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2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枇杷WRKY基因家族鉴定及其表达分析
1
作者 张雅玲 邓朝军 +3 位作者 苏文炳 陈秀萍 蒋际谋 郑少泉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7-499,共13页
【目的】系统分析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WRKY基因家族成员(EjWRKY),为解析其在果皮着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基于枇杷基因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枇杷EjWRKY基因家族,并对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和结构特征等... 【目的】系统分析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WRKY基因家族成员(EjWRKY),为解析其在果皮着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基于枇杷基因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枇杷EjWRKY基因家族,并对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和结构特征等进行全面分析。同时,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分析‘解放钟’和‘山牌3号’枇杷果皮着色过程中EjWRKY基因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进行试验验证。【结果】鉴定出100个具有典型结构域的WRKY,命名为EjWRKY1~EjWRKY100。WRKY长度150~732 aa,分子量介于17189.36~79765.13 Da,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介于4.92~10.25。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染色体定位分析显示,其中97个WRKY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17条染色体上。根据WRKY结构域和锌指基序可将枇杷EjWRKY分为3个大类。多数EjWRKY基因在解放钟和山牌3号枇杷果皮中均有表达。EjWRKY基因的qRT-PCR分析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结论】鉴定出100个枇杷EjWRKY家族基因,并发现其中部分基因的表达模式与枇杷果皮着色过程显著相关,为进一步研究EjWRKY基因调控枇杷果皮色素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WRKY 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果皮着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na.BON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
作者 蔡东芳 张书芬 +7 位作者 何俊平 曹金华 张书法 李莉 赵磊 王东国 刘奕孜 朱家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0-640,共11页
为提高抗逆性,了解甘蓝型油菜Bna.BON1基因在遭受非生物胁迫时的调控作用,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中克隆到的4个Bna.BON1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BnaA06.BON1,BnaC03.BON1,BnaA02.BON1和BnaC02.BON1。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均包含保守的C2和vWA结构域,... 为提高抗逆性,了解甘蓝型油菜Bna.BON1基因在遭受非生物胁迫时的调控作用,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中克隆到的4个Bna.BON1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BnaA06.BON1,BnaC03.BON1,BnaA02.BON1和BnaC02.BON1。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均包含保守的C2和vWA结构域,定位于细胞质膜上。多重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表明,Bna.BON1蛋白与拟南芥、白菜和甘蓝等BON1蛋白高度同源。启动子分析表明Bna.BON1基因的启动子区包含光响应、激素响应和胁迫响应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Bna.BON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叶和幼茎中表达量较高。非生物胁迫处理显示,BnaA06.BON1和BnaC03.BON1的表达量受低温(4℃)和高温(40℃)显著诱导,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BnaA02.BON1和BnaC02.BON1的表达量受低温(4℃)、高温(40℃)、干旱和盐胁迫(Na⁃Cl)显著诱导。因此认为Bna.BON1基因在甘蓝型油菜遭受非生物逆境胁迫时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BON1基因 逆境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ICE基因家族鉴定及CsICE43克隆和低温表达分析
3
作者 朱倩 邵陈禹 +3 位作者 周彪 刘硕谦 刘仲华 田娜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60,共18页
近年来全球极端低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茶树的产量和品质。ICE(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基因家族主要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响应,但在茶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研究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出51个茶树CsICE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 近年来全球极端低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茶树的产量和品质。ICE(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基因家族主要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响应,但在茶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研究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出51个茶树CsICE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茶树CsICE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富含光响应、植物激素、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其可能参与多种逆境胁迫响应。转录组分析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低温下CsICE43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了4.24倍,其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相关。以茶树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的cDNA为模板,克隆获得了CsICE43基因,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在顶芽和嫩叶中特异性高表达。蛋白氨基酸序列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sICE43基因包含与ICE家族其他成员一致的S-rich、bHLH、ACT等保守结构域,且与毛花猕猴桃(Actinidiaeriantha)的亲缘关系较近。在STRING在线网站中以拟南芥AtICEs为模型,推测茶树CsICE43蛋白与HOS1、MYB15、DREB1/2存在潜在的互作关系。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CsICE43定位于细胞核,与跨膜结构分析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CsICE43基因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关联,为深入挖掘其基因功能与抗寒分子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ICE基因家族 抗寒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菜DABB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盐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4
作者 孙天国 衣兰 +6 位作者 秦旭洋 乔梦雪 谷新颖 韩艺 沙伟 张梅娟 马天意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165,共10页
【目的】DABB(dimericα+βbarrel domain protein,Dabb)是含1‒2个二聚化α+β桶状结构域的蛋白质,在多种植物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预测大白菜DABB蛋白质的特性,并探究这些基因在盐碱胁迫耐性不同的大白菜品种中响应盐碱胁迫的... 【目的】DABB(dimericα+βbarrel domain protein,Dabb)是含1‒2个二聚化α+β桶状结构域的蛋白质,在多种植物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预测大白菜DABB蛋白质的特性,并探究这些基因在盐碱胁迫耐性不同的大白菜品种中响应盐碱胁迫的表达变化,为研究大白菜DABB基因家族的抗逆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白菜DABB家族进行全基因组范围鉴定,分析其亲缘关系、所编码蛋白质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情况和基因结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这些基因在不同大白菜品种中盐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在大白菜中共鉴定出7个DABB基因,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亲缘关系较近的DABB基因结构也较为相似;DABB基因编码蛋白质氨基酸数为79-495 aa,相对分子质量为8.94-54.19 kD,大部分为稳定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多数DABB蛋白质定位于细胞质膜。盐碱胁迫处理下,6个大白菜DABB基因具有差异表达响应,但在耐盐碱性不同的大白菜品种中表达模式不同,其中,BrcDABB1-1和BrcDABB2表达变化较为剧烈。【结论】在大白菜基因组中共鉴定出7个含有DABB结构域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其中6个基因在盐碱胁迫处理下具有差异表达响应,这些基因不同的表达模式可能与大白菜的盐碱胁迫耐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DABB基因 盐碱胁迫 全基因组鉴定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楠PbHSP70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5
作者 谢始群 黄磊 +1 位作者 欧雪婷 金云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6-1270,1348,共16页
【目的】系统鉴定闽楠热激蛋白70(HSP70)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其结构特性及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功能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闽楠全基因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PbHSP70基因,分析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保守基序、... 【目的】系统鉴定闽楠热激蛋白70(HSP70)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其结构特性及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功能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闽楠全基因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PbHSP70基因,分析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保守基序、染色体分布、共线性及启动子顺式元件;结合RNA-seq与RT-qPCR技术分析组织特异性与高温胁迫表达特征。【结果】共鉴定56个PbHSP70基因家族成员,编码蛋白多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分为DnaK和HSP110/SSE2个亚家族。基因结构保守但内含子数目差异大,成员在8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共线性分析发现10对片段重复基因,家族扩张可能主要源于片段复制,Ka/Ks均小于1,表明受到纯化选择。启动子区域富含激素、光响应及非生物胁迫相关元件。表达模式显示该家族具有组织特异性,高温胁迫下12个代表基因均显著诱导表达,其中PbHSP70-40基因响应最为显著。【结论】PbHSP70基因家族在闽楠中进化保守、序列多样,可能积极参与高温胁迫响应过程,PbHSP70-40为关键候选基因,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闽楠耐热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HSP70基因家族 高温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种子OsIAA1和OsIAA2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6
作者 王娜 金祖英 +2 位作者 章露露 何霞红 王澍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5,共7页
Aux/IAA(生长素/吲哚-3-乙酸)基因是植物生长素调节的关键基因,可通过调控生长素信号传导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种子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为明确Aux/IAA基因在不同种植模式(旱地种植和传统水田种植)水稻种子发育中的功能,本研究从水... Aux/IAA(生长素/吲哚-3-乙酸)基因是植物生长素调节的关键基因,可通过调控生长素信号传导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种子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为明确Aux/IAA基因在不同种植模式(旱地种植和传统水田种植)水稻种子发育中的功能,本研究从水稻(滇禾优615)种子中成功克隆出2个Aux/IAA基因,分别命名为OsIAA1和OsIAA24,其cDNA全长序列分别为600 bp和660 bp,分别编码199个和21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sIAA1和OsIAA24均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且均没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但均包含AUX/IAA基因家族典型的4个保守结构域,均定位在细胞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OsIAA1和OsIAA24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光稃稻的同源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50%和98.20%。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结果显示,OsIAA1和OsIAA24的表达水平在旱种模式下均显著高于水种模式,推测它们可能参与调控种子发育并在水稻耐旱性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解析滇禾优615在旱地与水田种植条件下种子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OsIAA1基因 OsIAA24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LAC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盐胁迫下表达分析
7
作者 巩慧玲 邢玉洁 +2 位作者 马俊贤 蔡霞 冯再平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2-93,共12页
【目的】漆酶(laccase,LACs)是一类含有铜离子的多酚氧化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鉴定马铃薯StLAC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其表达特征,为StLAC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马铃薯基因组数据,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 【目的】漆酶(laccase,LACs)是一类含有铜离子的多酚氧化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鉴定马铃薯StLAC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其表达特征,为StLAC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马铃薯基因组数据,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马铃薯StLAC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StLAC基因在不同组织内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并通过RT-qPCR对其在盐胁迫下表达模式进行验证。【结果】在马铃薯中鉴定到77个StLAC基因,其中56个StLAC蛋白质等电点大于7,仅StLAC 69为疏水蛋白,其余76个成员为亲水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20个StLAC蛋白定位于叶绿体,19个定位于液泡,其他StLAC蛋白定位在细胞外、细胞质、细胞核和质膜等部位。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StLAC基因家族启动子区域含有光响应、生长发育、激素和胁迫响应等作用元件。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StLAC基因在不同组织内特异性表达,在盐、干旱、激素胁迫下被诱导表达。通过RT-q PCR对12个StLAC家族成员(StLAC4/12/17/26/36/40/43/45/55/56/66/68)在盐胁迫下根和叶中的表达模式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胁迫后StLAC4、StLAC56在根中的表达量上调3.8-15倍,StLAC12、StLAC40、StLAC56在叶中的表达量上调17-34倍。【结论】马铃薯StLAC基因家族成员众多,分布多样,可能在马铃薯响应盐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漆酶 盐胁迫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PkSERKs基因克隆及在不同类型愈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8
作者 梁艳 王宇含 +3 位作者 赵雪莹 马天意 贯春雨 周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94,共12页
【目的】通过克隆红松PkSERKs基因,分析其表达特性,为研究该基因在红松体胚发生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克隆红松PkSERK1~3基因的编码区序列(CDS)全长,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其蛋白结构、理化性质、进化关系,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 【目的】通过克隆红松PkSERKs基因,分析其表达特性,为研究该基因在红松体胚发生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克隆红松PkSERK1~3基因的编码区序列(CDS)全长,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其蛋白结构、理化性质、进化关系,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技术进行亚细胞定位,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3个红松PkSERKs基因在7种类型红松愈伤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成功克隆PkSERK1、PkSERK2和PkSERK3基因,其cDNA全长分别为1824、1887和1437 bp,分别编码607、628和448个氨基酸。PkSERK1为酸性的亲水性稳定蛋白,PkSERK2为酸性的亲水性不稳定蛋白,PkSERK3为碱性的亲水性不稳定蛋白;PkSERK1和PkSERK2有1个信号肽,而PkSERK3没有信号肽;3个蛋白均为跨膜蛋白。PkSERK1、PkSERK2、PkSERK3分别与杉木ClSERK1~3、茶树CsSERK1-like、柳杉CjSERK3亲缘关系最近。PkSERK1和PkSERK2定位在细胞膜,PkSERK3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核。qRT-PCR分析结果表明,PkSERK1基因在红松高胚性的愈伤组织和含球形胚的愈伤组织中均高表达;PkSERK2在褐化的愈伤组织中高表达;PkSERK3仅在高胚性的愈伤组织中高表达。【结论】从红松中克隆获得PkSERK1、PkSERK2、PkSERK3基因,PkSERK1可能在红松愈伤组织胚性的保持及早期球形胚分化中起作用,高水平的PkSERK2可能与红松胚性愈伤组织(Embryogenic callus,EC)褐化及球形胚分化有关,PkSERK3可能仅在红松愈伤组织胚性的保持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体细胞胚发生 胚性愈伤组织 PkSERKs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莎豆CeDHN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9
作者 郭静远 陈怡 +2 位作者 孔华 郭运玲 贾瑞宗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7,共7页
油莎豆播种期长、产量高,是目前已知唯一在块茎器官中积累大量油脂的特种经济作物,具有广阔的综合利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提高油莎豆的品质和产量,积极筛选和鉴定相关的抗性基因,研究基于转录组数据,以油莎豆热研1号为材料,采用RT-PCR技... 油莎豆播种期长、产量高,是目前已知唯一在块茎器官中积累大量油脂的特种经济作物,具有广阔的综合利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提高油莎豆的品质和产量,积极筛选和鉴定相关的抗性基因,研究基于转录组数据,以油莎豆热研1号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油莎豆脱水素基因CeDHN1包含完整ORF在内的708 bp 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CeDHN1预测编码235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5.97 kDa,等电点为5.2,总平均疏水指数为-1.383,不稳定系数为42.81,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CeDHN1蛋白含有3个保守区域,即2个K片段和一个S片段,属于SKn型脱水素。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eDHN1定位在烟草叶片的细胞核。qRT-PCR分析显示,CeDHN1在油莎豆的根中的表达丰度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这些结果将为下一步的功能鉴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脱水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MsTIFY77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10
作者 张岩 陈崎 +3 位作者 代蕊 李建伟 边林 张志强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727,共9页
TIFY家族蛋白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转录因子,该家族蛋白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TIFY结构域,通过参与植物内部的多种信号途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响应以及防御机制进行调节。本研究从‘草原4号’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中克隆得... TIFY家族蛋白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转录因子,该家族蛋白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TIFY结构域,通过参与植物内部的多种信号途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响应以及防御机制进行调节。本研究从‘草原4号’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中克隆得到MsTIFY77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以及表达模式分析,探究MsTIFY77基因在胁迫应答中的功能。结果发现,该基因全长1101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367个氨基酸,含有TIFY和CCT-2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MsTIFY77蛋白为不稳定蛋白,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紫花苜蓿MsTIFY77蛋白与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豌豆(Pisum sativum),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毛苕子(Vicia villos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和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的TIFY蛋白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预测MsTIFY77蛋白定位于细胞核。qRT-PCR结果显示,低温和干旱胁迫诱导该基因的表达,而脱落酸胁迫对该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MsTIFY77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TIFY77基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星瓢虫雄虫生殖系统精液蛋白基因的表达分析
11
作者 程英 周宇航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5-751,共7页
为明确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雄虫精液蛋白基因在性别间的表达差异并筛选出在雄虫生殖系统特异性表达的基因,从转录组数据库选取10个精液蛋白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七星瓢虫不同性别、组织及发育阶段的表达... 为明确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雄虫精液蛋白基因在性别间的表达差异并筛选出在雄虫生殖系统特异性表达的基因,从转录组数据库选取10个精液蛋白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七星瓢虫不同性别、组织及发育阶段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在七星瓢虫雄虫10个精液蛋白基因中,有5个精液蛋白基因(PGK、ENO、SDH、PLA2b、SHMT)的mRNA表达水平在雄虫中更高,其中PLA2b具有专一的雄虫生殖系统特异性,在雄虫生殖系统中的表达量是雌虫生殖系统的56.20倍。PGK、ENO、SDH、PLA2b和SHMT在雄虫生殖系统的表达量分别是头部的1.63、5.90、2.63、10.14和1.23倍。PGK、ENO、SDH和PLA2b在成虫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龄幼虫期,其中SDH和PLA2b在成虫期急剧上调表达,分别是卵期表达量的51.01倍和22.22倍,二者具有明显的发育阶段特异性。结果表明,SDH和PLA2b基因可能参与七星瓢虫雄虫生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星瓢虫 精液蛋白基因 雄虫生殖系统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种子发芽期内源激素、种子活力与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12
作者 王玉泉 付丽娜 +1 位作者 胡喜贵 刘明久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激素在种子活力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种子发芽不同时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种子活力的关系,比较分析了小麦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的种子活力差异,并利用液相色谱的方法检测了发芽6、12、24、48、72 h的内源赤霉素、生长素、玉... 激素在种子活力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种子发芽不同时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种子活力的关系,比较分析了小麦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的种子活力差异,并利用液相色谱的方法检测了发芽6、12、24、48、72 h的内源赤霉素、生长素、玉米素、脱落酸含量。结果表明,地方品种发芽指数、幼苗长度分别分布在47~50、10~14 cm,活力指数、幼苗鲜质量分别分布在2.5~3.5、5~7 g,而育成品种发芽指数、幼苗长度分布在45~49、9~12 cm,活力指数、幼苗鲜质量分别分布在2.5~4.0、5~9 g;育成品种幼苗长度、幼苗鲜质量、活力指数显著高于地方品种。在种子发芽的过程中,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种子中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脱落酸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玉米素含量变化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赤霉素、生长素和玉米素与种子活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脱落酸含量与种子活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种子发芽12 h和48 h的α-淀粉酶和TaGA3ox2基因表达量在育成品种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品种 育成品种 种子活力 内源激素 液相色谱 相关性分析 基因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OBP和CSP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13
作者 王清海 贾燕华 +1 位作者 张瑜 黄珍富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161,共9页
为探究昆虫气味识别和化学感受机制,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筛选并鉴定家蚕(Bombyx mori)和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性信息素分泌腺(Sex pheromone-producing glands,PGs)中的气味结合蛋白(OBP)和化学感受蛋白(CSP)基因,分析其差异表... 为探究昆虫气味识别和化学感受机制,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筛选并鉴定家蚕(Bombyx mori)和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性信息素分泌腺(Sex pheromone-producing glands,PGs)中的气味结合蛋白(OBP)和化学感受蛋白(CSP)基因,分析其差异表达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征,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家蚕性信息素成分(蚕蛾醇和蚕蛾醛)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中共鉴定出13个OBP基因和10个CSP基因。其中,5个OBP基因(OBP11、OBP23、OBP27、OBP41、OBP42)和4个CSP基因(CSP3、CSP12、CSP13、CSP15)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家蚕幼虫和成虫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各异。值得注意的是,OBP11基因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中表现出最高的表达量,且在家蚕不同发育阶段的性信息素分泌腺中持续性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基因表达水平在羽化24 h较羽化前在0.001水平上显著升高,而在交配6 h则在0.001水平上显著下降。GC-MS分析显示,蚕蛾醇的相对浓度在羽化前保持稳定,而在羽化24 h在0.001水平上显著上升,交配3 h在0.001水平上显著下降。相比之下,蚕蛾醛的相对浓度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始终维持稳定水平。综上,OBP11基因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中均呈现高表达,其表达动态(羽化后上调、交配后下调)与蚕蛾醇含量变化高度一致,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了性信息素的结合与释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中国野桑蚕 性信息素分泌腺 气味结合蛋白 化学感受蛋白 基因鉴定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bHLH基因家族鉴定与响应干旱胁迫的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荟清 苏文娟 +5 位作者 赵娜红 程钦华 朱鸿洋 樊昊琦 胡冬南 刘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80,共13页
【目的】探究油茶bHLH基因家族成员及其应对干旱胁迫的表达调控模式。【方法】基于油茶全基因组数据,鉴定CobHLHs基因成员,分析其系统发育进化关系,研究其在油茶染色体上的分布、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家族成员间共线性分析,探究CobHLHs基... 【目的】探究油茶bHLH基因家族成员及其应对干旱胁迫的表达调控模式。【方法】基于油茶全基因组数据,鉴定CobHLHs基因成员,分析其系统发育进化关系,研究其在油茶染色体上的分布、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家族成员间共线性分析,探究CobHLHs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及其在干旱胁迫、AB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共鉴定出127个CobHLHs。根据其系统发育关系,将其分为17个亚族。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全基因组范围内共发生了22次片段复制事件。干旱胁迫下叶组织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06个CobHLHs参与油茶干旱胁迫响应过程。组织特异表达分析发现,参与干旱胁迫的CobHLHs主要在叶中高表达,在根中表达相对较低。PEG模拟干旱胁迫和同源基因功能预测证实,9个CobHLHs的表达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干旱胁迫诱导,不同基因表达调控模式存在差异,CobHLH071在干旱胁迫下为低表达,表现为12、48 h分别为对照的0.07和0.24倍;CobHLH006、CobHLH082在干旱胁迫下高表达,CobHLH006在12、48 h为对照的8.2、54.1倍,而CobHLH082在48 h才出现显著高表达。进一步进行ABA处理研究其可能的表达调控模式发现,CobHLH071可能通过ABA依赖负调控干旱胁迫应答。CobHLH006、CobHLH082可能通过影响ABA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正调控油茶干旱胁迫应答,但两者的响应时间存在差异,前者可能同时存在非ABA依赖调控模式。【结论】大部分CobHLHs基因在干旱胁迫下参与响应,其中CobHLH071、CobHLH082在干旱胁迫下和ABA处理下均出现响应,且两者响应方式不同,研究进一步表明CobHLH可能通过不同方式参与ABA信号途径响应干旱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bHLH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花色黄芩花青素合成酶基因(ANS)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鑫 管仁伟 +7 位作者 张翠翠 赵一伍 冉志芳 赵秋晨 孙新茹 王淑 林慧彬 郭凤丹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6,共8页
花青素合成酶(anthocyanidin synthase,ANS)在花青素合成途径中将无色花青素催化合成有色花青素。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从蓝紫花、玫红花、白花黄芩中克隆得到AN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SbANS-b、SbANS-r、SbANS-w。经序列比对,... 花青素合成酶(anthocyanidin synthase,ANS)在花青素合成途径中将无色花青素催化合成有色花青素。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从蓝紫花、玫红花、白花黄芩中克隆得到AN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SbANS-b、SbANS-r、SbANS-w。经序列比对,SbANS-b、SbANS-r和SbANS-w在第16、194、242、331、875、945、947 bp处存在碱基差异,其编码的SbANS-B、SbANS-R和SbANS-W蛋白存在3个氨基酸差异。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三个SbANS蛋白均属于无色花青素双加氧酶样蛋白超家族,定位在细胞质中,具有典型2OGFeⅡ_Oxy蛋白保守结构域,还含有DHQ-2结合位点、MES/抗坏血酸结合位点、铁离子结合位点、2OG结合位点、DHQ-1结合位点等。ANS系统发育树显示,黄芩与芡欧鼠尾草的ANS聚在一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与大豆、拟南芥等物种的ANS亲缘关系次之。基因表达结果显示,SbANS基因在蓝紫花黄芩中整体表达水平最高。随着花的发育,蓝紫花黄芩SbANS基因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玫红花黄芩SbANS基因表达量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白花黄芩SbANS基因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蓝紫花和玫红花黄芩各花发育阶段间SbANS的表达量差异极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不同花色黄芩中SbANS基因功能差异、揭示黄芩花色变异的分子机理提供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花色 花青素合成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GA20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瑞连 王玉倩 +4 位作者 母德锦 徐骏飞 蔡年辉 许玉兰 陈林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7,共13页
为探讨外源赤霉素对云南松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关键合成酶基因GA20ox的表达分析,选用云南松幼苗为材料,分别以100、200、300 mg/L浓度梯度赤霉素及赤霉素抑制剂多效唑进行外源喷施处理,观察其苗高、地径变化;同时通过对云南松转录组数据... 为探讨外源赤霉素对云南松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关键合成酶基因GA20ox的表达分析,选用云南松幼苗为材料,分别以100、200、300 mg/L浓度梯度赤霉素及赤霉素抑制剂多效唑进行外源喷施处理,观察其苗高、地径变化;同时通过对云南松转录组数据的筛选、比对,获得1条GA20ox基因的同源序列,利用RT-PCR技术进行基因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梯度下,外源200 mg/L赤霉素显著促进云南松苗高生长,而100 mg/L赤霉素则显著促进其地径生长。通过克隆所得的云南松GA20ox(PyGA20ox)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OR651279,其编码区长度为1 107 bp,编码368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41.7 kDa。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该基因偏好使用以A/U结尾的密码子,酵母适合作为该基因微生物异源表达受体,烟草和拟南芥均适合作为该基因遗传转化及功能研究的受体材料。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yGA20ox在根、茎、叶以及茎尖均有表达,且相对在茎中显著表达,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该基因表达模式不同。综上所述,通过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确定了赤霉素对云南松生长的显著促进作用,适宜喷施浓度为200 mg/L,并对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PyGA20ox进行了克隆与表达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基因克隆 密码子偏好性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瓜蜡质合成相关基因BhCER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莫仁连 洪杰生 +4 位作者 闫晋强 王宝琛 程晓欣 武涛 江彪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CER1基因在植物表皮蜡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为研究冬瓜CER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利用同源序列克隆法克隆得到全长为1866 bp的BhCER1基因。该基因编码621个氨基酸,等电点为8.29,其蛋白质包含55个潜在磷酸化位点。蛋白... CER1基因在植物表皮蜡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为研究冬瓜CER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利用同源序列克隆法克隆得到全长为1866 bp的BhCER1基因。该基因编码621个氨基酸,等电点为8.29,其蛋白质包含55个潜在磷酸化位点。蛋白质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主要由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构成。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BhCER1启动子中包括与干旱、低温、盐胁迫等多种逆境响应相关的调控元件。进化分析表明,冬瓜BhCER1与同为葫芦科的甜瓜(CmCER1)和黄瓜(CsCER1)亲缘关系较近。qRT-PCR结果显示,BhCER1基因在冬瓜果皮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果肉、雌花、雄花、叶片、茎,而在根部基本无表达。综上所述,BhCER1基因可能在冬瓜果实蜡质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具体的生物学功能尚待开展深入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瓜 果面蜡质 BhCER1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SiSAP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禹欣 李苗 +3 位作者 杜晓芬 韩康妮 连世超 王军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6,共14页
【目的】胁迫相关蛋白(stress associated protein, SAP)是一类具有A20/AN1锌指结构域的蛋白,在植物抵御非生物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谷子SiSAP基因家族的功能尚不明晰。对SiSAP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为探究SiSAP基因的... 【目的】胁迫相关蛋白(stress associated protein, SAP)是一类具有A20/AN1锌指结构域的蛋白,在植物抵御非生物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谷子SiSAP基因家族的功能尚不明晰。对SiSAP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为探究SiSAP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及分析,经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SiSAP基因家族成员在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谷子SiSAP基因家族有17个成员,不均匀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15个成员没有内含子,另外2个成员均含有1个内含子;氨基酸序列长度为150-291 aa,分子量介于15.05-32.12 kD,等电点为6.62-9.36;SiSAP基因家族成员与单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更近;所有成员启动子序列均含有逆境胁迫和激素响应相关作用元件,以及ERF、Dof、C2H2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转录组数据显示,SiSAP1、SiSAP2、SiSAP3、SiSAP4、SiSAP6、SiSAP7、SiSAP8、SiSAP11和SiSAP14等9个基因在各个组织器官中都有表达,其余8个基因几乎不表达;RT-qPCR结果证实,以上9个基因对低温、高盐和干旱3种非生物胁迫,以及脱落酸、茉莉酸甲酯、生长素和赤霉素4种激素处理的响应模式不同。【结论】SiSAP基因家族可能参与谷子抗旱、耐盐和耐低温胁迫的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SAP基因家族 非生物胁迫 激素响应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RBL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19
作者 陈啸天 满全财 +5 位作者 汪磊 林柏松 刘晓静 孙朔 刘芳明 崔江慧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4,共10页
菱形蛋白酶属于一种保守的膜内丝氨酸蛋白酶,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对马铃薯RBL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家族成员基因结构、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染色体定位以及基因共线性进行分析,... 菱形蛋白酶属于一种保守的膜内丝氨酸蛋白酶,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对马铃薯RBL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家族成员基因结构、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染色体定位以及基因共线性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转录组数据以及qRT-PCR进行表达模式验证。结果表明,马铃薯12个StRBL基因家族成员共分为5个亚族,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位于相同亚族的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基本一致;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马铃薯RBL基因家族成员中含有大量与光反应和逆境胁迫响应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共线性结果表明,马铃薯与拟南芥、番茄和辣椒存在不同数量的同源基因对,而在烟草中未发现同源基因对;转录组数据和qRT-PCR结果表明,马铃薯RBL基因家族成员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条件下高度表达,不同家族成员存在表达差异,StRBL6和StRBL7在干旱胁迫下上调表达,StRBL1、StRBL7、StRBL10和StRBL12在盐胁迫下上调表达,推测RBL基因家族可能参与马铃薯的逆境胁迫响应。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马铃薯RBL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菱形蛋白 生物信息学 生长发育 非生物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SmFT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20
作者 武志江 黄泽键 +7 位作者 叶小滢 邓海燕 陆贵锋 梁桂东 韦朔曈 刘朝安 李祯英 黄黎芳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3-1202,共10页
【目的】对火龙果成花素FT基因(SmFT)进行克隆及时空表达模式分析,为人工补光诱导火龙果成花及选育光钝感型火龙果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都1号红肉火龙果为研究对象,克隆SmFT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目的】对火龙果成花素FT基因(SmFT)进行克隆及时空表达模式分析,为人工补光诱导火龙果成花及选育光钝感型火龙果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都1号红肉火龙果为研究对象,克隆SmFT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mFT基因在火龙果不同组织中及不同波长补光诱导下的表达模式。【结果】SmFT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528 bp,编码175个氨基酸残基。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mFT蛋白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呈碱性,属于非分泌型蛋白和非膜蛋白;该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叶绿体和细胞核的概率较高。SmFT蛋白含有保守的PEBP结构域,与华东葡萄、小果葡萄和满天星的同源蛋白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红叶藜、小藜和苋菜同源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SmFT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在火龙果花萼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是幼嫩花蕾中的15.25倍,是幼嫩花蕾邻近茎组织的2.75倍,是叶芽的2.24倍;SmF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火龙果幼嫩花蕾邻近茎组织和叶芽中较高,在成熟果皮、成熟果肉、根和成熟茎等组织中较低,在成熟茎中几乎不表达。随着补光日期的延长,SmF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波长的光质诱导下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光诱导43 d后达峰值,在光诱导50 d后(现蕾期)急剧下降,SmFT基因在波长660 nm红光诱导下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630 nm红光和590 nm黄光,最低是450 nm蓝光。【结论】SmFT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和不同光质诱导表达差异性,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火龙果花芽的前期组织分化诱导和后期花器官或茎的发育调控,在火龙果成花转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SmFT基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光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