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葛佳佳 刘晴 +2 位作者 周金燕 单晓娜 黄钰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6-263,共8页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每组45例45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并在围手术期分别点用0.1%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4次/日和0.1%溴芬酸钠滴眼液2次/日,连续用药6周。于术前及术后1 d、1周、6周对患者的客观症状进行评估,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检测泪液分泌量,采用干眼分析仪记录泪膜破裂时间,在裂隙灯显微镜钴蓝光照射下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测定前房闪辉并分级,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中央区厚度并检查有无黄斑囊样水肿;同时对视力、眼压及药物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所有受试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生并发症,均按要求完成治疗和随访。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术前分别为(0.47±0.73)和(0.47±0.51)分,术后1 d分别为(0.56±0.62)和(0.75±0.61)分,术后1周分别为(0.33±0.48)和(0.64±0.65)分,术后6周分别为(0.51±0.66)和(0.78±0.77)分。不同时间点2个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5.001,P=0.028;F_(时间)=2.920,P=0.035),双氯芬酸钠组术后主观症状评分较溴芬酸钠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眼术前泪液分泌量分别为(5.87±2.37)和(7.36±2.74)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0,P=0.012),术后1周分别为(6.07±2.53)和(6.29±3.46)mm,术后6周分别为(6.29±0.25)和(5.80±2.76)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1、0.772,P=0.729、0.384)。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术前非接触泪膜破裂时间(NIBUT)分别为(8.00±6.28)和(6.40±5.28)s,术后1周分别为(6.68±5.24)和(4.50±2.46)s,术后6周分别为(6.17±5.00)和(5.39±5.39)s。2个组患者NI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3.415,P=0.068);不同时间点NI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4.358,P=0.020)。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1.40±0.81)和(1.38±0.89)分,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22±0.47)分,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分。2个组患者手术后角膜上皮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10,P=0.741);不同时间点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175.054,P<0.001)。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前房闪辉分级分别为1.13±0.51和1.02±0.34,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16±0.37,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2个组患者前房闪辉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045,P=0.507)。不同时间点前房闪辉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22.331,P<0.001)。2个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1、-0.374,均P>0.05)。2个组患者术后6周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均为0%。受试者对2种试验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双氯芬酸钠组术后轻度眼压升高的发生率为6.67%(3/45),溴芬酸钠组为11.1%(5/45)。患者停药1周后眼压均恢复正常。结论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用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治疗均安全、有效。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舒适度较溴芬酸钠滴眼液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前房 干眼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PDA法测定兽药中非法添加四种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慧素 杜红鸽 +2 位作者 吴宁鹏 臧和英 付盼盼 《中国兽药杂志》 2014年第10期36-43,共8页
建立了7种兽药中非法添加对乙酰氨基酚、安乃近、地塞米松和地塞米松磷酸钠药物的HPLC-PDA法。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磷酸二氢钠缓冲液(磷酸二氢钠3.0 g加水至1000 mL,加三乙胺1 mL,用氢氧化钠调pH值至7.0±0.2)-... 建立了7种兽药中非法添加对乙酰氨基酚、安乃近、地塞米松和地塞米松磷酸钠药物的HPLC-PDA法。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磷酸二氢钠缓冲液(磷酸二氢钠3.0 g加水至1000 mL,加三乙胺1 mL,用氢氧化钠调pH值至7.0±0.2)-甲醇(80∶2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全扫描和240 nm波长测定,并采用峰纯度检查和光谱相似度检查辅助对照品比对方法,对四种目标分析物进行确证。结果显示,4种解热镇痛抗炎药物与其他物质峰分离良好,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73.5%~119.2%,RSD为0.1%~5.8%。本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兽药制剂中非法添加四种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热镇痛 峰纯度检查 光谱相似度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 被引量:9
3
作者 王雷 《中国兽药杂志》 2003年第4期53-55,36,共4页
关键词 解热镇痛 理作用 水杨酸 苯胺 制剂 规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氢吗啡酮在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一项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闫光明 陈杰 +6 位作者 杨贵英 段光友 杜智勇 余祖滨 彭静 廖维 李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11-1016,共6页
目的比较帕瑞昔布钠与氟比洛芬酯分别联合氢吗啡酮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炎性反应、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2-11月行择期胸腔镜手术的患者156例,术后均行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 目的比较帕瑞昔布钠与氟比洛芬酯分别联合氢吗啡酮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炎性反应、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2-11月行择期胸腔镜手术的患者156例,术后均行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氢吗啡酮0.15 mg/kg+雷莫司琼0.6 mg+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流速为4 mL/h,单次PCA剂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A组)、氟比洛芬酯50 mg(B组)及生理盐水5 mL(C组)。观察评估术后(术毕患者清醒)0、6、12、24、48 h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不良反应,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4 h 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百分率、血气分析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术后6、12 h疼痛NRS评分A、B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B组虽低于A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疼痛NRS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术后24 h A、B组CRP均明显降低(P<0.05),B组低于A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评分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例数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B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减少(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平均住院时间较A组缩短1.32 d,但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30 min使用帕瑞昔布钠或氟比洛芬酯均可增强氢吗啡酮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降低炎性反应,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其中氟比洛芬酯或比帕瑞昔布钠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镇痛 氢吗啡酮 术后镇痛 胸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的介绍及应用
5
作者 李印君 李俊亭 +1 位作者 李建强 崔平 《北方牧业》 2004年第15期26-26,共1页
1.水杨酸类 水杨酸类包括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钠。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是目前常用的解热镇药之一。水杨酸因其刺激性大,仅作外用。
关键词 解热镇痛 水杨酸 乙酰水杨酸 苯胺 吡唑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
6
作者 王雷 《北方牧业》 2003年第10期23-23,共1页
(1)解热作用 正常体韫的怛定有赖于动物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的调节。机体发热是由于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源(可能为白介素—1,IL—1)。内热源使中枢合成与释放PG增多。PG再作用于体温中枢... (1)解热作用 正常体韫的怛定有赖于动物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的调节。机体发热是由于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源(可能为白介素—1,IL—1)。内热源使中枢合成与释放PG增多。PG再作用于体温中枢,使调定点提高到正常体温以上,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体温升高。解热镇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PG的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但对直接注射PG引起的发热无效。因此解热镇痛药只能降低发热动物的体温,对动物的正常体温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 发热 动物 产热 解热镇痛 解热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疼痛评估与抗炎镇痛治疗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韩萌 张文学 +1 位作者 杨旭 王晶 《中国乳业》 2025年第9期84-90,96,共8页
奶牛疼痛管理是现代奶牛养殖中提升动物福利与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综述了奶牛疼痛的评估方法、抗炎镇痛药物的合理选用及常见疼痛性操作与疾病的综合管理策略。研究表明,疼痛会导致奶牛行为异常、生理应激加剧和生产性能下降... 奶牛疼痛管理是现代奶牛养殖中提升动物福利与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综述了奶牛疼痛的评估方法、抗炎镇痛药物的合理选用及常见疼痛性操作与疾病的综合管理策略。研究表明,疼痛会导致奶牛行为异常、生理应激加剧和生产性能下降。目前,国际上已开发出多种基于行为指标的疼痛评估工具(如奶牛疼痛量表),为疼痛识别提供科学依据。在药物治疗方面,推荐使用COX-2高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如美洛昔康),并需严格遵守弃奶期与休药期规定。针对去角、去势、肢蹄病、难产和乳房炎等常见问题,应实施多模式镇痛方案,结合局部麻醉与全身性镇痛药物,并注重操作时机与规范流程。美国FARM、加拿大proAction等国际奶业质量计划已将疼痛管理列为强制性要求,我国奶业也应加快推动相关标准的落地实施,通过科学镇痛提升奶牛健康水平与养殖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疼痛评估 镇痛 非甾体 美洛昔康 动物福利 疼痛管理 奶牛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抗炎药酮咯酸的脊髓镇痛作用 被引量:16
8
作者 宋必卫 陈志武 +5 位作者 马传庚 周建明 方明 李辉 韩浩峰 徐叔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93-495,共3页
采用小鼠温浴法研究非甾体抗炎药(NSAID)酮咯酸氨了三醇的脊髓镇痛作用及其机制,发现脊髓内注射酮咯酸氨了三醇0.4mg·kg-1有明显镇痛作用,但全身给药(ip)需8mg·kg-1才能达到同样镇痛效果,脊髓... 采用小鼠温浴法研究非甾体抗炎药(NSAID)酮咯酸氨了三醇的脊髓镇痛作用及其机制,发现脊髓内注射酮咯酸氨了三醇0.4mg·kg-1有明显镇痛作用,但全身给药(ip)需8mg·kg-1才能达到同样镇痛效果,脊髓与腹腔注射有效剂量比为1:20,证实酮咯酸具有脊髓镇痛作用,该作用可被sc利血平、呱唑嗪或育亨宾取消,表明酮咯酸脊髓镇痛作用机制与内源镇痛系统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有密切关系。本文研究结果为了解NSAIDs的中枢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非甾体 酮咯酸 镇痛作用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反应43年间的国内文献源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施文 王永铭 +4 位作者 李端 李少丽 颜敏 陈斌艳 程能能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7-531,共5页
目的 探讨我国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NSAIDs)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 196 0 - 2 0 0 2年国内医学期刊文献 ,参照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控中心评判不良反应的指导原则进行筛选 ,并对符合标准... 目的 探讨我国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NSAIDs)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 196 0 - 2 0 0 2年国内医学期刊文献 ,参照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控中心评判不良反应的指导原则进行筛选 ,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 NSAIDs的不良反应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无明显差别 ,不良反应大多在用药 3个月内。不良反应以胃肠道损害最多 ,占 5 7.8% ,其次为皮肤及附件、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肝脏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预后均较好 ,98.3% (2 0 4 8/ 2 0 83)的患者可痊愈或好转 ,只有少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或死亡。结论 NSAIDs临床应用广泛 ,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由于部分药物已作为非处方药使用 ,因此加强临床药物监测和对普通人群的宣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反应 NSAID 非甾体 患者 临床应用 宣教 不同性别 国家 参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4
10
作者 任先达 吕艳青 +2 位作者 叶开和 蔡绍晖 叶春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7-531,共5页
该文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抗肿瘤作用入手,结合近年来的国外最新文献和我们的研究结果,概要介绍了NSAIDs抗肿瘤作用的可能分子基础。NSAIDs抗肿瘤作用机制因肿瘤的种类而有所不同,它可通过抑制在某些肿瘤发生过程中异常表达的环... 该文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抗肿瘤作用入手,结合近年来的国外最新文献和我们的研究结果,概要介绍了NSAIDs抗肿瘤作用的可能分子基础。NSAIDs抗肿瘤作用机制因肿瘤的种类而有所不同,它可通过抑制在某些肿瘤发生过程中异常表达的环氧化酶2(COX2),减少前列腺素E2等的生物合成,通过调节相关下游基因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阻止肿瘤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它也可作为过氧化酶体增殖激动剂受体γ(PPARγ)的激动剂,诱导某些肿瘤细胞内COX2的表达,促进环戊烯酮前列腺素(cyPGs)的生物合成,通过后者介导PPARγ依赖性或PPARγ非依赖性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由于NSAIDs对肿瘤细胞抗增殖、促凋亡的特殊作用机制,与其他抗肿瘤治疗可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 环氧化酶 过氧化酶体增殖激动剂受体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妇科腔镜术后疼痛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郭一闽 陈亚迟 王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用于妇科腔镜术后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酮咯酸镇痛组(K组)、氟比洛芬酯镇痛组(F组)、氯诺昔康镇痛组(L组)和对照组(C组)。于麻醉后手...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用于妇科腔镜术后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酮咯酸镇痛组(K组)、氟比洛芬酯镇痛组(F组)、氯诺昔康镇痛组(L组)和对照组(C组)。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15min分别给予酮咯酸30mg、氟比洛芬酯50mg、氯诺昔康16mg。评估术后4、8、12、24h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及舒适度(BCS评级),于术前、术毕、术后12、24h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术后8、12hF、L组VAS评分明显低于K、C组(P<0.05),BCS明显高于K、C组(P<0.05)。术毕、术后12hF、L组IL-6明显低于K、C组(P<0.05);术后12hF、L组IL-10明显高于K、C组(P<0.05)。结论三种NSAIDs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均有一定效果,其中以氯诺昔康组在镇痛效果、平衡细胞因子方面的个体差异最小,有利于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非甾体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治疗与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预防髋部手术后异位骨化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一民 马云飞 +3 位作者 姜楠 王博炜 张晟 余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4200-4204,共5页
目的比较放射治疗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预防髋部手术后异位骨化的疗效。方法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等数据库,收集关于髋部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或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后... 目的比较放射治疗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预防髋部手术后异位骨化的疗效。方法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等数据库,收集关于髋部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或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后放射治疗(射线组)与NSAIDs治疗(药物组)预防异位骨化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的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其中1篇为低质量,7篇为高质量,共1 5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射线组与药物组总体异位骨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1,95%CI(0.51,1.30),P=0.39〕。(2)射线组与药物组THA术后异位骨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0,95%CI(0.44,1.85),P=0.77〕;射线组与药物组ORIF术后异位骨化情况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RR=0.07,95%CI(0.48,1.02),P=0.07〕。(3)按照Brooker分级进行亚组分析,在Brooker-1级〔RR=0.81,95%CI(0.61,1.08),P=0.16〕、Brooker-2级〔RR=0.75,95%CI(0.46,1.23),P=0.26〕、Brooker-3级〔RR=1.20,95%CI(0.77,1.87),P=0.43〕、Brooker-4级〔RR=0.20,95%CI(0.02,1.68),P=0.14〕患者中,射线组与药物组异位骨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射线组与药物组干预后总体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1,95%CI(0.30,1.67),P=0.43〕。(5)放射组与药物组干预后出现的切口问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71,95%CI(0.95,3.05),P=0.07〕。结论放射治疗与NSAIDs治疗预防髋部手术后异位骨化的疗效相似,无相关禁忌证、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可采用NSAIDs治疗,必要时再采用放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 异位性 髋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非甾体 放射疗法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激活基因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翠 鲍峻峻 +3 位作者 刘晓昌 丁少桢 梅俏 许建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激活基因1(NAG-1)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3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激活基因1(NAG-1)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3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双氯芬酸钠组患者ERCP术后立即肌注奥尔芬1支(含双氯芬酸钠75 mg),对照组不肌注。收集2组患者术前、术后3 h及术后24 h血液,行淀粉酶检测,并观察腹痛发生情况,计算2组患者PEP发生率。分别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浆中NAG-1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满足球形检验时,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检验时,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方法。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双氯芬酸钠组PEP发生率(4/60,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2/60,20.00%)(χ~2=4.62,P=0.03)。双氯芬酸钠组术后3 h[(202.70±120.44)U/L vs(283.57±178.39)U/L]、术后24 h[(209.13±157.14)U/L vs(305.97±208.69)U/L]淀粉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6、2.03,P值均<0.05)。同时,双氯芬酸钠组患者ERCP术后3 h血浆中NAG-1 mRNA和蛋白表达较术前及对照组术后3 h明显升高(P值均<0.01)。结论双氯芬酸钠具有预防PEP发生的作用,可能与促进NAG-1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二氯芬酸 非甾体激活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系统中非甾体抗炎镇痛药(NSAIDs)去除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严清 高旭 彭绪亚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19,共7页
PhACs(pharmaceutically active compounds)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由于持续不断地排放及对人类和野生生物的潜在毒性风险,引起了科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NSAIDs(nonsteroidal anti-inf... PhACs(pharmaceutically active compounds)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由于持续不断地排放及对人类和野生生物的潜在毒性风险,引起了科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NSAIDs(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作为PhACs的一大组成部分,在水环境中普遍检出。本文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为研究对象,综述了它们在常规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特性。由于污水处理厂的不完全去除是水环境中PhACs的主要来源途径,出水的深度处理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势在必行。文章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几种去除NSAIDs的不同的深度处理工艺,最后对PhACs污染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镇痛 污水系统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牙周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孙小娜 宋爱梅 杨丕山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228-231,共4页
地诺前列酮是牙槽骨吸收最有力的刺激因子,既可刺激破骨细胞引起破骨性骨吸收,破坏牙周组织;还可提高缓激肽和组胺水平,引起疼痛的感觉。地诺前列酮与血栓素A2间失衡,会影响血管生成和组织愈合。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可抑制人体内的环... 地诺前列酮是牙槽骨吸收最有力的刺激因子,既可刺激破骨细胞引起破骨性骨吸收,破坏牙周组织;还可提高缓激肽和组胺水平,引起疼痛的感觉。地诺前列酮与血栓素A2间失衡,会影响血管生成和组织愈合。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可抑制人体内的环加氧酶活性,减少地诺前列酮的生成,从而降低牙周炎症,缓解疼痛;可引起内皮细胞通透性降低,影响急性期多种细胞的迁移;可抑制透明质酸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增殖。布洛芬缓释凝胶和米诺环素-布洛芬缓释凝胶均能有效地改善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症状,控制牙周炎症,减少组织破坏。NSAID用于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对骨移植后的骨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NSAID对于牙周炎的治疗既有优势,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NSAID会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增加患者血肿和持续出血的风险。牙周手术与此类药物怎样结合应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NSAID能否在牙周再生手术中起到促进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 布洛芬 牙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利用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贡雪芃 桂玲 刘东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7-379,共3页
目的评价分析2007~2009年武汉地区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状况。方法应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排序法,对武汉市24家医院近3年临床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虽然药品价格有所下降,但因用药频率的增长,2007~2009年... 目的评价分析2007~2009年武汉地区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状况。方法应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排序法,对武汉市24家医院近3年临床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虽然药品价格有所下降,但因用药频率的增长,2007~2009年间,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销售金额仍然呈逐年上涨,其中尤为明显的是特异性环氧化酶-2抑制药类。结论 2007~2009年武汉地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各品种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排名均较稳定,各品种用药较规范,毒副作用小的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药上升空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 环氧化酶-2抑制 销售金额 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治疗颈肩腰背痛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守荣 于生元 +2 位作者 刘郑生 于向华 缪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95-198,共4页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NSAIDs)在临床治疗颈肩腰背痛的合理使用方法 ,为临床非手术治疗颈肩腰背痛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 :门诊连续观察同期各种颈肩腰腿痛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疗效 ,分析不同种类非甾体抗炎药在适应...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NSAIDs)在临床治疗颈肩腰背痛的合理使用方法 ,为临床非手术治疗颈肩腰背痛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 :门诊连续观察同期各种颈肩腰腿痛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疗效 ,分析不同种类非甾体抗炎药在适应症选择、使用时间、疗效及副作用的不同点。结果 :非甾体抗炎药在治疗颈肩腰背痛方面疗效可靠 ,但均存在有胃肠方面的副作用 ,其程度不同 ;不同种类的非甾体抗炎药对于不同患者疗效不同 ,一种类型的非甾体抗炎药疗效不佳时 ,更换为其它类型的非甾体抗体药可能有效。辅助胃粘膜保护性药物可提高患者对非甾体抗炎药的耐受性。结论 :合理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治疗颈肩腰背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镇痛 治疗 颈肩腰背痛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对清醒状态血管源性头痛模型大鼠颅内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晓辉 朱浩静 +3 位作者 王恒 孙宇 吴士文 于生元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0-43,I0006-I0008,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源性头痛清醒动物模型中Fos阳性细胞在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分布情况,明确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对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在头痛控制中,在颅内特定区域的作用机理。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源性头痛清醒动物模型中Fos阳性细胞在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分布情况,明确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对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在头痛控制中,在颅内特定区域的作用机理。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每组给药后50 min分别给予频率为20 Hz、电流为3~5 mA和脉宽为0.25 ms的电刺激,刺激后给予大鼠灌注固定取脑,分别在颅内取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利用Image J软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统计。结果电刺激后盐水组与非甾体类药物组在双侧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Fos蛋白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乙酰氨基酚组与布洛芬组在双侧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Fos蛋白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给予非甾体类抗炎前后在双侧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Fos表达的改变提示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参与了疼痛的传递和表达以及药物对疼痛控制的药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非甾体 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 FOS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酰苯胺类非甾体抗炎药:尼美舒利 被引量:17
19
作者 罗智 朱景申 刘锦业 《医药导报》 CAS 2000年第4期386-386,共1页
关键词 非甾体 尼美舒利 镇痛 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1
20
作者 杨瑞琦 毛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5-297,共3页
目的:探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我院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用药过程中发生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者149例为观察组,未发生出血者124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 目的:探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我院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用药过程中发生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者149例为观察组,未发生出血者124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用药史、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可能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60岁、性别、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史、风湿病、Hp感染、用药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得出年龄>60岁、男性、Hp感染、溃疡病史、高血压病、风湿病、联用PPI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O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男性、Hp感染、溃疡病史、高血压病、风湿病为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联用PPI为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 非甾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