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上肿瘤-胸膜位置关系预测肺腺癌患者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1
作者 郝沁敏 贾亦真 +3 位作者 李海 俞同福 徐海 袁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3-470,共8页
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 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个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多个CT特征的影像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在最终纳入的780例肺腺癌伴大小正常的淋巴结患者中,14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轴向位置、结节性质、形态学特征、胸膜牵拉征、胸膜毗邻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OR=1.019,95%CI:1.002~1.036,P=0.028)、结节性质(OR=0.361,95%CI:0.202~0.646,P=0.001)、胸膜牵拉(OR=1.835,95%CI:1.152~2.924,P=0.011)和纵隔胸膜毗邻(OR=1.796,95%CI:1.106~2.919,P=0.018)是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预测因子建立的影像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5,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53.1%。结论:基于胸部CT平扫建立的影像学特征模型,在预测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上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医生的无创性术前决策及手术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肿瘤-胸膜关系 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孙兴智 栗鸿宝 +1 位作者 朱思毅 李卫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5-330,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参数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6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和术中淋巴结清扫的14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者均在GE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参数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6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和术中淋巴结清扫的14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者均在GE Revolution 256CT上进行MSCT检查,记录MSCT灌注参数,包括病灶区域的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容量(BV)以及表面通透性(PS)。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部位分布、肿瘤大叶分布、肿瘤类型、肿瘤直径和肿瘤同侧纵隔淋巴结短直径。收集患者术前血常规中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计数(Hb)、中性粒细胞计数(N)、淋巴细胞计数(L)、血小板计数(P)、单核细胞计数(M),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及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结果:与未转移组患者比较,转移组患者的肿瘤直径和肿瘤同侧纵隔淋巴结短直径显著增加,BF、BV、PS、NLR和PLR显著增加,LMR和HRR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大的BF、BV、PS、NLR和PLR是NSCLC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F、BV、PS、NLR和PLR单独及联合预测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70.9%、83.3%和72.1%、64.8%和83.7%、74.1%和77.9%、70.4%和67.4%、94.4%和83.7%。结论:MSCT灌注参数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 纵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军 王洲 +2 位作者 刘相燕 邹学森 黄传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82-584,共3页
目的:探讨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55例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VEGF-C mRNA的表达,并通过检测病理诊断无转移淋巴结中MUC 1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结果:癌旁肺... 目的:探讨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55例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VEGF-C mRNA的表达,并通过检测病理诊断无转移淋巴结中MUC 1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结果:癌旁肺组织、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分别占14.55%、54.55%,肺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05);pN_0、pN_(1-2)组肺癌组织VEGF-CmRNA表达分别为40.91%、72.73%,pN_(1-2)组肺癌组织中VEGF-CmRNA表达显著高于pN_0组(P=0.026);22例pN_0病例基因诊断发现8例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基因诊断阳性组肺癌组织VEGF-C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组织表达(P=0.022)。结论:VEGF-C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启动过程,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VEGF—C 纵隔淋巴结 隐匿性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肺癌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洲 刘凡英 +2 位作者 刘相燕 张林 陈景寒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0-213,共4页
目的: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对5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pN0)的242组纵隔淋巴结进行检测,检测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目的: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对5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pN0)的242组纵隔淋巴结进行检测,检测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患者进行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结果:16例患者的23组纵隔淋巴结中检测到MUC1基因mRNA表达,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常规病理检查的漏诊率为27.6%。患者的TNM分期由Ⅰa~Ⅱb期上调为ⅢA期。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组3年生存7例,生存率为43.7%,无转移组3年生存31例,生存率为73.8%。两组的生存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提高肺癌TNM分期的准确性;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与pN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隐匿性转移 纵隔淋巴结 MUCl基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颊黏膜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周炳荣 唐恩溢 +3 位作者 胡勤刚 曾以周 韦元 卢明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目的:探讨颊黏膜鳞癌隐匿性转移规律。方法:1992-01~2004-12月在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颈淋巴清扫术的颊黏膜鳞癌cN0患者69例,男性31例,女性38例,年龄31~79岁,平均58.2岁。颈部的处理采用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功能性颈淋巴... 目的:探讨颊黏膜鳞癌隐匿性转移规律。方法:1992-01~2004-12月在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颈淋巴清扫术的颊黏膜鳞癌cN0患者69例,男性31例,女性38例,年龄31~79岁,平均58.2岁。颈部的处理采用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或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结果:颊黏膜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14.49%(10/69),转移到Ⅰ区为10.14%(7/69)、Ⅱ区为5.80%(4/69)、Ⅲ区为2.90%(2/69);T1颈部隐匿性转移率为9.52%(2/21)、T2为15.38%(6/39),T3、T4例数较少,其中4例T3中有1例转移,5例T4中有1例转移;高、中分化鳞癌颈部隐匿性转移率分别为14.89%(7/47)、10.00%(2/20),低分化鳞癌例数较少,2例中有1例转移。结论:认识颊黏膜鳞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特征,对制定颈部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黏膜鳞癌 淋巴结 隐匿性转移 淋巴清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舌鳞癌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与治疗
6
作者 朱永学 黄彩萍 吴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57-158,共2页
目的 :研究 18例Ⅰ期和Ⅱ期舌鳞癌的颈部隐匿性转移和挽救治疗的效果。方法 :18例病人以前均未接受过治疗。原发灶经口腔切除 ,并密切随访观察颈部。结果 :手术切缘均呈阴性。 11% (2 18)的病人原发灶处有复发 ,局部控制率是 89% (16 ... 目的 :研究 18例Ⅰ期和Ⅱ期舌鳞癌的颈部隐匿性转移和挽救治疗的效果。方法 :18例病人以前均未接受过治疗。原发灶经口腔切除 ,并密切随访观察颈部。结果 :手术切缘均呈阴性。 11% (2 18)的病人原发灶处有复发 ,局部控制率是 89% (16 18)。 5 0 % (9 18)的病人在随访期中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在原发灶已控制的情况下 ,淋巴结转移率是 44 % (7 16 )。总的五年生存率是 6 7% (12 18)。颈部隐匿性转移的病人五年生存率是 2 7% (3 7)。结论 :舌癌颈部隐匿性转移率较高 ,挽救成功率较低。因此 ,我们建议对早期舌鳞癌应施行选择性颈清扫术或预防性放射治疗 ,以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舌鳞癌 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洲 殷洪年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96-398,共3页
关键词 淋巴结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 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肿瘤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CR法检测MUC1 mRNA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转移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洲 殷洪年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目的 探讨对常规病理检查漏诊的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检测pN0 1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NSCLC)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5枚肺良性疾病的局部淋巴结无MUC1基因m... 目的 探讨对常规病理检查漏诊的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检测pN0 1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NSCLC)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5枚肺良性疾病的局部淋巴结无MUC1基因mRNA表达 ,5枚经病理检查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癌的NSCLC纵隔淋巴结中均检测到MUC1mRNA表达。实验组 19例患者的 78枚纵隔淋巴结中有 6枚检测到MUC1mRNA表达 ,从而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转移。结论 应用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PCR法 诊断 肺癌 纵隔淋巴结隐匿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连续切片角蛋白IHC检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研究
9
作者 习利军 陈坤 张铁柱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58-359,362,共3页
目的:比较半连续切片角蛋白IHC和常规H-E染色检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精确度。方法:45例口腔鳞癌患者单侧颈清淋巴结2260粒,分别用HE染色和半连续切片IHC检测。结果:IHC和HE检测阳性率分别是31.11%和11.11%(P<0.05)。结论:... 目的:比较半连续切片角蛋白IHC和常规H-E染色检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精确度。方法:45例口腔鳞癌患者单侧颈清淋巴结2260粒,分别用HE染色和半连续切片IHC检测。结果:IHC和HE检测阳性率分别是31.11%和11.11%(P<0.05)。结论:半连续切片角蛋白IHC技术可应用于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化 隐匿性转移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星明 吕桂泉 +2 位作者 严福来 陈奇勋 江洪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90-792,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对358例肺癌行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对其中132例N2肺癌病例的281组转移性纵隔淋巴结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两组以上N2转移占62.1%,跳跃式转移占12.1%,左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对358例肺癌行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对其中132例N2肺癌病例的281组转移性纵隔淋巴结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两组以上N2转移占62.1%,跳跃式转移占12.1%,左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5、7、6组淋巴结,右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4、7、3组淋巴结;瘤体越大N2转移发生率越高,肺癌分化程度越差,N2转移发生率越高;病理类型不同,N2转移发生率分别为:小细胞癌80.0%、腺癌45.1%、大细胞癌33.3%、鳞癌24.0%。结论:对N2肺癌行广泛、全面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清除术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李彩英 刘明 +2 位作者 彰俊杰 李如迅 许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1期1125-1127,共3页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方法  93例CT资料完整经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 ,统计CT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以 3mm、5mm、10mm、15mm短径为标准 ,纵隔淋巴结转移PPV分别为 2 9.8% ...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方法  93例CT资料完整经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 ,统计CT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以 3mm、5mm、10mm、15mm短径为标准 ,纵隔淋巴结转移PPV分别为 2 9.8% ,44 .4% ,62 .5 % ,75 %。以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 5mm为标准 ,CT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 82 .3 5 % ,85 .5 % ,84.9%。对右上气管旁沟组、主动脉窗组PPV >5 0 %。结论 CT扫描有利于发现纵隔异常肿大的淋巴结 ,对单个淋巴结短径大于 5mm、或一区域多个小结节均应作为临床治疗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段食管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诊断标准 食管肿瘤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许金良 于庆凯 +3 位作者 务森 高宗人 龙志强 乔思杰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88-290,共3页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肺癌纵隔淋巴结 (N2 )转移的特点。方法 为 3 98例肺癌患者施行根除性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 ,对其中 160例N2 肺癌的 3 5 2组纵隔转移淋巴结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肺癌N2 转移可呈现单组、多组和跳跃式转移 ,...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肺癌纵隔淋巴结 (N2 )转移的特点。方法 为 3 98例肺癌患者施行根除性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 ,对其中 160例N2 肺癌的 3 5 2组纵隔转移淋巴结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肺癌N2 转移可呈现单组、多组和跳跃式转移 ,分别占 41.2 %、5 8.8%和 2 9.3 %。N2 转移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第 7组淋巴结 ,占 48.8% ,其次是第 4、3、5组淋巴结 ,分别占 45 .6%、3 1.3 %和 2 5 .6% ;而且N2转移分布与肿瘤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转移淋巴结对主支气管壁的侵袭是N2转移的又一特点 ,尤以腺癌为突出。结论 为获得根除切除 ,必须主动、系统地清除同侧胸腔肺门及上、下纵隔淋巴结 ,并应重视转移淋巴结对支气管壁的侵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淋巴结 转移 清除术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硬化性血管瘤并纵隔淋巴结及胸膜转移1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吉臣 鲁强 解建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5-815,共1页
关键词 肺硬化性血管瘤 纵隔淋巴结 胸膜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N-NOET双时相SPECT探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海燕 李思进 +5 位作者 王艳艳 武志芳 任媛 李险峰 刘建中 胡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57-1260,共4页
目的探讨99mTcN-NOET双时相SPECT探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MLM)的价值。方法29例经X线检查示肺部阴影疑肺癌的患者术前1周内进行99mTcN-NOETSPECT早期、延迟胸部断层显像和CT检查,所有病例检查前均未经放、化疗和手术治疗。根据术后病理... 目的探讨99mTcN-NOET双时相SPECT探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MLM)的价值。方法29例经X线检查示肺部阴影疑肺癌的患者术前1周内进行99mTcN-NOETSPECT早期、延迟胸部断层显像和CT检查,所有病例检查前均未经放、化疗和手术治疗。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组,MLM组(G1)11例,共34处MLM;无MLM组(G2)18例。99mTcN-NOET图像根据纵隔内淋巴结区是否有异常浓聚,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半定量分析采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肿瘤与正常组织(ROI1/ROI2)放射性比值即摄取比值(T/N)。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各组的ER、DR、RI%差异的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G1中NOET早期阳性显像72.7%(8/11);G2中77.8%(14/18)的患者阴性显像。NOET延迟阳性显像45.4%(5/11);G2中88.9%(16/18)的患者阴性显像。而CT结果显示有54.5%(6/11)纵隔淋巴结转移。G2中83.3%(15/18)的患者显示阴性。99TcmN-NOET早期显像诊断MLM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2.7%、77.8%、75.9%,延迟显像分别为45.5%、88.9%、72.7%;CT检查分别为54.5%、83.3%、72.4%。②G1的ER为1.26±0.11,DR为1.38±0.15;G2的ER为1.28±0.17,DR为1.43±0.22,两组DR均高于ER(P<0.001)。两组ER、DR和RI%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9mTcN-NOET双时相SPECT可以用于探测肺癌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其灵敏度及特异性与常规CT没有差别。肺癌患者进行99mTcN-NOET显像时的半定量指标与MLM无关,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肺癌患者无论有无MLM,肿瘤清除NOET均较对侧正常肺组织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mTcN-NOET 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方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丁宁宁 毛友生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41,共8页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80%。临床上,早期NSCLC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淋巴结分期及手术中清扫程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不同肺叶原发NSCLC的淋巴结转...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80%。临床上,早期NSCLC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淋巴结分期及手术中清扫程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不同肺叶原发NSCLC的淋巴结转移区域存在一定规律。解剖性肺叶切除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一直以来被认为是NSCLC的标准手术方式,但近年来T1期NSCLC手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的程度存在较大争议,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已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淋巴结转移 纵隔淋巴结清扫 纵隔淋巴结取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伟昱 许军 +5 位作者 秦汉林 朱先海 费一鹏 施长杲 周磊 邓克学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7-422,共6页
目的:观察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疗效。方法:采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复查CT,了解局部肿瘤病灶控制情况,... 目的:观察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疗效。方法:采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复查CT,了解局部肿瘤病灶控制情况,判定近期疗效,检测、统计患者术前、术后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观察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32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均顺利完成^(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中、术后局部少量出血、气胸、咯血和低热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9%、12.5%、18.8%、25%;术后2个月、4个月和6个月,患者^(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2%、90.6%和84.4%;术后14d、21d、28d患者体内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I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可以解除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手术创伤小、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行性高等优点,并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转移淋巴结 近距离放射疗法 ^125I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的DSA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自谦 陈君坤 +7 位作者 曹建民 李成朗 许健 黄伟 孙荣跃 王江陵 李桂清 崔秋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6年第1期15-18,共4页
笔者分析了53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纵隔或/和肺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的DSA表现,结果表明DSA显示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高,其主要影像特征有血管粗细不均、血管拉直变硬、血管呈弧形推压、淋巴结染色及少... 笔者分析了53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纵隔或/和肺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的DSA表现,结果表明DSA显示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高,其主要影像特征有血管粗细不均、血管拉直变硬、血管呈弧形推压、淋巴结染色及少供血改变。本文还重点讨论了淋巴结血供的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基础、DSA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和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门 纵隔淋巴结转移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berknife治疗纵隔转移淋巴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娟 袁智勇 +3 位作者 刘春雷 王宝虎 宋勇春 王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0-283,共4页
目的:评价射波刀(Cyberknife)治疗纵隔转移淋巴结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射波刀治疗39例恶性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灶共计49个,直径1.5~4.3 cm。治疗剂量12~60 Gy,分割1~10次。结果:治疗后随访3~67个月(中位数20个月)... 目的:评价射波刀(Cyberknife)治疗纵隔转移淋巴结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射波刀治疗39例恶性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灶共计49个,直径1.5~4.3 cm。治疗剂量12~60 Gy,分割1~10次。结果:治疗后随访3~67个月(中位数20个月),胸闷、气短等症状缓解率83.3%。49个病灶CR、PR、SD分别为29、15、5个,有效率90%。1、2年局控率为100%、91%,1、2年生存率分别为84.6%、68.3%。急性期无反应者25例,1~2级、3~4级放疗反应分别为11例、3例。既往行胸部放疗、隆突下及气管食管沟病灶、放疗前后1个月行化疗者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14、0.007、0.039),反应组食管5 mL平均照射剂量30.62 Gy明显高于无反应组15.5 Gy(P=0.045)。结论:射波刀为纵隔淋巴结转移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转移淋巴结 射波刀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泗军 龙鸿川 +1 位作者 阚奇伟 石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884-886,894,共4页
目的:研究肺癌中不同形式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术后病检证实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病例56例,统计纵隔淋巴结的具体转移情况并分为:(1)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组与非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组;(2)跳跃式转移组与非跳跃式... 目的:研究肺癌中不同形式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术后病检证实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病例56例,统计纵隔淋巴结的具体转移情况并分为:(1)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组与非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组;(2)跳跃式转移组与非跳跃式转移组;(3)1组淋巴结转移组、2组淋巴结转移组及3组淋巴结转移组。比较各相应组的生存情况。结果: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组与非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组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跳跃式转移组生存情况较非跳跃式转移组差(P<0.05)。纵膈淋巴结转移组数越多预后越差,尤其是伴有3组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更差(P<0.01)。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形式与预后相关,跳跃式转移及转移组数多的病例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纵隔淋巴结 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对T_1和T_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映辉 赵宇 +2 位作者 张林 韩建军 陈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961-963,共3页
目的: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结果: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 目的: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结果: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4%和92.4%;淋巴结大小、原发肿瘤位置及脏胸膜侵犯对纵隔淋巴转移的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大小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依据,原发于右肺的肿瘤及肿瘤伴有脏层胸膜侵犯具有较高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胸部多层CT扫描 纵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