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长年份牛大力根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转录组分析
1
作者 羊青 顾学金 +6 位作者 王清隆 张旻 晏小霞 汤欢 王祝年 冯世秀 王茂媛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4,共14页
牛大力是一种重要的多年生药食同源植物,其主要成分为淀粉和糖类。为了探究不同生长年份牛大力根淀粉和糖类物质合成的规律及其内在基因调控网络,本研究以3年生(NG3)、7年生(NG7)、10年生(NG10)和15年生(NG15)4个生长年份的牛大力根为... 牛大力是一种重要的多年生药食同源植物,其主要成分为淀粉和糖类。为了探究不同生长年份牛大力根淀粉和糖类物质合成的规律及其内在基因调控网络,本研究以3年生(NG3)、7年生(NG7)、10年生(NG10)和15年生(NG15)4个生长年份的牛大力根为研究对象,测定总多糖、淀粉和蔗糖的含量,并完成转录组测序,筛选分析不同年份间牛大力根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重点解析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DEGs的功能。糖类和淀粉物质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年份的增长,总多糖与淀粉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生长至15年时的含量最高,而蔗糖含量在3年时最高,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转录组测序发现,随着生长年份跨度增加,NG3vs NG7、NG3 vsNG10和NG3 vs NG15对比的DEGs总数呈上升趋势,分别为526、1848和1937个。进一步挖掘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中的DEGs,共有62个DEGs在3个比较组中差异表达,其中,蔗糖合成基因的表达量随年份增加而下降,淀粉合成基因随年份的增加较淀粉降解基因占主导,纤维素降解酶随年份增加表达量降低。最终筛选出5个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其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牛大力在3~7年时处于生长活跃期,以蔗糖、纤维素和淀粉的合成为主,促进根部快速膨大发育。生长至7年时,以淀粉的积累、蔗糖的分解和纤维素的降解为特征,进入生长平稳期。本研究对于牛大力根膨大特性的研究、高成薯性牛大力种质创新和科学采收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大力 生长年份 淀粉 蔗糖代谢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植杆菌转录调控子YesN对蔗糖代谢及发酵香肠风味形成的影响
2
作者 强艺 张大革 +1 位作者 徐广谦 徐文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20-326,共7页
该研究旨在揭示植物乳植杆菌转录调控子YesN调控蔗糖代谢的机理,并评估其在发酵香肠生产中对挥发性风味物质和生物胺生成的影响。以植物乳植杆菌yesN突变菌株(ΔyesN)为研究对象,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比野生菌株在基础培养基中的差异表... 该研究旨在揭示植物乳植杆菌转录调控子YesN调控蔗糖代谢的机理,并评估其在发酵香肠生产中对挥发性风味物质和生物胺生成的影响。以植物乳植杆菌yesN突变菌株(ΔyesN)为研究对象,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比野生菌株在基础培养基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凝胶迁移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和细菌单杂交技术,验证YesN对蔗糖代谢基因簇启动子PscrB的调控作用;此外,利用这2种菌株作为发酵剂制备香肠,分析基因yesN对发酵香肠中挥发性风味物和生物胺生成的影响。转录组分析发现ΔyesN菌株与野生菌株相比,有491个基因表达差异,其中109个基因表达下调,382个基因表达上调。KEGG富集分析显示,上调基因主要涉及核酸和氨基酸代谢,而下调基因主要涉及碳源代谢和酯类代谢。在以突变菌株和野生菌株为发酵剂制备的香肠中,检测到14种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7种酯类、5种醛类和2种醇类。结果表明转录调控子YesN在植物乳杆菌中对蔗糖代谢基因簇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并且其在发酵香肠生产中对风味物质和生物胺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植杆菌 蔗糖代谢 转录调控子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GmYUC12a对大豆侧根蔗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齐玉军 邢兴华 +5 位作者 王好让 徐泽俊 童飞 李思梦 江海东 王幸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94-2304,共11页
黄素单加氧酶编码基因(YUCs)是依赖于色氨酸生长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因子。为了明确GmYUC12a在大豆侧根蔗糖代谢响应干旱胁迫中的作用,试验以大豆稳定品系徐9302为材料,通过发根农杆菌侵染子叶下胚轴,获得过量表达发状根复合体植株,测定5... 黄素单加氧酶编码基因(YUCs)是依赖于色氨酸生长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因子。为了明确GmYUC12a在大豆侧根蔗糖代谢响应干旱胁迫中的作用,试验以大豆稳定品系徐9302为材料,通过发根农杆菌侵染子叶下胚轴,获得过量表达发状根复合体植株,测定5%PEG 6000(M/V)模拟干旱胁迫下GmYUC12a过量表达发状根分生出的侧根形态特征、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及蔗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发现,干旱胁迫下GmYUC12a过量表达显著增加侧根长度和干重,表明GmYUC12a可促进干旱胁迫下侧根的生长发育过程。GmYUC12a过量表达能够引起干旱胁迫下侧根GmSUC2、GmCWINV1和GmMST2表达上调,提高蔗糖卸载能力;促使GmSPS1、GmSPS2和GmSuSy1表达上调,增强蔗糖循环能力,促进侧根蔗糖和可溶性糖积累。综上,干旱胁迫通过上调GmYUC12a表达,调控侧根蔗糖卸载和循环过程,维持侧根生长。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干旱胁迫下GmYUC12a调控侧根发育的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生长素合成在大豆干旱响应中的功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干旱 侧根 GmYUC12a 蔗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愈伤组织增殖阶段生长与蔗糖代谢的关系
4
作者 张建瑛 殷东生 +3 位作者 王雨童 姜松 田新华 王丽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0,共7页
针对增殖培养中不同类型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愈伤组织,采用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绘制、糖代谢的测定,对具有成胚能力差异的两类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非胚性愈伤组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形态学上,胚性愈伤组织半透明,浅白或白色... 针对增殖培养中不同类型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愈伤组织,采用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绘制、糖代谢的测定,对具有成胚能力差异的两类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非胚性愈伤组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形态学上,胚性愈伤组织半透明,浅白或白色,结构疏松,表面有大量半透明突起,湿润有黏性,可稳定继代增殖培养;非胚性愈伤组织表面致密,白色逐渐转变成黄褐色。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胚性愈伤组织由许多胚细胞和单个胚柄细胞组成;而非胚性愈伤组织由核质浓密的圆形细胞单一或聚集组成。增殖培养过程中,红松胚性愈伤组织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细胞生长曲线基本呈“S”形,胚性愈伤组织、非胚性愈伤组织生长率在15、20 d时开始下降;胚性愈伤组织与非胚性愈伤组织中可溶性糖(果糖、葡萄糖、蔗糖)质量分数差异极显著,蔗糖质量分数基本维持不变,葡萄糖和果糖质量分数变化明显,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走向;参与蔗糖合成的蔗糖磷酸合酶活性变化与两种转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相似,而蔗糖合成酶活性基本维持不变;增殖阶段,胚性愈伤组织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蔗糖代谢酶活性始终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胚性愈伤组织 蔗糖代谢 增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植早期多效唑处理对甘薯块根发育及其蔗糖代谢的影响
5
作者 赵添 辛曙丽 +2 位作者 黄哲瑞 刘永华 朱国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2-782,共11页
施用多效唑(PBZ)可显著提高甘薯块根产量并改善其品质,同时蔗糖分解酶在甘薯块根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PBZ调控甘薯块根发育的生理生化机制,更不清楚蔗糖代谢在其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本研究以海南鲜食甘薯主栽品种... 施用多效唑(PBZ)可显著提高甘薯块根产量并改善其品质,同时蔗糖分解酶在甘薯块根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PBZ调控甘薯块根发育的生理生化机制,更不清楚蔗糖代谢在其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本研究以海南鲜食甘薯主栽品种高系14为材料,研究栽培早期(定植后20~30 d)喷施PBZ对其块根产量、单薯鲜重和单株结薯数,以及不同发育阶段(定植后30、60、90、120 d)块根中的淀粉和可溶性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蔗糖分解酶活性及其基因家族成员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明确PBZ调控甘薯块根发育的蔗糖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1)PBZ可通过提高块根单薯鲜重而不是单株结薯数来增加甘薯产量,同时还可以增加块根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改善块根品质;但PBZ的增产和改善品质的效果仅发生在处理后的定植早期(定植后30~60 d),在定植后期(定植后90~120 d),PBZ处理对产量和品质无显著影响。(2)PBZ处理显著增加块根的蔗糖合成酶(Sus)、细胞壁转化酶(CWIN)和细胞质转化酶(CIN)活性,但对液泡转化酶(VIN)活性无显著影响。与CWIN和CIN相比,Sus活性上升的时间更早、幅度更大,即PBZ处理下Sus的活性在定植后30 d即显著上升,而CWIN和CIN的活性在定植后60 d才显著上升;在其他时期(特别是定植后期),PBZ处理对Sus、CWIN和CIN活性均无显著影响。(3)对Sus、CWIN和CIN基因表达量的测定表明,在块根中表达的5个Sus基因(IbSus2、IbSus5~7和IbSus9)的表达量在块根发育早期(定植后30 d)均受到PBZ的显著诱导。此外,在块根中表达的7个CIN基因中有3个CIN基因(IbCIN3、IbCIN7和IbCIN8)、在块根中表达的3个CWIN基因中有2个(IbCWIN2和IbCWIN4)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定植后60 d受到显著诱导。但在其他时期(特别是定植后期),PBZ处理对相关基因家族成员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影响。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推测PBZ处理下Sus表达和活性增加的时间更早、幅度更大,可以促进淀粉的快速积累和块根的快速膨大,而随后CWIN和CIN表达和活性的上升则可增加块根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改善甘薯品质,同时为淀粉的合成和块根的膨大提供一定的能量供应。本研究还鉴定出上述3种蔗糖分解酶基因家族中受PBZ诱导表达的特定成员。PBZ对甘薯块根产量、品质、蔗糖分解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主要发生在PBZ处理后的短时期内,随着时间的延长,PBZ对上述指标的影响逐渐消失。因此,生产上为了提高甘薯产量,有必要在全生育期进行PBZ处理。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通过品种选育和栽培措施等手段实现优质、高产甘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多效唑 蔗糖代谢 蔗糖分解酶 块根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叶片中蔗糖代谢酶活性及糖含量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婷婷 杨本鹏 +2 位作者 王俊刚 甘仪梅 张树珍 《中国糖料》 2023年第2期47-53,共7页
为研究甘蔗叶片中蔗糖代谢酶活性及糖含量变化,解析甘蔗“源-库”糖分积累调控机制,分别对分蘖期、拔节期、成熟期‘新台糖22号’甘蔗成熟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的活性及叶片中蔗糖和还原糖含量采... 为研究甘蔗叶片中蔗糖代谢酶活性及糖含量变化,解析甘蔗“源-库”糖分积累调控机制,分别对分蘖期、拔节期、成熟期‘新台糖22号’甘蔗成熟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的活性及叶片中蔗糖和还原糖含量采用比色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茎秆生长及糖分积累,甘蔗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从10.3μmol/(gFW·h)逐渐升高至14.6μmol/(gFW·h),成熟期甘蔗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至5.3μmol/(gFW·h);甘蔗叶片中蔗糖合成酶在茎秆中糖分积累时蔗糖合成活性由14.0μmol/(gFW·h)降低至9.1μmol/(gFW·h);分蘖期甘蔗叶片中蔗糖转化酶活性介于26.0~30.2μmol/(gFW·h),而成熟期甘蔗叶片中蔗糖转化酶活性显著降低至13.9~16.4μmol/(gFW·h)。甘蔗叶片中蔗糖含量在茎秆中糖分积累时达到最高20.57 mg/gFW;分蘖期甘蔗叶片中还原糖含量2.1 mg/gFW,而拔节期、成熟期甘蔗叶片中还原糖含量分别升高至5.45 mg/gFW和7.15 mg/gFW。甘蔗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与蔗糖含量呈正相关,表明甘蔗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直接调控蔗糖合成。研究结果表明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及蔗糖含量积极响应茎秆中糖分积累信号,蔗糖磷酸合成酶是甘蔗“源-库”糖分积累调控的关键作用靶点,进一步解析甘蔗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调控网络可为甘蔗糖分性状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糖代谢 蔗糖代谢 糖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失水对采后烟叶蔗糖代谢的影响
7
作者 吴飞跃 周子方 +5 位作者 高娅北 孙占伟 张明刚 赵东方 赵贵斌 邱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3-68,共6页
【目的】明确不同失水处理对采后烟叶蔗糖代谢的影响,为优质烤烟形成奠定基础。【方法】以烤烟品种"秦烟96"为材料,选取适熟中部烟叶(10~12叶位),设置正常处理(CK)、失水10%处理(T1)和失水20%处理(T2)3个失水梯度,在处理后不... 【目的】明确不同失水处理对采后烟叶蔗糖代谢的影响,为优质烤烟形成奠定基础。【方法】以烤烟品种"秦烟96"为材料,选取适熟中部烟叶(10~12叶位),设置正常处理(CK)、失水10%处理(T1)和失水20%处理(T2)3个失水梯度,在处理后不同时间测定烟叶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研究采后烟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和转化酶(INV)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与正常处理(CK)相比,失水处理总体上增加了采后烟叶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失水10%处理烟叶的SPS活性随采后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且SPS基因表达量降低,而SS和INV活性随采后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SS和INV基因表达量增加;失水20%处理烟叶的SPS、SS和INV活性及基因表达量则与失水10%处理呈相反变化规律。【结论】失水处理促进了采后烟叶糖含量增加,且失水10%处理烟叶在采后以蔗糖分解代谢为主,而失水20%处理则抑制了蔗糖分解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失水 烟叶调制 蔗糖代谢 蔗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甜玉米籽粒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9
8
作者 赵福成 景立权 +3 位作者 闫发宝 陆大雷 王桂跃 陆卫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44-1651,共8页
为明确高温对甜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甜玉米厦甜1号和粤甜16为材料,人工授粉3d后,利用人工气候室分别进行昼间高温(HT)35℃和正常气温(CK)处理,研究了甜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 为明确高温对甜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甜玉米厦甜1号和粤甜16为材料,人工授粉3d后,利用人工气候室分别进行昼间高温(HT)35℃和正常气温(CK)处理,研究了甜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气温相比,高温缩短甜玉米灌浆进程,显著降低粒重、含水量,提高皮渣率。在最佳采收期(水分含量为68%~74%)甜玉米鲜百粒重分别下降了20.8%(厦甜1号)和16.4%(粤甜16)。在甜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随授粉后时间先升高后降低,高温处理不利于可溶性糖和蔗糖积累,籽粒中糖分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升高。籽粒中蔗糖的合成与分解主要由磷酸蔗糖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催化,SS催化反应是可逆的。高温明显降低SPS和ss合成方向活性,提高ss分解方向活性,导致糖分含量降低,品质变劣。高温缩短两品种SS(合成方向)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而对于SPS活性峰值出现时间厦甜1号被缩短,粤甜16为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高温胁迫 糖分积累 蔗糖代谢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9
作者 赵福成 景立权 +3 位作者 闫发宝 陆大雷 王桂跃 陆卫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53,共9页
以甜玉米扬甜2号和超甜135为材料,设置纯氮N 0、75、225、375 kg/hm24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甜玉米扬甜2号和超甜135鲜穗产量,两品种均以施N 225 kg/hm2产量最高,比不... 以甜玉米扬甜2号和超甜135为材料,设置纯氮N 0、75、225、375 kg/hm24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甜玉米扬甜2号和超甜135鲜穗产量,两品种均以施N 225 kg/hm2产量最高,比不施氮分别增产65.15%、99.61%。甜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随吐丝时间呈单峰曲线变化,施氮明显提高籽粒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施氮量为N 225 kg/hm2时最高。氮肥对甜玉米质构特性有较大影响,施氮量增多,籽粒的硬度显著增加;脆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氮肥用量在N 225 kg/hm2最大。籽粒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合成方向活性的变化趋势与蔗糖含量变化一致,SS分解方向活性随籽粒灌浆进程逐渐变大。合理施氮可提高甜玉米籽粒中SPS和SS合成方向活性,增加糖分,改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氮肥 产量 品质 蔗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与葡萄糖对番茄光合速率和蔗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1
10
作者 齐红岩 李天来 +1 位作者 陈元宏 张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2期137-142,共6页
以辽园多丽和樱桃番茄红玉为试材,采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葡萄糖及其两者的混合液,研究叶面喷肥对两个品种番茄光合速率及蔗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肥可明显提高番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及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通过叶面喷肥处理,... 以辽园多丽和樱桃番茄红玉为试材,采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葡萄糖及其两者的混合液,研究叶面喷肥对两个品种番茄光合速率及蔗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肥可明显提高番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及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通过叶面喷肥处理,提高了2个品种番茄果实内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提高了果实中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的活力水平,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力也得到明显提高。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及其与葡萄糖两者的混合液效果较好,单独喷施葡萄糖效果稍差。表明在叶面喷施葡萄糖、磷酸二氢钾和两者的混合液条件下,果实是通过提高4种酶的活力来提高库强度的。果实库强度增加的同时,相应地促进了同化产物的运转和干物质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磷酸二氢钾 葡萄糖 光合速率 蔗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及蔗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曹玉军 赵宏伟 +4 位作者 王晓慧 魏雯雯 张磊 王立春 王永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81-887,共7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甜玉米东甜3号(Dongtian3),东甜4号(Dongtian4)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钾素用量对甜玉米产量和品质及对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了甜玉米鲜穗产量,施K2O 150kg/hm2处理比不施钾处理最高...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甜玉米东甜3号(Dongtian3),东甜4号(Dongtian4)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钾素用量对甜玉米产量和品质及对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了甜玉米鲜穗产量,施K2O 150kg/hm2处理比不施钾处理最高增产14.06%;各施钾处理的子粒可溶性糖、蔗糖、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均明显提高。开花后,子粒蔗糖含量与蔗糖合成酶(SS,合成方向)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变化规律与子粒蔗糖含量变化一致,SS和SPS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施钾明显提高了二者活性,利于甜玉米蔗糖合成与积累。经回归分析,甜玉米最高产量钾素用量为K2O 133~140 kg/hm2,最优品质的钾素用量为K2O 1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钾素 产量 品质 蔗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枸杞果实糖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37
12
作者 郑国琦 罗霄 +2 位作者 郑紫燕 王俊 胡正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72-1178,共7页
通过对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生长模式、蔗糖、果糖、葡萄糖和淀粉含量及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研究了宁夏枸杞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糖的代谢积累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宁夏枸杞果实发育呈双S"曲线,果实主要以积累己糖... 通过对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生长模式、蔗糖、果糖、葡萄糖和淀粉含量及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研究了宁夏枸杞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糖的代谢积累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宁夏枸杞果实发育呈双S"曲线,果实主要以积累己糖为主.(2)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在果实发育初期处于下降的趋势,在花后19d开始上升,果实转色后又逐渐下降;蔗糖合成酶(SS)活性总体表现为SS分解方向的活性大于SS合成方向的活性,说明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SS的活性主要以分解方向的为主;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的活性随果实发育呈上升趋势,但在果实成熟后期有所下降,且AI和NI活性高于合成酶类的活性,较高的转化酶类活性促进了果实内部己糖的积累.(3)在枸杞果实生长发育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与AI和NI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它酶不具有相关性.说明AI和NI在宁夏枸杞果实的糖代谢中起着主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枸杞 糖积累 蔗糖代谢相关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关系 被引量:22
13
作者 陈美霞 赵从凯 +2 位作者 陈学森 房师梅 张宪省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0-324,共5页
以新世纪杏作为试材,在不同发育时期测定了果实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质量分数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对果实中糖积累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蔗糖质量分数与蔗糖合成酶的合成方向和蔗糖磷酸合成酶呈... 以新世纪杏作为试材,在不同发育时期测定了果实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质量分数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对果实中糖积累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蔗糖质量分数与蔗糖合成酶的合成方向和蔗糖磷酸合成酶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4 9**和0.841 8*,而与中性转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42 5*。果实硬核期结束是果实中糖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净活性变化的转折时期。硬核期结束之前果实中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净活性为负值,蔗糖积累缓慢;硬核期结束后进入着色期,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净活性转为正值,蔗糖积累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 糖积累 蔗糖代谢相关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调控棉花纤维蔗糖代谢及纤维比强度的生理机制 被引量:21
14
作者 马溶慧 许乃银 +5 位作者 张传喜 李文峰 冯营 屈磊 王友华 周治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43-2151,共9页
以棉纤维比强度高(科棉1号,平均比强度为35cNtex-1)和中等(美棉33B,平均比强度为32cNtex-1)的2个基因型为材料,于2005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和江苏省邳州县宿羊山镇(黄河流域黄淮棉区)设置氮素水平(零氮为0kghm-2,适氮... 以棉纤维比强度高(科棉1号,平均比强度为35cNtex-1)和中等(美棉33B,平均比强度为32cNtex-1)的2个基因型为材料,于2005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和江苏省邳州县宿羊山镇(黄河流域黄淮棉区)设置氮素水平(零氮为0kghm-2,适氮为240kghm-2,高氮为480kghm-2)试验,研究氮素调控棉纤维蔗糖代谢及纤维比强度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棉铃对位叶氮浓度随铃龄变化的趋势符合幂函数曲线[YN=at-b,YN为棉铃对位叶氮浓度(%),t为铃龄(d),a、b为参数]。高氮水平下的a值显著增加,导致铃龄24d前纤维中蔗糖代谢相关酶(蔗糖酶、蔗糖合成酶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和蔗糖转化量、纤维素最大累积速率以及铃龄24d纤维比强度降低;零氮水平下的b值显著增加,与铃龄24d后纤维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和蔗糖含量峰值降低、纤维素快速累积持续期缩短以及铃龄24d后纤维比强度增幅减小的关系密切。上述变化特征在品种间一致,是棉纤维发育对棉铃对位叶氮浓度做出的重要生理响应,进而导致高氮、零氮水平下的成熟纤维比强度显著降低。铃龄24d是氮素调控棉纤维蔗糖代谢及纤维比强度的转折期,该时期的棉铃对位叶氮浓度分别为3.15%(南京)和2.75%(徐州)时有利于高强纤维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 棉铃对位叶 叶氮浓度 棉纤维 蔗糖代谢 纤维强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亏缺灌溉对枸杞果实糖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5
作者 张萍 郑国琦 +2 位作者 郑国保 张源沛 许兴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0-163,178,共5页
通过控制灌溉量将土壤水分控制在18.20%(T1),19.50%(T2),20.60%(T3),22.40%(T4),23.50%(T5)不同的水平上,研究亏缺灌溉对枸杞果实糖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的增强,不同处理枸杞果实百粒重呈下降趋势,严重... 通过控制灌溉量将土壤水分控制在18.20%(T1),19.50%(T2),20.60%(T3),22.40%(T4),23.50%(T5)不同的水平上,研究亏缺灌溉对枸杞果实糖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的增强,不同处理枸杞果实百粒重呈下降趋势,严重亏缺灌溉的T5百粒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在枸杞全生育期果实己糖(葡萄糖、果糖)积累量递增,蔗糖积累量逐渐下降。且随亏缺灌溉的加重,红果期各处理果实己糖、蔗糖含量差异显著,其中T1、T2显著高于T5;枸杞果实全生育期转化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红果期其活性下降保证了蔗糖的积累;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较低,呈下降趋势。且随水分胁迫的加强,合成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这与水分胁迫愈重,愈有利于蔗糖积累相一致。亏缺灌溉提高了果实中己糖积累,改善了果实品质,但严重亏缺会降低果实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亏缺灌溉 枸杞 糖积累 蔗糖代谢相关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蔗糖代谢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覃鸿妮 蔡一林 +3 位作者 孙海燕 王久光 王国强 刘志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83-1188,共6页
试验选取平展型玉米"长玉13"、半紧凑型玉米"东单60"和紧凑型玉米"郑单958"为材料,分别在2600株·667m-2、3200株·667m-2、3800株·667m-23种密度下种植,探讨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灌浆过... 试验选取平展型玉米"长玉13"、半紧凑型玉米"东单60"和紧凑型玉米"郑单958"为材料,分别在2600株·667m-2、3200株·667m-2、3800株·667m-23种密度下种植,探讨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灌浆过程中功能叶蔗糖代谢和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功能叶片蔗糖含量、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影响较大,高密度不利于功能叶片中蔗糖的合成,低密度有利于蔗糖积累;而籽粒中的淀粉合成相关酶——ADPG焦磷酸化酶和U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小;平展型"长玉13"和紧凑型"郑单958"是源端限制型品种,而半紧凑型"东单60"是库端限制型品种;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品种的影响程度有差异,对平展型"长玉13"影响最大,而对紧凑型"郑单958"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株型 种植密度 蔗糖代谢 淀粉合成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花生叶片蔗糖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孙虎 李尚霞 +2 位作者 王月福 王维华 王成霞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6-459,共4页
以花生品种花育17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花生叶片蔗糖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花生叶片蔗糖合成具有调节作用,适量施氮有利于提高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促进叶片蔗糖合成;在一定施氮量范... 以花生品种花育17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花生叶片蔗糖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花生叶片蔗糖合成具有调节作用,适量施氮有利于提高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促进叶片蔗糖合成;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增加氮肥用量,能提高花生产量各构成因素的水平,从而提高荚果产量。但过量施氮,产量各构成因素水平下降,经济系数显著降低,荚果产量降低。花生高产的最适施氮量为157.8 kg/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施氮量 蔗糖代谢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化控对春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和籽粒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光彦 王庆燕 +4 位作者 许艳丽 卢霖 焦浏 董学瑞 董志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5-1223,共9页
以中单909和吉单35为材料,设置乙矮合剂和聚糠萘合剂双重化控处理,研究玉米穗位叶和籽粒中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双重化控调控玉米碳代谢的生理机制,为建立玉米高产稳产的化学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双重化控提高... 以中单909和吉单35为材料,设置乙矮合剂和聚糠萘合剂双重化控处理,研究玉米穗位叶和籽粒中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双重化控调控玉米碳代谢的生理机制,为建立玉米高产稳产的化学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双重化控提高了灌浆期穗位叶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活性,尤其显著提高灌浆后期(花后50 d)蔗糖合成能力,提高灌浆前期(花后10~20 d)穗位叶蔗糖含量,降低后期(花后30~50 d)蔗糖含量。双重化控处理对玉米籽粒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较小,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活性呈升高趋势;中单909籽粒蔗糖含量灌浆前期(花后10 d)升高,灌浆后期(花后50 d)降低,花后20~40 d影响不显著,吉单35籽粒蔗糖含量花后10~20 d降低,30~40 d升高,50 d没有显著差异。双重化控处理提高了中单909和吉单35灌浆中期和灌浆中后期灌浆速率,使两品种粒重和产量均显著提高,分别比对照增产4.61%和7.78%。本研究说明,乙矮合剂和聚糠萘合剂双重化控处理可通过调控源库蔗糖代谢关键酶的活性,促进蔗糖在源端的合成和在库端的降解,从而促进碳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达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乙矮合剂 聚糠萘合剂 蔗糖 蔗糖代谢关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苁蓉和寄主梭梭体内可溶性糖分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郑国琦 宋玉霞 +2 位作者 郭生虎 马红爱 牛东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75-1182,共8页
通过测定不同发育时期肉苁蓉和寄主梭梭体内主要糖类物质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以研究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的糖代谢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未寄生肉苁蓉的梭梭以积累葡萄糖为主,而寄生肉苁蓉的梭梭在夏季休眠期以积累葡萄糖为主,进入秋... 通过测定不同发育时期肉苁蓉和寄主梭梭体内主要糖类物质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以研究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的糖代谢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未寄生肉苁蓉的梭梭以积累葡萄糖为主,而寄生肉苁蓉的梭梭在夏季休眠期以积累葡萄糖为主,进入秋季旺盛生长期时以积累蔗糖为主。肉苁蓉的糖分积累与梭梭不同,己糖含量约占可溶性总糖的62.45%,而蔗糖仅为可溶性总糖的4.98%,故肉苁蓉为己糖积累型。寄主梭梭同化枝内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较转化酶活性和蔗糖合成酶活性低,其中寄生肉苁蓉的梭梭的分解酶类活性高于未寄生肉苁蓉的梭梭。肉苁蓉体内转化酶活性较低,而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较高,且蔗糖合成酶活性高于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表现为肉苁蓉中的分解酶类活性高于合成酶类活性,较高的分解酶类活性促进了蔗糖的分解,从而促进了糖分由寄主梭梭向肉苁蓉的不断转移。总体来看,肉苁蓉和寄主梭梭体内糖分的代谢主要以蔗糖合成酶为主,其它2种酶为辅协同参与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肉苁蓉 可溶性糖 蔗糖代谢相关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粉直感对杨梅果实品质及不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戚行江 郑锡良 +3 位作者 任海英 梁森苗 颜鸿鹏 吴阳春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61-867,共7页
【目的】探究杨梅的花粉直感效应。【方法】以‘东魁’‘荸荠种’为母本,选用黄岩、舟山的雄株作为花粉源进行人工授粉,并以自然授粉为对照,观察其对当年果实品质的影响,并且测定2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杨梅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 【目的】探究杨梅的花粉直感效应。【方法】以‘东魁’‘荸荠种’为母本,选用黄岩、舟山的雄株作为花粉源进行人工授粉,并以自然授粉为对照,观察其对当年果实品质的影响,并且测定2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杨梅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的活性。【结果】以‘荸荠种’为母本的授粉组合中,单果质量比对照低6.5%~18.6%,果实纵径比对照低4.62%~9.16%,亮度比对照低5.1%~16.4%,总糖含量比对照低14.17%~16.67%,维生素C含量比对照低6.73%~10.3%,可滴定酸含量比对照高17.1%~20.3%。以‘东魁’为母本授粉组合中,与自然授粉相比,果实质量、果实横纵经、可食率等方面差异不显著,色差比对照低8.1%~9.3%,‘东魁’×黄岩花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1.95%、3.06%、25.39%。杨梅人工授粉不同雌雄组合表现出花粉直感现象。SPS活性在5月19日和6月19日最高的分别是‘荸荠种’×舟山花粉和‘东魁’×舟山花粉。SS活性在5月19日和6月19日最高的分别是‘荸荠种’×黄岩花粉和‘东魁’×黄岩花粉。【结论】‘荸荠种’×舟山花粉、‘东魁’×黄岩花粉为最佳组合,‘荸荠种’和‘东魁’都与黄岩和舟山的杨梅花粉有亲和力。从容易取材及品质改良两方面综合考虑,黄岩和舟山的杨梅雄株在品质改良中有着一定的优势,舟山的杨梅花粉为‘荸荠种’授粉对品质的改良更好,黄岩的杨梅花粉为‘东魁’授粉对品质的改良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花粉直感 果实品质 蔗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