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通路DNA-PKcs基因在胶质瘤中表达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庄志祥 沈丽琴 +1 位作者 张舒羽 邱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6-219,共4页
目的:研究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通路主要成员Ku70、Ku80、ERCC4、Lig4和DNA-PKcs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mRNA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36例人原发脑胶质瘤组织和12例正常脑组织中的Ku70、Ku80、ER... 目的:研究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通路主要成员Ku70、Ku80、ERCC4、Lig4和DNA-PKcs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mRNA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36例人原发脑胶质瘤组织和12例正常脑组织中的Ku70、Ku80、ERCC4、Lig4和DNA-PKcs的mRNA水平。用亚硫酸盐处理基因组DNA后,采用甲基化特异的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检测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组织中DNA-PKcs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Ku70、Ku80、ERCC4、Lig4基因表达量在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无显著性变化(P>0.05),DNA-PKcs基因在脑胶质瘤中表达显性著上调(P=0.002)。DNA-PKcs基因在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量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升高而增加。DNA-PKcs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在正常组织中高于肿瘤组织,表明甲基化程度的减少是引起胶质瘤中DNA-PKcs基因表达增高的原因。结论:DNA-PKcs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较正常脑组织表达显著上调,并且表达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关。DNA-PKcs基因甲基化程度的降低是引起胶质瘤中DNA-PKcs基因表达增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DNA—PKcs基因 甲基化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监控点蛋白Rad9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蛋白Ku70的相互作用研究(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范英俊 刘宇恒 +5 位作者 王玉兰 孔冰洁 赵云 叶琛 安莉莉 杭海英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54-1067,共14页
Rad9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周期监控点调控蛋白.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Rad9也可与多种DNA损伤修复通路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功能,在DNA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是DNA双链断裂的一条重要修复途径.Ku70、Ku80和DNA依赖... Rad9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周期监控点调控蛋白.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Rad9也可与多种DNA损伤修复通路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功能,在DNA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是DNA双链断裂的一条重要修复途径.Ku70、Ku80和DNA依赖的蛋白激酶催化亚基(DNA-PKcs)共同组成DNA依赖的蛋白激酶复合物(DNA-PK),在非同源末端修复连接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检测到Rad9与Ku70有直接的物理相互作用和功能相互作用.我们在不同的细胞模型中发现,Rad9基因敲除、Rad9蛋白去除或Rad9表达降低会导致非同源末端连接效率明显下降.已有的研究表明,DNA损伤可导致细胞中Ku70与染色质结合增加及DNA-PKcs激酶活性增强.我们的结果显示,与野生小鼠细胞相比,Rad9基因敲除的小鼠细胞中, DNA损伤诱导的上述效应均减弱.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首次报道了Rad9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蛋白Ku70间有相互作用,并提示Rad9可通过调节Ku70/Ku80/DNA-PKcs复合物功能参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9 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 KU70 DNA依赖的蛋白激酶催化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乳腺癌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途径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汤永喆 王杰 何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49-754,共6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现并排查乳腺癌的致病突变基因,可能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上皮钙黏蛋白编码基因(E-cadherin gene,CDH1)及其1018位点突变型在DNA损伤修复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乳腺癌先证...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现并排查乳腺癌的致病突变基因,可能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上皮钙黏蛋白编码基因(E-cadherin gene,CDH1)及其1018位点突变型在DNA损伤修复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乳腺癌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液DNA样本,发现CDH1基因的1018位错义突变c.1018A>G(p.Thr340Ala)符合遗传学定律,疑似致病突变。在此基础上,构建CDH1基因敲除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系,将构建的CDH1-1018突变质粒与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报告系统共同转染进入细胞中,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HEJ报告系统荧光率,反映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最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NHEJ修复途径中及乳腺癌相关的关键蛋白进行分子验证。结果:采用CRISPR/cas9系统对CDH1基因进行敲除,成功构建CDH1基因敲除细胞系;将NHEJ报告系统与CDH1基因质粒及CDH1-1018位突变质粒转染进入细胞,经i-sceⅠ酶切,测得CDH1基因1018位突变体细胞株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效率明显降低,Western blot验证了该突变对NHEJ途径重要蛋白以及乳腺癌相关蛋白表达均有抑制作用;MTT实验表明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后,细胞增殖效率减缓。结论: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NHEJ修复途径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粘连及组织运动能力相关,抑制相关蛋白的招募过程,使表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乳腺癌 上皮钙黏蛋白编码基因 CRISPR/Cas9 非同源末端连接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patology|甲基转移酶1是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所必需的关键酶,并使肝细胞癌对放射治疗抵抗
4
作者 韩雨金 金清龙 +2 位作者 LIAO J YI Y YUE X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33-2033,共1页
在肝细胞癌(HCC)的治疗中,放射治疗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然而,对放射治疗的抵抗是成功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该研究旨在阐明放射抵抗的机制,并寻找可靠的生物靶点,以提高HCC放射治疗的疗效。从无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筛选中,... 在肝细胞癌(HCC)的治疗中,放射治疗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然而,对放射治疗的抵抗是成功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该研究旨在阐明放射抵抗的机制,并寻找可靠的生物靶点,以提高HCC放射治疗的疗效。从无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筛选中,确定转移RNA(tRNA;鸟嘌呤-N[7]-)甲基转移酶1(METTL1)是N7-甲基鸟苷(M7G)tRNA修饰的关键酶,是HCC细胞辐射抗性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转移酶1 放射治疗 非同源末端连接 治疗策略 定量蛋白质组 辐射抗性 鸟嘌呤 关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化合物靶向DNA连接酶Ⅳ提高CRISPR/Cas9基因编辑效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肖红卫 毕延震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2期13-19,共7页
基因编辑工具能够在DNA链上制造特定位点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细胞内具有修复DSB的2种不同途径,即同源重组(HD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NHEJ与HDR之间相互竞争,互为替代DNA修复途径。DNA连接酶Ⅳ参与NHEJ途径并发挥... 基因编辑工具能够在DNA链上制造特定位点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细胞内具有修复DSB的2种不同途径,即同源重组(HD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NHEJ与HDR之间相互竞争,互为替代DNA修复途径。DNA连接酶Ⅳ参与NHEJ途径并发挥重要作用。DNA连接酶Ⅳ抑制剂可以抑制DNA修复通路中NHEJ的效率,同时可以提高HDR的效率。为了优选小分子化合物实现更有效的基因定点插入,综述了SCR7、NU7026、白藜芦醇、L755507这4种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效率上的研究,归纳了这4种小分子化合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模拟所用小分子化合物与DNA连接酶Ⅳ的对接。在此基础上,对这4种小分子化合物提高基因编辑效率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链断裂 同源重组 非同源末端连接 DNA连接酶Ⅳ 小分子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末端保护盾Shieldin在DNA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珂辉 刘延庆 陶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5,共4页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与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的选择机制是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的前沿科学问题。末端切除是HR修复的标志性事件,53BP1通过竞争BRCA1介导的末端切除将修复途径从HR转向NHEJ...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与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的选择机制是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的前沿科学问题。末端切除是HR修复的标志性事件,53BP1通过竞争BRCA1介导的末端切除将修复途径从HR转向NHEJ进行。近年来,多个课题组同时发现并证实Shieldin复合物是53BP1介导的两种修复途径选择的下游效应因子。Shieldin是由Rev7、SHLD1(C20orf196)、SHLD2(FAM35A)与SHLD3(CTC-534A2.2)组成的复合体蛋白,能够限制末端切除并抑制HR修复,并以53BP1依赖的方式促进NHEJ修复。该文对Shieldin结构组装、工作与活性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关注Shieldin对肿瘤治疗干预的临床价值,以期为肿瘤耐药机制与逆转耐药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eldin 53BP1 双链断裂损伤修复 同源重组 非同源末端连接 肿瘤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DNA双链断裂修复机制及其在重离子诱变和基因编辑中的作用
7
作者 隆静 陈婧敏 +3 位作者 刘霄 张一凡 周利斌 杜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67,共13页
在自然界中,植物会遭受各种环境或内源因素导致的DNA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的影响最为严重,如果修复不当,将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基因突变甚至细胞死亡。一方面,植物进化出了强大且有序的损伤修复机制,以确保... 在自然界中,植物会遭受各种环境或内源因素导致的DNA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的影响最为严重,如果修复不当,将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基因突变甚至细胞死亡。一方面,植物进化出了强大且有序的损伤修复机制,以确保其存活及正常繁衍;另一方面,基于修复过程的容错性及致突变性,T-DNA插入、基因编辑、物理诱变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品种改良。相较于哺乳动物,植物DSBs修复通路及其分子机制报道较为有限。本文综述了植物对DSBs损伤的响应、主要修复途径及关键因子,介绍了通路机制尚未完全解析的替代末端连接(alternative end joining,Alt-EJ)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探讨了重离子束引起的植物DSBs修复特征和多途径选择,以及基于不同DSBs修复途径的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了解植物DSBs损伤响应及修复的分子机制和研发高效生物育种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DSBs损伤修复 同源重组 非同源末端连接 重离子束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黄敏 缪泽鸿 丁健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5-300,共6页
多种内源或外源因素都能造成细胞基因组DNA损伤,细胞内建立了复杂的修复系统来应对不同形式的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作为最严重的损伤形式,主要激活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和非... 多种内源或外源因素都能造成细胞基因组DNA损伤,细胞内建立了复杂的修复系统来应对不同形式的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作为最严重的损伤形式,主要激活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通路。这两条通路都是由多个修复元件参与、经过多步反应的复杂过程。两者各具特点、协同作用,共同维护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对其分子机制的阐明为肿瘤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潜在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 修复通路 同源重组修复 非同源末端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树腐烂病菌高效基因敲除受体菌株ΔVmKu80的构建 被引量:4
9
作者 许铭 尹志远 +3 位作者 高明煜 芦文博 高小宁 黄丽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8-305,共8页
为验证苹果树腐烂病菌VmKu80的基因功能,构建高效率基因敲除的受体菌株。通过基因敲除技术获得介导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途径的VmKu80基因缺失突变体,并对其生长速率、皿内菌落形态、致病力、分生孢子器的形成和基因敲除效率等进行分析... 为验证苹果树腐烂病菌VmKu80的基因功能,构建高效率基因敲除的受体菌株。通过基因敲除技术获得介导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途径的VmKu80基因缺失突变体,并对其生长速率、皿内菌落形态、致病力、分生孢子器的形成和基因敲除效率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的生长速率、皿内菌落形态、对苹果的致病力和分生孢子器产生等均与03-8菌株无显著差异,且以VmKu80缺失突变体为受体菌株的基因敲除效率是03-8菌株的12倍。说明,VmKu80缺失突变体的获得可以实现苹果树腐烂病菌基因敲除工作的高通量化,有助于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基因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腐烂病菌 非同源末端连接 同源重组 基因敲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patology Communications|CRISPR介导的单碱基编辑可高效沉默HBV S基因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豪 牛俊奇 +2 位作者 ZHOU H WANG X STEER CJ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69-1369,共1页
HBV感染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聚集的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9(Cas9)已被用于精确编辑HBV基因组,并通过双链断裂(DSB)的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清除HBV。然而,CRISPR/Cas9介导的DSB引发宿主基因组... HBV感染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聚集的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9(Cas9)已被用于精确编辑HBV基因组,并通过双链断裂(DSB)的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清除HBV。然而,CRISPR/Cas9介导的DSB引发宿主基因组的不稳定性,编辑基因组的效率较低,限制了其应用。CRISPR胞苷碱基编辑器(CBE)可以通过产生提前终止密码子来沉默基因。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和明尼苏达大学开展的一项联合研究开发了一种CRISPR碱基编辑器来精确编辑HBV基因组内的单核苷酸,从而沉默HBV基因的表达。HBsAg由HBV S基因编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同源末端连接 宿主基因组 明尼苏达大学 单核苷酸 双链断裂 沉默基因 重复序列 提前终止密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双链断裂修复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坤英 赵艳红 李卫国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2-184,共3页
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s)是细胞DNA损伤的主要类型,它的修复通过同源重组(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两种机制实现。NHEJ是人和哺乳动物细胞DSBs修复的重要通路,主要由DNA依赖性蛋白激酶(DNA-PK)、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 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s)是细胞DNA损伤的主要类型,它的修复通过同源重组(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两种机制实现。NHEJ是人和哺乳动物细胞DSBs修复的重要通路,主要由DNA依赖性蛋白激酶(DNA-PK)、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4(XRCC4)、DNA连接酶IV、Artemis、XLF/Cernunnos和其它DNA损伤修复辅助因子组成。本文重点介绍了NHEJ机制主要成分的特性及其功能,以及这些组分的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所引起的DSBs修复缺陷与辐射敏感性重症联合免疫缺陷(radiosensitive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ies,RS-SC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同源末端连接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 DNA连接酶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遗传操作技术与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20971-20972,共2页
对适用于不同食用菌遗传转化的筛选标记和转化方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食用菌基因功能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 食用菌 转化 非同源末端连接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文序列诱导突变的机制及人类相关疾病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旭 肖飞 郭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1-577,共7页
在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含有回文序列的区域高度可变且稳定性差,主要原因是回文序列能形成发卡或十字形二级结构,然后通过滑动错配、单链复性以及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等机制导致缺失突变或染色体易位的... 在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含有回文序列的区域高度可变且稳定性差,主要原因是回文序列能形成发卡或十字形二级结构,然后通过滑动错配、单链复性以及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等机制导致缺失突变或染色体易位的发生。在人类基因组中,回文序列较普遍存在于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作用元件中,它诱导的缺失和易位突变还与男性不育、地中海贫血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章综合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初步阐释回文序列诱导突变的类型和可能机制,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回文序列在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突变及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及功能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文序列 缺失 易位 滑动错配 单链复性 非同源末端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猪NHEJ通路修复因子对HR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全绒 李国玲 +8 位作者 莫健新 钟翠丽 李紫聪 顾婷 郑恩琴 刘德武 蔡更元 吴珍芳 张献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49-757,共9页
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是动物基因组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修复的优选途径,通过与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竞争DSB靶点,进而抑制HR的效率。为提高HR效率,本研究针对猪NHEJ通路... 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是动物基因组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修复的优选途径,通过与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竞争DSB靶点,进而抑制HR的效率。为提高HR效率,本研究针对猪NHEJ通路修复关键因子PNKP、LIG4和NHEJ1的编码序列,设计并合成相应的靶向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组成若干对RNAi(RNA interference)系统,将RNAi系统与报告质粒SSA-GFP reporter、HDR-GFP system和ss ODN-GFP system共转染至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orcine fetal fibroblasts,PFFs),检测敲低上述NHEJ关键修复因子后对HR的影响。RNAi结果显示,针对PNKP、LIG4和NHEJ1设计的si RNA均可显著敲低PNKP、LIG4和NHEJ1基因的表达(P<0.05)。选择干扰效果最好的si RNA与报告载体共转染PFFs,结果表明干扰PNKP基因表达后可显著提高单链退火(single strand annealing,SSA)修复效率、双链或单链DNA介导的同源重组定向修复(homology-directed repair,HDR)效率分别为55.7%、37.4%和73.1%(P<0.05),而干扰LIG4和NHEJ1分别提高双链和单链介导的HDR效率为37.5%和76.9%(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重组 RNA干扰 非同源末端连接 PNKP NHEJ1 LIG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N1缺失通过诱导DNA损伤累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黎 杨云巧 +8 位作者 朱佳美 潘婷 周润蕾 邓英蕾 陈腾祥 郭兵 李海洋 金帮明 毛大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6-625,共10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综合征(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MEN1)编码基因MEN1在乳腺癌细胞恶性表型调控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TCGA数据库分析乳腺癌组织(n=1097)和正常乳腺组织(n=114)中MEN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综合征(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MEN1)编码基因MEN1在乳腺癌细胞恶性表型调控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TCGA数据库分析乳腺癌组织(n=1097)和正常乳腺组织(n=114)中MEN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收集临床乳腺癌组织标本(n=13)和癌旁组织(n=4),采用RT-q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MEN1基因的mRNA水平和menin蛋白的表达;CRISPR/Cas9技术构建MEN1基因敲除的MDA-MB-231(MDA-MB-231/KO)细胞,细胞经menin-MLL抑制剂MI-3单独或联合甲基硝基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阿霉素(doxorubicin,DOX)、紫杉醇(paclitaxel,TAX)、他莫昔芬(tamoxifen,TAM)作用后运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EdU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γH2AX和53BP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γH2AX、RAD51、BRCA1、53BP1、KU70和KU80的蛋白表达。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MEN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免疫组化和RT-q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menin的蛋白水平和MEN1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MEN1基因敲除或MI-3作用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强乳腺癌细胞对MNNG的敏感性(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EN1基因敲除显著增强MDA-MB-231细胞核中γH2AX的染色强度而降低53BP1的染色强度(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EN1基因敲除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中RAD51、BRCA1及53BP1的蛋白表达,而促进KU70和KU80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MEN1基因是乳腺癌诱导因子,MEN1缺失可抑制同源重组修复而代偿性激活非同源末端连接,引起乳腺癌细胞中DNA损伤累积,增强乳腺癌细胞对DNA损伤诱导剂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N1基因 乳腺癌 DNA损伤 同源重组修复 非同源末端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基因组改造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颜雯 李海涛 +1 位作者 向华 王晓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2,共4页
CRISPRs-Cas系统是一种细菌获得性免疫系统,为一段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保护细菌和古生菌免遭病毒、质粒等的入侵。这种免疫系统是由一种小RNA和多结构域蛋白质/蛋白复合物构成,其作用机理可能与真核生物的RNA干扰过程类似。这个系... CRISPRs-Cas系统是一种细菌获得性免疫系统,为一段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保护细菌和古生菌免遭病毒、质粒等的入侵。这种免疫系统是由一种小RNA和多结构域蛋白质/蛋白复合物构成,其作用机理可能与真核生物的RNA干扰过程类似。这个系统已发展为一种高效、特异、操作简单易行的基因修饰工具,与TALEN、ZFN相比,CRISPR-Cas系统的出现使得基因编辑变得更加有效和简易,具有更大的潜力。CRISPR/Cas系统已成功应用到细胞、干细胞、小鼠、斑马鱼及植物等多种生物,显示了其强大的基因编辑优点。综述了CRISPR-Cas系统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CRISPRs) 内切酶 同源重组机制 非同源末端连接机制 脱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核生物的NHEJ修复途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殷亮 宣慧娟 +1 位作者 鲁琳 杨志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共6页
DNA双链断裂(DSBs)是严重的DNA损伤形式之一,生物体对DSBs的修复可通过同源重组(HR)或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NHEJ)进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HR是细菌DSBs修复的惟一途径,但在分支杆菌和其它原核生物体内NHEJ途径的发现,使这一观念得以... DNA双链断裂(DSBs)是严重的DNA损伤形式之一,生物体对DSBs的修复可通过同源重组(HR)或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NHEJ)进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HR是细菌DSBs修复的惟一途径,但在分支杆菌和其它原核生物体内NHEJ途径的发现,使这一观念得以颠覆。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菌NHEJ修复系统是一个双组分系统,包含一个多功能的DNA连接酶(LigD)和DNA末端结合蛋白Ku,具有DSBs修复所需的断裂末段识别、末端加工和连接活性。重点综述细菌NHEJ修复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DSBs) 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 Ku蛋白DNA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DNA双链断裂修复路径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有湘 周克元 李莉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04-611,共8页
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对细胞生存是致命的.细胞内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重组修复(HDR)、单链退火修复(SSA)和微同源序列末端连接(MMEJ)等通路可竞争性修复DNA双链断裂损伤.在肿瘤细胞DNA中制造难以修复的基因损伤,... 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对细胞生存是致命的.细胞内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重组修复(HDR)、单链退火修复(SSA)和微同源序列末端连接(MMEJ)等通路可竞争性修复DNA双链断裂损伤.在肿瘤细胞DNA中制造难以修复的基因损伤,诱导肿瘤细胞周期中止、坏死和凋亡是临床放、化疗的主要策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作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标,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可显著降低肿瘤细胞DSBs修复能力,增强肿瘤细胞的放、化疗敏感性.研究显示,HDACi抑制了肿瘤细胞中具有正确修复倾向的HDR和经典NHEJ通路,具有错误修复倾向的SSA和MMEJ路径也可能牵涉其中.目前,HDACi作用于DSBs修复通路的分子机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肿瘤治疗 DNA双链断裂 同源重组 非同源末端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CA1与DSB修复路径取向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晓丹 刘江琴 李莉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3,共6页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BRCA1参与DNA末端切除、细胞周期调控以及染色体修饰等来维护基因组的稳定性.有研究表明,它能够促进正确的DNA双链断裂(DSBs)修复,如同源重组修复(HDR)和经典的非同源末端连接(C-NHEJ);而抑...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BRCA1参与DNA末端切除、细胞周期调控以及染色体修饰等来维护基因组的稳定性.有研究表明,它能够促进正确的DNA双链断裂(DSBs)修复,如同源重组修复(HDR)和经典的非同源末端连接(C-NHEJ);而抑制错误性的DSB修复,如单链退火修复(SSA)和非经典的末端连接(A-EJ);其机制是通过与某些DNA修复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来引导DSB修复.目前,BRCA1在DSB修复通路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阐述BRCA1在DSB各修复通路中是如何发挥其引导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易感基因1 DNA双链断裂 同源重组 非同源末端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基因组编辑检测方法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春霞 耿立召 许建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75-1091,共17页
以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的基因组编辑在生物领域的革命性应用使得生命科学研究迈入新篇章。该技术以其灵活性、易用性且扩展性强等优势,大大加快了基因工程研究,也加速了植物分子育种的步伐。但是,遗传转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潜在的基因编... 以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的基因组编辑在生物领域的革命性应用使得生命科学研究迈入新篇章。该技术以其灵活性、易用性且扩展性强等优势,大大加快了基因工程研究,也加速了植物分子育种的步伐。但是,遗传转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潜在的基因编辑植株,使得早期高通量快速筛选和检测目标编辑植株面临很大挑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基因组编辑检测的各种方法,比较了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同时,还对近几年植物基因组编辑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展望,以期对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同源末端连接 同源重组 PCR/RE 错配切割 Sanger测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