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水分条件对海南龙血树幼苗表型可塑性及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1
作者 孙秀秀 郑道君 +3 位作者 王春梅 陈加利 梁振儒 陈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92-95,120,共5页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濒危植物海南龙血树幼苗对水分响应的表型可塑性,分析其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幼苗对水分的响应主要在形态指标和生物量方面,除了比叶面积、叶片长宽比和株高外,其他指标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生物量分...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濒危植物海南龙血树幼苗对水分响应的表型可塑性,分析其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幼苗对水分的响应主要在形态指标和生物量方面,除了比叶面积、叶片长宽比和株高外,其他指标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生物量分配主要与根部性状相关,幼苗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海南龙血树幼苗能够充分利用水分资源,在雨季快速生长,并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根部,有利于度过雨季后严峻的干旱季节。海南龙血树幼苗对水分响应的生存策略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龙血树 幼苗 水分 表型可塑性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表型可塑性对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2
作者 胡启鹏 郭志华 +1 位作者 李春燕 马履一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5-142,共8页
表型可塑性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一种适应能力,表现为积极的响应和消极的响应。可塑性不仅可以作为性状遗传,也可接受进化,但适应进化的前提条件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同时受可塑性代价和限制条件所局限,这些问题可通过先进... 表型可塑性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一种适应能力,表现为积极的响应和消极的响应。可塑性不仅可以作为性状遗传,也可接受进化,但适应进化的前提条件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同时受可塑性代价和限制条件所局限,这些问题可通过先进的生物手段逐渐找到答案,并得到解决。其次,植物可塑性响应还受到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如光照(耐荫性)、营养、水分以及温度等,特别在全球大气变化的影响下,植物的可塑性响应能否反映这种变化值得去关注。同时,国内的表型可塑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大区域尺度上,更多的评价工作需要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型可塑性 植物性状 非生物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型可塑性对木本植物树冠结构与发育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6
3
作者 邬荣领 胡建军 +1 位作者 韩一凡 刘红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1-156,共16页
作为一组固生生物 ,树木具备一种独特的生存能力来适应在漫长生长过程中发生的环境变化。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树木的许多生物学特性 ,如分枝习性与树冠结构 ,代表了树木的生长“蓝图”或基因型与其生长环境及历史的互作关系。遗传因子... 作为一组固生生物 ,树木具备一种独特的生存能力来适应在漫长生长过程中发生的环境变化。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树木的许多生物学特性 ,如分枝习性与树冠结构 ,代表了树木的生长“蓝图”或基因型与其生长环境及历史的互作关系。遗传因子通过突变 ,染色体重组、基因重复 ,易位与互换等过程形成树木发育成固定的结构。早期形态学家已认识到 ,树木存着大量的形态与发育方面的重复 ,利用这些重复的分化 ,许多热带树种可以被划分成少数几组形态。类似的工作已用在温带树木的结构分析上。但是 ,尽管发展这样的一个分类机制是很容易的 ,然而实际的应用却非常困难 ,这是因为在相同的树木类别内 ,甚至在相同树种内 ,存在着巨大的表型分化。不同的环境或发育过程会使具有相同基因型的树木产生不同的结构 ,由此可见其影响和遗传影响同样复杂环境对树木结构的影响称为表型可塑性。通过缓解自然选择的效应 ,表型可塑性对提高植物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表型可塑性存在遗传变异 ,那么 ,具有不同可塑性的群体会产生进化。表型可塑性亦可用于分析由环境引起的性状相关 ,例如环境能导致性状相关在方向与大小上的变化。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结果导致有机体的发育以外遗传的系统的改变 ,产生所谓的异时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型可塑性 木本植物 树冠结构 发育 分枝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对鹅绒委陵菜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盛海彦 李军乔 +1 位作者 杨银柱 李红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9-122,共4页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匍匐茎草本植物鹅绒委陵菜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隔子、叶片数、分枝密度、分枝长度、分枝角度呈二次曲线变化;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4%左右的生境最为适宜;其复叶长对土壤含水量的反应可用Yiel...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匍匐茎草本植物鹅绒委陵菜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隔子、叶片数、分枝密度、分枝长度、分枝角度呈二次曲线变化;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4%左右的生境最为适宜;其复叶长对土壤含水量的反应可用YieldDensity曲线描述;其小叶间隔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遵循Logistic曲线变化。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有可能促进其对斑块性分布土壤水分资源的利用,因而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鹅绒委陵菜 表型可塑性 蔷薇科 匍匐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隆植物野牛草对异质营养的表型可塑性响应 被引量:12
5
作者 罗栋 钱永强 +3 位作者 刘俊祥 韩蕾 李伟 孙振元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4-109,共6页
本实验以匍匐茎型克隆植物野牛草为材料,通过测定其在同质营养和3个斑块尺度的异质营养条件下生长指标、形态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研究野牛草对异质营养的表型可塑性反应。野牛草在尺度为25cm×25cm异质营养条件下会产生更... 本实验以匍匐茎型克隆植物野牛草为材料,通过测定其在同质营养和3个斑块尺度的异质营养条件下生长指标、形态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研究野牛草对异质营养的表型可塑性反应。野牛草在尺度为25cm×25cm异质营养条件下会产生更多的分株、丛和分枝,积累更多的生物量,具有较高的Fv/Fm和ΦPSⅡ,生长状况要好于其他营养条件,但根系长度和间隔子长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理整合调控了野牛草的表型可塑性,提高了母株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增加了克隆分株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使野牛草在异质营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好于同质营养条件,特别是在尺度为25cm×25cm的异质营养条件下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植物 表型可塑性 生理整合 野牛草 异质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物种和种植比例对小子虉草表型可塑性与竞争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徐高峰 张云 +3 位作者 申时才 张付斗 李天林 金桂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07-1514,共8页
入侵植物小子虉草(Phalaris minor Retz.)为农田恶性杂草,对其科学、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是世界性难题。本文以小子虉草为试验对象,在温室条件下采用de Wit取代法,研究了其与小麦、蚕豆和油菜3种农作物在不同混种比例下,小子虉草的表型可... 入侵植物小子虉草(Phalaris minor Retz.)为农田恶性杂草,对其科学、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是世界性难题。本文以小子虉草为试验对象,在温室条件下采用de Wit取代法,研究了其与小麦、蚕豆和油菜3种农作物在不同混种比例下,小子虉草的表型可塑性与竞争效应,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对该入侵物种的预警和控制能力。结果表明,除混种比例对小子虉草的分枝数和主穗长度影响不显著外(P≥0.05),作物种类、混种比例以及二者交互对小子虉草的株高、主穗种子数、剑叶面积和生物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0.001)。在油菜混合种群中,小子虉草的株高显著大于按同等比例与小麦、蚕豆的混合种群及其单一种群的株高,但分枝数、主穗长、主穗种子数、剑叶面积和生物量则显著小于按同等比例与小麦、蚕豆混种时植株的上述指标。3种作物按不同比例与小子虉草混种时,小麦、蚕豆和油菜的相对产量均小于1.0,表明3种作物与小子虉草在田间以种间竞争为主;小子虉草与蚕豆以各种比例混种、与小麦以1∶1和1∶2混种时,其相对产量均大于1.0,表明此时以其种内竞争为主;油菜混合种群中小子虉草的相对产量均小于1.0,表明此时以种间竞争为主。在混种比例大于1∶1时,小子虉草与油菜的竞争平衡指数显著小于0,表明此时油菜的竞争能力大于小子虉草,而供试其他条件下小子虉草与供试作物的竞争平衡指数均显著大于0,说明小子虉草对小麦、蚕豆及低密度种植条件下的油菜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油菜对小子虉草具有较强的竞争抑制作用,在油菜混合种群小子虉草的分枝数、主穗长、主穗种子数、剑叶面积和生物量显著降低,因此在小子虉草入侵地大面积种植油菜有抑制小子虉草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子虉草 小麦 蚕豆 油菜 混种 表型可塑性 竞争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环境下喜树与四川大头茶幼苗的表型可塑性 被引量:14
7
作者 郭志华 王荣 肖文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12,共7页
研究不同光环境对常绿阔叶林中喜树和四川大头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落叶阔叶树种喜树幼苗通过提高自遮荫程度、增大叶悬挂角、增加根生物量比和减小比叶面积适应旷地环境,在旷地中具有最大的相对生长速率,而常绿阔叶树种四川... 研究不同光环境对常绿阔叶林中喜树和四川大头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落叶阔叶树种喜树幼苗通过提高自遮荫程度、增大叶悬挂角、增加根生物量比和减小比叶面积适应旷地环境,在旷地中具有最大的相对生长速率,而常绿阔叶树种四川大头茶幼苗没有表现出对旷地光环境的良好适应;2)四川大头茶幼苗在林窗中通过增加叶片数、提高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生物量比接受更多光能,相对于旷地和林下具有较快的高度生长,喜树幼苗比四川大头茶幼苗在林窗中具有更大的单叶面积、叶柄长度、总叶面积和总叶面积增长率;3)在3—8月,喜树在林窗中的株高增加约35.3cm,约为四川大头茶(约6.6cm)的5.3倍,喜树在林窗中具有明显的光资源竞争优势,表现出比常绿阔叶树种四川大头茶更高的相对生长速率,这就是喜树存在于常绿阔叶林的一个重要原因;4)郁闭林下的光资源有限,2个树种幼苗都不能在林下良好生长;5)喜树幼苗叶性状在不同光环境的可塑性指数远大于四川大头茶,这是喜树能够在常绿阔叶林中存在的另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环境 叶性状 表型可塑性 喜树 四川大头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型可塑性与外来入侵植物的适应性 被引量:24
8
作者 宫伟娜 万方浩 +1 位作者 谢丙炎 郭建英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共7页
表型可塑性是生物体在不同环境中表现不同特征和特性的能力,在生物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在外来入侵植物入侵过程中,表型可塑性强的入侵植物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可以促使其成功入侵。外来入侵植物的表型可塑性通过在定殖与种群建立过程中... 表型可塑性是生物体在不同环境中表现不同特征和特性的能力,在生物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在外来入侵植物入侵过程中,表型可塑性强的入侵植物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可以促使其成功入侵。外来入侵植物的表型可塑性通过在定殖与种群建立过程中的前适应机制和潜伏与扩散传播过程中的后适应机制拓宽了生态幅,作用于进化和自然选择的速度,从而增强了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性。本文介绍了表型可塑性的概念与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外来入侵植物表型可塑性适应意义的主要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并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外来入侵物种 表型可塑性 适应性 入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草甸生境甘草种群生殖构件表型可塑性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43
9
作者 杨允菲 张宝田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14-20,共7页
采用大样本取样,对松嫩平原羊草草甸甘草种群生殖构件进行了表型可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籽实完熟期,甘草种群单个生殖分株的生物量为23.99±12.99g;豆荚生物量和豆荚数分别为13.55±10.03g和67.10±48.83个1种... 采用大样本取样,对松嫩平原羊草草甸甘草种群生殖构件进行了表型可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籽实完熟期,甘草种群单个生殖分株的生物量为23.99±12.99g;豆荚生物量和豆荚数分别为13.55±10.03g和67.10±48.83个1种子生物量和种子数分别为3.55±2.61g和265.00±194.50粒;生殖分配Ⅰ和生殖分配Ⅱ分别为51.19%±13.21%和13.44%±3.65%。各生殖构件表型观测数据最大值比最小值高2.1~21.1倍。豆荚和种子形成均需要分株积累6.2g以上的生物量。豆荚生物量、豆荚数、种子生物量、种子数分别与分株总生物量星极显著(P〈0.01)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豆荚数、种子数、生殖分配Ⅰ、生殖分配Ⅱ分别与叶生物量分配和豆秸生物量分配星极显著(P〈0.01)的幂函数负相关关系。甘草种群生殖分株同时具有同速和异速2种不同增减过程的表型可塑性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生殖构件 分株生物量 生殖分配 表型可塑性 草甸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照处理对绿萝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桂克印 文亮晶 +1 位作者 李炎林 唐前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9956-9960,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处理对绿萝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比较了叶面积、茎长、叶离心率和鲜重几项指标。[结果]不同的光照强度能显著影响绿萝叶片面积,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不同的光照强度能显著影响绿萝的茎长生长,且不同处理间差异...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处理对绿萝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比较了叶面积、茎长、叶离心率和鲜重几项指标。[结果]不同的光照强度能显著影响绿萝叶片面积,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不同的光照强度能显著影响绿萝的茎长生长,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不同的光照强度能显著影响绿萝叶片长、宽的生长,使叶离心率发生变化,改变其叶基的形状。[结论]为合理地开发绿萝资源,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萝 表型可塑性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环境对闽楠幼树生长及其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1
作者 李肇锋 潘军 +2 位作者 王金盾 周东雄 欧建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6期65-69,共5页
为提高林下闽楠更新层科学培育水平,在福建明溪进行不同光环境对闽楠幼树生长和表型可塑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光环境对闽楠幼林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在促进闽楠幼林生长方面表现为林窗>林中旷地>林下。营建理想的光环境并适时增... 为提高林下闽楠更新层科学培育水平,在福建明溪进行不同光环境对闽楠幼树生长和表型可塑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光环境对闽楠幼林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在促进闽楠幼林生长方面表现为林窗>林中旷地>林下。营建理想的光环境并适时增加光照强度,是闽楠人工林培育的关键技术措施。光环境对闽楠的冠长、冠幅、一级及二级侧枝密度和均长、叶生物量的分配比、侧枝生物量分配比和茎干生物量分配比都有极显著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表型可塑性;光环境并未显著改变闽楠根系生物量分配比、冠根比和树冠圆满度。闽楠幼林在光环境适宜时,通过促进树冠生长,一级、二级侧枝萌发和生长,增加叶、枝生物量分配比,采取快速获取资源的策略;反之则抑制树冠生长,一级、二级侧枝萌发和生长,减少枝、叶生物量的分配比,采取保守消耗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光环境 生长性状 表型可塑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朝鲜碱茅无性系生殖器官构件的表型可塑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1023-11024,11026,共3页
在开花期从构件水平对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分蘖丛各构件性状的表型可塑性,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均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开花期,朝鲜碱茅种群分蘖丛各... 在开花期从构件水平对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分蘖丛各构件性状的表型可塑性,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均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开花期,朝鲜碱茅种群分蘖丛各构件性状具有较大的表型可塑性。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定量关系中,光合构件、有性生殖构件、营养繁殖构件以直线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支持构件、非生殖构件以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均以直线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碱茅 表型可塑性 构件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断茎处理对克隆植物结缕草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志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18627-18630,共4页
通过断茎处理,研究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克隆植物结缕草的水分生理整合作用对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均质和异质环境下,与断茎处理相比,保持匍匐茎的连接对结缕草的形态学指标均有促进作用;断茎处理均降低了分枝强度;在... 通过断茎处理,研究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克隆植物结缕草的水分生理整合作用对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均质和异质环境下,与断茎处理相比,保持匍匐茎的连接对结缕草的形态学指标均有促进作用;断茎处理均降低了分枝强度;在土壤水分异质和均质环境下,在结缕草克隆植株内存在水分生理整合,而且整合的方向既有从基部到梢部的向顶传输,又有从梢部向基部的向基传输,即水分传输是双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植物 结缕草 表型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杂种优势模式下玉米苞叶和籽粒表型可塑性差异分析
14
作者 李昕 蔡泉 +6 位作者 郭晓明 李树军 李云龙 李思楠 殷跃 王港庆 张建国 《中国糖料》 2021年第2期9-14,共6页
分析不同杂优模式下玉米杂交种在黑龙江省3个不同地区环境的苞叶及籽粒可塑性的差异,明确苞叶及籽粒性状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的关系,为玉米不同杂优模式下的育种实践提供参考。根据基因分型,将69份常用自交系分为母本群(A)与父本群(B)2... 分析不同杂优模式下玉米杂交种在黑龙江省3个不同地区环境的苞叶及籽粒可塑性的差异,明确苞叶及籽粒性状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的关系,为玉米不同杂优模式下的育种实践提供参考。根据基因分型,将69份常用自交系分为母本群(A)与父本群(B)2个大群和6个亚群(C、E、G、D、F、H),按3种杂优模式Ⅰ(C×D)、模式Ⅱ(E×F)、模式Ⅲ(G×H)共组配杂交种60份(每个模式20份)。结果表明,60份杂交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产量及苞叶、籽粒的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除籽粒深度与苞叶层数呈负相关外,其它性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产量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的相关性(0.668)最高,苞叶长度、籽粒深度与收获期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0.453、0.560)。3种模式下,苞叶长度与收获期含水量相关性关系为模式Ⅲ(0.675)>模式Ⅱ(0.613)>模式Ⅰ(0.481),籽粒深度与收获期含水量相关性关系为模式Ⅲ(0.660)>模式Ⅱ(0.587)>模式Ⅰ(0.452)。苞叶长度的变异系数为模式Ⅱ>模式Ⅰ>模式Ⅲ,籽粒宽度的变异系数为模式Ⅱ>模式Ⅲ>模式Ⅰ。结论,苞叶长度与籽粒深度的育种改良有利于控制籽粒收获期的含水量,但苞叶长度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对比3种杂优模式,模式Ⅰ与模式Ⅲ相对于模式Ⅱ在收获期更容易获得高产量、低含水量的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种优势模式 相关性 苞叶 籽粒 表型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凋落叶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浩 张跃伟 +2 位作者 王宁 王梓 常青山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5-623,共9页
以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种子和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凋落叶浸提液和毛白杨凋落叶进行处理,探讨毛白杨凋落叶化感防除节节麦的可行性,并分析节节麦在化感逆境中的入侵机制。结果表明:毛白杨... 以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种子和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凋落叶浸提液和毛白杨凋落叶进行处理,探讨毛白杨凋落叶化感防除节节麦的可行性,并分析节节麦在化感逆境中的入侵机制。结果表明:毛白杨凋落叶化感物质对节节麦种子和幼苗均能产生明显的低促高抑化感作用,5 mg·mL^(-1)凋落叶浸提液对种子萌发有促进效应,大于等于40 mg·mL^(-1)时转为抑制效应,使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显著(P<0.05)降低,60 mg·mL^(-1)时抑制作用最强;毛白杨凋落叶低添加量(30 g)时,显著促进节节麦各部分构件生物量积累,显著增加总叶面积;施用120 g凋落叶可强烈抑制其生长,使根、茎、叶生物量,以及总叶面积、平均叶面积、叶生物量比、叶根比、相对生长速率显著(P<0.05)降低,证明毛白杨凋落叶对节节麦具备一定的化感作用,具备抑草潜力,高浓度毛白杨凋落叶化感物质显著抑制其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节节麦作为入侵植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根、茎、叶均表现出较强的表型可塑性,尤其是叶片相关指标,总叶面积、叶重、叶生物量比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分别为0.81、0.78、0.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毛白杨 化感作用 表型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3种木兰属园林乔木叶片的表型可塑性与生长规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琼琳 张春艳 杨允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278-10279,共2页
[目的]为木兰属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玉兰、紫玉兰和荷花玉兰3种常见木兰属园林乔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成株叶片的长、宽、面积及生物量,分析其叶片的表型可塑性和生长规律。[结果]3种植物均具有较大的表... [目的]为木兰属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玉兰、紫玉兰和荷花玉兰3种常见木兰属园林乔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成株叶片的长、宽、面积及生物量,分析其叶片的表型可塑性和生长规律。[结果]3种植物均具有较大的表型可塑性。叶生物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5.45%~57.50%。叶面积变异系数次之,为34.72%~48.44%。叶长、叶宽的变异系数均较小,为18.77%~28.28%。玉兰与荷花玉兰的叶宽与叶长呈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而紫玉兰呈直线同速生长;玉兰、紫玉兰的叶生物量与叶面积呈直线同速生长规律,而荷花玉兰呈幂函数异速生长。[结论]玉兰、紫玉兰和荷花玉兰3种成株叶片在叶长、叶宽、叶面积以及叶生物量等数量性状均具有较大的表型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 叶片 表型可塑性 生长规律 同速生长 异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下生境闽楠生长影响及表型可塑性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金盾 《农学学报》 2015年第2期57-60,共4页
为合理配置林下闽楠更新层,在福建明溪对不同林下生境10年生闽楠的生长表现及表型可塑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生境对10年生闽楠的生长有着显著性影响,在促进闽楠生长方面,林隙>林冠下,林下生境的选择与配置是林下闽楠人工林培... 为合理配置林下闽楠更新层,在福建明溪对不同林下生境10年生闽楠的生长表现及表型可塑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生境对10年生闽楠的生长有着显著性影响,在促进闽楠生长方面,林隙>林冠下,林下生境的选择与配置是林下闽楠人工林培育关键措施;(2)林下生境对闽楠植株形态有着显著性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表型可塑性。林隙生境对闽楠的冠长及树冠率影响明显大于林冠下;(3)林下生境未显著改良闽楠的树干生物量分配比、树根生物量分配比及冠根比;但林隙生境的皮、枝、叶生物量分配比显著高于林冠下生境,有着强烈的表型可塑性。表明在适合闽楠生长的林隙生境下,闽楠通过增加皮、枝、叶生物量分配比,采取快速的资源获取而促进生长的策略;在不适宜生境时则通过减少枝、叶生物量分配比,采取保守生存策略,进行缓慢的资源获取和消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林下生境 生长 表型可塑性 生物量分配比 林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处理下入侵植物黄顶菊表观遗传变异与表型可塑性响应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田佳源 张思宇 +3 位作者 皇甫超河 杨殿林 田秀平 王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639-2650,共12页
为明确不同氮素水平对黄顶菊入侵性的影响,本文模拟4种农田施氮梯度,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研究不同处理下黄顶菊叶片DNA甲基化的变化特征,以及黄顶菊生物量、生长和光... 为明确不同氮素水平对黄顶菊入侵性的影响,本文模拟4种农田施氮梯度,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研究不同处理下黄顶菊叶片DNA甲基化的变化特征,以及黄顶菊生物量、生长和光合生理指标的表型可塑性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8对引物共扩增出690条MSAP条带,引物多态性百分比为86.38%,T2(275 kg·hm^(-2))和T3(375 kg·hm^(-2))施氮处理下半甲基化和总甲基化水平变化差异显著,各施氮处理的全甲基化水平与CK处理比较变化差异显著;施氮量的升高显著增加了黄顶菊的生物量和根生物量分配,而降低了支持结构生物量分配,同时促进了植物的营养和生殖生长及其光合作用;施氮处理下黄顶菊花蕾数、叶面积指数和根生物量的表型可塑性指数最高,分别为0.824 7、0.666 0和0.531 1,而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生理指标的表型可塑性指数相对较低,表明黄顶菊主要通过调节自身的营养和生殖生长及根生物量等指标来适应环境氮素水平的变化;表型可塑性与表观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黄顶菊半甲基化、全甲基化和总甲基化水平分别与花蕾数、根生物量、株高、叶面积指数、根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叶生物量比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梯度 黄顶菊 表观遗传变异 DNA甲基化 表型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大型丛生竹对氮输入的可塑性响应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伟成 王曙光 +3 位作者 吴志庄 周妍 王树东 钟哲科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8-613,共6页
为全面了解半自然条件和造林条件下丛生竹氮输入与表型可塑性之间的关联性,对酒竹和绿竹扦插移栽植株在土壤氮素梯度变化条件下(N0~N160)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绿竹相比,酒竹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较高的... 为全面了解半自然条件和造林条件下丛生竹氮输入与表型可塑性之间的关联性,对酒竹和绿竹扦插移栽植株在土壤氮素梯度变化条件下(N0~N160)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绿竹相比,酒竹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较高的生产力,酒竹最优氮素施用更倾向于N120,而绿竹则为N80,酒竹对氮素利用有更大的饱和阈值;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酒竹和绿竹通过提高SLA、扩大冠幅和总叶面积以使光能吸收率和利用率达到最优化,并与根系数据(RGRr和根半径)相对应;酒竹和绿竹在纵向生长上也表现为通过开拓立体空间使株型更有利于摄取可利用的光资源;在中等氮肥供应(N80~N120处理)情况下能显著促进目标竹种光合生理参数如Pmax、LSP、LCP、Rd和φAQY的上升;而各项形态和生理参数在高氮素施用情况下均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提高;N40数据表明2种竹种在低氮施用下可塑性并不明显,但是根系和φAQY对低氮仍有一定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竹 绿竹 表型可塑性 光合作用 竹林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卜氏晶囊轮虫对4种臂尾轮虫形态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殷旭旺 赵文 +1 位作者 毕进红 魏杰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3-496,共4页
在实验室内研究了4种臂尾轮虫Brachionus(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lorus、十指臂尾轮虫B.patul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和方形臂尾轮虫B.quadridentatus)的形态对捕食性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brightwellii的可塑性反应,并讨论了轮... 在实验室内研究了4种臂尾轮虫Brachionus(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lorus、十指臂尾轮虫B.patul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和方形臂尾轮虫B.quadridentatus)的形态对捕食性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brightwellii的可塑性反应,并讨论了轮虫形态可塑性的进化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培养于晶囊轮虫培养过滤液中的臂尾轮虫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表现轮虫的被甲棘刺显著增长,而轮虫的被甲长和被甲宽没有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氏晶囊轮虫 臂尾轮虫 表型可塑性 捕食者 猎物 被甲棘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