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5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香蕉地振动深松机的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甘声豹 张喜瑞 +1 位作者 李粤 梁栋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86,共4页
针对香蕉地地形特殊,传统深松机作业方式单一、造价高、牵引阻力大、松土效果不理想及作业不稳定等问题,研制了一种热带香蕉地振动深松机,设计了该机的总体方案及主要部件的结构。该机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深松效果好、省力、耕深大的特点... 针对香蕉地地形特殊,传统深松机作业方式单一、造价高、牵引阻力大、松土效果不理想及作业不稳定等问题,研制了一种热带香蕉地振动深松机,设计了该机的总体方案及主要部件的结构。该机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深松效果好、省力、耕深大的特点,其可保证在不翻动土壤前提下有效促进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对香蕉的抗旱增产具有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香蕉地 振动深松机 耕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层结构对海南香蕉地砖红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锐 梁雨峰 +2 位作者 邢洁洁 张喜瑞 汝绍锋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4-218,共5页
短周期的香蕉种植方式结合传统的香蕉地翻耕、旋耕模式导致香蕉田土壤耕作层以下不断压实并形成犁底层,而深松可打破坚硬的犁底层,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为探明不同深松模式耕层构造对海南香蕉地砖红壤物理特性... 短周期的香蕉种植方式结合传统的香蕉地翻耕、旋耕模式导致香蕉田土壤耕作层以下不断压实并形成犁底层,而深松可打破坚硬的犁底层,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为探明不同深松模式耕层构造对海南香蕉地砖红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在海南大学香蕉试验田设置了全虚耕层构造(Q1)、全实耕层构造(Q2)、虚实并存耕层构造(Q3)和上虚下实耕层构造(Q4),对砖红壤土壤坚实度、土壤容重和含水率进行试验测定。结果表明:4种耕层构造在各深度土层都能够明显降低土壤坚实度及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率。其中,在0~15cm表层土壤降低幅度最大,Q1、Q3、Q4在土壤坚实度和土壤容重方面分别降低了51.92%、29.99%、39.91%,11.80%、5.59%、9.32%;各土层范围内的含水率均呈现为Q3>Q1>Q4>Q2,且全虚耕层构造(Q1)和虚实并存耕层构造(Q3)的土壤含水率略高。综合分析认为:考虑到香蕉的根系对于含水率的高要求,虚实并存耕层构造是保证香蕉成长发育质量比较理想的高产耕层构建方式。试验结果可为海南香蕉种植地构建合理耕层构造、实现香蕉产量稳步增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地 砖红壤 物理特性 耕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地间种金福菇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灿琴 卢家仕 +2 位作者 陈振妮 陈丽新 何铁光 《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1,共2页
金福菇又名洛巴伊口蘑等,其菇体硕大,菌肉肥厚自嫩、营养丰富、味微甜而鲜美。由于其耐贮性好,既适于鲜售又适于干制加工,是一种名贵珍稀的食用菌新品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香蕉地阴凉,保温,湿度高,透气的环境,可以最大限度的... 金福菇又名洛巴伊口蘑等,其菇体硕大,菌肉肥厚自嫩、营养丰富、味微甜而鲜美。由于其耐贮性好,既适于鲜售又适于干制加工,是一种名贵珍稀的食用菌新品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香蕉地阴凉,保温,湿度高,透气的环境,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金福菇生长的需要;而金福菇出菇后的培养料可以培肥香蕉地。现将香蕉地间种金福菇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 金福菇 香蕉 间种 洛巴伊口蘑 营养丰富 干制加工 市场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漳州市政府发布《天宝香蕉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
4
《质量技术监督研究》 2008年第1期13-13,共1页
2007年12月11日,漳州市政府发布了《天宝香蕉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规定自2008年1月11日起施行。2007年4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07年第62号公告中,宣布漳州市天宝香蕉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有效保护天... 2007年12月11日,漳州市政府发布了《天宝香蕉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规定自2008年1月11日起施行。2007年4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07年第62号公告中,宣布漳州市天宝香蕉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有效保护天宝香蕉地理标志产品,规范天宝香蕉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保证天宝香蕉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标志 专用标志 使用管理 香蕉 管理办法 市政府 发布 产品规范 漳州市 产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茎秆纤维的柔软处理
5
作者 张美玲 刘倩倩 +1 位作者 郭凝廷 邵建皓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2,共5页
为了改善香蕉茎秆纤维的柔软性能,选用柔软剂ZX-2061对香蕉茎秆纤维进行柔软处理。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柔软剂浓度、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对纤维力学性能和柔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柔软剂浓度的增加、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香... 为了改善香蕉茎秆纤维的柔软性能,选用柔软剂ZX-2061对香蕉茎秆纤维进行柔软处理。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柔软剂浓度、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对纤维力学性能和柔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柔软剂浓度的增加、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香蕉茎秆纤维的断裂强度呈下降趋势,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回转数总体呈增加趋势,纤维的柔软性能变好;当柔软剂浓度为7%,处理时间为50 min,温度为55℃时,香蕉茎秆纤维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回转数分别提升,柔软性相对较好;经最佳柔软工艺处理后,纤维表面变得光滑,动、静摩擦系数均有下降;与未处理香蕉茎秆纤维相比,开松后纤维落率下降了20.65%,梳理落率下降了54.79%,从而改善了香蕉茎秆纤维的可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茎秆纤维 柔软剂ZX-2061 力学性能 柔软性能 可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萃取剂协同超声波提取香蕉皮果胶及果胶复合膜的制备
6
作者 陈妮娜 曾稍俏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1期110-115,共6页
以果胶的产率及理化性质为考察指标,采用不同萃取剂协同超声波法提取漳州天宝香蕉皮果胶,以壳聚糖(CS)与自制香蕉皮果胶(PEC)为成膜基材,甘油为增塑剂,氯化钙为交联剂制备壳聚糖-果胶(CS-PEC)复合膜,研究壳聚糖与果胶共混聚合比例、甘... 以果胶的产率及理化性质为考察指标,采用不同萃取剂协同超声波法提取漳州天宝香蕉皮果胶,以壳聚糖(CS)与自制香蕉皮果胶(PEC)为成膜基材,甘油为增塑剂,氯化钙为交联剂制备壳聚糖-果胶(CS-PEC)复合膜,研究壳聚糖与果胶共混聚合比例、甘油添加量、氯化钙交联浓度、交联时间对复合膜机械性能、阻隔性能、热封性能及抗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乙二胺四乙酸(EDTA)螯合剂协同超声波法制备香蕉皮果胶得率和品质较好。壳聚糖-果胶(CS-PEC)复合膜制备的最优工艺为:壳聚糖与果胶的共混比例为3∶1(g/g),甘油添加量0.4%,氯化钙交联浓度为质量分数2%,交联时间为5 min,复合膜的过氧化值2.70 meq/kg,水蒸气透过系数0.87 g·mm/m^(2)·day·KPa,抗拉强度14.42 MPa,断裂伸长率11.3%,热封强度159 N/m,溶胀度38%,CS-PEC复合膜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合剂 超声波 香蕉 果胶 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十二五”以来香蕉产业发展与科研状况分析
7
作者 姜成君 赵艳 +3 位作者 王丽霞 宋可欣 黄思豪 何应对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11-119,共9页
香蕉作为热带水果,在我国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文章从“十二五”规划提出至今,通过CNKI(CNKI收录硕士、博士论文文献、期刊论文)、维普网、Citexs(数据来源于PubMed数据库)... 香蕉作为热带水果,在我国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文章从“十二五”规划提出至今,通过CNKI(CNKI收录硕士、博士论文文献、期刊论文)、维普网、Citexs(数据来源于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SCI)、国家统计局、国家香蕉产业体系平台、智慧三农等进行文献、数据查询,对我国“十二五”以来香蕉产业发展现状、热带农业政策、研究单位、研究方向、基金来源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十二五”规划以来,中国香蕉产业呈现出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产量呈现一定波动增长态势;在研究领域上积累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在香蕉病虫害、保鲜、加工方面具有显著研究成果。此外,“十二五”以来支撑香蕉产业科技项目基金渠道更多且资金量增加,香蕉领域的科研成果为我国香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十二五”规划 香蕉产业 科研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香蕉果皮花色苷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8
作者 洪佳敏 林宝妹 +2 位作者 何炎森 李海明 吴水金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37,共6页
以红香蕉果皮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乙醇溶剂法提取花色苷。以花色苷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研究光照和温度对红香蕉果皮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pH 2.6、料液比1∶110(g/mL)、... 以红香蕉果皮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乙醇溶剂法提取花色苷。以花色苷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研究光照和温度对红香蕉果皮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pH 2.6、料液比1∶110(g/mL)、超声功率300 W。在此条件下,花色苷含量为(58.04±0.68)mg/100 g。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光照、温度对红香蕉果皮花色苷的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应该在避光和低温条件保存与利用花色苷;红香蕉果皮花色苷的热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花色苷 超声提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香蕉枯萎病防控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霜霜 黄益强 钟春燕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1-16,共6页
香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香蕉枯萎病是香蕉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导致种植户收益很难保证,种植积极性逐渐降低。近年来,科研人员从多方面、多角度对预防和防治香蕉枯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抗病品种选育、不同施肥模式... 香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香蕉枯萎病是香蕉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导致种植户收益很难保证,种植积极性逐渐降低。近年来,科研人员从多方面、多角度对预防和防治香蕉枯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抗病品种选育、不同施肥模式、轮作与间套种、拮抗微生物和化感植物等方面总结香蕉枯萎病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防治技术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烧香蕉酸奶的研制
10
作者 孟亚萍 张慧敏 《粮食加工》 2025年第2期43-50,共8页
设计了一个利用美拉德反应和发酵过程制备具有香蕉和焦香风味炭烧酸奶的食品化学创新探究实验。选取香蕉果浆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接种量和发酵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酸度、黏度、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炭烧... 设计了一个利用美拉德反应和发酵过程制备具有香蕉和焦香风味炭烧酸奶的食品化学创新探究实验。选取香蕉果浆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接种量和发酵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酸度、黏度、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炭烧香蕉酸奶的最优加工工艺,并测定产品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该产品的制作工艺为:在经标准化处理的牛奶中添加6.6%的香蕉果浆和4.7%的白砂糖,均质处理后于98℃下加热120 min,冷却至37℃后添加0.32%的干酪乳杆菌,并于37℃下发酵6.8 h,发酵结束后置于4℃冰箱中静置12 h后熟。此条件下制得的炭烧香蕉酸奶风味独特、口感细腻,产品品质最好,感官评分达89.4分;酸度为81.6°T、蛋白质含量为2.76%、脂肪含量为2.81%,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该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熟悉糖类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食品理化指标的检测方法,让学生了解学科前言、提升科学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拉德反应 发酵过程 炭烧香蕉酸奶 响应面试验 最优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主要栽培类型的分类及其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盛鸥 林美富 +6 位作者 何维弟 窦同心 李耀耀 刘灿灿 邓贵明 曾少华 易干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4-25,共12页
香蕉是芭蕉科芭蕉属的草本果树,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同时也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栽培香蕉品种可简单分为鲜食蕉和主食蕉,大多为三倍体,其遗传背景十分复杂。研究栽培香蕉品种的起源和演化,对加快香蕉育... 香蕉是芭蕉科芭蕉属的草本果树,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同时也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栽培香蕉品种可简单分为鲜食蕉和主食蕉,大多为三倍体,其遗传背景十分复杂。研究栽培香蕉品种的起源和演化,对加快香蕉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香蕉种质资源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为开展育种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用的遗传信息。该文更新了与栽培香蕉关系密切的芭蕉属内各野生种质的分类,对全球常见的栽培类型及其品种特点进行了归纳整理,包含7个基因组类型在内的18个栽培类群。同时,对常见栽培类群(AAA、AAB、ABB、AB)的起源及演化,特别是近期A基因组的祖先种溯源等方面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展望。该文系统性地总结香蕉栽培品种的起源及演化等方面的科研进展,可为挖掘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指导香蕉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栽培类型 起源 演化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氟醚菌唑在香蕉和芒果果实中的残留分布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思威 王潇楠 +1 位作者 常虹 刘艳萍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10,共8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建立了香蕉、芒果果实中氯氟醚菌唑残留的检测方法,并依据NY/T 788—2018《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开展了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SC)1年6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研究了氯氟醚菌唑在香蕉、...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建立了香蕉、芒果果实中氯氟醚菌唑残留的检测方法,并依据NY/T 788—2018《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开展了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SC)1年6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研究了氯氟醚菌唑在香蕉、芒果果实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分布情况。样品经乙腈提取,GCB和C18组合吸附剂净化,UP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0.001~1 mg/kg添加水平下,氯氟醚菌唑在香蕉全果和果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9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5.9%;在芒果全果和果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2%~91%,RSD为2.9%~6.0%。定量限(LOQ)均为0.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显示:400 g/L氯氟醚菌唑SC按有效成分133.3 mg/kg施药3次,施药间隔7~10 d,距末次施药后21、28 d,氯氟醚菌唑在香蕉全果中的残留量为0.03~0.09 mg/kg,在香蕉果肉中的残留量为<0.001~0.004mg/kg;按有效成分160 mg/kg施药3次,施药间隔7~10 d,距末次施药后14、21 d,氯氟醚菌唑在芒果全果中的残留量为0.04~0.28 mg/kg,在芒果果肉中的残留量为0.001~0.003 mg/kg。该研究结果可为指导氯氟醚菌唑在香蕉、芒果上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制定其在香蕉、芒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氟醚菌唑 香蕉 芒果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枯萎和细菌性软腐病菌的多重PCR检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蒲小明 张景欣 +4 位作者 沈会芳 孙大元 刘平平 林壁润 杨祁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18,231,共9页
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和细菌性软腐病菌Dickeya zeae的复合侵染为害给香蕉产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有必要建立相关病害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tiplex PCR)检测技术。本文... 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和细菌性软腐病菌Dickeya zeae的复合侵染为害给香蕉产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有必要建立相关病害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tiplex PCR)检测技术。本文基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F.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1,FOC1)基因组contig 438区间(35 631-37 693 bp)(GenBank:AMGP01000438.1)和4号生理小种(F.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4)基因组contig 195区间(4 028-6 126 bp)(GenBank:AMGQ01000195.1)存在160 bp插入序列差异设计特异扩增引物FOC-F/-R,同时以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D.zeae的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the subunit B of gyrase gene)(GenBank:JQ284039)序列设计特异扩增引物gyrB-F/-R。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技术可在一次PCR扩增反应内同时检测香蕉枯萎病菌1号、4号生理小种和细菌性软腐病菌;多重PCR的灵敏度结果表明:检测香蕉枯萎病菌的DNA浓度最低限为0.1 ng/μL,细菌性软腐病菌的灵敏度为103cfu/mL;检测结果稳定可靠。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检测香蕉发病组织中的香蕉枯萎病菌和细菌性软腐病菌,也可用于香蕉种苗和田间土壤带病菌的监测,为香蕉种植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 玉米迪基氏菌 多重PCR 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采摘与吊运作业机器人运动与动力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日红 欧炬基 +2 位作者 朱立学 李小敏 林桂潮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0,共8页
由于香蕉果串的结果高度和果形尺寸较大,且采摘过程极易发生损伤,给其采摘带来极高难度,目前仍停留在比较落后的人工采摘方式上,劳动强度大。为此,提出了一种香蕉采摘与吊运作业机器人,可将香蕉果柄的切割、夹持和香蕉果串的吊放作业整... 由于香蕉果串的结果高度和果形尺寸较大,且采摘过程极易发生损伤,给其采摘带来极高难度,目前仍停留在比较落后的人工采摘方式上,劳动强度大。为此,提出了一种香蕉采摘与吊运作业机器人,可将香蕉果柄的切割、夹持和香蕉果串的吊放作业整体性完成,其机械系统主要由伺服连杆机械臂、夹持与切割末端执行器和液压履带行走动力单元等部分组成。工作时,末端执行器夹持与切割香蕉果柄的直径范围为40~150mm,液压履带车行走的最大行走速度为1.07m/s。通过基于ADAMS的机械系统运动和动力学仿真分析获得了伺服连杆机械臂的作业范围,以香蕉按照宽窄行宜机化种植模式为基础,对接近实际情况的伺服驱动作业流程进行了仿真研究,验证了各伺服电机的驱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采摘与吊运作业机器人 混联机构 运动仿真 动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系列香蕉抗枯萎病品系在广西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初步比较
15
作者 黄英兰 周维 +5 位作者 陈家慧 沈平 黄素梅 吴启军 韦绍龙 陈衍珊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142,共5页
香蕉枯萎病普遍发生,严重威胁我国香蕉产业可持续发展,培育抗病品种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控途径。国内已有抗病品种由于广西气候原因,在广西种植表现不佳。为筛选适合广西种植推广的抗香蕉枯萎病品种(系),对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 香蕉枯萎病普遍发生,严重威胁我国香蕉产业可持续发展,培育抗病品种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控途径。国内已有抗病品种由于广西气候原因,在广西种植表现不佳。为筛选适合广西种植推广的抗香蕉枯萎病品种(系),对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选育的T17、T19、T30、T35、T36等5个T系列抗枯萎病香蕉品系进行比较试验,调查测定其生物学特性、植物学性状、果穗性状及枯萎病发病率。结果表明,T系列抗枯萎病香蕉品系平均生育周期为380~412 d,由长到短依次为T30>T35>T36>T17>T19;T系列品系植株较为紧凑,T30、T35、T36的假茎高度、粗度和叶片长度均显著高于T17和T19,其中T30最高,平均高度269.9 cm,T19最矮。综合果穗、果指及产量性状表现,T36表现最优,果指长20.3 cm,果指宽12.4 cm,单株果指数151.2个,平均单穗质量21.5 kg;T系列香蕉品系的一代蕉和二代蕉均对香蕉枯萎病表现抗病,其中感病对照(桂蕉1号)平均发病率为21.92%,T17和T35两代发病率为0,抗病性最强。说明T系列抗枯萎病香蕉品系具有较大应用潜力,这为广西抗枯萎病香蕉育种奠定种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抗病品系 香蕉枯萎病 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中啶氧菌酯残留行为和膳食风险评估
16
作者 田海 冯玉洁 +4 位作者 罗激光 吉训聪 徐志 王明月 马晨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香蕉生产中普遍使用啶氧菌酯,这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风险。为了评估膳食风险,我们拟研究香蕉中啶氧菌酯残留行为,在海南和云南两地分别开展香蕉中啶氧菌酯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于施药后不同时间采样检测样品中啶氧菌酯残留,并... 香蕉生产中普遍使用啶氧菌酯,这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风险。为了评估膳食风险,我们拟研究香蕉中啶氧菌酯残留行为,在海南和云南两地分别开展香蕉中啶氧菌酯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于施药后不同时间采样检测样品中啶氧菌酯残留,并计算膳食风险商。结果表明,在添加浓度0.02~1.0 mg/kg范围内,香蕉中啶氧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101.4%~109.2%,相对标准偏差为2.1%~4.0%,最小检出量为0.01 ng,最低检出浓度为0.02 mg/kg。香蕉中啶氧菌酯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降解半衰期为8.7~13.8 d,最终残留量的最大值为0.045 mg/kg,施药60 d后香蕉中啶氧菌酯降解率大于99.62%。我国普通成人啶氧菌酯的估算每日摄入量估计为0.35 mg,风险商(RQ)为0.06,远远小于1。说明在该试验条件下,香蕉中啶氧菌酯的残留水平不会对普通成人造成膳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啶氧菌酯 残留 膳食风险 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香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黄丽娜 程世敏 +2 位作者 赵增贤 魏军亚 魏守兴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6,73,共8页
为确定香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P,P1:2190株/hm^(2);P2:2340株/hm^(2);P3:2520株/hm^(2))为主区,行距(R,R1:宽行5.10 m+窄行1.00 m;R2:宽行4.80 m+窄行1.30 m;R3:宽行4.50 m+窄行1.60 m)... 为确定香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P,P1:2190株/hm^(2);P2:2340株/hm^(2);P3:2520株/hm^(2))为主区,行距(R,R1:宽行5.10 m+窄行1.00 m;R2:宽行4.80 m+窄行1.30 m;R3:宽行4.50 m+窄行1.60 m)为裂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R能显著影响香蕉株高和茎围,P和R对香蕉单产、总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1、P2香蕉单产较P3分别显著提高10.29%、10.88%,P2总产量较P1显著提高6.62%;R3单产、总产量最高,R1单产、总产量最低。分析产量构成可知,R3能提高香蕉商品蕉采收率;P1、P2单果质量较P3显著提高,R3单果质量较R1、R2分别显著提高21.23%、4.44%。P1果指长较P3显著提高,R2、R3间果指长、果指围显著高于R1。P和R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3可滴定酸含量较P1、P2显著提高,P1、P2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较P3显著提高19.38%、15.78%;R3较R1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8.77%。综上所述,宝岛蕉品种种植密度为2340株/hm^(2),宽行4.50 m、窄行1.60 m时,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商品蕉采收率、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及维生素C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种植密度 行距 产量 品质 宜机化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黑星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18
作者 漆艳香 谢艺贤 +2 位作者 彭军 曾凡云 张欣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8-294,共7页
由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多个种引起的香蕉黑星病是香蕉产区常见的叶部和果实病害之一。受害叶片及果实表面出现褐色或黑色斑,可致叶片早衰,果实外观品质变劣,耐贮性及商品价值下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基于国内外香蕉黑星病研究报... 由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多个种引起的香蕉黑星病是香蕉产区常见的叶部和果实病害之一。受害叶片及果实表面出现褐色或黑色斑,可致叶片早衰,果实外观品质变劣,耐贮性及商品价值下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基于国内外香蕉黑星病研究报道,概述了香蕉黑星病症状、分布与为害、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检测技术与防治方法等研究现状,并对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香蕉黑星病相关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黑星病 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发生规律 真菌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生防菌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及其促生作用
19
作者 甘林 代玉立 +2 位作者 兰成忠 刘晓菲 杨秀娟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6期13-18,共6页
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生产上重要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是目前预防该病害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不同生防菌平板生长共培养法和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法,获得1组复合生防菌(解淀粉芽孢杆菌NJ-1+木霉菌T05-49)。采用发酵液灌根法测定了复合生防菌(... 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生产上重要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是目前预防该病害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不同生防菌平板生长共培养法和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法,获得1组复合生防菌(解淀粉芽孢杆菌NJ-1+木霉菌T05-49)。采用发酵液灌根法测定了复合生防菌(NJ-1+T05-49)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促生作用以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生防菌、解淀粉芽孢杆菌NJ-1和木霉菌T05-49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分别为78.92%、66.46%和52.46%。与解淀粉芽孢杆菌NJ-1和木霉菌T05-49发酵液相比,复合生防菌处理对病害的防效分别提高了18.75%和50.43%,株高和主根长度的增幅分别达9.22%、26.87%和8.58%、21.95%。复合生防菌处理21 d后,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为9.10×10^(6)cfu·g^(−1)和20.83×10^(5)cfu·g^(−1),真菌数量仅为0.70×10^(3)cfu·g^(−1),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得到显著的增加。研究结果为复合生防菌(NJ-1+T05-49)在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上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复合生防菌 防治效果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解对香蕉果酒发酵前后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钟思彦 徐玉娟 +5 位作者 余元善 吴继军 李璐 卢楚强 陈从贵 邹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6,共9页
本研究针对香蕉浆粘度高不易取汁的特点,分别对香蕉浆进行酶解和直接加水处理,制备酶解香蕉汁和非酶解香蕉汁,比较不同处理的香蕉果酒发酵前后理化指标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经果胶酶处理的香蕉汁(果酒)可溶性固形物(TSS)和总酸... 本研究针对香蕉浆粘度高不易取汁的特点,分别对香蕉浆进行酶解和直接加水处理,制备酶解香蕉汁和非酶解香蕉汁,比较不同处理的香蕉果酒发酵前后理化指标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经果胶酶处理的香蕉汁(果酒)可溶性固形物(TSS)和总酸(TA)分别为24.91°Brix(8.40°Brix)和4.70 g/L(5.67 g/L)高于非酶解处理的香蕉汁(果酒),pH则低于非酶解的香蕉汁(果酒);酶解样品酒精度11.5%vol,高于非酶解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在四个样品中共检出8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43种,醇类13种,其他种类物质相对较少,结合香气活度值(OAV)和主成分分析(PCA),共发现OAV>1的香气物质15种,正己醇、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丁酯、丁酸异戊酯、反式-2-己烯醛、己醛等10种物质是果汁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这些物质主要与甜香、香蕉香、覆盆子香、梨香、桃香、青草味相关,经果胶酶处理后的果汁中与青草味相关的己醛含量更少;苯乙醇、异戊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等7种物质对果酒香气有较大贡献值,这些物质主要为果酒提供苹果香、玫瑰香、香蕉香、杏香、奶油香,经果胶酶处理的样品香气浓度更大,整体香气更加平衡丰富。综上所述,将香蕉浆酶解后再进行酒精发酵,所得果酒的整体香气会更加丰富和谐,本研究结果可为香蕉果酒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酶解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化合物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