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镇静的可行性 被引量:16
1
作者 吕洁 陈霞 +2 位作者 郁万友 陈庆 向飞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20-921,共2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镇静的可行性及血浆靶浓度。方法随机选择甲状腺手术患者30例ASAⅠ~Ⅱ级,颈丛神经阻滞完善后,采用Dipri—fusor TCI系统,以0.4μg/ml为初始靶浓度(血浆靶浓度)开始...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镇静的可行性及血浆靶浓度。方法随机选择甲状腺手术患者30例ASAⅠ~Ⅱ级,颈丛神经阻滞完善后,采用Dipri—fusor TCI系统,以0.4μg/ml为初始靶浓度(血浆靶浓度)开始输注丙泊酚,根据改良镇静/警醒评分(OAA/S评分)适当调整浓度(靶浓度每3分钟递增0.1μg/ml),直至镇静深度稳定于OAA/S评分为3分,记录OAA/S镇静稳定时的靶浓度,观察指标以TCI前MAP、HR、RR、SpO2为各自基础值,观察记录OAA/S评分为5,4,3,2分时丙泊酚靶浓度值,同时记录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OAA/S镇静稳定为3分时的血浆靶浓度为(1.68±0.21)μg/ml,术中各时点MAP、HR、RR、SpO2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丙泊酚TCI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患者镇静的可控性强,血液动力学稳定,镇静深度适宜,可有效抑制患者术中的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靶控输注 颈丛神经阻滞 甲状腺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麻药-阿片合剂行颈丛神经阻滞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明山 王世端 +5 位作者 华震 王元青 潘维敏 曹军英 赵花兰 玄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9-100,共2页
关键词 颈丛神经阻滞 麻醉 局部麻醉药 阿片合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对颈淋巴结结核患者术后呼吸、循环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张绍刚 潘熊熊 +3 位作者 季娟 于淑侠 钮晓红 钱燕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47-949,共3页
目的观察静脉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对颈淋巴结结核患者术后呼吸、循环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颈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静脉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患者自控颈丛镇痛),B组... 目的观察静脉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对颈淋巴结结核患者术后呼吸、循环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颈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静脉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患者自控颈丛镇痛),B组〔静脉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C组(静脉全麻+PCIA)。测定麻醉前30min(T0)、术后4h(T1)、24h(T2)、2d(T3)、3d(T4)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观察T0~T3时VT、肺活量(Vc)、RR、SpO2、MAP和HR;记录T1~T3时疼痛、镇静评分。结果 T1、T2时三组患者CD3+、CD4+、CD4+/CD8+均明显下降(P<0.05);A组T4时各免疫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B组和C组T1时RR较T0时明显增快(P<0.05),而T2时SpO2、Vc均较T0时明显下降(P<0.05),A组T1时RR低于B、C组(P<0.05),而VT高于B、C组(P<0.05),A组T1、T2时Vc、SpO2均高于B、C组(P<0.05);A组术后T1~T3时MAP、HR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静脉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可减轻颈淋巴结结核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抑制,并改善呼吸、循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丛神经阻滞 静脉全麻 术后镇痛 淋巴结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丛神经阻滞后循环功能与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德峰 张丽荣 +2 位作者 齐红霞 安刚 吴崇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397-398,共2页
目的 观察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去神经支配后 ,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以及麻醉后循环功能波动是否受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无心血管疾患、非甲亢患者 6 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 (A组 )、对照组 (B组 )各 32例 ,麻醉... 目的 观察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去神经支配后 ,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以及麻醉后循环功能波动是否受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无心血管疾患、非甲亢患者 6 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 (A组 )、对照组 (B组 )各 32例 ,麻醉采用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 ,A组局麻药采用1 3%利多卡因和 0 2 5 %布比卡因混合液 2 5ml,均未加肾上腺素 ;B组用生理盐水注射液替代局麻药进行模拟 (采血样后 ,采用全麻方法做手术 )。分别于术前 1d、麻醉后 5、15、30min(切皮前 )取血 2ml,测定麻醉前、后甲状腺激素 (T3 、T4、FT3 、FT4)值 ,观察并记录SBP及HR的变化。结果 A组 32例患者颈丛神经阻滞约 5min ,SBP、HR开始增加 ,15~ 2 0min达到高峰 ,30min后逐渐下降 ;与麻醉前比 ,T4、FT3 、FT4等均增高 ,而T3 轻度下降 (P >0 0 5 ) ,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B组的SBP、HR均无明显变化 ,T3 、T4、FT3 、FT4与A组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丛神经阻滞所引起的部分患者一过性BP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丛神经阻滞 循环功能 血清甲状腺激素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应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颈椎前入路手术患者的清醒镇静 被引量:9
5
作者 马浩南 王庚寅 +1 位作者 崔斌斌 刘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793-794,共2页
关键词 颈丛神经阻滞 椎前入路 清醒镇静 手术患者 靶控输注 丙泊酚 滞下 交感神经 手术并发症 血液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对颈丛神经阻滞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艾竹 彭洪 +1 位作者 盛崴宣 关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2939-294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对颈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将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90例患者分为3组:0.375%罗哌卡因20 m L(R组)、0.375%罗哌卡因20 mL+右美托咪定0.5μg/kg(D1组)、0.375%罗哌卡因20 mL+右...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对颈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将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90例患者分为3组:0.375%罗哌卡因20 m L(R组)、0.375%罗哌卡因20 mL+右美托咪定0.5μg/kg(D1组)、0.375%罗哌卡因20 mL+右美托咪定0.75μg/kg(D2组)。记录麻醉前(T1)、颈丛神经阻滞后10 min(T2)、手术开始(T3)、分离甲状腺上极(T4)、手术结束(T5)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Ramsay镇静评分,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T2、T3、T4和T5时,D1、D2组的平均动脉压低于R组、心率慢于R组(P <0.05)。在T2、T3、T4和T5时,D1、D2组的Ramsay评分大于R组(P <0.05)。感觉阻滞起效时间D1、D2组短于R组,D2组短于D1组(P <0.05)。感觉阻滞持续时间D1、D2组长于R组,D2组长于D1组(P <0.05)。镇痛持续时间D1、D2组长于R组,D2组长于D1组(P <0.05)。结论 0.75μg/kg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可明显改善颈丛神经阻滞效果,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颈丛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鲁卫华 金孝岠 +1 位作者 姚卫东 鲁美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5-176,共2页
关键词 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 颈丛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心脏毒性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 布比卡因 心血管事件 中毒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的超前镇痛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敬 朱敏敏 +1 位作者 朱赟 曹云开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1-155,共5页
背景与目的:超前镇痛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的一种措施,可防止神经中枢敏感化,减少和消除伤害引起的疼痛。本研究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的超前镇痛,采用多药物多途径的多模式联合超前镇痛,以... 背景与目的:超前镇痛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的一种措施,可防止神经中枢敏感化,减少和消除伤害引起的疼痛。本研究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的超前镇痛,采用多药物多途径的多模式联合超前镇痛,以尽可能消除外周和中枢敏化的形成,从而取得完善、长效的镇痛效果。方法:2009年6-8月间,选择60例择期行单侧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B和C3组,A组:氟比洛芬酯+颈丛神经阻滞作为的联合超前镇痛;B组:颈丛神经阻滞作为超前镇痛;C组:单纯全麻组。A组术前30min及皮肤缝合毕即刻分别给氟比洛芬酯50mg稀释至20mL静脉缓慢(1min以上)推注,B、C组分别在相同时点给予生理盐水对照,A、B组均行双侧浅颈丛神经阻滞,给予0.375%罗派卡因20mL。记录A、B两组颈丛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芬太尼用量。分别于术后1、4、8、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静息和活动),以及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上A、B组分别是(7.47±1.04)和(8.75±1.36)min,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B和C组芬太尼用量分别是(0.36±0.04)、(0.40±0.06)和(0.45±0.07)mg,A组与B组、A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方面,术后4h和8h(活动)A、B组与C组分别是(26±8)和(32±6)、(25±6)和(37±5)、(36±6)和(40±6)mm,A组与C组、B组与C组、A组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24h(静息和活动)A、B和C组分别是(25±4)和(34±5)、(27±5)和(36±5)、(31±5)和(40±6)mm,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恶心呕吐发生情况A、B与C组分别是1、0和5例。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的超前镇痛可以提供更加快速、完善、长效的镇痛效果,起到阿片类药物节约效应,可有效地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镇痛 氟比洛芬酯 颈丛神经阻滞 多模式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丛神经阻滞中丙泊酚靶控输注清醒镇静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兰 薛荣亮 雷晓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426-427,共2页
关键词 颈丛神经阻滞 丙泊酚 靶控输注 清醒镇静 脑电双频谱指数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崔建修 农丽丹 +1 位作者 孙强 赵国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9-150,共2页
目的探讨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6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双盲均分为三组:Ⅰ组患者采用0.375%的罗哌卡因每侧15 ml行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Ⅱ组患者采用0.5%的罗哌卡因每侧15 ml行一点法... 目的探讨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6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双盲均分为三组:Ⅰ组患者采用0.375%的罗哌卡因每侧15 ml行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Ⅱ组患者采用0.5%的罗哌卡因每侧15 ml行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Ⅲ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15 ml行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20 min后针刺法测定Ⅰ、Ⅱ组患者的颈丛神经阻滞平面,三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三组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24 h。记录三组患者镇痛评分、术后所用的总吗啡量、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术后镇痛评分、吗啡需要量、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醒后第1次镇痛时间Ⅰ、Ⅱ组明显长于Ⅲ组(P<0.05)。结论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并不能减少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镇痛药需要量和术后镇痛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丛神经阻滞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术后镇痛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丛神经阻滞加强化用于耳后切口手术26例体会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天明 全超坤 +2 位作者 范新民 钟军 范学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789-790,共2页
关键词 颈丛神经阻滞 切口手术 耳后 强化 乳突根治术 乳突凿开 单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前肌注咪唑安定对颈丛神经阻滞时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振英 陈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研究颈丛神经阻滞前肌注咪唑安定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颈丛神经阻滞女性患者均分为两组:A组于入室后肌注咪唑安定0.08mg/kg,B组不用任何药物。两组于入室后20min均行一针法双侧颈浅丛和单侧颈深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用1%利多卡... 目的研究颈丛神经阻滞前肌注咪唑安定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颈丛神经阻滞女性患者均分为两组:A组于入室后肌注咪唑安定0.08mg/kg,B组不用任何药物。两组于入室后20min均行一针法双侧颈浅丛和单侧颈深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用1%利多卡因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观察两组入室前(T0)、颈丛神经阻滞前(T1)、颈丛神经阻滞后5min(T2)、15min(T3)、25min(T4)SBP、DBP、HR、SBP与HR的乘积(RPP),并检测血糖(Glu)、皮质醇(Cor)及血管紧张素Ⅱ(AT-Ⅱ)。结果 B组T1~T4时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T0时(P<0.05),A组T1~T4时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颈丛神经阻滞前肌注咪唑安定有利于抑制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后的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安定 颈丛神经阻滞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高位硬膜外加浅颈丛神经阻滞在颈部手术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国亭 刘玉惠 +3 位作者 王春亭 聂守才 李云杰 王西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42-443,共2页
关键词 连续高位硬膜外 颈丛神经阻滞 部手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颈椎手术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肖玉安 王林 沃春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367-367,370,共2页
目的 采用颈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通过与单纯全身麻醉对比观察,了解其在经右侧颈椎前入路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及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经右侧颈椎前入路的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2组。A组为经右侧颈丛神经阻... 目的 采用颈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通过与单纯全身麻醉对比观察,了解其在经右侧颈椎前入路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及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经右侧颈椎前入路的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2组。A组为经右侧颈丛神经阻滞加全麻组;B组为单纯全麻组。A组患者选用0.25%的盐酸左布比卡因18mL,行右侧颈深浅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定后施行全麻。术中监测所有病人心电图(EC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基础值(T0)、气管插管后(T1)、切皮(T2)、分离颈椎骨膜(T3)、术毕(T4)时SBP,DBP和HR。观察2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全麻药用量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切皮及分离骨膜时,A组的SBP、DBP、HR均明显低于B组,A组术中血流动力学较B组稳定,全麻药用量较B组减少,术后1hVAS疼痛评分优于B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丛神经阻滞 全麻 椎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作俊 石志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75-275,共1页
吗啡+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王作俊*石志珍*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具鸦片活性的药物如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等也有局部麻醉作用[1~4]。本文就布比卡因中加入小剂量吗啡对颈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及术后镇痛时... 吗啡+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王作俊*石志珍*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具鸦片活性的药物如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等也有局部麻醉作用[1~4]。本文就布比卡因中加入小剂量吗啡对颈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的影响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丛神经阻滞 吗啡 布比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及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致严重局麻药中毒2例
16
作者 王荣 王树林 +1 位作者 孙长清 李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404-2404,共1页
例1,女,57岁,因“甲状腺左侧囊肿”作“甲状腺左侧囊肿切除术”。患者无特殊病史,一般情况较好,心肺功能正常,检查化验结果未见异常。患者取仰卧位开放上肢静脉,肩下垫一体位垫,使头后仰尽量偏向右侧便于穿刺点定位,选择第2、3... 例1,女,57岁,因“甲状腺左侧囊肿”作“甲状腺左侧囊肿切除术”。患者无特殊病史,一般情况较好,心肺功能正常,检查化验结果未见异常。患者取仰卧位开放上肢静脉,肩下垫一体位垫,使头后仰尽量偏向右侧便于穿刺点定位,选择第2、3、4颈椎左侧横突作标记点,常规消毒皮肤。在横突标记处作皮丘。用22G长3.5cm穿刺针从颈椎左侧经皮丘垂直穿刺,方向略偏向尾侧以避开椎动静脉,针尖触及横突.患者有酸胀感时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各穿刺方向注入1%利多卡因与0.5%布比卡因混合液4~6mL,在第3个(第4颈椎横突)穿刺点刚注入局麻药1.5mL时患者出现寒颤,全身发抖。此时立即停止局麻药注射,静注曲马多100mg,面罩吸氧.但症状得不到缓解,继而出现全身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意识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麻药中毒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布比卡因混合液 椎横突 囊肿切除术 穿刺点定位 1%利多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8
17
作者 牟虹 王光辉 殷雁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0期3247-3248,共2页
目的:观察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80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分成3组(对照1组24例,对照2组26例,实验组30例),3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91%利多卡因+0.17%布比卡因22mL。对照1组行单纯颈丛神经阻滞,... 目的:观察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80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分成3组(对照1组24例,对照2组26例,实验组30例),3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91%利多卡因+0.17%布比卡因22mL。对照1组行单纯颈丛神经阻滞,对照2组行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15mL,再行颈深丛神经阻滞7mL。通过对患者行线性视觉模拟疼痛评估,请手术医师评估阻滞效果,以及监测术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来评定麻醉效果。结果:从上述三方面进行评估,实验组的麻醉效果满意,优于两组对照组。结论: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效果满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锁骨 联合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 颈丛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椎旁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8
作者 高嵩 田文华 +1 位作者 周卫民 刘立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比较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0例,ASAI或Ⅱ级,年龄20~56岁,体重47~78kg,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行椎旁神经阻滞联合... 目的比较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0例,ASAI或Ⅱ级,年龄20~56岁,体重47~78kg,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行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2%罗哌卡因。A组以T1横突为定位标志行颈椎椎旁+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分别用神经阻滞液4ml和10ml,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6ml。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15ml和6ml。记录椎旁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15min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C5、C6、T2神经阻滞完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4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1);C7、C8、T1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神经支配区域阻滞完善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神经阻滞 肌间沟臂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 锁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同浓度罗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神经丛阻滞的比较 被引量:19
19
作者 韩非 修萍 +3 位作者 李文志 席宏杰 王立平 王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10-412,共3页
目的 评价相同浓度罗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神经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4 9例ASAⅠ~Ⅱ级甲状腺肿物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罗比卡因组 (Ⅰ组 ) 31例 ,布比卡因组 (Ⅱ组 )18例 ,分别用 0 375 %罗比卡因和 0 375 %布比卡因 10ml... 目的 评价相同浓度罗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神经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4 9例ASAⅠ~Ⅱ级甲状腺肿物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罗比卡因组 (Ⅰ组 ) 31例 ,布比卡因组 (Ⅱ组 )18例 ,分别用 0 375 %罗比卡因和 0 375 %布比卡因 10ml阻滞颈浅丛神经 ,用 0 2 5 %罗比卡因和0 2 5 %布比卡因 10ml阻滞其深丛。记录麻醉效果及所产生的并发症 ,记录麻醉前 (T0 )、麻醉后即刻 (T1)、麻醉后的 5min(T2 )、10min (T3 )、15min (T4)、30min (T5)及手术结束 (T6)时的HR、SBP、DBP、MAP、SpO2 、RR、Mv、VT。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相同 ,产生的并发症也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罗比卡因对抬头肌力的影响显著弱于布比卡因 (P <0 0 1)。两组HR麻醉后均有显著升高(P <0 0 5 ) ,SBP、DBP、MAP在T1~T5时有显著升高 (P <0 0 5 ) ,在T6时与T0 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与T0 比较 ,两组SpO2 、RR、Mv和VT 在各时间点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0 .375 %罗比卡因和 0 .375 %布比卡因用于颈浅丛神经阻滞 ,0 .2 5 %罗比卡因和 0 .2 5 %布比卡因用于颈深丛阻滞均产生较好的麻醉效果。罗比卡因由于运动神经阻滞较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同浓度 罗比卡因 布比卡因 神经阻滞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中的比较 被引量:9
20
作者 史惠静 邹最 +3 位作者 李永华 蒋鑫 陈巍 袁红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8-633,共6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40例拟择期行CEA患者,依据麻醉方法分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复合全麻组)和单纯全麻组,各20例。比较分析两组在入手...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40例拟择期行CEA患者,依据麻醉方法分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复合全麻组)和单纯全麻组,各20例。比较分析两组在入手术室后或颈浅丛神经阻滞前(T0-B)、颈浅丛神经阻滞后(T_(0-L))、诱导后(T_1)、切皮时刻(T_2)、动脉剥离时刻(T_3)、颈动脉阻断时刻(T_4)、颈动脉开放时刻(T_5)、术后2 h(T_6)的血流动力学(有创动脉压及心率)和脑氧饱和度;术中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用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 d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全麻组的收缩压在T_2、T_3时间点较T1时间点升高(P<0.01),其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在T_2时间点也均较T1时间点升高(P<0.01)。除术侧T_4时间点,两组双侧脑氧饱和度在其他时刻均较T_(0-B)时间点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全麻组比较,复合全麻组的麻醉药用量、血管活性药使用次数及VAS评分均降低(P<0.05,P<0.01),两组间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EA中,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较单纯全麻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及镇痛状态,并减少了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切除术 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