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原性因素对小鼠比目鱼肌胞吞作用的影响
1
作者 唐在明 唐燕红 王金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5-308,共4页
本文报道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 HRP)酶标生化方法探讨神经原性因素对小鼠比目鱼肌胞吞作用的影响及其与肌萎缩的关系。坐骨神经鞘内注射秋水仙素诱发比目鱼肌去神经样改变 ,再用脑提取液处理秋水仙素小鼠比目鱼肌 ;用河豚毒素 ( TTX)毛细... 本文报道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 HRP)酶标生化方法探讨神经原性因素对小鼠比目鱼肌胞吞作用的影响及其与肌萎缩的关系。坐骨神经鞘内注射秋水仙素诱发比目鱼肌去神经样改变 ,再用脑提取液处理秋水仙素小鼠比目鱼肌 ;用河豚毒素 ( TTX)毛细管埋藏坐骨神经鞘内 ;另将变性神经提取液注入正常及人工冬眠小鼠的比目鱼肌间隙。测定比目鱼肌 HRP摄取的相对含量及肌肉湿重和总蛋白量。结果表明 ,脑提取液可完全消除秋水仙素引起的胞吞摄取增加和肌肉湿重及总蛋白量的减少。河豚毒素比秋水仙素对肌肉的去神经样影响要小 ,变性神经提取液对正常及人工冬眠小鼠的肌肉胞吞摄取明显增强 ,但肌肉湿重及总蛋白量无显著改变 ,提示在生理情况下 ,脑源性神经营养性生物大分子是维持肌肉胞吞稳态的首要因素 ,正常神经支配的肌肉 ,变性神经产物显著诱导胞吞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吞作用 肌萎缩 神经营养性因子 神经变性产物 突触传递 小鼠 比目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孤雌激活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胞吞作用相关蛋白的动态表达分析
2
作者 许瑞华 周应聪 +6 位作者 孙莹 王萌 芮弦 王靖雷 马睿 余四九 潘阳阳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32,共6页
为探索哺乳动物孤雌激活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胞吞作用相关蛋白的动态表达,通过体外生产小鼠孤雌激活胚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孤雌激活胚胎胞吞作用相关蛋白Cav1、Cav2... 为探索哺乳动物孤雌激活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胞吞作用相关蛋白的动态表达,通过体外生产小鼠孤雌激活胚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孤雌激活胚胎胞吞作用相关蛋白Cav1、Cav2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进行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孤雌激活胚胎中Cav1、Cav2表达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鼠孤雌激活胚胎不同时期均可检测到Cav1、Cav2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其中囊胚和桑椹胚中该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最高,4-8细胞时期次之,2细胞最低;各发育时期孤雌激活胚胎中Cav1、Cav2蛋白主要定位在胚胎细胞胞质内;囊胚中内细胞团(ICM)细胞中Cav1的荧光强度高于滋养层细胞。说明胞吞作用相关蛋白Cav1、Cav2可能参与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生理调控,桑椹胚和囊胚时期可能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重要时期,并且在囊胚时期对内细胞团发育的调控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探索胞吞作用参与哺乳动物胚胎早期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雌激活 胞吞作用相关蛋白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花粉管中的胞吞/胞吐作用观察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盛仙永 董晓玲 +3 位作者 谭玲玲 张莎莎 江丽萍 李雪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79-1583,共5页
应用细胞膜染料FM4-64结合Zeiss 5 live快速扫描型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百合花粉管中的吞排作用.结果显示,培养基中加入FM4-64后,染料迅速进入到花粉管中,并在花粉管顶端形成一个锥形的区域;锥形区域表现出周期性变化,并且与花粉管脉冲生... 应用细胞膜染料FM4-64结合Zeiss 5 live快速扫描型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百合花粉管中的吞排作用.结果显示,培养基中加入FM4-64后,染料迅速进入到花粉管中,并在花粉管顶端形成一个锥形的区域;锥形区域表现出周期性变化,并且与花粉管脉冲生长呈负相关,即锥形区形成期花粉管生长缓慢,而锥形区消退期花粉管生长迅速;在锥形区域的消退期,花粉管顶端,尤其是最顶端快速向前延伸,而在锥形区域的形成期,花粉管最顶端的延伸速度显著下降,但亚顶端区域仍基本维持原有的生长速度.研究发现,花粉管的最顶端既是内吞作用也是胞吐作用的主要场所,但胞吞作用仅局限于花粉管的最顶端,而胞吐作用发生在包括亚顶端在内的整个花粉管顶端;胞吞和胞吐作用在花粉管最顶端交替发生,可能是花粉管脉冲生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共聚焦 花粉管 脉冲生长 胞吞作用 胞吐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调蛋白及其结合蛋白对神经递质释放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倪炜 王正朝 黄晓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6-324,共9页
钙离子(Ca2+)是调节突触前神经递质的胞吐释放的关键离子信号.作为胞内最普遍存在的钙离子感受器的钙调蛋白(CaM)被发现能通过与多种蛋白的相互作用,调控着突触小泡的生发、运输及再填充,从而传递胞内Ca2+浓度变化的信号,对神经递质的... 钙离子(Ca2+)是调节突触前神经递质的胞吐释放的关键离子信号.作为胞内最普遍存在的钙离子感受器的钙调蛋白(CaM)被发现能通过与多种蛋白的相互作用,调控着突触小泡的生发、运输及再填充,从而传递胞内Ca2+浓度变化的信号,对神经递质的释放及突触电生理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CaM及其结合蛋白是如何参与对突触小泡的胞吐释放和胞吞恢复的调控,并探讨了其中可能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调蛋白 神经递质 突触小泡 胞吐作用 胞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格蛋白斑块的调控机制和功能多样性
5
作者 赵以歌 蒋昭泓 +1 位作者 周倩仪 陈志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58-1971,共14页
网格蛋白介导型胞吞作用(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CME)是细胞胞吞大分子物质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细胞囊泡运输(vesicle trafficking)的起始环节。网格蛋白斑块(clathrin plaques)是细胞质膜上大而扁平的网格蛋白包被结构(clathri... 网格蛋白介导型胞吞作用(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CME)是细胞胞吞大分子物质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细胞囊泡运输(vesicle trafficking)的起始环节。网格蛋白斑块(clathrin plaques)是细胞质膜上大而扁平的网格蛋白包被结构(clathrin-coated structures,CCSs),有时也称为扁平的网格蛋白晶格(flat clathrin lattices)。与典型的网格蛋白包被小窝(clathrin-coated pits,CCPs)相比,网格蛋白斑块具有更平坦的形态、更大的面积和更长的寿命。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网格蛋白斑块不仅可以通过CME参与大分子货物的选择性胞吞,还是一种特殊的细胞黏附结构,并作为信号转导平台参与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斑块在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黏附、机械感应、细胞迁移、病原体入侵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截至目前,国内外研究对网格蛋白斑块的功能多样性及其形成和调控机制仍未完全明了。本文回顾网格蛋白斑块的研究历程,综述网格蛋白斑块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讨论调节网格蛋白斑块动态的机制及其在CME中的最新发现,以推动对CCSs结构的深入探索,强调斑块作为细胞机械感知桥梁和信号转导动态平台的多功能特性,拓展对CME系统的理解边界,并为相关疾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策略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蛋白斑块 胞吞作用 细胞黏附 信号转导 显微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扰动流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SR-B1转胞吞LDL增强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6
作者 尹铁英 石雯 +5 位作者 杜若林 汪洋 刘宛灵 李焰红 黄俊场 王贵学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6-46,共1页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易形成在血管分叉和主动脉弓小弯等扰动流区域。最新研究发现,清道夫受体B1(SR-B1)在动脉内皮细胞中可通过转胞吞作用转运低密度脂蛋白(LDL)到内膜下沉积,加速AS的形成。通过体内外实验,检测在低切应力和振荡...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易形成在血管分叉和主动脉弓小弯等扰动流区域。最新研究发现,清道夫受体B1(SR-B1)在动脉内皮细胞中可通过转胞吞作用转运低密度脂蛋白(LDL)到内膜下沉积,加速AS的形成。通过体内外实验,检测在低切应力和振荡流等异常血流动力学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上SR-B1的变化,及其与AS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构建Apoe^(-/-)小鼠颈动脉部分结扎(PCL)的低切应力和振荡流体内模型,并辅以28 d高脂饮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体内外实验 动脉内皮细胞 胞吞作用 血流动力学 振荡流 主动脉弓 高脂饮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Mg与接枝RGD的HAnps载体系统对MG63细胞胞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恬 陈良建 +4 位作者 贺惠莉 彭静 郭筱慧 郑雅亦 邵春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25-634,共10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HAnps和掺镁HAnps(Mg-HAnps),通过硅烷化联合碳二亚胺法处理HAnps和Mg-HAnps后接枝黏附肽(RGD),以香豆素6(coumarin-6)为荧光探针标记HAnps,Mg-HAnps,RGD-HAnps和RGD-Mg-HAnps,并将其与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株(MG63)细...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HAnps和掺镁HAnps(Mg-HAnps),通过硅烷化联合碳二亚胺法处理HAnps和Mg-HAnps后接枝黏附肽(RGD),以香豆素6(coumarin-6)为荧光探针标记HAnps,Mg-HAnps,RGD-HAnps和RGD-Mg-HAnps,并将其与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株(MG63)细胞共培养,研究掺Mg与接枝RGD的HAnps对MG63细胞胞吞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GD-Mg-HAnps无细胞毒性,掺Mg与接枝RGD有利于MG63细胞胞吞HAnps颗粒,并有协同作用,RGD-Mg-HAnps具有介导胞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载体 掺Mg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Mg-HAnps) 黏附肽(RGD) 靶向性 胞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RGS1胞吞动态调控G蛋白参与拟南芥生长发育和抗性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古盼 齐学影 +2 位作者 李莉 张曦 单晓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42,共9页
异源三聚体G蛋白由Gα、Gβ和Gγ 3个亚基组成,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跨膜信号转导因子。植物细胞通过定位于细胞质膜的G蛋白信号调节子RGS蛋白(regulator of G protein signaling),调控异源三聚体G蛋白的活性,进而参与生长发育、激... 异源三聚体G蛋白由Gα、Gβ和Gγ 3个亚基组成,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跨膜信号转导因子。植物细胞通过定位于细胞质膜的G蛋白信号调节子RGS蛋白(regulator of G protein signaling),调控异源三聚体G蛋白的活性,进而参与生长发育、激素和糖信号转导以及抗病反应等多个重要生物学过程。膜蛋白可通过胞吞循环调控其在细胞质膜上的数量,以响应外界环境因子和自身发育信号。近年来,研究表明多种外界信号诱导拟南芥AtRGS1蛋白的胞吞,进而促进其与Gα亚基的解离,游离的Gα-GTP、Gβγ亚基和定位于内含体的AtRGS1蛋白均可能调控下游信号转导,进而影响相应生物学过程。本文综述了AtRGS1通过胞吞作用调控G蛋白参与的生长发育和抗性反应的分子细胞学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理解G蛋白信号调节子影响植物发育进程和抗性反应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为植物膜蛋白胞吞调控信号转导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AtRGS1 G蛋白 胞吞作用 生长发育 抗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B1在疾病早期受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促进斑块形成
9
作者 石雯 尹铁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5-365,共1页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易形成在血管扰动流部位,证明斑块形成是受生物力学影响的,检测内皮细胞的LDL转运蛋白是否受到低切应力作用。由于清道夫受体B1(SR-B1)在动脉内皮细胞中有转运低密度脂蛋白(LDL)到内膜的作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易形成在血管扰动流部位,证明斑块形成是受生物力学影响的,检测内皮细胞的LDL转运蛋白是否受到低切应力作用。由于清道夫受体B1(SR-B1)在动脉内皮细胞中有转运低密度脂蛋白(LDL)到内膜的作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AS)的疾病进程,但低切应力、西式饮食和炎症对血管内皮细胞(VEC)SR-B1的影响是未知的。方法收集人主动脉样本和构建Apoe小鼠颈动脉部分结扎(PCL)的扰动流体内模型,检测内皮LDL转运蛋白的表达,用油红O染色实验检测斑块的形成,用伊文思蓝染色实验检测血管通透性情况;构建力学加载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体外模型,检测在扰动流下VEC的SRB1表达变化和LDL转胞吞作用变化;建立炎症模型和高脂模型检测SR-B1的表达变化。结果和讨论PCL 28 d后斑块形成,并且通透性较未结扎血管无明显变化,说明LDL积累主要通过内皮转胞吞,而转运蛋白中SRB1响应力学表达升高,此作用在形成斑块后减弱。在人主动脉小弯内膜和细胞力学加载模型中都能检测到SR-B1升高,且在炎症和高脂条件下,也促进SR-B1升高。说明VEC中SR-B1在斑块形成前受致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形成 疾病进程 血管通透性 伊文思蓝 胞吞作用 动脉内皮细胞 生物力学 细胞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水压力通过机械力学信号轴Piezo1/Integrin β1正反馈增强膀胱灌注疗效的研究
10
作者 马明海 王磊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47-447,共1页
目的膀胱肿瘤术后需要定期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容易受到周期性静水压力和机械张力的调节,但其对膀胱生理功能及灌注疗效的影响仍不清楚。Piezo1/Integrinβ1作为经典的机械力学信号轴,可感受细胞内外的力学变化。本研究拟探究静水压力对Pi... 目的膀胱肿瘤术后需要定期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容易受到周期性静水压力和机械张力的调节,但其对膀胱生理功能及灌注疗效的影响仍不清楚。Piezo1/Integrinβ1作为经典的机械力学信号轴,可感受细胞内外的力学变化。本研究拟探究静水压力对Piezo1/Integrinβ1信号轴及膀胱灌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通过在体内外构建稳定过表达的细胞、动物模型,以装载聚精氨酸多肽和表柔比星的药物体系(R-DOX)为工具,利用电镜、分子对接、计算机模拟、单细胞成像、FISH、RT-q PCR、Western Blotting、单细胞测序等技术探究静水压力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细胞膜机械扰动及机械信号轴的影响;利用组织工程、流式细胞术、3D肿瘤球、膀胱肿瘤原位模型等方法探究静水压力及机械信号轴对R-DOX摄取效率的影响。结果静水压力可在体内外激活膀胱肿瘤机械力学信号轴Piezo1/Integrinβ1,增强R-DOX膀胱灌注化疗的疗效;静水压力可增强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机械扰动,促进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机械摄取;静水压力诱导细胞膜形成多层结构,增加细胞膜曲率,激活Piezo1机械离子通道蛋白,促进Ca2+释放,进而增强Integrinβ1介导的胞吞作用,实现对化疗药物的正反馈摄取。结论膀胱静水压力通过激活Piezo1/Integrinβ1信号轴,促进对化疗药物的机械摄取,最终正反馈增强膀胱灌注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灌注 表柔比星 膀胱肿瘤 静水压力 化疗药物 机械信号 力学信号 胞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蛋白及其蛋白超家族的功能
11
作者 杨紫雁 蒋昭泓 +1 位作者 周倩仪 陈志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21-2831,共11页
发动蛋白(dynamin)作为一种复杂的多结构域蛋白质,因其在促进内吞囊泡形成和断裂,诱导囊泡从质膜脱离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而广为人知。其经典功能是在网格蛋白介导型胞吞作用中发挥“膜剪刀”的作用,但是由于其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不同... 发动蛋白(dynamin)作为一种复杂的多结构域蛋白质,因其在促进内吞囊泡形成和断裂,诱导囊泡从质膜脱离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而广为人知。其经典功能是在网格蛋白介导型胞吞作用中发挥“膜剪刀”的作用,但是由于其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不同同源异构体间具有组织表达和分布差异性,促使其广泛参与细胞内重要的生理过程,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期研究揭示了发动蛋白的一些非经典功能,包括参与调控网格蛋白介导型胞吞作用(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CME)的早期阶段、影响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细胞分裂等。本文主要综述了发动蛋白在CME膜剪切过程中发挥经典功能的最新进展,总结了其非经典功能的挖掘现状,同时阐述了其他发动蛋白超家族蛋白(dynamin superfamily protein,DSP)成员的功能,如抵抗病原体入侵、参与调控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液泡膜的分裂,以及线粒体、内质网、液泡、过氧化物酶体膜的融合,此外,DSP成员也在调节细胞器间的物质运输,介导细菌胞质分裂和囊泡分泌等方面发挥功能。本综述通过对DSP成员功能的总结和梳理,将为人类疾病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蛋白 胞吞作用 膜剪刀 发动蛋白超家族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仔猪小肠母源抗体IgG的摄取与肠道淋巴组织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晗 王瑞玲 +3 位作者 赵琪 赵晓玲 巢国正 滕可导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0,共4页
本研究采用H.E.染色、硫化铅组织化学染色及Ig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0、5、28日龄仔猪小肠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仔猪小肠IgG阳性反应物分布于小肠绒毛柱状细胞的转运泡、柱状细胞基底部、小肠小血管血浆、淋巴管淋巴浆中... 本研究采用H.E.染色、硫化铅组织化学染色及Ig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0、5、28日龄仔猪小肠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仔猪小肠IgG阳性反应物分布于小肠绒毛柱状细胞的转运泡、柱状细胞基底部、小肠小血管血浆、淋巴管淋巴浆中,中央乳糜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也有分布。仔猪小肠IgG阳性强度随日龄的增加逐渐下降。在各肠段中。空肠IgG阳性最强。仔猪小肠酸性磷酸酶的分布规律与IgG相似。仔猪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目随日龄增加显著增多,集合淋巴小结由0日龄至28日龄逐渐发育成熟。结论:仔猪在出生时通过胞吞作用摄取母源抗体IgG,伴随此过程的还有溶酶体的细胞内消化作用。最终通过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途径进行转运,0~5日龄是仔猪小肠摄取母源抗体IgG的最佳时机,至28日龄,仔猪小肠发生“肠关闭”,IgG摄取停止。与此同时,小肠淋巴组织逐渐发育成熟,肠道的黏膜免疫屏障趋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 胞吞作用 淋巴组织 小肠 仔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红比色法检测大鼠小脑神经瘤活细胞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锐克 周军兰 梁建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 探讨中性红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的有效性 ,优化实验参数 ,并初步探讨该方法测定细胞活性的机制。方法 采用中性红比色法、MTT比色法及台盼蓝拒染法测定大鼠小脑神经瘤细胞 (R2细胞 )的活性。结果 ①中性红浓度为 10 0mg·L-... 目的 探讨中性红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的有效性 ,优化实验参数 ,并初步探讨该方法测定细胞活性的机制。方法 采用中性红比色法、MTT比色法及台盼蓝拒染法测定大鼠小脑神经瘤细胞 (R2细胞 )的活性。结果 ①中性红浓度为 10 0mg·L- 1,孵育时间 4h ,溶解液的pH值为 2~ 4 ,细胞密度在每毫升 (0 .5~ 2 4 )× 10 5范围内 ,吸光度值 (A53 0nm)与活细胞数呈正相关 ,是较为合适的实验参数 ;②低温(4℃ )明显抑制R2细胞对中性红的胞吞作用 ,使A53 0nm值降低。结论 中性红比色法灵敏准确 ,结果稳定 ,操作简便 ,可以用于细胞活性和毒性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性 比色法 中性红 胞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微粒跨细胞膜转运途径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宏晨 徐晓薇 +3 位作者 张恺 史册 金晗 袁安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57-1160,共4页
纳米材料通过有效转运药物、生物分子或显像剂到病变部位的靶细胞,实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种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的纳米材料,通常需要进入细胞的特定部位,将其负载物转运至亚细胞中。目前普遍认为纳米微粒主要是通过胞吞作用入胞,根据形... 纳米材料通过有效转运药物、生物分子或显像剂到病变部位的靶细胞,实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种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的纳米材料,通常需要进入细胞的特定部位,将其负载物转运至亚细胞中。目前普遍认为纳米微粒主要是通过胞吞作用入胞,根据形成囊泡大小或内容成分的不同可将胞吞作用分为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纳米微粒的尺寸、形状、化学组成、表面电荷等理化性质对其入胞途径均有影响;此外,对于同一纳米微粒,所选细胞系不同时,其入胞途径也不相同。通过研究纳米微粒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其转运机制,对于提高转运效率将产生重大帮助。本综述以纳米微粒跨细胞膜转运途径为基础,着重介绍了纳米载体跨细胞膜转运的机制,包括纳米载体如何进入细胞及不同途径的特点,影响纳米材料进入细胞的因素,以及提高转运效率的方法等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粒 跨膜转运 胞吞作用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诱导的Vero和J774A.1细胞的凋亡和超微结构病变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立伟 刘云英 +3 位作者 严杰 毛亚飞 罗依惠 李淑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毒力的钩体黏附和侵入宿主细胞能力及其病理变化。方法 :建立 Fontana镀银染色法用于观察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 5 6 6 0 1株、波摩那群波摩那型 5 6 6 0 8株和双曲钩体三堡隆群 patoc型 Patoc 株黏附 Vero和 J774 A.1... 目的 :探讨不同毒力的钩体黏附和侵入宿主细胞能力及其病理变化。方法 :建立 Fontana镀银染色法用于观察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 5 6 6 0 1株、波摩那群波摩那型 5 6 6 0 8株和双曲钩体三堡隆群 patoc型 Patoc 株黏附 Vero和 J774 A.1细胞的能力 ;采用电镜技术观察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病变 ;采用 FITC- Annexin V/PI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 ,检测紫外线灭活前后的上述钩体菌株诱导 Vero和 J774 A.1细胞凋亡或坏死的情况。结果 :问号钩体 5 6 6 0 1和 5 6 6 0 8株对 Vero细胞的黏附率分别为 2 4 .2 %和 2 2 .9% (P>0 .0 5 ) ;对 J774 A.1细胞的黏附率分别为4 9.0 %和 4 6 .9% (P>0 .0 5 ) ;双曲钩体 Patoc 株不能黏附细胞。两株问号钩体侵入细胞后形成含有钩体的特殊吞噬泡 ,并引起相似的细胞超微结构病变 ,如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或溶解、细胞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及线粒体嵴消失、内质网肿胀和膜旁核糖体消失等。灭活前的 5 6 6 0 1和 5 6 6 0 8株引起的 Vero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84 .4 %和 82 .8% ,灭活后则分别为 77.9%和 86 .1%。灭活前后的 5 6 6 0 1株均以诱导 Vero细胞晚期凋亡为主 ,其凋亡率分别 6 8.0 %和5 2 .9%。灭活前后的 5 6 6 0 8株均以诱导 Vero细胞早期凋亡为主 ,其凋亡率分别为 6 4.1%和 5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致病力 细胞黏附 胞吞作用 镀银染色法 Vero细胞/超微结构 J774A.1细胞/超微结构 凋亡 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αvβ6对结肠癌细胞中整合素αvβ5内吞胞吐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琦 王健 +3 位作者 陈融 彭程 牛卫博 牛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54-2159,共6页
目的:探讨整合素αvβ6对结肠癌细胞中整合素αvβ5内吞胞吐循环及细胞黏附、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细胞中整合素αvβ6和αvβ5的表达情况,通过整合素内吞实验、胞吐实验和capture-ELISA实验检测不同细胞... 目的:探讨整合素αvβ6对结肠癌细胞中整合素αvβ5内吞胞吐循环及细胞黏附、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细胞中整合素αvβ6和αvβ5的表达情况,通过整合素内吞实验、胞吐实验和capture-ELISA实验检测不同细胞中整合素αvβ6和αvβ5的内吞胞吐循环时相,利用细胞黏附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各种细胞在不同基质表面黏附和迁移能力的差异。结果:SW480、SW480 wild-typeβ6和SW480 mock细胞中整合素αv亚基和β5亚基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SW480 wild-typeβ6细胞中整合素β6亚基的表达显著高于另外2种细胞(P<0.05);SW480细胞中整合素αvβ5存在内吞胞吐循环,但当向SW480细胞中转染β6亚基后,整合素αvβ6进行内吞胞吐循环的同时,会对整合素αvβ5的内吞和胞吐过程产生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细胞中整合素αvβ6和αvβ5的内吞胞吐循环的差异,会影响细胞在纤连蛋白(整合素αvβ6配体)和玻连蛋白(整合素αvβ5配体)表面的黏附和迁移能力。结论:整合素αvβ6和αvβ5拥有共同的α亚基,它们在细胞内的内吞胞吐循环存在某种竞争性关系,当二者同时存在时,整合素αvβ6会抑制αvβ5的内吞胞吐循环过程,并由此对细胞在相应基质表面黏附和迁移能力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类 结肠肿瘤 胞吞作用 胞吐作用 细胞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磷脂酶C的活性及其内化时细胞内游离Ca^(2+)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焕萍 严杰 +3 位作者 李立伟 毛亚飞 李淑萍 罗依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 :了解不同毒力的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对细胞内游离 Ca2 + 水平的影响及其磷脂酶 C(PL C)活性与细胞内游离 Ca2 + 水平的关系。方法 :建立问号钩体 Vero和 J774 A.1细胞感染模型。采用 fluo- 3/ AM胞内 Ca2 +特异荧光标记激光共... 目的 :了解不同毒力的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对细胞内游离 Ca2 + 水平的影响及其磷脂酶 C(PL C)活性与细胞内游离 Ca2 + 水平的关系。方法 :建立问号钩体 Vero和 J774 A.1细胞感染模型。采用 fluo- 3/ AM胞内 Ca2 +特异荧光标记激光共聚焦技术 ,检测强毒力的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 5 6 6 0 1株和弱毒力的波摩那群波摩那型5 6 6 0 8株及无毒力的双曲钩体 Patoc 株作用的 Vero和 J774 A.1细胞胞内游离 Ca2 +水平。以 [3 H]PIP2 为底物 ,采用同位素法检测上述 3株钩体培养物上清、胞浆和胞膜中 PLC的活性。结果 :正常 Vero和 J774 A.1细胞胞内游离Ca2 + 基础值分别为 (10 2 .3± 8.2 ) %和 (10 5 .9± 7.3) % ,在观察时间内 Patoc 株钩体作用细胞的荧光强度变化百分数一直波动于 (10 2 .3± 8.2 ) %~ (10 2 .2± 8.3) %。问号钩体 5 6 6 0 1株感染的 Vero和 J774 A.1细胞胞内游离Ca2 +浓度呈双峰型增高 ,第一峰荧光强度变化百分数分别为 (430 .5± 35 .7) %和 (74 7.5± 18.5 ) % ,第二峰荧光强度变化百分数分别为 (380 .6± 17.4 ) %和 (80 4 .6± 2 2 .4 ) %。问号钩体 5 6 6 0 8株感染 Vero和 J774 A.1细胞 ,其胞内游离 Ca2 +浓度均呈缓慢的单一坡型升高 ,其最大荧光强度变化百分数分别为 (2 3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致病力 细胞黏附 胞吞作用 VERO细胞 J774A.1细胞 磷脂酶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SD-9基因参与细胞内吞功能的初步研究
18
作者 李树春 王槐 +1 位作者 王桂萍 满序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89-1994,共6页
目的:对新基因mRSD-9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应用免疫共沉淀结合免疫荧光共定位技术对mRSD-9和endophlin 3的相互作用进行验证;ATP/GTP结合实验及体外网格蛋白释放实验对mRSD-9参与细胞内吞进行初步研究。结果:(1)过量表达的Myc-mRSD-... 目的:对新基因mRSD-9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应用免疫共沉淀结合免疫荧光共定位技术对mRSD-9和endophlin 3的相互作用进行验证;ATP/GTP结合实验及体外网格蛋白释放实验对mRSD-9参与细胞内吞进行初步研究。结果:(1)过量表达的Myc-mRSD-9能被Flag-endophilin 3共沉淀,反之,过表达的Flag-endophilin 3也能被Myc-mRSD-9共沉淀。并且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mRSD-9-GFP融合蛋白与endophilin3-RFP融合蛋白在CHO细胞中共定位。(2)mRSD-9蛋白可以和ATP/GTP结合,而且结合是特异的,而突变体ΔmRSD-9则不能。(3)转染mRSD-9组细胞内吞转铁蛋白比周围未转染的细胞明显减少。而转染pDsRed1-N1-ΔmRSD-9组细胞内的转铁蛋白明显增多。结论:mRSD-9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对内吞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mRSD-9 Endophilin3 胞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致病机制及其属特异性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19
作者 严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3,共3页
不同毒力的问号钩端螺旋体 (问号钩体 )均可黏附细胞 ,引起胞内游离 Ca2 +升高 ,并以内吞方式侵入细胞 ,导致相似的细胞超微结构病变。强毒力的问号钩体可引起高幅度、双峰型胞内游离 Ca2 +升高 ,并可侵入细胞核 ;弱毒力的问号钩体则否... 不同毒力的问号钩端螺旋体 (问号钩体 )均可黏附细胞 ,引起胞内游离 Ca2 +升高 ,并以内吞方式侵入细胞 ,导致相似的细胞超微结构病变。强毒力的问号钩体可引起高幅度、双峰型胞内游离 Ca2 +升高 ,并可侵入细胞核 ;弱毒力的问号钩体则否。紫外线灭活前后的问号钩体可引起相似的细胞凋亡率 ,这提示问号钩体诱导细胞凋亡有特殊的机制。问号钩体外膜中的穿膜蛋白 omp L1、脂蛋白 lip L32和 lip L4 1基因广泛存在于不同血清群、型问号钩体中 ,呈高频率表达 ,其产物均为有良好抗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属特异性表面蛋白抗原 ,可用于研制问号钩体属特异性基因工程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 病理学 细胞黏附 胞吞作用 细菌外膜蛋白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病毒入侵细胞途径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魏战勇 袁一心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近年来,冠状病毒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病毒具有专性胞内寄生的特点,其需要利用细胞完成自身的增殖,因此入侵细胞的过程是其感染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项研究表明冠状病毒能通过细胞表面途径和内吞途径入侵细胞。通过对冠状... 近年来,冠状病毒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病毒具有专性胞内寄生的特点,其需要利用细胞完成自身的增殖,因此入侵细胞的过程是其感染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项研究表明冠状病毒能通过细胞表面途径和内吞途径入侵细胞。通过对冠状病毒入侵途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生命周期,有利于冠状病毒的防治以及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冠状病毒的入侵途径及针对入侵途径所开发的潜在药物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全面了解冠状病毒的入侵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入侵方式 胞吞作用 病毒入侵抑制剂 网格蛋白 小窝蛋白 巨胞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