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枝黄蝉中4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对辣椒疫霉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1
作者 苟亚峰 田甜 +3 位作者 温思为 刘世超 高圣风 孙世伟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3-36,共4页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作为众多植物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抗菌、抗肿瘤、抗氧化等,前期从硬枝黄蝉中分离得到4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plumieride、protoplumericinA、13-dexoylplumieride和13-O-p-coumaroylplumierid...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作为众多植物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抗菌、抗肿瘤、抗氧化等,前期从硬枝黄蝉中分离得到4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plumieride、protoplumericinA、13-dexoylplumieride和13-O-p-coumaroylplumieride。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上述4种化合物对辣椒疫霉菌的抑菌活性,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抑菌活性化合物对辣椒疫霉菌表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化合物中protoplumericinA和13-O-p-coumaroyl-plumieride对辣椒疫霉菌具有一定抑菌活性,抑制率分别达到了72.97%和69.92%;采用13-O-P-coumaroylplumieride和protoplumierideA处理后,菌丝出现不规则收缩,表面塌陷或模糊等症状。研究为进一步研制防治辣椒疫霉菌的植物源杀菌剂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枝黄蝉 辣椒霉菌 环烯醚萜类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辣椒疫霉菌侵染胡椒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2
作者 高圣风 王亚男 +3 位作者 付华菲 胡生燕 刘世超 孙世伟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63-68,共6页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胡椒瘟病是危害胡椒生产的第一大病害。侵染过程是认识病害和指导防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辣椒疫霉—胡椒”为互作对象,观察侵染过程中的病原菌和寄主细胞进行的细胞学变化。结果显示:(1)接种...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胡椒瘟病是危害胡椒生产的第一大病害。侵染过程是认识病害和指导防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辣椒疫霉—胡椒”为互作对象,观察侵染过程中的病原菌和寄主细胞进行的细胞学变化。结果显示:(1)接种前,游动孢子呈圆球形,作自由游动。(2)接种后3 h,游动孢子在胡椒下胚轴表皮休止呈扁球形,大部分休止孢继续变形呈洋梨形或椭球型,少部分保持原状并萌发出短芽管;休止孢附着的寄主细胞开始被诱导活性氧迸发和胼胝质积累。(3)接种6 h,短芽管发育成末端膨大的长芽管;已侵入的菌丝沿寄主细胞间隙延伸扩展,菌丝侧面形成指状吸器结构,吸器多聚集成簇;寄主细胞在入侵菌丝位置产生大量的胼胝质积累,被入侵细胞出现显著的活性氧迸发以及细胞死亡。(4)接种24 h,入侵菌丝扩展至胡椒下胚轴的木质部,填充满髓部细胞并沿之纵向迅速扩展;在其他部位主要通过细胞间隙向四周缓慢扩展。(5)接种48 h,入侵菌丝开始从寄主细胞间隙、气孔等位置突破至植株体外形成气生菌丝。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辣椒疫霉菌侵染胡椒的细胞学过程,为进一步研究“辣椒疫霉—胡椒”互作,揭示胡椒瘟病发生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 辣椒霉菌 侵染过程 显微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林口县南瓜疫霉菌的鉴定、致病性测定与疫病防控
3
作者 张铉哲 陈莹莹 +7 位作者 李建国 陈念洲 周淑宁 颜硕 袁欣 焦伟琪 柳杰 王薪博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共13页
南瓜疫病是生产中对南瓜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重要病害类型。于2023年从黑龙江省林口县南瓜生产田采集南瓜疫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作分离和纯化,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引起南瓜疫病的病原菌为辣椒... 南瓜疫病是生产中对南瓜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重要病害类型。于2023年从黑龙江省林口县南瓜生产田采集南瓜疫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作分离和纯化,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引起南瓜疫病的病原菌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和3种抗病诱导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EC50由小到大依次为氟啶酰菌胺、烯酰吗啉、银法利、氟啶胺、代森锰锌、氰霜唑、恶霜灵,但3种抗病诱导剂对辣椒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均无抑制作用。盆栽防效测定结果表明:抗病诱导剂和杀菌剂处理均可降低病情指数。随着施用抗病诱导剂质量浓度增加,南瓜对疫病的抗性增强,其中100 mg·L^(-1)的苯并噻二唑(BTH)诱导抗病效果最好,防效为58.83%;杀菌剂银法利对南瓜疫病的防效最好,为75.63%。田间防效测定结果与单独使用抗病诱导剂和杀菌剂相比,100 mg·L^(-1)BTH诱导与杀菌剂混合处理防治效果更好,对南瓜疫病最终防效可达80.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 辣椒霉菌 致病性 抗病诱导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地栽培辣椒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4
作者 李振杰 《农村新技术》 2025年第3期30-32,共3页
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中主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是由辣椒疫霉菌侵染所引起的。辣椒疫病病菌可侵染根茎、叶片和果实,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成株期发病为主,辣椒挂果后受害最为严重。一旦田间发生此病害,往往会导致大量植株死亡,对辣... 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中主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是由辣椒疫霉菌侵染所引起的。辣椒疫病病菌可侵染根茎、叶片和果实,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成株期发病为主,辣椒挂果后受害最为严重。一旦田间发生此病害,往往会导致大量植株死亡,对辣椒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轻者产量损失30%左右,重者达7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以下总结露地栽培辣椒疫病的病害症状、侵染循环、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地栽培 病害症状 辣椒 辣椒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辣椒疫霉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力和生理小种分化研究 被引量:53
5
作者 李智军 龙卫平 +1 位作者 郑锦荣 雷建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4,共5页
分离鉴定了来源于广东省不同辣椒产区的5个病原菌分离物,经形态特征鉴定及回接发病特征观察,确定这些菌株均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广东5个菌株在cA培养基上诱导产生的孢子囊形态类似,孢子囊形状多为卵圆形或长... 分离鉴定了来源于广东省不同辣椒产区的5个病原菌分离物,经形态特征鉴定及回接发病特征观察,确定这些菌株均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广东5个菌株在cA培养基上诱导产生的孢子囊形态类似,孢子囊形状多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乳突明显,孢子囊平均大小40.8-45.9μm(l)×23.2—30.9μm(6),l/b1.4—1.8.菌株间菌丝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有明显差异,经生理小种鉴别,4个为Race3,1个为Race1,初步推定Race3为广东辣椒疫病病原菌的优势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辣椒霉菌 致病力 生理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挥发物和浸提液对辣椒疫霉菌的抑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廖静静 刘屹湘 +3 位作者 杨敏 张彧 何霞红 朱书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7-346,共10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凹玻片法测定了大蒜各部位挥发物和浸提液对辣椒疫霉菌各生育阶段的抑菌活性,并用GC-MS深入分析了大蒜浸提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以期为利用大蒜和辣椒轮作或间作控制辣椒疫病提供指导。试验结果表明,大蒜各组织挥发...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凹玻片法测定了大蒜各部位挥发物和浸提液对辣椒疫霉菌各生育阶段的抑菌活性,并用GC-MS深入分析了大蒜浸提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以期为利用大蒜和辣椒轮作或间作控制辣椒疫病提供指导。试验结果表明,大蒜各组织挥发物和浸提液对辣椒疫霉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蒜瓣抑菌活性最强,挥发物浓度0.3 g/皿即完全抑制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浸提液浓度16.7 mg/mL时的抑制率为67.09%。蒜瓣浸提液浓度2 mg/mL时对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18.44%,100%和100%。GC-MS分析表明,3种组织浸提液中均含有多种含硫化合物,包括二烯丙基一硫化物(DAS)、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ADS)、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和二甲基三硫化物(DMTS)等。化合物单体活性验证结果表明,DADS、DATS和DMTS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抑菌活性最强,浓度100 mg/L时抑制率为47.30%。综上所述,大蒜不同组织产生和释放的含硫化合物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杀菌活性,生产上可以利用大蒜和辣椒间作或轮作降低辣椒疫病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浸提液 挥发物 辣椒霉菌 含硫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疫霉菌拮抗木霉菌株的分离与初步筛选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爱民 韩世玉 +2 位作者 杨红 蓬桂华 邢丹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90,共4页
为了对辣椒疫病生物防治木霉菌剂的应用奠定基础,采用平板稀释法从5个土样中分离木霉菌,经对峙培养、幼苗拮抗试验考察了分离菌株性状和对辣椒疫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从5个土样分离出的69株木霉菌中,16株木霉菌对辣椒疫霉菌(Phy... 为了对辣椒疫病生物防治木霉菌剂的应用奠定基础,采用平板稀释法从5个土样中分离木霉菌,经对峙培养、幼苗拮抗试验考察了分离菌株性状和对辣椒疫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从5个土样分离出的69株木霉菌中,16株木霉菌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的生长抑制率>50%,12株木霉菌对辣椒疫霉菌的防效达100%,各木霉菌株菌丝生长速率在1.86-2.50 cm/d,木霉菌菌丝生长速率与其对辣椒疫霉菌生长抑制率无显著相关性;木霉菌丝对辣椒疫霉菌丝有缠绕、分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霉菌 霉菌 抑制率 生长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疫霉菌产孢培养基及诱导方法筛选 被引量:13
8
作者 兰成忠 刘裴清 +2 位作者 李本金 陈庆河 翁启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76-1780,共5页
为筛选适合辣椒疫霉菌产孢的培养基和诱导方法。通过计算游动孢子数量,研究比较不同培养基和诱导方法对辣椒疫霉菌产生孢子囊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CA培养基最适合孢子囊的产生,孢子囊密度为5.68×102/cm2,其次为RA培养基,PDA... 为筛选适合辣椒疫霉菌产孢的培养基和诱导方法。通过计算游动孢子数量,研究比较不同培养基和诱导方法对辣椒疫霉菌产生孢子囊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CA培养基最适合孢子囊的产生,孢子囊密度为5.68×102/cm2,其次为RA培养基,PDA、BA和LA最不适合孢子囊的产生。采用创伤接种法,将辣椒疫霉菌菌丝体接种于20 d大小的黄瓜果实上,于28℃,24 h光照培养4 d后,黄瓜接种部位可产生病斑,病斑及周围产生密集菌丝,病斑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其产孢量为1.35×104/cm2,而同样接种方法的甜椒果实上所产生的孢子囊数量较少或不产生。不同诱导方法比较显示,日光照射受伤菌丝所产生的孢子囊数量高于菌丝块水培法。研究结果表明,CA培养基、创伤接种黄瓜果实和日光照射受伤菌丝适宜辣椒疫霉菌孢子囊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辣椒霉菌 孢子囊 产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叔青 胡栓红 +5 位作者 杨志刚 陈聪 徐晓美 高婧 王勇 赵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4-109,共6页
为了确定不同地区采集的辣椒疫病病原菌的菌种类型及其生理小种类型,首先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广东、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辣椒疫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7株病原菌均为辣椒疫霉菌。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分离... 为了确定不同地区采集的辣椒疫病病原菌的菌种类型及其生理小种类型,首先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广东、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辣椒疫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7株病原菌均为辣椒疫霉菌。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分离到的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发现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在菌落形态、孢子囊的数量、生长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利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对分离到的7个辣椒疫霉菌进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的辣椒疫霉菌 P1是2号生理小种,而来源于山西和内蒙古的6株辣椒疫霉菌 P2~P7都是3号生理小种。目前,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并没有关于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的任何报道,确定了这2个地区的辣椒疫霉菌的优势生理小种为3号生理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辣椒霉菌 生理小种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及其所致番茄猝倒病的控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毕艳红 慕卫 +2 位作者 刘峰 杨连来 潘金菊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3-47,共5页
实验室接种条件下比较了6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引起的番茄猝倒病的控制作用,室内测定了其对致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释放游动孢子3种不同菌态的毒力。结果表明:在对番茄安全的剂量下进行土壤处理时,... 实验室接种条件下比较了6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引起的番茄猝倒病的控制作用,室内测定了其对致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释放游动孢子3种不同菌态的毒力。结果表明:在对番茄安全的剂量下进行土壤处理时,霉灵、稻瘟灵对番茄猝倒病的防效为80%~90%,霜霉威和代森锰锌的防效为60%~70%,甲霜灵和异菌脲的防效在50%左右;供试杀菌剂浸种处理对番茄猝倒病的防效都较低,均在60%以下。甲霜灵对致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释放游动孢子的毒力最高,EC50值分别为0.304、0.742和2.725mg/L;霉灵、稻瘟灵对致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毒力较高,EC50值分别为0.875和2.888mg/L,但对菌丝生长和释放游动孢子的EC50值均在20mg/L以上;代森锰锌的毒力中等,对3种菌态的EC50值分别为3.402、10.243和23.561mg/L;霜霉威和异菌脲对病原菌3种不同菌体形态的毒力都较低,EC50>100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辣椒霉菌 防效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真菌F-310对辣椒疫霉菌的抗生活性及防效 被引量:11
11
作者 马艳 常志州 +2 位作者 朱万宝 黄红英 叶小梅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筛选得到的1株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F 310在平板上能强烈地抑制辣椒疫霉菌丝的生长。F 310培养滤液能抑制辣椒疫霉菌孢子囊的形成及孢子囊、孢子的萌发,同时能杀死菌丝细胞使其丧失致病性。F 310培养滤液粗提物同样具有抗...  筛选得到的1株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F 310在平板上能强烈地抑制辣椒疫霉菌丝的生长。F 310培养滤液能抑制辣椒疫霉菌孢子囊的形成及孢子囊、孢子的萌发,同时能杀死菌丝细胞使其丧失致病性。F 310培养滤液粗提物同样具有抗生活性。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土壤接种F 310菌株及培养滤液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64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霉菌 拮抗真菌F-310 抗生活性 药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亚铜对辣椒疫霉菌和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君丽 董汇泽 +2 位作者 李屹 田晓丽 侯全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3X期79-81,共3页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生产纳米级杀菌剂是近年来农药研发的新领域。为了解纳米氧化亚铜(Cu2O)对辣椒疫霉菌和辣椒根腐病菌的抑菌效果,配制了5个浓度的纳米Cu2O,分别为250、500、750、1000、1250mg·kg-1,采用含药培养基法进行了毒力...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生产纳米级杀菌剂是近年来农药研发的新领域。为了解纳米氧化亚铜(Cu2O)对辣椒疫霉菌和辣椒根腐病菌的抑菌效果,配制了5个浓度的纳米Cu2O,分别为250、500、750、1000、1250mg·kg-1,采用含药培养基法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质量浓度的纳米Cu2O对辣椒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对辣椒根腐病菌的抑菌效果;质量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毒力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都在0.97以上;纳米Cu2O对辣椒疫霉菌和辣椒根腐病菌的EC50分别为135.4mg·kg-1和706.2mg·kg-1。纳米Cu2O对辣椒疫霉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2O 辣椒霉菌 辣椒根腐病菌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类似根缘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活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廖静静 张立猛 +5 位作者 张潇丹 郑祥 焦永鸽 何霞红 朱书生 杨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45,60,共8页
生产实践表明,利用大蒜与辣椒轮作能有效控制辣椒疫病的危害。大蒜根系分泌物的抑菌活性与病害的控制有关。本文分析了大蒜根冠细胞脱落物的种类以及不同温湿度和根长对大蒜根冠细胞脱落物产生的影响,并测定细胞脱落物水培液对辣椒疫霉... 生产实践表明,利用大蒜与辣椒轮作能有效控制辣椒疫病的危害。大蒜根系分泌物的抑菌活性与病害的控制有关。本文分析了大蒜根冠细胞脱落物的种类以及不同温湿度和根长对大蒜根冠细胞脱落物产生的影响,并测定细胞脱落物水培液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大蒜根冠细胞脱落物为椭圆、长椭圆形和长形类似根缘细胞。这些类似根缘细胞的产生受根长、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根系在2%水琼脂的平板内,20℃条件下培养至25mm以上产生的类似根缘细胞最多。大蒜类似根缘细胞水培液对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游动和孢子囊释放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该研究表明,大蒜根系产生的类似根缘细胞也是化感抑菌物质释放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BLCs 辣椒霉菌 水培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子香酚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16
14
作者 林述平 凌晓曦 +1 位作者 邓召利 易图永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02-103,106,共3页
为了筛选对辣椒疫霉菌有抑制作用的安全性药剂,在室内比较了丁子香酚和甲霜.霜霉威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丁子香酚可溶液剂和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对辣椒疫霉菌的EC50值分别为0.0851和23.8451μg/mL。
关键词 辣椒霉菌 丁子香酚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疫霉菌生长和产孢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立凤 李小梅 张景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9-142,共4页
对适合辣椒疫霉菌的培养基条件、温度条件、孢子囊产生的光照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在燕麦培养基和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是26~28℃,保存菌种时间最长的培养基是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全光照... 对适合辣椒疫霉菌的培养基条件、温度条件、孢子囊产生的光照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在燕麦培养基和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是26~28℃,保存菌种时间最长的培养基是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全光照对产孢的效果最好,可使游动孢子的释放量增加,6 d全光照处理可使游动孢子量最大。从而确定了疫霉菌生长条件和产孢条件的最佳方法,为品种抗源的筛选提供了适宜的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霉菌 培养基 温度 产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辣椒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和辣椒抗霉疫病性鉴定方法初探 被引量:21
16
作者 彭化贤 刘波微 李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40-144,共5页
对四川辣椒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辣椒室内叶片抗性鉴定和田间抗性鉴定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4~30℃,在CAA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丝产生游动孢子囊数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培养能提高游动孢子囊数量。通... 对四川辣椒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辣椒室内叶片抗性鉴定和田间抗性鉴定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4~30℃,在CAA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丝产生游动孢子囊数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培养能提高游动孢子囊数量。通过5种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表明灌根法最接近田间自然发病,室内叶片鉴定与田间灌根法鉴定结果吻合率在72 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灌根法 生物学特性 孢子囊 田间抗性 抗性鉴定 病性 霉菌 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疫霉菌保存及游动孢子诱导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荣 辛光云 刘爱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8679-8680,共2页
[目的]探索辣椒疫霉菌保存和游动孢子诱导技术。[方法]辣椒疫霉菌在5种不同培养基中,26℃暗培养3 d,再光照培养6 d后,将培养基平分6块,置于2个培养皿中,加入40 ml无菌水,一个计算孢子囊数,另一个于16℃光照0.5 h后,计算游动孢子数。[结... [目的]探索辣椒疫霉菌保存和游动孢子诱导技术。[方法]辣椒疫霉菌在5种不同培养基中,26℃暗培养3 d,再光照培养6 d后,将培养基平分6块,置于2个培养皿中,加入40 ml无菌水,一个计算孢子囊数,另一个于16℃光照0.5 h后,计算游动孢子数。[结果]辣椒疫霉菌在5种培养基中的菌落形态差异明显,生长速度关系是OMA>CMA>CA>PSA>BA,产生孢子囊数量最多的培养基是BA和PSA,最少的为OMA;释放游动孢子量在CMA上最多,BA、PSA、CA和OMA上无显著差异;该菌在试管斜面中,于16℃下可以保存9个月。[结论]诱导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的最佳方法是:将该菌在CMA培养基上,于26℃暗培养3 d,再持续光照培养6 d后,加无菌水置16℃光照0.5 h;最佳的保存温度是16℃;游动孢子的浓度与孢子囊的浓度没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霉菌 培养基 游动孢子 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疫霉菌诱导辣椒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玉姣 陈姗姗 +3 位作者 孙柏华 艾聪聪 王中洋 张修国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9-382,共4页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疫病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对我国辣椒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深入研究辣椒疫霉的致病机制,寻找辣椒疫霉在辣椒体内的互作蛋白,利用SMART同源重组交换技术,在酵母菌株...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疫病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对我国辣椒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深入研究辣椒疫霉的致病机制,寻找辣椒疫霉在辣椒体内的互作蛋白,利用SMART同源重组交换技术,在酵母菌株Y187中构建了被辣椒疫霉侵染不同时期辣椒的cDNA文库。文库质量评定结果显示cDNA文库的滴度为1.13×10~6 CFU/m L,文库的库容量为1.7×10~7 CFU,文库的重组率为96%,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在1Kbp左右。该文库的构建为研究辣椒疫霉的致病机制、辣椒的抗病机制及寻找药物靶标位点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霉菌 辣椒 酵母双杂交 CDNA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覆花不同部位提取物对辣椒疫霉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万红娟 赵特 +3 位作者 董红平 刘希 郭朝阳 周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3-316,321,共5页
为明确旋覆花对辣椒疫病的控制效果,分别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旋覆花根、茎、叶、花进行浸渍超声提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上孢子萌发法测定各提取物对辣椒疫霉菌的离体活性,并测试了盆栽防效.结果表明,在0.1 g... 为明确旋覆花对辣椒疫病的控制效果,分别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旋覆花根、茎、叶、花进行浸渍超声提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上孢子萌发法测定各提取物对辣椒疫霉菌的离体活性,并测试了盆栽防效.结果表明,在0.1 g·mL-1供试条件下,旋覆花的花提取物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最强,4种溶剂提取物抑制率分别为81.19%,93.15%,100%和95.43%;叶提取物抑菌活性次之,抑制率分别为81.17%,88.29%,95.43%和87.16%;除茎的氯仿提取物外,其它茎、根不同溶剂提取物抑制率均大于62.79%.在0.05 g·mL-1质量浓度下,叶和茎的石油醚提取物对供试病菌孢子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83.33%和66.67%,其它提取物抑菌活性均较弱.在1.0 g·mL-1处理剂量下,旋覆花花的氯仿提取物对辣椒疫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分别为46.35%和52.18%,均与对照药剂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覆花 提取物 抑菌活性 辣椒霉菌 植物源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卵孢子生活力和萌发的因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文景芝 杨明秀 +1 位作者 郝中娜 刘春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2-327,共6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一种能够促使大豆疫霉菌卵孢子在短时间内大量萌发的方法。结果表明,卵孢子菌龄、预处理温度、化学物质及其浓度在某种程度上均影响大豆疫霉菌卵孢子的生活力。胡萝卜琼脂平板上24℃密封培养条件下,30d菌龄的卵孢子... 本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一种能够促使大豆疫霉菌卵孢子在短时间内大量萌发的方法。结果表明,卵孢子菌龄、预处理温度、化学物质及其浓度在某种程度上均影响大豆疫霉菌卵孢子的生活力。胡萝卜琼脂平板上24℃密封培养条件下,30d菌龄的卵孢子中只有10.56%处于萌动状态,但经0.4%的KMnO4处理20min或35℃处理5d后,萌动率分别提高到58.49%和83.55%,但并不萌发。以3mL大豆感病品种Sloan的根系分泌物为培养液,26℃黑暗或光照培养7d即可获得80%以上的卵孢子萌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卵孢子 生活力 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