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小细胞性肺癌局部免疫微环境中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宏伟 李睿 +3 位作者 李蓉 来宝长 司履生 王一理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3-766,共4页
目的: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为对象,探讨肿瘤局部微环境中免疫反应的特点及其对抗肿瘤免疫的影响。方法:以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地高辛末端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以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23例非小细... 目的: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为对象,探讨肿瘤局部微环境中免疫反应的特点及其对抗肿瘤免疫的影响。方法:以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地高辛末端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以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23例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患者的新鲜胸腔积液和/或手术切除标本中的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中,IL-2、INF-γ、IL-12(p40)、IL-18、IL-4、IL-10、TGF-β1、IL-1、IL-3、IL-8、GM-CSF、TNF-α及TGF-αmRNA的表达。结果:NSCLC患者胸腔积液的单个核细胞及肿瘤组织中,IL-4、IL-10、TGF-α和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L-2、IL-12、IL-18和INF-γmRNA的表达;而结核性胸腔积液的单个核细胞中上述细胞因子mRNA的水平均降低,并且各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NSCLC患者胸腔积液的单个核细胞及肿瘤组织中,II型细胞因子和免疫抑制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占主导地位,反映了肿瘤局部的免疫微环境处于抑制状态。上述结果有助于了解肿瘤逃逸的机制,并为制定NSCLC免疫治疗的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性肺癌 细胞因子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性肺癌微血管密度和P53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丁新民 韩一平 +2 位作者 刘忠令 李强 张世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65-867,共3页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组织的微血管密度 (MVD)和 P5 3蛋白表达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取未经放、化疗的 NSCL C手术标本 71例 ,应用 F - Ag抗体和 P5 3单抗分别免疫组化检测 MVD和 P5 3。在 2 0 0倍视野下 ,每张切片计...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组织的微血管密度 (MVD)和 P5 3蛋白表达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取未经放、化疗的 NSCL C手术标本 71例 ,应用 F - Ag抗体和 P5 3单抗分别免疫组化检测 MVD和 P5 3。在 2 0 0倍视野下 ,每张切片计数 5个血管最丰富区的微血管密度 ,取其平均数 (a- MVD) ;在 P5 3蛋白阳性表达密集区计数 6 0 0个肿瘤细胞中的阳性表达数。结果 :a- MVD值在 P5 3蛋白阳性表达计数≥ 133组高于 P5 3蛋白阳性表达计数 <133组 ,腺癌组显著高于鳞癌组 ,并且与TNM分类和分期相关。P5 3蛋白表达于 N1~ 2 组显著高于 N0 组。结论 :NSCL C内的 MVD与组织学类型、TNM分类和分期相关 ,MVD和突变型 P5 3蛋白表达高者预后差 ,提示 MVD和突变型 P5 3可作为 NSCL C预后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性肺癌 微血管密度 P53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氩氦刀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小波 曹建民 +2 位作者 许健 卢光明 陈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03-506,共4页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支气管灌注化疗(BAI)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的方法、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入选的20例肺癌患者分为A组(单纯氩氦刀组)和B组(氩氦刀联合BAI组),分别行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及氩氦刀+BAI治疗。治疗后4...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支气管灌注化疗(BAI)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的方法、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入选的20例肺癌患者分为A组(单纯氩氦刀组)和B组(氩氦刀联合BAI组),分别行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及氩氦刀+BAI治疗。治疗后4周开始行CT或DSA随访,通过肿瘤区CT值变化、CT灌注成像、实体瘤治疗评价标准及生存期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分析采用Breslow方法,分别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期曲线图。结果本研究80%(16/20)的病例冰球覆盖率>90%。两组间冰球覆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值变化(16.73±9.43)Hu,B组(15.29±6.98)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前后BF、BV、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V差异有统计学(P<0.05)。B组疗效优于A组。20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10例,生存期7~20个月,A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B组为14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生存率优于A组。结论氩氦刀冷冻联合BAI治疗直径>3cm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单纯氩氦刀。CT灌注成像是评估肺癌氩氦刀冷冻治疗疗效的新手段,具有准确、敏感、直观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氦刀 CT灌注成像 非小细胞性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益煎联合化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性肺癌的临床观察
4
作者 钟薏 周荣耀 +2 位作者 吴丽英 王燕萍 姚海燕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22-1724,共3页
目的:观察肺益煎联合化疗在老年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抽信封随机对照法将48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肺益煎,治疗2个疗程。结果:肺益煎在改善咳嗽、咯痰、神疲乏力、食欲减退以及免... 目的:观察肺益煎联合化疗在老年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抽信封随机对照法将48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肺益煎,治疗2个疗程。结果:肺益煎在改善咳嗽、咯痰、神疲乏力、食欲减退以及免疫功能CD3、CD4/CD8、NK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生活质量和体重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益煎联合化疗能改善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的部分临床证候和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益煎 化疗 老年非小细胞性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性肺癌中P-gp表达与CD147、MMPs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董敏 周仲文 +2 位作者 赵仲华 张秀荣 许祖德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9-382,F002,共5页
目的研究肿瘤细胞自然状态下耐药时,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与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112例未经化疗的非小细胞性肺癌手术切除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gp、CD147、MMP-1、MT1-MMP的蛋白表达,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人肺癌组织中P-gp... 目的研究肿瘤细胞自然状态下耐药时,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与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112例未经化疗的非小细胞性肺癌手术切除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gp、CD147、MMP-1、MT1-MMP的蛋白表达,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人肺癌组织中P-gp的表达与CD147、MMP-1、MT1-MMP具有明显的一致性,CD147、MMP-1、MT1-MMP在腺癌中表达高于鳞癌,且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非小细胞性肺癌自然状态下耐药时,P-gp与CD147、MMPs等肿瘤浸润、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之间可能存在着共同的调节机制。CD147对MMPs的调节,可能与多药耐药肿瘤的浸润、转移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性肺癌 CD147 P-GP表达 MMPS表达 MT1-MMP MMP-1 细胞多药耐药 手术切除标本 免疫组织化学 转移相关蛋白 自然状态 淋巴结转移 肿瘤细胞 染色观察 蛋白表达 肺癌组织 肿瘤浸润 调节机制 转移特 一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白菊内酯对人非小细胞性肺癌H1975细胞凋亡、侵袭与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白祥建 朱美林 +3 位作者 李博涵 李红梅 霍强 吴成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3-679,共7页
目的探究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 PTL)对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株H1975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MTT法和集落克隆实验检测PTL对H1975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PTL对H1975细胞凋亡的影响;Tr... 目的探究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 PTL)对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株H1975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MTT法和集落克隆实验检测PTL对H1975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PTL对H1975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PTL对H1975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侵袭和迁移相关蛋白,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和集落克隆实验结果显示,随着PTL浓度的增加,H1975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exin V-FITC/PI双染结果显示,PTL能明显诱导H1975细胞发生凋亡(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PTL能明显抑制H1975细胞侵袭和迁移(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TL明显上调H1975细胞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HIF-1α、MMP-9、Akt、p-Akt(Ser473)蛋白的表达(P<0.05),同时使caspase-3蛋白发生裂解。结论 PTL能明显诱导非小细胞性肺癌H1975细胞发生凋亡,抑制其侵袭和迁移,作用机制可能与PTL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菊内酯 非小细胞性肺癌 凋亡 侵袭 迁移 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非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生存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10
7
作者 林丽珊 张力 +4 位作者 赵洪云 林立平 吴烜 张阳 管忠震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11-417,共7页
背景与目的 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已被证实为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有效药物,其治疗亚洲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与联合化疗的疗效相当... 背景与目的 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已被证实为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有效药物,其治疗亚洲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与联合化疗的疗效相当。国外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种族、性别、吸烟史及组织病理类型被认为是吉非替尼疗效及生存的相关因素。但在亚洲人群中,吉非替尼疗效及生存的预测因素尚未清楚。本研究回顾分析了中国153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情况,旨在分析疗效与生存的预测因素。方法 对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参加吉非替尼在中国的注册临床研究的153例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疗效及生存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疗效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生存分析运用Logrank检验及Kaplan-Meier、Cox回归分析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153例可评价的患者中,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及从初诊到吉非替尼治疗的时间间隔≥6个月者,与客观有效率明显相关(P〈0.05)。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0.5~16.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3个月(95%CI,8.1~12.6个月),1年生存率为44.1%。COX回归分析显示,PS评分0-1、末次化疗达疾病控制以及吉非替尼治疗达疾病控制是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吉非替尼对既往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中国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年龄≤65岁及从初诊到吉非替尼治疗的时间间隔为≥6个月是吉非替尼疗效的预测因素。PS评分0-1、末次化疗达疾病控制及吉非替尼治疗达疾病控制是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性 替尼/治疗应用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端粒酶活性的相对定量检测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红忠 胡成平 +1 位作者 苏晓丽 唐发清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9-550,共2页
应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 (PCR)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 ,检测手术切除标本中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 :1 5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为 0 84± 0 3 8;其中 8例鳞癌为 0 82± 0 3 9,7例腺癌为 ... 应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 (PCR)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 ,检测手术切除标本中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 :1 5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为 0 84± 0 3 8;其中 8例鳞癌为 0 82± 0 3 9,7例腺癌为 0 86± 0 3 9,明显高于 1 5例癌旁组织 0 1 6± 0 0 3和 3例正常肺组织 0 1 4± 0 0 2 (均P <0 .0 0 1 )。以吸光度A450>0 .2 0为阳性 ,1 5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6 7% (1 3 /1 5 ) ;其中腺癌阳性率为 85 7% (6 /7) ,鳞癌阳性率为87 5 % (7/8) ;而 1 5例癌旁组织和 3例正常肺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提示端粒酶活性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特异性较强的分子标记物 ;TRAP PCR 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具有方法简便 ,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性 端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M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易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夏文进 苏丹 +3 位作者 刘鹏 马胜林 姜志明 张毅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124,共4页
背景与目的: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是导致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发生的致病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ATM基因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传感器,可以通过将目标蛋白磷酸化从而修复DNA双链的... 背景与目的: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是导致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发生的致病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ATM基因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传感器,可以通过将目标蛋白磷酸化从而修复DNA双链的断裂。本研究旨在探讨ATM基因(IVS62+60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6月-2005年12月期间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的264例NSCLC患者标本以及26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离外周血白细胞DNA。ATM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检测采用Taqman探针基因分型技术,应用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ATM单核苷酸多态性与NSCLC发生相关性。结果:在NSCLC病例组中,A/A基因型占32.6%,A/G基因型占52.6%,G/G基因型占14.8%。而正常对照组中相应的数值分别为26.0%、53.0%和21.0%。在NSCLC病例组中,携带基因型G/G的比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4.8%vs21.0%,P<0.08)。携带有G/G基因型者肺癌发生的风险明显低于携带有A/A基因型者(OR=0.561,95%CI为0.334~0.942,P=0.029)。结论:ATM单核苷酸多态性(IVS62+60G>A)与NSCLC发生密切相关,G等位基因的纯合状态可能是发生NSCLC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基因 基因多态 非小细胞性肺癌 易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7L通过调控WNT/β-catenin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行为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乃辉 张亮 +1 位作者 袁媛 张崇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35-1338,1345,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抑癌基因7L(ST7L)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水平及具体分子机制。方法:运用临床数据库(TCGA和GEO)分析NSCLC临床样本中ST7L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25对NSCLC患者及肺癌细胞系中ST7L的表达水平;CCK... 目的:探讨肿瘤抑癌基因7L(ST7L)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水平及具体分子机制。方法:运用临床数据库(TCGA和GEO)分析NSCLC临床样本中ST7L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25对NSCLC患者及肺癌细胞系中ST7L的表达水平;CCK8实验、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周期实验、Hoechst试剂盒染色检测ST7L对肺癌A549和H1299细胞生长能力、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荧光报告载体实验和免疫荧光检测ST7L对WNT/β-catenin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ST7L在NSCLC组织及细胞系中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组织中ST7L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及远端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及组织学分类无相关性(P>0.05)。ST7L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进程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A549和H1299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ST7L在A549和H1299细胞中抑制WNT信号通路活化(P<0.05)。结论:ST7L通过失活WNT/β-catenin通路在NSCLC细胞中抑制细胞的恶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7L 非小细胞性肺癌 WNT/Β-CATENIN 增殖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中p16/MTS1基因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费广鹤 桂淑玉 +4 位作者 庞玉瑛 张安成 刘虎 周青 汪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 检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手术标本 p16基因 (MultipleTumorSuppressorGene,MTS1)第一、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并探讨其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 1999年 1月... 目的 检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手术标本 p16基因 (MultipleTumorSuppressorGene,MTS1)第一、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并探讨其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 1999年 1月~ 12月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且手术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 32例。提取DNA ,建立PCR方法分析 p16基因第一、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 ,用SouthernBlotting方法对p16第二外显子的PCR产物进行鉴定。 结果  32例NSCLC患者中 9例发生 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的缺失 ,缺失率为 2 8% (9/ 32 ) ,p16第一外显子未发现缺失。结论 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中 ,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是 p16基因失活的一个重要方式 ,且影响肺癌细胞其他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小细胞肺肿瘤 基因外显子 P16/MTS1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纯合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异环磷酰胺治疗晚期复治性非小细胞肺癌23例
12
作者 张岩 姜维美 张宏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1期72-72,共1页
关键词 国产 异环磷酰胺 治疗 晚期 复治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化学治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齐全 赵文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5期573-581,共9页
近年来,吸烟、污染以及油烟等导致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迅速增长。非小细胞肺癌起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差,患者初诊时多数即发生转移(IV期),失去手术机会,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目的在于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应用的化... 近年来,吸烟、污染以及油烟等导致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迅速增长。非小细胞肺癌起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差,患者初诊时多数即发生转移(IV期),失去手术机会,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目的在于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应用的化疗药物主要是铂类以及第三代细胞毒药物。基于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个体化治疗,为每一位肺癌患者设计最佳治疗策略是2l世纪临床发展的方向和理想的治疗模式。本文就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化学治疗现状与进展作一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小细胞肺癌 化学治疗 个体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西他滨、顺铂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含笑 曹建民 +1 位作者 史东宏 刘云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经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吉西他滨、顺铂结合吉西他滨静脉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晚期NSCLC初治病例行GP方案(吉西他滨1 000 mg/m^2BAI d1,顺铂50 mg/m^2BAI d1;吉... 目的探讨选择性经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吉西他滨、顺铂结合吉西他滨静脉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晚期NSCLC初治病例行GP方案(吉西他滨1 000 mg/m^2BAI d1,顺铂50 mg/m^2BAI d1;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脉滴注d8)治疗。结果在可评价的60例患者中,CR 3例,PR 35例,SD 17例,PD 5例,总有效率63%。其中腺癌22例,有效率45%;鳞癌38例,有效率74%(P<0.05);中央型37例,有效率73%;周围型23例,有效率48%(P<0.05)。结论 GP方案经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近期效果确切,疗效与肿瘤的解剖部位、病理分型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性肺癌 吉西他滨 顺铂 近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蛋白、NM23基因/NDPK、CEA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沈磊 陆洪芬 +4 位作者 施达仁 王懿龄 郑爱华 傅晓龙 范月珍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bcl-2蛋白、nm23基因/NDPK、CEA的表达及其在NSCLC发生、转移、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免疫酶标法检测65例NSCLC、42例癌旁正常肺组织bcl-2蛋白、nm23基因/NDPK、CE...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bcl-2蛋白、nm23基因/NDPK、CEA的表达及其在NSCLC发生、转移、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免疫酶标法检测65例NSCLC、42例癌旁正常肺组织bcl-2蛋白、nm23基因/NDPK、CEA的表达情况.结果NSCLC中bcl-2蛋白、nm23基因/NDPK、CEA阳性率分别为33.8%、70.8%、61.5%,腺癌、腺鳞癌CEA阳性率(90%、60%)明显高于鳞癌(20%,P<O.01).nm23基因/NDPK阳性率在NSCLC伴淋巴结阳性组低于淋巴结阴性组(58.1%,82.4%,P<0.05);且Ⅰ、Ⅱ期患者阳性率高(84.6%、85.7%),Ⅲ期患者低(56.3%,P<0.05).CEA阳性率在NSCLC伴淋巴结阳性组高于淋巴结阴性组(87.1%,38.2%,P<0.001);且Ⅰ期患者阳性率低(34.6%),Ⅱ、Ⅲ期患者高(100%、75%,P<0.001);CEA阳性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CEA阴性者(P<0.05).结论 (1)bcl-2基因与部分NSCLC的发生有关,而与NSCLC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生存率无关.(2)nm23基因/NDPK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临床分期越晚,阳性率越低;与生存率无关.(3)CEA可作为NSCLC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性 肺癌 BCL-2基因 NM23基因 NDPK C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率较高 被引量:4
16
作者 葛蒙晰 周鑫莉 +2 位作者 詹琼 黄若凡 梁晓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7-391,共5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胸外科及肿瘤科于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手术切除并...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胸外科及肿瘤科于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肺癌组织标本90例。其中脑转移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脑转移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直接测序法对所有标本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无论腺癌还是鳞癌,脑转移NSCLC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明显高于无脑转移患者(46.7%vs 15.0%,P<0.01)。结论:EGFR基因突变增加可能与NSCLC脑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性肺癌 脑转移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水平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芳 王香玲 +1 位作者 耿燕 李妙羡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7-509,共3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血清中IL6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检测62例NSCLC患者、36例肺部炎性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BALF和血清中IL6的水平。结果:(1)NSCLC患者BALF中IL6的水平显著高于肺部炎性病患者...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血清中IL6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检测62例NSCLC患者、36例肺部炎性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BALF和血清中IL6的水平。结果:(1)NSCLC患者BALF中IL6的水平显著高于肺部炎性病患者及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NSCLC患者血清中IL6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IL6含量水平(P<0.01),略高于肺部炎性病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2)NSCLC患者BALF中IL6的水平稍高于血清IL6的水平,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3)Ⅲa、Ⅲb及Ⅳ期NSCLC患者血清IL6的水平显著高于ⅠaⅡb期;而BALF中IL6的水平则无显著增加。(4)NSCLC患者血清IL6的水平与急性炎症反应呈正相关(r=0.74);而BALF中IL6的水平与急性炎症反应无关。结论:BALF中IL6水平的测定可作为NSCLC早期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血清IL6的水平可作为判断NSCLC分期的指标。血清IL6水平的增加可反映急性炎症反应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灌洗液 IL-6 非小细胞性肺癌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表达水平选用个体化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骆玉霜 韩静绮 胥连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1235-1238,共4页
目的:探讨DNA切除修复基因ERCC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与非铂类及铂类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青海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2月1日~2008年6月30日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的Ⅲb-Ⅳ期NSCLC患者130例... 目的:探讨DNA切除修复基因ERCC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与非铂类及铂类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青海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2月1日~2008年6月30日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的Ⅲb-Ⅳ期NSCLC患者1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30例患者肿瘤组织中错配切除修复蛋白(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1(ERCC1)表达水平,并将其分组治疗:A组:ERCC1阴性患者,选用第三代新药含铂类方案;B组:ERCC1阳性患者,选用第三代新药非铂类方案;C组:ERCC1阳性患者选用第三代新药含铂类方案。结果:在130例病理组织中ERCC1阳性率为47.8%(62/130),ERCC1鳞癌中为35.7%(25/70),在腺癌中表达为62.4%(25/40),在腺癌和鳞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6,P=0.007。A组、B组和C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58.8%(40/68)、51.6%(16,31)及32.3%(10/31),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1,P=0.014。B、C组比较化疗疗效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84,P=1.123;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1,P=0.502。A组中位生存期为12.0个月,B组为11.0个月,C组为7.8个月,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09,P>0.051;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68,P<0.001;C、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51,P<0.001。结论:ERCC1阴性表达患者选用第三代新药加铂类两药方案有较好化疗疗效及可延长生存,ERCC1阳性表达患者选用第三代新药非铂类两药方案可提高化疗疗效及生存;ERCC1表达可以作为晚期NSCLC含铂方案化疗敏感性预测的指标,根据分子预测指标对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 错配切除修复蛋白 顺铂 化学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淋巴结肿大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病变标记的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少华 徐少杰 黄渊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548-550,共3页
报告56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摘除的纵隔淋巴结标本的直接观察结果。发生淋巴结肿大(直径≥1.0cm)假定为N病变52例(92.9%)。其中假定N111例,N241例。经病理学检查确定为N病变19例,包括N1... 报告56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摘除的纵隔淋巴结标本的直接观察结果。发生淋巴结肿大(直径≥1.0cm)假定为N病变52例(92.9%)。其中假定N111例,N241例。经病理学检查确定为N病变19例,包括N13例,N216例。假定为N0病变4例,其中1例为真正N1病变。鳞癌患者普遍为假定的N2病变,但真正N病变发生率低(2/16例,11.1%),和非鳞癌患者(14/25例,56%)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因此,仅根据纵隔淋巴结大小不能可靠地评估N病变和术前分期,特别是鳞癌。在发生纵隔淋巴结肿大,但未取得转移病变的组织学依据时,应争取开胸探查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性 纵隔转移 肺肿瘤 纵隔淋巴结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肽HM-3对人非小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昊冉 王佳艺 +5 位作者 吴小东 郝静超 罗燕平 刘晨 胡加亮 徐寒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6-811,共6页
目的检测HM-3类不同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人非小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的药效学,考察血管生成抑制剂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的裸鼠移植瘤模型,以多西他赛(10 mg·kg^(-1)... 目的检测HM-3类不同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人非小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的药效学,考察血管生成抑制剂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的裸鼠移植瘤模型,以多西他赛(10 mg·kg^(-1))为阳性对照药物,评价了在肿瘤体积≥300 mm^3给予有效、过高剂量HM-3和贝伐单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动物实验表明,肿瘤的体积≥300mm^3给药,阳性对照组多西他赛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G2多西他赛(10 mg·kg^(-1))组的瘤重抑瘤率为60.80%。G3 HM-3(3 mg·kg^(-1))组、G4 HM-3(48 mg·kg^(-1))组、G5Avastin(5 mg·kg^(-1))组抑瘤效果不佳,瘤重抑瘤率分别为43.60%、-34.80%、44.40%。结论由于受肿瘤生长阶段、肿瘤微环境、作用靶点等影响,血管生成抑制剂HM-3有一定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但效果不佳。HM-3抑瘤效果在(0~6 mg·kg^(-1))范围内存在剂量依赖关系。而HM-3(48mg·kg^(-1))过高剂量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裸鼠移植瘤无抑制作用,表现促进作用。特殊量效关系提示临床使用血管抑制剂时应注意使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HM-3 非小细胞性肺癌 贝伐单抗 血管生成抑制剂 裸鼠移植瘤模型 肿瘤微环境 多西他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