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与M2型巨噬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江为 张巧玲 +4 位作者 杨泽羊 张瑞 张舰 曾柱 吴介恒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肿瘤微环境(TME)中主要成分之一。在TME中,肿瘤细胞与非肿瘤细胞之间或非肿瘤细胞与非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促进肿瘤发生发展。CAF可与多种免疫细胞之间产生相互作用,通过抑制适应性免疫细胞功能,重塑TME中...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肿瘤微环境(TME)中主要成分之一。在TME中,肿瘤细胞与非肿瘤细胞之间或非肿瘤细胞与非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促进肿瘤发生发展。CAF可与多种免疫细胞之间产生相互作用,通过抑制适应性免疫细胞功能,重塑TME中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其中CAF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并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在促进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 M2型巨噬细胞 肿瘤微环境(TME) 细胞相互作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iramine N-6,一种新的抗血小板和抗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物质(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沈志强 张六一 +1 位作者 陈蓬 段理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8-142,共5页
SpiramineN 6属粉花秀线菊植物中提取分离的二十碳二萜生物碱。本实验采用Born ,Shen和Hamburger等方法分别观察了spiramineN 6在体外和体内对兔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对血小板 5 羟色胺释放反应的作用 ,同... SpiramineN 6属粉花秀线菊植物中提取分离的二十碳二萜生物碱。本实验采用Born ,Shen和Hamburger等方法分别观察了spiramineN 6在体外和体内对兔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对血小板 5 羟色胺释放反应的作用 ,同时评价spiramineN 6对激活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粘附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spiramineN 6在体外选择性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并呈量效关系 ,其IC50 =2 6 μmol/L ,对花生四烯酸 (AA)或腺苷二磷酸 (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作用 ;spi ramineN 6静注后明显抑制PAF、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SpiramineN 6呈浓度依赖性减少AA和PAF引起血小板 5 羟色胺的释放 ,其IC50 分别为 6 4 7和 33 5 μmol/L。SpiramineN 6明显阻抑激活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率 ,其IC50 为 78 6 μmol/L。结果提示spiramineN 6作为二十碳二萜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和阻抑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 SpiramineN-6 血小板聚集 5-羟色胺 生物活性 生物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近标记方法表征细胞-细胞相互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马维绎 刘士博 陈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658-2666,共9页
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在多种生理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些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热点.基于对酶的功能改造、定向进化和精准的时空调控,酶介导的邻近标记方法在分析细胞-细胞相互作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 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在多种生理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些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热点.基于对酶的功能改造、定向进化和精准的时空调控,酶介导的邻近标记方法在分析细胞-细胞相互作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描述了现有邻近标记方法的原理、效果、优缺点及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标记 细胞-细胞相互作用 时空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陈芳玲 田绍文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9-102,共4页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两种胶质细胞,两者各自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交流这一新的角度,概述两种胶质细胞相互作用方式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研究现状,并进...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两种胶质细胞,两者各自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交流这一新的角度,概述两种胶质细胞相互作用方式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阐明两者相互作用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功能及机制,旨在为进一步了解这两种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治疗相关中枢系统疾病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介导的邻近细胞标记方法探究细胞间相互作用
5
作者 沙昱彤 李景超 易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4-432,共9页
细胞-细胞相互作用(cell-cell interactions,CCIs)可以通过细胞表面蛋白质、聚糖、脂质等介导的细胞间突触形成而发生,以维持机体稳态和调控生理功能。这些CCIs是复杂的,涉及许多不同的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分子的参与。随着基础研究和转化... 细胞-细胞相互作用(cell-cell interactions,CCIs)可以通过细胞表面蛋白质、聚糖、脂质等介导的细胞间突触形成而发生,以维持机体稳态和调控生理功能。这些CCIs是复杂的,涉及许多不同的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分子的参与。随着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的不断发展,如何准确识别细胞间相互作用并对其进行表征和定量,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研究CCIs的技术手段不断推陈出新,而邻近标记是一种十分有前景的研究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化学生物学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标记策略。一种是依赖基因工程操作,在“诱饵”细胞表面表达外源酶,通过其与相邻细胞上的受体底物的直接结合,以便发生细胞间邻近标记。另一种是使用酶或小分子催化剂(例如光催化剂),通过基因工程重组表达或借助化学(化学酶)方法将它们偶联在“诱饵”细胞表面,在适当的刺激或激活后,靶向递送感兴趣的标记分子,实现邻近标记。其中,酶介导的邻近细胞标记方法在检测和表征CCIs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综述将标记过程中涉及有酶参与的方法定义为酶介导的邻近细胞标记方法,这种方法的一个明显优势是,由于酶和受体底物之间直接的物理接触或酶催化产生高反应活性标记分子而实现小的标记半径范围。该综述旨在归纳与总结近年来开发的酶介导的邻近细胞标记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现有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细胞相互作用 酶介导的邻近细胞标记方法 邻近标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老化过程中细胞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孙阳 招冠钰 +2 位作者 黄英荷 侯鉴基(综述) 左勇(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0-1165,共6页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抵御环境危害的第一道屏障。皮肤老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机体内源性变化和环境因素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反映了身体内部的健康状态。在皮肤老化过程中,不同细胞可能对衰老所产生刺激有不同反应。该文综述了...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抵御环境危害的第一道屏障。皮肤老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机体内源性变化和环境因素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反映了身体内部的健康状态。在皮肤老化过程中,不同细胞可能对衰老所产生刺激有不同反应。该文综述了细胞在皮肤老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皮肤老化的治疗策略,并基于皮肤老化中细胞生物活动阐述皮肤微环境中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皮肤老化 机体衰老 细胞衰老 细胞相互作用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血小板相互作用对肿瘤转移的数值模拟
7
作者 朱紫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2-122,共1页
目的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在血管损伤后进行凝血,但也有证据表明,血小板和肿瘤细胞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方法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使用光滑耗散粒子动力学的方法,对血小板和肿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其中包括... 目的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在血管损伤后进行凝血,但也有证据表明,血小板和肿瘤细胞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方法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使用光滑耗散粒子动力学的方法,对血小板和肿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其中包括血小板和肿瘤细胞的聚集强度、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肿瘤细胞硬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和结论随着血管直径的增加,其相互作用的时间减少;而在同一血管直径下,增加血流速度或减小肿瘤细胞硬度会减少其相互作用的时间,但随着血管直径的增加,这种效果并不明显;加入红细胞,一方面,红细胞施加物理屏障干扰了血小板和肿瘤细胞的聚集,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血小板和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又影响了血小板的次级系缚机制,另一方面,红细胞的加入增加血液黏度从而使细胞速度减小,增加了血小板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时间,且在血管直径大的位置,红细胞的加入会使得肿瘤细胞边缘化,这也使得肿瘤细胞和管壁的血小板相互作用,故红细胞的加入对血小板和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可能是双重的。本研究的计算结果可以作为研究血小板和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力学条件的有力工具,可能对疾病进展和药物研发等方面带来一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相互作用 血管直径 血液黏度 耗散粒子动力学 血流速度 细胞压积 肿瘤转移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响应型聚合物微粒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文晶 高长有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9-30,55,共13页
智能响应型材料能够感受来自外界的刺激,导致某些物理或者化学性能发生显著的变化,因而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除传统的温度、光、pH、磁响应方式以外,主要综述了几种生物信号响应型材料,例如生物分子、酶、... 智能响应型材料能够感受来自外界的刺激,导致某些物理或者化学性能发生显著的变化,因而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除传统的温度、光、pH、磁响应方式以外,主要综述了几种生物信号响应型材料,例如生物分子、酶、葡萄糖,以及多重响应型材料;着重介绍用作基因或药物载体的材料。关注不同响应方式的智能材料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智能响应型微粒的胞吞、胞内转运、细胞内的分布以及响应,和微粒的响应性变化过程比如体积的膨胀收缩,而非材料本身性质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这些结果有利于在细胞和亚细胞层次上理解响应性材料在基因和药物控释中的生物相容性等问题,从而更好地设计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响应 微粒 基因/药物传递 聚合物 微粒与细胞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低造血前B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蛋白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赵一鸣 杨刚 +2 位作者 由磊 胡亚 赵玉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5,共9页
目的探讨造血前B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蛋白(HPI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HPIP的表达水平,小干扰RNA瞬时转染的方法敲低胰腺癌细胞中HPIP的表达水平,细... 目的探讨造血前B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蛋白(HPI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HPIP的表达水平,小干扰RNA瞬时转染的方法敲低胰腺癌细胞中HPIP的表达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HPIP对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敲低HPIP对于cyclin D1、caspase 7和cleaved caspase 7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胰腺癌组织中HPIP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Z=-2.060,P=0.039)。敲低HPIP表达水平后,在24 h起MIA PaCa-2和BxPC-3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P均<0.05);MIA PaCa-2(t=4.706,P=0.009)和BxPC-3细胞(t=9.514,P=0.000)形成的阳性克隆数明显减少;MIA PaCa-2(t=7.642,P=0.001)及BxPC-3细胞(t=2.714,P=0.051)中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t=3.244,P=0.031;t=6.095,P=0.003);MIA PaCa-2(t=24.58,P=0.000;t=29.43,P=0.000)和BxPC-3细胞(t=36.45,P=0.000;t=43.52,P=0.000)中的晚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均明显上升;MIA PaCa-2(t=6.705,P=0.002)和BxPC-3细胞(t=6.238,P=0.003)的cyclin D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caspase 7表达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0.711,P=0.516;t=0.027,P=0.979),cleaved caspase 7表达水平明显上升(t=3.991,P=0.016;t=6.536,P=0.002)。结论与癌旁组织相比,HPIP在胰腺癌中表达水平较高。敲低HPIP可导致胰腺癌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细胞周期由G0/G1期向S期转化受阻,并促进胰腺癌细胞凋亡。HPIP可能在胰腺癌中发挥癌基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造血前B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蛋白 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肝细胞激酶及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双向传导信号在骨稳态中的作用
10
作者 张祎 于维先 胡敏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229-232,共4页
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活动与成骨细胞介导的成骨活动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生命过程,其中常伴有多种偶联及信号传导,以维持骨稳态。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促红细胞生成肝细胞激酶(Eph)与促红细胞生成肝细胞激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ehprin)... 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活动与成骨细胞介导的成骨活动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生命过程,其中常伴有多种偶联及信号传导,以维持骨稳态。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促红细胞生成肝细胞激酶(Eph)与促红细胞生成肝细胞激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ehprin)介导的双向信号传导在骨稳态中的作用。本文就Eph-ephrin家族,Eph-ephrin家族在骨稳态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肝细胞激酶 促红细胞生成肝细胞激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 双向信号传导 骨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CKI:一个基于变分图自编码器预测细胞-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学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渊 何瑞瑞 +2 位作者 刘源 朱华庆 李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33-1042,共10页
细胞因子(cytokine)是一类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信号分子,在免疫系统中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调控免疫应答。目前研究多侧重于通过实验方法检测细胞因子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细胞间的通讯网络,但存... 细胞因子(cytokine)是一类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信号分子,在免疫系统中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调控免疫应答。目前研究多侧重于通过实验方法检测细胞因子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细胞间的通讯网络,但存在实验周期长、设备要求高和成本高等不足。因此,有必要通过计算方法来加快对细胞-细胞因子相互作用(cell-cytokine interactions,CKI)的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变分图自编码器(variational graph auto-encoder,VGAE)预测细胞-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深度学习模型——DeepCKI。该模型可有效融合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不同类型的蛋白质特征,充分挖掘网络拓扑结构和节点属性中的有效信息,实现对细胞-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高效预测。与变分自编码和深度神经网络方法相比,采用图结构设计的DeepCKI表现出了最优的预测性能。DeepCKI模型对4种不同类型细胞-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0.8,模型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和有效性。预测打分排名前100的细胞-细胞因子相互作用中,有36对已被最新发表文献验证,表明该模型具有发现新的细胞-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细胞因子相互作用 变分图自编码器 DeepCK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8^+ T淋巴细胞抑制基因多态性与HBV突变的相互作用对慢性HBV感染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治颖 彭洪 +1 位作者 郭进军 李青岭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25-1433,共9页
目的:探索与HBV(hepatitis B virus,HBV)亚型相关的CD8^+T淋巴细胞抑制性基因多态性与病毒突变的相互作用对HBV感染结局的影响。方法:总共纳入239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者,429例自发清除(spontaneous clearance,SR)患者,858... 目的:探索与HBV(hepatitis B virus,HBV)亚型相关的CD8^+T淋巴细胞抑制性基因多态性与病毒突变的相互作用对HBV感染结局的影响。方法:总共纳入239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者,429例自发清除(spontaneous clearance,SR)患者,858例慢性HBV感染(chronic HBV infection,CH)患者。从5个CD8^+T淋巴细胞抑制性基因中挑选出28个标签SNP(tagging SNP,tgSNP)进行基因分型。采用直接测序确定HBV病毒突变。结果:CD8^+T淋巴细胞抑制性基因多态性(CD244中的rs485618,rs4656942,rs3766377和BIM中的rs6746608)与HBV突变(T53C,A166C,T216C,A293G,A1762T,G1764A和A1762T/G1764A)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的风险。在多因素降维分析法(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MDR)分析中发现类似结果。结论:CD244和BIM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调节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相关HBV突变的免疫选择,并且其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突变 基因多态性 CD244(2B4) Bcl-2相互作用细胞死亡调节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细菌相互作用光电检测技术
13
作者 谭浩兰 何红 +2 位作者 龚丽 葛闯 徐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8-1318,共11页
细胞/细菌及其相互作用研究对于生命科学、药物研发、医学诊疗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因微环境可控、生物相容性好、检测并行性、微型化等特性,正发展成为细胞/细菌及其相互作用研究的高效手段。本文在简要介绍... 细胞/细菌及其相互作用研究对于生命科学、药物研发、医学诊疗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因微环境可控、生物相容性好、检测并行性、微型化等特性,正发展成为细胞/细菌及其相互作用研究的高效手段。本文在简要介绍基于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的细胞-细菌分析方法和技术基础之上,对微流控芯片上细胞-细菌相互作用模型的建立进行了讨论,重点针对细胞-细菌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芯片检测进行了综述,尤其对芯片集成的光电检测技术及其测试效果进行总结和比较。通过芯片集成微流体控制、多种光电传感监测模块,使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成为细胞/细菌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分析和检测的支撑平台和优势手段。最后,对微流控光电检测技术在细胞-细菌相互作用检测中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细菌相互作用 细胞-细菌共培养 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 光学检测法 电化学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hcp2a基因对雏鸡脾脏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的影响
14
作者 何琪 孙晨晨 +6 位作者 侯曼曼 肖福泉 龚柳菲 黄燕 段少仪 祁克宗 宋祥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1-156,共6页
探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hcp2a基因缺失对雏鸡脾脏转录组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奠定理论基础。将7日龄雏鸡随机分成2组,用APEC野生株(AE17)及其hcp2a基因缺失株(AE17△hcp2a)分别感染雏鸡,采集脾脏组织制作苏... 探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hcp2a基因缺失对雏鸡脾脏转录组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奠定理论基础。将7日龄雏鸡随机分成2组,用APEC野生株(AE17)及其hcp2a基因缺失株(AE17△hcp2a)分别感染雏鸡,采集脾脏组织制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通过转录组学测序筛选hcp2a基因缺失株感染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分析。AE17和AE17△hcp2a均能引起雏鸡脾脏的病理变化,转录组学测序结果发现,AE17△hcp2a感染雏鸡脾脏中筛选到51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21个基因上调表达,291个基因下调表达。选择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GO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生物膜、生物膜的组成成分、氧化还原过程、免疫反应、水解酶活性等条目。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细胞粘附分子(CAMs)通路等。禽致病性大肠杆菌hcp2a基因缺失后感染雏鸡,会影响其脾脏mRNA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hcp2a基因 脾脏 雏鸡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转录组学视角下的脂肪组织异质性
15
作者 王永浪 陈思思 +5 位作者 李奇隆 龚渝 段昕玥 段叶辉 郭秋平 李凤娜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0-835,共16页
脂肪组织是动物和人体内重要的能量储存场所,具有内分泌调节,参与免疫反应以及为机体提供机械保护等多种功能。根据解剖位置及功能,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米色脂肪组织和粉色脂肪组织等类型。早期脂肪组织研究多... 脂肪组织是动物和人体内重要的能量储存场所,具有内分泌调节,参与免疫反应以及为机体提供机械保护等多种功能。根据解剖位置及功能,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米色脂肪组织和粉色脂肪组织等类型。早期脂肪组织研究多聚焦于其形态和功能的整体特性,但随着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的兴起,揭示了即使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种细胞类型在形态、结构、功能和基因表达等方面仍可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即细胞异质性。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如单细胞RNA测序和单细胞核RNA测序,能够从单细胞水平上深入分析脂肪细胞的异质性和多样性,识别可能涉及脂肪细胞功能的新细胞类型和基因表达模式。本综述深入探讨了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在揭示脂肪组织异质性和多样性方面的新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其在不同细胞亚群间的通讯模式和分化轨迹研究方面的应用,以及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转录组学 脂肪组织 异质性 细胞相互作用 分化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内质网相关膜在糖尿病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丹妮 杨悦 金亮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89,共8页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其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重要诱因,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并加剧社会医疗负担。线粒体与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的功能障碍在...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其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重要诱因,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并加剧社会医疗负担。线粒体与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的功能障碍在DKD进展中起关键作用,而线粒体内质网相关膜(mitochondria-associat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membrane,MAM)作为二者动态交互的核心枢纽,通过调控钙稳态、脂质代谢、线粒体动力学及细胞凋亡等过程影响DKD病理进程。本文系统综述MAM在DKD发生发展中的多重分子机制,揭示其通过调节钙离子(Ca^(2+))平衡、葡萄糖代谢、炎症反应及自噬等途径参与肾损伤的精细调控网络,并阐明MAM功能失调如何驱动DKD向终末期肾病转化,深入探讨MAM相关生物标志物在早期诊断中的潜力,以及靶向MAM的药物干预、基因修复等创新治疗策略,为DKD的基础机制研究与临床实践衔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线粒体内质网相关膜 细胞相互作用 分子机制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激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鲁杰 赵小元 +3 位作者 孙宝岭 孙红妹 刘哲伟 郭章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7-478,共2页
关键词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肺炎支原体 激活作用 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 B淋巴细胞增殖 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相互作用 炎性细胞因子 免疫活性 肺外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进展中不同细胞亚群的动态轨迹和细胞通讯网络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祥 王仁东 +3 位作者 王世佳 任梓齐 于秋红 李冬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6,共8页
目的:探索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恶性进展过程中细胞亚群的动态轨迹以及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通讯网络,结合GBM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挖掘GBM恶性进展过程中的关键风险标志物,以期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探索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恶性进展过程中细胞亚群的动态轨迹以及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通讯网络,结合GBM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挖掘GBM恶性进展过程中的关键风险标志物,以期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方法,构建GBM恶性进展中的细胞亚群图谱,利用Monocle2技术构建GBM恶性进展中肿瘤细胞亚群的动态进展轨迹,基于基因富集分析,挖掘肿瘤细胞亚群随GBM恶性进展中显著变化的基因所富集的生物学过程,利用CellChat软件识别不同免疫细胞亚群间的复杂通讯网络,通过生存分析识别GBM恶性进展中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风险分子标记物。结果: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识别出6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包括淋巴细胞、周细胞、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胶质瘤细胞、小胶质细胞,单细胞数据集中了27151个细胞,其中包含3881个来源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细胞,10166个来源于新诊断GBM患者的细胞,13104个来源于复发性胶质瘤患者的细胞。胶质瘤细胞亚群逆时序分析提示,胶质瘤细胞亚群在恶性进展中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异质性;免疫细胞亚群的细胞相互作用分析揭示,GBM恶性进展中不同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通讯网络共识别出22条具有生物学意义的配体-受体对,涉及12条通路;生存分析识别出8个与GBM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其中SERPINE1、COL6A1、SPP1、LTF、C1S、AEBP1、SAA1L是GBM患者的高风险基因,ABCC8是GBM患者的低风险基因。结论:深入揭示了GBM恶性进展中胶质瘤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以及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通讯模式,对于理解GBM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GBM的精准医疗和治疗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GBM患者更准确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 细胞测序 拟时序分析 细胞相互作用 细胞间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力学微环境诱导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19
作者 王嫣然 邹小杭 +5 位作者 刘雨晴 于夕媛 李想 石国琳 张盼 杨慧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59-559,共1页
目的为模拟骨髓力学微环境,本研究构建了三维造血干细胞水凝胶培养体系;且前期研究表明该三维力学微环境可调节造血干细胞晚期髓系分化轨迹,特化出高表达趋化因子基因(如Cxcl2和Cd14等)的3D-巨噬细胞。单细胞测序揭示三维力学微环境内3D... 目的为模拟骨髓力学微环境,本研究构建了三维造血干细胞水凝胶培养体系;且前期研究表明该三维力学微环境可调节造血干细胞晚期髓系分化轨迹,特化出高表达趋化因子基因(如Cxcl2和Cd14等)的3D-巨噬细胞。单细胞测序揭示三维力学微环境内3D-巨噬细胞通过CXCL2配体与CXCR2受体结合的方式与中性粒细胞亚群之间密切交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免疫应答过程中,3D-巨噬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募集作用。方法体外ELISA和Transwell实验探究3D-巨噬细胞在LPS刺激下分泌的CXCL2配体是否在体外中性粒细胞趋化活动中具有活性。将3D-巨噬细胞移植入氯膦酸二钠脂质体构建的巨噬细胞缺失小鼠模型后,使用LPS复现腹膜炎小鼠以探究3D-巨噬细胞能否在体内通过分泌CXCL2配体募集中性粒细胞并维持造血干细胞池至粒细胞-单核细胞祖细胞池的输出。结果体内外实验表明3D-巨噬细胞可通过分泌CXCL2配体募集中性粒细胞,且移植入巨噬细胞缺失小鼠的3D-巨噬细胞不仅可挽救因组织巨噬细胞缺失而引起的免疫缺陷,而且可维持造血干细胞池向粒细胞-单核细胞祖细胞池的输出,从而维持感染期间成熟免疫细胞的持续产生。结论本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3D-巨噬细胞有望成为治疗巨噬细胞功能缺陷引起的免疫缺陷的潜在细胞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相互作用 免疫应答过程 造血干细胞 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免疫缺陷 髓系 生物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和基底几何形貌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力学机理研究
20
作者 赖慧楠 尹俊 钱劲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7-397,共1页
目的细胞迁移在胚胎发育、组织修复、疾病发生和免疫响应等过程中至关重要。在体内,电刺激和基底几何形貌对细胞迁移的影响较大,但两者对细胞迁移的联合影响及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电刺激和基底几何形貌对细胞迁移的联... 目的细胞迁移在胚胎发育、组织修复、疾病发生和免疫响应等过程中至关重要。在体内,电刺激和基底几何形貌对细胞迁移的影响较大,但两者对细胞迁移的联合影响及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电刺激和基底几何形貌对细胞迁移的联合影响及相应的力学机理。方法首先,通过近场直写技术制备了类似机体纤维的直线作为基底诱导图案。实验分析了诱导直线间距、电导率及电场与直线相对方向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导电、窄间距直线平行于电场时,细胞迁移速度最快,方向性最强;当电场强度达到1 V/cm时细胞出现趋电性;导电组的细胞迁移速率大于不导电组;材料导电性决定了电场垂直于窄间距直线时细胞的迁移方向;宽间距直线对细胞迁移速度和方向的影响较小。接着,改进了基于细胞相互作用力的细胞迁移力学模型,引入细胞与边界的相互作用及电刺激项。模型与实验结果一致性较高,能有效描述和预测在诱导图案和电场双重刺激下的细胞迁移。最后,皮肤伤口愈合的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电场与平行的诱导直线同时刺激可提高创面愈合速度。结论本文研究了电刺激和几何形貌对细胞迁移的联合影响并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为加速伤口愈合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迁移 电刺激 胚胎发育 组织修复 细胞相互作用 动物实验 医学领域 伤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