲 +3 位作者 单春龙 徐庆宇 王海旭 李海杰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8-915,共8页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径向梯度和均质化两种结构多孔假体对胫骨应力传导的影响。方法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构建胫骨模型,设计孔棱直径呈梯度变化的仿生骨小梁结构假体和均质化仿生骨小梁结构假体。利用Vicon动捕平台获取的人体步态及屈...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径向梯度和均质化两种结构多孔假体对胫骨应力传导的影响。方法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构建胫骨模型,设计孔棱直径呈梯度变化的仿生骨小梁结构假体和均质化仿生骨小梁结构假体。利用Vicon动捕平台获取的人体步态及屈曲时胫骨-股骨关节轴向作用力,作为边界条件导入ANSYS Workbench进行力学性能分析。结果 近端缺损情况下,径向梯度结构假体使骨骼von Mises应力提升3.68 MPa,远端缺损情况下提升7.34 MPa;与均质化结构假体相比,近端和远端缺损情况下von Mises应力分别平均降低171、190.4 MPa。结论 径向梯度结构假体的应力沿假体从外侧向中间高孔隙率区域扩散,可有效传递胫骨平台载荷,降低假体应力集中,提高骨骼应力,延长假体服役寿命。研究结果为临床假体置换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径向梯度 均质化 仿生骨小梁 多孔假体 生理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生物可降解WE43镁合金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对骨缺损的治疗
10
作者 闵树元 田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16,共8页
目的:探讨3D打印工艺制造的多孔WE43镁合金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并观察其治疗新西兰大白兔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利用Sprague Dawley(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根据培养液不同将细胞分为100%浸提液组、50%浸提液组、... 目的:探讨3D打印工艺制造的多孔WE43镁合金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并观察其治疗新西兰大白兔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利用Sprague Dawley(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根据培养液不同将细胞分为100%浸提液组、50%浸提液组、10%浸提液组及对照组,将各组细胞分别培养1、3及7 d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活性。体内实验中,随机将3.0~3.5 kg新西兰大白兔分成实验组、骨水泥组与空白组3组,每组9只,每只均对左侧股骨外侧髁进行手术,利用骨钻制造直径5 mm、深6 mm的骨缺损,其中实验组植入WE43镁合金支架,骨水泥组植入硫酸钙骨水泥,空白组不做植入。在术后4、8与12周分别对每组3只进行二氧化碳麻醉法安乐死,对股骨及重要内脏器官进行取材,对左股骨外侧髁进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对重要内脏器官制备切片,并使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对股骨外侧髁制作硬组织切磨片,使用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细胞毒性试验中,培养1 d时,100%浸提液组细胞存活率高于对照组(140.56%vs.100.00%,P<0.05);培养3 d时,各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7 d时,100%浸提液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68.64%vs.100.00%,P<0.05)。体内实验中Micro-CT扫描发现实验组在4周时大部分支架均已降解,高密度的支架所剩很少,12周时已无明显支架轮廓。在4周时,WE43镁合金支架周围有一定量气体生成,在8~12周时,气体明显减少。硬组织切磨片显示,实验组4周时支架周围有一定量细胞外基质和类骨质生成,骨水泥组中硫酸钙骨水泥已大部分降解,8周时实验组支架及其降解产物周围的类骨质明显增多,12周时实验组支架周围有新生骨与支架接触,骨水泥组与空白组新生骨较少。结论:3D打印工艺制造的多孔WE43镁合金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良好的成骨性能,有潜力成为修补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植入物 骨移植物 镁合金 3D打印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珍珠层结构增强的丝蛋白GBR膜的构建及其性能的体外实验研究
11
作者 杨飞宇 徐文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6-912,共7页
目的制备文石片(AP)增强的丝蛋白(SF)引导性骨再生(GBR)膜,通过测试其拉伸性能、生物相容性及其对成骨分化的影响,研究其作为新型骨组织再生屏障膜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氧化法从天然鲍鱼壳(AS)中提取AP,通过溶液浇筑和蒸发自组装技术制备... 目的制备文石片(AP)增强的丝蛋白(SF)引导性骨再生(GBR)膜,通过测试其拉伸性能、生物相容性及其对成骨分化的影响,研究其作为新型骨组织再生屏障膜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氧化法从天然鲍鱼壳(AS)中提取AP,通过溶液浇筑和蒸发自组装技术制备不同组分比例的AP-SF复合膜和纯SF膜,在湿态条件下使用万能力学机测试其拉伸性能。取拉伸强度最大的AP-SF膜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其微观结构,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XRD)来进行表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在表面的黏附情况,CCK-8及活死细胞染色探究AP-SF膜的生物相容性。使用碱性磷酸酶染色(ALP)和茜素红染色(ARS)检测各组rBMSCs的成骨向分化情况。结果成功从AS中提取出AP,且由SF和AP固含量为10∶9的混合溶液制备出的膜的湿态拉伸性能最强,达8.46 MPa,AP-SF膜的CCK-8和活死细胞染色试验结果与空白组及SF组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种膜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ALP试验和ARS结果表明AP-SF膜相比SF膜具有更明显的促进rBMSCs成骨分化的能力。结论制备的AP-SF膜兼具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学性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石片 丝素蛋白 珍珠层 引导性骨再生膜 骨缺损修复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优化方法的Voronoi仿生多孔支架设计
12
作者 田素静 宫赫 +2 位作者 张翔 高甲子 周立明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6-655,共10页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适用于不同骨缺损程度的Voronoi仿生多孔支架设计方法。方法 首先研究支架设计参数对力学和生物学性能的影响。然后建立支架设计参数分别与支架性能指标(比表面积、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渗透率)的响应面...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适用于不同骨缺损程度的Voronoi仿生多孔支架设计方法。方法 首先研究支架设计参数对力学和生物学性能的影响。然后建立支架设计参数分别与支架性能指标(比表面积、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渗透率)的响应面模型。最后以边长15 mm立方体支架为例(假设骨缺损尺寸为边长15 mm立方体),将骨组织弹性模量和渗透率范围作为性能约束,通过非支配遗传算法-Ⅱ对支架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 Voronoi支架的各向异性程度受种子点数的影响,而支架尺寸和缩放因子均只影响其杆径和杆长;通过本研究的设计方法,可针对特定缺损尺寸,设计出同时满足力学和生物学性能的最优支架。此外,通过调整屈服强度权重因子来改变乌托邦点,能够满足不同强度需求下的最优支架设计。结论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Voronoi多孔支架设计方法,可适用于不同程度的骨缺损,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个性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onoi仿生多孔支架 骨缺损 力学性能 渗透性能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复合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牛德龙 柳忠豪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3-377,共5页
自体骨移植术作为临床上治疗大面积骨缺损的“金标准”,仍具有供体来源有限且易造成二次创伤等局限性。骨组织工程中功能性复合支架具有机械性能强、生物相容性高等特点,各种细胞生长因子、药物、金属离子等加入赋予支架促增殖、抗炎、... 自体骨移植术作为临床上治疗大面积骨缺损的“金标准”,仍具有供体来源有限且易造成二次创伤等局限性。骨组织工程中功能性复合支架具有机械性能强、生物相容性高等特点,各种细胞生长因子、药物、金属离子等加入赋予支架促增殖、抗炎、成骨等生物学特性,由此形成的功能性复合支架为骨缺损治疗提供了新选择,有望成为自体骨材料的替代方案。本文就近年来骨组织工程中各种功能性复合支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后续功能性复合支架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及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骨缺损修复 功能性复合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骨缺损研究进展
14
作者 袁昊轩 赵丽娟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47-651,共5页
下颌第三磨牙是最常见的阻生牙,其发生率可高达64.5%。下颌第三磨牙通常会导致相邻牙齿的牙周组织受损。近年来,对于拔除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后,邻近牙齿的牙周愈合尤其是牙槽骨缺损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研究发现,下颌阻生第三磨牙邻牙... 下颌第三磨牙是最常见的阻生牙,其发生率可高达64.5%。下颌第三磨牙通常会导致相邻牙齿的牙周组织受损。近年来,对于拔除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后,邻近牙齿的牙周愈合尤其是牙槽骨缺损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研究发现,下颌阻生第三磨牙邻牙骨缺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术前的牙周健康状况、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种类以及拔牙的方式等。对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牙齿骨质缺损的评估和术后干预方案有着多种形式,但现有方法和措施仍存在不足之处,亟需开展更多研究以获取更为准确的骨质缺损评估手段和清晰的修复标准。本文旨在总结有关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对邻近牙齿骨缺损的影响因素、评估手段及术后治疗方案等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锥形束CT 骨移植 引导骨组织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冻同种异体骨在口腔颌面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15
作者 唐卿炜 杨帆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0-754,共5页
自体骨是口腔颌面骨组织缺损修复的“金标准”,然而自体骨移植需要开辟第二术区且骨量有限。同种异体骨因其良好的骨传导性和成骨作用被认为是替代自体骨的良好选择。深冻同种异体骨是经深低温冷冻、辐照等处理后长期储存于-80℃环境中... 自体骨是口腔颌面骨组织缺损修复的“金标准”,然而自体骨移植需要开辟第二术区且骨量有限。同种异体骨因其良好的骨传导性和成骨作用被认为是替代自体骨的良好选择。深冻同种异体骨是经深低温冷冻、辐照等处理后长期储存于-80℃环境中的骨移植材料,具有与自体骨相似的成骨效果与机械性能,近年来在外科及口腔颌面外科等领域应用广泛。本文总结近十年来深冻骨在口腔颌面部骨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内容涵盖了深冻骨的制备技术、基础研究进展和深冻骨在口腔颌面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等多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骨 牙槽嵴缺损 骨增量 上颌窦提升术 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RF和CGF在种植相关牙槽骨缺损再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黎永薇 黄麟茵 +4 位作者 农英娇 陆婵 邓翰林 李淑洁(综述) 梁丽华(审校)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78,共7页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及浓缩生长因子(CGF)是通过收集患者自身静脉血并采用不同离心程序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PCs),二者富含大量生长因子,且内部纤维蛋白结构为生长因子的释放提供了天然的三维空间支架,兼具低成本、高安全性及...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及浓缩生长因子(CGF)是通过收集患者自身静脉血并采用不同离心程序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PCs),二者富含大量生长因子,且内部纤维蛋白结构为生长因子的释放提供了天然的三维空间支架,兼具低成本、高安全性及优越的再生活性等特点,目前在口腔种植领域软硬组织的再生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主要针对A-PRF和CGF可能促进牙槽骨缺损修复方面,就其制备方式、应用手段、促牙槽骨再生的成分和支架结构的比较、可能的再生机制及其在口腔种植领牙槽骨缺损再生修复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RF CGF 牙槽骨缺损 生长因子 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CT在拔牙后位点保存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17
作者 杨志康 姜雨汐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43-749,共7页
拔牙后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维持和再生直接影响种植修复效果,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μ-CT)技术因其分辨率高、可三维成像和定量分析等优势,成为评估位点保存效果的重要影像学测量工具。但由于动物模型... 拔牙后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维持和再生直接影响种植修复效果,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μ-CT)技术因其分辨率高、可三维成像和定量分析等优势,成为评估位点保存效果的重要影像学测量工具。但由于动物模型选择、系统程序应用、图像采集方法、图像评估和定量分析方式差异大这一研究现状,使读者难以系统、定量、科学地比较分析各类手术方案或骨再生材料在不同研究中的修复效果与参数,导致难以依据文献结果得出最佳决策。因此,本文在Micro-CT成像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动物模型选择的基础上,综述了Micro-CT在拔牙后位点保存动物模型研究中的样本的放置与固定、图像采集设备参数选择、感兴趣区圈画方式、常规与特异性定量指标意义和选择考量方式,并总结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以期推动Micro-CT技术在牙槽骨保存研究中的标准形成,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位点保存 动物模型 定量分析 牙槽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缺损修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的临床分析
18
作者 李审绥 田旭东 +2 位作者 吴亚东 王伟丽 唐正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2-430,共9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下颌骨缺损修复术后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并评估骨瓣重建后对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的影响,以期为确定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案和颞下颌关节重建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下颌骨缺损修复术后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并评估骨瓣重建后对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的影响,以期为确定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案和颞下颌关节重建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9年6月—2024年5月收治的90例下颌骨截断切除并同期行骨瓣修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严格筛选后,最终纳入50例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骨缺损大小、位置及修复方式等临床信息,并获取术前(T0)、术后7~10 d(T1)、术后3月(T2)及术后6月(T3)4个时间节点的颌面部CT数据。运用Mimics 2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通过Kamelchuk法测量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根据Pullinger公式计算Ln值(后间隙/前间隙)大小以确定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同时Vitral法和Krisjane法测量下颌骨线距(下颌升支长度、髁突内外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及角度)和关节窝形态指标,并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骨缺损大小和位置是术后髁突位置变化的重要因素(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髁突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均显著增加(P<0.001)。在术后7~10 d内,髁突位置前移现象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切除髁突的患者,术后关节间隙和角度显著增大;而保留髁突的患者,仅关节上间隙及前间隙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T1~T2时间段内,髁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上间隙、前间隙的变化量与术前髁突位置呈负相关(P<0.05);在T0~T1时间段内,髁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后间隙、关节结节角的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值得注意的是,髁突长轴与冠状轴的夹角的变化量从T1至T3时间段内持续表现出负向变化趋势(P<0.05)。结论下颌骨缺损骨瓣修复术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与骨缺损的大小和位置相关,同时术后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适应性改建。术后早期(7~10 d)髁突前移现象随随访时间延长呈现复位趋势,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缺损 骨瓣修复 髁突位置 颞下颌关节位置改变 颌面部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力学跨尺度计算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庄茁 严子铭 +2 位作者 姚凯丽 崔一南 柳占立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本文展示了固体力学领域跨尺度计算的若干问题和研究概况。(1)建立位错动力学与有限元耦合DDD-FEM的计算模型,实现了能够基于纳米尺度离散位错运动机制计算分析连续介质有限变形晶体塑性问题,提出微纳尺度(200 nm~10μm)晶体塑性流动应... 本文展示了固体力学领域跨尺度计算的若干问题和研究概况。(1)建立位错动力学与有限元耦合DDD-FEM的计算模型,实现了能够基于纳米尺度离散位错运动机制计算分析连续介质有限变形晶体塑性问题,提出微纳尺度(200 nm~10μm)晶体塑性流动应力解析公式,结合试验数据揭示了在无应变梯度下强度和变形的尺寸效应;(2)建立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纳米尺度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型CG-MD,计算获得聚脲材料在时域和频域下的存储模量和损耗模量,通过动态加载分析的DMA试验和超声波试验的数据验证,解决了连续介质尺度下微相分离高分子共聚物的设计难题;(3)通过数据驱动关联高分辨率的微米尺度CT影像和临床低分辨率的毫米尺度CT影像的特征值,建立了围关节松质骨小梁的等效模量和结构张量,为骨组织增材制造点阵结构设计和实现个性化骨缺损重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固体力学 跨尺度 微纳米晶体塑性流动应力 粗粒化分子动力学 数据驱动骨缺损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柚皮苷AKE/GB30网箱在脊柱骨缺损模型修复中的作用及对BMPs-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
20
作者 辛健 陈云刚 +2 位作者 于宁 陈文明 王卫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目的:观察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在脊柱骨缺损模型中的修复作用,并基于骨形成蛋白(BM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探讨该生物材料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牙钻在30只新西兰雄兔L5与L6椎间制作一个7mm×5mm×4mm的缺损,建... 目的:观察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在脊柱骨缺损模型中的修复作用,并基于骨形成蛋白(BM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探讨该生物材料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牙钻在30只新西兰雄兔L5与L6椎间制作一个7mm×5mm×4mm的缺损,建立脊柱骨缺损模型,制备AKE/GB30网箱。测试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生物力学性能,检测其体外释药行为。将造模成功的新西兰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空白组、自体骨移植组、骨移植生物材料+柚皮苷联合组,除空白组外分别予以自体骨移植、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进行修复。术后6周、12周每组各取5只兔,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T)检测骨修复情况[包括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数目(Tb.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形成蛋白2(BMP2)、VEGF、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WB)检测骨组织BMP2、VEGF、RUNX2、ALP、OCN蛋白表达。结果:AKE/GB30网箱制作成功,且其特性检测结果符合脊柱骨缺损修复要求;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最大抗压强度为28MPa,最大抗压力为15N,6周时其累积释药率达(98.15±1.47)%;各组术后12周时BV/TV、Tb.Th和Tb.N,骨组织BMP2、VEGF、RUNX2、ALP、OCN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高于术后6周时(P<0.05),且自体骨移植组、骨移植生物材料+柚皮苷联合组上述指标均高于空白组(P<0.05),自体骨移植组、骨移植生物材料+柚皮苷联合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载柚皮苷的AKE/GB30网箱在脊柱骨缺损模型修复的效果等同于自体骨移植,可能是通过促进BMP2、VEGF、RUNX2、ALP、OCN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柚皮苷 脊柱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