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3K/PTEN信号通路与肿瘤血管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江克华 董自强 +1 位作者 宋兴福 袁红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169-4170,共2页
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成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受多种促进/抑制机制构成的平衡系统调节,并受血管生成开关的控制。研究发现,P13K/PTEN信号通路不仅在细胞增殖、凋亡中发挥作用[1],且是血管生成各类信号通路的调节中心,决定着血管的... 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成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受多种促进/抑制机制构成的平衡系统调节,并受血管生成开关的控制。研究发现,P13K/PTEN信号通路不仅在细胞增殖、凋亡中发挥作用[1],且是血管生成各类信号通路的调节中心,决定着血管的最终生成状态。本文就P13K/PTEN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形成 信号通路 PTEN P13K 肿瘤血管生成 平衡系统 抑制机制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解毒方对大肠癌肿瘤血管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毛丹 雷三林 +8 位作者 马进安 施利 张绍钒 黄建华 刘新义 丁登峰 张英进 冯磊 张四方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97-1304,共8页
目的:探讨健脾解毒方对大肠癌肿瘤血管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提法制作健脾解毒方粗提取物,MTT法检测健脾解毒方粗提取物对大肠癌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Graph Pad Prism 5软件计算IC50(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值,Affym... 目的:探讨健脾解毒方对大肠癌肿瘤血管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提法制作健脾解毒方粗提取物,MTT法检测健脾解毒方粗提取物对大肠癌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Graph Pad Prism 5软件计算IC50(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值,Affymetrix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健脾解毒方干预后有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行路径富集分析,基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利用IPA(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软件对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网路关系图,Western印迹法验证肿瘤血管形成相关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健脾解毒方粗提取物能够抑制大肠癌HT29细胞增殖,处理24,48及72 h后的IC50值分别为13.060,9.646及8.448 mg/m L。Affymetrix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健脾解毒方干预后显著上调的基因218个,显著下调的基因252个,主要为生物合成、新陈代谢、细胞凋亡、抗原提取、血管生成等相关基因,其中肿瘤血管形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2个。IP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健脾解毒方干预后可使大肠癌中的鞘磷脂磷酸二酯酶3(sphingomyelin phosphodiesterase 3,SMPD3),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整合数α亚基1(integrin subunit alpha 1,ITGA1),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TSB),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CTSS)等基因下调,GRB2相关结合蛋白2(GRB2 associated binding protein 2,GAB2),PLAUR(plasminogen activator,urokinase receptor)等基因上调。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健脾解毒方能明显下调磷酸化mTOR(phospho-mTOR,P-mTOR),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磷酸化P53(phospho-P53,P-P53)蛋白表达。结论:健脾解毒方可能通过影响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大肠癌肿瘤血管形成,这可能是健脾解毒方治疗大肠癌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解毒方 大肠癌 基因芯片 肿瘤血管形成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血管形成方式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雷志敏 赵怡芳 尚政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66-468,共3页
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基础。肿瘤血管形成方式包括出芽式血管生成、套叠式血管生成、成血管细胞募集、血管选定、镶嵌体血管和血管生成拟态等。本文就肿瘤血管形成方式及其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肿瘤血管形成方式 血管生成机制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中hTERT、VEGF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东林 王艳芬 +2 位作者 施公胜 黄华 陈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胶质瘤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06例胶质瘤hTERT和VEGF的表达;用CD34标记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测定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T... 目的探讨胶质瘤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06例胶质瘤hTERT和VEGF的表达;用CD34标记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测定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TERT、VEGF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8%(57/106)、68.0%(72/106);hTERT或VEGF阳性分别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和细胞质内。hTERT阳性或VEGF阳性的瘤组织MVD分别为71.2±18.0和74.4±20.0;而相应的阴性组分别为60.3±21.8和58.4±23.1,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TERT、VEGF的表达和MVD均与胶质瘤组织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1)。结论hTERT、VEGF的表达及MVD均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前两者阳性表达,其MVD高于两者阴性表达,说明hTERT、VEGF在肿瘤血管形成中可能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端粒酶逆转录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血管形成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Fu和α干扰素抗肿瘤血管形成协同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耿怀成 陈龙邦 +3 位作者 尹鸣 王靖华 褚哓源 张群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7-68,共2页
肿瘤化疗常用的细胞毒药物对肿瘤细胞选择性较差,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损伤,有时损伤严重而不得不停止化疗.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长春碱类等具有抑制肿瘤血管作用,为改变化疗药物的临床使用方法、降低毒副反应提供了... 肿瘤化疗常用的细胞毒药物对肿瘤细胞选择性较差,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损伤,有时损伤严重而不得不停止化疗.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长春碱类等具有抑制肿瘤血管作用,为改变化疗药物的临床使用方法、降低毒副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5-Fu是常用的化疗药,可长期口服给药,其是否有抗血管形成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α干扰素的抗肿瘤效应及抗血管形成作用已为人们公认.本实验研究这两种药物是否具有抗肿瘤血管形成的协同效应,以期为两者联合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FU 肿瘤血管形成 实验研究 协同效应 Α干扰素 血管形成 化疗药物 细胞毒药物 肿瘤效应 细胞选择 肿瘤化疗 正常组织 环磷酰胺 血管作用 抑制肿瘤 长春碱类 使用方法 毒副反应 口服给药 国内外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l4/Notch通路与肿瘤血管形成 被引量:2
6
作者 丁新宇 徐志飞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1206-1209,共4页
Notch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跨膜受体蛋白家族,广泛存在于无脊椎以及脊椎动物体内。有5种Notch配体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分别为Dll1、Dll3、Dll4、Jagged1和Jag-ged2。它们和Notch1-4的4个受体通过相邻细胞膜表面的接触、结合来激活Notch信号... Notch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跨膜受体蛋白家族,广泛存在于无脊椎以及脊椎动物体内。有5种Notch配体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分别为Dll1、Dll3、Dll4、Jagged1和Jag-ged2。它们和Notch1-4的4个受体通过相邻细胞膜表面的接触、结合来激活Notch信号通路,发挥一系列的生物学调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通路 肿瘤血管形成 NOTCH配体 跨膜受体蛋白 JAGGED1 动物体内 胞膜表面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抗肿瘤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概况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玺媛 梁芳 孙建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9-380,共2页
关键词 肿瘤血管形成 中医药疗法 实验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血管形成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陈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62-64,共3页
肿瘤血管形成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1陈莉综述2宗永生审校*美国中华医学会(CMB)资助课题(No.13729)作者单位:1南通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南通2260012中山医科大学病理解剖教研室,广州510089肿瘤... 肿瘤血管形成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1陈莉综述2宗永生审校*美国中华医学会(CMB)资助课题(No.13729)作者单位:1南通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南通2260012中山医科大学病理解剖教研室,广州510089肿瘤是典型的血管依赖性病变〔1〕,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形成 生物学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致内皮细胞释放外泌体促进肿瘤血管形成 被引量:1
9
作者 曾烨 Bingmei MFu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50-50,共1页
抗血管生成疗法(anti-angiogenic therapies,AATs)被用于多种恶性癌症的治疗,其临床疗效因继发性的肿瘤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和肿瘤生长而受限[1-3]。本研究试图揭示AATs治疗后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首先,将微小RNA-9(... 抗血管生成疗法(anti-angiogenic therapies,AATs)被用于多种恶性癌症的治疗,其临床疗效因继发性的肿瘤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和肿瘤生长而受限[1-3]。本研究试图揭示AATs治疗后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首先,将微小RNA-9(microRN A-9,miR-9)转染至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模拟肝癌中的肿瘤相关性内皮细胞[4-5],探讨AATs对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发现,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凡德他尼(vandetanib)完全抑制了miR-9诱导的血管生成,并促进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自噬,同时,还诱导了富血管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外泌体的释放。这些富VEGF外泌体可显著促进内皮血管生成和肝癌细胞血管生成拟态,促进肝癌在裸鼠体内的生长。抗自噬也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但是与AATs相似,自噬抑制剂3-MA促进了富VEGF外泌体的释放。体外实验表明,抑制外泌体的释放,或使用VEGF中和性抗体处理富VEGF外泌体,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拟态。由此可见,AATs和抗自噬后的肿瘤血管形成和肿瘤生长是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由富VEGF的外泌体所介导。此外,内皮细胞miR-9表达水平受流体剪切力调控。力学因素在抗血管生成致内皮细胞释放外泌体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有待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形成 肿瘤生长 血管生成 外泌体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育武 钟雪云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25-129,共5页
关键词 肿瘤血管形成 血管生成抑制剂 单克隆抗体 VE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肿瘤血管形成的必要性及应用价值
11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139-1139,共1页
恶性肿瘤最显著的表型是肿瘤细胞的失控性生长及异常血管增生。从肿瘤的恶性表型不难发现,治疗肿瘤应着眼于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控制及异常血管增生的控制。传统的手术、放疗及化疗主要是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与控制。由于恶性肿瘤的快速... 恶性肿瘤最显著的表型是肿瘤细胞的失控性生长及异常血管增生。从肿瘤的恶性表型不难发现,治疗肿瘤应着眼于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控制及异常血管增生的控制。传统的手术、放疗及化疗主要是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与控制。由于恶性肿瘤的快速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建立,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转移的必备条件,因此研究肿瘤血管形成对于了解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和机制,以及抗肿瘤血管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形成 临床应用价值 恶性肿瘤细胞 侵袭和转移 血管增生 恶性表型 快速生长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因子对肿瘤血管形成的调节作用
12
作者 张晓实 姚楱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17-418,共2页
生长因子对肿瘤血管形成的调节作用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张晓实综述姚楱祥审校中国分类号。R730.3肿瘤的发展和转归与肿瘤血管形成密功相关。肿瘤血管形成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毛细血管基底膜和基质局灶性降解;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 生长因子对肿瘤血管形成的调节作用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张晓实综述姚楱祥审校中国分类号。R730.3肿瘤的发展和转归与肿瘤血管形成密功相关。肿瘤血管形成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毛细血管基底膜和基质局灶性降解;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内皮向血管外迁移形成细胞索;血管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因子 肿瘤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在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潜在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琦珍 林志彬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863-867,共5页
目的 :探讨干扰素 γ(IFNγ)在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可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manumbilicalcordvascularendothelialcell,HUVEC)的体外培养体系 ,MTT法检测IFNγ(10、10 0、10 0 0U·ml-1)对HUVEC生长的... 目的 :探讨干扰素 γ(IFNγ)在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可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manumbilicalcordvascularendothelialcell,HUVEC)的体外培养体系 ,MTT法检测IFNγ(10、10 0、10 0 0U·ml-1)对HUVEC生长的直接影响 ;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IFNγ对HUVEC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半定量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IFNγ对HUVEC凋亡相关基因Bcl 2和BaxmRNA的表达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检测缺氧状态下IFNγ(30、30 0、30 0 0U·ml-1)对人肺癌PG细胞分泌到培养上清中VEGF的影响。结果 :IFNγ(10、10 0、10 0 0U·ml-1)可抑制体外培养的HUVEC的生长 (P <0 .0 1) ;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10、10 0、10 0 0U·ml-1)作用的HUVEC ,无亚二倍体峰出现 ,但细胞周期分析显示 ,IFNγ各给药组均可减少G2 M期的细胞比例 (P <0 .0 5或P <0 .0 1)。IFNγ(10 0、10 0 0U·ml-1)对抑凋亡基因Bcl 2和促凋亡基因Bax的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缺氧状态下IFNγ 30 0 0U·ml-1可抑制人肺癌PG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含量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IFNγ可能通过直接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或间接下调肿瘤血管生成刺激因子释放的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脐静脉内皮 细胞 人肺癌PG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滴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革芳 程永德 +6 位作者 王咏梅 杜爱民 毛勇 陆海宇 姜程远 陆海洲 王蕾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0-273,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1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入组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相应的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组在灌注化疗后当天开始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1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入组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相应的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组在灌注化疗后当天开始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静脉滴注治疗,连用14d,间隔7d为1个周期,对照组仅行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于2个治疗周期后比较疗效和生活质量评分,同时比较不良反应。结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组治疗后疾病控制率、K氏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和不良反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滴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不大,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动脉灌注化疗 晚期恶性肿瘤 肿瘤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对鸡胚尿囊膜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崔永安 秦叔逵 +2 位作者 陈惠英 王锦鸿 左小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864-866,共3页
背景与目的:三氧化二砷(As2O3)注射液,临床对肝癌等实体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其作用机制有待阐明。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对鸡胚尿囊膜(ch ick embryo chorioallantoic m embrane,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应用CAM模型和计算... 背景与目的:三氧化二砷(As2O3)注射液,临床对肝癌等实体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其作用机制有待阐明。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对鸡胚尿囊膜(ch ick embryo chorioallantoic m embrane,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应用CAM模型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对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三氧化二砷注射液10、20和40μg/m l作用3 d后,CAM上的血管面积分别为(25.7±4.2)%、(24.7±2.5)%和(21.5±6.7)%,与生理盐水对照组[血管面积为(30.7±4.6]%]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0.01);不同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对于CAM血管形成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以研究试用于抗肿瘤血管形成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鸡胚尿囊膜 计算机图像分析 肿瘤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血管研究及其在肝癌领域的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孙惠川 汤钊猷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62-565,共4页
肿瘤生长与转移依赖新生血管形成 ,其过程受到血管形成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双重调节。评价肿瘤血管形成能力可判断预后 ,而抗血管形成治疗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肿瘤血管形成能力的基因调节及寻找新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是今后肿瘤... 肿瘤生长与转移依赖新生血管形成 ,其过程受到血管形成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双重调节。评价肿瘤血管形成能力可判断预后 ,而抗血管形成治疗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肿瘤血管形成能力的基因调节及寻找新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是今后肿瘤治疗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肝癌是典型的多血管肿瘤 ,多数学者肯定微血管密度是肝癌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本文还综述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在肝癌诱导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形成 治疗 肝细胞癌 VEGF BF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羟孕酮对孕激素受体阳性/阴性癌组织诱导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谢守珍 王晶 +1 位作者 宋成文 陈枝岚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5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孕激素甲羟孕酮(MPA)对孕激素受体阳性/阴性癌组织诱导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手术获取的32例妇科癌组织种植于兔角膜。每例癌组织3h内种植于3只兔的6只角膜,设定所有兔的右眼为对照组,左眼为实验组。在种植癌组织之前,实... 目的探讨孕激素甲羟孕酮(MPA)对孕激素受体阳性/阴性癌组织诱导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手术获取的32例妇科癌组织种植于兔角膜。每例癌组织3h内种植于3只兔的6只角膜,设定所有兔的右眼为对照组,左眼为实验组。在种植癌组织之前,实验组角膜放入MPA,对照组角膜不给予任何药物。观察两组角膜血管形成情况,以及实验组MPA对孕激素受体阳性/阴性癌组织诱导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考察对照组癌组织诱导血管形成分级与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实验组兔角膜血管形成率为12.2%,对照组为91.8%,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实验组中MPA对孕激素受体阳性和阴性癌组织诱导血管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84.5%和93.7%,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中,Ⅱ级血管形成与临床分期间存在正相关,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即临床肿瘤组织分期越晚,角膜形成Ⅱ级血管越多。结论MPA对孕激素受体阳性/阴性癌组织诱导血管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MPA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与孕激素受体无关。且癌组织临床分期越晚,血管形成分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羟孕酮 醋酸 肿瘤血管形成 妇科癌症 孕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与肿瘤治疗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峰 王小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311-313,共3页
关键词 血管他丁 肿瘤血管形成 内皮他丁 分子机制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E_2诱导产生的CXCL1促进结直肠癌的血管形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23-223,共1页
关键词 肿瘤血管形成 人结直肠癌 PGE2 炎性细胞因子 COX-2 慢性炎症 IL-1Α TNF-α IFN-γ 肿瘤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小鼠腹水瘤的作用特点探讨 被引量:34
20
作者 魏红梅 秦叔逵 +1 位作者 殷晓进 陈亚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09-1513,共5页
目的探讨恩度腹腔内给药控制小鼠腹水生成的作用特点和模式。方法利用S180和H22细胞系建立小鼠腹水瘤模型。8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0.9%NS)、1次/d日恩度组(8mg/kg)、隔日1次恩度组(8mg/kg)和隔2日1次恩度组(8mg/kg)。根据Evan... 目的探讨恩度腹腔内给药控制小鼠腹水生成的作用特点和模式。方法利用S180和H22细胞系建立小鼠腹水瘤模型。8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0.9%NS)、1次/d日恩度组(8mg/kg)、隔日1次恩度组(8mg/kg)和隔2日1次恩度组(8mg/kg)。根据Evan蓝的吸光度值反应各组小鼠的腹膜渗透性;绘制各组小鼠体质量增长曲线、计算腹水体积、腹水肿瘤细胞和红细胞数;解剖小鼠,观察各组小鼠腹水生成和腹腔种植转移情况;观察生存期等指标来评价恩度对小鼠腹水瘤的疗效特点。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日恩度组小鼠腹水肿瘤细胞数和红细胞数均减低(P<0.05);1/日恩度组能明显降低腹水体积和腹膜渗透性(P<0.05),并能减少小鼠腹腔脏器的种植转移,以1/日恩度组为明显。1/日恩度组小鼠的生存期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度腹腔内连续应用为本试验的最佳用药模式,本研究为恩度的临床应用方法提供实验室依据。恩度有望成为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一种新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度 腹水瘤 腹膜渗透性 肿瘤血管形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